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场经济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22

导语:在市场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经济论文

第1篇

1.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作用不会是一直有效的,也存在市场失效,即市场存在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形。由于这些失效状态是由市场机制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因而仅凭市场行为无力弥补,只能依靠诸如政府财政等的非市场性手段来解决。市场与政府公共财政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系列事实均表明,不用公共财政权利来巩固国家制度的社会是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因此,大力发展公共财政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行为互补。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是弥补市场缺漏的国家政策。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由市场自发的调节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模式。财政是政府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并对收支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财政运行以公共财政为一般框架,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并受其监督。公共财政的要义主要不在于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而更侧重于法治和民主,其实质内涵是公平合理的对市场所创造的财富进行分配。国家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实施适当的政策进行干预,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公共财政便作为这种政策得以执行。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内容不断转变,从最初对公共财政理念的接受,到之后对公共财政框架的设计,再到党的十提出了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其中是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理论不断升华、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二、坚持公共财政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

1.坚持公共财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还要加强法制与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满足公共需要正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任务。坚持公共财政不仅可以为公共需求提供经济上的必要支撑,而且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只有加快公共财政的实施步伐,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并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基本准则界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的活动范围,避免政府对正常和正当的市场活动的不应有干预,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使社会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保持基本平衡。保持供需的平衡,一方面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即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则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即政府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政策和调控的力度。建全和完善公共财政后,即可为不同市场主体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为市场竞争提供统一的政策保障,从而有利于公平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3.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严格遵循非营利性准则以区分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是正确处理政府及其财政与市场的具体关系的基础。我国的市场主体结构不是很合理,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为市场主体结构的合理创造了前提,但市场主体结构的真正完善还须依赖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有效的市场不需要政府的干预,而市场对于公共产品提供的缺失又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一个完善健全的公共财政能更好的把握这种干预的尺度,令政府和市场友好共存。

4.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人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创造财富,并利用所创造的财富实现国家职能,使人民从物质到精神的生活均得到满足。而这也正是公共财政所要进行的经济活动。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逐步减少盈利性、经营性领域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是将建设财政、吃饭财政慢慢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平衡好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对策建议

1.合理定位财政职能的边界,消除越位缺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这一界限作为约束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的边界,显然不能由政府全权划分,而应通过立法规范这一界限。财政政策必须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合理区分公共财政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使财政合理介入市场结构的调整。财政还应探索建立政府向各类投资主体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机制,即在明确界定政府可配置公共资源与各类投资主体的范围和类别,理清各类公共资源可选择和适用的市场化配置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多方综合监管、推行竞争性配置等三个层次改革,并强化改革的综合配套。在市场稳定有效运营时,将调控权交给市场,让市场自由发挥它的效用。总之,政府要在“守夜人”和“指挥人”的角色间合理转换,既要管的少又要管得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出“无限”作用。

2.立足大局,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和服务意识。市场参与者大部分都是为了盈利,对于公共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等获利少甚至不获利的部分供给很少,故这部分物品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公共财政是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物品的财政,政府应明确这一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政府应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夯实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抓总量、提质量、勤调度、强征管”的工作思路,综合采取体制、政策等措施,使财政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加强。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社会经济参与者的税款征收,故深化税制改革,合理财政支出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必要内容。为此更应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税收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更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财政增长质量。在财税领域,要通过推进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今年两会中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指出,面对还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中完全走出的经济背景下,要稳步的去杠杆化,采取适度的财政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同时去除一些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政策。

第2篇

1.1大连传统泵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营销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使其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相关特点。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场组成变得尤为复杂,大量企业的融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具有营销手段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营,大中小企业的广泛分布,使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手段具有准确性、针对性的特点。

1.2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对于市场经济中各组成部门而言,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创新市场营销方法,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益的最佳途径。总体来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使市场经济各组成部门坦然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大企业的融入冲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市场经济组成部门能够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连传统泵业市场下市场营销创新及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由市场价格自由引导经济发展的复杂经济体系,其复杂的组织部门构成、错综的组织部门关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各组成部门和企业必须要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泵业企业必须要经历过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要从营销组成结构入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2.1创新大连泵业市场状况下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从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为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辅助,在大连泵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要从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入手,以创新营销观念作为引导,制定符合泵业市场发展的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首先,创新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特点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生成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指导营销模式构建;其次,在全新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符合泵业市场发展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目标、手段和策略;最后,在现代泵业市场环境下,将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整合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

2.2创新泵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方法体系

营销方法是市场营销实际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场营销方法主要从营销对象特点,市场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促进市场营销的运作,要创新传统泵业市场下的营销方法,就必须要从泵业市场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泵业营销对象,建立创新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首先要针对大连泵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创新建立符合泵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站体验式营销方法,从营销对象五感上将营销推广开来;其次,从市场组成企业角度出发,创新建立企业灵活管理的柔性营销方法,使营销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再次,综合分析泵业市场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产生的互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各级供销、消费者权益的营销方法;最后,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及经济结构组成状况,针对泵业市场的计算机网络发展特殊状况,创新构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法,使市场营销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方法体系。

2.3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实现营销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营销渠道的拓展,将更有利于市场营销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使营销服务或产品能顺利的被消费或使用。因此,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对泵业市场组成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拓展市场营销渠道,要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状况、供销者变动情况,适时的拓展营销渠道;在泵业市场大环境下,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状况下,原有营销渠道已达到厂家对市场份额的要求,而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变化等状况,从市场需求角度拓宽营销渠道。

3总结

第3篇

1、不同于以往仅仅只是依靠国家拨款提供资金的事业单位,当前的经济行为主要是以国家拨款为主要部分,学校自筹经济费用为辅助部分,同时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大高校与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在经济关系方面,也已经从纯粹的拨款发展为更加全面的联系;

3、各大高校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给到的教学以及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更多形式的可以创造收益的活动,同时开设了很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校办工厂和科技开发公司,更好的发挥了其特有的技术优势、智能优势;

4、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除了国家财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特定的拨款,各大高校内部也通过不同的经费指标以及不同的方法实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经济费用的分解和划分。

但是各大高校在其经济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经济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这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财力不能集中到一起,这样资金就不能合理统一调用,就出现了一定的浪费,当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攀比,搞另类,不但浪费了资金,还减少了相关设备的使用率,这样就打乱了学校的财政计划,没有很好地实现学校财务经济的宏观调控;

2、实行完全独立的核算经济实体,在经营方面,由于学校给了完全的自,虽然有合同制约,但是经济实体只重视盈利方面,忽略甚至不负责亏损方面,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利用教育事业方面的费用来负担应该分配到经济实体成本中的各项费用。同时亏损后,企业法人代表,不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推卸责任,不了了之。有更甚者居然用教育事业费用来补救这些亏损,这样必然给学校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3、执行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特别是在收入费用的上交方面,很多学校不执行应有的制度,或者是方法不正确,经济实体以及部门在上交费用方面不按照规定的制度来执行;

4、当前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完整、不完善,有的经济实体聘用素质不高、专业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就会造成经营账目上的错误。甚至有些企业进行两套账务明细,这样就导致账务明细上不能正确完整的体现实际经营过程中的收支情况。

第4篇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2.协调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关系,真正发挥二者有机整合效应

第5篇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最状态为帕累托最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行市场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而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将市场经济看成经济发展的圭臬。在近现代历史上,那些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遭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种种缺陷,如社会发展日益呈现马太效应,贫富悬殊不断扩大,对社会治安及稳定带来了潜在威胁,市场经济下的自然垄断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无效及对建立竞争市场的阻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这些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是更深层次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无形中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至今,尽管这2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高,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同样经受着经济市场缺陷给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责影响和造成的冲击。根据相关研究表现,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的警戒线。社会阶层结构非但没有向稳定社会的橄榄型特征选拔,反而越来越向哑铃型结构这种相反方向发展,中产阶层规模偏小,导致促进经济增长中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明显不足,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停留在外贸和投资上。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政府人财物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所限,政府根据根本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做好到涉及公民切身幸福的所有领域的工作。社会团体的出现与良性发展能够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部分问题,可以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个人消费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观”被纳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指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以及各种社会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被实现。除了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以外,可持续发展的几大核心目标是环境保护、消除贫困、驱除疾病、抵御自然灾害等,力争实现人类美好的生活愿望。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事实上关涉到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人类的福祉,社会团体的自愿性、自治性、利益性理所当然也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团体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与共进促方面、在抗震救灾方面、在为非洲难民进行扶贫和各类捐赠等方面都承担非常重要的功能和发挥了重大作用,社会团体的发展事实上一方面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第二,为构建内生主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有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外生型模式,即最主要的贡献并非自身内生增长——资本内部积累和技术内生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依靠引进外资等外生增长的结果。事实上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更多是由于西方跨国公司将资本和技术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所推进的,这是一种被动发展模式。当然,我国原先的经济基础较差、人民的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被动性外生型发展模式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的今天,中国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由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内生主动型模式经济发展是指由其公民积极的发展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自然演变推动的,概言之是社会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模式。这种内源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实现创新,而创新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单靠个体力量很难实现,而政府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和运行的规律,也难在创新方面投入足够的人财物资源。而社会团体可发挥团体的力量和智慧,相对于个体来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够引进、研发、运用先进技术,培养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社会团体的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模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其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三,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我国的公益事业根据无法完全依靠政府调控机制,政府拨付的资金额与公益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额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团体能够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筹资平台。具体来说可引进多元投资主体、拓宽多筹集资金来源渠道。《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各类社会组织2012年接收捐款470.8亿元。填补了公益事业发展发展资金需求的部分缺口,为公益型社会团体的资金来源和经费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推动经济组织多元化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经济,健康活跃的市场呼唤着多元化的经济组织的参与与发展。随着社会团体的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逐步完善,社会团体的公益性与经济组织以产生利润为目的的营利性结合到一起,产生了新兴经济组织——慈善商店。慈善商店的概念于19世纪最早在英国出现,美国1902年建立了慈善超市。2001年在上海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慈善商超市,2004年民政部《关于在大中型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慈善超市,我国的“慈善超市”名称多而不统一,如有阳光超市、爱心超市、扶贫超市等不同的叫法,是面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慈善超市在我国属于新生事务,在经济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之后,慈善商店这一慈善运作模式已经随着公益理念传遍大漠南北,在各个省市开花结果,但总的运营效果并不理想,到2012年全国虽已有8000余家慈善超市,绝大部分运营并不算成功,运营得比较成功的在上海和广州。慈善商店的出现,一方面为社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以及公益理念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它以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人们呈现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力量。

三、提供就业岗位及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社会团体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联合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强调社会团体对经济的贡献,并建议各国将社会团体的就业、经济规模纳入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社会团体都吸纳一定比例的就业人口,例如在美国为9.8%、德国为5.9%、日本为4.2%,发达国家平均为7.4%。上述数据说明,社会团体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拓宽增加就业渠道,吸纳就业人员,缓解社会矛盾。随着中国社会团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团体在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吸纳就业人员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具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团体的管理与运行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这就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间接方式则是指社会团体通过提供各种培训、讲座、平台等,提供各类招聘信息及提高待就业人员技能和素质等方式对解决就业问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团体中很大部分尚未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范围内开展或互益活动的社会团体大概有300万家,其中真正按现行法规登记注册的只有十分之一。因此,社会团体的对于社会的就业贡献难以准确统计,而且往往被低估。

四、社会事务管理与社会矛盾化解功能

第6篇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题具有永久的讨论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纵观过去,社会的不断法治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民商法律文化的培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致力于发展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这种市场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想焕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引导和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对法律文化呼唤又要求与之相适应。这一要求不仅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健康发展的坚实动力,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相接轨的重要途径。所以,不仅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文化。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必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密切相关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商法律文化的培育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所决定。从另一个层面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也要受到民商法律文化的制约。

二、民商法律文化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法治性质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脱离法治而存在和发展,它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换一种说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民商法律法规的规范。只有民商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转,法律秩序能够不断有序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运转。法制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育法律文化,在如今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为了法律不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需要有效避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只有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文化,它是思想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趋向、情感倾向等方面在法律生活中的群体化中加以体现。人们对法律的情感和需求的观念模式的沉淀的过程就是法律文化。实际上,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对法律有自觉的需求时,人们才会自觉地选择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民商法律文化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总结说来,文化的支持推动了法律的运行,文化深藏于法律的生命之中。

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

国家单方面并不能决定法律运行等行为,包括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在内的整个社会在生活的时候需要按照各自对法律的理解和态度进行。由此观之,国家意志不能决定法律的实现,宏观上来看,这也是文化的具体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支持,这种经济体制才能得以实现。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文化与之进行相适应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运行必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制约。总体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相适应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秩序就能维护法律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就能保证正常、健康和迅速,而两者一旦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因为民商法律发展的不完善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又与题目相呼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考虑到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商法律和文化的培育已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第7篇

市场经济是房地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因素,如果不及时的遏制住,很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是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产生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过高的房地产商品价格如果不实时的控制,使其无限的发展下去,非常容易出现经济泡沫,而使整个市场经济陷入瘫痪状态,从国外的历史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一点。控制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并不说一定要强制性将房产价格降下去,价值决定价格,市场应该按照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却制定相应的价格,真正的实现供需平衡,而如果价格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价值,这种不良的现象,终有一天会使房地产陷入绝境。房地产价格过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矛盾,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矛盾,其中利用价值以及价格规律来进行调节是主要的措施。价值与价格的合理才能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进而使房地产市场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中。

1.2做好金融监督

无论是哪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价格虚高的现象,主要就是金融监督工作不到位,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开发大规模房地产的实力,但是通过向银行借贷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这种行为非常容易引起银行坏账现象,很多的开发商开发出来的房地产价格过高,无人问津,银行贷款也就无法按时归还,因此政府与银行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全方位的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各个信息,尤其是偿还能力,加强控制力度,并且对银行贷款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资金更加隔离的配置,从房地产行业逐渐的流向其他有更有希望的产业中,也使整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起来,而不是过度集中在某一产业中。为了达到金融监督的目的,政府以及银行都应该对自身的很多业务进行改进创新,在改进传统的存贷模式的同时,还要引入更多的没有任何问题的资产,尽可能的降低高风险贷款的比例,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1.3尽快实现房地产经济转型

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的靠拢,甚至有些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因此政府在各方面上鼓励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环保,不再只是考虑经济效益问题。政府可以利用杠杆经济原理来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投资智能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优惠,这样参与智能化建筑的开发的开发商就会越来越多,进而改变这种房地产开发商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对购买低碳环保的住宅的用户实行优惠,进而扩大购买人数,购买人数的增多,又会促进开发商开发智能化的环保的建筑,进而完全的实现了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2.结语

第8篇

1.有助于促使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顺利举办。

高校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时,它是高校教学设备、资金、信息和技术资源中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正当地安排高校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处理好老师之间的关系,那么高校人力资源才可以更好的和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良好的分配,进而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有序、健康地进行下去。

2.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还有思维、情绪、自尊,所以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要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符合他们工作和需求的办公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勤于工作,并努力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奉献全部的知识,为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多造就人才和研发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所以,学校应该擅长弄好精神鼓励、物质鼓励、行政鼓励和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老师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热情工作的心,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刻苦学习技术并提高钻研能力,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助于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这种制度是按照契约关系来判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明确工作的期限。不仅可以自由的流出,而且还可以有条件的随时准入。高校组织者不仅可以解雇、辞掉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而且还可以聘请那些有条件的优秀人才。这个制度是高校制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高校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那些具备一批高水平员工的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不然,一个高校即使拥有一流的装备、技术,但缺少人力资源,那么,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实现最优的效果。所以,高校首要就是发展一批高素质人才,重视并强化高校人力资源的发掘、引入、科学流动,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要环节。

4.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老师的工作效率是指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投入的成本和工作量之间的比率。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激发老师的潜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老师劳动技能的提高,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可以干相同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劳动成本。所以,合理地分配高校人力资源,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一定要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为前提。

二、市场经济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转变观念,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

高校一定要转变观念,实现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变。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业绩以及增加出勤率等,而且还着重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并实现了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目的。高校应该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着重人才的潜力发掘,提高其工作热情,来实现高校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观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扮演的角色上也要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在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共同发展的合作机构、教学管理职能专家、员工发展的支持者、学校改革的提倡者等的责任。

2.市场机制下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的分配。

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是对那些拥有担当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能力的人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中使用上的指派。一般而言,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计划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通过命令性计划,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二种是市场机制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把市场作为引导的方向,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一种实际上是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进行安排,最终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实际相冲突,会很轻易地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导致资源分配不科学。过去国内高校长期使用计划模式进行分配人力资源,造成人力资源分配效率一直在低水平状态游荡。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由市场机制分配人力资源,也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据市场的需求情况,由市场主体对人力资源进行自由分配选择。这种选择是客观的,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分配的高效率。

3.创建层级人才资料库。

把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员资料填写在计算机中并进行分类保存,从而高校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这样的人才资料库是要在国家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按统一标准逐步创建和兼并的。第一,创建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二,创建地方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三,创建国家高校的人才资料库;第四,融合到地方人才库或者是人才市场;第五,高校通过人才库选择需要的人才。如果要实现层级人才库有条不紊地运行,就需要通过不断增加新数据、新资料来完善层级人才库。除此之外,国内高校人才资料库或者通过自身亮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国内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

4.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首先,应该形成高等人才是高校高等教育所有的概念,以促使科学流动。其次,应该放宽对户口和档案的限制。应该让个人户口紧跟他的工作单位,废除该用人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以满足档案管理和人才市场相统一的要求,并由该用人单位承担档案管理的保管费用。用人单位应该替员工保存在单位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一旦员工要跳槽,他可以带着相关材料一起到新单位,并把材料当作参考资料。即使没有带到新单位,也不会影响到应聘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原始档案的限制而影响人员的流动。最后,应该尽力推动住房补助、完善医疗保健和健全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个人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账户系统和卡系统,并将相关费用存储到相应的卡中。员工拥有这个卡的使用权,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不论年龄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只要他们的工作还在原单位,那么就应该依照标准,把相关费用打入他们的账户或卡中就可以了。

三、结语

第9篇

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具体校情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德育教育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