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37

导语:在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第1篇

“科学素养”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二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科学素养”比“科学素质”和“修养内涵”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等。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将科学与人文巧妙融合,其既包含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及文史常用知识等,又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因此,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多种能力方面,例如: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归纳和演绎的能力、类比和推理的能力及查阅资料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等。由于“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三、培养“科学素养”的三个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包括辩证的思维方法、多种逻辑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三个培养“科学素养”的策略。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通过论述类、人物传记类等文本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和《动物游戏之谜》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认识科学的发展,畅想宇宙的秘密。又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既可让学生感受“传承”和“探究”的意义,又能使学生体会逻辑严密的语言的魅力。另外,在教学《宇宙的未来》一课时,教师既可让学生憧憬宇宙的未来,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科中“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能使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兼顾多种文体的个性阅读方法,体现学科思维的共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化繁为简,又可使学生迅速找到合理的思维路径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利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文的写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包括: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对论据材料进行取舍、阐释、论证和评价等。系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敏捷、灵活、深刻和独创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因果关系”(高三写作训练专题)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通过对“溯因究本”的分析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又能启发学生结合以往所学,归纳审题立意、分析说理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在出示《房祖名心怀感恩》这一例文后,学生立刻发现其论据未能围绕论点进行分析,导致道理没有阐明。此时,教师可让大家思考:为什么房祖名心怀感恩就能促其成长?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于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找到原因,从而完成了这一例文的修改和补充。这样,学生掌握了“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之后,在“课堂练笔”环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溯因究本”的思维方法将分析引向深入,最终达到仔细分析、深入思考的目的。

3.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批判的精神及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适应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践、探索、质疑和创造。例如,教师可结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中的“儒道互补”和“佛理禅趣”两个单元,设计《试论“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等论题,并组织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以探讨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尊重史实、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又如,教师可结合社会调查、演讲比赛、读书大赛和辩论赛等活动,既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勇于质疑和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2篇

从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立意及导向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思考发展与评价的问题,进步与退步的问题,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创业与创新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问题。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命题着重素养立意,命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充分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这既是2016年语文命题的特点,也是2016年作文命题的特点。

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的思维考查来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由果溯因的思维、由此及彼的思维。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思辨比较思维。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思维的角度与层次。这是考查思维的角度与层次。

纵观近三年来的新课标卷、近十年的全国课标卷作文,从思维考查方面分析,主要考查三个层面的思维。第一层面是思维的限制性、思辨性、比较性,第二层面是大与小(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此与彼(同类相比、由此及彼)、个与类(由个及类、多为解析),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限制性,即思维的指向性。如2016年全卷Ⅰ“获奖之后”,只能写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发展与评价,全国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只能写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思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比较、选择、多角度等方面,如2015年全国卷Ⅱ(甲)材料作文“风采人物评选,三名候选人谁更具风采”,2015年全国卷Ⅰ(乙)材料作文“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接电话”,小陈该不该举报父亲,体现了思维的比较性、选择性。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

新高考命题改革是依托修订后的高中新课标,以北京高考卷、上海高考卷为风向标。梳理与研究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及近10年来课标卷作文命题,就可以把握作文命题的趋势与规律。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话题作文两次,标题作文五次,材料作文八次,近六年都是材料作文;近10年来,课标卷全是新材料作文。标题一般是自拟或限定范围。文体绝大多数都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有限写记叙文的,如2015年材料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要求只能写议论文的,如2005年标题作文“说‘安’”。近年来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作文合乎文体,任务驱动作文也好,时事平论文也罢,都是写议论文。所有考题都给了提示语。这是命题的基本特点。

第3篇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现浅谈几点初中语文知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正视初中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初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动器,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切不可一谈初中语文知识就色变。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小学开始接触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在初中作为自学板块进行进一步强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这些能力中已有雏形。初中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让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中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初中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莫泊桑、莎士比亚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初中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浅易,又不能过于复杂,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③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2.语法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的分类: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⑵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②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③句子:⑴单句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⑵复句(限二重复句)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修辞知识,主要有

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4.文体知识

①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③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④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标语、启示、计划、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5.文学文化常识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常识。③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④文学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6.写作的基本要求

会写记叙文,其他文体可以涉猎,不做强求。

7.古诗文语言常识

①字音:多音字、异读字。②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下转12页) (上接13页)假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④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8.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①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②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③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④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⑤学习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⑥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由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口号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常出现有不重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课堂热闹,语文知识教学严重疏忽。再者,到了中考时候,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语法知识,连作家作品、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也考的极少。这也给人以误导:初中语文知识不重要。

第4篇

一.继续教育帮助语文教师奔向目标

对语文教师而言,继续教育的核心是提升语文专业素养,促进语文专业成长,通过外在的教育,关键是要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自我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要遵循4个关键词。

品德道行:语文历来注重“文道结合”,教师首先要德行高尚才能教育好学生,所以继续教育把修养师德作为首要目标。语文教师要把教师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不断修德修行,提升精神境界,无怨无悔“白加黑”“五加二”,真正关爱学生,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让学生考好分,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知识技能: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与丰厚的人文素养。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它学科知识,积累人文知识素养。博览群书,阅读切合语文教学、做学问的书;同时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如导入、点拨、提问,沟通、组织、管理等,做到知、能、行三者合一。同时不断充电学习,自我思考和反复实践。

心理信息:语文教师要懂点心理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调适能力,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大门,做学生知识丰富和思想良好的引路人。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力,而且要学会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提高从网上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师生的互动双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合作教研:语文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本校培训,自行研修,可以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通过互相听课、教学沙龙、网络研讨、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合作教学科研,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文章。而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向名师发展,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必须牢记这样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学习。

二.继续教育亟需解决的重点

《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根本在于高效课堂,进行科学有效教学。继续教育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强化高效课堂理念,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就要掌握高效课堂的教学范式,如15/20/10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等,通过分析案例、学习经验、集体研讨、网络学习等形式,取长补短,优化内化,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继续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评聘晋升,功利色彩太浓;任务主义,动力不足,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深思,加以改进。继续教育有效进行,就要创新形式,重在实用,做到自觉和考核双重增压。如语文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专家学者理念的启迪,也要有一线名师的经验介绍,更要有优秀教师的实践示范,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点,如何提高教学力和学养,通过讲座、观摩、研讨、自修和提升,提高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水平。决不能出现为完成学校指派任务,人到心不到,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再如提升学历,要真正本着提高自己的宗旨学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杜绝东拼西凑抄袭造假成文。

第5篇

论文摘要:加强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语文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运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文学作品为有效手段;以人文情怀垂范化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膺服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

目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近些年语文教育界又掀起了有关语文人文性的大讨论,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语文教师要拥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必须先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个性品格。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评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体验能力。体验能力包括文化价值体验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积淀后才能外化为带有主体人格的文化意识,要想尊重人的发展并且促成人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而且还应着力培养学生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教师要高度敬业,悟尽职守,热爱生活,接受专业的文学训练,坚持“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和重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素养 提高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中职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职场生涯打好基础。

一、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达到或具备的一种水准,以学生的言语和言语技能为核心,包含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热爱的情感,具有健康的个性与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复合素养,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含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可见,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修养,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能力,兼顾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品德修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它体现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部[2001]1号文件指出:“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由此可见,承担着培养一线各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职业教育中作为基础课的中职语文,对于塑造学生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将语文素养视为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三)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专业教育。

语文素养能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使人的发展具备了基本的潜能,是人的所有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性特征,它决定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是为专业服务的,它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即一般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的,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则可促进学生一般能力的发展。语文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分化,通过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社会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等)得以锻炼提高。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就业及创业所需要的,也是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所以,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语文课程是一门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基础课程,语文素养是现代人在竞争中必备的素养之一。从教学内容而言,语文收藏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伟大的发现,它能引导着我们在生活的站台上“传承文明”,启迪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创新。因此,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语文学习熏陶感染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深入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去感受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修养。通过语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及缺失原因

(一)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1.口语交际能力差

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对生活的感悟少,且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语训练和锻炼的机会,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私下与同学朋友相处时很善谈,而一旦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如课堂上、会场上、应聘会上与人交谈时,面对老师、陌生人、招聘人员,常表现出怯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重复啰唆,语句不完整、结结巴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等现象。

2.阅读能力欠缺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个人书籍占有量很低,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内容和范围也比较狭窄,主要以报刊类为主,对文学名著极少涉猎,外国文学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对阅读根本就不感兴趣,但凡要求他们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增长见识、阅历,提高修养,他们的反应是“看不懂”、“太长了,看不下去”。学生阅读能力低,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缺少归纳总结能力,文字理解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致使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3.写作能力亟须加强

由于生源因素和受普通中学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多数教师忽略了中职学生个性的需求,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为主,这很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限,作文一般都是应付了事,写起文章来内容空洞、逻辑不清,甚至离题万里。再者,多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严重忽略与中职生实际息息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训练在整个写作训练中所占比重很小,种类少,训练时间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亟须加强。

(二)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原因。

受目前招生制度的影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一再下滑,相对于普通高中差得很多,大多数学生是在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读普通高中又无望的情况下选择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学生进入职校后,由于本身基础薄弱,上课时常听不懂,随之无心向学,甚至还有放任自流、厌学、混文凭的现象。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自信心不足,提高语文素养困难较大。有部分学生认为到职校来全力学好专业课就行,把文化课放在了从属地位。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没认识到在掌握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达到相当程度的文化水平,二者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这些学生语文根基薄弱,语文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文化素养不高。

三、培养与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的对策与思考

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论素养或许不能与本科生相比,但他们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农民工、外来打工族,他们即便不具备较高深的人文素养,也必须具备现实生活中要用到的最基本的职业语文素养。他们也许不需要有高深的理论文化功底,但要有基本、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必要有滔滔不绝的口才、洋洋洒洒的文采,但要有正确表达的说话能力、清晰工整的书写能力。

语文教师要树立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阅读训练,提升文学素养。

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各项能力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

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中被动学习占一定比例,学习态度普遍不够端正,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由于网络游戏等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从阅读取向来说,中职学生更青睐于漫画类书籍或言情、武打、侦探等通俗文学作品,甚至阅读一些存在不良思想的书籍,不但无益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何让学生阅读有价值又是他们感兴趣的作品,成为中职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对学生阅读取向的引领工作。

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大致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鉴赏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外,还要竭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凭借课本的范文进行阅读教学,掌握一套阅读各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扩大阅读量。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涉猎、沉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识广,文章读得多了,才能积累语汇,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逐渐明白文章的规律。此外,适当增加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是必要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选文,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给学生;提倡学生利用课余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或到阅览室广泛浏览各类报纸杂志,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吸取“新鲜营养”,培养学生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加强口语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从入校的学习、毕业的应聘到工作中的上下协调、沟通合作以及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无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可以说是体现语文能力的关键。因而,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说”“课堂提问讨论”“自我介绍”、主题辩论会、专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尽力创造给学生说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前3分钟演说,就是每堂课利用课前三分钟,让三个学生做一分钟的口头演讲。全班学生轮流循环进行,每个学生都必须上堂锻炼展示。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锻炼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而自我介绍是重点训练项目,要求表达流利,表情自然,能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自我介绍要求人人过关。通过自我介绍的训练,为学生以后在就业应聘中自我展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写作训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十分重要的要素内容,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中职学校传统的写作教学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忽略了职业教育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急缺。中职学校在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却忽略了素质的培养。许多中职学生只懂技术不懂表达,个别学生在毕业洽谈会上连个人简历都表述不清。为了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写作能力时应考虑学生将来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写作训练向应用型倾斜,充分重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无论是从生活实际还是专业学习,以致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写好应用文都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消息与广播稿、从写产品说明书到求职信、总结等,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和就业中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

(四)渗透人文关怀,服务技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在形式上承担传授母语技能和技巧的重任,内容上更闪耀着人文的光芒。笔者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一是让教学内容闪耀人文理念,即教材选择、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突出人文精神;二是让教学方式突出人文精神,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课内课外都彰显人性特色,强调人文关怀;三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迁移,激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以此来增强人文课程的吸引力、凸显人文关怀;四是在教学评价中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强调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发展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体现人文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服务技能教育,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育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进行:一是编写具有本校特色、专业对应的校本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对语文能力要求的差异编定具有本校特色、专业对应的校本教材,是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育的主要体现。二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将现代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等听觉、视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适当实现语文课堂的大迁移,将语文课堂移至更适合教学的场景里去,是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教学评价淡化分数,强调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发展能力的评价,是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育的价值体现。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语文课堂。例如,让学生就本专业学习、研究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出版专题板报,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这样的语文活动,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更能以此实现手脑并用、边学边做的目的,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要树立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把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实用有效为标准,根据时代特点及中职学生现状来开展语文教学,真正发挥语文优势,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适合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 思考

由于现代社会职业训练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因而对职业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既要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服务,更要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服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突出中职教育特色、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等方面,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当汲取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心理及社会行为等进行分析,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来指导语文教学。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程度,教学中要借鉴学习理论,重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局面。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能,张扬其个性,注重培养其听、说、读、写与思维的能力,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英国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并且机智的反应”、“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看法”、“理解文章含义,自己有独到的见解”、“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与说”。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教学氛围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创造环境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多媒体以其提供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丰富的多样化信息,对学生形成了多重感官的有效刺激,从而激活大脑相应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区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冲动。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师设置的特定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特别适合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

三、口语训练要重视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教学内容选择时,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不然训练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让口语训练可以为学生在将来踏入社会而服务。为了能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应该注重时时加强口语训练,在每节课上可以先讲解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针对学生的实训结果来开展评价,可以是老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大方地在公共环境中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而且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应对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

这些无疑不是语文口语训练的实用性,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岗位中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加强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前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紧扣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针对性课题,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在班上举行一个“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为题的大型综合实践课题,经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了如下的小课题:(1)谈中职生的能力问题;(2)怎样丰富中职生的人文内涵;(3)专业课最佳学习方法;(4)中职生的升学与就业选择探讨;(5)上网的利与弊;(6)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8)求职时面试前的心理调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课题小组,每组选出课题组长一人,从这些课题中自主选定课题后,各自查阅资料,有的查阅图书,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调查走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编写论文提纲,由教师审定后撰写成文,各小组再把论文打印数份,在班级公开展示,在互相交流中总结经验。结束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认真总结,发现课题研究的得失情况,及时总结评价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促进中职院校语文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彰显职教特点,努力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德好、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开学之初我首先对未来三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个大概的规划,规划紧紧围绕现代文目标拓展阅读与强化文言诗文基础两个核心工作展开。

在现代文拓展阅读方面规划并实施"万字时文阅读"三年行动计划,意在通过对有鲜明思想性和时代感时文阅读,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积淀思想、提升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理性,帮助学生以现代的、理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本学期已为全年级学生推荐阅读时文13篇文章;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在抓好语文教材教学的同时,还利用学生的成语习得有计划地实施上海高考"300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打算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渗入古诗词的鉴赏,以期提升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等人文素养。

本年度主要担任预高、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所任教的高一(12)班属于xx内高班的学生,汉语基础相当薄弱,尤其是他们的古诗文学习几乎就是从零开始,经过预告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进入高一年级之后,已经能够跟上整个年级的学习进度。尽管因为语言积淀、语言应用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应试阅读仍然存在很多障碍,但学生任然在慢慢地进步。

本年度我结合内高班学生的学情,确立一个区级重点课题:《汉语成语习得在内高班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本年度共有四篇论文先后获奖:

《xx》在"黄埔杯"长三角城市群"新观念,好实践"征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xx》发表在《上海市中小学民族教育教学案例汇编》一书中;

第9篇

一、选文呈现“民族性与人文性”

1.传统文化类选文占据“半壁江山”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是近年来考试评价的一大趋势。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现代文阅读领域,突出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类选文的增加。2016年现代文选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传统文化类选文占据“半壁江山”,主要出现在以说明文与议论文为主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中,且所包含的题材类型多样:如湖南衡阳介绍传统服饰文化的《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湖南长沙介绍传统中医文化的《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四川成都介绍传统生肖文化的《猴年说猴》;江西、广西南宁介绍传统书画文化的《瓷板上的中国书画》与《文房四宝》;以及北京卷介绍传统道德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皆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材料。这类选文兼具民族性与人文性,既介绍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民族与传统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

2.“名著细读”持续推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对于如何考查整本书、名著阅读的争议,近年来一直没有消失。2015年江苏南京卷、浙江台州卷就开始将课标推荐的名著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考查,2016年,“名著细读”的方式持续推进。

以江苏南京卷为例,选择名著《骆驼祥子》的选段命题,题目由选段扩展开去,要求学生提供选段之外的信息―“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并结合文本内容及提供的材料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此类题目既不同于以往重点考察名著知识类的题目,也不同于近年将名著细读的选段局限在主人公的相关内容上,而是选择名著中相对次要的人物与情节,考查学生必须在通读完整本书并熟练掌握相关内容前提下的分析能力,真正落实了名著阅读的考查。除南京卷之外,浙江台州卷的《飞鸟集》(节选)、河北卷的《骆驼祥子》(节选)、广东广州卷的名著阅读附加部分等,均将名著选段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考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阅读”,尽管目前考查的地区仍然不多,但可以预见这是将来的趋势。

二、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全国中考命题的变化绝非日异月更,而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稳步变革,现代文阅读亦是如此。2016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与往年相比,“变中求新”之处在于更加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人体验”

体验是课标中关于“阅读”的核心概念。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更是课标对于阅读评价的相关要求。2016年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大特点即关注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

【例1】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2016年北京卷,第20题)

【例2】

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谈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5分)

(2016年江苏南京卷,第16题)

以北京卷与南京卷为例,两题所属文本类型各不相同,但均以开放式的命题将问答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且绝非“言之有理即可”,而是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我、读出收获。

2.设置问题情境,重视迁移

营造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以及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

【例1】

读完文本后,请你给准备栽培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2016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第14题)

【例2】

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4分)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2016年湖南长沙卷,第17题)

以上两例皆设置了现实生活的情境,将阅读能力的测试嵌入其中,考生需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迁移至问题情境中,并加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将测试内容与生活情境勾连,改变传统考试重视知识点的测查,传递了一种观念:阅读的文本信息不仅仅是测试材料,而且是可以内化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有用的信息。这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3.读写结合,以读导写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反映在201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领域,则主要体现在指向践运用的以读导写类试题中。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山西卷,其试卷结构分为“读・书”“读・思”“读・写”,不同于以往的试卷结构。且在“读・思”版块,明确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写下阅读心得,并对语言表达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不少于100字”“书写规范”等。又如2016年辽宁大连卷的第22题,要求学生采用阅读文本中的描写顺序,写一种喜爱的植物。这些以读导写的试题近似于写作部分的片段写作,但与阅读部分的关联更紧密,是学生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延伸、学习与运用。吉林卷、辽宁大连卷几乎每年都有读写练习,其他省市如上海、广东深圳、山西、广西卷等近年来也多有涉及。

三、“非联”文本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红火”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在2016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并未出现“红火”的局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今年主要有北京卷的“京剧”、贵州遵义卷的“大数据”、沈阳卷的“旅行中国”、南京卷的“苗族服饰”等。首先各省市各有特色,如北京卷的特色是“两主三辅,图文结合”,以两则文字材料为主介绍京剧的一般情况,以两幅京剧相关的手势图画与《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片段为辅助材料分别设置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贵州遵义卷的特色是文、数、表结合,从提取信息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信息处理现实问题,设题层层深入,很有特色。但从选材来说,各省市材料的选择仍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多局限在“为获取知识”为主的过于雅致、精美的文本情境之中。且由于“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要求是“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评价要求并不明晰,导致各省市“非联”文本的命题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尽管“非联”文本的考查仍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但作为能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的阅读形式,可以预见将在未来中考考查中会更广泛地出现。

四、掌握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正确备考

1.考心:学科基本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基本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将仍然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心。课标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首先要让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考是以试题来检验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高利害考试,因而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看,要更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的命制首先必须紧扣此基本点,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纵观2016年全国中考现代文阅读,信息提取能力、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等阅读能力是全国各省市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无论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其测试形式还是测试内容发生怎样的新变化,试题背后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关注不会改变。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阅读的教学和学习,要扎实到位,而不可蜻蜓点水。

2.命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将会更加明显

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来看,现代文阅读将继续保持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重视,试题命制的“学生主体”“读者参与”意识将不断加强;同时,题干的指导性与情境化也会愈加明显,以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并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阅历和理性思考解决实践问题。这种灵活、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的命题方式将会对学生阅读有更高层级的要求,从2016年来看,这类题多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反思评价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读透文本的基础之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在考试中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读懂题干,明确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去

答题。

3.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可能会更加明晰

将名著选段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材料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强调在中考命题中进行整本书阅读内容的勾连与检测,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真实的名著阅读情况作出了客观的检测。这样的变化势必引导学生在日常W习中以细读、精读的方式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名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