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42
导语:在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焕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14-02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y abou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XU S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hua College,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i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ers’ team inrural primary schools.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 faster.It is eff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hall be produced for the self-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and etc.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information literayEducation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通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动迭起,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雏形的孕育诞生,发展人们的信息素养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系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现代信息素养,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在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方面。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意识和情感。小学教师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具备较强的意识情感:有强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需要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有了解和使用以便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愿望;有以自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的意识;有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和对自己的信息行为进行评价的意识;有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意识和学习、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的意识;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学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2.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传播虚假、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进行计算机犯罪活动。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做有益社会的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同时,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要保证自己劳动成果的纯洁性,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善于寻求别人的合作与帮助的同时,要以豁达的胸怀帮助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信息产权,未经同意不要下载别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未经授权不将别人信息传播于他人。
2.3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的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而且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也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
2.4 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并能明确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总之,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极其复杂,信息的开放、利用和创造都需要一定信息知识作为基本前提,已形成的信息能力又影响和制约者信息知识的掌握。随着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使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并收到日益明显的效果。
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途径
3.1 加强信息设施及资源建设
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如数量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给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
3.2 营造信息素养的自我养成的环境
农村小学教师课务非常重,没精力学习。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以自我养成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尽可能少的占用教师有限的时间。终身学习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要成为创新知识的启蒙者,必须先成为创新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学会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一切的起点是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校要为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养成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
3.3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线性、固定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教育中广泛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一线教师从事信息教育的实践必须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和改革。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其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非只是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而非只限于课本材料;注重学科的交叉专题,而非只是单学科知识点;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注重情境中的自我发展理解,而非仅仅强化技能;强调基于资源的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而非传统的讲授、辅导、模拟、考试的单一课堂学习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开发者的角色加入到教学过程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注重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设计学习环境四方面来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3.4 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可行的培训需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教师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用性。这也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切近教学实际。使信息培训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第二,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而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所以,应根据年龄、性别、学科、任教的年级的不同,不同群体的教师应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不同的内容。
第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如果只有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则培训活动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技能的良性发展。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际培训过程中评价方法单一,没有突出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而培训后又没有充分地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缺乏与教师持续而广泛的沟通。因此,应该以教师教学状况的改进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培训的效果,以教师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培训的方法与内容。
4 结束语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而,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小学应该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环境来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形式与内容,以便保障培训效果。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对培训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从范畴、目标、内容体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3-04
一、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列一章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显然,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该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结构、标准以及培养策略等方面,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农村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却鲜有关注。为此,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二、概念界定、问卷设计与实施
1.概念界定
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虽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研究过少,迄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优化”是一种思想,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目的是使事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意愿。教学信息优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使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研究指出,教学信息优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种从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层面出发,认为教学信息优化就是对教学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优化,是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控制和调整,是对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优化;另一种从信息调控层面出发,认为只有利用多种反馈信息,准确灵活的调控教学,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列为三个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2.问卷设计
笔者在文献研究、与部分教师进行座谈的基础上,以图1分析框架为基础,编制了“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性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个人的自然信息,涉及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学科以及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量表,依据孙绍荣(2001)提出的“信息功能类型”和张倩(2012)在“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中对有关教学信息能力优化途径建议,从“教学信息表达优化能力、教学信息传递优化能力和教学信息控制优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10题;第三个部分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效果量表,共包括8个题项。后两部分每题项均参照里克特(Likert)量表设计,采用4级语义差别,请被调查者在1-4的符合程度中进行选择。
3.问卷实施
2013年10月份,L省专门针对农村中学教师、围绕 “学科知识结构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方式转变”这三大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全省培训规模约5000人。笔者的导师有幸负责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材料的开发和部分教师的授课工作。为深入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优化情况,我们利用这次机会,通过问卷的方式对L省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信息能力进行了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其中,男教师占41 %,女教师占59%;教龄在1-5年的占33%,5-10年占17%,11-15年占20%,15年以上的占30%;文科教师占29%,理科教师71%;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88.7%,未参加培训的占11.3%。
三、调查结果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
为了解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水平,本研究依据前文分析,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方面,其整体情况见表1。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整体水平不理想,尤其是在信息调控方面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均值只有1.84,相对来说信息表达能力稍好一些。为解释这一结果,在问卷中对教师“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一项做了调查,有88.7%的教师选择了参加过培训,一方面说明各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重视,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机会,并取得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重点多集中在对教师操作技能的培训方面,忽视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调控教学的意识培养。这说明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在以后的培训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培养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
2.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的能力
(1)教师信息表达的能力较为理想
信息表达的主要目的是 “化复杂为清晰”、 “使信息可理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强,却无法灵活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中。表2中,教师在“图表呈现教学信息”、“绘制图表熟练”和“一直用多媒体材料教学”这三个题目的得分分别为2.68、2.76、2.82,均在平均分以上,可见教师经过培训,电脑技能水平普遍较高。但“难转易的能力”一项中,教师得分只有2.39,相比其他三项明显偏低,虽然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的培训方向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转换,根据教师自身缺陷进行针对性培训。
(2)教师信息传递的能力略有欠缺
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外,培养高效的教学信息传递能力也十分必要。但数据表明,教师教学信息传递能力并未达到人们预期。如表3所示,62%的教师 “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且大部分教师认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说明,多数教师乐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促使知识掌握能力”和“促进思考体会能力”的平均得分却只有2.44和2.33,促进效果差强人意。在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和信息的接受者(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让信息本身变得更为清晰、易理解,可真正做到的教师为数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向教师渗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但并未促成教师观念的真正变革,教学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范式。
(3)教师信息调控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学信息调控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传输教学内容信息,但却是保证教学内容信息顺利传递的首要条件。教师对教学信息的调控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外两方面调控。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调控能力水平并不乐观,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这一题目中均值为1.97,26%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 一题的均值也只有1.71,15%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调控多在课堂范围内进行,课后调控欠缺,缺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反馈的意识。 “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和“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这两个题目的标准差分别为1.000和0.868,说明教师在信息调控优化能力上发展并不均衡,这对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3.相关因素分析
(1)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自然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不同影响因素,在问卷的第一部分设计了性别、年龄等自然信息问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年龄与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具有较强负相关性(P值为0.025,小于0.05)。其中,年龄与信息表达优化能力、信息传递优化能力这两个维度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 - 0.257、- 0.214;年龄与信息调控优化能力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值为0.391,大于0.05)。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教师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越低,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年轻教师信息素养本身较高,另外年轻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心态较积极。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最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保证培训的高效性。
(2)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共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维度,但各维度之间具体关系如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均与总体优化能力呈显著相关,且两两维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上)。即一种优化能力得到提升,另一种优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三种优化能力相辅相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提升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优化能力间的均衡发展。
(3)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信息调控均对教学效果有极强的影响作用,且P均在0.01显著水平上。研究指出,优化教师的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加速知识理解,而优化教师教学信息调控能力,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现。因而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加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四、问题与建议
鉴于问卷调查对象局限于L省农村中学教师,发放样本数量较少,得出的某些结论或许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很多问题上各农村学校的中学教师都在所难免。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还是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方面。以下就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信息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1.在政策方面: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一直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它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能力的养成。尤其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更为不足,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允许各地通过集资和合理的收费来补充资金,以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办学条件问题。在政策体制上,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社会地位常与其文化和专业素养成正比,而社会地位取决于经济地位。因此,在政策法律上,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要相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现“自善其身”。
2.在学校方面:健全各项奖励机制,建设“信息化”校园体系
如前所述,随着中学教师年龄的增大,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在逐渐降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仍有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对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充耳不闻,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就需要学校行政领导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接受信息教育的积极性,并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和教学管理之中。加强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局域网,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科网站,完成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教师教学信息能力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3.在培训方面:转变培训重点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无法灵活应用于课堂。然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因此,在今后的培训方向上,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过渡。教师渴望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但思想上仍被传统教学范式束缚,无法真正将信息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在后续的培训中,应把推进教师观点变革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考虑到培训内容当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认识。教学信息调控是教学内容信息的顺利传递的有力保证。教师的适当调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与吸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加强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4.在认知方面:纠正错误认知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媒体教学有两种严重的错误认知,首先,教师认为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就是由“人灌”改为“机灌”,加大知识传递密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根本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成了教学的“旁观者”。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信息资源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另一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未被纳入高考课程,是副科,教师和学生都没给予充分重视,教师不愿花时间对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钻研和推广,这种消极的态度妨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张倩.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李葆萍.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及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4]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教师的从教之日。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学校领导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活动方案《奔向》也被选送苏州。年4月,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年4月,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喜怒哀乐。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目前。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课上,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课上,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关键词: 地理教师 信息化素养 信息技术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地理教师提高信息化素养。
一、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
第二,这是地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师培训方面对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对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分别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另外,终身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不落后于这个社会,不被信息社会所遗弃。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信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包括理解信息社会的趋势,正确面对信息化的特征,以及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了解其局限性及负面影响。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意识包括:一是树立信息价值观;二是在工作中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三是对学习信息知识有积极心态;四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就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有关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包括:一是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二是具备必需的英语知识;三是信息科学知识;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整个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的关键部分。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实际应用,掌握基本的操作与信息处理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具备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包括:一是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查找所需信息;二是信息加工与利用的方法;三是利用资源库组合素材制作教学课件;四是熟练使用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具备信息教育和科研能力。
三、如何提高地理教师信息化素养
1.重视硬软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
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保障经费的投入。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开通了校园网,购买了教师学习和使用所需的一些资料、软件等,购买了一些各种素材的光盘、学科资源库等,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备课提供方便。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这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加强教师信息观念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领域在不断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利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并以此影响学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因此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目标应该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3.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