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22

导语:在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校园是营造传承中华文明、开展学术交流、培养高尚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氛围的重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它对人们的第一印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包含着这所校园体现的审美性和价值观,在某一方面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依托。

(二)制度条件

制度条件指校园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标准以及道德要求,具体而言还包括学校一直继承的传统和仪式等,这是一所校园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它在校园文化的组成结构中起着保障作用,规范着师生的行为。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师生的行为规范、生活作风以及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所表现的校园文化和学习风尚等。主要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行为条件包括学术、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建设。

(四)精神条件

精神条件指校园人员主要是师生所具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精神条件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风尚、情感思维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

二、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一些其他的辅的手段惊醒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三、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的展开是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体育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指体育课而是把课间操、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运动竞赛等多方面的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的体育教育。现在更多的人把体育教育当做一所学校应该具有的风尚,这种风尚不仅包含着体育教育本身,更多的包含着校园的文化建设。所以,体育运动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二)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体育教育愈来愈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青睐,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也成为当务之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校内的体育运动,也要鼓励学生较强校外体育运动并进行指导。

(三)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体育竞赛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增加相应的也会促进其他文化活动的增加。

(四)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

每所学校常年都会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并且积极倡导健康行为,从而激励着学生进取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人们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师生综合素养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

四、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在学习生活方面不断地提高,也要发展精神、丰富情感。体育运动凭借着其愉悦性和竞技性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极力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彩性,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促进校园文化社会性发展

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体育运动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开拓。首先,体育活动可以不断地与社会加强交往,向社会学习,把社会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其次,校园内举办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样通过体育活动的舞台就能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社会,并且主动地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刺进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校园文化传承性发展

第2篇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2.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许多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比赛都是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3.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

3.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修建风雨操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断的补充体育器材,不断的更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器材及时处理,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器材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锻炼器材,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3.2课内外有机结合

体育课堂内容要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堂中,要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体育课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而忽略了他的实际价值。学生只有把体育课中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有效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

体育比赛是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展现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班集体凝聚里的有效办法。学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比赛前期要对裁判员和组织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做到秉公执法,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定期邀请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代表队或个人来学校表演,如篮球表演赛、足球表演赛、武术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积极做好宣传

体育宣传的内容很多,宣传方式也多样化,在校园里,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板报形式宣传、网站形式宣传、校园广播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可以把校园体育比赛、全国体育比赛、世界体育比赛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对这些赛事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以及对一些运动员的积极评价等;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获奖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文化;高等体育院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53-03

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伯顿・R・克拉克于20世纪70年代,领导研究小组对英、美、法等1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揭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规律――以“信念”为核心的文化对高等教育系统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1]。高等体育院校要在更广视域、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次思考自身的发展,真正形成一流办学水平,“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 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题中之义

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理解大学文化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鉴于大学教育在我国泛指高中以后教育,大学文化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高等教育文化,其存在范围除却综合性大学外,还包括单科性院校等; 其二,大学文化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类的概念,指“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自身专门的文化,而非其它领域的文化,如学术至上、理性批判、追求真理、和谐自由等均是大学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个体的概念,指某一大学个体的文化,即每所大学(高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本文所谈及的大学文化正是包涵这样两个层面的意思。

1.2 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体育院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理性选择 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影响力量,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凝练成的独有的风格、气质和传统及所构成的氛围、精神与气质,能让其成员找到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所大学内在的文化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大学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制度性成分,如大学章程、校规、校纪等,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质量与成效等。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如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以优秀的大学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体育院校概莫能外。尤其在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体制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开始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高校在获得一定自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政府提供的舒适的“襁褓”,这就要求各院校要学会在社会大环境下锻炼自我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产品”来源的多样化,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更加挑剔,当前,在我国社会对上大学的社会心理预期已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的大学,而且这种趋势将会愈益强烈。面临着资格老、声望高、实力强的国家重点高校在生源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竞争压力,高等体育院校唯有追求卓越,自觉在更深层次思考自身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确立自身的发展路径时应把“大学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2 “大学文化”视野下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2.1 学科文化建设――高等体育院校追求卓越的基础 学科文化顾名思义是根植于学科的文化,包含着文化信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特有的观念和精神,会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科成员,使其在学科的“文化宫”中分享着学科的信念、价值、情感及思维方式,学科文化一旦形成,可通过引导、规范、形塑等形式,对学科成员进行有意识无意识的文化渗透,对学科成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会烙上其学科的特色及气质。学科文化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科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力量就越强大。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尽管基本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但在学科本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色并不突出,尚未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高等体育院校要形成一流的办学水平,站在“大学”的高度考量自身发展,学科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实际来看,学科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各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视。

2.2 院校文化提炼――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院校文化是克拉克所谓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第二种基本类型,指不同院校的“组织特性”,即一所学校内的师生员工所共有的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价值准则,它确立了大学教育和管理活动的基本信念,决定着学校精神的基本格调和整体面貌。院校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就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成为凝聚内部成员,保持并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院校文化”较之“学科文化”更为浅显和直接,它主要是大学所采用的制度、流行的活动经过扩散、沉淀,而在人们的思想上自然而然形成的观念。客观讲,作为一个特定的组织,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特有的组织文化,高等体育院校亦不例外,经过5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各体育院校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个性”或者说是“单位文化”,特别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院校十分注重概括与提炼校园精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优质大学文化的视野来看,笔者认为高等体育院校的院校文化尚不成熟,具体表现为:1) 没能体现出高等教育文化的“个性”。克拉克在谈及“院校文化”的主要内容时,首先谈到的就是“院校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等”。与“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哈佛精神[3]及“大度包容、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4]等相比,目前,各高等体育院校从概括的院校精神,或多或少地少了些“学术味”。这与高等体育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学科设置单一(或偏少)、文化底蕴天然不足等传统有一定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等体育院校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尚缺乏一种“文化自觉”。2) 以学生亚文化代替全部的“院校文化”。“院校文化”中有许多亚文化,学生文化是最重要的,还其同时还包含有教师文化及行政管理人员文化等。从当前一些体育院校就自身的院校文化的提炼来看,大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究其实质只能算做是大学生的亚文化。3) 尚没有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组织传奇(神话、故事)、象征、仪式”等等。院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象征性。高等教育可通过培植传说,树立榜样,标示统一象征,传播和加强组织的共享信念和价值,从而使组织得到协调和控制。克拉克研究发现,美国Antioch、Reed、Swarthmore三所学院通过组织传奇来形成强烈而统一的自我信念,从而跃居美国院校的最高层次,再如北大的“一塔湖图”,成为北大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的象征[5]。各高等体育院校在此方面仍有相当距离,如何通过一定的传说、象征和仪式强调和传播院校业已形成的核心价值,并通过组织的价值和信念使师生员工的活动统一到大学组织的目标上来,是高等体育院校在“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 专业文化养成――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不可回避 笔者以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文化更多是指大学教师的文化,一般来讲大学里教师被冠以“学者”、“教授”或“知识分子”等称号,作为“学者共同体”的成员,拥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的使命感,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并享有学术职业的自由和限度,由此形成了大学教师特有的学术文化。这种学术文化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学术信念、学术自由、学术忠诚和学术责任等。受行业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师养成和体育教师成长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6],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体育院校院校教师对学术的疏离,学术信念不坚定,学术使命感不强,学术研究中的急功近利和抄袭拼凑屡有发生。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能达到的境界。早在民国时期留日归国学者程登科在其《改善全国私立体育学校之管见》一文中指出:“这样徒重术科,轻视学理,直等江湖卖技之流,一旦出而任教……安能望其能对于学校及社会有所贡献之欤?……与其照现在培植千百个半途异志,只知跑跳,不明学理遗害青年的体育教师,不如造就一个修身为业,学有深究,术有擅长的真实同志。”[7]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将学术的信念、规范内化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师的内心,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而言亦十分重要。

2.4 促成高等教育系统文化优化――高等体育院校当然的重要使命 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学术系统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由国家高等教育的固有传统和管理体制的作用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目标、运作和制度规则的认识。主要体现为:1) 入学信念:高等教育面向什么人、为谁开放,也就是什么人才能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同时还包括对入学者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合适的入学人数等问题的态度、价值取向及假设。2) 专业信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纯学术”、“促进教育民主”、“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还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3) 就业信念:教育系统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毕业生要到哪里寻求工作岗位。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为政府、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而有的则为企业输送人才。4) 研究信念: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是否结合或怎样结合,各国持有不同的信念。如德国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前苏联则把科研作为研究所或科学院的特有职能,大学的职能则在于教学。

客观讲,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高等体育院校内部文化所处的宏观背景,体育院校的内部文化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但这决不等于说高等体育院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形成及优化“无可作为”或“无能为力”。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优化是每一所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尤其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导入的舶来品,起步伊始即因中国传统的“重行主义”文化本身就缺失德国大学所奉行的“学术研究至上、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与术相分离”的经典大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为近现代中国的形势所迫,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自觉与不自觉间占据了中国大学理念的主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缺失,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理念上的迷茫[8];从现实来看,当前在有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批评中,有许多直指大学精神的缺失和大学文化的庸俗化。重建或优化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中国每一所高校或大学的使命,高等体育院校不仅不能例外,而且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体育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在推进优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崇尚高尚、普适主义”等奥林匹克精神和情怀和“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等传统的大学精神具有相通之处。因此,体育院校一方面要正视自身办学历史较短,学术底蕴不足等劣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优化与重建。

3 主体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其建设路径的复杂性,如其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本文仅从主体视角剖析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作为高校校园“共生人”的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单个人或群体所能完成的,需要校园里每个人的共同参与,院校领导、教师、学生及至普通员工等都是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担当者。

3.1 纳入治校理念中,发挥院校领导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战略领导作用 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高等体育院校的领导应当有大学文化的觉醒,将自觉建构优秀的大学文化纳入到治校理念中,并予以积极的践行,充当优质“大学文化”建设的塑造者和领导者。关于院校领导着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创建优质的大学文化,笔者将在以后进行探讨。从当前来看,笔者以为,高等体育院校领导团队而言,强化优质大学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转变这样一种偏颇观念,即认为大学文化很神秘,高不可攀,是有着厚重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事,而体育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学科门类单一,文化底蕴不足,和大学文化建设不搭界。事实上,简洁明了的校训或者是对大家广泛认同的校风学风的概括总结,就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和大学精神。其实,不管大学的规模大小、历史长短,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了文化,尽管它是分散的、良莠并存的,但已经对学校发展发挥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3.2 以大学精神涵养教师,奠定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教师是支撑大学这一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决定了高校教师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可以说优质大学文化的创建关键在于优质教师文化的建构,反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师文化,笔者以为,所弥漫着的“匠气、俗气、浮气”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匠气”,就是缺乏理论素养和思辨习惯,方法至上,技术万能,始终在技艺层面徘徊,最多搞些借鉴和模仿;所谓“俗气”,就是缺乏稳定的价值目标,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世俗;所谓“浮气”,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作风浮躁,满足于热热闹闹、表面文章,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等,均表现出与大学精神气质的疏离,当然此“三气”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在论及大学的理念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应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9],笔者以为,这亦是当下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文化应追求的境界。

3.3 提升大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形成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合力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高校本身将不存在,大学生对大学理想的实现、大学功能的发挥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亚文化是高等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优质大学生文化建设是优质大学文化的内容,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大学生亚文化建设的主体。提升大学生在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一方面要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要能站在大学生立场来思考方向和策略,把大学生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把“是否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作为判断学校文化建设价值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作用。

高校院校文化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亚文化,是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文化或者说行政文化。从本体论上讲,高校内的行政管理文化是后发衍生的,初创时期,高等学校并不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随着现代大学规模的扩大和职能的拓展,行政管理的职位就变成专职的了,由此,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生了。管理文化的价值核心是效率与服从,强调等级、强调责任、团队意识和权力依附[10],被视为高等院校学术文化中的“异化”部分,尤其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对政府管理模式模仿,健全的党政群机构、臃肿的各类行政人员、直线职能制的组织设计、严密的制度安排等,使管理人员在高等学校各种层面、层次的活动中成为主导的核心力量。这种管理文化过强的态势,不利于高校学术文化的发展。在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应注重转变“管理文化过强而学术文化较弱”的态势,行政管理系统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成为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形成中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2]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中国高等教育[J].2002,18:44-45.

[4] 杨东平.大学精神[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8.

[5]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6] 黄爱峰.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 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277.

[8] 周谷平,张雁.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中的理念引领――兼论经典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理念间的引力,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1.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第5篇

和谐社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社会和谐了,其他才能得以高效快捷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把学校的各项发展不断的推向前进。在校园内部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一种友爱、安定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以和谐为教学的主要理念,既能体现出学校的个性,有要体现出社会的时代性。因此,和谐校园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神乐园,也是学校的最终目标和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2.1、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能极大的促进学院的主体发展在高校中,如果体育文化环境氛围好了,就会带给人们运动的欲望。校园中可以发扬体育文化的场地很多,例如:报刊亭、广告栏、体育场、校园广播级活动中心,学校或者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宣传体育文化效应的无形场所,学生如果处于这种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而不自觉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神和状态。这种体育文化在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后,就会使人们产生体育运动的欲望。例如:NBA、世界杯的足球赛以及每年进行的学生运动会比赛等,这些都会对师生的体育运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就会逐渐的养成一种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且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使人们的性情得到了一定的陶冶。

2.2、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校园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很好的激起师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也能大力的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中的体育文化是校园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及各种团体活动的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持,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为的氛围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校园的和谐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和教师通过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去,去了解现实社会,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事实,崇尚理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果一个校园具有和谐的文化环境,将会给师生员工带来极好的工作氛围,陶冶人们的情操,放松师生的心灵。

3、结束语

第6篇

预算与战略相关性不足预算作为一种战略实行工具,应将处于不同生命发展周期的高职院校战略有效分解成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便对部门和员工进行指导。虽然高职院校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对学校发展进行了清晰的战略部署,但现实中往往是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与战略脱节,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期价值创造。预算管理未能体现人本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高职院校在管理时应注意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但现实中,某些部门塔式管理过于集权,下层员工丧失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绩效考核上,过度定量考核指标忽略了员工的个人能力、经验、学识等只能定性描述的标准,忽略了员工其他个人追求。预算战略导向与考核评价功能难以并重理论上,预算管理两大基本功能就是计划与控制。其中预算计划就是以高职院校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战略为依据,对学校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预算控制以预算目标为标准,对高职院校人员及相应的活动进行考核与约束。现实中,若预算目标与绩效考核并行,可能产生预算松驰①和博弈,对高职院校发展不利;若预算目标不与绩效并行,则无法发挥预算对员工的激励,无法促进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实现。所以,高职院校存在预算与考核各成一体的现象。预算对风险控制不强预算管理系统除了满足一般资源配置功能,还要实现对高职院校所面临各项风险进行控制。但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在控制风险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

2高职院校战略、预算、绩效为一体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

在高职院校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现时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全面预算管理框架。这个预算管理框架是Kaplan预算管理模式保持原有预算基础上,通过平衡计分卡将预算与战略及非财务指标连接起来,使得预算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构建的。上图中,首先,战略学习循环中的战略执行不容易被员工理解,需要将高职院校长期战略分解成具体的目标,并设置关键性的指标进行衡量,具体化、形象化,实现战略循环和预算循环有机衔接,使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到战略循环上,促进战略不断优化。其次,作为上图中主体环节的预算控制循环,要先根据战略循环中的战略地图总目标和指标、方案来完成预算编制和分解工作,将任务分配到各责任中心。然后进行预算执行与实施监控,再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考评与差异分析,之后结合高职院校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最后,绩效考评循环中,绩效计划选取战略地图中关键指标为标准,确定对各部门、各员工的绩效期望,强调管理者与员工间的往复循环,确保指标的有效性,并作为员工行为的激励手段。制定好绩效计划后,进行绩效辅导,就绩效计划执行过程监控,分析期望与现实间的偏差。绩效辅导后进行绩效评估,将结果用于薪酬调整、岗位调配、员工激励。对计划中不符合实际要求的部分,再调整更新。

3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与实施机制

3.1全面预算编制:实现战略、预算、绩效一体化

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预算编制环节。一方面,可以利用指标体系表明实施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高职院校的长期管理目标。另一方面,为达到预算管理的预计效果,预算编制时应将考核指标作为预算指标的一部分,实现预算的考核激励功能。基于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作业成本法等管理工具,利用关键指标间的价值驱动关系实现战略、预算、绩效的一体化以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需求起点进行资源配置,作业分析实现价值链优化。基于战略地图的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体现全局思想,更好实现预算管理的协调职能,并能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以此作为绩效考核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另外,将资源分配到关键作业中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进行作业分析实现价值链优化(郑礼光,2009)。

3.2全面预算执行与控制:实现动态监控与差异分析

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应该是通过预算对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全过程实施的实时监控,是一种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教学环节及教学、行政部门和岗位的全方位的控制,而且该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分为事前预警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反馈控制,并及时对监控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及时调整。为实现动态监控与差异分析应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

3.3全面预算调整:滚动预算与分权调整

全面预算调整是通过对实际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以及实际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后决定的对整个预算系统进行调整的措施。在该环节上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周期和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将原有的固定预算方式改为滚动预算;第二,为实现预算调整的及时性,预算调整可适当分权,实现集权调整与分权自主调整结合。

3.4全面预算基础支持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

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系统的ERP基础上构建,以ERP人力资源、财务数据等模块中获取多维度数据,实现分部门、分机构、分项目的多维度预算。预算目标最终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的形式反映。对于预算的实时性,要结合宏观参数变动模型与预算目标测算系统进行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最大程度接近最新要求。内部各测算体系、经济资本配置体系资产质量与损失率估计可促进预算系统指标的核算。

4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

第7篇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即为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其中主要包括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与体育知识等[1]。目前产生体育文化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必须具备产生体育文化的环境;第二,必须要有创造体育文化的主体;第三,要有形成体育文化的活动与过程。在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体育文化,并且这三条件很难被改变,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这种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等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校内表现为体育课程上的体育活动、课下的群体活动以及体育运动会等,在校外则表现为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社交体育活动以及郊游等等。

二、篮球运动的作用

篮球运动是高校常见的体育活动之一,其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自信心、意志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由于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身体动作要敏捷连贯,奔跑速度要快。通过大量的篮球活动可以有效培养运动员的动作敏捷性、身体的灵活性、奔跑速度以及弹跳力等运动素质,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运动员,往往会具有较强的体能、比较发达的肌肉,而且其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获得良好的锻炼与发展。此外,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较高强度的对抗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能够快速地进行身体代谢,从而可以有效增强运动者的消化道、心脏、呼吸道及其他脏器功能,有效协调运动者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运动者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因此,开展篮球运动可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篮球运动不仅是运动者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的对抗,而且是运动者聪明才智与意志力的对抗,篮球比赛的水平高低不仅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篮球运动员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以及勇气谋略等[2]。作为一项集体作战的项目,篮球运动中包括防御、转换以及进攻等多个环节与项目。在篮球运动中,需要运动员能够勇敢、智慧、果断地对赛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稳重冷静地应对任何情况,因此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篮球运动需要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互相合作,所有的队员都要将整个球队看作一个集体,要顾全大局,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因此,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与交流,通过对成败的共同体验,可以有效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

1.篮球运动对高校篮球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目前,篮球运动是高校校园运动的主流体育项目之一,为了能够有效促进篮球体育运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积极配备篮球体育设施,这有效促进了高校篮球体育设施建设。

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消费的影响。随着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的不断提高,其就会更加迫切地想要获得更多的篮球运动相关知识,而且还会更加积极地购买更多的篮球体育用品,例如球鞋以及篮球等,这有效带动了高校的体育消费。而在购买之前学生还会更加积极地去了解各种体育用品的功能,了解体育用品对篮球运动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3.篮球运动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篮球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体育素养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3]。因此,为了保证高校篮球运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聘请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篮球体育教师,提高高校篮球教师队伍力量,而且要加强对现有篮球教师的培训,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篮球师资队伍水平。

(二)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1.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参赛者必须要根据赛况及时地调整战略战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状况,从而更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在此过程中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

2.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也必须要面临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承受很多的压力。而良好的篮球运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多人配合的集体运动。为了能够赢得比赛的胜利,所有的队员都必须要积极配合,互相合作,而此过程也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彼此间的默契。

4.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与品质的影响。在篮球比赛中需要充分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良好的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精神与公平竞争品质。公平竞争不仅是指要敢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强者,而且提倡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要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4]。在高校中开展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其能够更加勇敢,更加具有雄心壮志,同时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在任何的比赛或是活动中都能够充分遵循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三)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影响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与学生生活关联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其中主要包括体育运动会、体育竞赛及体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其中所谓的体育制度文化即为在篮球运动中所制定的比赛规则,而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中都包含了很多的教育内容,例如参赛者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运动道德品质,要保证篮球比赛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等等,这不仅可以有效规范篮球比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而良好的篮球运动可以有效促进校园体育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从而规范高校的体育课堂规则,完善体育训练方法与教学方式。而且良好的篮球运动可以有助于校园体育传统的传承。作为一种体育行为方式,校园体育传统是在校园中逐渐形成并且长期流行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良好的篮球传统可以促进篮球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256-02

近年来,世情、国情、社情、舆情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公安边防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世界发展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提升部队核心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公安边防院校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人才培养基地、干部素质提升基地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基地【1】。而基础信息化能为院校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保障和支撑,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提升学校管理、应用水平。因此,结合时展的背景与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1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公安边防院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需要,坚持以提升信息化服务中心、保障教学为目标,以一体化平台和业务系统推广应用为抓手,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院校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一个从以基础建设为主向以教、管、用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1)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安边防院校基础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初具规模,硬件建设方面基本都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拥有设备先进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机房,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已达100%。2)教学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方便学校对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开创教学督导新局面,院校在多媒体教室加装了语音采集系统、建立微格教室,为教员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现代化、高效能的技术平台。3)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从管理制度方面,公安边防院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各级网络管理员及使用人员职责,有力保证了信息安全和网络的正常运行。4)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日渐强化。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

但是,从院校整体看,还没有形成信息化深度应用大格局,应用层次较低、质量不高、方式不智能、效能不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公安信息化“集成融合,深度应用,高度共享,全面支撑”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抓应用、提能力、上水平、谋创新”是“十二五”边防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从近期来看,为师生服务的以优质教育资源、科研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有待建立;为管理服务的由各单位建设的业务系统难以集成学校的基础数据库,学校的基础数据量少而分散,信息的整合度低、共享度低,中心数据库亟待建立;在条件建设上,硬件设备亟需更换、升级以及扩容,校园网的提质优化、上网行为管理、网络资源有效使用的运行监控系统有待配置【3】。从长远来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猛,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不断深化,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始终是一项长期、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尽管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学校在下一步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基础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

有些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基础信息化的建设中忽略了管理信息化、教研科研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其中的几个方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部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部队院校的基础信息化,必须努力使院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员都科学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科学本质,创新思维,转换视角,与时俱进,确立与院校信息化建设相适全新的思想观念。

2)重硬件轻软件,缺乏统一的应用平台

有些院校在信息的共享、协同、服务与分析方面缺乏建设,尤其是在教学、人事、科研等几条管理主线方面,大部分环节尚处于手工工作状态,影响到管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信息化建设也得不到统一的规划,缺乏统一共享的应用架构,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购买了先进的网络设备而不重视了应用建设。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在部队院校中,特别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想能够尽快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以信息化的应用为驱动力。

3)信息化应用不深入,缺乏层次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应用还存在基础类应用不深、综合类应用受限、高端智能类应用匮乏等问题。基础类软件应用层次较浅,发挥作用不突出;综合查询应用因信息分属不同部门,共享难度大,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决策指挥、分析研判等高端类应用很缺乏,无法满足部队指挥作战需求。信息化应用还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业务应用推进不力,信息化应用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4】。因此,院校要加强校园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抓好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营造一个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环境。

4)信息安全体系尚不完善,缺少保障体系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但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因此,院校要加快推进相关安全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大力增强网络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各机构还应统筹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体系建设,提高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抗毁性、容灾性。

总体来说,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十分薄弱,需要通过规划相关建设项目的实施来将使院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和服务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 对策

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才能切实解决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面临的具体问题。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水平。要通过深化建设、深化应用、深化共享,全面实现教学训练网络化、决策指挥实时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1)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全力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篇之年,公安边防院校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按照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的规划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能解决各层次问题、调动各层次资源,可操作性强的“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核心需求和终极目标,为院校的下一个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完备的顶层指导。着眼教学需求和长远规划,抓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体系。

2)以需促建,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普及程度

信息化建设应紧紧把握住“以需求为导向,贴近基层一线,服务教学中心,建管用并重,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最终实现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目的,为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和培训任务提供坚实支撑。一是需求牵引,明确目标。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需求,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教师和学员服务。抓住学校转型发展有利时机,借鉴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以需求为建设导向,明确阶段工作目标,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建管结合,健全机制。“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各级在工作中,要切实走好“建管结合”之路,避免出现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的现象,在项目建设、管理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三是把好推广应用关。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把重点放在“用”上,树立“系统重在应用”的观念,从贴近工作需要入手,开发教员和学员想用、愿用、会用的应用系统,防止建设与应用脱节。

3)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硬件建设、软件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要持续性投入增添支撑信息系统与服务运转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建设改造多媒体教室和配备升级终端设备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持续改善基础条件。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效率必须充分整合资源,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硬件分批到位,软件同步跟上”的建设原则,避免谁用谁建谁管的单打一模式,树立大局意识,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把各项建设全部统筹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一并部署、一并推进;避免盲目“一步到位”,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避免用新废旧,重新轻旧,确保各类设施和装备合理使用。

4)优化结构,科学培养,抓好信息化队伍建设。

把提高全员信息素质、抓好信息人才建设作为公安边防院校基础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科学统筹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依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信息化人才队伍规模,确保信息化人才质量。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岗位需要和人员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确保专业人员适应岗位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取人所长,拓宽视野,努力建设起一支宽视野、肯钻研、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4 总结

公安边防院校承担着边防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目前的边防信息化在不断的推进发展,因此公安边防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不断地跟随其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最新信息技术,以服务教学为牵引,以提升院校基础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开展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一流的网络环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院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边防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王兴华,姜欢.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公安教育,2011(3).

[2] 周书奎副局长在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会上的讲话.2013年7月.

第9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学术论文 述评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创新和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美育、智育、劳育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群,成为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正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所必须的重要条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的,虽然研究的时间起始比较晚,但是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不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实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8-2010年题目中含有“校园体育文化”的316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集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总计316篇,并对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l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期刊文献进行数据进行处理。

3.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期刊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4.归纳演绎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做出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

1.期刊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核心期刊有16篇,占所有论文的5.06%,发表在体育刊物上的有66篇,占全部期刊的20.88%,发表在非体育刊物上的论文大约有250篇,占全部期刊的79.12%。可知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进展已经从体育专业方面的单渠道发展扩展到了以体育为中心与其它交叉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的研究。可见校园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学校作为连接社会和学生的纽带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1学术期刊统计

期刊 体育核心 体育非核心 学院学报 其他 合计

篇数 16 50 91 159 316

% 5.06 15.82 28.80 50.32 100

2.研究内容的基本情况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面的期刊论文占了所有论文的42.09%,对其本质性的认识和解析的内容(包括作用、功能、特性、影响等)仅仅占了12.02%,其他项目或者是学科与学校体育文化相交叉的研究论文期刊占13.92%,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在校园中体育主学科的研究,它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会取得更理想的研究成果,这样反过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探究起到引导的作用。总体来看,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其构建和建设的内容比较多,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活动的影响方面较少。其中还有一部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比较多,因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不是很明确归为无主题一类。

表2校园体育文化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统计

内容 作用 构建 功能方面 影响 特性特征 项目对其影响 无主题 合计

篇数 28 133 11 17 10 44 74 316

% 8.86 42.09 3.48 5.38 3.16 13.92 23.11 100

注:表2中项目对其影响具体是某一种体育项目、具体赛事、与之相交叉的学科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等)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体育活动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涵盖了校园内与体育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等,还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等等。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王华认为从学校体育文化应该具有客观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新颖性、教育实践性等特点,而黄霞、朱雪宇、张秋君则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的导向性、文化的主体性等特点。任莲香和虎晓东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

(3)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不同的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别阐述的,有的结合不同的项目或者是交叉学科进行深入的解析;有的学者则是通过价值的方面来论述其作用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其一教育功能,其二健身娱乐功能,其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其四激励功能,其五培养发展个性的功能,其六人文导向功能,其七终身体育锻炼的功能。

(4)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之后就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在这316篇学术论文中研究的最多,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的方面,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等学者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谈如何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王春雷则是通过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来探究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姜霞和马是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来谈如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郭春燕却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发展程度,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地的一些条件有选择的进行有计划性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成绩。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也就是创新点和新颖点,纵观2008-2010年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中具有特色的是:

(1)与学校隐蔽性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2)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探究;

(3)与地域条件限制的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4)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

3.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景研究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得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上,对其功能以及本质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科交叉的研究也较少。在研究前景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有差距,随着全面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以及政府对其的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将会带来更深入的研究前景。

三、结论

(一)从期刊看,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深受体育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

(二)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重点比较明显,对其内在的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比较少,从而导致其研究进展总是在一个层次上探究,而非深入或者综合解析。

(三)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构建、影响以及其他项目对其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四)从整体来看,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中心的辐射面比较窄,对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点的探究相对较少,研究者大多数停留在对现状的一些普通描述上,研究深度不够。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实证和调查。

参考文献:

[1]于善安.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