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46
导语:在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指出:“课堂教学应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她所阐述的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而言,有意义的教学对处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语文课成了最没意思的学科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师上课从学期始至学期末基本上是同一模式、同一套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已知知识的学习,忽视思维与理性的训练……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忽视学生的需要,忽视语文课上沉闷、压抑的氛围,不积极创造自己有意义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的改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施力。其中教师的改变是基础,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受教育观念才能转变。语文课堂只有有意思、有意义,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才能乐于听课,教师才能更加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这是良性循环,而教师的有意义的教学始终是这一链条中的起点与终点。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往前一步讨论,课堂怎样才能改变呢?答案就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转变,课堂才能改变,最后学校才能改变。
二、建构生命整体性范畴的意识
那么,教师改变有多难?应该怎么改变?我们结合生命的高度来看看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生命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正如姜赞东在《尼采生命观论析》中分析尼采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本能、理性与感性等二元要素,在生命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命是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因此,教师不能用静态的、停滞的观点看待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个体,学生本就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发展与变化,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灵动的个体,教师要抓住其中生理性要素与精神性要素的“体用不二”的关系,不H要了解学生的本能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有吸引力的语文教学,符合学生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研究学情,如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情况,针对具体文章收集学生的困难之处等,这种对症下药的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性需要,精神性需要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现阶段,我们更加弘扬人的个性,强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像机器一样生产出无数的复制品。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渗透精神价值教育,适当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引导,为其精神世界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已经给了很好的解释:生命的本质在于增长,生成且是趋强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要满足学生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需要。那满足这一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需重视的是什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已将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提出。其一,要让学生学会审己,让学生成为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让其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其二,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有局限的,对美的感悟也是浅显的,而语文书中的篇篇文章正好给予了他们媒介,让他们得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生活,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局限于固定而重复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局限于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学生对美、生命的感受力基本都为机械的知识所掩盖。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的涌动,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动态生成、不断趋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以及对美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欣赏与评价能力、表现与创新能力。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评的“负面效应”。
但,也有一些老师挺聪明,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
不信请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那几个学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却妙趣横生。他是这么说的:“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我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就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有一天,他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他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也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地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好半天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那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还有一位老师更幽默,他的批评简直就是艺术,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之后,他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考得比男生好,就在班会上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昨天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的老师在课堂上问我,来生当男生还是当女生,我就回了一句:当女生!我的老师就问我,为什么?我就说,男生与女生下棋时,要是女生赢了,她就会立刻被大伙称为女才子,要是输了,人们也不会责怪她;可男生就惨了,要是他下赢了,肯定没人说他是男才子,可要是下输了,人们又立刻说他是个大草包。天!亏不亏!”听到这个奇怪的梦,大家全都笑出了声,而他也就从从容容地接着说:“不过今天我不说梦,而是要表扬咱们班的女生,为什么?因为她们考得好,超过了男生!这说明,不仅下棋,考试也一样,女才子特别多!因此,我既要为我们班女生们的胜利而骄傲,也要为我们班男生们的谦虚而骄傲!”哄的一声,大家又一次快活地笑了!女生们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她们;男生们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侃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巧妙的批评!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关键词:语文教育;思维教育;思维培养
一、小学生对于视觉思维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它使学生彻底改变往日的死读书,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此外,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拥有了创新型人才,便会促进整个国家、社会的繁荣强盛,因此,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概括能力是一切思维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应速度、灵活程度以及深度与广度的品质。只有拥有高超的概括能力,才会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做迁移,并也会潜移默化的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概括能力来说,他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进行思维培养的重点,学生要想将单纯的认识事物表象上升到视觉思维认识上,最重要的就是运用抽象概括能力。视觉思维的间接性特点,就是指运用于已有的知识体系间接反映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对客体进行完全的复制或者模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沉闷的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难以高涨,无法进行有效地思考,而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但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不是指胡乱地猜想,而是有依据地猜想,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检验,若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积极进行指导,提醒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分析。最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不可一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们的猜想。
二、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二是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三是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三、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策略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在高中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寻找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模式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例如遗传学中关于基因的内容,就需要学生发动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丧失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不利于教学的效果呈现。
(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高考这一大背景下,实验性教学几乎被忽略了,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演示性实验,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这并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
生物学知识本来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但是现在的学生不管是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还是运用知识于生活中的能力都严重不足,比如关于遗传疾病的学习,有多少学生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对于生物学的意义,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多少问题,需要怎么保护大自然,这些问题又有多少学生去思考?很多时候,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学习只局限于拿一个理想的分数,“高分低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以上提出的问题虽然不能说覆盖全部,但是却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亟待解决、教师又容易忽略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虽然不是很难根除的问题,但是却是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教师真正从学生的自身发展、个性发展、素质培养等角度出发,就会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本人将在下文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二、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情境,让学生融入进去,更好地发散思维
特定的情境设置会激发学生内心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会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强烈愿望,身临其境也就不能置身事外了,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在遗传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一对双眼皮的夫妻,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父亲听说孩子的眼皮是遗传父母的,但是父母都是双眼皮,怎么会生出单眼皮的孩子呢?父亲就怀疑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课堂当中,教师这时只需要把生物学上的遗传学的知识教给大家,带着大家一起来当一次“法官”,看看这个孩子是不是亲生的。这样的情境设置好了,学生就会发散思维,主动探究,看看遗传学知识还表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可能就会主动发现一些有趣的生物遗传学现象,发现一些遗传疾病的真正原因。学生以此不仅获得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发散思维,探求到一些更有趣的知识。
(二)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很多知识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然而实验却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感性知识。通过实验,把抽象知识和实验现象联系起来,增加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了解关于酶的活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用加酶的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清洗带污渍的布料,观察一下洗涤效果,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实验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学生可以试验一下,不同温度的水,冷水、温水、热水对酶活性的影响,这种探索性的实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继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经常把生物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生物学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生物学科的很多术语乍一听很陌生,感觉与生活离得很远,平时生活中也不会称呼术语名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比如生物学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等这些术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相联系,学生也会觉得原来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是知识。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实问题
(1)就目前而言,就业指导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的模式。据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80人以上教学班占65%,60人以上80人以下教学班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占10%,基本上没有30人以下的教学班。在这种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往往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造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开展,也就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往往采用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强调知识的单向传播,最多配以一些新媒w使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环境交流与互动的能力,传播媒介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经过学生的自我内化和自我整合才可能获得实质效果。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走出困境的对策
(1)坚持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创新的突破口。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由教师将课堂讲到底、学生被动听到底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多种感官的充分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感知,动脑思维,从而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和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主体的角色,主动获取与就业相关的有效资料和信息,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2)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才能让每一节就业指导课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喜爱、认同和期待的课程。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借用幻灯机、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工具,将较为枯燥的就业指导课知识以搭配解说文字的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增强课程讲授内容的趣味性和讲授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看到主题鲜明、图文并茂、信息突出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则大为提高。实效性是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选择最有用的课程内容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地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最实用的技能。例如在课堂上可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与指导,增加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针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来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而对于即将走上谋求职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就业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能强化则是十分实用的教学内容,这将直接解决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需要,帮助学生走出求职的误区。
(3)坚持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是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各种途径,适当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师资专业技能,从而降低班级人数,形成小班教学,但此举潜力有限,供挖掘的空间不大;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引用有效的、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探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在多维互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图文并茂、音像兼具的方式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板书文字,听得到声音;运用典型案例,以分析、讨论等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去观察、思考现实问题,将枯燥的就业指导课知识寓于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找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讲解的主题通常是关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多维互动模式,扩大了师生互动的空间,拓宽了师生的互动途径,丰富了师生互动内容。每位学生在每次就业指导课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等多维互动,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互动。首先,网络交流方式是最便捷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QQ群、微信、微博等新的网络工具,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其次,让学生与职场精英直接面对面。邀请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各类行业的CEO等与学生直接见面,通过报告会、讲座、座谈等方式,让他们直接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可以设计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让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各类行业CEO 作为招聘的考试官,让学生在参与求职的模拟面试中,在与优秀校友等人员近距离互动交流接触中,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最后,采用经验分享的方式向学生传经送宝,邀请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与刚刚就业就职的往届生,让他们讲述自己在求职过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可以让交流多层次的互动,吸收多种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字】酷儿理论 耽美文学 女权 影响
1、酷儿理论视角下的耽美文学
酷儿理论在人的性取向和方面向一切主流文化挑战,反对二元对立和父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女性的社会地位都远远低于男性,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性可以三妻四妾,但女性必须重一而终;即便是在一夫一妻已被普遍认同行的现在,男性与多个女性保持性关系,被戏谑为“浪子”、“多情种”,这些词语并不全是贬义词,但反之,女性这会被冠以“”、“”等极具侮辱性质的言辞。耽美文学正好给了她们这样的宣泄渠道,通过幻想并描写男性之间的爱情与,使她们把既可以把自身的情感(纯粹的爱)投入到角色中,又可以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观看男性在中的生理反应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舒缓自身被压抑的。由此可知,耽美文化是酷儿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表现,从酷儿理论的视角来看,耽美文化挑战着社会主流霸权文化,挑战着社会强加于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为处于社会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呐喊,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实践着“酷儿精神”。
2、耽美文学中女权主义的体现
耽美文学中的男性其实是女性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模式出发,臆想出来的一种男性符号,其并不是现实中男同性恋者。她们将男性分为“攻”和“受”两种角色,“攻”代表在二者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受”则是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虽然生理构造为男性,但其内心却具有强烈的女性色彩。作为“受”的男性,其外表多用“闭月羞花”、“弱柳扶风”等具有强烈女性色彩的词汇来形容,而其性格也显得相对细腻,在当中不再占主动权。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受”方甚至具有生子的功能,使得男男结合也能繁衍后代。这中“受”和“弱攻”的角色代表了在父权当中被、被除去绝对权势的男性,他们被幻化为女性的替代品,成为了被统治、被观看、被压迫的对象。现代的女性,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相对独立,他们希望在事业上都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竞争机会,在家庭中,能从对丈夫、孩子的责任以及繁琐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这些被异化的男性形象,代替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责,代表着腐女们想借由这个角色从女性的身份中解放出来,站在与男性一样的高度来展望这个世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3、耽美文学中女权主义对女大学生的影响
3.1追求爱情中的平等关系
耽美文学在角色的设置中有“攻”“受”之分,但并非所有“受”或“弱攻”都具有女性的特质,其中有一类精英恋情,也被称为“互攻”或“强攻强受”,这使得两位男性之间的爱情去除了男女之间扭捏做作的部分,吸引对方的是刚毅的男子气概和霸气的能力,而不是某一方身上所具备的女性特质。这种精英恋情是在男主角关系完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感情,强调通过情商和精神来克服和战争对方,进而逐步发展为灵魂伴侣,他们的爱是独立的、平等的。女大学生中的腐女群体,在耽美文学中表达了追求两性平等的愿望,大部分是“95后”的她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学习中努力、刻苦,成绩优异,在生活中积极活跃,参加各类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女性在表达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她们有更多的机会站上广阔的舞台,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在恋爱中,大多数女大学生不再接受“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嫁个好男人”这种观念,他们追求平等的恋爱关系,不再是扭捏做作不敢表达感情,反而会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清楚的意识到这个阶段的恋爱对象不等同于结婚对象,摒除“从一而终”的固有观念,可以尝试与多位男往,恋爱更多是为了获得成长的经验,在过程中寻找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为了结婚去恋爱。
3.2家庭不再是女性唯一价值所在
从人类诞生以来,怀孕生产就被看做为女性的使命,但伴随怀孕而来的生理反应给女性带来身心的痛苦,在生产时可能会出现大出血、产后身体极度虚弱等情况也为女性产后的生活带来痛苦。一旦有了孩子,女性的生活重心都要回归家庭,做家务、照顾孩子,甚至成了评价女性优秀的标准之一。
女大学生中的腐女群体在耽美文学中幻想“男男生子”,让男性代替自己经历这一切痛苦,表达了想要摆脱自身生理命运的愿望,想要从固有的家庭角色中解放出来。这一诉求使得女大学生并不把照顾好未来的家庭作为唯一的任务,她们在校园生活中,从学习成绩、学科竞赛、践活动到毕业求职,都追求凭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男生竞争;她们自信、勇敢,不想依仗女性柔弱的角色去博取同情,而是站在与男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期待公平的竞争与较量,凭自己的实力获取胜利,争取更高更好的发展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寻求自我的超越和价值的实现。现在不少女大学生对于家务事并不特别擅长,但她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不耻之事”;更多的女大学生对于“全职太太”表示不太接受,认为这样的人生不符合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期待增强学习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独立思考,并运用自己所学去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3.3成为新一代的“酷儿”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