时间:2023-03-21 17:04:42
导语:在教师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过对辽宁农村地区大量外语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调研,确定了本系统由四个模块十个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1课程培训模块课程培训模块是对外语教师进行全面知识内容的培训,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分为三个功能,基础知识培训模块完成外语基础知识的培训,专业课程培训是完成外语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是对外语教师个人能力培养,这项功能是针对教师本身能力进行的。
1.2教法培训模块教学培训模块是对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该模块提供了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教学应用演示两个功能,农村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该功能及时获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教法应用案例是为教师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习者进行借鉴。
1.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教育技术培训模块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教育技术动态为教师提供了最新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内容,属于理论研究的层面。教育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方案。
1.4交流互动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由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学论坛是为外语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资源共享功能是为教师提供了外语电子资源共享的空间。专家咨询为教师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该功能能更好为教师进行解惑。
2系统功能实现
根据辽宁农村实际软件实施条件和系统的功能要求,本系统的开发采用了技术,采用iis7.0服务器软件。
2.1课程培训模块实现为了实现课程培训模块,设计了专业课程培训类、专业技术培训和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个类的处理方法和显示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专业课程培训view类中,设计了课程层次、课程类别、课程教材的选择方式,系统通过这些内容获取准确的教学信息,系统查询相应的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课程展示给用户。在专业课程培训中设计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习题精讲三个栏目,在教学内容中为视频播放和同步的PPT的内容,在重点难点中设计了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习题精讲中系统提供了针对该内容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和分析。专业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技术类别、技术层次供用户选择,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生成教学内容,在该类view页面中设计了教学内容、经典试题两个栏目,教学内容为用户提供视频内容,经典试题为用户提供了该方面的经典测试题,但此部分根据系统拥有的资源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对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并没有讲解部分。基础知识培训类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四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其中对于每一个层次设计了不同内容培训,主要是针对国家和辽宁省教学大纲进行了栏目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教学内容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等多个功能。
2.2教法模块实现教法培训类是为用户提供教法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在本模块中设计了教学理论培训和教法应用演示,其中教法理论培训的view页面设计教法理论学习、教法专题讲座两个栏目。教法理论学习提供了教法理论的学习教材,教法专题讲座提供了一些大师和专家的讲座视频。教法应用演示类的view界面设计了教法应用示例和教学应用分析两个功能,教法应用示例为用户提供了教法应用的详细流程和视频演示。教法应用分析为用户提供了对教法使用流程的详细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指导。
2.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实现教育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其中在教育技术动态view类中提供了教育技术最新动态展示和教育技术历史浏览,在这个类中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对教育技术当前状况和历史发展的科学普及内容。教育技术应用功能设计了教育技术应用指导和教育技术应用范例,教育技术应用范例中设计了针对每一种教育技术进行应用的一个范例,通过范例帮助用户学会使用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指导设计了为每一种教育技术的使用提供技术性指导,主要是完成技术方案支持和操作支持。
2.4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了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个模块,教学论坛为用户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论坛是以BBS的方式实现的,系统设计了论坛管理,通过该功能实现对论坛内容的过滤。系统设计了帖子管理,完成用户进行发帖和帖子的管理。资源共享功能是通过资源管理类来实现的,资源管理类实现了资源的上传、审核、下载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完成资源的提交,在系统进行审核通过后,显示在资源页面上,其他用户通过查询的方式找到该资源进行下载。专家咨询类实现了专家与用户交流,是用户进行所有疑难问题的解决方式,用户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该模式进行远程的咨询,专家咨询内容进行解答。
3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辽宁农村外语教师培训系统是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支持的项目,本项目在辽宁西部地区农村建昌县进行了实施,通过半年的运行。为了对项目运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本项目组对50名使用本系统的农村外语教师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和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析从教师对学习内容满意度方面进行了对比。学习内容满意度分析图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教师情态是贯注于教育教学的精神能源。包括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愿望、志趣、情感、精神等一切内心生活,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育人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内在引领。是教师用以温暖和照亮学生心灵的精神火焰,是教学情感表现的深层化,是理性因素在情感的艺术渗透;是教师精心备课中思情渗透的晶体、语言表现的晶体;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师情态”的提出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得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教师的情态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它不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对教育学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三、“教师情态”的丰富内涵
1.得体的身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研究结果指出,人们获得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姿势55﹪。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度、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能够修饰、润色口头语言,有时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能表达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趣味”中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诚然,课堂教学尽管需要“进入角色”,但毕竞不同于舞台表演,教师也不是演员。那种手势过多,动作过大,过分地摇头摆脑,大幅度地前俯后抑,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师的情态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最容不得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呈现给学生的基本情态应是能给有声语言以补充,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2.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施加影响,使受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用心理暗示教育学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与说服教育不同,暗示教育含蓄而委婉,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融洽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使受教育者于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行为举止,及健康的情感志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尚不成熟、不稳定,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对他们施加积极的暗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3.高尚的价值引领
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不懂道理,不懂尊重别人”,常常会感到他们“自说自话、不理睬别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长者,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们身上出现种种“毛病”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与他们的沟通交往方法有什么关系?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是他们的老师,在与学生、与孩子们的沟通交往中,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自己。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而且还能把我们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在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个理念和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能得到锤炼和完善,教育效能就能够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智慧,独特的工作方法,宝贵的工作经验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好的教育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使粗糙的石块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教师要因材施教,遇到突发事件,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讲求方法,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讲方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想自己的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先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会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讲智慧,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必须有爱,更需要高尚的价值引领。
四、教师的情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一尊特殊的偶像,不但教师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就是风度仪表,在学生看来,都应符合一定标准规范。教师情态的影响指导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感染着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1.教师的情态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的情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使之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的熏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举止、装束、言谈、态度都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教育效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则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计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情态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活泼开朗的性情,诚恳大方的待人,文雅谦逊的谈吐,都会使学生深深折服,从中感到力量、意志、修养、个性的美,使学生课堂注意力更集中,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从而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和情态密切相关的。它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2.良好的情态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一门艺术”。眉展颜舒,悦色不倦,走近学生,感悟其心灵,这几乎是所有学生内心里渴求的理想仁师。师生之间当然有情感的交汇共鸣,更有义气的捍卫坚守。班主任通常不喜欢别的老师“说自己孩子的不是”,学生在做事思考时,也会考虑老师的感受和“面子”。好的教育者和班主任,常常会通过好的情态,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扩大影响,深化到学生心灵深处。有的时候,能不动声色地跟学生“迂回周旋”,情绪平稳地跟学生“讨价还价”,明明“怒火中烧”但必须先浇盆凉水,洗洗脑,静静心…这样的情态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粘合剂”、“油”,这样的方式更是稳定“军心”,运筹全局的一剂“止痛针”和“镇静剂”。所以,一个能够把握火候,张弛有度的班主任教师,真的有极高的智慧。
特殊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编辑的《特殊教育用语辞典》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如下:“为那些通过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难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水平的人们实施的教育形式。”特殊教育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包括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或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个别差异特别显著的儿童教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二是狭义的“特殊教育”,通常包括对障碍儿童的教育,按其障碍程度、身心发展水平和理解水平,又分为视觉障碍(盲、弱视)、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听觉障碍(聋、重听)、言语障碍(哑、口吃)、行为障碍(或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和身体疲弱及心理障碍(自闭症)等。笔者所指的特殊教育是第二个解释。在当代,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的用结果评价起始或过程,而是追求教育的始终。在此意义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3]教育公平的本质应该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促进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师资配置的失衡
在人文主义社会背景下,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人道主义深入人心,特殊教育如今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欠缺之处,其兴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如今,特殊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是高等教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对这些孩子发展的影响要比对普通教育中的孩子的影响大的多。因此,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就必须重点考虑特殊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这一关键性要素。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大步前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开设特殊教育的高等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这些专业每年的招生有限,本科生每年只招50到60人。全国还有两所大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4]每年我国培养的教师数量有限,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数量满足不了现行的需求。残疾人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数量的要求比普通教育更高。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总数为425613人。其中,5-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415992人,15-18岁的残疾青少年有9621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4.3计算,则需要教师98980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的特殊教育的需求。[5]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教师资质包括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数量,教师的最高学历和职称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人数不多,而且缺乏专业知识,特教教师的资质偏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经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或者培训的人数总比例较低,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普通学校尚低,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有待提高。从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专科毕业生近达一半,占44.42%;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54.9%,学历达到本科的教师不到一半,仅有44.08%;而研究生毕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2%。可想我国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微乎其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硕士培养点不到十个,博士每年培养教师最多也就十几个,而且大都都是毕业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余的特殊教育本科专科每年培养也只有数百人。再看我国特殊教育职称情况统计表,初级职称的教师(即小学一级及以下)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79%;中级职称的教师(小学高级)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其中只有72.29%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学高级)仅占6.63%,并且其中只有58.76%的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可以明显看出,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还是职称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分布不均衡
在特殊学校聚集和特殊学生较多的地方,师资反而相当匮乏,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反而出现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根据上述现行规定的特殊教育师生比1∶4.3,从上表可以计算出目前没有任何地区符合这一标准。师生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控制在1∶4.4到1∶5范围的地区分别是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师生比在1∶5到1∶9.8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西安、陕西、宁夏。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的平均比例(全国在校学生数/全国专任教师)是1∶9.8,以上的17个地区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他的13个地区严重偏离国家的平均水平。师生比1∶9.8到1∶20之间的省份有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还有几个地区的师生比小于1∶20,分别为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各地区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特殊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带来巨大的影响,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都不乏存在严重失衡的师资配置,可想而知西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师资质量又能有多高,这让特殊教育该如何公平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已严重阻碍特殊教育向公平化方向发展。
三、建议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兴起势不可挡。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中,教育全民化的口号中,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势必增长,质量务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为残疾人群争取更多切实的利益,充分让残疾人群享受到最大化的权利,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分布上,其配置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主要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得特殊教育的规模难以扩大,质量难以提高,让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对此,笔者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
(一)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权利,建立健全教师人事进出制度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很难获得教学期待,容易受挫,打击其工作主动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各项经济、政治上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发挥职称评聘的调剂作用,否则特殊教育教的工作热情很难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二)加强特殊教师队伍在学习培训、交流、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1.教育时间不够合理
对于中职英语教师来说,在校教学已经很累了,如果在休息的时间还要去上课,那么他们是很难积极响应继续教育的。故此,目前温州市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三就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够合理。大部分继续教育可能都是在课后或者周末开展,很多教师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上课的,故此,对于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说,目前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困扰就是继续教育的时间安排。此外,温州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出市,这主要是根据教育部门的专业教师培训决定的,在继续教育中明文规定,每5年的远程教育学分不能超出50分,超出了也是多余。
2.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温州中职英语教师之所以不够重视继续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或者国家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最后继续教育的结果呈现不合理或部分教师无所得。
二、如何完善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
1.加强继续教育的宣传,提高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
温州部分中职英语教师之所以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继续教育是多余的,正是因为部分中职英语教师存在这样的心理,所以他们才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或温州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应该加强对于继续教育的宣传,加强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够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才能积极响应继续教育。
2.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内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制定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参考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重新制定教学内容。比如在制定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预先了解新时代对于中职英语教师的要求,然后根据新要求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目前,温州中职英语教学的主流是新高考、新地方创新课程改革,对中职英语教师提出了立足教材,体现教材的专业性并打造有效的生本课堂的要求。在温州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应能开展与中职英语教学相关的项目辅导,对温州中职英语教师的成长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3.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手段并调整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在开展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努力想办法调节继续教育的时间。例如可以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制定教学视频,然后将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中职英语教师就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何时上课,这样能更方便中职英语教师,同时能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使用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得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时间比较灵活,还能很好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趣味性,加强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响应。
4.完善教育考核的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学校或者地方教师继续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完善教育考核机制,并且加强执行力度。例如教师上岗需要的不仅是教师资格证,还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比如专业英语的培训,然后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参加相对应专业英语的继续教育,这样才能参加评级。通过制定这样的规定,就可以提高温州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家对于继续教育的参与度。
三、结语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梳理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界定时会发现,他们均关注到教学标准对教育教学的规范与指导意义,它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和前瞻性,它还同时兼顾到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也决定了教学标准偏重实践性,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标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为准则,它全面地展现了教育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培养过程中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及方式方法。在探讨实践教学标准时,还要关注到它的目标层次性、职业关联性、社会发展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需求来引导人才培养的层级式发展,这些内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内涵的主要构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现状
与基础教育教学标准和高等教育教学标准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标准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暴露发展不均衡、有待完善的缺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随后的第二年,国家开始启动国家百所师范类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人们的视野开始进一步关注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拟定,使形式内容散乱的教学内容有更为明确的规范和依据可循。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当时多为立足于本学校自行编制,在使用中强调校本特色,并没有站在教育全局观点角度来整体架构,各编写组织之间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理解差距,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缺少推广意义。《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印发后,人们都关注到教育部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教育管理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上有了很大突破,其中上海教育委员会率先组织开发和制定了12个专业教学标准。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标准的研究东部强于西部,发达地区强于内陆地区的趋势。这之后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参与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以来,相关论著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公开出版的专业教学标准汇编也越来越多。至此,人们发现教学标准研究还仅限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凸显出职业为先导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还基本停留在苍白状态。直到2012年末,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其中涵盖了18大类共410个专业。这些标准将陆续编制并公开印发,这将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些都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发展的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的推动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发展也有了很多启发。基于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1.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积极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以此为指导确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有梯度并具有连贯性的,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始终,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目标更侧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2.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内容全覆盖式的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不断延伸和辐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其中涵盖实践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分项训练、校内校外实习见习、教学调研毕业设计在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借助内在相关性进行有梯度的逐级训练。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渗入现代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在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管理模式,以教学内容作为媒介,将实践教学的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体系中要密切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评价关系,还要将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4.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硬件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立与使用、校内实训教室的使用与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而软件建设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教材的开发、实践规章制度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另外,保障体系的建立应是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它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保障体系,为此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
5.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实习中的交流互动四个方面,编制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阶段反思情况调查表。选取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学生70名,在实习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的同学比例从63.3%降为60%,变化不明显。根据访谈可以发现,实习生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常混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实习生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受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非常大,多数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实习生是因为指导教师在备课中忽略教学目标科学性、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能经常(或总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同学比例从50%上升到73.3%,能经常(或总是)做到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实习生比例从53.3%上升到73.4%,这表明随着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实习生对教学实践有了更好的把握。根据课堂观察发现,实习前期,实习生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已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突破,经过教学实践,这些问题逐渐减少。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经常(或总是)反思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实现的学生分别为50%、36.7%、40%,上升为70%、66.7%、60%;从不反思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学生比例全部降为零,说明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将高校的学习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习生对技能目标的反思明显提高,说明通过实际教学,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逐渐突破单一的知识导向,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关于教案重要性的反思,经过实习,对于教案的作用,实习生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肯定教案重要性的同学比例从53.3%上升到63.4%,但是认为教案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同学比例也从16.6%上升到23.3%,经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对教案与教学二者关系的认识与所在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密切相关。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50%升为60%,较少(或从不)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26.7%降至16.7%。通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在实习中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最多,在教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逐渐减少,整体上呈波浪趋势。关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实习生比例从43.3%上升到60%,这是因为在实习中,实习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直接的、感性的、第一手的了解,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据此改进教学。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经常(或总是)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或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33.3%上升至40.7%,从不(或较少)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26.7%降至10%,表明经过教学实践,实习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通过反思师生关系来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及反思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两个方面,能经常(或总是)进行反思的实习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关于对个人行为的反思,实习前后变化不大。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实习生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在教育实习中,教学管理对实习生往往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学生在课上不愿意发言、配合等;但实习生和中小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容易沟通。所以实习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到教学与管理两方面同时提高。
(四)关于“交流情况”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后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或总是)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36.7%升为50%,较少(或从不)与学生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26.6%降为16.7%。交流互动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习生与学生的交流随着实习的深入逐渐增多。关于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方面的反思,实习前期,只有26.6%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因为实习生刚刚开始接触教学,对于交流的内容尚不明确,或与指导教师不熟悉。实习后期,比例上升为60%。但有约1/5的同学很少或从不交流,经访谈发现,原因有几个方面:指导教师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熟悉,听课后感受不深,问不出关键性有实质性的问题;此外,听课或上课初期,问题、疑问较多,与指导教师交流较多,适应一段时间后,交流逐渐减少,即交流呈现出波浪趋势。关于与实习小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53.3%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26.7%的同学有时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反映出实习生在实习小组内部比较乐于沟通,能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二、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性思维发展的建议
从实习生教学反思性思维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应主要从各类课程及实习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通识课程,其中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开设,因此分别进行调查。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之前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教育见习、课外教学实践(家教或带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本次调查还就实习中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调查。从各类课程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学科教学法课程(90%)、学科专业课程(86.7%)、教师教育课程(73.3%)、通识课程(40%)。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法对实习的作用最为明显,与实习联系最为紧密;通识课程对实习的直接作用不大,多达20%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从各类实践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课外教学实践(93.3%)、教育见习(90%)、微格教学(70%)、其他社会实践活动(66.7%),可以发现,学生个人的课外教学实践为教育实习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开始实习前应该有“见习”这个感性认识阶段,此外,微格教学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关于指导教师的作用,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大于所在高校指导老师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接触较多;第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中小学实际教学,能针对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应更多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提高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应发挥自身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帮助实习生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下一步的论文指导中发挥作用。
三、结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数量的急剧扩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出现严重不足,同时素质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英语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职院校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加紧迫,本人主要讨论如何借助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事实上继续教育已经成了当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过程,结合高职教师工作的实际,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考虑到时间灵活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途径多元性。
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要求学生对除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了解,而由于文化本身所涵盖内之广和深,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快速养成的。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后,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1.重视基础再教育
基础阶段是语言教师基本要素的再教育。想要成立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六要素:掌握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会使用熟练的口语,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掌握大量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及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英语教师在基础阶段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第一,在词汇教学中。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第二,语法教学过程中。句法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千万别忘记介绍语意和功能,比如附加疑问句“Terribleweather,isn’tit?”,这句话的意思是:Theweatheristerribletoday.实际上说话人对今天的糟糕天气不存在任何疑问,这只是西方国家人引起话题的一种习惯而已。又如“wouldyoupleaseopenthewindow?”,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个疑问句,但它实际是表请求。在欧美国家,为了表示有礼貌地请求,常常习惯性地使用疑问句形式提出请求。当然,如果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同辈之间比较熟悉的朋友就会使用祈使句,如“Pleaseopenthewindow.”第三,在阅读训练中。在我们的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了解跨文化的阅读材料,如新世纪高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BackgroundInformation(文化背景)”,主要是通过阅读过程充分感受西方文化,比如西方的婚礼、衣服颜色、手势等方面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强的文化导入,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2.进行跨文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