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46

导语:在工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技术论文

第1篇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第2篇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纠正说明以及总结评价,从而保证学生所讲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除了专业问题外,每位学生要发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他学生要进行提问,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此次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对目标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二、立体式教学法的应用

立体式教学法旨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对三届选修冶金工程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研究生进行的对比实验教学,选取72名无显著差异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对于拓展视野的帮助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以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与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研究生不能沉浸在周围的小环境下,需要放眼世界,从更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仍有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无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所包含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途径比较局限,文献查阅能力有待提高;(3)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学生收集能力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教授学生,从而起到引领作用;(4)各个学生在讲述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过程中,因为个人表达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2.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23%的学生认为,该课堂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44%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是有效的,完全认同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效果。这主要是因为:(1)受大纲对于课程内容规定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面仍显较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授课内容的改进,强调交叉融合。(2)交流不足,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该教学法,课堂上稍显怯懦,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新型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消除“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点评过程中,进行了某些灌输,对学生们的思考有些束缚。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邀请某些冶金领域知名教授前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3.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的帮助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研究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就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而言,该教学法仍需适当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同时仍有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没有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融理论教学于实际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以及运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强,也就是增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思考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4.知识收获方面

对研究生而言,重在能力及方法的学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只是与本科生相比,所获得的知识应更加前沿,更加接近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法,其所获取的知识量一般,更有5%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通过该教学法获取更为丰富的前沿知识。鉴于此,在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时,应着重注意:(1)注重价值引导,强调知识的作用,诱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2)注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在科研活动中又获取新知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第3篇

1.1提高变压器选择的科学性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变压器的种类和性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新型的变压器也出现在了工业电气生产中,当前的新型变压器和传统变压器相比优势非常明显,最大的一个优势就体现在了节能方面。这不但环节了我国的能源紧张的现象,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电气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同时和传统的变压器相比,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鉴于新型的变压器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在当今的工业电气生产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变压器的容量要合适

在选择变压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变压器的额定容量,通常来说,这个额定容量必须要能够承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最大负荷,但是由于变压器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让变压器始终处于运转的状态,为了能够有效的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承受的负荷控制在额定负荷的60%左右,为了能够有效的达到节能的目的,最好就是要对其最佳负荷率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将其负荷率控制在75%到85%之间。

1.3加大变压器的功率因数

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用最小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节能,在节能方式上,对变压器的功率因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成为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变压器运行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大变压器的功率因数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样也就为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达到节能的目的,提高功率因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就是人工措施,其次就是要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效率,人工补偿时通常情况下都会采用经典电容的方式,一般来说,补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散补偿,一种是集中补偿。

2、有关工厂照明的节能技术

厂房在工业电气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工艺产品都是从厂房中生产出来,所以大多数的厂房都是24小时生产,白天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影响,晚上为了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照明系统,厂房的建筑结构大体上都比较高大,因此照明结构的特点就包括:照明的空间比较大,悬挂的地方比较高,工艺产品在识别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照明的要求也就高一些,其中包括对高效以及显色指数的要求;照明分布的要求,为了满足我们节能的大条件,我们在选择灯具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高效节能型。

2.1对灯具开关装置进行改进

为了在照明过程中节省能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灯具的开关装置,我们选择灯具开关装置的时候要根据照明地点来进行:在一些公共的建筑场所中我们所选择的开关多为程序控制开关,比如说:声线控制、钥匙控制以及管线开关等;在一些比较小型的卧室以及客房中多选择可以进行调光的开关。

2.2科学选择节能光源

在选择节能光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考虑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根据其使用的用途选择适当的节能光源,在选择光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其使用效率达到最佳水平,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其能够体现出更好的节能型,在生产中选择混合型节能光源。

3、结语

第4篇

1.1实践性强

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自然、环保以及和谐,因此工业设计这项工作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有较强的应用性。

1.2时代感强

应该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设计应该有不同的需求。在当前新的形势之下,工业设计的基本需求就是绿色、节能,由此可见,工业设计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设计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工业设计历史较短,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经济方面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当中。并且这些企业在工业设计中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优化工业设计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包括了很多的步骤和环节,例如: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制造等,此外还涉及到了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环节。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这也限制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在投入的资金方面还不够充足,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缓慢。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工业产品的使用性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产品外观的设计上还有所欠缺。

4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果能够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的小型企业在生产的技术以及生产的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难以取得突破,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为企业的工业设计带来了难度。所以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充分的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适当的调节,从而更好的引导工业企业朝着节能以及环保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财政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5结语

第5篇

1对生产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人类生产和工作都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最大,是科学理论与实际生产操作的纽带,利用计算机计算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使一些生产操作变成可能。计算机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动化生产,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取代了大量工人,计算机控制整个工作流程,往往只需要一个操作者就能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计算机对工作方式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无纸化,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取代了演算纸,用计算机处理图片取代了画布和颜料。另外计算机结合网络应用,对工作环境也有所影响,计算机的并行计算和共享让工作者只需要在局域网中就能实现沟通并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消除了地域限制和时延影响,让现代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对经济的影响

计算机最先利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最关键的功能还是大量数据的精确计算,而经济也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计算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让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计算机为主实现大量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加速了金融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让金融业务扩展速度越来越快,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联网业务也为人们的金融项目更快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让信息成为全新的产业内容,信息产业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经济地位。信息产业的扩大,让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更为容易获得,信息产业属于高就业的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大幅度提升。我国已经有大规模的计算机行业就业者,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也为GDP贡献了超过10%的产值。

3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计算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人们的生存环境,日常的各种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教学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计算机操作技术本身也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段开展,就是因为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育,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平衡了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问题,有助于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另外,计算机技术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生物制药可以利用计算机分析分子结构,物理学借助计算机模拟相关数学模型,医学借助计算机分析影响等等。计算机通过网络缩短了物理空间,将世界互联,让国际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让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起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际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也都因计算机网络变得频繁起来。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让我们可以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捷,流媒体传输让我们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所要的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通过网络还能实现除了语音文字外的图像沟通,计算机网络还简化了诸如通信、购物、办公等流程,使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预约挂号等成为可能。同时计算机系统还应用于生活中其他管理领域,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电网管理,户籍管理等等,都由原来的人力物力管理模式转换为数字化管理,操作更加方便,管理起来更加系统化,能够及时响应人们的操作,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二计算机技术的负面影响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巴西翠龟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巴西翠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原产美洲,现引进我国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此龟有两个特点:一是乌龟不乌,色彩斑澜,头部有红色及纵向淡绿色条纹,背部呈深绿色带规则几何图案,圆周裙边似花蝴蝶翅膀农业论文,腹板处有黄、白、黑相间的甲文字式花纹,且每只龟不尽相同。二是运动活泼,比一般龟好动而且速度快。观赏价值高。

一、生活习性。巴西翠龟喜食动物性饵料,如红虫、小鱼、小虾、蚌、螺、蚯蚓、瘦肉等。在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植物性饵料,同时,还能忍受长时间的饥饿。

二、饲养设备和环境条件。

只要有水源、光照,一般家庭都有条件饲养。如果专业户饲养,最好是搭棚建池核心期刊。饲养容器可用一般的水缸、水盆、塑料盆、玻璃缸、水池等,只要能储水又不能使龟外逃即可。幼龟(50克以下的)可用平底盆养殖。一个普通脸盆可养3对左右。一个大号塑料盆可养10对左右。盆要倾斜放置,使一边水深一边水浅,1/2盆底无水。青年龟和成年龟可用水泥池饲养。新建的水泥池必须进行冲洗,晾晒多日后方可使用。1平方米可养大龟10对左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其繁殖方式为卵生,一年能产3至4次卵农业论文,在自然环境的温度下进行孵化,也可进行人工孵化。一般5月底至8月为期,6—9月为产卵期,夏至左右为产卵盛期。母龟年产卵45只左右,最高的达80—90只。

2、 雌雄鉴别:同龄龟中雌龟要比雄龟大,尾巴细小,腹部平或较凸,雄龟尾长而粗,腹部内陷凹形。刚出壳的幼龟不易识别。

3、 孵化方法 把卵放入铺有湿沙的透气漏水的木箱内,湿沙厚2—3厘米,把卵排在湿沙上,卵与卵之间相距3厘米以上,然后卵上再盖2—3厘米厚的泥沙,箱口盖上木板农业论文,3—4天检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要淋水,保持沙湿润。在24—35℃气温下,一般经过50—70天左右的时间,小龟就破壳而出。

四、饲养管理。

1、定地喂食 每天要定时投料,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后,到时必定前来觅食。

2、定时喂食:在气温20—25℃时,每次饲料投喂量占体重的5—10%左右。气温高时,投食量要增加一些。

3、定位喂食 即固定一个或数个饲料台,一经固定,不要随便改动核心期刊。

4、定质喂食 即饲料要多种多样、新鲜,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5、水质管理 应经常换清洁的新水,以保证良好的水质。龟池的水位深浅应随季节而增减。气温低时要浅水农业论文,以提高水温。夏季气温度,要深水,以免烈日曝晒。

6、冬季管理 冬季要保持水不结冰,可以将龟池用塑料布盖好。如放养在盆内的,需把盆移入室内。水温14℃左右转入冬眠。

五、病害预防。

第7篇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从控制系统设计角度来说,可以采用辩证法内外因基本原理来分析影响重载机器人控制品质的因素,首先,如果系统存在动力学耦合、柔性等非线性因素,仅仅采用传统的线性控制很难获得良好的控制品质,底层伺服回路的控制缺陷是影响机器人控制品质的内因。第二,如果运动规划环节处理不当,传输给底层运动控制回路的运动指令不合理,即存在位置不连续,速度不连续,加速度跃变等情况,对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冲击,即便底层伺服控制设计再优秀,同样也会严重影响系统控制品质,这就是所谓的外因。下面就从内外因角度对目前在机器人运动规划和底层伺服控制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运动规划与轨迹规划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和边界条件产生一些离散的运动指令作为机器人伺服回路的输入指令。运动规划的输入是工作空间中若干预设点或其他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约束条件;运动规划的输出为一组离散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序列。运动规划算法设计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规划空间的选取:通常情况下,机器人轨迹规划是在全局操作空间内进行的,因为在全局操作空间内,对运动过程的轨迹规划、避障及几何约束描述更为直观。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通过运动学逆解,运动规划会转换到关节空间内完成。在关节空间内进行运动规划优点如下:a.关节空间内规划可以避免机构运动奇异点及自由度冗余所带来种种问题[1-4];b.机器人系统控制量是各轴电机驱动力矩,用于调节各轴驱动力矩的轴伺服算法设计通常情况也是在关节空间内的,因此更容易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考虑[5,6];c.关节空间运动规划可以避免全局操作空间运动规划带来的每一个指令更新周期内进行运动规划和运动学正逆计算带来的计算量,因为如果指令更新周期较短,将会对CPU产生较大的计算负荷。(2)基础函数光滑性保证:至少需要位置指令C2和速度指令C1连续,从而保证加速度信号连续。不充分光滑的运动指令会由于机械系统柔性激起谐振,这点对高速重载工业机器人更为明显。在产生谐振的同时,轨迹跟踪误差会大幅度增加,谐振和冲击也会加速机器人驱动部件的磨损甚至损坏[7]。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引入高次多项式或以高次多项式为基础的样条函数进行轨迹规划,其中Boryga利用多项式多根的特性,分别采用5次、7次和9次多项式对加速度进行规划,表达式中仅含有一个独立参数,通过运动约束条件,最终确定参数值,并比较了各自性能[8]。Gasparetto采用五次B样条作为规划基础函数,并将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平方的积分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以确保运动指令足够光滑[9]。刘松国基于B样条曲线,在关节空间内提出了一种考虑运动约束的运动规划算法,将运动学约束转化为样条曲线控制顶点约束,可保证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连续,起始点和终止点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可以任意配置[10]。陈伟华则在Cartesian空间内分别采用三次均匀B样条,三次非均匀B样条,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进行运动规划[11]。(3)运动规划中最优化问题:目前常用的目标函数主要为运行时间、运行能耗和加速度。其中关于运行时间最优的问题,较为经典是Kang和Mckay提出的考虑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电机驱动力矩上限的时间最优运动规划算法,然而该算法加速度不连续,因此对于机器人来说力矩指令也是不连续的,即加速度为无穷大,对于真实的电驱伺服系统来说,这是无法实现的,会对系统产生较大冲击,大幅度降低系统的跟踪精度,对机械本体使用寿命也会产生影响[12]。针对上述问题Constantinescu提出了解决方法,在考虑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增加对力矩和加速度的约束,并采用可变容差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13]。除了以时间为优化目标外,其他指标同样被引入最优运动规划模型中。Martin采用B函数,以能耗最少为优化目标,并将该问题转化为离散参数的优化问题,针对数值病态问题,提出了具有递推格式的计算表达式[14]。Saramago则在考虑能耗最优的同时,将执行时间作为优化目标之一,构成多目标优化函数,最终的优化结果取决于两个目标的权重系数,且优化结果对于权重系数选择较为敏感[15]。Korayem则在考虑机器人负载能力,关节驱动力矩上限和弹性变形基础上,同时以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位置波动,速度波动和能耗为目标,给出了一种最优运动规划方法[6],然而该方法在求解时,收敛域较小,收敛性较差,计算量较大。

考虑部件柔性的机器人控制算法机器人系统刚度是影响动态性能指标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电气部分的系统刚度要远远大于机械部分。虽然重载工业机器人相对于轻型臂来说,其部件刚度已显著增大,但对整体质量的要求不会像轻型臂那么高,而柔性环节仍然不可忽略,原因有以下两点:(1)在重载情况下,如果要确保机器人具有足够的刚度,必然会增加机器人部件质量。同时要达到高速高加速度要求,对驱动元件功率就会有很高的要求,实际中往往是不可实现(受电机的功率和成本限制)。(2)即使驱动元件功率能够达到要求,机械本体质量加大会导致等效负载与电机惯量比很大,这样就对关节刚度有较高的要求,而机器人关节刚度是有上限的(主要由减速器刚度决定)。因此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开链串联机构还是闭链机构都会体现出明显的关节柔性[16,17],在重载搬运机器人中十分明显。针对柔性部件带来的系统控制复杂性问题,传统的线性控制将难以满足控制要求[17-19],目前主要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1)基于奇异摄动理论的模型降阶与复合控制首先针对于柔性关节控制问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著名控制论学者MarkW.Spong教授于1987年正式提出和建立柔性关节的模型和奇异摄动降阶方法。对于柔性关节的控制策略绝大多数都是在Spong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模型的阶数高,无法直接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针对这个问题,相关学者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降阶。Spong首先将奇异摄动理论引入了柔性关节控制,将系统分成了慢速系统和边界层系统[20],该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Wilson等人对柔性关节降阶后所得的慢速系统采用了PD控制律,将快速边界层系统近似为二阶系统,对其阻尼进行控制,使其快速稳定[21]。针对慢速系统中的未建模非线性误差,Amjadi采用模糊控制完成了对非线性环节的学习[22]。彭济华在对边界层系统提供足够阻尼的同时,将神经网络引入慢速系统控制,有效的克服了参数未知和不确定性问题。连杆柔性会导致系统动力学方程阶数较高,Siciliano和Book将奇异摄动方法引入柔性连杆动力学方程的降阶,其基本思想与将奇异摄动引入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一致,都将柔性变形产生的振动视为暂态的快速系统,将名义刚体运动视为准静态的慢速系统,然后分别对两个系统进行复合控制,并应用于单柔性连杆的控制中[23]。英国Sheffield大学A.S.Morris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柔性关节奇异摄动和复合控制方面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在2002年利用Lagrange方程和假设模态以及Spong关节模型建立柔性关节和柔性连杆的耦合模型,并对奇异摄动理论降阶后的慢速和快速子系统分别采用计算力矩控制和二次型最优控制[24]。2003年在解决柔性关节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时,针对慢速系统参数不确定问题引入RBF神经网络代替原有的计算力矩控制[25].随后2006年在文献[24]所得算法和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整个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要求,在边界层采用Hinf控制,在慢速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并给出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6]。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有些学者开始在奇异摄动理论与复合控制的基础上作出相应改进。由于奇异摄动的数学复杂性和计算量问题,Spong和Ghorbel提出用积分流形代替奇异摄动[27]。针对奇异摄动模型需要关节高刚度假设,在关节柔度较大的情况下,刘业超等人提出一种刚度补偿算法,拓展了奇异摄动理论的适用范围[28]。(2)状态反馈和自适应控制在采用奇异摄动理论进行分析时,常常要同时引入自适应控制律来完成对未知或不精确参数的处理,而采用积分流形的方式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参数的不确定性,同样需要结合自适应控制律[29,30]。因此在考虑柔性环节的机器人高动态性能控制要求下,自适应控制律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对于柔性关节机器人自适应控制主要思路如下:首先根据Spong模型,机器人系统阶数为4,然后通过相应的降阶方法获得一个二阶的刚体模型子系统,而目前的大多数柔性关节自适应控制律主要针对的便是二阶的刚体子系统中参数不确定性。Spong等人提出了将自适应控制律引入柔性关节控制,其基于柔性关节动力学奇异摄动方程,对降阶刚体模型采用了自适应控制律,主要采用的是经典的Slotine-Li自适应控制律[31],并通过与Cambridge大学Daniel之间互相纠正和修改,确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基于奇异摄动模型的柔性关节自适应控制方法[32-34]。(3)输入整形控制输入整形最原始的思想来自于利用PosicastControl提出的时滞滤波器,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原有控制系统中引入一个前馈单元,包含一系列不同幅值和时滞的脉冲序列。将期望的系统输入和脉冲序列进行卷积,产生一个整形的输入来驱动系统。最原始的输入整形方法要求系统是线性的,并且方法鲁棒性较差,因此其使用受到限制。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初由MIT的Signer博士大幅度提高该方法鲁棒性,并正式将该方法命名为输入整形法后[35],才逐渐为人们重视,并在柔性机器人和柔性结构控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控制效果[36-39]。输入整形技术在处理柔性机器人控制时,可以统一考虑关节柔性和连杆柔性。对于柔性机器人的点对点控制问题,要求快速消除残余振荡,使机器人快速精确定位。

这类问题对于输入整形控制来说是较容易实现的,但由于机器人柔性环节较多,呈现出多个系统模态,因此必须解决多模态输入整形问题。相关学者对多模态系统的输入整形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模态系统的输入整形设计方法一般有:a)级联法:为每个模态设计相应的滤波器,然后将所有模态的时滞滤波器进行级联,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滤波器,以抑制所有模态的振荡;b)联立方程法:直接根据系统的灵敏度曲线建立一系列的约束方程,通过求解方程组来得到滤波器。这两种方法对系统的两种模态误差均有很好的鲁棒性。级联法设计简单,且对高模态的不敏感性比联立方程法要好;联立方程法比较直接,滤波器包含的脉冲个数少,减少了运行时间。对于多模态输入整形控制Singer博士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输入整形方法,其基本思想为:首先在灵敏度曲线上选择一些满足残留振荡最大幅值的频段,在这些特定的频带中分别选择一些采样频率,计算其残留振荡;然后将各频率段的残留振荡与期望振荡值的差平方后累加求和,构成目标函数,求取保证目标函数最小的输入整形序列。将频率选择转化为优化问题,对于多模态系统,则在每个模态处分别选择频率采样点和不同的阻尼系数,再按上述方法求解[40]。SungsooRhim和WayneBook在2004年针对多模态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时延整形滤波器,并以控制对象柔性模态为变量的函数形式给出了要消除残余振动所需最基本条件。同时指出当滤波器项数满足基本条件时,滤波器的时延可以任意设定,消除任何给定范围内的任意多个柔性振动模态产生的残余振动,为输入整形控制器实现自适应提供了理论基础[41],同时针对原有输入整形所通常处理的点对点控制问题进行了有益补充,M.C.Reynolds和P.H.Meckl等人将输入整形应用于关节空间的轨迹控制,提出了一种时间和输入能量最优的轨迹控制方法[42]。(4)不基于模型的软计算智能控制针对含有柔性关节机器人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无法精确建模,神经网络等智能计算方法更多地被引入用于对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进行近似。Ge等人利用高斯径向函数神经网络完成柔性关节机器人系统的反馈线性化,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基于模型的反馈线性化控制,采用该方法系统动态跟踪性能较好,对于参数不确定性和动力学模型的变化鲁棒性较强,但是整个算法所用的神经网络由于所需节点较多,计算量较大,并且需要全状态反馈,状态反馈量获取存在一定困难[43]。孙富春等人对于只具有关节传感器的机器人系统在输出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用于逼近机器人模型,克服无法精确建模的非线性环节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机器人系统的动态跟踪性能[44]。A.S.Morris针对整个柔性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模糊控制器,并用GA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了优化,之后在模糊控制器的基础上,综合了神经网络的逼近功能对刚柔耦合运动进行了补偿[45]。除采用神经网络外,模糊控制也在柔性机器人控制中得以应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V.G.Moudgal设计了一种具有参数自学习能力的柔性连杆模糊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与常规的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比较[46]。Lin和F.L.Lewis等人在利用奇异摄动方法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器,对所得的快速子系统和慢速子系统分别进行模糊控制[4748]。快速子系统的模糊控制器采用最优控制方法使柔性系统的振动快速消退,慢速子系统的模糊控制器完成名义轨迹的追踪,并对单柔性梁进行了实验研究。Trabia和Shi提出将关节转角和末端振动变形分别设计模糊控制器进行控制,由于对每个子系统只有一个控制目标,所以模糊规则相对简单,最后将两个控制器的输出进行合成,完成复合控制,其思想与奇异摄动方法下进行复合控制类似[49]。随后又对该算法进行改进,同样采用分布式结构,通过对输出变量重要性进行评估,得出关节和末端点的速度量要比位置量更为重要,因此将模糊控制器分成两部分,分别对速度和位置进行控制,并利用NelderandMeadSimplex搜索方法对隶属度函数进行更新[50]。采用基于软计算的智能控制方法相对于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具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可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结合,完成对传统方法无法精确建模的非线性环节进行逼近,但是目前这些方法的研究绝大部分还处于仿真阶段,或在较简单的机器人(如单自由度或两自由度机器人)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应用和工程实现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量大,但随着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提高,这些方法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8篇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皑冬,王宏,杨志家.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J].信息与控制,2000年4月,第29卷,第2期

[2]贾东耀,汪仁煌.工业控制网络结构的发展趋势[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2年,第5期

[3]杨清宇,施仁.基于因特网的工业控制网络体系结构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2年10月,第3l卷,第5期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皑冬,王宏,杨志家.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J].信息与控制,2000年4月,第29卷,第2期

第9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用玉米芯和工业下脚料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包括栽培原料的选择、栽培料的配比、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装袋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及生物转化率高等特点。

多年来,阳泉地区食用菌生产以玉米芯为主料配比小麦麸和米糠,不仅产量低而且原料麦麸成本大、效益低;阳泉有2家大型的纺织企业,每年的工业下脚料废棉产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因此利用本地的下游资源玉米芯和工业废棉为原料栽培平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试验和生产经验,得出了一套利用玉米芯和工业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并成功地在阳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带动了阳泉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主要栽培原料的选择

玉米芯要求是干燥新鲜、无霉变。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原料废棉从纺织工业购置干净、无雨淋霉变的工业下脚料废棉。

2栽培料的配比

据有关资料,玉米芯的碳氮比在100:1左右,而适合平菇生长的碳氮比约为60:1,这就需要加入工业废棉和尿素来提高栽培料的营养及含氮量;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为: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1000kg、工业废棉100kg、尿素3.5kg、磷酸二氢钾1kg、生石灰50kg、50%的多菌灵0.1%、石膏1%。

3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

将以上配比的玉米芯和工业废棉干拌均匀,再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石膏溶于水中后均匀洒到栽培料中,最后用石灰水将栽培料拌湿,注意废棉不易吸水,加水时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栽培料总加水量为65%~70%。栽培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栽培料指缝间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为最佳,拌好的栽培料要堆积发酵,料堆高lm,一般堆积24h后栽培料就会升温到60℃~70℃,保持12h后进行第1次翻堆,将表面和四周工业废棉翻到料中,堆积24h后再第2次翻堆,此时腐化的料中可见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栽培料一般翻堆3次、翻堆间隔24h、发酵时间7d为宜,注意翻堆间隔时间、发酵天数不宜过长和过短,时间过长则发酵温度高,营养消耗大;时间过短则发酵温度低,栽培料未腐熟平菇菌吃料差而且易滋生杂菌。

4装袋接种、发菌

在装袋前应先挑选菌丝粗壮且无杂菌的栽培种,用0.1%高锰酸钾液将栽培种外部全部消毒,再用手把栽培种扳成枣粒大小的颗粒,避免菌丝损伤太厉害而影响萌发。将发酵好的栽培料装入规格为22cm×24cm×45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装袋过程中要在袋的两端接种栽培种,接种量尽量大些(10%),使菌丝能尽快布满栽培袋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装袋用手工或螺旋推进式简易装袋机把栽培料装入事先裁好的塑料袋中。若用手操作,要边装边用手指压,手压时只沿袋壁周围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周围紧中央松、两端紧中段松。松紧合适,有利于平姑菌丝的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内,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把接种好的菌袋移入消过毒的培养室中并以“井”字形堆放,一般堆4层。培养室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5±2)℃,空气的相对湿度70%左右,接种2d~3d,菌种开始萌发,四周长出白色菌丝,并逐日扩展连接,此时要特别注意料温不得超过30℃,若温度升高达30℃,必须开窗降温;接种4d~5d菌丝开始吃料,8d~10d菌丝布满栽培袋两端料,此时要注意杂菌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拣出处理。此后菌丝开始向深层蔓延生长,菌丝代谢旺盛、生长加快、呼吸作用加强,需氧量日益增大,产生的CO2增多,因此每天需开窗更换新鲜空气,接种30d左右菌丝长满全部栽培袋,继续促进菌丝生长,使菌丝累积充足营养,准备出菇。

5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菇室内,将菌袋口打开并将其反卷,放在垫有砖的上面垒成高1m左右的菌墙,菌墙间行距不小于80cm,便于出菇、操作管理。料温不得超过22℃,菇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下,一般以13℃~17℃最为适宜,要拉大昼夜温差,其变动幅度为5℃~8℃左右:提高菇房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要给予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散射光,一般3d~4d菌丝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当菇蕾转化发育为子实体后开始喷水保湿,喷水要按照轻喷、勤喷、细喷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当子实体长到菌盖大小不变,边缘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要及时清除菌墙上的死菇、烂菇、病虫菇等,用干净的粗铁丝在料面上来回拉动几下稍加压实,停止喷水2d~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再出第二茬菇。当采收完二茬菇后,栽培袋中料的营养、水分多半丧失,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栽培袋料的生物转化率,采用脱袋抹土泥垒菌墙的方法,先在干净的黄土中加入一些生石灰,用水搅拌成稀泥,把脱袋的菌料用稀泥垒成菌墙,层与层之间要用泥粘结充实,菌墙的两个侧面也要抹上1层稀泥,在菌墙的上端用泥抹成1个水槽,水槽中放人营养水,让营养水从上向下渗入到培袋料中。用此方法处理的第三茬菇的产量、品质往往不亚于第一茬菇,由于可以一直加营养水,所以能采收四茬一五茬菇,使得生物学转化率高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