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18
导语:在质量监督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HSE管理理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优化
钻井管理是石油生产的关键,钻井工程的质量关系着石油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新时期,社会对于传统的生产企业有了更多新的要求。石油生产要想符合新时期的发展就要进行积极的改革,追求“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生产形势。钻井工程是一项作业环境复杂多样,设计工种较多,作业难度大的立体交叉作业工程。运用新型的管理理念旨在实现对钻井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以及管理优化。本文通过分析钻井工程开展现状并对其未来质量监督以及管理优化方法进行阐述。
1钻井工程质量分析
现阶段的钻井工程发展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建立起复杂的庞大的石油钻井,但钻井工程人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着钻井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当前石油生产企业的调查,当前石油钻井工程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1质量监管权责不明。现如今的钻井工程质量管理在发展中不断的扩大监管的范围。但在监管的过程中,过大的范围使得监管中出现与不明行为所重叠的现象。监管职权的划分出现问题,造成某些环节的职责监管不明、考核松懈等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混乱的监管严重影响到实际工程进行效率,同时使得薄弱环节缺乏有效管理。1.2缺乏管理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生产企业进行了重大的内部调整。为迎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许多技术工人被调离企业。新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一线人才又严重不足,造成钻井工程管理中人才断层现象的产生。落后的管理理与决策思想,无法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进入企业中产于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长久得不到改善。1.3缺乏正确的管理认知。当前的石油钻井工程质量管理,依据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经验是管理。这样的管理理念使得钻井工程的管理缺乏系统性,条理性,稳定性。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管理机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机制的不健全与管理市场的封闭造成钻井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效果得不到体现。不利于石油生产的持续性发展。
2HSE管理理念
HSE管理是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理念。该理念主张“以人为本”,通过将组织、职责、资源、程序、过程进行协调来保障生产管理的安全有效。通过对当前石油钻井工程现状的分析能够发现,将HSE管理应用到钻井工程质量监督以及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解决其现有的矛盾,能够推动石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HSE理念的钻井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3.1构建科学职责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强调了加强组织、资源、过程、职责等方面的协调。所以在钻井工程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做到构建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明确体系中的职责划分,责任到人。明确现有工程薄弱环节以及重点问题,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优化。重视钻井工程开展与环境方面的关系,引导钻井工程开展能够最低限度的保护环境。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制定钻井工程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提升钻井工程质量管理的管理效果。3.2落实HSE管理制度。企业在进行钻井工程管理时要落实钻井工程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管理阶层人员对于HSE管理制度的认知,加强其对HSE管理制度的重视。HSE管理理念说明,好的质量监督管理一定与企业管理层上下的协调一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钻井工程中,切实解决落实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提前对钻井工程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的探究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做好预防以及善后的处理预案,力求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另外,针对现有的钻井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中人才断层的问题,要通过先进的理念来吸引人才,要运用长远的目光去引导人才,最终构建起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管理阶层。3.3质量监督与管理优化的持续性改进。当前的石油企业改革尚不完全,对于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优化还在不断的改进。针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HSE管理理念指出,未来质量监督以及管理体系的完善方向是科学、实用、协调。要在HSE管理理念的引导下不断的推动钻井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最终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实时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体系中要做到对风险的及时发现以及有效预防,另外,还要针对性的做出当安全问题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要在战略上对自己认可,在行动上小心。保障钻井工程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在石油生产管理中,钻井工程管理是其中的重点也是生产的关键。为进一步的提升石油生产的效率,增强石油生产的稳定性,加强对钻井工程的质量监督以及管理优化是十分必要的。基于HSE管理理念的钻井工程质量监督要求,构建起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系统且全面的钻井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并在实际的管理中,增强企业决策人员的决策能力,保障省油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石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协调。
作者:姜明阳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
我国电子商务自2008年以来交易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2014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规模12.3万亿元[1]。网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但网购商品质量问题日益凸现。开展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尤为迫切。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13年11月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并于2014年1月又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杭州),加大了对电商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开展质量监督的主要手段,其中的监督抽样方案十分重要,2015年1月下旬发生的淘宝网与国家工商总局的争议起因就是监督抽样的样本问题。电子商务产品与实体店商品或仓库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目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的抽样方法却大多依循适用于实体店商品或仓库产品的监督抽样标准,一些监督的结果也难以令人信服。因此,研究电商产品监督抽样方法及其特点十分有意义。
2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文献及标准分析
国内学术界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状况已有许多探讨,但对于电商产品的质量监督研究较少。何云福从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的角度,指出电子商务产品监督抽查所需样品的取得、样品的确认以及后续处理等环节都与日常的监督抽查工作遇到的情况不同[3],并较多探讨了电商产品监督抽查模式,但未涉及到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方案。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网络购物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等客观原因,鲜见国外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领域的研究文献。产品验收抽样检验是由使用方采取的一种质量控制手段,而监督抽样检验是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由第三方机构为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产品质量进行的监督。为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系列适用于质量监督特点的抽样检验标准。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标准体系。但对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样,仅颁布实施了1项标准,即GB/T28863-2012《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以下简称GB/T28863-2012)。GB/T28863-2012标准规定的抽样检验程序是专门为对流通领域的商品实施质量监督而制定的,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属于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对电商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时可根据条件采用GB/T28863-2012。GB/T28863-2012对适用对象、监督总体确定、复验程序等做了规定,但对样本量大小、计量或计数质量特性的不合格判定方式、抽样点及抽样方式等并未明确。本文就风险控制、抽样点及抽样方案、监督质量特性及其不合格判定三个方面分析了GB/T28863-2012的特点(见表1)。
3电子商务产品抽样特点分析
由于网络购物情境不同于仓库或实体店,对于电子商务产品的监督抽查必定与仓库产品或实体店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所区别。本文对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唯品会等网购平台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网购平台的物流方式有显著的区别:淘宝一般由第三方快递公司运送;京东、亚马逊和当当既有自己的产品配送服务,也有第三方的快递公司服务;唯品会完全是自己的快递配送服务。也就是说,随着经营模式的不同,有的网购平台有自己的仓储,有的则没有,即网购平台与货物仓储属于两家不同的企业。有仓储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可按现有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标准执行,两者无本质区别。现对独立、无法确定库存的电商产品抽样特点进行分析。通常在进行产品监督抽样时,要先判断批量大小,不同大小的批量采用不同的监督抽查标准来确定抽样方案及方式,抽样人员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待销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实体店为现场抽),并且执法人员、检验人员、销售者三方必须同时在场。网购平台与实体店的监督抽查差异就在于销售者(网上商家)不在场,抽样人员面对网上商家时,只能看到商家单方面呈现的店铺信息及产品介绍,难以考证一些信息的真实性,不能直观鲜明地了解样品基本情况,因而对于没有自营商品仓库的电商平台,只能通过下单购买来抽取样本。对于电子商务产品,抽检方还难以确定样本量、批量及总体量,比如遇到部分电子商务产品库存样品量太少而无法抽检、部分电子商务产品下单购买时必须超过一定个数才进行配送等问题,因而通过检索抽样表形成抽样方案的方法不易实施,且抽检的样本量不可能很大,样本量过大会使购买费用增加,提高检验成本。此外,下单抽样后,产品通过快递进行配送的运输过程难以监控,产品待检测性质易受系统因素干扰,容易导致产品检测结果的失真。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有多种类型(见表2),有的商家销售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或不同品牌的产品,没有自营品牌,此种类型商家占多数,类似于经销商;有的商家直接销售某个厂家生产的或某品牌产品,没有自营品牌;有的商家是某个生产企业或某品牌授权的官方网店,专门销售该厂家或该品牌的产品,产品品牌就是商家自营品牌,且一个电商平台的某品牌官方商家只有一个,类似于商。因而对于不同的网上商家,还需注意不同的抽样问题。对于第一种网上商家,同种类型的产品可能是多个厂家生产的,或者是多个品牌均有同种类型的产品,比如:同一外观的0.5mm黑色签字笔芯有大品牌,也有小品牌,甚至有无法直观获知品牌或厂家信息的,这类产品可能存在信息不全、伪信息等问题,容易出现大面积假冒伪劣现象,影响抽检人员对产品是否验收合格的判断,若执行监督检验,则很难追溯产品质量问题源头,也很难将监督抽检结果告知承担主要质量责任的一方。对于后两种网上商家,监督机构可以追溯到生产方,保证产品基本信息的信度,确保监督总体验收抽样合格,排除假冒伪劣产品干扰检测结果而影响监督总体真实质量水平等问题。同有自营仓库的电商平台一样,对于第三种网上商家(如官方旗舰店),具备自有、独立的库存,监督机构可以依循传统产品监督抽样检验程序。电商产品的抽样特点总结见表3。
4建议
1.质量监督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然不够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相关技术标准和地方性规定等的支持,但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如果出现违规违法的现象时,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会使得大多违法违规现象无法得到相应的处罚,最终导致大量的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
2.质量监督和企业的管理脱节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和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相脱节,这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施工单位的管理比较薄弱,在较大程度上使得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果和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有的建筑企业只是注重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忽视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3.质量责任主体行为不够规范,监督难度较大虽然有的建筑企业对责任主体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监督管理的难度较大,针对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根治。各个部门实行多头监管,联动性较差。另外,针对质量行为问题进行有威慑力的监督和管理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建筑企业层面的处理方面。同时,由于受到职责权限的约束,大多质量监督工作仍然停留在对项目部层面的监督。有的监督只是形式上,并没有将监督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难以促进相关责任单位形成久远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管理的缺位。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策略
1.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进行革新为了有效落实建筑部门相关的要求、实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加强对问题处理的威慑力、促进相关责任主体管理能力和工程实体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对质量监督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有效地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1)制定差异化质量监督相关监督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责任主体质量意识、管理能力、工程的性质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将监督项目进行分类,确保工程的等级。针对较差的工程项目,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和频次。
(2)着重检查和随机抽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将影响工程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和观感内容相互结合,并将作为检查的重点进行检查。另外,在检查的过程中,还需要检查不同的施工阶段和不同的部位,并进行抽样检查,实现对重点抽查内容的检查。
(3)将抽样检查和节点解剖相结合在质量监督的工作中,主要强调的是以点带面进行抽样检查。通过确定并标记部位和解剖节点,从而实现对重点检查内容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无论是抽样检查、实体检查,还是资料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体现出解剖的特点和追索性要求,真正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4)对监督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类,统一监督制度对各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加以归纳,针对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制定出相对应的处理标准和依据。使得监督管理能够统一标准,从而更好地落实好监督制度。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建筑企业要想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制化进程,就需要加快完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在提高整体监督水平、促进监督人员素质的提高的基础上,需要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能够及时、高效、公平、公正的执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监督手段,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针对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需要及时采取相关处罚措施,加强监测设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监督工作的现代化程度,使得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逐渐提升,为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某大学建设学生公寓的时候,当建筑工程建工后,发现工程3~5层的内承重墙体裂缝较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其进行处理,并根据该建筑公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行为依照《建筑法》给予一定的法律制裁,从而促进了该建筑公司的施工质量的有效提高,使施工行为更加规范化。
3.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机制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想要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领导负责制,就需要根据相关组织章程和相关规定,明确划分人物和责任的权限,及时对工作人员完善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如果发现问题,就必须对监督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支高效、高素质型的工程监督队伍,使得监督管理机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江苏某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就根据该站人员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左右,教授级高工有7人。随着近年来该站的人才培养要求,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补充了编内专业人员8名。另外,利用派遣的形式补充了各类专业人员数十名左右。同时还对该站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次深造,有效地提高了该站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得工程质量监督的效率显著提升。
三、结语
(1)质量监督能减少设计失误,防止造价浪费。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质量监督,能够促进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做好设计工作,优化设计方案,减少设计失误,更好指导工程建设,从而杜绝设计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避免造价上出现浪费现象。
(2)质量监督能预防质量事故,避免经济损失。
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督对策,能够实现对质量隐患的有效预防。有效预防工程倒塌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出现,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进而提高整个工程建设综合效益。
(3)质量监督能降低维护费用,节约工程成本。
通过质量监督,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质量更为可靠,减少工程维护次数,达到节约维护成本,提高建设工程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间接的提高建设工程效益。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不足
尽管质量监督对建设工程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单位也注重采取措施,提高质量监督水平。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制度不完善。
缺乏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没有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人员配置不合理。
一些施工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没有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忽视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
(3)监督过程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忽视施工现场的巡查工作,监督检测记录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提高,对整个工程施工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
3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
为了弥补质量监督存在的缺陷,促进建筑经济效益提高,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策略。
(1)完善质量监督制度。
为了促进质量监督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例如,建立质量监督告示制度,提高监督工作透明度,从工程施工建设开始,各方都应该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提高质量监督单位工作积极性,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集体监督模式,配备专业监督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质量监督落实到位。建立事前监督模式,提高监督工作预见性,及时发现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预防质量事故发生,促进整个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另外还要明确质量监督人员职责,落实监督责任制,确保质量监督工作有效进行。
(2)合理配备监督人员。
重视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监督工作人员,为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准备人才队伍。加强对监督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工作流程,认识做好监督记录,促进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提高。
(3)加大监督资金投入。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促进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还要用于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为整个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4)重视事前监督控制。
在工程建设之前,要明确质量监督目标,任务,要求,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明确各方职责和权限,做好事前监督控制,为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奠定基础。要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制定有效的监督方案,确保质量监督有效到位。例如,对深基坑工程,应该加强基础维护和开挖工程的监督,对装饰装修工程应该加强装饰材料、室内环境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5)加强施工巡视监督。
工程监督人员要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巡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施工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确保质量合格。积极倡导并开展工程创优工作,消除质量隐患和缺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建设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6)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重视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做好工程每部分的检查。同时,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及时做好处理工作,消除质量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促进整个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完成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建设系统应当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通过体制、.制度、科技创新,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使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新突破,并走在全国建设系统的前列。为此,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特制定我国建筑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筑节能和建设科技等规划作为其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统领下的具体化和补充,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专项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共同构成我国建筑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全面规划.
一、建立健全工作质量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砒柱,而提高工程质量是我国建筑业的长期战略方针。建筑工程是大型的综合项目,其工程质量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与财产的安全,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加强工程质最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就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我认为还存在如卜几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监管工作手段单一,技术含金量低
20年来,质监机构在质监手段方法上的发展创新速度远远低于其组织机构建设速度。20年过去了,监督手段基本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锤敲阶段,即使增加了一部分现场检测,也是有限的辅助手段,主要工作方法的革命并没有完成。质监人员构成不尽合理。大多数质监机构直接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队伍,表面上人员的学历层次上了好几个台阶,但因缺乏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人并未发挥出与其学历相适应的作用。质监在技术上的专业性尚未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因而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初衷。
(二)建筑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政府监管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在市场准入和清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监管关系、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建筑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市区内外统一管理、促进新型市场主体发育和建筑节能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还比较薄弱;在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方法和监管程度等方面,存在着“缺位”与“越位”问题;建筑市场秩序仍不够规范,工程转包、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招投标中的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对不同投资性质的工程没有形成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监管模式。
(三)工程质最监管体制尚不健全,与市场管理结合尚不到位
政府监管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监管体制分散、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容易出现行政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造成部分工程逃脱监管,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工程监管模式单一,没有形成针对工程的不同技术特点和投资属性及不同质量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的工程监管模式,难以提高监管效率;对在建工程的质量管理比较重视,而对既有工程质量管理还处于空白,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工程监管较为粗放,没有形成量化的评价体系;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部分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落实。
(四)施工全过程安全份理和全方位监管尚未全部落实,班任体系还份进一步强化
1.政府监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监管部门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差,对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不够,对事故的防范措施不够有力,政府监管存在盲点;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未形成安全生产的监管合力;部分监管机构权威性不高,对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事故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缺乏强硬的手段措施,对有关方面起不到震慑作用:在监管体制方面,由于相关法规规定的职责存在交叉,界定不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安全监管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2.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关环境急需改善。在市场环境方面,一些建设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都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开展。施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建筑施工伤亡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十五”期间共发生伤亡事故194起,死亡391人,其中二级重大事故5起。
二、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创断思路
(一)研究和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应是迫在眉晚的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呈现出大干快上的氛围,作为代表政府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稳定和提高当时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工程监理制度渐趋完善,一大批高水准的施工企业己经形成,全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更多的是依托创新的监管体系得到控制。因此。研乡i和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巡查制度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运作模式。如果说取消工程质量核验,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由对实体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抽查监督,是进入新世纪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第一次大的转变的话,逐步推行巡查制度可能是第二次转变,也是第一次转变的继续深化。
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量大、责任主体多,监督机构的运作模式应当主要采用巡查方式,而且应当是不定期、不告知的随机巡查。质量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为了发现责任单位主体的违法行为,并加以处罚,目的是确保企业和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质量监督机构的随机抽查,是在各方责任主体对实体质量有合格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日的是复查。
笔者认为,多年来沿袭的以项目为单位、定点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监督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有些质量监督机构只注重对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项目进行监督,而不愿意过问不办理质监手续的项目,导致自觉守法的项目被反复检查,而故意逃避监督的行为反而无人查处。因此,实施巡查制度,既强化了对建设工程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也在管理中进一步体现了各责任土体对建设工程应承担的质量责任。
2,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做好工程质量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监督管理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市场可以调节的应该交给市场,可以依靠中介机构甚至社会监督制约的,就要充分利用。也就是要充分体现《行政许可法》中所说的“四个优先”原则。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五方责任主休,分别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其质量行为也是政府监管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形势发展,一方面应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施工图审查机构也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同时,几方责任在层次上应有所不同,在今后质量监管中更要逐步突出建设单位的第一责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中介机构比较成熟的地区,要重视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支持,充分依靠、发挥它们对质量监督的技术辅助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履行质量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以此来达到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实体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目的。也就是说,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应对工程质量作任何直接的合格评价,而是通过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所作合格结论进行抽检核查的方式来间接达到调控目的。
3.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方式应有所不同。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今后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度,而是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全由投资方来承担风险”’后果,政府工程和非政府工程如何区别对待就成为摆在质量监督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对于政府投资丁_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方式应该有所区分。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督,感觉上监督机构是以政府投资工程业主的身份去进行监督,可能会出现建设单位游离于监督范围之外,并且也容易和现场监督的工作角色混淆。因此,对于政府工程,层次监督性质的巡查制度应该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另外,考虑增加代表政府进行验收把关的环节,作为对建设单位工作评估的内容可能也有其现实研究意义。国务院即将出台《政府投资工程条例》,如何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我们应加强调研、明确职责。
(二)从单纯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施工现场又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开掘监管的深度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等的划分越来越具体,使建设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衡阳衡州市场“11·3"事故和常德桥南市场“12·21"事故的发生,充分说明只注重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而忽视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是极其危险的。
所谓建设全过程,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产权登记等所有建设程序和步骤。衡阳衡州市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在没有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工,而更为严重的是其开发商私下雇请有关人员擅自设计、施工,并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在未经工程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的情况下攫自投入使用。因此,要遏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的监管.
要规范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从源头抓起,从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要督促建设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合同约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认真担负起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要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做好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做到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和规范,确保提供优质合格的建筑产品。
(三)从单纯注重监管行为,转移到既注近监管行为又注,监管制度的创新,加大监管的力度
目前,建设工程监管通过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告知性检查和强制性介入检查等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不仅仅靠监管,更重要的是要靠套好的制度来保证,努力建立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引导,制度橄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1.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制定勘查、设计、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把企业是否具有质盆安全保证能力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保证建设上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和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
2.是要逐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建立健令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制度,形成建设工程市场信用体系。在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的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建设工程市场责任主体信用档案,建立起建筑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和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价,实现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的目标。
3是要建立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工程保险就是用市场的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一项措施,通过工程保险的引入可以促进丁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同时也促进建设上程市场的诚信建设。
三、强化工程安全监二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健全施工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
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的有关要求,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监督行为.从资质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现场监管等多个环节,从规范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等多个主体,从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发展成建制劳务企业、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减少最低价中标对安全生产的负面影响等多个方面,形成覆盖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超级秘书网
(二)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体系
进一步落实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监理条例》,切实落实监理企业的安全责任。要督促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安全监理业务素质。细化监理的安全责任,要求监理企业把安全监理内容纳入监理规划,并在审查施工企业相关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与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使用计划、现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以及督促施工单位整改事故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管作用。要强化对监理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监理报告制度,支持监理企业按规定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认可,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个部门联合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质量年报的公开,为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发展状况、监督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可以说,高校质量年度报告的,为高校和受众提供了一个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一个了解、沟通的平台,但要充分发挥质量年报的积极作用,还要把握好几个度:第一,要有广度,即需要不断扩大质量年报的受众面;第二,要有深度,即需要与广大受众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要有数量,即要尽量收集大量的反馈数据和信息。第四,要有质量,即要对反馈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
二、发挥质量年报作用,完善大学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校的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反映学校质量建设的特色优势、以及不足和改进措施,这些项目也是学校制度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存之本,不断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应该是高校不懈的追求,所以,大学制度建设,尤其是质量建设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容忽视。应该说,高校质量年报的不断完善,与高校大学制度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鉴于此,笔者就充分发挥质量年报作用,完善大学制度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尽量确保所收集反馈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首先,高校的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的信息应该真实可信,不怕暴露缺点和问题,勇于接受各方的质询和意见,这也是高校勇于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真正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收集的反馈信息才有真正的价值。同时,要尽量确保所收集反馈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高校的质量年度报告后,要本着主动、坦诚的态度,积极的与广大的受众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其实,质量年度报告的可以理解为是给学校、也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渠道,大家可以就学校的办学、质量建设等相关问题集思广益,协助学校共谋发展。在这里,一些重要的受众群体,比如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在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等,或者因其专业性、或者因其对学校倾注了较多的情感、或者因其对学校发展有较高的关注度,往往会很认真的关注学校的质量年度报告,很用心的去思考存在的问题,很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从这些群体收集的反馈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所以,学校的质量年度报告后,应该把这些群体作为受众的重点,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探讨,甚至可以就某些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的调研。其他公众的建议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要尽量确保所作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量的反馈信息收集上来之后,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尤其要注意很多文字性的反馈意见,不同于单纯的数据,需要用心的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学校的工作分门别类,单靠某几个人可能很难处理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业务部门抽调力量,甚至可以求助于专业的机构。总之,要尽量确保所作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让这些反馈信息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反馈信息的采纳要契合学校实际,既符合办学定位又满足社会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反馈信息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反馈回来的信息肯定也是形形,学校在采纳的时候要作好权衡和利弊分析。有的建议可能刚好解决目前的困惑,有的建议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后才能采纳,有的建议可能还需要斟酌,等等。学校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状态、学生实际状况、社会需求情况、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采纳最佳的建议,作出最合适的方案,不断的修订完善相关的制度,为学校的质量建设提供稳定的依据和规范。有时候,最高水平的建议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议,只有最适合学校质量发展需要的建议才是最好的建议。
(四)完善大学制度建设要逐步推进,可以先试点运行再反复论证直至最后形成制度
【关键词】血液粘度;检测;质量控制
近年来,血液粘度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血液流变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参考不同的仪器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制定了血液粘度检测的质量控制。
1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血液粘度计应选用切变率确定、流场均匀的仪器。在使用前,应仔细了解说明书上所注明的仪器的准确率、分辨率、重复性、温度控制、测定时间等主要指标。
准确度:指所测数值与真值(给定)符合的程度。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准,在剪切率200s-1时测定低粘度油(2~3mPa·s),在剪切率1s-1时,测定高粘度油(15~25mPa·s),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5%,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3%。
分辨率:在给定条件下,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取压积在40%~50%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在高剪切率200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2%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在低剪切率1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1%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以上测量应各测5次以上,取平均值。
重复性: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取同一血样,压积在40%~45%范围内,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量10次,在高剪切率200s-1时,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低剪切率1s-1时,变异系数应小于5%。
血样用量应根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样品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确性,要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并做好保养维护记录。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应定期标定。
2样品采集
血液样品的采集应保持一致。采血时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集肘前静脉血。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5s后开始采血。最好用7号以上的针头,采血过程中不宜过快。以避免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产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
3血样防凝
血液需经抗凝处理后才能用于测量,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最好用肝素或EDTA抗凝。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全血用20~30国际单位,EDTA为每毫升全血3.4~4.8mmol/L。抗凝剂一般采用固相或液相抗凝剂。如用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烘干后使用,烘干温度一般不超过56℃。采血完毕后,先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造成溶血。同一批实验应采用同一批号同种抗凝剂。
4血样保存
血样应随采随测。一般采血后20min即可用于测量,并应于采集后2h以内完成流变学参数的测定。如需放置应在室温下(18~25℃)密封保存,不宜放入冰箱,存放时间以不超过4h为宜,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和流变特性。存放血在测量前要充分摇匀。
5血浆制备
以3000~3500转/min(离心力为1500~2000g)离心30min,提取上层血浆测量血浆粘度。血浆为牛顿流体。
6红细胞比积测量
常用文氏管。此法不但结果准确,且可同时观察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样加入,读取完红细胞沉降率后,以相对离心力2260g,离心30min,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以红细胞上层的黑线薄层为准)。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柱的高度/全血高度×100
红细胞压积管必须清洁干燥,电源、电压及离心机载重均可影响离心机的转速,因此应安装稳压装置和固定离心机的载重。
7测量温度
血液粘度的测量应在37±0.5℃下测量。不同温度的测量结果之间不能比较。外界温度高时还应考虑液体蒸发等因素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
8测量顺序
对于剪切率可调的仪器在测量时应考虑测量顺序的影响。测量时应采用一致的测量顺序,从低剪切率开始逐渐增加或从高剪切力开始逐渐降低均可。但应注意的是在低剪切率测量时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血样中有形成分的沉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两种测量顺序的结果不可互相比较。
每次测定时,样品池都应清洗干燥,血样及测量系统应保持恒温。加样时不能有气泡产生。
9测量报告
检测报告中应给出高剪切力200s-1、中剪切力50s-1、低剪切力1s-1下的血液表观粘度值及血浆粘度(单位为mPa·s)、压积、血沉、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等指标。直接测量数据和经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应区别列出,同时要注明测定的温度、检测日期及操作人员签名。
10正常值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主要参数。正常值具有相对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正常值。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操作也是如此[1]。各实验室应根据生物体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仪器差异等原因,建立自己的正常值。正常值应按男女、年龄等合理分组。当测定值与正常值之差(绝对值)大于2倍正常值标准差时,可以认为是血液粘度异常。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27-0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强调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毕业论文(设计)也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独立学院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特点,因材因校因专业制定出能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进人大四,尤其第八学期,大多数毕业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学习、实习等活动,很难静下心来去查资料、写论文。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在观念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觉得只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教师也不会为难自己,因此就采用了一些应急措施,或东摘西抄,或找来别人的文章加以改动,或直接抄袭他人论文;有的学生自己不愿动脑。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完全依赖老师或找别人;还有极少数学生以找工作等种种理由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进度,直至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指导教师的现状。一方面,本科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师资源短缺。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有的专业师生指导比例高达1:26,或者更高。另一方面,教学压力重,由于一些专业每个教师每学期普遍要讲三个以上班的课,甚至有些都是新课,备课的压力,使得教师力不从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变得不太可能实现。同时。由于学生现在的就业压力,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一切都开绿灯;以及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制度,使得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在指导过程中,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就不管不问,只要学生把论文交来就完事,没有认真指导,答辩也存在走过场现象。
3.学校管理现状。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在四年制本科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从下达任务书一开题一初稿一修改稿一定稿一答辩一评定成绩,一般只有8-10周,实际上这么短的时间学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又与找工作急于就业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工作,无心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只是应付了事,谈何能保证论文(设}卜)的质量呢?另一方面,制度管理不规范。虽然很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力度上,由于被日常教学和就业工作冲淡了其重要性,致使缺乏教师监督机制,缺乏检查教师指导记录、师生交流机制和论文评审机制等,使得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内涵
1.引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适合本层次的评分等级标准,给每一个学生的论文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评分标准从以下几方面衡量:第一,毕业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二,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栏目内容符合论文规范;第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包括文章思路,内容表述和文字水平;第四,论文体现作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论文答辩表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答辩的反应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分为涉及各专业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尽管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标准有所区别,但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其评价总体要求应该是一致的。质最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研究能力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其评价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论文(设计)选题。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二是论文(设计)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
(2)文献查询利用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文献查阅,主要考察文献查找的全面性与阅读的广泛性;二是文献综述,可通过文献描述的概括性、逻辑性、简洁性、清晰性来衡量。
(3)知识水平。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4)能力水平。主要衡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方法与手段;独立工作能力;外文翻译能力;创新意识。
(5)写作能力与文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逻辑性;(2)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3)图表格式的规范性;(4)文笔的流畅性。
论文评分的衡量标准是论文完成包括答辩后从不同方面给出成绩的依据,在每个方面都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数,以便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全面的评分。而质量评价要素则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能体现出的质量特征,学生与指导教师在写和指导过程就应该以这些特征为要求,是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评分的衡量标准是以质量评价要素为依据的,质量评价要素要通过评分的衡量标准来体现;但各自的表达不尽完全相同。两者共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及写作答辩完成后监控论文质量,反馈论文质量信息。
指导教师应熟悉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将其内容体现在指导工作中;毕业生也应以上述两者为论文写作的目标,相辅相成来提高论文质量。可见,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容忽视。
2.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前期监控是毕业生正式写作论文(设计)之前对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的规范与监督。前期监拉体系包括:严把论文选题关;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有个良好开端,必需做好开题;重视毕业实习及调研工作。这五方面工作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写出论文的基础。相应五个方面的监控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来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保证论文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科学合理。
通过对独立学院历届毕业生选题调查分析,发现普遍选题面太窄:所选指导教师课题的比例几乎为零。第一,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参与或申请的各级课题项目非常有限,继而使得毕业生参与课题的人数很受
限制;第二,在已有课题在研过程中有些课题不适合学生参与;有些课题指导教师本身就是参与人,没有引导学生来参与的动机。选题是前期监控体系的基础,应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
杜绝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就是学生们首次触电写作。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无论各专业课还是假期社会实践,必须安排学生至少完成3-4篇论文写作任务,专业学术论文也好,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也可。在日常学习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大有好处。
当然,日常的学年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与毕业论文(设计)在字数、格式、难易程度方面又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组织毕业生第六或第七学期学习、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有关内容。使毕业生能够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杜绝抄袭、依赖他人做论文,尽早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3.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控制与管理。过程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规范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程;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提高指导水平;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检查,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 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各级管理机构,设立各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系各专业培养方案,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对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动员。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远高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除对指导教师素质经验有要求外,还要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论文指导流程。包括每周要与学生见面几次,每次不得少于多长时间,指导要留有记录等等内容。这样,通过加强监督教师的指导工作,以进一步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到中期,由指导教师按照《计划进度表》的安排,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情况、质量情况及学生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给出中期考核成绩,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定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中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中期检查应与平时检查相结合,各系领导小组抽查与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书面材料检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情况。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首先,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应进行详细审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此时,应注重师生间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效果。考虑不同学生特点,尽量选择面对面指导方式。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认真地评阅。根据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评阅成绩,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工作量及外语水平,写出评语。其次,至少要有一名评阅人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给出评阅成绩,写出评语。应鼓励聘请校外同行专家作为评阅人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应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给出的成绩对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核,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未达到基本要求的应退回进行修改或推迟答辩。答辩工作应严格按答辩程序进行,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和最终评语。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应经各专业答辩委员会审核后上报。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应及时对本年度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加强指导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总结与评估,发现优点,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查找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使毕业论文般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目的。
三、结论
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内容随着不同院校具体实施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任何监控都是制度的体现,需要人来执行,所以监控既是制度对人的监控,也是人对人的监控。
1. 引言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硕士学位之一。随着数量的不断扩大, 软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导师难以对每一个硕士生进行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 而且招生生源有着不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因此, 确保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培养质量进行审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2. 预审制度的必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映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或新进展的创新能力。在数量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公正地评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 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1目前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论文缺乏自己的实际创新点和具体工作。部分论文停留在对以往研究内容的重组或综述的水平,缺乏对自己实际工作的阐述和验本文由收集整理证,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不够。论文写作缺乏整体性思路,很多学生论文撰写结构欠合理,对本领域内的工程和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缺乏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论文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字号、错别字、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够规范、图标排版不符合要求等方面。
2.2目前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2.2.1校内外评阅制度难以切实起到监控作用:以往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实行的是校内外专家的实名评阅制度,校内、校外两位专家评审意见中有一人没有通过的,就不能直接进入答辩阶段;如果两位专家评审意见都是可以通过的,就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阶段。评阅制度是对论文质量的一种监控方式,是对硕士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及质量的检验,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对评审专家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往往评审专家都是圈内熟人, 甚至是硕士生指导老师的好友、课题合作人等,他们事先知道论文作者和导师是谁, 碍于情面,论文一般均可顺利通过评审。即使觉得论文不符合评审要求的,也不会直接给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意见结论。
2.2.2“双盲”抽检制度不能全覆盖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制度(即评审专家不知道被评人、被评人也不知道评审专家),在多年实践中的确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实行的是抽检机制,并不全部覆盖所有的学生,抽中参加双盲审的学生比例有限,大部分学生和导师在得知未抽中参加“双盲”后,往往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2.2.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学位论文答辩成员组成尽管回避了导师,聘请了一些校外企业专家,但由于答辩专家通常是由导师聘请,会导致答辩专家们答辩时往往留面子,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即使有些专家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 但在投票时少数比率起不了作用, 结果常常是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不符, 答辩流于形式。目前硕士学位论文一旦进入答辩程序,就很少有不通过的,使得论文答辩本应该具有的权威性大有所失。
2.2.4无法确保论文修改质量:答辩专家即使指出论文中有些较大的缺陷和问题,需要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答辩已经完毕,并且决议通过答辩,在申请学位之前,学生就没有动力也不会去花时间对要求修改的论文内容去做充分的修改和完善。答辩专家组也很难在答辩之后继续跟踪确保对原答辩论文进行修改质量的监控。
目前学位论文评审方式与答辩方式不足以及时发现和有力遏制以上所述的问题,而学位论文作为全面衡量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在各环节上予以严格要求,并在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正式答辩之前建立一套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以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转贴于
3. 我们的预审制度和执行效果
预审,就是在硕士学位论文成型之后论文正式评阅之前进行的一项审查过程,采用匿名方式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决定是否可否进入答辩阶段的一项论文评审制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就要求其继续修改或者下一次再申请。设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想通过匿名评审专家组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评阅并进入答辩流程,以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较高质量。这是对以往论文答辩制度的一种修正、补充。它把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心提前到评阅前,使得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论文,并采用匿名审核,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对保证论文质量有较大的作用。
3.1预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预审由硕士学位候选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导师同意并签署书面意见后,于每学期开学后第3周之前(大致在每年3月31日前、9 月30 日前)向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学位论文一式2份以及已发表的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要求的论文复印件, 并由管理中心形式审查相关培养环节是否全部完成。符合条件者进人预审程序。管理中心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2名以上相关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预审小组进行匿名预审。导师不得作为本论文预审组成员。论文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论文选题、分析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工作量、引用资料文献数据和写作规范、基本结论,并进行原创性审查,看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预审组在规定时间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对预审中提出的问题要求进行书面记录并填写《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审意见表》反馈至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及时反馈预审结论至相关导师告知答辩申请人。硕士生根据预审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
预审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1)可以参加答辩:认为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且不需要修改,可以直接参加答辩;
(2)修改后再审:认为论文及课题工作接近硕士学位水平。但论文需要修改,并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需根据预审意见认真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查确认后,再提交管理中心提请原预审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的,可正常参加答辩,否则就不能参加本次答辩,需整改后下一学期再重新申请。逾期未提交修改论文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答辩申请;
(3)不通过:认为未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能参加本次答辩。导师应指导答辩申请人完善课题工作,修改论文,下一学期再申请参加论文预审和答辩。
(4)涉嫌抄袭:发现论文涉嫌抄袭、并经查实的,则一律退回,并至少一年内不得再申请答辩。如果以后再次发现抄袭,则直接取消答辩资格和申请学位的资格。
3.2预审制度实施效果
预审制度实施以来,迄今已经完成了对1367位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者的审查, 其中通过预审的629人、推迟答辩的167人、需要修改的544人、抄袭27人,共授予学位1143人。从总体上看,预审制度真正起到了对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作用。由于论文预审不是最终性的,且匿名进行评审,排除了论文本身之外的因素,预审专家组本着对学生负责任、帮助提高论文质量的态度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有助于硕士生多方位思考并对论文进行有效改进,起到了协助其导师把住质量关的作用。论文预审不仅对当事人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其他准备提交论文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师们也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和指导。
4. 预审制度实施的总结和思考
预审制度最主要的优势是对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质量进行事前监控,在正式答辩前,学位申请人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预审未通过的论文不许提交答辩,这在制度上将那些质量差的论文隔离在外,有效地把好了硕士生出口的质量。
在看到预审制度效果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审的功能, 必须同时严格硕士生的开题工作,只有抓牢抓实开题工作,才能在论文工作的源头保障论文的质量;同时引起导师及其论文作者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导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导师和论文作者共同重视,才能保障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的完善论文预审制度,我们觉得今后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落实论文预审的后续检查机制,预审结束后, 学位申请人应该严格按照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仔细地修改论文。在评阅和正式答辩阶段, 评阅专家及答辩专家除了对论文的主要工作给予评价外, 也要评判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是否按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果后续的检查机制落实不彻底, 预审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得不到严格贯彻, 预审也难免会流于形式。
(2)预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论文预审的偏颇,尽量做到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分送到不同的预审组,以尽量提高论文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细化预审复议环节的工作,对导师、学生提出的论文预审复议要求交由学科专业委员会复议,并指导导师、学生对论后续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