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09

导语:在矿山环境保护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

1矿山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举例煤矿区位于太行山中南段的泽州盆地北端,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下石盒子组地层,上石盒子组地层在井田内零星出露,矿区中部、北部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矿区处于太行山复背斜与沁水复向斜之间,位于华北板块山西板内造山带沁水板拗太行块隆西侧、晋获褶断带西北侧。

1.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处于沁水盆地中段东部,属高平—晋城盆地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存在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碎屑岩类裂隙、松散岩类孔隙3个含水岩组。

2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该煤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井保有资源量约6000×104t以上,生产规模约为90×104t/a,矿区面积近700hm2。部分地区煤层已进入残采期,但在矿井改扩建期间,企业利用煤矿现有生产系统准备开采该区残存煤资源。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该煤业有限公司为再整合改建矿山,目前处于整合后基建期。通过近年调查与监测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但矿山开采潜在地裂缝、塌陷影响区范围内存在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草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该区煤层已大面积采空,地表也曾发育裂缝、塌陷,煤层开采已对其上覆地层造成较大破坏,该煤层之上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亦可能遭到破坏,如隔水层破坏,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同事部分地区浅水井已出现明显水位下降。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认为:煤矿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影响目标为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等,造成的危害主要为耕地减产和林木损毁,若保安煤柱留设不当将对区内居民及工业场地建筑造成较严重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煤层采空后,可能将在矿区南部沟谷边坡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谷中园地、耕地、林地等。矿山新建工业场地占用土地面积约13hm2,其中占用旱地约10hm2,占用其它草地约两公顷。矸石堆放占用土地面积约3hm2,土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矿山开采将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潜在地质灾害,其中重度地质灾害区约占矿区面积的70%,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通过对各开采煤层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分析,矿区内各煤层大面积采空后,会对可采煤层上覆含水层造成较大破坏,甚至影响到第四系孔隙水。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矿山开采方案的确定性,总体工作部署分为近期(近5年)和中远期(5年后至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包括:(1)地灾防治,如土地塌陷和裂缝填埋、崩塌、滑坡治理等;(2)含水层修护;(3)地貌景观修复,植被绿化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任务与目标:(1)矿山开采时为区内村庄、工业场地等留设保安煤柱;(2)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及时填埋,恢复土地功能;(3)恢复采矿地表变形损毁的地表植被,改善及恢复中转场地、煤矸石堆放场地形地貌景观;(4)解决受影响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5)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析与建议

综上分析,该煤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在全国范围居中,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特征,因此对周围社会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较大。现状调查及预测分析发现,矿山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会对含水层造成较严重影响。因此结合矿山地质、交通、经济及社会等条件,应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地貌景观保持三个层面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从而保障当地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持续进行。

作者:温静 王昊 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龙达煤业有限公司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题[R].太原: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

[2]辛鹏.陕西省麟游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3]辛鹏.陕西宝鸡市渭河北岸大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J].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

[4]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晋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调查报告[R].太原: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3.

第2篇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矿山环境又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避免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二是推行无废开采工艺,尽量减少废石尾砂产出量,减轻采矿对生态的破坏;三是实行土地复垦,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内外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活动的开展,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对矿区环境进行生态开发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国通过对科隆矿区的复垦改造,一方面发展淡水养鱼,另一方面围堤、植树、置景,塑造了一个由40多个人工湖组成的游览公园,使科隆矿区成为一处秀丽的风景区;捷克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煤矿塌陷的生态开发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径除复田、复林外,还在塌陷区兴建渔场、游泳场、牧马场、体育场、赛车场、狩猎场以及水上公园、森林公园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再造和多种经营开发,1952-1985年累计复田1万多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在矿区复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淮北矿务局1983-1985年复田6000余亩,其中884亩用于建筑用地,127亩植树造林,410亩进行水产养殖,还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园、体育场等。山东肥城矿务局、江苏徐州矿务局、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等用电厂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还田,种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技术途径和模式。

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与方法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增长仍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矿是人类对自然的剧烈扰动。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放到整个矿区生态恢复中统筹考虑。

我国生态环境法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总论,阐述生态环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法;三是生态保护建设法;四是国际环境法。

实际工作中,就矿区生态环境而言,在开采过程中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主,兼顾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在开采结束的范围内则以生态保护(恢复)建设法为主,包括对开采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态保护建设法构成了我国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体框架。

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责任转移,主体错位。通过收费实施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一大突出特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主体本应是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本文统称矿山企业)。然而,政府一旦收费,责任主体就由矿山企业转移到了政府头上,政府做了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没有缴费,或者没有足额缴费;缴费以后,政府也不一定及时组织了治理,或者治理的区域并不是缴费的矿区。

二是职能交叉,重复收费。如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都有土地整理的内容,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恢复等都有植被恢复的内容。就每一项收费而言,收费标准偏低,不够实际所需;就重复收费而言,矿山企业又不堪重负。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各项费用收齐,政府各部门收取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费用占总产值的比例高达21%。如果是廉价的石膏,则这一比例还将提高2―3倍。这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收费政策难于施行,为什么我们必须改革和重构我国的矿区生态重建制度。

三是部门局限,立意不高。现有制度站在部门立场上看问题,全局观念不强,立法的生态意识较差。例如,土地复垦要达到的目标,限于将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复垦土地优先用作耕地或其他农业生产用地的规定,虽然与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国情相符合,但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我国从“九五”开始即已实施规模浩大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因此,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企业偏小,诚信较低。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规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制度是一致的。但是,这一制度设计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商业诚信,而政府则必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所有这些,恰恰是我国目前所严重缺乏的。大多数小企业在开采期间不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开采后留下千疮百孔,一走了之;而少数较大规模的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比例也很低。这也正是我国实行矿山生态保护建设收费制度的一大理由。

矿区生态恢复的内涵

矿区生态恢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根据恢复生态学的理解,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

矿区生态退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土壤掩埋、压实、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损、塌陷、开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动植物死亡,生物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质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减弱、受阻、中断,矿区生态朝着种类减少、结构简化、功能缺损的方向发展,直到失去生态系统应有的自动调节、反馈调节功能,致使矿区生态失衡。

不难看出,上述生态因子的退化,关键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和动物生活的基底,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实质上是对土壤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的破坏。土壤破坏不仅使本地生态系统失衡,就土壤侵蚀而言,它对外地造成的损失要比本地还大一倍。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土地复垦,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复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适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地保护土壤的完整性,减弱风力和暴雨的冲击。即使作为耕地,也会由于翻耕而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先目标应当是再造植被,将采矿损毁的土地作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栖息地,恢复本地自然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恢复一般限定于矿区范围。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生态失衡的根源是矿区土地损毁。在挖损、塌陷、压占等土地物理损毁区域复垦后,矿区以外受影响区域(如流域土壤污染等)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并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作用下得以恢复生态平衡。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范围一般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推导来确定。

矿区生态恢复应遵循几项主要制度

一是矿山企业自行复垦制度。复垦是矿山企业应尽的义务,矿山企业是复垦的主体。要在矿山企业中建立诚信评价体系,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在矿业权市场准入和许可证发放、延续中,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条件,引导矿山企业向集约、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鼓励诚信水平高的企业,限制、禁止诚信水平低的企业。在开展矿区复垦时,矿山企业应当建立起与政府、当地农村集体和未来土地利用者之间的磋商机制。在没有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复垦工作负责到底,直到建立起新的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在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矿区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再将复垦的后续责任移交给未来土地利用者。

二是矿区生态恢复抵押金制度。要尽量避免以收费的方式将企业责任转变为政府责任。特别要注意避免政出多门、多家收费的现象。在目前难以保证所有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情况下,应实行统一收费、分别监管的办法,待条件成熟时全面取消收费,实行缴纳抵押金的方式强化企业履行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真正实行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政府不直接组织复垦。矿区生态恢复不能一个部门一个政策,而应授权一个部门,如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管理。

三是强化矿区复垦的生态功能制度。矿区生态恢复既要重视提高土地的直接生产力,又要考虑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极大地关注矿区复垦的生态学意义。通过适宜性研究,审慎比较土地用途的多种方向,将采矿破坏的土地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重建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复垦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重建农业生态系统;复垦成运动场地、休闲场所、建设用地,重建城市生态系统。

四是周边矿山生态恢复统一规划制度。一个矿区包含一个或多个矿山,矿区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矿田、小流域相联系。因此,企业在制定复垦规划时,必须与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矿山建设规划相协调,与周边其他矿山的复垦规划相协调。

(因版面限制,选登论文内容有删节。)

链 接

评价及影响

本文针对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定,指出了我国在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矿山生态恢复的一些可行性建议。这篇文章在湖南最早提出“矿山生态恢复”这一概念,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浓厚的首创精神和学术价值。同时,湖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产是地方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就是为了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是为了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共生,这在“两型社会”语境下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点评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第3篇

锡林郭勒草原;矿产开发;草原生态保护

1.锡盟矿山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1年5月,全盟实有在期采矿权635个。其中石油17个,煤炭32个,黑色金属矿24个,有色金属矿22个,贵金属矿7个。目前,全国五大电力企业集团全部入驻锡盟,胜利煤田、白音华煤电、上都电厂等一批重点能源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因开矿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日趋突出。目前,全盟已形成明显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有锡林浩特煤矿、西乌旗哈达图煤矿及其建材工业区、西苏旗查干淖尔碱矿及其工业区、东乌旗宝力格银矿矿区等。部分矿产企业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在开采中只追求短期利益,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矿产资源采、选、冶过程中“三废”数量大,治理率低,矿业开发引发的地面塌陷、废石堆放、破坏土地、污染水源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未健全,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仍需加强。

2.锡林郭勒草原的环境及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典型草原类型最多,保护最完整的优质天然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从自然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它既是一种生产资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千百年来,推动着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维系着广大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作为地带性植被,它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绿色屏障功能,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等原因,使原本脆弱的典型草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荒漠化进程正在加速,草原的各项功能出现减退。目前,不断扩张的城市、露天煤矿及其它矿山和天然草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前的能源基地、生态屏障和边疆少数民族牧区多重身份的形象注解,矿产开发、生态保护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在这片广褒的草原上交织碰撞。

3.如何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

A.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草原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会缺乏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条件和资金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纳入统一的发展模式之中,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发展。

B.加大投资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恢复矿区的植被与环境,实现开发与恢复并举,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如采用先进的植被恢复技术,用专业的喷播设备,在被破坏植被的高陡岩石边坡上,瞬间制造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土壤培养基”,使边坡快速形成理想的植物群落。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笆”灌草结合(灌木、草本型)人工补播、自然恢复植被技术;草藤型(草本、藤本结合)绿化技术等,快速恢复矿区植被,减少粉尘对周边草原的危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C.进一步强化草原生态监理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草原生态支持

各级政府切实把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草原生态监理上来,草原监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草原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相关证件齐全的单位,划定占用草原的面积,明确界线,签定保护周围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议,征收草原养护费,发放草原作业许可证。对于无任何证件的单位责令停产,加收草原养护费。对于一些可占可不占或少占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草原,从而使草原的征、占、用有序进行,为草原环境保护设置一道制度保障。

D.把开发与保护和谐统一,树立保护优先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首先,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考虑保护优先,并对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作评估。这里的保护优先主要是指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明确哪些区域必须保护不能开发。另外,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方案,也要先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明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风险,需要有哪些环境污染和损害的治理项目。

其次,在草原矿产资源开发时,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开采区。开采区要体现对生态环境破坏少,资源开发的相对利用价值高等特点,并遵循“保护、协调、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实施矿产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落实“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最后,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后,要进行恢复。为此,矿产资源开发者应建立矿区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矿区资源开发过程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的建立、运转由草原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监管,承担监管责任。

E.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一方面补偿草原地区的政府和人民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导致的经济收入减少,鼓励其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规范、督促企业,爱护环境、减少排污的自觉性。

总之,在发展资源开发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的草原环境价值和功能,认识到经济增长和草原生态保护都是人们正当的需要,我们既反对完全排斥外来经济发展的“生态原教旨主义”,也不赞成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换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主张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推进,实现双赢。

[1]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盟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2008.10

[2]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内蒙锡林郭勒盟矿产开发秩序督查工作阶段总结.2011

[3] 王 堃.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4篇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矿产贵源勘查市场化程度低,在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巫需解决。根据黑龙江省的矿产资源情况,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以保障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1,1矿产资源特点

1.1.1矿种较齐全但总量不多

截至2004年底,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共发现的矿种有132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56. 4%。在全国统计的4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石油、天然气、铀、煤、铁、铅、锌、金、水泥大理岩(灰岩)、玻璃硅质原料、硫、磷、钾盐等巧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我省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0种,即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铅、锌、金、水泥大理岩、玻璃硅质原料。但是我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仅占全国的1.3%,而且人均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1.1.2优势矿产—三黑一黄一水

石油:截止2004年底,大庆油田已实现连续29年高产、稳产(近5 , 00()万吨/年)。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22. 9%,为我国重要石油生产基地。

煤炭:我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其中七台河的炼焦用煤为稀缺煤种,已列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 3 %;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61%。

石墨:我省石墨资源极为丰富,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3.4% ,占全球石墨资源总量的20%,其中鸡西柳毛、萝北云山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石墨矿床。

黄粘土:该矿种是我省特有的矿种,具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一系列颜色变化的特性,主要用作颜料。

五大连池碳酸重碳酸矿泉水:五大连池为世界著名的三大低温冷泉之一,矿泉水富含偏硅酸、Sr,FeCO:等有益组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功效。

1.1.3铁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察赋差

我省主要金属矿产铁、铜、铅、锌、钨、钥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位低,共伴生矿多,难选冶,开采条件差,而且除铜之外,资源总量不多。如嫩江多宝山铜铂矿田(CuO. 47% , MoO. 016% )的品位低,目前在经济上难以开采。逊克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为铁、钨、锌、铅、铂、铜多金属矿,矿体分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1.1.4建材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高,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省在全国矿产资源总量排序表中列第一的建材非金属矿产占9种,即石墨、矽线石、长石、玻璃大理岩、水泥大理岩、火山岩、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颜料粘土(黄粘土)等9种。但目前开发利用比较多且效益较好的仅有石墨和水泥大理岩。

1.1.5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我省石油、天然气全部集中于大庆,煤炭有90%集中于东部四大煤城,铜资源的97%集中于嫩江县多宝山,铅、锌、钨集中于铁力二股矿田、逊克翠宏山矿区,石墨集中于萝北和鸡西,矽线石主要集中于鸡西。铁则主要分布在伊春市一逊克县、双鸭山市一桦南县,大理岩分布在东部山区,金则集中于黑龙江流域内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地区。

1.1.6铝及其它黑色金属、化工矿产缺乏在与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性较大的矿产中,我省缺乏黑色金属矿产钦、锰、铬,有色金属铝,化工矿产石盐、天然碱、硫、磷、钾盐等。

1.2矿产资源需求及可供性分析

1.2.1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1)能源矿产:自1999年大庆原油产量达5450万吨后逐年下调,2004年原油产量为4,666.5万吨;煤炭主要供应省内,近几年内将制约需求量增长,但需求量不会有大幅度增加。

(2)金属矿产:“十五”期间我省平均年消费钢铁394. 5万吨,2005年已达到510万吨,每年需铁矿(精粉)124. 8万吨(我省铁矿产量仅能满足其10% );铝每年需求17. 96万吨,其中氧化铝10万吨(全部由省外提供);铜每年需求4. 6万吨(我省目前年产铜5001)吨)。

(3)非金属矿产:石墨、矽线石等需求基本稳定在0. 26万吨或略有增加,部分出口创汇。

我省2005年、2010年主要矿产品需求量和产量预测见表

1.2.2矿产资源可供性预测

(1)能够满足目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石油、煤炭资源能够保证到2010年需求,石墨、矽线石、沸石、铅、锌等,到2010年自给有余。

(2)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铁、锰、铬、铜、砂金、岩金、磷矿等是我省急缺矿产,其探明储量严重不足。

(3)具有潜在优势矿产:受采选冶等技术条件限制尚不能开发利用,但有一定资源储量优势的矿产有:岩金、铜、铅、锌、钨、铝、铂、把、饿、徕等。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尚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地勘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只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商业性、开发性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由企业和地方承担,而我省的矿山企业因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地勘工作的布置就像“蜻蜓点水”,只能安排一些“小而快”的项目,或工作程度较低的项目。对于耗用资金较多,工作周期较长的勘查项目,长期无法安排,导致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迟缓。

(2)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规划,部分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布局不够合理。我省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一超大型矿产地较少,仅有多宝山铜钥矿区和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区。全省已开发利用3,8%个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4.4%。由于矿山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生产结构不协调,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已有数家骨干金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个别铜开采矿山和大部分铁开采矿山,也将面临闭坑危险,接续资源严重不足。

(3)经营粗放,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我省大部分矿山,尤其是个体采矿者,采矿、运输、选冶所使用的方法原始、落后,采矿经营者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表弃里等现象屡见不鲜,资源回收率很低,浪费严重。一些多元素共伴生的综合矿床,企业只能开发利用其主要成份,其它成份则无法回收而浪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下,加上矿山所在自然地理、气候及基础设施等条件都很差,使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很多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使我省很多己探明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至今得不到开发。

(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多年来,我省矿山走的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资源开发产业的传统发展路子,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体现得还不够,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极低,导致“三废”污染,生态破坏,诱发崩塌、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惨重。

(5)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我省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对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矿山开发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矿产监察、督察等监督管理机构尚不健全,难以及时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矿业权市场尚未健全完善,采矿权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形成。

3对策建议

(1)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从我省不同成矿带上的矿产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人手,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首先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然后规划出各经济区矿业产业布局,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三个矿产资源经济带和七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划分设想如表2:

依据胡小平,《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6.;姚书振等,《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2006. 6.编制。

(2)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矿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要认真分析我省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征,制定符合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资源开发目标。对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矿产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规划和管理,逐步关闭、取缔和改造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增大企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对我省银、铂、把、钨、铝、磷、钾矿选矿工艺和一些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重点科技攻关;三是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制定优惠的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力量,以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地质工作。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国家急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矿种,同时兼顾重要经济区和矿产,重点安排在重要成矿区(带)和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进行勘查。同时,加大对已有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力度,以期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鼓励并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勘查矿产资源。在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发现矿产后,及时向社会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积极组织探矿权招标,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探矿权,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进行后备基地勘查,扩大资源储量,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第5篇

【关键字】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P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采煤沉陷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直接关系到矿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矿区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均将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发展绿色矿业,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因此,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将成为近些年我国矿山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煤炭资源开采及沉陷现状以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

1.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自1988年以来,我国煤炭的产量在世界上一直居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中国原煤产量自2000年降至0.999Gt的低谷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加速增长,2002年原煤产量为1.415Gt,2005年突破2.0Gt为2. 113Gt,至2009年我国原煤产量破3. 0Gt。2002~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见图1。

图一 我国煤炭产量变化

2.采煤沉陷区治理技现状分析

(一)农业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采煤沉陷使大面积耕地受到损害,生产力降低甚至无法耕种,保护和恢复耕地是栗煤沉陷区治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探索逐步发展了疏排法、就地取土法、挖深垫浅法和固体废物充填法等农业复垦技术。在我国淮南、淮北、徐州、充州等矿区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开发了集种植业、渔业、家禽养殖业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将煤矸石、粉煤灰等矿业固体废物作为充填材料进行充填复垦,释放了大量的压占土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破解了采煤沉陷区失地群众的居住、就业、后续发展等系列难题,实现了矿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主要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理想的工程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综合应用采空区探测技术、采动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技术、采空区处理技术及建(构)筑物抗变形等技术,将沉陷区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缓解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在不断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我国采煤沉陷区建筑复垦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如开滦矿区在开采50年以上的老采空区地面建设了大型工业厂房、在开采30年左右的老采空区地面建设了2~3层楼房、酒店、会议中心等建筑物;焦作市工业聚集区在采煤塌陷区上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建设抗采动变形的框架结构工业厂房14栋,总建筑面积19 37hm2,居民住宅楼34栋,总面积95hm2,建筑采取了基础圈梁、变形缝等挽变形技术措施.所有建筑自投人使用以来一直安全使用。

(三)景观生态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将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引进到采煤沉陷区治理中,这一复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恢复采矿受损土地为重点的土地复垦理念,土地复垦更加关注矿区的景观生态协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淮南、河北开滦等矿区将景观生态复垦技术应用于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山市在开滦矿区开采百年的沉陷区范围内,建设了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文化会展、住宅建设、商业购物、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南湖生态城,城市中央生态公园面积达28km2,其中有11.5km2的湖面面积,18km2的城市森林,引入各类昆虫、鸟类等动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全国树立了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典范。

(四)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分析

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开采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充填开采已成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充填开采经历了由水砂充填、低浓度胶结充填、高浓度胶结充填和膏体泵送充填阶段,目前充填开采有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固体物充填3种。现阶段充填开采将煤矸石、粉煤灰、劣质土等固体废物作为充填材料,通过泵压或重力作用,经过管道输送到回采工作面,形成以充填体为主的上覆岩层支撑体系,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在建筑物允许值范围内,实现村庄不搬迁,矸石零排放,安全开采“三下”压煤,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充填开采具有充填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浆与输送工艺简便、充填体强度高等显著优势,目前已在我国河北邢台、山东兖州、黑龙江双鸭山、七台河等矿区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压煤量达到14Gt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仅从“三下”采出的煤炭约有1Gt,只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7%左右,这些压煤量严重制约着矿区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可采储量的减少及对煤炭资源采出率要求的提高,如何实现绿色开采成为近些年煤炭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充填开采技术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近些年来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应用。

2.合理规划开采布局是减轻甚至是避免开采沉陷损害的必要手段和措施,要充分利用变形规律和地面规划要求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开采和治理的脱节。

3.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将逐步枯竭矿井相继关闭,我国煤矿的关闭开始于上个世纪末,自2000年我国集中关闭40个国有煤矿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关闭了约300个国有大煤矿。关闭矿井综合生态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其特点是修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进行集关闭煤矿的塌陷地植被、水环境、工业垃圾堆积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修复再造,是资源枯竭型矿区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4.随着资源逐步减少,开采难度加大,我国能源重心西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晋陕蒙宁甘等5省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8%,2010年晋陕蒙3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趋势。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干旱气候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容量低下,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因此,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四.结束语

煤沉陷区治理技术对于我国环境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采煤业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本水 宣以琼 孔一凡 皖北矿区开采沉陷区土地生态环境及其综合治理技术(被引用 2 次)[期刊论文] 《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1期

[2]王列平 吴志红 严家平 徐良骥 张集矿动态沉陷区灌排系统恢复治理技术[期刊论文] 《煤炭科学技术》ISTICPKU-2008年6期

[3]夏军武 于广云 吴侃 王东权 刘卫群 采动区桥体可靠性分析及抗变形技术研究(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煤炭学报》ISTICEIPKU-2005年1期

[4]徐良骥 严家平 高永梅 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被引用 2 次)[期刊论文] 《煤田地质与勘探》ISTICPKU-2007年6期

[5]章立清 于广 云盛平 淮南矿区铁路桥沉陷治理技术研究(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中国煤炭》PKU-2007年8期

[6]胡存亮 煤矿采空区公路路基沉陷病害的治理技术[期刊论文] 《交通标准化》-2007年8期

第6篇

[关键词]地质 矿产 勘查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93-2

0前言

为加强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甘肃有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地质工作为甘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在加大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勘查目的和任务

“甘肃省临泽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详查”项目是临泽县富海金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工作的地质勘查项目,其目的和任务如下:

(1)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及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研究区内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等。

(2)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临泽县富海金泽金矿体进行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通过工作基本查明区内金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及分布变化情况等,探求控制的(332)资源量。

(3)基本查明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4)预期提交新增金资源量(332+333+334)500kg。

(5)工作周期:2011年9月―2014年3月。

2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勘查区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处,属临泽县倪家营乡管辖,其地理极值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

东经:100°03′15″~100°04′00″

北纬:39°00′45″~ 39°01′7.5″

勘查区内人烟稀少,仅有少数汉族牧民。矿区附近的倪家营乡为汉民居住区,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牧业。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荞麦及少量果品、枣子等。

3区域地质概况

3.1构造

勘查区位于华北板块中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南台子向斜中部。

(1)褶皱。南台子向斜:主要由下白垩统组成,轴线方向约305°,长度大于8公里,西端翘起,稍紧闭,东端较开阔,两翼倾角35°~45°,南翼稍陡。

(2)断裂。区内断裂由大磁窑口断裂带组成,该断裂带由三条相距很近,近乎平行分布的断层组成。断层走向约310°,略呈波状弯曲,最长者大于13公里。该断裂带分布于下白垩统中,属压性逆断层。

3.2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区内矿产主要为金矿,即富海金泽金矿。其次,在该矿区东侧新发现一处金矿点(即狼窝沟金矿点);西侧亦新发现一处金矿(化)点。

4勘查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O3n)和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n)及第四系(Q4)。现分述如下:

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岩性为变安山玄武岩、蚀变安山凝灰岩、变英安凝灰岩、变质砂岩、变砂砾岩等,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变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凝灰岩中。

(1)变安山玄武岩(O3nαβ):呈灰绿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及少量磁铁矿、方解石,次为褐铁矿,含少量帘石、榍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2)蚀变安山凝灰岩(O3nα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和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该岩性也为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3)变英安凝灰岩(O3nξ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辉石和石英、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

(4)变质砂岩(O3nMss):呈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岩屑及绢云母等。砂质胶结,属空隙式胶结类型。

(5)变砂砾岩(O3nSsg):呈灰绿色,变余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砾、灰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等。砾石粒径一般为2~4cm,最大10cm。属空隙―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砂质。

分布于测区西南部,为一套湖相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杂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下岩组(Klxna)和上岩组(Klxnb):

(1)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下岩组(Klxna)

为紫红色、黄绿色、杂色砂砾岩。

(2)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上岩组(Klxnb)

下部为灰黑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底部含砾岩透镜体。上部为褐色、绿灰色泥岩及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

(1)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以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碎石、砂砾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10米左右。

(2)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主要分布于区内中北部。以冲-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砂砾石、碎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米左右。

5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

5.1资源形势分析

国际黄金价格从2002年开始上涨以来,逐年攀高,到2010年突破了1500美元/盎司,2103年价格有所下降,根据全球黄金价格的历史走势及波动情况,本次报告的经济意义概略研究中,黄金价格取近3年(2011-2013年)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314元/克(表2)。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投资网(2013)。

5.2矿床开发的技术条件

5.2.1矿床资源量

经对资源量计算,富海金泽金矿区共求得(332+333+334)金矿石量228925吨,金金属量635.20千克,矿床平均品位为2.77×10-6。其中332级金矿石量79536吨,金金属量249.07千克,平均品位3.12×10-6;333级金矿石量为91526吨,金金属量251.93千克, 平均品位为2.71×10-6;334级金矿石量为57863吨,金金属量134.20千克,平均品位为2.25×10-6,矿床规模为小型。

5.2.2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临泽富海金泽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及蚀变脉岩型三种。根据前人在富海金泽金矿(原倪家营金矿)开采选矿试验,对该矿区的氧化矿石及半氧化矿石多次堆浸试验结果,金的浸出率达70-8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矿区中现存多为氧化及半氧化矿石,从新开发选矿应以全泥氰化法提金效果会更佳,更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5.3矿床开发内、外部建设条件

(1)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距临泽县城20公里,区内东西两侧有临泽(县)~肃南(县)公路通过,矿区有便道与公路相通,并与312国道相接,同时,兰州铁路经过临泽县城,有火车站,交通条件较好。

(2)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东侧1公里处有常年流水的大沙河流过,其上游为梨园河,矿区北侧附近有西干渠(引梨园河水),水量虽不大,但水质良好,为祁连山积雪融水,可满足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

(3)矿区地形较陡峭,相对高差一般100~200米,矿体均处于地下水基准面以上,当地年降水量少,充水因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矿坑涌水量很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矿体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底、顶板岩石(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稳定性较好,平硐开采不需支护,所处地形条件适宜露天开采和地下硐探开采,采矿方法以直接采矿法和中段平硐采矿法为佳。

(5)矿区北侧倪家营乡有电网,可引至矿区供电用之,生产、生活用电均可满足。矿区建筑所需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及冬季取暖用煤,均可就地取材,拉运用之。

(6)矿山开采所需人员可由当地倪家营乡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当地经济落后,矿山开发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以上条件,故开发利用本矿区金矿资源是完全可行的。

5.4矿床经济概略评价

经对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详查评价,本矿区为小型金矿床规模。该矿区由于前期开采过,对矿山破坏较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对该矿床进行概略性经济评价,仅供矿山建设参考。

矿床经济主要指标的确定为:

采矿贫化率(P):20%。

采矿回收率(ε1):90%(硐采不易损失矿石)。

回采率(K):85%。

矿区矿石平均品位(α):2.77×10-6。

选冶回收率(ε0):采用堆浸法提金,浸出率80%。

现行黄金价格(J):236元/克(2013年价格)。

生产成本(C):按经济指标,并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估算一吨原矿采、浸、冶,总成本为150元/吨。

矿山规模(g):按年产2万吨小型矿山设计。

精金矿品位(β):即黄金产品成色暂按100%折算。

332+333+334矿石量(Q):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为22.89万吨。

6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次工作运用钻探工程结合地质测量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层、构造和矿化蚀变分布特征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了矿区金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规模、产状、形态和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物质成分、品位变化等情况,对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从控矿因素等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并取得以下主要地质成果:

矿区金矿体主要产于断裂构造破碎带的变安山玄武岩、变安山凝灰岩及石英脉中,矿体产状较陡,形态较简单,规模中等,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已探明(332+333+334)矿石量22.89万吨,资源量 635.20千克;其中332级资源量249.07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2;333级资源量251.93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7;334级资源量134.20千克,占总资源量的21.1。为一小型金矿床。

通过质量检查,所获取的地质资料符合《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的要求,质量可靠,资料齐全。

7总结

临泽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主要产于区内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中,成矿受地层、岩性控制。其次,受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裂隙构造和火山岩的节理裂隙构造所控制。同时,矿质热液与区内的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体有关。其岩体呈小岩株产出。据有关资料得知,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在该矿区东西两侧的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凝灰质砂岩中亦找到类似的金矿。如:东侧的狼窝沟金矿点和西侧的老虎沟金矿等。该成矿带多被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地层所覆盖,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零星出露,沿该成矿带还有可能寻找类似富海金泽金矿的小型金矿点,开发这些金矿点,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勘查区受到地形影响较大,加之前期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使矿山矿体受到严重破坏,对现在勘查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已发现的较好的矿体,进行深部控制,提高资源量和资源级别。

参考文献

[1]席立永;马金虎;戴首平;丁媛媛;孙伟;我国黄金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形势的初步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1期.

[2]《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研究》课题组;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12年02期.

[3]杨强;雍卫华;国内外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屏障;建设思路;保障条件

同志l999年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搞好”。由此可见,加快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当务之急,关系到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是利在当代、功及未来、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1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

1.1.1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规

自1995年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内蒙古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有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调控,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1.2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果

①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的执行率达到10o%。②“一控双达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内蒙古实现“一控双达标”的企业已达88%。③内蒙古环保“321工程”实施已取得了可喜成绩。④取缔和关闭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十五”小企业3462家。

1.1.3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

(1)启动了一批绿色工程项目。从1996年开始,历时l5年,分三期实施,每期5年,项目内容包括呼、包、乌海3市煤烟污染治理;黄河干支流、辽河、永定河支流、珧儿河的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项目;生活垃圾处置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2)退耕还林还牧,实施草畜平衡,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3)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目标。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建立10个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达23万,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0%。

(4)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喜人成就。现在全区有87个各级各类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从乡镇发展到旗县,从旗县发展到盟市。

(5)实施阴山北麓特殊功能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1.2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工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

建筑垃圾

(1)土地退化问题。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构成和所处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全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

(2)草原生态退化问题。目前草场退化非常严重,放牧半径0.5km范围内几乎成为裸地,放牧半径2.5km内的草原植被被牲畜不喜食的杂草类或有毒有害草占据优势。现在,全区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已达2500多万hm2,占可利用草场的39.37%。

(3)森林生态问题。“重采轻育”、“集中过伐”,迹地更新和中幼林抚育速度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林区植被遭到破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失去阻滞风沙危害的生态屏障作用,威胁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田生态问题。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贫瘠土壤的比例很高。目前,全区有84O万hm(12600万亩)农田,其中213是中低产田,并且大多数是坡耕地。长期以来,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5)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问题。截至1996年,内蒙古已建成国有矿山569个,乡镇集体矿山3907个,个体矿山2298个,在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矿山用地中近91%的占地面积受到破坏,小型矿山企业对土地和矿山生态破坏更为严重。

(6)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危机。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湖泊、沙漠等不同生物环境类型,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地方,有的地区是珍贵稀缺动植物的生息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很多野生植物面临生存危机。

(7)水资源短缺,水体质量恶化。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京包铁路以北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大范围的地下水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水体恶化是内蒙古水资源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蒙古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及农药、化肥使用等,污染的结果造成水体含盐量增加,消耗水生生物所需的溶解氧、水体高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2.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生态屏障工程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现状,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由众多类型的生态工程项目构成的一个复合带状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保障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促进本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东西狭长,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构建生态屏障工程的自然条件优越。我们认为,在东起大兴安岭东麓、西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广阔区域内,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建立起包括天然保护林工程建设、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沙化与风蚀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控制在内的类型多样的生态工程,从而形成一道地跨“三北”、横贯内蒙古全境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关于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总称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也可以把该工程理解为通过生态改善促进内蒙古及毗邻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防线。

2.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思路

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总体目标,从夯实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绿化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突出重点、梯度实施、防治结合、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以区域建设战略重点为核心轴、八类生态建设区为外延面、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点。轴面结合、工程支撑,以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为突破口,向外分期逐步扩大生态建设区域范围,保证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从而构建成中国北方东西2400Km长绿色生态屏障。

(1)核心轴。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大兴安岭森林保护区;科尔沁草原沙地主体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极脆弱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区段)风水侵蚀区;阿盟三洲两带封育治理区。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最具有特殊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空间上东西延伸分布,构成内蒙古绿色生态屏障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这对整个生态屏障建设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外延面。八类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区: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的大兴安岭林区;以保护草甸草原为主的呼伦贝尔沙地;以保护和治理典型草原退化、沙化,恢复草原生态为主的科尔沁沙地;以治理半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增加草原植被为主的浑善达克沙地;以治理风蚀、水蚀,防止荒漠化为主的阴山南北麓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人黄泥沙量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保护现有旱生植被、控制荒漠化为主的阿拉善地区;环保重点治理区。八类生态建设区是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表植被条件和保护治理模式划分的,基本上涵盖了内蒙古从东到西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旗县行政区,具有全覆盖性质。这对于从整体上建立全区性的生态屏障系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依托点。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以减少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为重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合理规划利用天然草场为主的天然草场保护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还林还草为重点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以重点旗县为建设单位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治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态防护林工程;以治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城镇、流域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保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为重点的工程破坏区恢复工程;以自然保护区管护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现行投资重点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在内蒙古的建设分布而提出的。它们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持依托条件。

内蒙古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是跨时间、跨地域、以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要保证十大工程顺利落实,必须借助国家投资和外资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完成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任务。

3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

3.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政策法制保障体系

(1)加大现有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重视立法工作。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先导,落实现有法律、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还要根据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急需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破坏和污染环境、阻碍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处罚,用法律准则来规范人们行为。

(3)推进有关生态屏障工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的社会化,唤醒公众法律意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全区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唤醒公众的法律意识。

3.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管理保障

3.2.1.采用多种组织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手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统抓统管,使规划在各个地区垂直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协调管理手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实施要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组织等许多方面得到保证,它不仅是环保部门和企业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以至全社会的事,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至关重要,是实现规划的重要组织保证。

(3)监督管理手段。首先,要形成法律监督管理子系统,其次,形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子系统,第三,形成大众监督管理子系统,包括群众监督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管理。

3.2.2实行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由于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屏障工程管理机构。通过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机构的体制、分工、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采用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承包生态屏障工程建设项目,允许和吸纳科技人员承包项目,增大科技含量,为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允许、鼓励、指导个人家庭以劳力、资金、技术等为股份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或承包,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2.3建立激励制度和管护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一方面落实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形成对广大志愿建设者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放宽政策,进行政策激励;第三,通过树立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典型形成荣誉激励。在组织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管护制度,坚持建设管护并重,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实施立体管护。

3.3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保障

为确保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从多方面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流人渠道,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咨询国家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使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地向生态建设方面倾斜。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投资是多渠道,是广义环境费用,需从生态建设费、城市建设费和污染防治透支和企业自筹多等方面筹集。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局面,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

(1)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项目工程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型生态保障工程规划向生态经济型生态屏障工程规划转化,形成自身造血系统。

(3)建立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基金。基金来源主要靠中央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适当投入,还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异地国内比例作为基金的来源。另外,可以向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基金的资助者或投资者。基金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运作,管理机构人员应由金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4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技术保障

(1)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治沙技术、盐渍化治理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

(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与监督。要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科研工作要做到为环境管理服务;推广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提高集中治理力度;启动环境技术监督管理技术系统;确定建设期内的主要技术政策路线和手段。

3.5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保障

确保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应包括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咨询、监测机构。

信息系统由生态屏障管理机构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共同组成。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在构建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咨询、监测机构,以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评判,实现人机交流,为主管机构及大众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决策者按实际需要局部变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直接对规划进行校正。

第8篇

关键词:六盘水,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1 六盘水市国土资源优势

1.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六盘水是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位于川、滇、黔、桂结合区域中部,全市国土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00万。是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都约在350左右。目前,境内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株六枝复线、六盘水南编组站和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已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以水黄高等级公路、GZ65号国道主干线、水柏铁路、盘百公路为主干,县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毕(节)水(城)兴(义)”公路、南(宁)贵(阳)昆(明)区域经济区高速公路我市境内段,配以原有的铁路、公路网络,加上同时正在建设的支线机场,六盘水将构建成为我国西部省、区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通江达海的重要结节城市,六盘水市在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凸现。便捷的交通为资源型产业、特别是大火电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综合考评排名全省前列。

1.2 矿产资源优势

全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铁、铅、锌、铜、银、金、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煤层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29亿吨,已探明储量174亿吨,保有储量137亿吨,煤种全、煤质好、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江南煤海”之称。如何让“煤从天上走”,几乎成为六盘水几代人的梦想。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使六盘水梦想成真。随着装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及配套的年产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以及装机240万千瓦的发耳电厂及配套的年产800万吨的发耳煤矿的建成,六盘水在西南地区“能源大市”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7000万吨以上,火电装机将超过1000万千瓦以上。

1.3独特的气候、旅游资源

六盘水气候宜人。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19.8℃,是消夏避暑的胜地,全年凉爽舒适级和舒适级以上的时间为223天以上,号称“凉都”。境内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高135M的世界最高的岩溶天生桥——水城南开天生桥,拥有世界最深的天然岩溶竖井——比墨西哥巴霍天井还深14米的424米深的盘县淤泥天井,拥有海拔2900.6米的贵州最高峰——钟山大湾韭菜坪。论文参考。民风淳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挪威援建的我国第一个人类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八担山片区孕育着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水城南开苗族“跳花坡节”、布依族的“六月六”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深受国内外友人青睐。论文参考。六盘水现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

2 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六盘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乱砍滥伐引来祸患无穷,水土大量流失,1985年,六盘水本来就低下的森林覆盖率,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谷”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六盘水常被外地形容为“穷山恶水”。私挖滥采带来严重后果,小煤窑遍地开花。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滚滚黑浪,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

3 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着力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树立“城市矿山”开发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用创新思维开发“城市矿山”,变废为宝。“城市矿山”是指资源型城市中形成的废弃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的粉煤灰、排放的瓦斯、污水以及煤矿生产经营中废弃的各种废旧物资,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造砖、矿井瓦斯利用、可燃气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形成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通过节能减排创造绿色财富。

积极倡导绿色投资新模式。煤炭资源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新的产业、投资新的项目中,不仅要把投资项目能否给区域发展带来丰厚回报作为衡量标准,还要把投资项目能否为经济带来好的环境作为项目选定的依据,坚持把新产业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把投资项目的选择严格依照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三重标准进行全面衡量。使项目一出生就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同时,因地制宜的实行园林化城市、宜居城市建设。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人的发展和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按照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的原则,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效率。过去,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原因,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总是停留在卖原材料上,生产经营粗放,加之只重开发、轻环保,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越开发越穷的局面。我们曾经以“西南煤海”、“江南煤都”而自豪,可是,总把资源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要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走煤(炭)焦(碳)化(工)电(力)冶(金)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于 中国

3.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六盘水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中国凉都”。由于受南、北盘江切割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结合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民族风情纯朴浓郁,以及宜人舒适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神州皆桑拿,凉都好去处”的避暑胜地。论文参考。依托气候优势,打造“中国凉都”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利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的地域优势,实现市场共享,共同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加快以国家地质公园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开发工作,通过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为载体,突出表现六盘水雄奇的喀斯特地貌、盛夏如春的气候、古老的人文遗址和纯朴的夜郎民族风情等特色,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拓宽“凉都”的旅游内涵﹔打造以盘县大洞竹海、盘县古银杏风景区、玉舍森林、贵州之颠、夜郎文化、乌蒙地质公园等为特色品牌的重点景区,使之成为连接蜀南竹海、威宁草海、云南石林、贵州黄果树和桂林山水的靓丽贵州西部旅游线。

参考文献:

[1]但承龙等.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生态经济,2001,10.

[2]唐俊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严金明.看西部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中国国土资源报,2000,3.

[4]《六盘水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发展规划》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

第9篇

关键词:资源配置 矿业权流转 资产化 管理

1. 引言

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自治区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414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为了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煤炭资源为主体,促进地方各行业的发展,在2009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2009】50号),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持续利用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科学配置和管理煤炭资源,为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有关矿业权流转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本论文主要就配置煤炭资源矿业权流转进行探讨。

2. 配置煤炭资源矿业权流转形成原因

2004年以来,为转变单一依托煤矿能源支柱的社会经济风险,开始走循环经济的路子,重新调整工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资源、转换资源构建化工产业,大规模引进煤电深加工和化工产业项目,并为引进的项目配置资源,可以使转化项目起点高,投资额大,同时煤炭开发以后形成的利润也可以弥补转化项目运行初期的亏损,起到扶持转化项目走向成熟的作用。但是引进项目配置的煤炭资源在客观上需要进行矿业权流转。

2.1 开发主体资质动因

以优惠的煤炭资源价款和开发政策引进项目,最终还是落实到煤炭资源的开发问题。按照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规定配置资源,往往出现拥有煤炭资源的企业,可能没有煤矿开采资质,客观上需要引入在煤炭建设、开采管理方面有经验的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开发,加快煤炭资源开发速度,以便保障转化项目健康发展。

2.2转化项目资金需求动因

政策规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在40亿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才可以配置资源,并固定资产投资额决定配置资源量,因此转化项目将占用投资企业大量的资金,而煤矿开发有一个过程,利润回报是展期的,致使原想以煤炭开发利润支撑配套转化项目的企业很难完成预期目的,如果既要保证转化项目投资,同时又要投资煤炭开发,所需资金量更大,能够承担的企业太少。因此,客观上需要将展期利益尽早变现,以便支持转化项目建设。

2.3地方政府发展动因

煤炭资源配置以后,地方政府为避免资源配置以后长期闲置或可能造成的无序转让,同时为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希望资源尽快开采,推动尽快形成产能,支持地方建设。此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特殊性,也促使地方政府要求开发企业具有相当高的煤矿开采的安全、技术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3. 矿业权流转的现状

目前在进行资源开发的大型煤矿企业,除了一部分依照50号文件要求投资转化项目等产业配置资源和通过招拍挂方式竞得矿权外,很多企业一是通过承包经营方式,二是通过股权收购方式参与煤炭开发。

不完善的承包经营机制使得承包单位急于在承包期内实现产值的最大化,只重视煤炭产量,而无视煤炭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结果是煤炭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均采取收购拥有资源企业股权的方式参与资源开发。

政策规定申请配置资源的投资企业要在自治区内注册独立法人企业,成立新的能源开发公司,将转化项目应配置的资源直接配置给能源开发公司,然后将资源作价计入净资产,煤炭开发企业购买能源开发公司的净资产,达到参股能源开发的目的。

矿业权的流转并不必然涉及采矿权主体及矿业权证件的变更,矿业权的流转可以分为内部流转和外部流转两种机制。在矿业权属于矿山企业的情形下,各股东对内部股权份额进行相互收购或转让,此时的各投资人股份比例的调整实际上是间接地对矿业权中的收益权进行调整。煤矿企业以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了矿山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在不分解或注销矿山企业的情形下,矿山企业合法的采矿权主体地位实际上并未改变,此时只需改变工商登记的股权结构而无需变更矿业权主体。

事实上,通过股权收购方式的矿业权流转,不违反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并且由于解决了非煤炭企业配置煤炭资源的开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非煤炭企业到内蒙古投资的热情。

4. 对矿业权流转的思考和建议

配置资源实质就是对投资项目的鼓励和扶持,依靠煤炭资源完成发展的资本积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资源引进项目、以资源置换资本的政策有利于地方发展的需求,是保证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推进剂。从政策上更要完善有利于非煤经济和煤炭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4.1 为煤炭开发适度“松绑”

目前煤炭开发与配套转化项目实行的是捆绑式关系。项目引进和资源配置一般都在资源所在地,符合资源配置条件的项目范围较窄。

4.1.1放宽资源配置区域

资源配置要考虑整个自治区的均衡发展,统筹考虑各种自然资源的社会化分配,统筹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将煤矿开发项目、各种配套转化项目在自治区范围内合理分配、安置,不至于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引进项目过多,避免项目投资和资源开发过于集中。

4.1.2放宽符合配置资源的项目领域

社会基础设施相对于内地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投入,对于此类项目应优先配置资源,例如铁路建设、特别是内蒙古与内陆省份的交通建设、造林控沙等项目。

4.2确定开发主体,明确开发区域,提高煤炭开发的集中度

内蒙古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赋存稳定,少有断层等地质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切割,有利于规划大型井田资源储量规模和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当前划分的一个井田有十几到二十几亿吨的资源储量,按照50号文件规定,一、二个转化项目难以取得整个井田的资源量,造成了一个井田多个项目主体,受多个转化项目进展程度的制约,使煤矿项目难以有效开发。

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煤炭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先行引入具有大型煤矿开发、管理经验的煤炭企业作为煤炭开发主体,经过审查以后,确定其为邻近几个矿或一个矿区的开发主体,并根据矿井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同意煤矿企业先进行项目的立项等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再由政府主导将引进项目应配置的资源,配置到该开发主体,而开发主体从资金等方面协助做好转化项目落地。这样资源配置以后,立即就可以开发,避免出现煤炭项目迟迟得不到开发,失去以煤炭资源扶持转化项目快速成长的本意。

4.3 加快推行资源资本化

资源资本化是推行按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基础,也是按市场价格征收配置资源价款的基础。政府可以直接将资源资本化,由政府确定矿业权的实际控制人,这样有利于煤矿安全管理和资源的有序开发。

政府在对资源进行评估作价后,将煤炭资源以投资方式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基金以资源入股,与开发主体共同出资成立煤炭开发公司,并出让部分股权给开发主体,由开发主体着手做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引进项目需要配置资源的,直接将产业发展基金持有的股权配置给转化项目,并根据转化项目投资人的意愿,由政府主导开发主体全部或部分地收购配置的股权,这样引进的项目不受规模、资金限制,可大可小,既可以在资源地建厂,也可以在其他需要的盟市建厂,关键是项目本身确实有利于自治区的持续发展、均衡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推行资源资本化要解决以下问题:

4.3.1建立市场价格体系

区域广阔,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大,不同区域的资源赋存条件、自然开发条件(包括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开发时序等各不相同,为稳定市场,相对公平,政府应当为矿区制定合理的资源市场指导价格,指导资本化后的股权交易。

4.3.2强化矿业权人的社会责任

由于矿山企业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国家和自治区对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社会责任方面均有特殊要求,经过政府审查后的开发主体,完全可以尽到法定的社会责任,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真正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因此要防止矿业权“炒作式”流转,保护真实开发主体的合法权利。一是要严格控制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参股或入股煤炭开发企业时的持股比例,即对矿业权的控制必须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建立煤矿股权变更必要的监督审查机制,保证煤矿股权向有开发能力、真实想开发、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强的流转,使矿业权流转更加规范有序。

5. 结束语

合理的矿业权流转,能够保障煤炭资源按时序合理有效开发,促进非煤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恢复治理,地方经济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 阔,陈绍志等,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