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珠心算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34

导语:在珠心算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珠心算教学论文

第1篇

蒋小贵是长沙市宁乡县青山桥镇楼霞希望小学校长,2012年12月11日,在拆除学校围墙时,不幸受伤去世,把自己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刻。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蒋小贵感动着楚沩大地。长沙市教育局号召全市教育工作者以他为楷模,此前,宁乡县教育局也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

一个普通校长缘何赢得如此多的尊重?

他的妻子刘淑珍老师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蒋小贵这一辈子,心里只有事业和荣誉。”确实,熟识他的人都说,他活着,是为了教师的荣誉,他的去世,也体现了教师的荣光。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学校建得最美”

村民们不忍回想12月11日所发生的一切。

那天,为了拆除一堵内部围墙,给学生扩建操场,安装长沙市慈善基金会捐赠的游乐设施,蒋小贵倒在了他为之奋斗40年的校园里。

那天上午,上完第二节课后,蒋小贵怕学校没有柴火烧饭,就跑到距学校20多里的村庄买了一车干柴,茶也没喝一口就急急忙忙赶回来。“一车干柴足足2000斤,蒋校长却发动男老师一起搬到了仓库,因为请工人要花钱。”现在校长石命华想起当日情景,仍痛心不已。

“为了节省经费,搬完柴火,吃过中饭,他就带着老师们开始拆墙。一开始挺顺利,没想到拆最后一堵墙的时候,墙突然朝我们这边倒了过来!蒋校长发现了就大喊‘快跑’!结果他把一位老师推开了,自己却没来得及跑,撑住墙的两根粗树干直接倒下来打在了他的身上。”

老师们连忙围了上来,扒开两根粗树干,蒋小贵嘴里虽连说着“没事没事”,手却已经颤抖。“我们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没想到第二天因脾脏破裂大出血止不住,不幸去世。”目睹了这一切的青年教师付天雪眼睛通红地说。

石命华介绍,楼霞希望小学自1995年新址建成以来已有17年了,这些年,蒋小贵不断地在改善办学条件,就像“燕子衔泥”一般,一点一滴打造学校。“为节省经费带头干活,这个习惯他延续了十几年。只要能让学校变得更美,再小再苦再累的事,他都干得很起劲。”

前两年学校的茅厕要挖掉重建,蒋小贵的姨妹正好带着孩子去学校看望姐夫、姐姐。“我一进校门就闻到好大一股臭气,往里面一看,只见姐夫撅着屁股,拿着一把大铲子,带着男老师们在那使劲儿挖,当时正好是夏天,真是又热又闷又臭,苍蝇围着头打转转!”

原来的楼台小学是土砖结构,残破简陋,晴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水成潭,阴暗潮湿,教师每人只能分到两平方米大小的办公室。操场是泥巴地,学生下课玩,把地踩得发光。

1995年,青山桥镇决定新修建一所希望小学,将原楼台小学、原新农小学和原红霞小学三所农村小学合并组建成现在的楼霞小学。这个重要的任务落在了蒋小贵和原楼霞村支书安立东的身上。

建校首先缺的就是资金。于是蒋小贵写报告,安立东盖章,再由蒋小贵拿着报告四处争取资金。“或许是当时蒋校长的乡村素质教育办得已经小有名气,别人愿意投资给他。”学校老教师刘梅康介绍,蒋小贵当年争取到了深圳工商银行20万元的投资,县乡再补助5万,三所小学所在村的村民集资30多万,总计58万,学校可以开建了。

选址,征地,施工。在建校的9个月时间里,蒋小贵白天教书,晚上到建校指挥部督查施工。安立东当年也经常守在工地,他说:“新校地址是小贵选定的,选在了原楼台村和原红霞村交界的地方,小贵说这里好,两村的孩子更方便,也有利于保证生源。”

地址选好了,征地又遇上了麻烦。一开始大部分村民都不同意征地,磨干口舌,分析利害关系都没有用。但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蒋小贵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按人均0.6毫田分摊到每一个拆迁户,还真把大伙给说服了。

学校建成了,可配套教学设施都得从老校搬过来。校内到处都是建筑垃圾,请工人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最后蒋小贵组织学校老师,安立东组织村支部党员,大家一起干了20多天,辛辛苦苦把学校清理得干干净净,教学设施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蒋小贵建校的韧劲叫人感动。宁乡县教育局局长黎爱莲为此多次去楼霞小学为蒋小贵鼓劲,蒋小贵也借机向黎局长“诉苦”:学校的围墙还没合拢,住校孩子的安全没有保障。黎爱莲当场拨款一万,围墙的事情得到解决。去年,教育局拨款40万,将学校的食堂建好了,水利局也拨款一万,将学生饮水的问题解决了。

如此这般地为学校忙碌了大半生,蒋小贵却仍觉遗憾,觉得做得不够。

“从教40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学校建得最美,在退休之前他就想完成两个心愿。一是把学校所有的场地硬化,现在楼霞小学前坪已是水泥地,只差后坪;要扩建一个操场和一条250米的塑胶跑道,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场所。二是建一栋综合楼,把乐器、绘画、书法等设施都搬进去,让学生们有一个集中训练的场所;综合楼里还要装上电脑,让农村的孩子感受真正现代化的教育。”刘淑珍老师说。

“孩子在他的心中分量最重”

“他爱每一个孩子,孩子在蒋老师心里的分量最重。”这是村民给蒋小贵最地道的评价。

早在2003年,蒋小贵就办起了留守儿童班。他和妻子把家安在校内,与住校的另外两个老师一起料理留守儿童生活,洗衣洗澡,辅导功课。现在这个班有8个学生。

五年级的邹勇就是这8个孩子中的一个,在听到校长去世的消息后,平时挺坚强的小男子汉也放声大哭。邹勇是湘乡县人,父母皆在外面打工,二年级转到了楼霞小学,跟着蒋校长寄宿。这个戴着连衣帽、话语不多的孩子动情地告诉记者,蒋校长就像父亲一样,大冬天的,不顾刺骨的冷水为大家洗衣服,双手常常被冻得通红,而且晚上经常半夜起来给他盖被子。“我原来很调皮,在寝室喜欢闹,现在我再也不闹了。”邹勇眼睛通红地说。

邹勇的父亲是个忠厚汉子,记者采访时,他不顾腿上打工时受的伤,专门带着孩子到学校来要跟记者说几句。他说,当初把孩子送来,他也曾考察过,看中的就是蒋校长待人好,学校食堂、宿舍都很干净。“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放心。”

蒋小贵关心学生在楼霞村是出了名的。附近的很多村民都记得,就是近两年时间,他背后常常跟着一个叫小煌的“跟屁虫”,蒋小贵走到哪他跟到哪,连走亲戚,这孩子也跟着。原来,小煌的父母都在外面经商,没人照顾,他们便把这个孩子托付给蒋小贵。蒋小贵便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小煌身上生了一种疮,痒不可耐,不少地方被抓破了,流脓了,蒋小贵就给他用棉签一点点地涂药,后来还带着他去医院给治好了。有一天,蒋小贵又耐心地给小煌涂药,村民刘显莲看在眼里,她不禁对小煌说:“小煌,你看蒋校长对你比对儿子还好,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蒋校长。”

石命华向我们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强是个不幸的孩子,父死母嫁,与80多岁的祖父相依为命。1997年,小强进入楼霞小学读书,没钱交学费,蒋小贵与石命华去他家家访,看到祖孙俩住在破烂的土砖房里,家家户户都通了电,他们家还在用松油灯。看到这一切,蒋小贵当时便背过头去流了泪。回去之后,蒋小贵与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小强的学费由他和老师们各出一点凑齐。小强自进入楼霞小学读书以来没交过一分钱学费,他祖父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我孙子读书不要钱”,却没想到是蒋校长和老师们给出了。30年来,蒋小贵资助贫困学生学费累计3万多元。

在人们眼里,蒋小贵多才多艺,他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会锣鼓、铙钹、二胡等近10种乐器,会唱花鼓戏,会写对联,会玩速算,会捏泥塑,是地方上最有名的文化人。“蒋校长是数学教师,他结合自身的这些特长,90年代初就开始教孩子们画画、写毛笔字、捏泥塑、唱花鼓戏、玩速算。”刘梅康说,蒋校长的多才多艺附近无人能及,走进他的办公室,到处挂满了他的字画,他把这些特长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形成了楼霞小学独有的文化。20世纪90年代,学校开展的书画、珠心算、小开台等活动还得到了省领导郑培民的赞扬;《湖南教育报》以“让活动在山沟沟开花”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湘乡、涟源等地纷纷组团到楼霞小学参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楼霞现象”。

20年来楼霞小学的课改没有间断过。人们说,在楼霞小学读书的孩子很快乐,校园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特别是每天下午,校园里便响起了各种锣鼓二胡笛子声,这是蒋校长带着孩子们正在练习各种器乐,唱花鼓戏呢。蒋小贵曾经获得湖南省和长沙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奖”、“全国少儿书画教育家500强”等多项荣誉。在这所小小的山村小学里,蒋小贵辅导的学生在作文、数学、书画、珠心算、文艺等方面已有5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项。

“他善于让每个教师激发最大的能量”

在青山桥镇中心校书记王建平一帮人眼里,蒋小贵是能激发教师最大能量的校长。

其实,蒋小贵也没有别的绝招。“他是真心对老师好。”老师们道出他的秘诀,“好得仿佛只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他。”

生活上的关心那是当然。学校每个老师的生日他都记得,每到老师生日,老蒋都会让食堂根据老师的喜好加餐,然后让学校民乐队的孩子们敲锣打鼓,一起唱生日歌。“虽然形式很简朴,饭菜也不丰盛,但心里暖暖的。”蔡金娥老师谈到这里,心里充满了感激,“开始我也奇怪他怎么知道我的生日,后来才知道他是从每个老师的身份证上找到的。对待别人,他很心细。”刘梅康老师已经习惯了这个学校特色:“这些年的生日都是老蒋给我过的。说实在话,因为忙,自己的生日经常记不得,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至于老师家里的大事小事,老蒋也总是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于教育教学业务,蒋小贵最上心。虽然学校规模小,又地处偏远,但制度建设从没有随性过,丁是丁,卯是卯。在落实过程中,最让老师们服气的是他最喜欢说的那句“我先来”。比如,每人每期两堂公开课,从说课到授课到评课,他都带头参与;每人每期要写教学论文,又是他带头交。效果还真“逼”出来了。就拿教学论文来说,这几年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县、市、省乃至国家级奖励的就有60多篇。蒋校长自己撰写的论文或发表、或获奖、或交流的达到30多篇。他的教改经验“三十等于或大于四十”引起广泛的争鸣。“就这样,他逼着你往前赶,往上走。”“其实,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关心”——大家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因为热爱,所以痴迷。对于教研教改交流活动,只要有机会,他就逮住不放。早在20世纪90年代,楼霞小学与长沙市育才学校建立了结对子的关系。至今,两家关系还很热乎,有来有往。育才学校副校长杨维钢谈起蒋小贵的热忱仍感慨不已:“他谦逊的学习态度,让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是校长,也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却连连说,机会难得,机会难得。虽然我们送了课,但楼霞在精神层面给了我们更多。他们那种坚韧办学育人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对年轻教师的课堂,蒋小贵盯得特别紧。付天雪老师还清楚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从如何备课、布置作业到如何对待后进学生,蒋校长都手把手地教她。只要有时间,就听她的课。有一次,天气已经转凉了,她正在上课,发现校长一直坐在外面走廊里听课。走出教室,蒋校长就迎上来与她交流这堂课的感受。“来晚了些,就没有进去了。”蒋校长笑着解释。后来她才了解到,走廊听课是蒋校长的习惯。在走廊听课,最大的好处是来去自由,如果有紧急事情可以随时处理。“虽然他不蛮批评人,但听得多了,对老师是无形的激励,不认真搞不行。”老师们说。

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是蒋小贵的优点。老教师李国栋年纪比蒋小贵大,是蒋小贵发现他在珠心算(即速算)上很有一手,于是动员李老师教学生们玩珠心算。1995年,他派学生代表宁乡参加长沙“新苗杯”珠心算比赛,竟然一举赢了“常胜将军”浏阳队,自此成名。蒋兴龙在唱花鼓戏方面有专长,蒋小贵便请他与自己一道教孩子们唱花鼓戏,现在也搞得风风火火。只要教师有特长,就能在楼霞找到“市场”。

尤为可贵的是,蒋小贵不是只站在学校和自己的立场来看待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了,成熟了,蒋小贵绝不把他们硬留在身边;相反,只要有机会和平台,他就极力举荐。

镇中心校校长张学成向记者讲述贺赞红老师的例子。张校长是从别处调到青山桥镇的。他发现蒋小贵每次碰到自己就说,我们学校贺赞红老师的课上得不错,你是否去听听?有次,张学成到楼霞检查工作,蒋小贵便把他拉进贺老师的课堂。结果一听,确实不错。蒋小贵向他“摊牌”:“贺老师在楼霞工作了三年,成长很快,我觉得中心校更适合她成长。看能不能把她调过去。”张学成很感动,在乡村小学,一般别人只有往自己这边“拉”的,哪有往外“推”的,一个校长能为教师如此考虑需要很大的胸怀呀。就这样,贺老师调到了镇中心校。

这些年来,从楼霞走出了“华天奖优秀教师”李国栋、市骨干教师邓世锋、县人大代表胡红波等一批名师。大家细数了一下,来楼霞任教过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成才了,或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成为省、市骨干教师,或成为各名校名师。当这些教师展翅高飞时,最后坚守这个“搬不走的学校”的是永远的蒋小贵。

“跟学生在一起,他的日子才最有味”

在青山桥镇一待就是40年,蒋小贵不是没有过机会走出去。

因他在书画、美术上颇有造诣,1999年深圳一家工艺美术学校邀请他过去做美术设计,据说工资4000多元一月,是其当时工资的四倍,还许诺替他解决妻子的工作;在他推行素质教育最红火的时期,省城一所名校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宁乡经济最发达的乡镇大成桥,原联校书记杨玉祥几次上门游说,想将他调往大成桥联校任职;青山桥镇教育办也曾想提拔他,将他调到原青山桥联校任职。

到最后,他一一回绝。

“他没去,但矛盾过。”青山桥镇原联校校长文寅生回忆:“有一次他跟我交心,说出去可能会改善一下条件,但是当时他在楼霞小学当校长才四五年,刚刚做出点成绩,要是走了,觉得遗憾。”

蒋小贵最后说,我的位置在这里,在农村,在楼霞小学。我的价值在这里,我的一亩三分田在这里!

去年教师节,宁乡教育局特意增设了一项“岩竹”奖,表彰那些扎根山区30年以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优秀教师,蒋小贵是获奖者之一。“实至名归,他就是那最真的岩竹!”黎爱莲如此评价。

不过,蒋小贵的坚守不仅仅是因为信念,更多地是源于快乐。

他每年都会训练一支小学生“民乐队”,学校的重大活动都有民乐队的身影。“从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得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镇中心校副校长吴孟丰每每接触到楼霞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小贵是发自内心地爱这些孩子,爱这所学校,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校长这个岗位。”

去年11月,中心校组织全镇老师赛课,张学成邀请蒋小贵当评委。“结果他一口就回绝了我,说我不当评委!我就很纳闷,结果他说他要赛课!”张学成现在想起仍感到惊奇:“他都58岁了还要赛课!真佩服他还有那么大的激情!”

“老蒋经常跟我说,跟学生在一起,跟老师在一起,他的日子才最有味。”刘淑珍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村民们早已把蒋小贵当做了亲人。2012年12月14日的清晨,寒风凛冽,当载着蒋小贵骨灰的灵车缓缓行驶在青山桥公路上时,公路两旁挤满了等候的村民,灵车驶过,鞭炮齐鸣,烟雾遮盖了10公里路途。

那是村民们用最隆重的礼节在送别他。

做瓷砖生意的李老板放了500元鞭炮,他曾经是蒋小贵的邻居,“蒋校长这个人很仁爱,是村里最好的老师,他走了,我真的很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