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本土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45

导语:在本土化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土化教学论文

第1篇

摘 要: John Schumann 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了文化适应理论。该理论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角度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和洋泾浜化现象。而之后Anderson又进一步提出二语习得要经历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过程,即本土化模式。本文着重阐述文化适应模式以及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基本内容,并试图探究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文化适应;语言休克;本土化和半本土化;教学启示

一、 文化适应理论和本土化模式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 社会和心理结合” 。早在1978年,社会心理学家Schumann就提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其二语习得的水平。所谓社会距离,“就是学习者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目标语群体接触时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武英杰、张玉双,2010)。而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个体的情感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

此外,Schumann还从文化适应角度探究了二语习得中的“洋泾浜化现象”。当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较大时,学习者就会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语言也出现洋泾浜化趋势。而Anderson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本土化模式”(the Nativization Model)。他将二语习得视作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结果,进而形成了本土化模式。

二、 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从而深深地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在目标语环境下习得二语时,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因素只在社会距离无法确定时才发挥作用。而在外语教育环境下,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本文中所指的语言休克主要是指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

关于语言错误的探讨并不少见。然而,这些探讨多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却很少从认知角度出发。事实上,“语言并非是独立的自然现象,语言意义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李颖,2013)。正如王文斌转引Humboldt所言,“每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王文斌,2013)。因此,中英文缘于各自不同的人文历史递演,衍生出殊异的表达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这也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根据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二语习得要首先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想方设法使输入的目标语符合“内在规则”(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即不断地通过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构建语言假设。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主要是在母语思维模式上构建起来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认知和思维模式的相似程度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这也就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当相似程度高时就产生正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有助于二语的习得;反之,当相似程度低时就产生负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妨碍二语的习得。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本土化和半本土化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1、 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演变也各异,所以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这就造就了各民族思维模式的迥异,而这种差异也进一步体现在语言上。因此各民族描述同一个事物时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所差异。

汉语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而英语思维模式则具有分析性的特点。中国人自古就对“现象”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也就有了“格物致知”一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各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且富于变化的。故而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整体性和辩证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置于一个整体中来考虑问题,因此事物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不容忽视。汉语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数时候,词语、句子和片段无需通过各种连接手段就可以自然地放在整个语篇中。通过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行文意义的连贯。这也就是常说的汉语是“意合”语言。与此相反,英语思维模式则更具分析性。古希腊人喜好哲学,乐于探究事物自身的特性及其永恒不变的本质,故而,一元性、分析性思维更加突出。所谓分析性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对象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属性、特点。因而,英语中的每个语言元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连接词等手段标明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2、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除了思维模式迥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在英汉语码转换时,中国学生往往也会面临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这些困扰分为两类:其一,“文化空白”;其二,“文化陷阱”。

首先,来看“文化空白”。顾名思义,“文化空白”就是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存在。

其次就是“文化陷阱”。 “文化陷阱”实质上就是一个一个的雷区,所描述的文化现象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物,表面看起来是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如果在学习语言时,仅限于语言表面的对应,那么就很容易踩到“地雷”。 一旦掉入这些 “文化陷阱”,就会导致语言休克。

“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吉祥,那么英语中“see red”和“in the red”是否也象征着喜庆呢?事实上,英语中红色常常代表着血腥、危险、生气和亏损。所以,“see red”是生气、勃然大怒的意思;而“in the red”表明一个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想当然地忽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那么英语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语言休克现象。

三、 给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适应理论是针对二语习得提出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地缩短心理距离,克服语言休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很有可能出现洋泾浜化现象,进而阻碍学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而如何帮助学生调节心理距离,缩短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时间,尽快做到去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去本土化呢?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和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 心理调适

为了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从而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必要的心理调适是不可或缺的。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论,二语习得同文化适应一样,都要受到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英语教学基本上与目标语群体没有直接接触,因此社会距离的影响就微乎其微。看起来问题似乎简单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缩短心理距离。根据Schumann所述,从影响心理距离的四个因素着手即可: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选择合适动机,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以往对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怎样选择合适动机的研究较多,却对如何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谈及较少。

所谓心理调适就上要在宏观上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承认英汉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是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演变和思维方式。因而,在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时就能理性对待,从而减少困惑、 焦虑和恐惧等语言和文化休克现象。本土化和半本土化中对待英语输入也不会一味地朝着汉语语言系统靠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英语语言系统,逐步构建起目标语语言系统,从而达到去本土化的效果。而教育工作者就需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这种意识,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就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概念。

(二) 跨文化知识学习

心理调适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就好比磨好了刀,接下来就要“砍柴”了。所谓“砍柴”就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至少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1. 英语语言学知识。语言学知识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得等。从微观的构词法到宏观的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构建起英语语言语法规则,形成一整套相辅相成的英语语言系统。

2.英语语言发展史。正如前面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带有历史的痕迹,英语亦然。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尽管85%的古英语词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一些常用词汇还是保留下来。中世纪英语(11001500)时期,法语一直是英国的官方语言,成为统治阶级用语,而平民百姓说的英语被认为市低等语言。在近四百年时间里,诺曼人给英语带来了近一万的外来词,深深影响了英国人的社会和生活。英语语言在这一时期借用了较多法语中的派生词缀。当然也有一些拉丁语直接进入英语,而且多用于书面语。由于贸易的发展,还有少量的荷兰词语在这时期融入英语中。 现代英语(1500至今)时期词汇拼写开始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固定化,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差距扩大。另外,随着探险、殖民、以及贸易等各方面走向世界化,给现代英语带来一定的冲击。超过50种语言的外来词涌入英语,如阿拉伯语,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汉语,意大利语等。另外,一些外来语仍保留了原来词语的复数形式。还有一些更保留了当时的拼写和发音。

英语语言发展史有关知识的输入使得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各种现象,譬如大量不符合英语构词法的外来词的输入等等。

3.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

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涉及对方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故事,对于揣摩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这类知识的补充对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俗语、谚语的习得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这些跨文化知识的补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青少年来讲,这些知识可以是循序渐进,即需即学的;而对于年龄较大、思维较成熟的成年人来讲,这些知识的补充可以是集中的、系统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 李颖.学习者“错误”的认知与思维形态研究[J].外语界,2013.

[3] 钱月琴.五颜六色辨心情――论英语中颜色词的内涵[J].职校论坛,2011.

[4]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第2篇

198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及校园网管理与服务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多年来,人、事、地、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却始终没有变化。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提出的“已所意欲,尽施于人”观点,使我感触尤深。教育是伟大的事业,这种无穷的精神动力使我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而始终热情不减,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做损害集体和他人的事。几年来,牺牲节假日义务为学校和老师们购置电脑,生病了仍坚持加班加点,帮助老师们制作课件,早出晚归,家务几乎不能顾上……。20__年4月,自己对学校网站新闻系统改版,旧版中有自20__年以来的5000多条宝贵信息,需要导入新网站中,为了不影响学校日常工作,利用周六周日,逐条逐行地完成数据的导入,连续两天,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颈椎酸硬,眼睛干涩,但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随着学校电脑数量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的大容量的维护工作,网管中心的电话就是一部服务热线,有求必应,热情、周到并做到全程服务。20__年7月至9月,学校在42个教室和功能室安装多媒体电子白板,从考察到安装完成,历时3个月,圆满地协助学校完成这项工作中。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精通专业,做所从事岗位的行家里手。向他人求教、向书本学习、从互联网中学习是我获取知识的渠道。购买书籍;订阅报刊,购买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典;粗通了多方面的电脑常识: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知识、Foxbase数据库知识、Photoshop、3DS Max 、Authorware5.0等多媒体设计知识、电脑病毒及防护的知识,电脑的维护维修技术。并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先后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了学生成绩处理等多套小程序,帮助各科教师完成了近百个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自主设计了学校校网网站,所设计的多个课件在省市县电教部门组织的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校园网建设中,查阅资料,调查市场,优选设备,最终取得最佳性价比,现用于办公和管理的微机已达280多台,全部班级顺利完成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安装和使用。在校园网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自20__年以来,主持了“资源建设本土化”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全校数字化资源已近300G,在完成我校“绿色班班通”工程中作出了自己贡献。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让教育信息化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我又努力学习了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DIV+ CSS的网页构造方法,Asp语言及各种数据库等编程工具。完成了学校网站的建立工作。从20__年至今,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网站先后经历了6个版本,从栏目设计到一张张背景图片的设计,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目前它已经成为我校信息和日常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多次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中获奖;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节假日,我在冥思苦想、在查阅书籍、在计算机旁敲打键盘中度过……埋头苦干。工作中我注意及时总结,曾在《山东教育科研》等报刊,电教录相课由河南音像出版社发行;多篇和谐教学论文在省级会议交流,设计完成省级以上课件达20件之多。我还经常组织了对学生微机管理员的培训,成立了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并出版了学生电子报刊“E海拾贝”多期,不仅仅使他们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锻炼。

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理解愈深,爱之愈切,越爱越想干好,越干越知不足。荣誉应该首先归功于伟大的党和实中这个先进的集体,而留给我的--是信任,更是希望;是鼓励,也是鞭策!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把一切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

第3篇

1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7个地区,分别对这些地区的市、县级实验小学,市、县城区周边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完小四个层次的52所小学进行调查。

(2)调查程序:以小组成员为主,分组到各地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校长问卷52份,收回37份,回收率71.2%,发放教师问卷1500份,回收988份,回收率65.86%。发放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1179份,回收率78.6%。(3)调查时间:2010年1月~2010年4月。

2现状与分析

2.1设备状况

本文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应用的设备(设施),包括在小学教育中较流行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等。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目前福建省小学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多媒体教室、电视机、三用机等这几种设备比较普及。在市县一级的实验小学等多媒体教室的拥有比例达到100%,村级完小多媒体教室也达到了57.1%。在表1的数据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几乎每种设备的拥有比例都是从市县一级小学到村级完小呈逐步递减的趋势,只有极个别情况除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电视机、三用机在四个层次学校的拥有量都比较高。

2.2使用情况

我们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心态、动机与次数定位为使用情况,将通过表2、表3以及表4来反映。表2数据表明,在小学教师中,喜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有55.43%以上,在市县一级小学教师中这一比例更大。但在村级完小中,不喜欢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也占了19.43%,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熟悉,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设备进行教学。表3数据可看出60%以上的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都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节课堂气氛以及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这一动机所占的比例最大。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才被迫使用的,并非完全主动。这一现象在村级完小中最为普遍,占了80.57%。表4的数据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不高,一学期使用五次以内占了多数,一周两次以上的使用人数较少,最高的地区也只有27.32%。在村级完小从不使用的比例占了28.86%。从分析回收的问卷和数据的整理以及现场的访谈与观摩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的运用情况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设备、教师使用的心态、动机和次数,市县一级的学校都要优于乡镇小学和村级完小。但对于语言实验室、视听阅览室这些比较先进且对资金投入要求比较高的设备,在我省小学教学中的使用还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是市县一级实验小学,语言实验室所占比例也才50%,视听阅览室就更少了,仅仅只有12.5%而已,而在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完小这两种设备分别为5.5%和0。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小学硬件设备非常的差,使用起来故障百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另外,在村级完小中还存在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师队伍里面,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了黑板、粉笔的组合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限于自身的能力、年龄等因素,无法在短期内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再有就是学校教师在年龄和水平上都相差不大,失去了竞争的动力,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2.3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手段

我们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定义为呈现方式。表5和表6,反映我省小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和常用教学手段。从表5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是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最常使用的呈现方式。不管是乡村完小还是市(县)级的实验小学,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它的呈现方式都达到了80%以上。从表6又可以看出,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板书。不管是村级完小还是市(县)级的实验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中传统的板书还是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的,尤其是在村级完小这一比例竟然达到了72.29%。造成这一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学校设备(设施)条件的限制,(比如大多数教室没有安装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时只能到公共教室去,申请使用非常的麻烦)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影响。教师虽然有接受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但没有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所学的技能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2.4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

我们将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定义为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从表7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知道,小学教师认为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硬件设备不足、计算机技术匮乏、教师经验不足以及缺乏横向交流,尤其是硬件设备不足和计算机技术匮乏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的应用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2.5学生喜欢的情况比较

在越靠近农村的小学,(比如乡镇小学和村级完小这样一些基层小学)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就越落后,教师的使用积极性也越低。但这些地区的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这一种授课方式却是非常的喜欢,期望值也相当的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相对比较闭塞,学生对于电脑、多媒体这些东西比较陌生,教师把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的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再有,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拓宽知识面的这一方法对原本信息来源比较闭塞的他们来说是非常高兴的,这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够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相比之下,电脑这一类东西在城市家庭中已经非常普及了,城市的孩子对于这一类设备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们对教师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将通过表8来反映。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成喜忧参半之势。喜的是小学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较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且都有用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些学校的设备比较落后,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各小学都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让现代教育走进课堂。忧的是在很大一部分小学特别是一些基层小学,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极为落后,而且教师的技能不足,不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急需解决基层小学的设备问题以及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我省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设备状况。我省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相对匮乏,在这些设备中,多媒体教室,比较普遍。但还存在着用电视机代替投影仪,使用效果较差之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许多学校的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对好设备的添置无能为力,或只能用成本较低的设备来代替。

(2)教学情况。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大部分教师是乐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由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增加了学习使用的负担和劳动的业务水平应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很多数学教师一般都接受的是学科本位化的教育,数学的专业理论较熟悉,对于数学与其它专业间的联系了解的非常有限,甚至空白,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的教育更是一场革命,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们更需要补充。笔者注意到对于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学论文比较多,其中很多论文作者提到能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数学教材很少,从这一侧面,恰恰反映出我国高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高职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联合数学与各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与服务于专业内容,数学实践培训方面做一些指导和推动工作。

3.3实施数学技术教育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不足或薄弱,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生数学基础、师资队伍状况等,但教学模式的不适宜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结果使得学生只能获取“惰性知识”,当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越是抽象、越是脱离背景之时,思维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应用就会越少,所“学会”的知识实质上只是一种书本的知识,一种“形而上”的知识,一种与解决实际问题无关而重在储备记忆的知识,其结果很难实现所学知识向应用领域的迁移。鉴于这一情况,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自我构建的,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观点,这种知识基础的建构首要是关于知识价值取向的建构、关于知识排序构架的建构和关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建构。最重要的是,建构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知识的迁移。因此,要顺利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必须在对数学应用能力构成要素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知行割裂”弊端的角度着手,以新型学习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所要谋求的教学模式本质上应是建构主义倾向的模式类型。

3.4数学技术教育不能只剩下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