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14
导语:在老年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课程设置也要与时俱进。建议老年大学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全面审视现有课程设置,删除和压缩那些更适合俱乐部和社区开展的传统学科,增设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学科。例如,结合一些老年人喜欢网购和出国探亲、旅游的实际,可以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旅游英语等课程。对于现有的能兼容的课程,可以不断进行深化和扩充。如电脑班,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增加数码照片处理、网页动画制作等内容;文学习作班在古典文学、古典诗词创作基础上,扩展到现代文学创作(小说、散文、自传、现代诗歌等)。平板电脑由于轻巧、携带方便,已逐步在中老年人中流行。因此,笔者建议电脑班还可增加平板电脑的使用和中老年人常用的Word文档处理、软件下载、视频和音频文件下载等内容。也许有人认为,有些学科好像难以加入现代化元素。其实不然,如烹调班,可在中式菜肴的基础上,兼顾一些西餐(如面包、蛋糕制作,自制葡萄酒等);书法增加硬笔书法等等。传统课程在老年大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是许多学员喜欢的课程。教育内容现代化并非是指摒弃传统课程,而是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课程设置的比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这是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应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的问题。
二、让多媒体手段更多地融入老年大学课堂
教学设施和手段现代化是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老年大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融声音、光影、情景于一体,视听并举,动静兼备,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以教师的口授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英语却听不到英美人士的发音和语气,看不到对话的情景和说话时的体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应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就能把英美人士“请”到课堂,让学员听到他们纯正的英美发音,看到他们的会话场景和生动神态,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在上课前,教师若能将教学目标、板书设计、图片等制成课件,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员大开眼界。对于有些学科,如拳剑、乐器、舞蹈等,“一二三,跟着走”的教学方法已沿袭多年。实际上,多媒体在这些课程中仍大有可为。以舞蹈和拳剑为例,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教的舞蹈和拳剑教程录像,既能为学校和学员留下珍贵的影像教材,又能在课堂上重放,节省了体力和时间。若能把一些大师级的表演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更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提倡多媒体教学不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政策敷衍了事
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只是象征性地制定一些方案,没有实施具体措施,导致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变成一纸空文。
(二)政策变更随意
在执行老年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或单位常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对政策内容部分任意进行取舍,加入了许多看似接地气,实际却变形走样的内容。在真正执行过程中,有利则执行,不利则曲解、抛弃,而且贪新、求全,当成典型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致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真正需要的农村老年朋友,根本无法享受到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益处。
(三)政策宣传缺少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是付诸实施的过程,也是政策宣传、解释、发动、落实的过程。在生活中,这项政策的前期往往没有充分宣传,导致许多群众对这项利民政策了解不透彻,行动不支持。建成的老年教育学校没有人用,定好的老年教育计划没有人执行,已经出台的激励政策也没有执行力。可见,对政策宣传不到位,成了对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障碍。
(四)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不准确
执行者对政策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或因片面地凭经验主观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或因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或因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行动迟缓,对政策贯彻不及时;或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弄虚作假,消极怠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策执行者思维的滞后、执行的僵化、行为的短视。
二、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
(一)文件政策本身的缺陷
政策的质量高低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主因。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必然影响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总体上说,目前的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内容明晰,现实性较强,保障措施明确,具有可行性。但是,相对于全国各地的具体地情而言,又缺少真正合理的可操作性。因此,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农村老年教育政策,而这些政策在内容选择上常常不顾实际,好高骛远,虽增加了执行空间,却没有具体的财力、物力、人力配套措施,没有提供任何细化的操作程序,反而加大了执行难度,导致国家受损,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
(二)政策执行主体态度消极
导致政策阻滞现象的原因很多。目前,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多为地方民政或教育部门,权责分配不对称,缺乏足够的调动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权力,许多政策仅仅追求形式的创新、场面的壮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是发发文、开开会,抓监 督、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缺乏实效。基层对各种政策的落实重点多数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绝对掌控社会权力的执行主体如此被动消极的态度,必然导致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的体制、机制不顺畅,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三)政策执行资源匮乏
从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看,各地在老年教育指导、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方面,远远没有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日常老年教育活动组织不足,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政府提供给社会的教育场地大都以某种形式租赁或委托第三方管理,学习场馆收费超出农村老年人承担能力。即使是一些乡镇上的成人中心校,也大多数被管理者出租给他人经营其他项目,老年教育场地设施老化,人多拥挤不堪,或损坏严重,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可以用无经费、无场地、无活动的“三无”来概括。
三、解决对策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公众问题的解决、政策目标的实现,还削弱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合法性。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
(一)加强政策科学研究,提高政策质量
政策是政府对资源、利益的科学调节,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手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时要认真听取各层次人员的意见,细化和量化这些政策,充分考虑其意见和要求,克服以往政策上存在的缺陷,避免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政策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性、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可操作性,以强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从而忠实地执行政策。
(二)强化政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政策执行择优与代价的矛盾,往往源于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意图和目标。因此,要想认真、准确地贯彻执行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必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政策。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群众集会、电视广播、文娱活动等场所,发挥乡镇、村组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开设政策宣传专栏,精心挑选、编印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宣传小册子,摆放在街道、路口等农民容易集中、路过的显要位置向农村老百姓发放,供农村老百姓随时取阅,展示各种优秀宣传作品,提高宣传成效,扩大政策影响力,增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凝聚力,保证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正确执行。
(三)加大领导力度,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
要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其实,在我国不缺政策法规,缺的是严格制执行政策法规的领导。要想做好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把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从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紧迫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精神实质,科学分析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督促农村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做到政策落实无缝隙,提出问题有依据,解决问题有方案,工作开展有评比,教育效果有检查。
(四)规范管理,加强协调监督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要在政策落实的操作规程和日常管理及落实结果的公示、督查等配套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政策落实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农村老年教育的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合理、公平、公开、透明地使用老年教育经费,不断提高农村老年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五)加大农村老年教育财政投入保障
目前,由于一些县、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窘迫,还未摆脱吃饭财政,再加上对财务资源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对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缺乏有力的支持。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始终坚持财政方向,本着“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将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农村老年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形成稳定增长的农村老年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老年教育的均衡、互动发展。
四、结语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老年网络教育
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均
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一、乐于请教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一些青年教师往往不以为然。向中老年班主任以及他优秀班主任请教,并不是礼节性的谦虚,而是诚心拜师。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种“拜师”不应只是几次交谈或听课,而是长期观察、跟班见习;学习的重点还不在于其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乐于请教,还包括以书信方式向一些有影响的教育专家请教,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能从教育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从专家们的指点中受到鼓励。向学生请教,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是指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批评。
二、勇于思考
思考活跃、思维敏捷,是青年教师的特点,也是青年班主任进行教育科研的优势之一。“勇于思考”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不迷信权威;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这些正是班主任研究的切人口。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
三、广于阅读
青年班主任无论多忙,都不可忽视广泛的阅读。一般说来,为教育科研而进行的阅读,其内容可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等。通过这些读物,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认识我们的教育研究对象。
四、善于积累
青年班主任可留心这四方面的材料积累: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等等。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围术期;护理;男性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156-02
前列腺增生是人体老化的自然过程,男性在40岁以后前列腺会逐渐增大,而在50岁之后会出现前列腺增生的种种不适症状,前列腺增生晚期患者表现排尿无力,排尿不尽,或者尿滴沥等症状,患者可因受凉、劳累、饮酒等使前列腺突然充血、水肿,发生急性尿潴留,患者十分痛苦。本院泌尿外科收治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经过筛选均采取经尿道汽化电切术(TUVP)。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对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对本科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为本科收住TUVP手术患者,年龄为60~90岁,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
1.2 护理
1.2.1 饮食护理
嘱患者食用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以防便秘,鼓励多喝开水,忌饮酒及辛辣食物。
1.2.2 心理护理
前列腺增生均为老年男性患者,老年人知识相对缺乏,有的老年人听力障碍,与人交流十分困难,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对手术常有恐惧,焦虑心理。入院后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赖,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TUVP手术方法和特点,确保病房环境的舒适。造成患者痛苦的原因常常是环境因素,未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非疾病本身的症状,舒适的环境是舒适护理的最基本措施,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床单位整洁舒适,光线充足,良好的病友间的人际关系[1];护士用真诚的态度倾听,鼓励患者表达心中的焦虑与恐惧,利用语言与触摸技巧,轻揉患者的手臂与握持其手,给予情绪支持,能使患者减少焦虑与恐惧[2],使患者积极接受手术治疗,达到治疗目的。
1.2.3 引流尿液的护理
1.2.3.1本组患者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均有尿潴留,行留置导尿,导尿管常不能顺利插入,患者取侧卧位,垫高其臀部使成30度角,常可插入,个别用此方法不能插入者,先在医生指导下经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尽尿液后可顺利插入,此外,还可采用1 mm有刻度钢丝内芯的硬脊膜麻醉导管作为引导管,在向尿道内注入无菌石蜡油,充分全程尿道后,按基础常规护理导尿[3],上述方法若失败后,报请医生行膀胱造瘘引流。
1.2.3.2 尿管护理:集尿袋每日更换1次,每周更换导尿管,每日2次行会阴护理[4]。
1.2.3.3 患者下床活动时,集尿袋置于耻骨联合下方。
1.2.4术后护理
1.2.4.1 病情观察:老年人因麻醉及手术的刺激可引起血压下降或诱发心脑并发症,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观察有无TUVP综合征,患者如在术后几小时出现烦躁、恶心、呕吐、抽畜、昏迷,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护士立即减慢输液速度并报告医生处理。
1.2.4.2 防止固定或牵拉气囊导尿管移位而导致出血,手术后最初几天通常会出现血尿,第1天会有鲜血,以后逐渐清澈,术后6~10 d避免用力解大便、久坐。TUVP术后1个月内若感冒、酗酒、刺激及活动量增加可致电凝痂皮脱落出血。
1.2.4.3 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1~2 d无腹胀可恢复正常饮食,鼓励协助患者咳嗽、做深呼吸。
1.2.4.4 避免患者受凉,调节好室温,预防患者感冒。
1.2.4.5 膀胱冲洗,术后用0.9%NaCl溶液持续膀胱冲洗1~5 d。①冲洗速度根据尿色而定,色深则快,色浅则慢。②确保冲洗管通畅,若引流不畅应及时施行高压冲洗血块,以免造成膀胱充盈、膀胱痉挛,加重出血。③准确记录冲洗量和排出量,尿量=排出量-冲洗量。
1.2.4.6 预防感染,患者留置导尿加之手术创伤,易发生尿路感染和精道感染。术后护士严密观察体温及白细胞变化,若有畏寒、发热还应观察附睾有无肿大及疼痛。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每日行尿道护理、引流管护理,及时倾倒引流液,每日更换引流袋。
1.2.4.7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避免腹压增高、便秘,术后5 d内禁用肛管排气或灌肠,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引起前列腺窝内的继发出血。②加强对患者的活动指导,术后第2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形成,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5健康教育
本组患者大多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护士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俗语等能使患者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将较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5]。反复多次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出院时并将健教知识打印成册交给患者家属,更重要的是使患者意识到健康行为的益处,使患者不仅达到“知”,更应达到“信”和“行”,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以防并发症的发生[6]。
1.2.5.1 坚持体能训练,劳逸结合,循序渐进。
1.2.5.2 术后1个月内不能骑自行车,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保持大便通畅。
1.2.5.3 术后前列腺窝的修复需要3~6个月,因此术后可能仍会有排尿异常现象,要多饮水,定期化验尿,查残余尿量。
1.2.5.4 指导患者肛提肌锻炼,其方法是:吸气时缩肛,呼气时放松括约肌,每日不少于100次。
1.2.5.5 TUVP术后1个月可恢复性生活。
2 结果
TUVP手术与传统的前列腺摘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通过在围术期密切观察病情,耐心细致、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无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精心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是广大护理人员的职责。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均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恐惧,术后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关心、爱护与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张佩如.林丽君.刘波儿.一位前列腺肥大患者行经尿道内视镜手术全期护理经验[N].现代护理报,2011-04-02(8).
[3]黄赛华,方艳.前列腺患者导尿改良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37.
[4]陈雪峰.周艳萍.导尿管留置、集尿袋更换时间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47.
[5]林琳.健康教育论文的写作与规范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28.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急诊医学是临床危重急症诊治的第一环节,强调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率与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的快速诊断,有效抢救直接决定着患者的转归与预后,这就要求急诊医学科医生具备特定的临床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临床技能,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各种临床信息得出结论并正确处置。医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各级医院间、院内各科室间、家属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
目前国内急诊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诊断思维窄、处置反应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急诊医学迫切需要改革:急需构建与拓展与其发展匹配的知识体系,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教学手段,锻炼与提高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与处置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为更好的促进急诊医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建立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要满足以下要求:(1)拓展急诊医学思维,提高快速诊断的能力;(2)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3)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养成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习惯;(4)提高满足急诊从业需求的综合人文素质;(5)以医学实践为导向,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实用性急救人才。
因此需要对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整合课程,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交叉学科知识点的整合
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使知识点涵盖相关交叉学科,拓展临床思维急诊医学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病种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发生发展时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官可同时受到累及,表现出发热、腹痛、胸痛、呕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多种症状,加上对急救工作“快捷、有效、安全”的要求,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全面的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建议对急救医学的授课课程应采取以系统为模块,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
1.1 纵向整合――以系统为模块,建立涉及多学科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以“系统为模块”是指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一个器官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将基础医学的内容与临床各种常见急诊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急诊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相关基础医学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并使其对疾病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符合人们认识疾病和学习的规律,使得急救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课程[1]。将急救医学的课程按照器官系统整合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急诊等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除讲述每种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外,简明扼要地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有机动态的融合,这就是所谓的纵向整合,重点在于对疾病的全方位的理解。
1.2 横向整合――以症状为主线,培养急诊特色的临床思维: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内、外、妇、儿”的传统分科,以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疼痛、出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疾病诊断程序的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在以症状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教学中联合运用基于问题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和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诊断思维的训练[2]。
2 教学方式的整合
目前国内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大班授课的阶段,部分大专院校有开展零星的PBL教学及临床见习,但受急诊医学本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技能差,鉴于此建议可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以症状为主线,根据急诊医学特点,构建PBL教案库;(2) 在授课方式上,使用经典案例,进行情景教学,模拟临床场景,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快速病史采集、重点体格检查的能力;(3)引入标准化病人[3],对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并同时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调能力;(4)利用电子模型人(如高级心肺复苏模型人、气管插管模型人等),锻炼各种应急状态下的动手能力,提高抢救的正确性及有效率。
比如在讲述腹痛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先进行PBL教学。在PBL教学的过程中,设定一个老年的女性患者,突发急性上腹痛的病例。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让其了解腹痛的疾病可能是腹部脏器炎症、穿孔、梗阻等原因导致,腹腔外疾病也可以引发腹痛。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接诊状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对病史采集的训练。然后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EBM方法搜寻目前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并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理论授课,将PBL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腹痛的相关常见疾病按病理病生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等进行讲授。最后在网络上留下一个新的病例分析,让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式,以独立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得分。
3 考核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中, 教师专注于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Outcomebased curriculum)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紧扣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来进行[4]。建议①在笔试中增加涉及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的多选题、以病例为基础的分析题,培养临床思维;②增加非考试考核:如自行选定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论文;通过文档、音像和多媒体自学,按时完成规定作业和实习获得学分;③增加能力测评: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和互助完成制定学习目标;利用小组讨论表现获得学分;根据网络留言、评论给以不同程度学分奖励等;④利用网路平台及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QQ、微薄等网络资源或构建专业网络平台,定期教学计划、教辅资料、讲义或相关文献,组织网络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具有实践性的急诊医学人才,其特点为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临床思维,现场的快速反应,正确的诊断能力,恰当的处置手段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整合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利用网络等新兴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以提高 实践技能为导向,着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边采集、边诊断、边治疗的能力,提高第一时间诊断及处置的正确率。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年来,我科在进行急诊医学改革尤其是整合教学方面作了教案编撰、教学方法研究等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急诊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今后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努力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武,王庸晋,宋晓亮,等. 以急救医学为平台的课程整合改革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34-35
[2] Savery JR. Overview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Definit ions and Distinct ions[J] .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2006(1): 9-20
关键词:偏好教育偏好个人资本社会资本
偏好是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传统理论的偏好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偏好不仅仅基于基本的生理需要,还要取决于其他非生理因素比如心理、文化等。
在偏好的研究上,诺贝尔经济学家GrayS·Becker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偏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在《口味中的经济学分析》中,GrayS·Becker将偏好分析扩展到与经历和社会力量效应有关的方面,将个人的习惯和迷恋(沉溺)、同辈的压力、父母的影响、广告、爱与同情和其他常被忽略的行为纳入到个人偏好的范畴中。GrayS·Becker的这一扩展建立在文化的、生物的心理的基础上,对于解释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习惯性、社会性的和政治的行为十分有效。
教育偏好就是对教育的需求。影响教育偏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收入、价格、习惯、社会传统、广告等等。本文基于GrayS·Becker扩展的偏好概念分析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对教育偏好产生影响。
一、个人资本对教育偏好的影响
个人资本(P)包括有关影响当前和将来效用的过去消费和其他个人经历。当前的行为可能会增加未来的个人资本,也可能由于过去的行为影响在心理和生理造成的阴影而使得未来的个人资本随时间变化而下降。下期的资本存量(Pt+1)等于当期形成的个人资本加上当期未贬值部分的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Pt+1=Xt+(1-dp)Pt(1)
其中,dp为固定的贬值率,x为投资于个人资本的数量,t为当期,t+1表示下期。Xt表示当期投资于个人资本的数量,Pt表示当期的个人资本,Pt+1表示下期的资本存量,(1-dp)Pt表示当期未贬值部分的资本。
这个公式可以灵活的解释不同类型的行为。比如上学、抽烟等等。因为这些行为增加了习惯资本的存量。少年时期的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从少年时代开始的资本积累,从而影响一个年轻人和其成年后的选择。因而我们假设,作为一个理性人,他具有远见,认识到他现在的选择和经历会影响到将来的个人资本,将来的个人资本又会直接影响将来的效用,因此,当前的选择不仅会取决于对当前效用的影响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它们对将来效用的影响程度。
一个人的过去消费和经历会影响其个人资本,个人资本的变化影响着偏好。如果个人资本能够增加效用,那么对能增加效用的商品和经验的需求就会受到激励;相反,若个人资本会减少效用时,这种需求会受到抑制。许多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相信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而对教育的需求也会受到刺激。对教育进行投资会增加个人资本的积累,但个人资本方面的变化会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因为教育是增加个人资本的补足品,个人资本的增加会提高教育的边际效用。
个人可以通过对决定未来效用和偏好的个人资本存量施加控制,来引导其自身命运的方向。一个讨厌受教育的人,可能是由于在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差而被人讥笑造成的,他可能会试图采取行动来改变他对受教育的态度;或者可能决定继续这种厌恶态度而远离教育。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是以早期所遭受的歧视和其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为条件,决定他将来对教育的态度的。
人并不是万能的,尽管我们在前面的假设中人是理性的并具有远见,但是人们有时会犯错误。行为的理性假设并不是对将来完全的预见,也不是对未来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准确计算,它只是意味着人们尽最大可能来预测他们现在的选择对将来产生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改变现在的教育偏好不仅包括人们无法控制的少年时代和其他不愉快的经历,而且还包括在现在的口味选择上犯错误所产生的后果。一个人之所以厌学,部分原因是他没有预见到不上学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低估了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如果事实证明他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他会对早前的选择感到后悔。他下一步的行为可能是下定决心改变厌学偏好,参加教育或者培训,当然也不排除继续他的厌学偏好;因而就产生了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人们只能部分控制自己命运的一个原因。
个人资本影响教育偏好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贴现未来。所谓贴现未来就是个人在决定当前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效用所放置的权重。经济学上通常有这样的假设:尽管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但未来效用的贴现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变的和固定的。这样的假设对于研究问题是一个极大的简化,但却不能解释贴现率会随着年龄、收入、教育和其他个人特征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也不能解释同一个个体的贴现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很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博士和一个文盲的贴现率显然是不同的,而一个人在踌躇满志的中年和白发苍苍的老年的贴现率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对于未来的贴现也是影响个人资本的重要因素,对教育偏好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个人对未来效用所放置的权重取决于他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即想象力资本。这种能力或资本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商品,人们可以生产出想象力资本,更好的预计未来,使现在和将来的折现价值达到最大。人们选择接受更多的教育,部分是教育能够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评价,能够降低对未来的贴现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权重,尤其是这种层次的教育意味着一个诱人的未来。不仅如此,想象力资本还通过影响当前和未来的选择来改变人们对商品的偏好。如果个人把更大的权重放在当前选择的未来效用上,他可能会从事提高未来效用的活动,甚至部分的牺牲当前的效用。这样个人给以教育的未来效用以更大的权重,他就会产生对教育的偏好。如果一个人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他现在会会对教育偏好十分强烈,全力以赴接受教育,甚至牺牲现在的闲暇和其他活动。这似乎可以解释当前很多人为考取研究生而放弃工作这种行为。
二、社会资本影响个人教育偏好
人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人都想从家人、朋友、同辈或者其他人那里获得尊重、认可、名誉、权力等等。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社会体系中,因而社会体系中的其他人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引入社会资本存量(S)分析社会资本对教育偏好的作用。社会资本就是描述个人社交体系和控制体系中的同辈人和其他人的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存量主要不是他自身的选择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相关社交网络中同辈的选择。
社会资本的形成可以表示为:St+1i=Xi+(1-ds)Sti(2)
其中,ds为社会资本的贬值率,t为当期,t+1表示下;i表示某个体,Xi为i的社交网络中其他成员的选择对i所产生的影响。St+1i表示下期社会资本;Sti表示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1-ds)Sti表示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中为未贬值而剩下的部分。所以个体i的的下期社会资本等于i的社交网络中所有人对社会商品的消费量加上i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中为未贬值而剩下的部分。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提高或者降低效用。如果一个个体在同辈的压力下接受更高的教育,那么他的效用将会提高。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他人行为的依赖性可以产生重要的外部性。如果个体周围的人都没接受教育,那么同辈们的这种行为将成为这个人的一项成本,相反,如果同辈们都是积极向上的学习,那么同辈的这种积极向上的行为会给个体带来好处。个人的社交体系一旦确立,人们基本上失去了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同辈和其他相关的个人行为决定的。尽管个人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要比个人资本弱的多,但是这并不表明个人对社会资本毫无作为。个人可以通过施加间接影响,使其成为社交网络中受益的一员。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社会资本具有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用的趋势。
因此,学校教师发展要从重点关注教学能力走向“教育”专业的能力提升,从重点关注个人走向关注整体,提升团队素养,实现团队的文化共生。
我校自2009年起,青年教师成长团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以静心阅读、潜心研究、扎实课堂、融合共生为基础,从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入手,构建多种交流互动平台,在共性文化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凝炼教师群体及个体的教育研究专题和教育教学工作特色。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引领他们明确职业理想;通过主题沙龙、经验分享、课堂打磨、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不断打开教师的视野,拓展实践行为,传承学校文化,形成了新时期“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局前街小学青年教师形象特质,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来在全国、省级基本功、评优课中,6人获一等奖,20余人次获市级基本功、评优课一、二等奖,在常州市每两年一次的市级“五级梯队”的评选中,31人次被评为市级特级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等等,一批有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骨干。
一、审视教师发展误区,创新团队建设
理性地审视传统的教师发展工作,突出地表现为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学历提升而轻素养的涵育。学校对教师学历的提升关注较多,但对学历提升背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认识不够,教师群体学历虽高但能力相对滞后。二是重行政干预而轻自主意识的培养。学校常常以自上而下的方法“拉郎配”,过多的行政干预,使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相对弱化。三是重学科教学能力而轻教育理念的打造。学校对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关注多,但对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形成关注不够,不少教师或许能打磨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但日常课却是一潭死水。四是重个体发展而轻团队建设。一些学校集中过多的力量来着力提升某位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忽视了作为团队教师发展共性问题的研究,无法实现团队的群体发展,教师团队文化缺失。五是重青年教师发展而轻中、老年教师的发展。关注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中、老年教师发展问题思考不够,平台创设不足,从而影响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于此,教师发展不能是简单操作,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在共性发展中寻求个性发展,用专业化、团队化方式组建教师发展研修团队,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帮助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入职期、拔节期、高原期等不同的阶段明确方向,走出迷茫,实现个体素养的提升,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为此我们由教师的团队主题研修入手,自发组建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团,并分为绿色营队和紫色营队,创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与内容。
二、把握节点事件,健全主题式研修的网络结构
(一)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团的设想与定位
1.组织定位:松散的民间团队。青年教师成长团是一个去行政化的组织,由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发起,不同于学校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式的建制,团队组织推荐一名成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团队活动的具体安排,相对松散。
2.价值导向:精神文化的追求。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更重视价值的引领,放飞梦想,交流思想,活动多以沙龙座谈、主题游艺为主,在活动中展开思想交流,辅以教学研讨,倡导在活动中增进情感,增强凝聚力,共通思想,提升能力。
3.活动方式:具有创意的层级互动。青年教师成长团由于人员层次的不同,其成长创生的阶段精神生活也不尽相同。结合不同特点的教师群体,成长团设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团队:绿色营队与紫色营队。绿色营队一般在30周岁以下,主要目标是入格而上格。在教育教学中能遵循教育规律,独立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行为能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质。紫色营队一般在35周岁以下,主要目标是上格而有格。教育教学工作能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质,逐步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研究专题和教育教学工作特色。
(二)青年教师成长团的运行机制
1.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团队首席联络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包括读书沙龙、主题演讲、基本功展示、素质竞赛等等。
2.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学校帮助联络,建立学科主任、优秀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由学科主任策划组织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活动不少于2次,绿色营队、紫色营队各1次,安排进学科组研训活动。
3.自主发展的展示机制。团队成员除主题活动外,个人研修以团队发展目标为基准,结合个人主动发展目标开展。可自主聘请优秀教师进行引领,独立活动可开放,并记入校本研训的积分。
4.每月主题活动日的常规活动机制。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一般每月第二周的周五为绿色成长营活动日,第四周的周五为紫色成长营活动日。活动日的主题与形式,可以是学期之初的系统预设,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生成。
5.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青年教师成长团核心组织成员,对绿色和紫色营队的成员实行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过程管理。学校积极提供场地、经费上的支持,通过教师大会、校本研训活动等平台,进行专题活动,展示发展成果,促进智慧成果的共享。
(三)“青年教师成长团”的发展阶段及主题策划与活动
1.探索期:形成基于团队发展的主体架构(2009.4—2010.1)
目标:初步形成青年教师成长团的组织架构及活动策略
思路:形成相对稳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准则,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团队活动的实效。
主要过程: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在个体发展中关注的问题。二是形成团队发展的顶层设计,分不同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团队活动。三是尝试开展多学科共通价值层面的主题研修活动,初步找寻团队活动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
节点事件:一是第一届青年教师成长团(绿营、紫营)组织成立,招募成员。二是开展第一次团队活动。绿营: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紫营:“我的教育理想”主题沙龙活动。三是进行青年教师成长团的期末汇报展示。
实施效果:学校35周岁以下大部分教师自主参与了团队活动,在活动中以阅读为基础平台,以演讲、沙龙为基本组织方式,形成了团队发展的基本组织框架。
2.成型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发展运行机制(2010.2—2012.8)
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团队项目活动研究系列。
思路:突破传统的读书、沙龙等团队活动方式,创新学科组、小团队、项目组研修活动,在共通价值、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主要过程:一是围绕共性话题开展统分结合的阅读、实践、研究等活动。二是建立学科组青年教师成长团。
节点事件:一是2010年10月,青年教师成长团接受常州市“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小组现场指导。二是综合组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经验在市级教育案例评选中获奖,兄弟学校因此而来校观摩与交流。三是2011年秋学期,连续3个月开展教师学科素养(基本功)专项团队研修活动,多位教师获市级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实施效果: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运行机制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与交流。
3.进阶期: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发展模式(2012.9—2014.8)
目标:教师团队发展学科、集团全覆盖,形成团队活动新形式。
思路:教师团队发展年龄层次向上延伸,组成名师导航团;学科范围、团队人员向全集团、全学科覆盖;团队活动基于数字化方式形成新方式;在区域内放大影响力。
主要过程:一是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团精品活动。二是基于自主意愿,创生新型交流平台。三是成立45周岁以下的名师导航团。四是以不同方式向区域内进行辐射。
节点事件:一是2012年10月,“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研讨会专门开辟青年教师论坛,引起广泛关注。二是2012年12月,名师导航团成立,由51周岁的数学老师顾建农开展主题课堂展示及讲座。
实施效果:校内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实现了数字化平台交流,活动在区域内的其他学校得到不同形式的推广。
三、多维融合,项目策划: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研究
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成事,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以教师的自主需求为载体,以学校多元平台创设为基础,以团队自主研修为方式,为不同层次教师开辟了一条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明晰并形成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
青年教师成长团立足于团队发展的主体目标追求,以本团队发展现状设置阶段目标,以一个个阶段性的发展成就长远的、整体的发展。
如紫色团队,就拟定了五个方面的阶段发展目标:第一,形成完善高效的团队组织,制定活动章程,明确活动目的,建立活动机制,形成科学的、阶段性的活动序列。第二,在专题阅读中提升个人专业理论素养、社会文化修养。第三,以“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反思个人教学行为。第四,通过沙龙研讨、基本功比赛、素质竞赛、主题演讲、观摩展示等形式,提升团队成员学科素养。第五,关注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展现优异风采,获得专业成长的乐趣。
(二)用阅读打开教育的心灵
我们以专题阅读交流为重要路径,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聚焦点,引导老师们思考“教师专业素养有哪些?”“哪些因素能提升教师素养?”等等,阅读相关理论文章,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成功的策略。6年的活动,青年教师们一直坚持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相结合,先后共同阅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学科发展纲要》等教育教学随笔及专业书籍,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进行专题读书沙龙,紧扣教育发展动态,着力将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热点问题等主动与个人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通过阅读,青年教师们在名师的教育案例中获得“儿童立场”的滋养,分享着学科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有效策略,内化了教育理念。
(三)在实践中增长教学的智慧
紫色营队成员大多是教学有一定经验、有更多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因此我们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行为的规范,而是从更高目标——怎样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实践问题。青年教师成长团以学科专业素养为抓手,引领每个教师静下心来思考一个个课堂现实场景,从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个人解决方式等方面,形成围绕主题的教育(教学)案例。“学科素养T台风采展示”的活动展示了紫色营队成熟型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科素养。语文教师用或快乐、或温柔、或激情、或自然舒缓的声音,结合自已对文本不同的解读,朗诵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数学教师则用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思路讲解了两道复杂的思考题,展示了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法。2010年暑期校本培训时,各学科青年教师开展的说课基本功大赛,更激发了每一位青年教师立足学科教学,外强素质、内练真功的热情,无论是朗诵、解题抑或说课,每一次活动都是对青年教师基本功的锤炼与检验,每一次的展示都可以让老师们明得失,知不足,在紧迫感中促使自身不断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用研究诠释个人的发展
让研究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教师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团队教师积极向学校教科室申请个人专项研究课题,开放交流平台,促使更多的教师充分展示自我,辐射实践成果,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专题。
在把工作当作研究的氛围中,新教师成长很快。他们的集中汇报课精彩纷呈,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的互动、资源的捕捉利用,不少仅仅一年教龄的新教师们就已经顺利“入格”。数学组青年教师就如何处理“上课与批改作业”、如何进行“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进行专题研讨。紫色营队的青年教师围绕“挺起教师的脊梁——教师专业素养”开展专题论坛等活动,大家结合“新基础教育”专题研修活动中的思考谈论文的写作,结合本学科专业素养的形成谈教师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理论学习对于教师素养与品行修养形成的作用等等。六年级的青年教师成长团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持市级规划课题4项,主持校级课题17项。
(五)用活动丰富团队的生活方式
教师活动,不仅仅限于教学活动,还有更为广阔的生活范畴。一般而言,只有会合理安排工作与娱乐生活的人,才能从教育学的立场——人的发展层面来更好地思考教育问题。6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团在全校教师集会时开展了“‘青春飞扬’绿营教师演讲比赛”“我心中的局小教师的形象特质主题论坛”“‘与学生同行’师德演讲比赛”“挺起教师的脊梁——教师专业素养”等数十次活动,他们面向全校教师,抒发教育理想,阐述自己对教师形象特质内涵的理解,用生动的案例记录与学生的同生共长,表达对学生的倾心呵护与关爱。尤其在互动环节的现场即兴问答,展现出局小年轻人对教育不乏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
(六)在视野的延伸中理解教育的价值
我们还常常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社会和家长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的育人目标及路径。6年来,我们邀请了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沈石溪等来校与成长团教师交流,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体验他们眼中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聆听常州文化历史学者张戬炜讲述常州历史文化的进程,感受文化积淀下的教育文化发展;我们邀请常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陈国辅先生为大家作了《现代化进程与常州经济发展》的形势报告,从万年常州到千年常州再到百年常州,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常州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把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常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邀请红星家具集团副总裁徐国兴先生共谈“品牌创建”,体验企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邀请常州中天钢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林兴作“名企品牌创建之路”的专题讲座,共同感受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等等。成长团的教师们在倾听与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了百年局小在新时期创建品牌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局小教师“积极进取不安逸”的内涵。
在团队式主题研修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成长团的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教育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在一学期的活动与研修后进行自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我们的团队活动让每一位参与的成员获得了什么,让自己的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二是哪些活动让我们的思想获得了更为深入的碰撞,哪些活动还需要在过程中加以完善?三是进一步反思:我在团队活动中的发展体现在哪里?6年一路走来,“理想、素养、反思”成了青年老师们成长过程中的三大主题词。大家且思且行,积极探索,主动研究,在共同愿景的凝聚中,专业发展意识增强了,虚心求教于组内老师,抓住每一次的公开研讨机会听课、上课、评课;读书氛围浓厚了,课余、下班后,教育理论书籍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反思及时了,积极参与办公室的主题闲聊,谈课前设想,谈课后反思与重建;研究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积极申报课题,主动承担课题组长的责任,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共同的愿景促进了青年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在互相促进的氛围中,逐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促成了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专业成长的蜕变,充盈着成长感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