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33

导语:在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智能建筑就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以及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便利、高效、舒适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体现。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组成。而智能建筑的结构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因此,智能建筑中对建筑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求十分严格,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智能建筑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智能建筑设计的未来向着区域性、专业型以及综合性方向发展。智能建筑设计的区域性发展体现了智能建筑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的趋势,能够促进智能城市的最终形成。而专业型的发展能够促进未来智能学校、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一系列智能建筑的出现。智能建筑具有综合性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体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例如餐饮、健身、购物等多种辅空间的出现[1]。

二、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理念与目的

智能建筑最根本的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其设计的智能化。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者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用户要求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真正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着想,从而使智能建筑更具有人性化。另外,设计者必须要了解弱电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更加符合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设计工作的实施有效控制,提高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设计者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遵循市场行情,跟踪弱电系统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跟踪和了解使得设计工作能够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归类、处理、判断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从而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系统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以此来保证各个子系统设备运行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协同一致、有条不紊、高效有序的状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能够创造出舒适、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各系统的造价降低,帮助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尽量缩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得智能建筑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得以提高[2]。

智能建筑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支撑,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是智能建筑的目标。绿色建筑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以及保持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而节能建筑能够节能环保,为了节省能源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利用智能建筑系统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满足开放性原则的要求,能够对系统中增加或更新设备进行适应和兼容,具有超前性、扩张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鼓励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智能建筑中的各个设计环节

智能建筑的设计不同与一般建筑设计,其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特点体现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上。

结构、层高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中对结构和层高的设计是其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层高设计上,智能建筑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环境更加灵活多变。而在层高设计上则应该从层高设计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由于智能建筑布置的管线很多,所以智能建筑的层高也应当比一般建筑要高些。笔者根据实际经验认为智能建筑每层高在3.6m到4m比较合适,在这种层高下,就可保证智能建筑走道部分的净高不小于2.4m,而大部分室内净高能够不小于2.7m。

布线系统的设计

布线系统设计作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能够联系智能建筑内部各种终端和数据的传输。在设计中要考虑好线路的水平和垂直走向。尤其是垂直走向的布线,要考虑到综合布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的布置,因此每层设备小间的面积要大些。通过最佳布线系统的设计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更具有人性化。

墙面、地面及天花板的设计

对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墙面设计要注意进行隔断以及出口线的设计,并且保证墙面空间能够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地面设计要采用架空地面、地毯地面。同时还要对线槽的楼板面层进行预制,这样可以方便布线。而对于天花板的设计则需要保证天花板能够送风、出风、照明以及喷洒等走线以及出口任务的完成。

自然采光以及人性化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的设计对自然采光和人性化的要求更高。传统建筑中,自然采光的范围有限,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通过光线控制器、各种新型玻璃以及自动遮阳设备等新型自然光控制设备的应用设计,能够使得自然采光更加充足,人性化更加显著。

机能室的设计

机能室的设计相当于整个智能建筑的大脑,因此对机能室的设计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正常使用。首先要设计中央控制室,它能够对设备运转以及安全保卫进行监控。其次是对咨询中心的设计。通过对咨询中心进行电脑、影像设备以及闭路电视等设备的配备,能够使咨询中心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最后还要对决策室、电视会议室、接待柜台以及电脑机房等机能室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布控[3]。

总之,智能建筑的设计作为智能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对智能化和人性化建筑的正常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智能建筑的设计者,我们必须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断对智能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应用与检验,促进其建筑设计工作水平的提高,使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合理,以此来实现现代智能建筑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丘道君智能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设计要点要点分析智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中,涌现了新型的办公楼宇和商业楼宇等智能化建筑。通过在建筑技术之上,融入计算机通讯技术、控制技术,来实现建筑的功能自动化,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和舒适度。但由于智能建筑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系统稳定性能较差、自动化功能水平单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智能建筑屡遭诟病。为了保证建筑智能化水平,提升建筑自动化功能,就需要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对设计要点进行重点控制,满足建筑设计功用,实现建筑智能化。

二.智能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的功能。

智能建筑应是一个能被有效控制的,具备各个方面相关系统的运营环境,在生态系统上要满足能源、服务和排污的需求,实现各个系统的协同运作和有机结合。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满足四个基本功用:

能源管理:通过设计能源监控和管理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减少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和浪费,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和设置效能。

空间管理:优化建筑的空间结构,掌握空间使用情况,发现未使用空间并进行合理利用和空间再分配。

设施管理:掌握建筑物各功能类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能实施有效管理,便于提高设施性能和使用率,延长设施的使用时间和生命周期。

服务管理:建筑智能化是为建筑住户提供服务,提升用户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智能建筑要实现降低用户运营成本,提高用户经营效益的功用。

三.优化智能建筑设计。

智能建筑的设计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和装饰设计外,其主要是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进行建筑智能化设计时,要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建筑意图、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条件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维护扩展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基本设计条件。

智能建筑的设计优化,要建立在对建筑物功用了解的基础之上,要对建筑物当地的气象条件、交通、供电、供水、网络通讯、无线通讯等情况进行了解,必要时要研究有关法规、条例和标准,对建筑物的智能化设计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进行优化设计前,要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力、通信等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集中,并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决绝方案进行分析和明确。设计时,对各类机器设备系统,要建立与信息类别、信息数量和使用程度、重要程度等参数相适应的网络,同时要保证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大量化、多样化信息的适应性。

四.智能建筑的供电设计。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自动化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通讯网络系统设备等智能化设备的综合应用,给建筑的供电提出了难题。进行智能建筑供电设计时,要对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加以重视。

由于智能建筑物中用电设备较多,用电负荷较大,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负荷进行分析,并对负荷级别进行合理划分;根据用电情况和负荷大小,选择合适的供电系统,避免造成浪费而致使建筑费用上升。同时要考虑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电源质量要求,根据用电负荷,确定供电方式。

选择供电方式时,一般要采用配出为放射式的主结线方案,采用两路10KV独立电源,变压器低压测采取单母线分段的方式进行。采取此种方式进行供电时,要考虑建筑物中电梯和照明负荷的曲线变化已经大功率电器和使用季节性变化。在智能建筑中,电梯一般为上下班时间为高峰负荷,下班或深夜为轻负荷;照明系统白天为轻负荷,夜晚18点-23点为高峰负荷;建筑物中的空调冷冻机在夏季为高峰负荷,冬季为空负荷或轻负荷。根据用电的负荷变化,选择对应的变压器容量,并进行容量合理组合,保证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状态。

五.智能建筑的照明设计。

智能建筑的照明系统保障了建筑物内用户的生活环境安全,既要满足基本生活功能,又要能达到美观和节能的需要。照明系统的设计原则为“安全、经济、适用、美观”。

智能建筑的照明安全是设计照明的基本前提,要通过对照明灯具的类型、安装位置、安装数量、灯具功率、照度控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提供生活的工作环境的光亮。一方面要通过采取先进技术,发挥照明系统的实际效益,在保障照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费用,另一方面要从我国实际电力供应和设备生产水平出发,选择合理的照明设备,来提升智能建筑中照明系统的经济性。要结合建筑的环境条件,对光源种类、灯具功率、数量、灯具色彩等进行选择,配合色彩设计,体现建筑的空间立体感和装饰表现感。设计时要注意色彩的协调,同时要避免出现眩光,根据工作和学习、生活的需要,合理布置照明的亮度。

六.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设计。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集成,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重视各系统之间的集成配合。系统集成的目标是为了搭建建筑主体内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对建筑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进行整合,通过软件进行集成,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设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时,要考虑各个子系统的检测、管理和控制的统一标准,通过网络结构,实现对子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对系统集成的信息资源、数据结构、设备协议等要进行明确,确保各子系统能统一、能管理、能控制。要明确提出各机电设备的接口、通信和控制的协议及技术标准。对设备端口的接线方式和方法,要进行规定,对各设备的匹配情况要进行分析和研究。

智能建筑采用RS485、BACnet、RS232C等标准通信和控制接口的系统及设备,要注意各设备接口的实际接法,进行设计时,要对设备和系统间的通讯协议和控制要求进行查证,对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开发要进行确认。对空调机组、电梯设备、冷水机组等设备,要进行样品查验,必要时要进行系统集成的实验,避免出现安装完成后无法实现管理和控制。

智能建筑要实现子系统的联动,建成系统集成要能实现子系统在独立运行的同时还要能实现网络联动,通过对子系统的联动设计,来提高建筑的控制流程,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

七.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同时也是未来建筑的设计走向。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功能的扩张性和系统的自动性,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管理和控制点饿自动化,从而提高建筑住户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通过提高建筑智能化设计,使得建筑走向“先进性、可靠性、舒适性、网络化和实用化”,便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陈崇光,高级工程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曾参与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主持的《居住及住宅小区设计导则》、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北京质量监督局主持的《智能建筑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主要著作包括《共用天线电视》,《智能建筑》等,在全国发行刊物上数十篇。近几年咨询的工程有: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

记者: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中国诞生已经十多年。自1990年中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建成,十多年来它的生命力极强,由于它有很多优点: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四通八达的语音、数据通讯系统;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集中管理,完成“监控、控制、记录”功能,节省人力,节省能源。

因此,十多年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发展,不仅写字楼、酒店做到智能化,而且扩展到住宅小区,建成智能化、数字化住宅小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多个奥运场馆的兴建,智能化已进入体育建筑,相应的也进入了博物馆、航站楼、医院等,前景看好。

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构成大厦管理系统。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电视接收系统是主要的信息系统。

除设备监控系统外,其它主要系统全有严格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要求。火灾自动报警和安全防范由公安部门管。布线由网络通讯部门管,在多年的使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预防火灾、保障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上是不可缺少的。语言通信、数据通讯在办公室、在生活中是必需的,否则会失掉一切外界联系,失掉信息。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设计标准,有验收规范只是供设计、业主参考的,不是强制性的,反映出来一些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2006年专家委员会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作过调研,统计结果有25%的大厦有满意BA系统,30%运行不正常,分析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设计不到位,设计阶段,专业之间就没有配合好,尤其是暖通专业与自控设计脱节;

第二,工程招标存在恶性低价竞争,成交价压到成本价。工程中的应有服务欠缺,服务质量满足不了要求,造成了智能化的遗憾工程;

第三,在工程实践中设备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和运行得到保证;

第四,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用规范性的标准法规来保证BA系统的正常运行,使BA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据了解,您曾参加过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工作,同时作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委会的专家,在您看来这两项标准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陈教授:建设部2000年着手制定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及居住小区智能化设计导则”,2003年组织编制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目前此系列标准正在全国宣贯执行中,这对于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不同的行业,博物馆、体育建筑、航站楼也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智能化设计标准,这对工程的规划、建设、实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侧重点不同。数字化建设是今后发展方向。数字化城市由数字化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组成,市场潜力巨大。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发展很迅速。我国在数字化发展中,要考虑数字化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数字化应用具有独特的行业管理性,缺乏统一性会给标准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数字化建设开展。

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促进中国建筑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实施,建设部牵头组织制定《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城市、数字大型建筑及数字社区的建设。标准的编制主要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与数字化产品的性能、通讯协议及检测皆有密切关系。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着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请您谈谈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智能建筑设计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我国出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建筑行业多个学会组织学习班,介绍智能建筑。建设部曾组织全国甲级设计院院长学习班,广东省组织市长学习班。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颁布后,全国各地皆贯标,各个设计院工程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水平也在提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备也在更新。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设计工程师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院智能化设计图纸质量大概分为三个档次,一般讲,大的设计院强电、弱电专业分开的设计室,智能化设计图纸完善,达到要求的深度,因为它专业分工明确,解决了设计人员报酬的分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信息产业部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公司等。

第二档是一些设计院强电、弱电不分一起做设计,由于专业分工不明确报酬未落实,设计工作量大了,设计人未拿到应有的报酬,往往深度达不到要求,多数设计院是这样的。

第三档次是一些小设计公司,设计不规范,经常把智能化设计甩开了。

记者:近年来,您先后参与了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大型工程的咨询、设计及验收工作。请您谈谈在机场类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工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广大工程人员注意的?

陈教授: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航空运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航空港建设工程有多项,广州新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先后投入运行。首都T3航站楼即将竣工投入运行。国内第四大型航站楼―昆明机场处于设计阶段。世界最高的机场海拔5200m的阿里机场也在建设中。

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一般在招标中产生。大型机场往往是国外设计公司方案中标,由国内省、市级设计院完成施工图纸。新白云机场、浦东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皆是此模式。施工图纸设计由设计院建筑,结构、设备、强、弱电专业通力合作完成。民航机场专用系统,由于专业性强要由民航专业公司或设计院完成,其主要系统包括:

地面信息管理系统,其以传递航班信息,汇集处理生产运行、管理所需要的地面信息,为工作人员、旅客提供各种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

离港系统:大型机场有民航离港系统和外航离港系统的前端设备。为乘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登机管理,行李检索、查询、自动化管理,控制航班。

航班显示系统:其是向旅客和外界航班信息的方式,具有引导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候机、登机、通知旅客亲友接机。

行李处理系统:其是保证出港旅客流程的顺畅,完成航站楼内进港行李的传送和出港行李的传送、分拣,保证行李安全,要有严格的监视控制。

时钟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

安全检查系统:交运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置于磅秤和发送带之间,交运行李安检和办理值机同步进行。

泊位引导系统:其根据地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航班进港时间信息,机型信息,机位信息引导飞机进机位。

除以上专用民航系统外,大型公用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在航站楼中全部设置,其要由承接施工图设计的公司、设计院完成,其设计内容包括: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其设计按国家标准进行,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规定。

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等,皆是常规设计系统。第一步设计考虑周全,做好管路预埋、预留,避免施工中剔墙、打洞。施工安装完毕后,调试、验收不能走过场,最好有第三方参加,出示测试报告。目前,运行出现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安装、调试阶段,验收不规范造成候机大厅未构成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成为了耗能大户,用户会不满意,尚需进一步进行调试工作。

综合布线系统称为航站楼的神经系统。由于航站楼面积大,要设多个配线间,上下贯通竖井,实际工作中还有需要独立于综合布线系统,如:海关、边检、安检、离港、航班显示、登机检等。它要与布线主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配线间不能过于窄小,机柜电源容量、位置要设计合理,电源、UTP电线通道要畅通,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和扩展的要求。

记者: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智能建筑中的节能问题也日益引起业内广泛的重视。请您位我们谈谈绿色节能在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节能问题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教授:我国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现已达到16-20亿平米/年,占世界总建筑面积的50%,我国在已有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占95%以上,能耗量的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6月26日建设部提出了“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

国务院、建设部的建筑节能精神,引起了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要努力做出贡献。各专业有不同的节能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专业围护结构、保温做法。室内环境能源、设备、测量等,空调采暖的节能。

因此,在节能措施上,要在整个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可按设计阶段、设备选型阶段、施工安装阶段、调试运行阶段全面目标化的管理,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目标。举例说明:

建筑设计中优化采光和遮阳设计,合理利用自然光选择高效光源和灯光自控系统。工程设计中楼宇自控系统与空调系统之间要紧密配合。BA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能自动运行、节能的手段,控制对象冷冻空调系统尚未经过调试,未达到正常运行,是无法节能的。

此外,据我了解变风量空调系统VAV调试不过关的工程有多幢,国家空调设备质检中心检测时发现,VAV理想配置应该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由生产AVABOX的厂商和选配其它几个公司的产品凑起来的,造成风压、风量不是线性关系,而用线性关系去控制时是不成功的。

另外,利用一些自控公司推出来的节能软件,在节能中也起到节能效果。在酒店中利用客房管理系统软件,使用有身份识别的智能卡和空调器的盘管联动,也可节能。

设计是先行在工程开始就已考虑了节电,并且一直贯彻下来。在设备招标中,设备型号、品牌、技术参数也要把耗能做重要指标来衡量。后期施工、调试不能背离科学的调试程序。

那些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尚未试车,就要楼宇自控系统实施监控管理,掩盖了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必然带来很多隐患。楼宇自控系统要真正达到有效的监控空调系统,一定由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专业集成为一个系统。

记者:目前,“好运北京”系列奥运测试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很多奥运场馆的智能建筑工程正接受着全面的“检阅”。您作为全程参与设计工作的专家,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奥运场馆智能化的相关情况?

陈教授:本人在承担的奥运工程中,对智能化进行了全面设计。并且把体育比赛有关的计分、计时系统、比赛成绩显示、电视新闻转播等列入设计范围,图纸较完善。在已完成的水立方游泳馆,济南奥体中心工程,在节能方面,采用了水蓄冷技术,地源热泵系统,LED新光源照明,光伏电池发电等。现在皆在实施中,实验报告、节能论文在总结、整理中。

记者:智能建筑是多系统、复杂化的构成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您是如何看待系统集成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设计管理; 建筑智能; 智能化系统; 项目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3?0107?04

Research on design management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TAN Zheng, HE Ha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and design management basic theory are described to explain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in detail. The availabl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o extract the theory in the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s analyzed t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availabl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is studied, and the suggestions to manage the construction unit are proposed. The solutions of design units and design scheme selection, design cost payment, design cost, quality and schedule control are proposed. The prac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a specific case.

Keywords: design managem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project intelligence

0 引 言

设计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项目工程的质量、造价和进度都具有重大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对建筑智能化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设计方案更理想,避免和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可以使建筑材料选型优化。建筑智能化设计管理解决的问题包括设计单位的选定、设计方案的选择、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审批,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的控制[1]。

建筑智能化专业与建筑、结构、强电等其他专业相比,还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发展迅速,在建筑项目整体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建设方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少智能化设计管理的经验,只注重了其他专业的监督管理,到施工阶段才发现问题紧急补救[2]。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大多数还处于建筑智能化设计管理摸索阶段的建设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纵向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方案选择是设计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方案可以是来自不同的设计单位,也可以是同一家设计单位的不同设计师。通过恰当的选择方式得到最适合的方案,从而避免盲目选择。方案选择与设计单位选择的评价队伍是一致的,评价指标却有所区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需要六个步骤完成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可以用如上的评价指标,也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制定其他的评价指标。

[U={u1,u2,…,um}]

(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用字母[V]表示。

[V={v1,v2,…,vm},]式中第[i]个评价结果由各项代表,总的评价结果数为[n。]

(3) 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合[V]的隶属程度:

[R=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

(4) 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最终的评价结果会因为权重产生较大的影响[3]。

(5) 模糊评价,利用合适的模糊关系矩阵与合成算子得到各被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B=A・R=(a1,a2,…,am)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b1,b2,…,bn)]

(6) 将综合评价结果[B]转换为综合分值,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排序,进一步挑选出最优者。

2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横向管理

2.1 建筑智能化设计造价管理

2.1.1 设计造价存在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立项到施工完成整个阶段,影响造价的因素很多[4]。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阶段非常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目前设计阶段造价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计单位自身的问题;另一种是建设方的问题。

(1) 来自设计单位的问题

① 智能化设计团队的内部分工机制和协调机制不完善,不能适应全过程投资评估与控制的实际需要。

② 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项目负责人只重视设计速度、技术和产值,而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关注,不注意设计中的造价控制措施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2) 来自建设方的问题

建设方对设计环节不够重视,在使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未用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设计方案没有进行充分的对比和分析,在材料及设备、结构形式选择方面,系统容易忽略经济及方便施工的因素,导致不必要投资的增加。

2.1.2 设计造价控制方法

下面是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各种方法。

(1) 方案比选

通过方案竞赛,专家评审产生优化方案,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要求强调“物美价廉”,物美即方案的实用性耐久性强,价廉即造价低,整体性价比高。进行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比选,既可以使得投资选择能够被更有效的估算,又可以帮助整个建筑物进行有效的管理。

(2) 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限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子系统中,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动态控制与管理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估算[5]。限额设计作为一种较新的设计理念,它要求在初步设计时概算不超过估算,施工图设计时施工图预算不超过概算,施工图预算控制各系统的设计。

(3) 建立智能化设备材料选型库

目前市场充斥的建筑智能化产品名目繁多、鱼龙混杂,新兴产品和新兴厂家层出不穷。建设方想在短时间内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如果建设方是长期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那么投入少量资金建设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智能化设备材料选型库是非常可行并且是一劳永逸的[6]。

在建筑智能化设备选型库成立后,建设方应要求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选用库中的设备材料,根据项目的不同选择档次可以分为中高低档等,也可以根据价格划分。这样既保障了设计成果中智能化设备材料的选择和造价问题,又为施工过程中智能化设备材料的选购和安装做足了准备。

2.2 建筑智能化设计进度管理

建设方对设计进度管理的方法,通过调研研究,总结如下。

(1) 确定设计周期时间

确定设计进度时间的方法很多,比如模糊随机、神经网络、关键线路法、灰色建模等。根据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特点,选用计划评审技术对进度进行管理。应用PERT进行进度计划,使用活动持续时间三个值(最乐观值、最可能值和最悲观值)的加权平均,用概率方法估计估算值[7]。

(2) 根据合理的设计周期目标确定进度计划

建筑智能化的最后阶段即施工图设计工作,必须合理地确定施工图设计交付时间目标,以确保工程设计进度总目标的实现。为了进行有效的设计进度控制,还可以绘制甘特图,把设计工作成果分阶段化表示,使得控制结果更明确。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介绍

某商业会馆中心的设计方案是参与建设方设计管理的一个工作项目,主要负责其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从项目的开始,到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其中穿插着多次修改,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控制与管理的过程。

设计单位:某国家级设计单位(建筑智能化设计资质为甲级);方案完成时间:2013年1月中旬;设计周期:100个工作日;商场及酒店的综合体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13万米2。其中商场9.6万米2,酒店2.4万米2,地下停车场1万米2。项目智能化系统设计由方案阶段到施工设计完成,历时三个多月,设计过程中运用部分设计管理方法,具体见下文。

3.2 设计方案选择

把评价此项目智能化设计方案的因素定为六项。经与各个专家讨论,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级[a=](0.1,0.32,0.2,0.19,0.11,0.08),评价等级为(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即(1.0,0.8,0.6,0.4,0.2)。通过与十位专家开会评审,得出四个方案,其中方案一和方案四的评价表如表1,表2所示。

根据评价表可以看出方案四为最优方案,随后邀请智能化行业专家与方案四的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征求总工程师的意见,对方案的细节提出了修改建议。

3.3 项目智能化设计质量管理

施工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尤其重要的环节。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文件的把关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这次项目中,针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解决办法,对设计文件审查工作进行了审核要点的梳理,既保证了质量也节约了时间。通过与几十位行业内专家的研究,采用穷举法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列出,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一对照检查,如有问题则填写修改意见表并归档管理。在此次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对设计质量管理严格并且到位,通过工作数据显示,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率下降了15%以上。

3.4 项目智能化设计造价管理

此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包含六个子系统,依据设计造价限额设计控制方法,要将目标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7%,得到各子系统项的常规比重及初步设计预算成本,如表3所示。

表3 子系统项的常规比重及初步设计预算成本 天

[项目子系统工程 \&常规比重 /%\&预算成本 /(万元)\&综合布线系统\&17\&558\&有线电视分配系统\&10\&310\&视频安防监控系统\&14\&496\&门禁管理系统\&12\&310\&楼宇设备监控系统\&11\&372\&合计\&1\&3 100\&]

根据限额设计要求,目标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7%,即:

节约成本=3 100×7%=217(万元)

目标成本=3 100-217=2 883(万元)

根据常规比重,得到每一个子系统的目标成本,由预算成本去掉目标成本,可以得到该子系统成本的降低额度,从而达到节约造价的目的。该项目中成本降低潜力最大的是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降低成本额度为92.38万元,其次是综合布线系统和楼宇设备监控系统。

3.5 项目智能化设计进度控制

在项目初期,通过了解市场、物业管理、设计人员等部门提出的要求和原则,基于所述的PERT方法确定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周期。如表4所示。

表4 项目设计进度计划

[工序\&设计阶段\&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悲观时间\&期望工期\&1\&准备阶段\&9\&14\&20\&14\&2\&初步设计\&10\&18\&21\&17\&3\&施工设计\&50\&65\&70\&63\&]

由此计算出各设计阶段的期望工期和方差:

[t准备阶段=(9+4×14+20)6=14天σ2准备阶段=3.4t初步设计=(10+4×18+21)6=17天σ2初步设计=3.36t施工设计=(50+4×65+70)6=63天σ2施工设计=11.1]

整个设计周期为:

[T=14+17+63=94天]

方差:

[σ2=3.4+3.36+11.1=17.86]

标准差:

[σ=4.3]

由此得出项目期望设计周期为94天,经过与设计方的沟通,最后将设计周期定为100天,在100天完成的概率为91.5%。从设计合同签订完毕到设计成果交付,如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发生变化,需提前递交书面报告。对于设计单位针对建设方实际需求所提的设计问题,要求本部门人员限期答复。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此次工程的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任务按时保质的完成。

4 结 论

本文以建设方为主体,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和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从概念、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总结,对理论进行提炼,并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剖析,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对现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建设方管理的建议,就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费用的支付以及设计造价、质量和进度控制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针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

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建筑工程规模过大,此时建设方为了完成进度,通常将设计任务同时委托给多家设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对设计单位的管理,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艺琼.浅谈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管理[J].大观周刊,2011(31):61.

[2] 赵柏树.建设工程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上海建设科技,2011(6):68?70.

[3] 阎瑞雪.从设计阶段看工程造价控制的可操作性[J].四川建材,2006(5):105?106.

[4] 李坚化.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性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12):128?129.

[5] 董永贤.谈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11):63?67.

[6] 董宁.浅谈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大观周刊,2011(32):86.

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环保设计 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坐标或者是高档居住社区,设计的方向和要求更加严格。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设计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

绿色建筑实现方式: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三、高层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今后的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将具备以下特性方: (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 高层建筑设计向节能环保发展

3.1 高层小区规划中,小区的选址、住宅建筑的朝向、间距、高低、体型以及小区路网结构、环境绿化等都会影响小区的日照、通风和小气候环境,从而影响住宅建筑的能耗。因此,小区规划也应注重对节能问题的研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从项目选址、交通组织、环境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小气候等方面提出要求,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3.2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与建筑节能设计互相配合,统筹考虑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通风、景观绿化,合理应用雨水回收系统,透水地面砖等节能、环保技术以及配套设备(能源供应、小高层给水、公共照明、电梯等)采取的节能措施,大力推广部分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形成系统的住宅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

3.3 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平面宜选用如“一”字型等较为简洁规整、能够获得较多日照和较少东西的平面型式,以减少夏季热辐射和冬季冷风渗透量,体型复杂、凹凸面过多的点式低、多层及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表面积和体型系数大,对节能不利。坡屋面建筑与平屋面建筑相比,其坡屋顶增大了屋顶的热交换面积,加大了能耗,因此不利于房屋的节能。

3.4 结合建筑形体空间的处理,可以在建筑物中设通风口,加强气流组织,改善小区内部的通风条件。从建筑外观形态上来谈,影响能耗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建筑绝对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量,另一个就是平面是否紧凑。一般来说,平面、立面凹凸变化较大的建筑就属于平面非紧凑型建筑。特别是背阴面北侧墙体的凹凸变化。外墙面积的增大势必增加形成“冷桥”的可能性,增大建筑能耗。

四、结束语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所以规划部门就要加强政策管理,以创造出舒适的城市空间。同时在当前倡导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提高的现代化社会,高层建筑的设计将趋向于绿色、环保和节能方面发展。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了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对其建筑要求的影响,讨论了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和以此为依托的现代信息产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信息经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 能量尽管刚刚露出冰山一角,就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几百年以来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社会基础。在信息文明、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步入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缩微 技术、光盘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日益广泛的应用到图书情报领域,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知识单元,服务理念转向知识 服务。图书馆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模式发生质变,不断向数字图书馆的目标迈进。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形态特征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资源载体多样化,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很高,数字存 储容量大,虚拟性强,存取方便,不受时空限制,更加注重民众的阅读权利,服务方式和内容多样化,注重知识服务,服务内容深入到了知识单元。数字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相应 的也就是:收藏与保存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对社会的文献信息流、网络信息流进行整序并提供利用;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提供休闲文化娱乐;提供终身教育。

1.1 搜集、保存和传递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资源

搜集保存与传递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长期以来,人类文化的载体是纸质印刷文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存贮技术、数字激光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的载体多样化,纸质文献不再是人类文化的唯一的载体形式。以光、磁、电等为介质的电子文献、数字文献开始出现。电子文献虚拟性强、存取方便、共享程度高、远程传 输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基于此,数字时代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便成为人类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就相应的从纸质文献拓展到电子文献。特别 是在高校,电子资源在为科研和教学服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电子文献的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纸质文献。二者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所以,搜集、保存和传递纸 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便成为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基本的功能。

1.2 对社会文献信息流和网络资源信息流进行整序并提供利用

数字时代,信息爆炸产生的“信息孤岛”效应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特别是 在高校,教学和科研对信息的依赖非常强烈。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对社会文献流和网络信息资源流的整合、归类、建立索引来提供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馆藏机读目录和联 合目录来整序文献流。通过元数据、xml等来建立网络导航、网络指引库、学科导航等来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序。数字时代,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序和利用始终是高校图书馆关注 的热点。

1.3 提供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数字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就是图书馆为创新服务的最有力的社会实现方式。与以往相比,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 服务更加体现出主动性的特点。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将信息服务推送给用户。信息服务的层次也更加深化,逐步深入到知识单元,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 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通过增加智力资本因素来提供有效的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和产品,不断将信息服务深化为知识服务。数字时代,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是 高校图书馆最能体现自身特色、最能反映自身学术水平的社会功能。

1.4 提供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服务

图书馆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数字时代,人类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文化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也必将通过提供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服务来 展现出其文化性的内涵。图书馆应该成为大学“寓教于乐”的乐园,是释放现代社会快节奏 的压力和心理疲惫的精神疗养场所。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应当提供会议、讨论、研 习、演讲、展览、培训、影视欣赏、音乐欣赏、休闲聊天乃至书店、银行、邮局、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功能。

1.5 提供教育服务,开发智力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信息的检索和利用。这是因为用户缺乏相关数据库知识和检索知识。对用户进行各种图书馆教育十分必要。这包括:书目知识 教育、文献检索知识方法教育、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教育和特定数据库检索教育等。图书馆还应该注重开发用户的智力资源,通过阅读方法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知识创新教育等来启发 智力,活跃思想,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培训系统,开展提供网络联机课程教育与专题教育。

2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要求

大学图书馆的功能的拓展与变迁,相应的对其建筑格式、布局、空间等也提出了要求。在这种趋势下,新的建筑格局也必将出现。

2.1 灵活性 

大学图书馆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服务模式和功能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必须要有灵活、开放的功能布局。数字化生存时代,新的载体形态和阅读方式将大大改变 图书馆的利用空间,它需要的不是更大的空间,而是空间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现代图书馆灵活性可理解为: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条件下,为适应将来发展变 化而具有改变内部空间布局、组合、划分和使用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的“三统一”的模 数式建筑被认为是我国图书馆建筑的灵活的象征。通过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将固定功能 转化为动态功能。数字时代,模数式的设计将得到发展,数字文献的不断增长,电子阅览座位的增加将大大减轻荷载,无柱网和少柱网的设计将成为新趋势。模块式与模数式相结合的 方式将使得空间有更大的灵活使用性。

2.2 智能化

智能化的建筑是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适应灵活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需要,是图书馆功能变化的又一重要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图书馆应该成 为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的一个智能大厦。楼宇自动化系统是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由多种多样的楼宇控制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通讯自动化是图书馆的通讯和网络系统,提供馆内外一切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的传递,达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的。主要包括:多媒体通讯系统、电视会话系统、INTERNET网络服务、馆际 互借及信息交换等等。办公自动化是图书馆智能化的核心,它包括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管理、读者管理、行政管理、财务及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的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建 筑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布线系统也被引入智能化系统中,它是智能化得以实现的 基础。

2.3 多功能性

图书馆服务的多功能性要求其建筑功能也体现出多功能性来。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除了原有的功能,还应具备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功能。数字时代大学图 书馆建筑中的阅览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及报告厅、展览厅、学术活动厅等形式多样的多功能活动区将占用图书馆建筑较大的空间,并成为读者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读者在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汲取知识。除此之外,图书馆内还应设有书店、银行、邮局、餐厅、停车场等 多功能要素集于一体,使得图书馆建筑更加发挥其功效,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这些多功能建 筑空间的合理设计与利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

2.4 人性化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已经从“书本位”转移到“人本位”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帮助读者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自身发展是人性化理念的核心。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使得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图书馆的建筑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建筑的层高,位置、外观造型、内部通风、采光照明、色调色 彩、家具设备配置、馆内绿化包括厕所位置、残疾人通道等等与人有关的各个方面。使读者能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产生和谐舒适的感觉,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愿意把自己融入图书馆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来。

2.5 生态化

生态化绝不只是在室内外种植花花草草,节约各种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减少废物排放 等诸多方面均在考虑之列:①绿化量指标,即利用建筑基地内自然土层以及屋顶、阳台、外 墙、人工地盘上之覆土层来栽种各类植物;②日常节能指标,即以空调及照明耗电为主要评 估对象,对于采用再生能源的比例,评估时提供一定奖励系数,以鼓励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 ③CO2减量指标,是指所有建筑物躯体构造的建材(暂不包括水电、机电设备、室内装潢以 及室外工程的资材),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而换算出来的CO2排放量;④室内环境指 标主要评估室内环境中隔音、采光、通风换气、室内装修、室内空气品质等影响居住健康与 舒适的环境因素。图书馆密集的信息通讯设施产生的电磁波会扰乱人的自然生理节律,引起 头疼、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而日光灯发出的紫外线辐射则加速光氧化,产生室内化学烟雾,引起结膜和呼吸道炎症;用光不科学造成视觉疲劳、头晕、视力下降等等。

3 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3.1 图书馆的选址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馆址选择十分重要。①新馆建筑位置处于学生 宿舍与主教学区的中心点,交通方便,读者到图书馆行走的距离较短,极大方便了师生利用文献资源;②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日照通风好,且地势偏高,防火防潮,有利于图书的保护;③ 环境安静, 馆舍周围应视野开阔,配套建设相应的绿地、喷泉、雕塑等花园式休闲设施,不 要栽种高大的乔木,以低矮的灌木配大片的草地为好,既清洁空气又减少噪音,给读者创造安 静的学习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获得良好的感官效果。

3.2 建筑设计的前瞻性

出版事业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使大学图书馆馆藏在数量上、需求上都处于持续增长之中。不仅是馆藏数量的增加,还有因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难以预料的服务功能的拓展,也要求馆舍留有余地。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扩展的需要,使馆舍在今后使用中的缺憾减少至最低程度。有相应的建筑和设备与之相适应。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面要全方位考虑,既 要服务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既要考虑到旧馆与新馆的并存,也要考虑到传统与现代并存 ;既要考虑到本国国情需要,也要考虑到世界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到无限增长的纸质文献的空间需求,也要考虑到无限增多的读者的多方面的需求;既要考虑到外观的宏伟,也要考虑到内部的实用;既要考虑到本国读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外国读[CM(22]者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中文文献的布局,也要考虑到外文文献的科学位置;既要考虑到本地网络的畅通,也要考虑到国际信息的传播。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起点要高,要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

3.3 建立图书馆馆员与建筑师合作的工作机制

图书馆员与建筑师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性质不同,各自关心和 强调的重点便有所不同,因而各自的出发点可能有差异。一般说来,建筑师比较注重造型和建 筑上的效果,而图书馆员更加关注使用功能。有不同的看法是完全正常的,但共同的愿望是把 图书馆建好,目标是一致的,关键是沟通。图书馆方面应主动做好工作,使建筑师理解我们的 要求,力求在美学上和实用上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4 成立图书馆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机构

对于缺乏建馆经验的图书馆和未曾接触过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师来说,请专家咨询对于保证设 计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规划筹建馆舍、进行馆舍设计的过程中,更有必要请专家进行咨询。图书馆专家与建筑师对同一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既有利于建设单位全面考虑工程的 设计及将来的使用,也有利于共同探讨图书馆建筑问题,双方互相取长补短,把研究引向深入 。这种做法实为一举数得,受到图书馆专家、建筑师和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第8篇

于延强

烟台中粮博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按照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电量是居住建筑的5~10 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由于公共建筑的主体功能、各设

备系统复杂,其运行节能管理相对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使用者和物业管理方的运行能耗管理水平影响较为突出。因此,这类建筑能源浪费现象较严

重,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必须依靠节能管理手段来实现公共建筑智能化的节能运行。下面就对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建筑节能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

者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节能施工

1 影响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的制约因素

1.1 公共建筑节能存在的关键问题

有研究表明,上海办公楼建筑能耗一般在120kwh/(m2a)的水平,北

京市办公楼建筑一般在l00kwh/(m2a)的水平,相比于气候条件大致相当

的日本同类建筑,能耗要比日本的高出将近40%。由于大型公共建筑的建

筑面积较大、功能复杂而且各种设备多,其运行节能管理相对比较复杂,

节能潜力巨大。关于目前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下

几类主流观点。建筑节能存在问题的关键是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完美,执

行不力等,具体表现在:强制性节能政策缺失,经济激励政策缺失以及强

制性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单靠

市场调节机制不能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它需要政府引导并采取强制行

政手段。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运行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共建筑各利

益主体节能意识不高,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不力;建议设置必要的运行

管理的主体物业管理从业门槛,提高从业人员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水平。

1.2 公共建筑中央空调节能制约因素

根据我国当前建筑能耗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的实际情况,因此大型

公共建筑节能的重点应放在采暖和降温能耗上。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

论,建筑中央空调节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设计问题,不

合理的建筑设计与建筑通风导致空调冷量过高。(2)空调设备系统问题,

不合理的系统和设备选型以及运行方式,导致空调系统效率过低。(3)围

护结构问题,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越好,即传热系数越小,辐射透过率

越低等,冷热耗量越小。(4)运行管理和使用习惯问题,不合理的运行制

度导致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过长,如下班不停止运行,不需要时仍继续使

用等原因造成极大的浪费。(5)自动控制水平,一般大型建筑的空调、电

梯、照明等群控、智能化程度不全、不精,影响能源的使用效率。

2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措施

2.1 业主方节能管理策略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节能既得利益方能主动实施节能措施和加

强运行管理,而没有利益方节能管理工作就缺少了长期的生命力。因此,

探讨参与各方合作机制和收费模式,平衡利益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建筑

类型繁多,但收费模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笔者建议如下固定租金+直接收

费模式。

(1)固定租金—— 含公共能耗费用(公共照明、电梯、空调等)。

(2)各用户独立的能耗费用—— 如用户的办公用电、用户的照明用

电等。

具体解释:空调能耗、电梯、公共照明能耗等直接收费不现实,采用

含在租金中由业主、物业统一支出管理的方式;另外, 用户直接使用、可

独立控制的办公用电、照明用电等能耗费用,采用直接计量收费的方式。

该模式可以激励业主和用户的节能主动性。如果建筑运行管理由物业

管理公司负责,则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发物业管理公司的节能积极性。通过

有效监控来约束物业管理的节能管理行为,或者 依靠节能收益分担机制来

激励物业管理公司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2.2 物业公司的节能管理工作

采取能耗分项计量,把不同系统的能耗分开(如电能、燃料、热能和

冷量等),以落实节能责任人,有利于节能管理的开展,提高节能积极性。

条件允许的还应实时地采集能耗分项计量结果,分析各系统能耗进行有效

的监控、审计和诊断,了解各设备用能情况,实现动态控制,充分挖掘节

能潜力。节能管理工作实际中,应多注意以下几点。

(1)照明系统的节能运行管理除节能灯具的使用外,更重要的一点在

于节约,即减少不必要的开启时间和照明强度。合理降低公共区域照明密

度,合理控制照明时间,制定严格的公共区域照明时间表,严禁“长明灯”

现象。改造旧的、高耗能的照明设备,采用照度控制、感应控制等技术手

段,减少照明能耗的浪费。

(2)大型公共建筑多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由于其具有设备多、结构复

杂、用能集中等特点,就加强对它的节能运行管理,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

操作技术水平,掌握实用的节能技术。根据积累的运行数据,如供回水温

度、压力、新风、回风的温度等,调整出适合本建筑的运行参数,达到节

约目的。

2.3 使用方的行为节能管理

加强节能制度和行政法规建设,约束使用者浪费行为,加强使用者节

能意识建设。在美国各级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制度和法规强制要求加强节能

工作,而且白宫以身作则,制定了详细的白宫节能计划,通过实施下述节

能措施,估计能降低能耗3%~5%。具体措施如下:(1)为所有会议室的

灯装上自控开关。(2)离开办公室时关掉窗户和空调设备的自动调温器,

以及照明设备。(3)当室内照度已经足够时,不再使用更大功率的照明设

备。(4)每天坚持在工作完成时关掉显示器,关掉计算机。(5)所有建筑

物外景照明在天黑后再打开。(6)除非空调不能满足要求,杜绝使用移动

式采暖设备。(7)在工作、旅行或其他活动完毕后,关掉公共场所的照明

设备。(8)关灯,拉下遮阳设备,关上未使用房间的门。(9)将热水器的

温度设置为大约105 ℃。(10)关上不需要打开的窗户。

总之,使用者的行为直接影响能耗数据的大小,因此控制使用者的行

为节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且不用任何成本就可以实现节能目的。

3 打造绿色建筑的措施

3.1 绿色建筑应因地制宜

无论从建筑物的朝向、布局到其周边的交通组织,都应充分尊重当地

的自然地貌和气候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并融入原有的生态环境。如果说

合理的选址和有效的规划为造就绿色建筑奠定了基础,对建筑物内外多层

面的精心设计则是支持绿色建筑的骨架。在建筑体形和空间处理上尽量压

缩交通面积以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精心地选择高效且又适应当地经济

承载力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2 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绿色建筑在基地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节省资源并减少新

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详细地评估基地的自然资源,了解基地现有的日照

情况、土壤性质、植物、重要的自然区域等,使建筑物在基地内的位置应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存并降低对基地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道路

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避免破坏基地内的湿地、沼泽地。利用基地内的现有

植物,降低西晒、减少冬天的冷风以节省建筑物能源的使用。

3.3 尽力节约各种能源

在建筑物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建筑物的面积,避免资源、能源及经济上

的浪费。但是节能也不是一味的为节能而节能,节能应考虑经济因素。在

建筑设计时应比较建造时的投入和建筑在以后的使用寿命期间取得的经济

效益后,选择适合的节能措施,而不能是毫不思考地把只要是节能的就全

部用于建筑中。

结语:

总而言之,因为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较慢,政府在控制好新建住宅和公

共建筑的节能要求的同时,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构。

针对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大的现实情况,需要提

高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和提高物业管理方的运行能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相建波.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途径[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

(7):313.

[2] 资晓琪.深圳市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空调节能诊断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

硕士论文,2007.

[3] 王玲,田稳苓,马士宾,等.住宅建筑能耗评估与能效标识制度及其运行

机制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6):2-6.

第9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 ;设备安装;质量监控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will intelligent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rganically, to all sorts of equipment can automatic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alysis, judgement and process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requirements will occur in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system is complicated, the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a higher demand.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autom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本文基于多年从事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工作经验,以建筑自动化机电设备安装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设备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和要点,首先分析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定义,而后研究探讨了主要设备的安装和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要点,以下是多年从事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经验在文中阐述了机电设备安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智能建筑的概念和构成

1.1谈到楼宇自动化, 首先要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建筑设备如水、电、暖通和通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已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而建筑物除居住外, 已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如提供集娱乐、生活、办公一体化的人工舒适环境等。

1.2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起源于80 年代初期的美国。当时大公司为满足公司本身办公业务和设施管理发展的需要, 依靠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 在自由竞争体制下发展起来的。1 9 8 4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市的“城市广场” 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化大厦。1 9 8 5 年日本东京的一座智能大厦电报电话大楼落成。日本还于当年底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准备将智能化建筑从单一扩大到整个城市、国家。新加坡政府的公共事业部门为推广智能建筑, 专门制定了“ 智能大厦手册” 。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德国等也相继在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据初步统计, 在美国已有上万座智能建筑, 日本在现在新建的大型建筑中约有60 % 是属智能型的。

1.3智能建筑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的智能建筑学会(AIBI )把智能大厦定义为: 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的最优化考虑, 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且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日本智能大厦研究会认为:智能大厦是指兼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各项功能的、便于进行智能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2、设备自动化系统

2.1智能建筑的管理系统(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一IBMS )由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 A )、通信自动化系统(C A ) 、办公自动化系统(OA)构成, 俗称3A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PDS) 是构成3A系统的基础。

(l)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对现代建筑物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控制。

(2)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利用集成网络系统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通信的自动控制。

(3) 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日常事务处理及决策管理。

(4)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立在双绞线或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基础上, 解决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信息传递网络。

2.2楼宇自动化(BA) 只是智能建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从技术上讲, 智能建筑系统是采用先进的4C技术的集成系统, 即:

(1)计算机技术(Computer )。采用并行处理分布式结构, 由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组成。

(2)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实时的集散控制系统(DCS,DDC ) , 使用微处理器技术, 软硬件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组态灵活。

(3) 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Communieat-ion )。

采用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以太网和ATM交换式网络技术。

(4) 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动态图形和图形符号显示, 采用多媒体技术。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为智能建筑系统的重要系统之一。其采用具有高速处理能力的微处理机,通过通信网络对整个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逻等众多设备进行实时测量、监视和全面监控,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能源;降低设备运行费用;随时掌握设备状态及运行时间、能量的消耗及变化等。因此要深入了解业主的各种需求,并据此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能满足其需求的智能建筑标准,使智能系统具有可靠性、开放性和先进性。

3. 主要设备安装

3.1远程处理机的安装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可重构处理单元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而言,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所以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日后的发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0%为宜。

3.2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

在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布线时,要注意某些线路需要专门的导线,如通信线路、温度湿度传感器线路、水位浮子开关线路、流量计线路等,它们一般需要屏蔽线,或者由制造商提供专门的导线。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应分槽、分管敷设;数据显示通道(DDC)、计算机、网络控制器、网关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应连在其他弱电工程共用的单独的接地干线上。

3.3输入设备的安装

输入设备应安装在能正确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调试和维护的地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按设计、产品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3.4输出设备的安装

风阀箭头、电动阀门的箭头应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的口径与管道口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4. 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4.1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因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并规范验收。

4.2电力电缆

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电缆多数是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电缆集中、数量多、各类型号规格多,若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容易导致施工混乱,造成运行中电缆过热,信号电缆相互干扰。

4.3配电箱

配电箱型号多,工作原理复杂,各专业又有自己的使用特点,受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考虑按蓝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

4.4电梯安装

(1)安装程序及质量要求。轿箱地坎与各层门地坎间距的偏差均不得超过电梯行业有关规定。开门刀与各层门地坎以及各层门开门装置的滚轮与轿箱地坎问的间隙均必须在5mm~8mm范围以内。轿箱组装牢固,轿壁结合处平整,开门侧轿壁应垂直。层门指示灯盒及召唤盒其面板与墙面贴实,横竖端正。门扇启闭时无摆动、撞击和阻滞现象。中分式门关闭时上下部同时合拢。

(2)电梯装置安装。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保护接地系统必须良好。电线管、槽及箱、盒连接处的跨接地线必须紧密牢固、无遗漏。电梯的随行电缆敷设长度必须保证轿箱在极限位置时不受力、不拖地。机房内的配电、控制屏、柜、盘的安装要布局合理,横竖端正。配电盘、箱及设备配线要连接牢固,接触良好,包扎紧密,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3)安全保护装置。与机械配合的各安全开关,必须可靠动作,能达到电梯本身的设计技术参数要求。电梯起动、运行和停止,轿箱内无较大的振动和冲击,制动器可靠。运行控制功能达到设计要求:指令、召唤、定向、程序转换、开车、截车、停车、平层等准确无误,声光信号显示清晰、正确。消防电梯要保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验收。

4.5闭路电视系统调试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包括电源检测,线路检查,接地电阻测量,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进行单体试验及系统调试。

4.6电讯系统

电讯系统调试包括电话交换机系统、数据科技网络系统、电讯综合布线系统和多媒体数据终端机的线路测试,设备单体调试,系统调试和各系统联合调试。

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多学科、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也是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中,机电安装作为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真做好机电安装工程只有不断的创新,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使用功能,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裴燕玲,张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

[2] 马智亮.建设领域信息化下的工程设计信息化[A];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3.

[3] 温伯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