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51
导语:在网站设计开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网页无障碍 网站无障碍 WAI
[分类号]G203
网络因具有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日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创始人TimBerners―Lee认为“Web的力量在于其普遍性。能够被任何人访问,而不论其是否有残疾,是Web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设计时为了美观和更吸引人注意而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等技术,而未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上网需求,因此导致一大部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访问到其中的信息,平等地享有网络带来的利益。这极大地违背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信息公平利用”的要求。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不懈努力,展开了网站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研究。
我国亦如此,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对网站无障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站无障碍方面研究的成果,分析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1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收集
网页无障碍是网站无障碍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都从网页无障碍开始。网页无障碍译自“web accessibility”。关于“accessibility”,有的译为“可访问性”或“易访问性”,有的译为“可达性”、“近用性”、“无障碍”等。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正式把aeeessibility翻译为无障碍,故本文也采用“无障碍”来表述。而“web”也有“网页”、“网络”的不同译法,还有以“website accessibility”为主题的研究。鉴于译文有差别,为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完整,笔者分别以“网页”、“网络”、“网站”与“无障碍”、“近用性”和“易访问性”分别组合进行摘要检索;然后,又以“web accessibility”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力求将“web accessibility”译为其他解释的文章也涵盖在内。最后,去除重复文章,经整理统计,共获得期刊文章84篇,学位论文13篇。
2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网站无障碍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和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关于无障碍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尽管对access,bmty的翻译不同,但几乎都引用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网络无障碍组织)关于网页无障碍的概念,即认为网页内容对于残障用户的可阅读与可理解。同时指出,提高无障碍性也能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网页内容。
在网页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方面,蒋淑君从互联网带给残疾人的优越性谈起,分析了不同残疾人群的无障碍网页需求及设计要求。樊戈分析了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从意识、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就如何构建国内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环境进行了探讨。
网页无障碍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张家年等阐述了新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背景以及其中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联的条款;讨论了该法在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利用《残疾人保障法》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提出将《残疾人保障法》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链接起来;贯彻和执行无障碍设计原则理念等策略。章品等在对美国信息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最后探讨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对我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孙祯祥等还对澳大利亚各个层面、领域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部分梳理,希望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了保障所有人拥有均等的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机会,需要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陈子健等对建构无障碍网络环境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帮助人们对网站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网络设计开发人员的实践。
2.2 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在解决网站无障碍问题时,主要从开发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网站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规范网站设计是在服务器端对网站内容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从网站的设计上去除障碍,以使残障者能借助辅助设备顺利地访问网站。规范网站设计要从网页无障碍的设计标准人手,国内的文献主要以介绍WAI颁布的一系列规范文件及美国的508标准为主。吴英桦则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介绍了标准的技术内容,最后介绍了标准的应用推广情况。
网页无障碍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也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戈等在分析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根源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基础、核心人物和根本保障三个环节对Web资源实施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霍利分析了国内网站可达性的设计现状后,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测试工具WAET。该工具可以测试基本的可达性问题,并能够修改级别错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赵洋等针对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的不足,讨论基于XSLT的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设计思路,阐述网页易访问性评估指标的设定,分析指标设计的规则和实现方法。孙祯祥等参考WAI所的WCAG1.0及国内外无障碍网站相关信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中文网站的特点,总结得出符合中国实情的中文无障碍网站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此外,网站无障碍实现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有人研究。陈子健等通过对一些网站进行无障碍检测发现网站导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为网站导航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一些策略。丁文洁结合国际上的无障碍网页开发原则和规范,分析并提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即SMIL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播放在视觉无障碍网页设计中的可及性和可控性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该技术解决网页中动态图像的视觉无障碍优化面临的问题。
2.3 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
在所有弱势群体中,视障用户在访问网站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最多、最复杂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资源首先是一种视觉资源,视障用户必须借助于各种软硬件辅助手段,以非视觉的方式来访问,因此大量研究以视障用户为视角展开。孙庆华通过
调查法、观察法等深入全面地了解视障用户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网络访问方式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网络访问中的障碍体验和无障碍需求。最后,针对在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描述视障人士的障碍和需求基础上,依据通用设计原则和WCAGl.0,提出了针对视障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为WCAGl.0的运用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参考。王雅溪针对视障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现今网络界面中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存取障碍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视障用户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点及上网习惯方式,分析由此形成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要求,进而提出针对视障用户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设计原则。杨金转分析了视障人群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部分网络课程页面无障碍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理念,研究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元素、用户界面的布局以及如何提高其无障碍访问。
除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有针对其他人群如老年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进行的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
2.4 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由于无障碍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外已经将这一思想广泛廊用于各行各业的网站设计中。有研究表明,在对无障碍需求方面,政府排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教育、图书馆、新闻组和在线期刊、公共设施、交通、医院、银行等。我国学者分别对政府、教育、图书馆领域的网站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了研究。
2.4.1 政府网站 肖卫兵在阐述政府网站管理的重要原则――可用性原则时认为,该原则包括可访问性和可使用性两层含义。这是首次在政府网站管理中提及可访问性的问题。毛家菊认为政府网站的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体现在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体现在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多种服务途径,并指出这是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建设趋势。武晓鹏分析了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后,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最后认为,只有政府充分重视自身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逐步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认知误区,真正建立起贯穿于政府门户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大程度提升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效能,从而保障残障人士应有之权益。他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晓英等具体分析了国内外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政策、标准和举措,最后对我国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法律法规层面、标准构建方面、评价体系方面等宏观方面的对策。唐思慧从分析了电子政务与信息无障碍的关系人手,从普遍设计原则与无障碍标准两方面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无障碍的实现。夏义从政府网站无障碍性原则的概念探讨出发,明确网站无障碍性的内涵包括网页内容无障碍、网络应用无障碍以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同时,系统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制度规范及做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差距与实践进展,并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郭金兰认为政府网站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课题涉及法律和政策制定,Web技术标准和用户本身等诸多因素。通过中外比较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站内容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的原因:立法的空缺,未将可访问性作为政府网站测评指标之一以及政府网站开发者完全忽视Web可访问性技术和标准。钱小龙等阐述了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背景,研究分析了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并详述了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后提出推进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空间无障碍发展进程的建议。
在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有对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状况进行的调查。王静生等以我国省级电子政务网站为代表对当前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在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建设中要转变电子政务服务观念,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开发技术和遵循相关标准等策略。霍利等为了了解中国网站可达性的现状,依据WAI的WCAG.0,选用Bobby软件作为测评工具,在线测评了国内外10种类型的200个网站。基于测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网站可达性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了中国网站可达性的发展现状,并对政府和网站相关人员提出一定建议和要求。
2.4.2 图书馆网站 李院在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网站无障碍研究的先河。他阐述了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含义,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建立可访问性良好的图书馆网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测试。钱国富等。分析了在图书馆网站中进行无障碍建设的原因,指出无障碍建设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视障残疾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刘炳芳在WAl制定的网页内容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无障碍网页设计的必要性,指出无障碍网页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图书馆网站开发的特点,提出图书馆在网站无障碍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张炜等遵照我国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及WAI的WCAG2.0设计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网站不仅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还实现了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后台管理无障碍等无障碍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4.3 教育网站 教育网站的研究包括教育网站无障碍和网络课程无障碍两个方面。孙祯祥等认为WAI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对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测试了我国一些学校网站的主页后,发现当前教育网站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王佑镁参照由WAI的WCAG1.0,借助于Bobby Online的在线评价工具及人工检测工具,采用抽样调查法对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了可及性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的网上资源在可及性测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指数,大多数网上资源都有网页可及性错误。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赵洋等也对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易访问性进行了评估。不同的是,他们对2003―2007年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易访问性抽样评测和分析,结果与王佑镁的发现类似,大多数网站都有易访问性问题,最后对改进精品网站的易访问性提出对策。
除了基于测评的理论研究外,在教育网站无障碍方面还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研究。张家年等介绍并分析了IMS开发的IMS AccessForAll系列规范,提出基于IMS AeeessForAll规范来指导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家年论述了教育网站易访问性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型,并从媒
体获取和教育教学信息理解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黄璐则从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入手,在研究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依据后,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根据提出的设计思想,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进行了开发、检测和评价。文剑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陈子健针对教育网站研发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怎样进行无障碍开发。最后介绍了教育网站无障碍检测方法。杨金转则对我国45个和国外15个网络课程的首页和二级页面进行A-prompt自动检测数据分析,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无障碍设计原则和应采取的操作,并介绍了使用A―prompt软件对特定问题进行修复的过程。张燕还对网络课程无障碍建设进行了微观方面的研究。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站无障碍研究从2000年的崭露头角,经过10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无论是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涉及:既有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法律基础和环境等总体性理论的分析,也有以不同用户为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既有对网页技术标准的探讨,也有对具体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和教育网站等专门领域的详细论述。从表面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站无障碍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1 研究范围狭窄
WAI认为网站无障碍有7个组成部分:内容、用户(网页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等)、辅助技术、用户、开发者、开发工具、检测工具。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对网页内容制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对检测工具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发工具则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虽然也进行了网页无障碍研究,但并未推动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实践的部分原因。由于我们只对网页无障碍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缺乏另外两端的研究,使得网络开发者不清楚如何开发出这样的网页,而用户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网页,就好比设计好了路的蓝图,至于怎样铺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却还未研究。
3.2 研究深度欠缺
我国对网页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尽管始于2000年,但只是浅尝则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我国学者为了解我国网站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通过检测工具对网站进行实地检测。但检测得到的大量数据仅用于说明现象,而并未对数据做具体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致使研究停留在表面。再比如,网站检测和评估是判定一个网站有无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WAI网站上提出了网站无障碍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检测、自动工具检测和用户检测三种方式,而最佳的评估方法是三种检测方式的综合。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仅使用自动工具进行网站无障碍检测(例如Bobby软件),而并未深入探讨选择此种检测方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
3.3 研究主体单一
从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教育技术、信息管理学及部分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如果再将这些文献的作者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有17篇期刊文章和6篇硕士论文甚至只源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即孙祯祥教授组织进行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可见,从事网页无障碍研究的其他研究主体确实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领域学者从多个视角人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4 未来研究的建议
网站无障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1 扩大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范围
网站无障碍的实现除了网页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广泛分析和深入研究。比如,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的相关人员主要是网站开发者和用户,所以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鉴于用户在网站检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进行开发者端和用户端的沟通研究;从环境保障角度来说,除了网页无障碍技术指南外,还有检测和评估技术及法律政策等因素。这些都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都需要深入研究。
4.2 深入探讨网站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网页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总无外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指南标准制定方面和意识宣传方面。然而,从国外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来看,在网页无障碍的立法、标准都具备的英、美等国家,其网站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无障碍程度。可见,法规和标准是网页无障碍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导致网页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其他因素。
4.3 重视对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评估
当前研究中,对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对网站存在障碍状况了解不足,因而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进行的大量网站无障碍水平检测的研究已经证明,只有通过网站无障碍测试和评估才能证明一个网站遵守网页无障碍指南的要求与否,进而帮助网站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网页利用障碍,提高网站无障碍水平。
关键词:国产基础软件;分布式;总体架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04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继续加大对国产基础软件的支持,国产基础软件的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应用也逐步扩大。可以预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企业的投入加大的大环境下,国产基础软件有逐步进入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主流核心业务中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受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的“国产基础软件重大示范”在国土资源领域率先推进,其首要问题即是对采用国产基础软件来构建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体架构进行顶层设计。
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1 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架构技术,提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架构体系以及标准规范,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实现奠定基础。
1.2 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技术方案设计:针对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分析国产基础软件特性,进行技术选型和技术方案设计。
2) 架构体系设计:在技术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进行研究,形成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架构体系。
2 技术方案设计
2.1 技术路线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的技术路线如下:
(1)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均采用J2EE技术体系,B/S结构。J2EE作为一个标准中间件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能够简化和规范多层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而且J2EE是一个开放体系,完全有能力适应未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基于国产基础软件产品,进行技术和架构方面的整合与集成。
(3)以Web Service接口方式,实现基于internet上分布式环境下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共享。
(4)在软件架构设计方面,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基本思想。
(5)在元数据目录服务方面,遵循国土资源行业相关元数据标准进行元数据采集和加工、按照国家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中有关目录服务接口要求建立并向用户提供目录服务。
采用异步数据访问技术以及图片缓存技术,实现大数据量的网上快速访问。
2.2 技术选型
在技术选型方面,以跨平台性、扩展性、集成性、技术稳定性等为技术选型标准。在基础软件方面,采用国产基础软件为支撑环境,构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环境与应用。包括了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国产安全中间件,如表1所示。
3 架构体系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环境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与实施。具体涉及到分布式环境建设、应用系统研发、应用试点及示范推广。在分布式环境建设方面,包括了管理办法、流程、规范和研究报告和关键技术攻关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应用系统研发方面,包括了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的研发;在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方面,包括了非公开数据申请应用示范和推广、公开数据申请应用示范和推广。
总体技术方案从以下角度来自顶向下设计:
1)从服务用户角度看。通过internet方式,以Web站点渠道,登录非公开数据申请应用和公开数据申请应用,浏览自己关心的信息,并可以对它们无偿或有偿查询和下载。
2)从信息获取与共享角度看。国土资源信息是物理分布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及地方国土资源厅局,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建设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3)从IT基础设施角度看。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一个信息中心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15个数据共享节点的基础设施(服务器、网络等)、约300个地方国土局申请处理终端(计算机、扫描仪、二维条码扫描设备等)及一个CA中心建设。
4)从运营管理角度看。将要建成的系统贯穿整个层面,将来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用以维持运行、改进服务、取得收益,并吸引其他尚没有共享的数据参加到系统中来,使得系统不断扩展,价值不断提高。同时,对社会各界来说,使它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明显的效益,所以将要建成的系统包括访问控制管理子系统、结算子系统、运行监控子系统。
3.2 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概括为“五层架构、三大体系”。其中,五层架构自顶向下指的是:门户层、应用层、信息共享服务层、数据层、IT基础设施层,三大体系指的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是以管理机制、标准规范为保障,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以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覆盖15个省的数据共享服务节点,和覆盖300个国土局的数据申请处理终端,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以下分别对五层架构和三大体系进行详细描述:
1)门户层:门户层是通过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为窗口,对外统一提供信息查询与下载等无偿或有偿服务。以HTML页面和Web Service接口方式实现分布式环境下系统之间交互操作。
2)应用层:该层是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用户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应用层包括了公开数据服务子系统、非公开数据申请子系统的土地信息申请查询子系统及运营管理系统。
3)信息共享服务层:该层在整个总体架构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系统层和数据层之间。提供信息获取、共享及服务功能的实现,包括元数据共享子系统、数据共享子系统、数据加工管理工具。
4)数据层:数据层由国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及源数据库构成,源数据库主要为四大管理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提供源数据获取与更新。
5)IT基础设施层: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IT基础平台主要采用国产基础软件和相关国产硬件进行集成,为将来开发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和联调集成测试。
6)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通过构建CA认证系统保障统一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应用等安全。
7)标准规范体系:以上各个层面和支撑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现有的标准规范和针对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需要制定的应用和管理规范才可成功运行。
8)运行维护体系:通过管理机制和运维流程及制度进行维护,确保系统不间断正常运行,若有故障,能及时解决异常问题。
3.3 应用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架构的网络域划分为互联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互联网与政务外网是逻辑隔离,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是物理隔离。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访问对外统一服务窗口的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登录非公开数据申请子系统或公开数据服务子系统,就可以浏览自己关心的信息。系统会自动驱动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通过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对外提供数据资源的查询检索以及共享访问的入口,通过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将互联网用户的各种数据需求进行分类与导航,最终使用户进入到相应的数据资源中,用户在进行不同类型数据的访问过程时,系统将会自动调用不同的国土资源服务系统对其进行数据共享服务。节点部门的政务内网国土资源信息的获取与更新是通过在节点安装部署一套数据共享子系统实现,然后通过人工方式把获取到的国土资源信息到政务外网上,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为中转站,把信息传递给互联网用户。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
3.4 信息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架构从数据获取、数据共享服务、数据利用与展现、数据维护与管理四个层面进行描述。在数据获取层面,数据获取主要从地质调查部门、测绘部门、土地部门、海洋部门,形成以测绘数据为基础、整合土地与地质矿产数据资源、联合海洋领域数据资源,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基础;在数据共享服务层面,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安全保密的具体特点,采用网络在线和离线两种服务模式,最大程度的支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基于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实现“资源物理分布部署、信息逻辑集中服务”;在数据利用与展现层面,互联网用户对其数据以多种方式利用与展现,支持在线浏览、信息查询与信息下载等方式;在数据维护与管理层面,对其数据维护管理、数据访问策略、数据备份与恢复、元数据管理。信息架构如图3所示。
3.5 体系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多层体系架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基础之上,具体包括:
1)信息资源层: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以及综合中心存储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基础,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以测绘数据为基础、整合土地与地质矿产数据资源、联合海洋领域数据资源,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基础。以数据集为单位统一进行数据服务规划,用户在访问每个数据集过程中,后台系统将采用相应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技术提供共享服务功能,信息资源层所有数据均统一通过国土资源服务系统对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界面。
2)服务管理层:在信息资源层的基础上,以支撑共享服务的建立和运行为目标,按照在线网络和离线服务两种不同模式的要求,建立必要的管理工具,包括一站式信息共享服务网站、用户授权与访问控制、运行监控管理、数据加工管理工具;提供必须的共享服务支撑功能,包括对外界用户提供统一的共享服务入口、实现分类用户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控制、实时监测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情况、加工整理各类共享数据。通过服务管理层的设计开发与建设,实现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用户注册与权限访问控制、综合中心与各个专业数据中心的运行监控、各类数据加工与产品化工具以及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设计与后台管理功能或工具,为共享服务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转提供后台技术保障。
3)共享服务层: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安全保密的具体特点,采用网络在线和离线两种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支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基于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资源物理分布部署、信息逻辑集中服务”。共享服务层主要是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基于国土各类数据资源的共享服务能力,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内部、政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元数据目录服务、基于图片的空间数据快速浏览服务、基于WebGIS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非空间数据共享服务、数据申请审批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其中,基本服务功能部署在各数据管理中心,由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进行集成,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4)用户层:用户层主要是指访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的各类用户。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通过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由外网、政务内网等不同网络为金融机构用户、社会公众各类用户提供共享与服务能力。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以及不同权限的各类用户通过国土资源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进行注册与登录,通过系统提供的用户身份认证与访问权限控制,实现对于该用户开放的各种数据资源与共享服务功能的浏览、访问以及服务功能。共享数据存储在各数据管理中心;综合信息服务中心部署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元数据目录服务系统、基于图片的空间数据快速浏览服务系统、基于WebGIS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系统、非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非公开数据服务系统;同时部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运行监控、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等。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系统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涵盖了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国产基础软件及硬件平台、CA认证中心、应用及管理标准规范,其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互联网用户通过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驱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通过调度功能完成节点部门的国土资源信息获取,把获取到的国土资源信息结果反馈给用户。
国产基础软件及硬件平台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起基础支撑作用,为应用系统提供支撑服务。
应用及管理标准规范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起运行保障作用,通过遵循现有的标准规范和制定新的应用及管理规范更好地为应用系统提供运行保障服务。
CA认证中心贯穿各个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1)从采用国外软件产品向全面支撑国产基础软件的创新:近几年,我国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面,尤其在大型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国外基础软件作为支撑环境,放弃了国产基础软件的集成。国土资源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拟采用国产基础软件产品与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和测试。因国内已形成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中,分别有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国产软件厂商,这些厂商不但拥有自主产权,同时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内市场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本项目从采用国外软件产品向支撑国产基础软件方面的创新。
2)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应用创新:在国内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面,大部分的系统是集中式,但对于广域范围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给IT维护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导致了人手不够的情况时有发生。国土资源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拓展为一个广域互联的分布式大规模的在线信息浏览、信息查询及信息下载的应用。
3)以空间数据访问与网格技术进行集成的创新: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研究开发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网格GIS应用服务软件平台,突破网格环境下海量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服务,分布式环境下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访问与网格技术集成应用的创新。
4)基于WebGIS的空间数据共享模式的创新:WebGIS是网络技术与GIS结合的产物,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WebGIS服务器中提供服务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将桌面GIS系统的功能扩展到互联网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并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功能服务。WebGIS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不仅仅是矢量化的空间信息,还可以包含遥感影像、动态视频、文字说明等多种信息。
参考文献
[1]虞慧群,钱之琳,朱仲英,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微型电脑应用,2010,26(8):1-5
[2]谢谦,高林,杨建军,李海波,周平,国产基础软件标准化——与研发、测试、应用的互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6):4-8
[3]李强,政府领军全面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发展,OA'2006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