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32
导语:在税收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马丁•特罗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据来自教育部的资料显示,我国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
据另一资料显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财经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急需。但长期以来,在我国财经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精英化教育理念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财经人才培养途径一元化,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基于“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满足社会对财经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财经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体而言,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其着力点应当置于解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普遍缺乏的症结方面,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四年不断线”;同时,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一、财经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
(一)专业导修与认识实习
近年来,财经院校对一年级学生大都开设了专业导修课,即把以往的对新生进行的专业介绍拓展为专业导修课程。这一做法,可以使新生全面认知本学科专业或者方向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质量要求,使学生及早进入专业门槛。组织二年级学生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基本认知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专业导修课程比较容易落实,认识实习需要各院系出面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组织、计划地进行,以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
(二)社会调查
财经院校大都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提高调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说,社会调查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但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指导力度。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有些高校缺乏相应措施,理论课或专业课教师未参与其中,致使社会调查流于形式。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社会调查环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首先,由理论课或专业课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拟定社会调查指南;其次,学生在调查指南的框架内拟定调查题目,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好调查日志,撰写调查报告;最后,由教师评阅调查日志和调查报告,评定成绩。这样,可以达到社会调查的教学目的。
(三)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从二、三年级开始陆续开设实验课程,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业务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验证实验和应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型训练,拓展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自十九世纪实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以来,实验教学一直是理工科院校十分重视的教学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最初的验证型实验逐步发展到综合型、应用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比之下,财经院校因大多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某些理工科院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本科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财经院校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已不能完全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于是,各财经院校适时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其中最大的举措就是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文等不同学科或专业,分别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仿真模拟工作环境,进行实验教学。对财经院校来说,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应当关注以下问题:
1.实验教学环境建设问题。实验教学大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一个“近乎真实的工作环境”。比如,税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包括:税收征管流程模拟实验、税务检查模拟实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税收筹划模拟实验等。在税务专业实验室,除了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以外,还需要配备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软件和税务稽查软件。但由于CTAIS软件过于庞大,对硬件资源要求较高,又不断升级和完善,不能完全照搬,当然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对此,需要与当地税务机关协商,对CTAIS的部分子系统及其功能模块进行模拟,以满足税收征管实验的需要。同时,还需要配备与实验教学相关的其他模拟资料。比如,为满足税务检查模拟实验的需要,应当配备企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模拟资料,包括电子文件和纸制文件;为满足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的需要,应当配备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账簿资料、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报告、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报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等模拟资料。这些模拟资料,要保证其具有高度仿真性。
2.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实验教学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否则,将无法胜任实验教学工作。从税务专业的实验项目看,税务检查模拟实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以及税收筹划模拟实验,对指导教师的政策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指导教师不胜任指导工作,势必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必须选拔和造就一批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从现任理论课或实务课的教师中选拔,或者从实际业务部门中选拔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进行业务锻炼,经考核胜任实验指导工作的,再担任实验教学的专职指导教师或兼职指导教师。
3.实验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问题。财经院校的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在特定场合中进行的模拟式、应用式、探究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实践中的真实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沙盘推演,模拟企业决策过程;金融专业可以通过网上证券交易模拟系统,模拟现实经济中的证券交易活动;会计专业可以通过财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纳税申报等实际业务。模拟式教学的优点是信息容量大、教学效果好。在模拟式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载体,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增加信息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实践环境进行全真模拟,可以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式教学的缺点在于仿真模拟系统的建设、维护及更新需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真模拟信息的取得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模拟系统;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保证模拟信息的仿真性。
进行应用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引进业务部门使用的各类软件信息系统,让学生熟悉这些软件的操作规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近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以利于日后参加实际工作时,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其缺点在于各种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性和时效性不足。比如,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侧重于税务部门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许多政策性、实践性较强的业务操作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软件上,导致了系统软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性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一些重要的业务性操作补充进来,保证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另外,由于各类信息系统软件经常处于更新、升级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设计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业务流程框架,并注意保持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联系,以保证应用式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设计出教学选题和操作程序,然后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验证经典理论或者典型结论。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验证型实验教学,尽管学生也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探究式教学则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确定选题,查阅文献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落实方案和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指导、解答和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式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财经院校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
但是,近几年,有些财经院校对毕业实习有淡化的倾向,毕业实习基本处于无序或者失控状态,甚至出现以实验教学取代毕业实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以下方面:一是对毕业实习认识不足,认为实验教学可以替代毕业实习。于是,过分热衷于实验教学的投入,而忽视毕业实习的投入。实际上,实验教学与毕业实习是两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仿真实验与真实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是不能替代和偏废的。二是受实习场地限制,校外实习较为困难。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业务或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更不愿投入精力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三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前,毕业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校方出经费,核定实习工作量;各院系负责联系实习场地,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带队深入基层,指导学生实习;学生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而目前有些院校尽管没有取消毕业实习,但基本上处于“放手”状态:由学生自已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在居住地就地实习;不要求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取消指导实习的工作量。这种做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教师可能无法掌握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尽管有实习单位给学生出具的实习鉴定,但未必具有真实性。在实习报告的撰写上,也可能出现从网上摘录或抄袭的想象。这样的毕业实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实习能否有效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毕业实习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实施。财经院校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毕业实习,不能以实验替代实习。第一,学校要加大毕业实习的经费投入,健全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对实习场地、实习时间、教师工作量、指导与考核、实习经费的使用等要有明确、严格的规定;第二,各院系对毕业实习要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各院系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共建实习基地。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做好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做法,实施双轨制教学。面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和就业压力较大的现状,政府可以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和协助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并在财政或者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社会各类单位与高等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接纳高校学生实习。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终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实践过程。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检验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有些财经院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有人主张取消毕业论文(设计)。我们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加强。在财经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可以对所学过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或者其他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二,通过应用研究,可以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运用所学过的理论或者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从论文写作或设计的过程来看,首先,根据所处的学科(专业)领域,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其次,围绕选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拟定写作大纲或设计思路;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或专业知识,以及所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通过阐释、分析、论证、总结、提炼等一系列过程,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科研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论文抄袭的现象,使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但这毕竟不是主流。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经院校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其研究成果几乎没有被政府或企业的决策部门所采纳,因而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我们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不同于学者的科学研究,我们应当注重的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因此,财经院校应当重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精心组织,严格把关。
上述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进行,累计学分(学时)应当保持在总学分(学时)的15%左右。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一)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本科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原有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实务课程偏少、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根据各学科、专业或方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建立一套既符合市场需求又适度超前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以税务专业为例,新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设立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公共基础课的设计上,应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训练,以及人文修养的提升。在学科基础课的设计上,应注重经济学、财政学、法学、管理学、会计学、社会学的教学,尤其是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为后期的专业教学奠定基础。设立专业课和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专业课的设计上,应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性。首先,在税务专业开设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外国税制等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及能力要求,开设税务检查、税收信息化、企业税务会计、涉税鉴证与涉税服务、税收筹划等课程。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应结合所开设的实务课程,设置课程内实验和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除了采取应用式、探究式教学以外,还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理论教学之中。
1.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财经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的明显区别在于:课程所阐述的理论问题及经典性结论,不是来源于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或者数学推导,而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如果单纯地就理论而讲理论,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剖析典型案例来引发并阐明理论,也可以先讲授理论再穿插分析典型案例来佐证理论,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对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一般规律。
案例式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通过编写经典案例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进行高精度的提炼,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或者经验教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信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缺点在于典型案例所包含的实践信息可能是有限的。现实中的案例要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高精度的提炼,而教师在案例的编写、选择或者提炼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影响经济决策的细节问题,使经典案例变得不够“经典”,甚至模糊或片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经典案例的选用是至关重要的。
2.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以信息的双向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研讨为主,学生不再单纯地处于信息的被动式接受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教学可以应用于理论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单项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综合实验,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3.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以信息的多向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思想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采取开放教室、混合编班、教师合作协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较大空间和较多资源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寻求知识。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打开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墙壁”(开放空间);(2)打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墙壁”(合作教学);(3)打开时间与时间之间的“墙壁”(弹性化的时间表);(4)打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壁”(综合学习)。该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或提供帮助的辅助地位。
开放式教学可以突破某一专业课程的限制,不仅涉及本专业领域,还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比如,税务专业在进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的教学中,会涉及到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法学、税收等多个专业领域。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财经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础制度、实践教学科研制度和实践教学师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恒群.税务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8,(9).
[2]赵恒群.财经院校实验教学问题研究――以税务专业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4]贾非.开放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
[5]孙良文,魏妍.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发展措施
Abstract
Accountingforincometaxesistoexaminetheaccountingincomeandtaxableincomedifferencesinaccountingtheoryandmethods,isabranchoftheaccountingdiscipline.Forthepurposeoftaxation,accordingtoeconomicrationality,fairtax,pro-competitionregime,inaccordancewiththerelevanttaxlawsandregulations,determinetheamountoftaxableincomeforacertainperiodoftimetotheoperationofthebusiness,aswellasotherincomeforincometax.Accountingforincometaxeswastostudyhowtodealwithaccountingstandardsinaccordancewiththecalculationofpre-taxprofitsandthetaxcalculatedinaccordancewiththetaxableincomethedifferencebetweenaccountingtheoryandmethods.AccountingforincometaxeswasbornintheWestfieldofaccountingandbythelong-termresearchandpracticehavedevelopedmoremature.InChina,accountingforincometaxesarestillintheinitialstageofdevelopment.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China''''saccountingforincometaxescausesthecontentsofaccountingforincometaxes,incometaxaccoun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improveChina''''staxmeasures,suchastheaccountingaspectsofaccountingforincometaxontheestablishmentofappropriatenationalconditionsofChinatoexploreanumberofaccountingforincometaxes.
Keywords:incometaxaccounting;problems;developmentmeasures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之间的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由于会计核算的结果即会计收益是计算应纳税所得的前提,而计算应缴所得税必须以应纳税所得为依据,为了计算应缴所得税,必须对税前会计利润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应纳税所得,这就产生了所得税会计问题。那么对于我国所得税会计改如何改善问题,又如何发展呢?
一、所得税会计涵义及成因
所谓所得税会计,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国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存在差异所致。会计收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的总收益或总亏损,一般就是财务报告中的税前利润总额;而应税收益是指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计算出来的一定时期的应税所得。会计收益是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得出的,而应税收益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相对独立,二者规范的对象不同,体现的要求也不同,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分别依据其计算的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存在,所以产生了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的所得税会计。
二、所得税的性质
所得税是调节国家和企业间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所得税会计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18)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而且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对于规范我国企业所得税各种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
(一)所得税是一种宏观费用支出
它直接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企业消耗社会资源等而应发生的支出,而不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二)所得税是一种法定费用
它的发生额取决于国家的所得税法,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这与由股东大会决定的按股权比例分配的利润不同。
对所得税性质的界定,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预测企业收益,而且有利于正确制定所得税会计政策,报告有关所得税的信息。
三、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额,由于存在永久性和时间性的差异,因此,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应付税款法
本期发生的纳税所得额和会计所得之间的差异,如在本期发生,而在以后期间不能转回的,在计算所得税时,按税规定计算的应缴所得税额,列作当期的利润分配。
(二)纳税影响会分法
本期发生的纳税所得额和会计所得之间的差异,如在本期发生,而在以后期间可以转回的,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应按照企业本期会计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列作利润分配,同时将时间性差异额,作为递延税款,设置“递延税款”科目,会计处理方法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预计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三)递延法
是将本期暂时性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其特点是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产生暂时性差异时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现行税率计算确认的,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因而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原税率计算。
(四)债务法
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的各期,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余额。债务法的特点是:本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将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四、我国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所得税会计需要在它所依据的两个尺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所得税法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两则”和新税法已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然而,无论是“两则”还是新税法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计税差异性的受制
税前账面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受制于税收目的与财务报告目的的差异。税收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财务报告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及现金收支等情况,是为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因而,应税收益的确认,更多的应用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的税前账面收益的确认则往往遵循权责发生制。
(二)没有独立的税务会计处理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税务会计处理标准,许多规定还必须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与财务及税务等法规搅在一起的现象至今还没有重要改观,如在企业有关财务法规中,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业务招待的开支标准,利润分配程序中的“被没收的财产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等,其实不是会计问题,而是税法应规范的问题。另外,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企业所得税是只对实际收到的股利计征,还是按股权投资比例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计征,所得税法也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可以看出,把两者糅合在一起,不利于财务会计为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也不利于实现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没有健全的制度法规
完备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会计为税收提供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为所得税会计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健全完善的税收法规能使得所得税会计有法可依。然而目前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少,实施范围有限。税法与财务会计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全独立,所得税法比较简单,刚性不强,不能自成一体。这些都不利于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分离与发展。
(四)《规定》还不完善
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产生、调整、转销等作出了规定。在《规定》中将原列入利润分配的所得税改作费用支出列入损益类科目,并对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即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给出了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所得税影响会计法和应付税款法。采用所得税影响会计法时,既可用递延法,也可用负债法,但《现定》对所得税影响会计法的应用加有限制条件,即当税前会计收益小于应税收益时,只有在以后时间性差异转回的时期内有足够的应税收益于以转销的企业,才能够采用所得税影响会计法,否则,只能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我国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规定还是粗线条的。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新的情况很快就会出现,如《具体会计准则一投资》中对长期投资重估价,基本上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这就必须才“资产重估”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作出处理规定,同样,对联营公司和子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处理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问题也必须作出处理规定。
五、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完善所得税会计制度尤为重要,很好的运用所得税会计,对于缓解征纳双方矛盾,保证所得税按时足额入库,促进我国税收征管和会计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完善所得税会计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重视所得税的合理避税策划,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
重视所得税的合理避税策划,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而税务部门则应认真研究税务会计方法,加强税务立法工作,制定缜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反避税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避税和反避税斗争,所得税会计才能不断地发展并得以完善。应税收益是根据会计收益调整得到的,完善的所得税会计,可确保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净收益是衡量企业成就的主要尺度。而如何节约支出,增加收入,是今天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决策。所得税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安排、交易方式等都有影响,企业进行决策时不能不考虑所得税这一重要因素。严格的所得税会计核算,能确保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所得税会计规范
从目前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均倾向于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美国学者F.D乔伊和V.B贝维希对24个国家的l000家大型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虽然传统上递延所得税会计只用于美、加、英、澳等国家的公司,但它似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24个国家中不赞成这种会计做法的只有比利时、芬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6个国家的公司,占国家总数25%。连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的德、法等国家的公司,也倾向于采用这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向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迈进,将是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趋势。
(三)广泛进行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在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虽然正逐渐加深,但是总体来说还显得不够,研究范围也仅限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于所得税的处理重视不够。应该加大所得税会计的宣传力度,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所得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所得税会计发展思路。鼓励会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共同探讨所得税会计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四)健全所得税会计人力资源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不一致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折旧费用、工资及三项费用支出、投资收益、试营收入、利息支出、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国拨补贴、亏损弥补、减免税收入等等,核算起来,工作量很大。现在,部分企业由于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专管员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只是部分企业的纳税利润不真实,导致国家税源流失。因此,国家有必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上,另帐反映企业税款的实现和上缴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源流失,也有利于企业重视对税务策划的研究,加强纳税核算与管理。
六、结论
目前,所得税会计是我国会计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日趋扩大。我国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尽可能地缩小我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这样既可以使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和实务寻求发展,又可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曲玲-浅析所得税会计[J]-《时代经贸》-2007(87)期
[2]任耿峰-浅析所得税会计[J]-《辽宁建材》-2003(03)期
[3]徐晓琴-浅析我国所得税会计[J]-《会记之友》-2008(02)期
[4]宋为民-浅析所得税会计[J]-《会记之友》-2004(11)期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0-03
从字面看,“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那么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学”是由教师的“教”指导的,教师“教”的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中应当重视教师“教”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和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本文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谈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
一、《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目标下,《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制定税法的基本原则和税收的经济效应等基本税收理论与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能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制度,提高学生税收经济学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掌握现行税法中主要税种征税办法和具体规定,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相关规定,通过授课和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规定和方法,能够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税收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税收制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解释税收制度的能力,能探讨税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此《中国税制》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本质及其特征;制定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及税法的分类等。另一方面现行税收制度中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计算及征纳管理。
二、《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路径
(一)重视运用热点新闻讲解税收理论知识
应用性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过程。税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初学者会觉得枯燥,本部分并不太好讲。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系统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更会觉得课堂沉闷。沉闷的课堂又影响教师讲课的激情。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要打破这种沉闷的现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热点问题导入、新闻导入、案例导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到税收原则时,可以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国五条”中对个人转让房产按差价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个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因为该问题在各大网络和媒体已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学生自己家庭投资理财行为,所以学生们会很感兴趣。再比如讲到税负转嫁时,可以用香港限制游客携带奶粉数量这一新闻作为讲课背景,分析为什么新西兰的奶粉、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等在香港的零售价格要远低于大陆。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热点问题或经济政策可以用税收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些热点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切忌“空对空”,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的讲解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否则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照本背诵”的“学”,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要真正做到“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不仅需要教师投入时间精心备课,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将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新闻热点的分析也要能够放得开、收得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提问、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国税制》课程而言,要具有准确计算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税法基本条款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社会层面,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其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合通过案例教学和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才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流转税,其税法内容繁杂,税款计算考虑的特殊情况多,是《中国税制》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增值税的计算,可以设计一个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稍复杂些的工业企业,尽量将增值税计算殊业务的处理囊括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以此为案例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案例讲解规程中,可以给学生发放增值税专用发票票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值税价外税的特征及由此特征决定的增值税计税依据的税务处理。通过认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增值税税款计算流程,更好理解增值税税法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规范案例教学,教研室可以组织任课教师编制典型教学案例集,每年进行更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资料,并建议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统一的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编写税收实务习题集,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印发给学生。每次课堂上挑选一两个典型例题作为课堂精讲题目,而习题留作学生业余同步训练,这一做法成本低,效果好。
(三)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条件。本科院校都会设置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自学、撰写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税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19个税种的税款计算及税款的缴纳和管理,由于课堂教学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每个税种一一讲解,所以除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几个主要税种详细、系统讲解外,其他税种都应当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
课程小论文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根据我国当年税收政策或者其他税收领域的热点问题布置课程小论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料室等资源。查资料、写文章,一是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二是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逐步培养学生驾驭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三是通过锻炼,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课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内容提供经典著作、学科前沿性论文等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这些资料。通过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税收现象和税收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提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时常关注社会经济现实的习惯,训练学生运用税收理论知识来理解分析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
(四)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很好地落实教师“教”的内容。相反,不科学的考试可能会毁掉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为了保证上述《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应当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可将《中国税制》课程考核分三个部分:一是正常的闭卷考核。主要考察税收理论知识和主要税款的计算与缴纳,这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60%;二是其他小论文、课外阅读笔记,占总成绩的20%;三是平时考勤和作业,也是占总成绩的20%。为了督促学生自学,保证自学的效果,期末考试试卷中自学部分的分值应占到卷面分数的20%。为了防止小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教师应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每个学生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讲解自己论文的核心的观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既锻炼了能力,又激活了课堂,并为毕业设计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基础。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论文观点和现场表达能力给学生打分,作为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为了鼓励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根据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检查并给予等级评定,作为最终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
[2]曾振平,沈振峰.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3]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
[4]魏小文,陈爱东.财税应用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6).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70 -02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结合,是大学经济类专业中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参数估计和检验来解释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经济规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控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应用也日益广泛,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标志着我国计量经济学学科建设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上海海关学院作为新升本的院校,明确了为海关和外经贸事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自2011年起首先在税务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随后在国商专业和审计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建立计量模型的实际能力,这可以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得到体现。据调查,经管系2013届~2015届三届本科毕业论文中,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中运用了较为规范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现了较好的计量分析能力,并且很多学生运用计量模型撰写的论文在大学生科创活动中获奖,甚至在期刊公开发表。可以说,《计量经济学》课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根据上海海关学院经管系税收、国商和审计三个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教改实践,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以期为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总体而言,上海海关学院的学生质量在二本院校中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经管系税收、国商和审计三个专业原来属于海关专业,招收学生的基础较好,现转变为涉关专业,学生基础有所下降,并且我院招生是文科和理科兼收,导致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基础相差较大。而计量经济学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可惜的是,不少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理想,已学的知识很容易在考完后忘记殆尽,甚至存在知识结构缺失问题。因此,一些学生看不懂基本的参数区间估计,对假设检验的过程也不甚清楚。而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和变量显著性的t检验等都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或欠缺。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计量经济学中有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涉及较多的数学表达和推导,如一元回归中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多元回归方程的矩阵表示及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等。由于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加之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存在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对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上课不认真现象较为普遍。
(三)实践能力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不少实践环节,但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仍不能正确地建立规范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同的专业背景,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改实践,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改的思路,以实现计量经济学对各专业学生均可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针对不同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分设置有差异,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教学目标也应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考虑到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讲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前,安排了4课时的时间回顾数理统计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各类检验,为后续理论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3学分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丰富一些,考虑到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经常需要建立企业层面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因此,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块和时间序列模块的基础上,加入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块,便于学生掌握离散选择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而对于2学分的专业,课时相对较少,故主要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块和时间序列模块。
(二)合理安排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必要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检验,但这些内容往往又比较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必要合理安排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
为此,笔者在授课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部分着重讲授一元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弱化多元线性回归参数估计的理论推导,并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吸收优秀教材和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案和课件,每一章至少安排一个案例,从建模的目的、变量选择、数据处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方面系统演示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在教学中强调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利用EViews软件反复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的课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从实践课时的安排、上机实验手册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针对3学分的专业,将上机实验设置为12课时,占实际授课时间的25%;而2学分的专业,上机时间为10课时,占实际授课时间的31.25%。要求学生上交电子作业,将实践内容截图上交,并在课程考核中安排了上机实验考试。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由于学生掌握了软件的操作,因此在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中可以较为熟练地建立各类计量分析模型。
其次,撰写计量经济学实验手册。根据教学内容模块的差异,撰写适合本院的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手册,不同学分的专业根据需求设置不同的上机实验模块,做到因材施教。
再有,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期刊文献,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陈旧,而期刊上的文献往往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查阅期刊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不少学生在期刊文献思路的指引下,自己动手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建立计量分析模型,获得不少有用的结论,在各类经济学类论文竞赛活动中取得佳绩。
(四)转变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教学改革,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增加案例讨论课,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数据,建立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撰写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中面向老师和同学演讲,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表达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增加了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目的。
加强课程中间考核环节,既包括上课师生互动的表现,又有电子作业、课程论文和上机实验考试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无所不在,信息技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笔者加强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将教学大纲、课件、数据和作业等资料上网,丰富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指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以期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赵勇, 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 教学研究, 2012,(04):92-9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combined with policy background, proposed "tax economics"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schem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ake classes as the practice object and analysis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schem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Tax Econom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1 课程考核改革背景及原因
“税收经济学”是很多高校为税务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包含税收学基本原理、税制结构以及税收在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中的传导机制等内容。一直以来,该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及课堂提问占10%,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主要通过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以及论述等题型进行考核。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些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补笔记,期末背笔记”,仍然可以获取高分,但此种行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该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其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学习,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作用;其二,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税务专业的学生在“大创”选题及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往往“无题可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税收学基本原理,更不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其三,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税务专业学生在考研深造方面,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税收学原理,落脚点仍然是利用税收政策解决现实问题。可见,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深化改革,不仅可以全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税务学生的专业敏感度,提升利用税收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借鉴以往课程考核改革的经验,遵循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丰富化的原则,笔者根据目前课程情况,设计了“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详见表1。该课程改革方案仍然分为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权重分别为50%,与以往平时成绩占30%情况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同时在平时成绩二级指标中,丰富了考核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式考核。
3 课程考核改革的特色
(1)动态跟踪,原理解析――每周汇报。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敏感度,要求每位学生下载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微信APP,这些官方媒体每周都会推送最新的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因此,每一周都要求学生跟踪官方媒体。另外,税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分成5组,共15组,除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课之外,每一个小组需要对一周发生的财税政策进行汇报,同时解释财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创导机制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阅读经典,交流心得――读书小组会议。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因此,笔者在课程之初推荐了一批经典书目,并免费提供这些书籍。在课程进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配合书院成立读书小组,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另外,这些经典文献很多都是原创性观点,推导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独立思考,心得体会――读书心得报告。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经典,交流心得,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不同心得体会,而这些心得体会往往是经过独立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些创新性思想及心得所形成的报告,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提交心得体会可以避免以往因提交课程论文而出现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4)开放命题,聚焦热点――PPT展示。在本课程范围内,采取开放式命题,学生可以任意选取焦点问题进行PPT展示。各小组通过问题的选取,PPT的制作与展示,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演讲能力。改变过去“填鸭式”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5)知识运用,项目申报――附加选项。该课程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之外,还新增了附加选项,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通过项目的申请,培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6)全景式,立体化考核――考核地点多样化。从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来看,该课程考核地点包括课堂、课下、课前、考场、书院。可见,此次考核改革是全景式、立体化改革。此外,学校进行书院制改革之后,在课堂上,教师是专业老师,在课下,教师是学业导师,而且往往学业导师对接相应的专业班级,因此,书院制为本课程全面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课下辅导、读书小组会议、心得交流、指导学生申请“大创”项目等,均是在书院进行。以往限制考核方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即课堂时间有限,目前,书院制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4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问卷调查分析
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改革,本着民主原则、自愿原则、无记名原则,笔者在2014级税务专业发放“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调查问卷,三个班级共发放128人,收回120人,回收率93.75%。具体调查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100%的学生赞成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可见,该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民心所向”,在一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的人数占到95%以上,在二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人数占90%以上。除了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之外,94.17%的学生赞成增加附加项目,不赞成的普遍反映项目申报有名额限制,不利于申请。在考核创新项目上,每个项目的赞成率均超过90%,可见大部分同学认可这些考核项目。当然,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考核方案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自主能力的考查,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问题,当然,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一些疑虑,例如如何保证这些考核项目的顺利实施,具体项目的考核标准如何设定,如何处理不同课程时间分配等内容。针对这些疑问,需要在考核具体方案中给予进一步明确。
5 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1)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通过推荐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学生很好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读书小组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提交心得报告,均具有可行性。此外,本课程还介绍了税收在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每周汇报”、PPT展示,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原理、传导机制等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专业的敏感度。
(2)从方案本身构成的角度。在结构上,为保证考核方案平稳推进,在创新举措的同时仍然保留一些传统考核项目,例如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但对各项目权重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运用的情况。
(3)从学生的角度。很多方案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而中途“夭折”。本课程将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的学习,此外,税务专业在申请“大创”项目、毕业论文设计、考研深造等都离不开税收学基本原理。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的作用,这些重要性在第一节课就需要明示,而且税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均较为认真,各种考核方式将会予以配合;另一方面,南审实施书院制改革,学业导师对接专业班级,因此,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教师课上课下均能够指导学生,并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容易推行。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流程是一组为客户创造价值、相互关联的活动过程。流程优化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改善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BPR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客户导向、组织变通及正确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本文深入研究BPR(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及其运用,并结合兰溪市刷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兰溪永祥和墩头市刷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业务流程BRP刷业企业
一、引言
BPR(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经营变革的理念。它主要识别出业务过程中生产价值的过程与不生产价值的过程,并对不产生价值的过程进行改编和削减,从而通过优化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工作,给企业创造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BPR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根本性和彻底性,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步骤、有层次地分阶段完成业务流程设计、优化和集成,以使风险降至最低。
二、兰溪市制刷企业的BPR现状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8.5公里,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距金华20.5公里,杭州132公里,主要由三江(衢江、金华江、兰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组成。水域资源丰富,地处杭金衢高速公路中段,交通便利。南面及北面的江苏、江西、福建是全国最大的猪鬃及原材料集散地,具有较强的加工组装优势。目前兰溪市有兰溪市墩头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华坤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日用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生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远洋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震宇制刷有限公司等共十余家制刷企业,分别制作工业用油漆刷、生活日用刷、化妆用笔刷等产品。
1.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创办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高、中档油漆刷、画笔刷、滚筒刷等日用刷的私营企业,有着较强的加工基础。现拥有生物厂房4000多平方米,员工近百名,年生产各类刷近40万打。产品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国内销量极少部分。
该企业的主要产品:油漆刷(猪鬃)、油漆刷(尼龙、毛尖丝)、日用工具刷(天花板刷)、日用工具刷(圆笔刷)、日用工具刷(暖气管刷)、日用工具刷(日用刷)、套刷等。
该企业产品品种齐全,在兰溪制刷业十几家生产厂家中,产品质量属上等。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达1000万元,资金利润率近10%,经营状况在兰溪市属中等水平,较本企业2005年经营规模下降较多。2006年存货资金占用100万元,其中猪鬃所占比重较大,猪鬃材料成本占其产品成本近60%,如此对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存货占用资金较大,有碍企业发展。
2.兰溪市墩头制刷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油漆刷的企业,创建于1977年,地处兰溪市墩头镇,原属乡镇企业。1994年与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合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公司转制,注册资本123.7万元,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取
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得67%的股份。2002年7月注册登记为中外合资企业,设财务科、供销科和生产科。有木柄、头子、装配三个车间及包装、猪鬃等辅助车间,职工200人。公司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QB1103-91标准生产,出口销往英国、德国等欧洲多个国家,目前已成为省公司的漆刷生产基地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00余万打,产值达3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00余万元。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油漆刷分猪鬃和尼龙丝两种油漆刷,产品品种单一,具有较强的油漆刷专业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在兰溪刷业内属中等水平,生产规模在兰溪业内属较大的企业。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达3500万无,该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所控股,该公司董事长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任命和担任,公司的销售也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全面掌控,简言之兰溪墩头刷业有限公司仅仅是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加工基地而已。所以该公司虽然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但资金利润率仅有2%。2006年全年存货资金占用达400万元,与永祥类似存在着同样问题。
3.兰溪市刷业业务流程重组背景。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20年最有可能的发展前景是成为世界制刷业中心,中国制刷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兰溪市刷业企业在未来若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保持高增长速度,而保持高增长速度最重要的一条是怎样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使生产成本提到有效控制。而兰溪刷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属于加工制造企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大部分企业处于家庭企业转化现代企业过程中,企业管理手段落后,急需建立标准作业程序,减少工作环节,减少调整及纠错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化技术传递票据,缩短传递时间,加快信息、资金流速。
三、核心业务流程的识别
1.业务流程优化的适用对象。业务流程优化工作适合三类企业:一是问题丛生、业绩不佳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尽快进行流程重组和优化,企业的流程需要从头至尾彻底的改造和优化;二是目前业绩一般,但面临着各种潜在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应当高瞻远瞩,制订战略规划,及早进行流程改造和优化;三是业绩优良的企业,这些企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将流程优化看成是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世界一流运营企业的重要途径。
而兰溪市上述二家刷业企业的经营现状正处第二类情况。特别是存货占用资金庞大,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准确、快速反应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方法,对采购和生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生产为主线,销售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采购模块、车间任务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技术模块相互衔接,完成产供销物流、信息流管理通过财务模块(主账、应付、应收、固定资产)准确及时监控管理资金流。生产计划部门将最终产品的生产进度和数量,按零件的提前期和合理的批量,编制各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采购计划。目的在于使各车间、部门生产或材料供应在时间和数量上做到准确衔接,最大限度地压缩生产和采购提前期、减少在制品、节约生产流动资金、压缩生产制造周期,从而提高兰溪市刷业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能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力。
2.核心业务流程的识别。工作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增值的,如采购、促销、销售等;二是非增值的,如出入库、分拣、包装、运输等;三是无效的,如提供无人阅读的报告、过多的检查等。
根据测评结果显示,兰溪市刷业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有:
(1)核心作业流程:包括识别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接受订单、评估信用、设计产品、采购物料、制作加工、包装发运、结账、产品保修等。(2)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用人、协调、监控、预算和汇报,以确保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地运行。(3)信息系统: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4)支持作业流程: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产品研发、后勤服务、资金支持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
支持流程必须要向核心流程提供信息、服务和有效的指导,核心流程才能在外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销售成绩,才能据此付费给支持流程,两个流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互为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流失 原因 税收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流失概况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现行诸税中,个人所得税被公众认为是税收流失最严重的税种,被税务部门称为征管“第一难”,被老百姓戏称为“征的不如漏的多”。而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情况看,虽然近几年由于加强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个税的收入增长很快,但从总体看,个人所得税收入仍偏低,与目前我国已经出现较为庞大的应纳税群体不相称。下面从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及其巨大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提几点建议。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
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利用各种减免优惠规定,搭靠或钻政策的空子,骗取优惠减免
从我国当前实行的税法来看,有关税收优惠和减免的规定确实是太多太滥,涉及到事务处理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使我国的实际税率和法定名义税率严重背离,直接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容易导致税负不公,破坏税法的严肃性;同时也容易乱开减免税口子,使各种非法越权减免鱼目混珠,造成税收流失,为不法分子逃避税活动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单位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职责
根据我们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居民在受雇单位取得工资、薪金等所得是由单位按月代扣代缴的,个人从单位取得的实际上是税后所得,所以单位按规定扣征税款十分关键,如果单位没有按照规定扣缴,必然导致税收流失。
(三)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未按规定计入工资收入纳税
有的单位给个人买商业保险,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有的单位企业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不是从工资中扣除,而是将代扣代缴的税金又列入成本或奖金支出。这样做,不但违反了有关的财经法规,而且也人为地减少了个人应税收入,少计了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的巨大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起到促进公平分配的作用。然而,由于税收流失量大而普遍地存在,使得个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徒有虚名,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地调节也很难到位。目前我国个税征税的结果,可能不仅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额促进公平分配的初衷,而且还有可能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
四、措施建议
(一)深化税收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
坚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税法,既重实效又着眼未来。要全面地运用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材,形象、生动地宣传税法,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税收、理解税收、支持和拥护税收,使人们真正弄懂税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纳税,纳税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以推动广大纳税人自觉进行纳税申报,如实、及时缴纳税款。同时,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力量和示范效应。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特有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稽查制度。
把开展经常性检查和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中要以对重点单位、特殊阶层和高收入个人的重点检查为主。每年通过一季度开展旺季征收,二季度开展汇算清缴,三季度进行专项检查,四季度落实整改,完成对纳税人上一纳税年度的普查和科学抽样检查。通过这些手段,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增强纳税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制观念,同时集中查处一大批偷税大案、要案,对不履行扣缴义务的单位,严格进行补税、罚款和惩治,给予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三)搞好对高收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要选择高收入阶层和获得高收入的个人,进行建档管理,并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采取蹲点调查,跟踪审核,解剖典型等形式,重点核实高收入者的收入和费用,据以计算征税,并实行重点监控。同时,抓好高收入阶层的申报纳税工作,全面推行双向申报制度。对账务健全的个体工商户按税法规定的方式征收,对未按规定建立账务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定率、定额计征办法时,要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促使个体工商户建立健全账务,从而引导纳税人走向自我管理的道路。
从长远来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要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实行一个人一个代码,一个人一个账户;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纳税人自行申报收入制度。更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应当建立依据居民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编码制度,这不仅是对高收入者,而且是对每一个纳税人建立的制度,这样才能把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建立在科学可靠基础上。
结论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关系到财政收入的稳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税收的流失,每个人都应该强化纳税意识,支持政府的税收,保证政府税收款项的按质按量的缴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