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49
导语:在高级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根据各生产步骤是否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将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其中,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算半成品成本法,它的计算对象是各种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在这类企业中,各步骤所生产完工的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本企业下一个步骤继续加工的对象,也可以对外销售。如果对外销售,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了解该半成品的加工成本,以便给于合理定价。而平行结转分步法主要运用于多步骤装配式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各步骤生产半成品的种类很多,一般只供本企业生产产品所用,很少对外销售,管理上也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资料,所以不计算半成品成本。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教学难点的原因
当教师讲到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学生看书、看图表往往一头雾水,即便书中给出了大篇幅的解释,学生仍然觉得图表中的数字无法理解,因为,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它出现教学难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计算方法与我们的常规思维发生了冲撞,我们通常喜欢按照生产产品的加工顺序计算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逐步结转分步法往往得到大家思想认同的原因,不需多言每个人也都能了解其计算方法。而平行结转分步法并非按产品加工顺序计算成本。其次,就拿例6-2来说,生产产品是分步骤进行的,而且是连续不断的,第一步完工后进入第二步骤,然后再进入第三步骤,而图表中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产品在生产线上的一个状态,图表是静态的,无法表示整个流转的过程,所以书中仅仅给了生产线的一个初始和结束时刻的数字,而结束时的状态是产品不断流转后的结果。让学生看静态的数字,故而更加难以理解。再次,平行结转分步法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份额”说白了就是每个生产步骤对该产品的贡献程度,到底贡献了多少就需要我们来计算了。而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约当产量法”活学活用,特别是要会计算“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还要弄清哪一个步骤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最后“,广义在产品”都包括产品的哪些状态呢?又需要学生从思想上划出范围界限,这样我们的计算才不会错误。
三、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难点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区分“广义在产品”,书中给了长长的定义。而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除了彻底完工的产品,其余生产状态的产品都是广义在产品。
其次,让学生明白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水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表格内容,理解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书中表格里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生产线的一个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PPT,将产品流转的整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在PPT上画出四个矩形框,前三个框代表每个生产步骤,第四个框代表彻底完工的产品。分别在每个步骤上写上生产产品的状态,即在产品多少?完工产品多少?投入多少?然后再利用PPT特有的功能,将每一步骤的完工产品数字慢慢的移动到下一个步骤中去,代表前面步骤的完工半产品连续不断的投入到下一个步骤中继续加工。随着生产的开始,每一步的生产也都开始了。新的投产A陆续进入第一步,与原有的在产品3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二步,第一步新完工的半成品B与第二步原有的在产品2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三步,第二步新完工的半成品C与第三步原有的在产品1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彻底完工的产品D进入产品仓库。而这个A、B、C、D的最终数量为600、500、400、300.
再次,明确了生产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一件完工了的产品,肯定享用了前面各步骤的原材料、加工费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帮助学生解决平行结转法的关键问题———各步骤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为此,我们只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各步骤投入了多少的原材料、多少的加工费用,这个很好计算,用期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费用即可得到。第二,各个步骤有多少的产品享用了这些原材料和加工费用。即计算出产品的约当总产量。关键是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一个关键问题要明白对于前面步骤来讲,它以后的各步骤的在产品都是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即享用了该步骤100%的服务,因为只有经过该步骤才能到达下一步进行继续加工。以加工费用的处理为例,对于第一步来讲,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300+200+300),而它自身的在产品才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400*5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400*50%+30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同样的对第二步来讲,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200+30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300*5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而第一步却享受不到它的服务,所以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对第三步来讲,只有最终完工产品是它的完工产品。同样的,由于第一步、第二步没有享受它的服务,所以也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200*50%)+最终完工产品300。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每学期结束前不安排集中考试时间。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员对园林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以突出能力考核为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考查课,完成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和花坛砌体工程教学及考核。第二学期为考试课,完成假山工程、水景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教学及考核(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小游园施工图设计任务)。考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课除了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园林单项工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广告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都急需优秀的设计人才,但现今广告行业的用人现状却是难以聘用到理想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标准不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纸上谈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应用为重点,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产物。
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流为“2+1”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毕业实习,校内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而校外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又难以控制,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效果较差。同时,广告行业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广告专业的学习,不是理论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输入渠道传统,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教师自身脱离社会实践,也不了解广告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实践课最终流于形式。此外,不少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受到实训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及时了解市场实际人才需求,信息资源滞后,虽客观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仍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实战设计经验,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滞后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但大多学生仍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缺乏思考。同时,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授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这也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无法及时意识到问题并调整。
(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所忽略,并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的优势,专业课程多,教学时间短,课程设计参考本科院校,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课程的安排有一定误区,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科理论进行精简,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个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课程安排只强调了课程安排的整体统一性,没有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同样也要因材施教,争取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探索
(一)与赛事结合的课程设计
将课程设计与相关专业赛事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软件实训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竞赛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改革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尝试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赛事周期性稳定的专业大赛为实践对象,以争夺赛事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平面类项目可结合《招贴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拓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广告行业现状和赛事主题,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详细解读赛事主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同步的强化指导,该阶段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以最大限度将作品做到极致。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社会竞赛活动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的机械式灌输,使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及时的了解,避免所教知识与行业的社会发展脱节。在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将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及时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行业标准为准则,课程考核通过大作业集体评分等模式,建立新的考核制度。改变现代教育中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个体学习”状态,可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发挥教学相长,以点带面教学辐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掌握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于广告行业的流程以及行业标准仅参考资料与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上,可利用假期对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例如:与广告公司或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为在职教师安排暑期挂职锻炼等,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计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比本科短,课堂中的课时也非常有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为避免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根据广告市场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创新。一方面将课程设计的与行业岗位结合,调整课程的应用性,削减基础理论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设计中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结合在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中。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中的广告策划案、平面类可与《企业形象设计》、《招贴设计》、《文案与策划》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并编写进实践教学大纲中。
四、成果与意义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项目化教学需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就来自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知识的储备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特有的天赋和才能。
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现状
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连接设计类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笔者从自己学生时代学习这门课到现在教这门课的切身体验来说,这门课概念定义多,如互换性定义、公差标准化概念、14种形位公差的释义等;基本术语多,如尺寸基本术语、公差基本术语、配合基本术语、公差原则基本术语等。这些基础知识多且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加之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完这部分知识通常满头雾水,不知道何为极限与配合、互换性和公差标准化有什么关系,只知道做题的时候需要查孔或轴的基本偏差表和标准公差表,可具体为什么要查这些国家标准更是不清楚了。另外,还需掌握基本量具量仪的使用,掌握常见形位公差的测量方法、学会处理测量误差,能识读零件图中各种公差代号、符号和标准,能分析滚动轴承、平键连接、螺纹连接等的互换性。由于学生基础部分不扎实和缺乏完善的试验器材,很多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对这部分内容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有教师认真讲授,学生也难以接收。
三、高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针对这门课基础知识多且难、教学硬件不完善,笔者以学院简单的试验器材为载体,从高职学生主动性不高、基础知识不扎实为出发点,综合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学习其他教师关于项目化教学在《公差与技术测量》中的运用探索,去除一些个人认为知识繁杂,学生易混淆的地方,如文章中把基础知识全部融入项目识读零件图中,看起来项目内容很多很强大,若全部掌握会很有成就感,但学生看到任务书或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多因难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最终适得其反,这部分知识又是本门课的核心部分,不可丢弃。笔者对这门课的教学项目设计看似任务性不是很强,但简单清晰,学生容易接受,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反映良好。
(一)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项目化设计为六个项目十三任务,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建立几何参数互换性、公差标准化的概念;掌握所学各种公差标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学会初步选用公差与配合;能正确理解、标注常用的公差配合要求,并能查用有关表格,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量具和仪器,能对一般几何量进行综合检测,了解各种典型零件的互换性及其检测方法。拟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会团队合作、独自思考、认真负责。
(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即任务具体设计,从拟实现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法及步骤和结果展示这几个方面进行。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前辈们的经验,笔者设计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该步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应根据具体任务,某些环节简化,某些环节强调。在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必要的情况下,教师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递进教学。即对实施任务存在较大困难的小组进行任务难度的适度降低;在实施过程中,若指导亦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引导,保证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均完成完整的工程任务。
四、总结
一、《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特色
《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强调“教”“学”“做”兼修。在实训内容上,要体现包装印刷行业的岗位要求,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操流程综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能够从实训实践中来强化相应的职业技能。高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遵循了包装设计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将包装工艺知识、包装设计软件、包装创意、包装材料、包装结构等内容,利用真实项目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完整理论基础、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社会所需人才。对于项目化教学,其关键在于设置合适的项目。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从其典型的文化元素及旅游纪念品特色上,实现传统工艺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既提升了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形象,又推进了惠山泥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惠山泥人题材、造型方面的设计,来突显其装饰性、摆设功能,增强其“用”的功效;与惠山泥人大师展开产品包装设计开发,让学生从市场调查、产品包装定位、消费者需求分析等方面,来了解惠山泥人产品包装项目的设计背景,制定贴近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的包装设计方案。现代网络的发展,利用设计任务平台,如威客网,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知识、创意、技能转换为实际收益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包装设计任务,并从动手实践中来体验学习、体会设计的乐趣。当然,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自主性、创意性虚拟命题方式,围绕包装设计行业需求,拉近学校教育与市场人才标准的距离,从包装思维、创意训练、技能挑战等方面来引入竞赛项目,挖掘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作品。
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要点
(一)进阶性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项目主题的选择,而项目主题又与项目目标及任务紧密相连,立足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技能实际来确定项目主题。因此,项目设计难易度的确立具有综合性,在了解包装设计相关知识、理论、创意等知识点之后,可以导入基于纸质材料的工艺品包装设计项目,内容上涵盖纸盒的结构、纸盒的外观视觉元素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设计方案构思及包装实物制作与评价等部分。在学生了解容器造型设计理论后,可以导入非纸质材料的多种不同类商品的包装设计项目,着重从项目化实践中,启发学生多维度的设计构思,体会包装创意,熟悉商品包装设计工作流程等内容。
(二)真实性
对于项目化实践教学,一些教师倾向于模拟项目,事实上,对于广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对未来包装行业的了解,特别是期望从真实的项目包装设计实践中来体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设计,可以采用既定命题方式,明确具体商品来进行包装设计,也可以采用自由命题方式,结合项目要求、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如结合惠山泥人产品形象及包装设计主题,通过介绍惠山泥人的历史文化,从中来明确泥人包装的尺寸、规格、文字、品牌等信息,并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不同风格的泥人包装方案。在这个具体的包装设计项目中,学生从包装盒结构、造型款式、外盒文字、色彩、图形的搭配以及纸质材料的多种运用中,增强了包装设计趣味性与地域文化内涵,也从真实项目中感受到商品包装的现实价值。
(三)典型性与完整性
对于《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要注重项目的典型性与完整性要求。所谓典型性,就是要体现产品包装的普适性,突出包装设计的基本功能。所谓完整性,就是要从项目流程设计中再现实际项目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进学生对包装设计项目的完整体验。包装设计的对象繁多,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食品包装与药品包装,在包装材质选择上、包装创意构思上、包装设计手法上都具有差异性。《包装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中,需要从不同类型商品的包装设计对比中,如大众化商品与奢侈品包装、小组间不同项目的包装设计与评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设计创新。
(四)突出“渔”“鱼”兼顾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进行反思,项目化实践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学评价与反思。所谓“渔”,即教育的方法,要遵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来养成。教师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要从“授”中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基础理论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在实践技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述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拓深项目化教学实效性。
(五)多维度、多元化考评
对于项目化实践教学,要统合不同的考查评价方法,尤其是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来完成全面、客观、有效评价。在模拟类项目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在真实包装设计项目中,采用教师评价、行业评价以及参照企业标准来检验学生的设计水平,增进学生对自我、对设计行业的正确认知;在竞赛项目、参选项目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在考评内容上,既要关注项目设计提案、项目完成进度、完成质量(设计原创性、表现多样性、制作成果)、项目总结报告等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以花生酥包装改良为例探析项目化教学
(一)花生酥传统食品旧款包装调查
花生酥是我国传统食品中的典型商品,在包装设计上缺乏现代意识,多以单一的色调、保守的结构造型、陈旧的创意思路、落后的印刷工艺,甚至非环保的包装材料居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淘汰的窘境。包装设计工业的发展,为商家重塑产品理念,打造新的品牌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改良包装市场定位
花生酥作为传统食品,在旧款包装设计上,尽管引入了名人代言方式,增强了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但在包装风格上,与市场其他品牌相比,缺乏个性与特色。因此,从提升花生酥包装设计的品牌效益上,一要塑造产品的新形象,增加企业文化附加值,突出企业的文化内涵。二要深挖花生酥的品质,从其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上来细分消费群,从而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以应对不同消费群的市场需求,打造花生酥这一传统食品的品牌活力。
(三)花生酥包装设计再造
根据项目化分组实践,第一小组在包装再设计上,将文化意旨作为突破点,积极挖掘花生酥的价值。融入企业发展历程,结合花生酥的营养价值,通过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符号、线条、图案等表现元素,来传递浓郁的文化底蕴。在图形选择上,以传统剪纸手法刻画寿桃、寿星、仙鹤等“长寿”纹样,并配合“香浓美味、延年益寿”等字样,来增强包装主体与产品属性的关联性,隐喻花生酥能带给消费者多福、长寿、健康的美好祝愿。第二小组在包装设计上将传统制作工艺作为切入点,利用传统简笔线描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花生酥的制作步骤,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直观又形象,带给消费者丰富而独特的工艺文化体验。第三小组在包装设计上注重情感策略的运用,特别是利用现代设计对消费者多重感官的满足来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将包装图样按照幼年、少年、青年、老年四个生命阶段进行划分,分别绘制不同的插画来勾起人们对美味的甜蜜回忆;同时,在文字装饰上,以手写字体配以煽情的文案策划,激起消费者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的情感表达,进而产生购买欲望。第四小组在包装设计上将“绿色”理念作为重点,着力从生态设计、环保意识等理念来倡导绿色设计。在材料选择上,讲究节约与环保,尽量采用可降解材料,引导生态消费观,在保障食品包装基本功能、满足消费者审美诉求基础上,将情感设计与绿色设计达成平衡。如在包装造型设计模仿花生外形,在花生壳纹路中嵌入绿色、健康的文化,借助于包装的凹凸触感增强浮雕效果;另外,在产品包装延伸功能上,包装盒可以变作糖果盒、花生酥布袋可以作收纳袋使用,遵循了绿色循环、可重复利用的设计目标。《包装设计》课程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项目任务作为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有效途径,各小组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共同商讨设计主题与策略,并从制作成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掌握了所学知识,培养了职业技能,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的紧密衔接,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锡平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是继“会计学原理”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专业课之一。学生在初步认识会计工作的工具即会计科目,初步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即借贷记账法之后,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会计处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老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普通感觉难学。即使一些“会计学原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也普遍认为财务会计课内容多,难度大。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的状况,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状
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现有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偏重于核算细节。由于许多学校的财务会计课时安排为72课时,导致老师讲完核算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看不到会计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述法,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老师口里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或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有时,学生不理解业务,老师要费很多口舌去讲解这个业务,很多时间浪费在这些解释和描述上,而学生仍然会对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一无所知。虽然现在有许多上会计课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观摩,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的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既不能完全跟着准则走,也不能完全离开现行的准则。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具体准则中常规的、经常性的、与会计六要素有关的业务,如固定资产准则、存货准则、收入准则等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于具体准则中的特殊的、非经常性的业务,如会计政策变更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债务重组及非货币交易准则等,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这方面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到具体准则时,教师要了解具体会计准则修改和制订的背景,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此外教师可以将这些准则以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的方式通过邮件、学习网站提供、推荐给学生,以方便学生的专业拓展学习。
(二)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重新组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按会计要素安排教学内容固然有其学科的严谨性和知识的连贯性,但却缺乏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如传统教材中资产要素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与后面的“收入”要素,资产要素中的“存货”与负债要素中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在核算内容上是有较强的业务关联性的。按要素分开去讲每一部分内容,学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按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将这些有较强业务关联性的内容安排在一起去讲,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既懂业务流程又懂核算要点,还能在真实的业务流程体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将传统的按会计要素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拟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见表1:新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保持原有的按会计要素安排的教学内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新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从形式上更为灵活,在章节安排上更加紧凑,前后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课程教学内容从认识报表为起点,以编制报表为终点;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为基础,以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为分析的起点,强调会计要素的涵义及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具体经济业务核算过程形成会计报表的结果,反过来,通过报表结果的具体项目增减变化来推断经济业务的过程。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既反映了基本业务的核算内容,又突出了专业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在会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和账户进行较复杂业务核算的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而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单靠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此要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而不仅仅是课程结束后的集中训练。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每一章节均应合理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
如在第一章“公司的组建与经营”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参观一个生产型企业;2.模拟创办一个生产型公司,完成资本投入的核算;3.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4.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公司财务规章制度;5.认知公司的资产、负债;6.认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7.认知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8.认知公司账簿;9.建账。
在第二章“供应过程的核算”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认知料的供应流程;2.观摩料的供应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3.填写收料单;4.讨论料的供应的计价方法;5.分析应付及预付款项;6.编制记账凭证,完成料供应的核算;7.登记有关明细账;8.认知国家和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9.认知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10.认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程序和管理制度;11.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12.无形资产取得、使用与处置的核算。
在第三章“生产过程的核算”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认知企业料的发出的流程和管理制度;2.讨论料的耗费的计价方法;3.观摩料的耗费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4.填写发料单;5.编制记账凭证,完成料的耗费的核算;6.登记有关明细账;7.解读工资单;8.编制记账凭证,完成工的耗费的核算;9.登记有关明细账;10.认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耗费和管理制度;11.讨论分析固定资产的耗费的计量方法;12.编制折旧计提表;13.编制记账凭证,完成费的核算;14.登记有关明细账;15.讨论分析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问题和处置;16.认知产品完工入库的流程和管理制度;17.观摩产品入库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18.填写入库单;19.登记有关明细账。过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下,接受和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既能核算,又懂管理。
三、有关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上述教学内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观摩法
将一些业务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有关会计事项的办理指南,制成票样或打印出来,放入文件夹供学生查阅观摩,让学生获取较直观的认知。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会计学原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发给学生一个模拟实训企业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训。老师掌握实训进度,以下达实训任务书的方式告知学生应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作内容,具体实训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但工作成果要按期交给老师检查以评定成绩。
(三)角色体验法
财务会计课程涉及到很多的具体核算业务,由于学生并没有接触实际工作,对于工作的分工和业务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而会计核算和管理往往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业务流程上进行,学生缺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采用“角色体验法”,即老师设计一项或几项业务,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等,模拟各种角色体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将烦琐、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讲到应收票据的有关业务时,老师设计第一项业务即客户甲来公司商洽业务,拟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购入我公司商品一批。则扮演销售人员的学生在得知对方的意图之后就要将这个情况汇报给总经理,按公司规章制度进行事项审批;审批之后,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收到对方开来的银行承兑汇票后,开出提货单交运输部门发货,开销售发票给客户;会计人员根据销售合同及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记账。如在讲到存货购入核算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会计、采购员和仓管员,各司其职,完成材料的购买、款项的支付及材料的入库等业务的流程及会计单据的传递。
(四)案例教学法
在公司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学习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给出一个公司的存货资料,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或者让学生分析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在讲到企业投融资业务活动时,运用案例资料,让学生完成从投资取得到持有到最终出售的全过程的核算,并就投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一课。教师应认真组织好本课程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应克服各种困难,化就业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学校应做好教学保障工作,保证各项教学内容能按量保质完成。
【参考文献】
[1]姜雪梅.关于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与考核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
(一)《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2]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紧扣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与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基本核心,满足岗位对高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改革《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重点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岗位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重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而如何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则是解决理论先导与观念更新的前提”。[3]理论教学要夯实基础理论,着重提升应用理论教学与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所占课程教学比例过大,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一是理论教学难度过大,严重脱离应用实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为此我们要调整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应当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否则理论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过于深入,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过深过难。这种现象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高理论、低能力的“无用人才”,严重脱离了市场需要。高职院校要调整《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适当地缩减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提升实训教学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2.以理论支撑实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采用单线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自一条线,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隔离的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制约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训教学,形成“理论服务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促进理论提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二)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必须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市场对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把握电工技术应用市场人才需求形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相结合,尤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实训”教学展开设计,遵循基础性与适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要凸显“基础理论”,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是开展其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适度性原则。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不能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殊不知高职院校教学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度,理论教学的内容“够用”就行,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岗位”为导向,寻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切合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学交替”。这种程式化教学严重制约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多种教学方法。1.校企结合。“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4]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上,没有实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上的全面结合。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尝试探求校企结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校企结合”可以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兼任教师,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现状,教师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践。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结合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通过校企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启示,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教学案例要具有丰富的理论要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启发价值。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向,使案例分析朝着预期推进;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报告与策略优化。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有效整合理论,提升自身理论高度。通过案例策略优化,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寻找优化的策略,并且进行可行性验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3.任务引领、项目推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任务引领与项目推进作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任务渗透在项目中,以项目任务推进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同时将任务物化。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推进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摆脱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三、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师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拓展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理论“教书匠”成长为专业技能型教师。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做中教,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课程视野。
(二)学生层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使《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场所还是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等,学生在更为真实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学做结合起来。这些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技能。
(三)产学层面:推动了产学研开发
总的改革思路是,传统大纲确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课时量远远不足,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其延长为2周,并且针对课程设计内容做了大胆的改革。由学生单独设计一幢建筑的传统模式改为一个班级按照校园建筑类型分成若干组,每组完成一类校园建筑的测绘、制图、局部设计。其中1周时间穿插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用于完成收集、整理任务资料,建筑室内外测绘,建筑立面速写、建筑平、立面的确定;另1周时间集中完成图纸修改汇总和建筑设计图绘制。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实际建筑出发,结合测量、制图、构造、设计各课程知识循序渐进地动手完成图纸,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和建筑类型的单一,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开始前的准备和要求
合理分组,任务到人,全班参与。在分组时依据校园建筑类型分6~7人为一组。素质较好的小组负责图书馆、餐厅等功能造型复杂的建筑,而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小组负责教学楼、宿舍楼等功能相对简单的建筑。从建筑测绘、记录数据、核实尺寸到收集资料、分析方案、绘制建筑图纸等工作,每组任务落实到人,安排好分工协作的具体细节。重温建筑测量、建筑制图与识图知识,强化建筑设计与构造知识。学生通过回顾以前课程的重点知识和自己动手测量建筑,加深、巩固测量、制图的应用技能,深入了解建筑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教师还可在课程设计期间讲解、播放一些优秀建筑和类似建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现场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施工、构造过程和现场的理解,使学生不仅把设计、施工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多收集自己负责的相关建筑类型资料,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上课组织讨论其功能特性等,并与学校里的建筑进行比较分析,这也是学生间互相交流,开拓思维,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应提供设计时必需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醒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具体实施方法
1.建筑测绘。
每幢楼都没有原图纸,学生必须在测绘中确定建筑及细部尺寸,最后依据测出的尺寸绘制成平、立、剖面,因此,测绘是制图的基础。在测绘过程中学生发现比原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不但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测量知识测得又快又好,还要发挥空间想象力。他们碰到困难,一起动脑筋、想办法,通过细心琢磨,巧妙运用知识技巧,省时省力地解决了测绘中碰到的难题,形成了集体的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确定立面尺寸时,学生先站在合适的位置纵观建筑,再利用相机或快速表现图记下全貌,掌握建筑整体形象,然后通过立面测绘确定建筑立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深入思考、讨论分析,或经教师指导,最终结合平面画出满意的立面。这些使学生深深地感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益处,不但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增添了就业的自信心。
2.绘制草图。
每个小组确定了建筑平、立、剖尺寸后结合校园建筑设计原理即可绘制建筑设计草图,教师指导时按照一个组一套图纸结合实物进行指导,并与学生交换意见。绘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探讨中解决各种疑问,小组间的竞争也促使他们不断完善各自的设计,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得以充分激发。
3.鼓励创新,保留学生的个性化设计。
在建筑形式与平面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保留每个学生对细节的个性化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于有些建筑尺寸条件限制不能准确测出,允许学生做合理的改动,但是一定要在满足平、立、剖对应的前提下正确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保证了有一定的自主创新的设计空间。
4.按照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图纸。
最后学生在汇总制图时,又会出现一些细小问题,此时学生再次找出建筑制图书和参照规范,重新温习,修改错误,正确绘图,最后再绘制成建筑CAD图。学生不但重复记忆和整理前面累积的内容,而且又把建筑CAD完整实战演习了一遍,也算是额外的收获。
(三)教师在本次课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学生绘制草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图纸与实物进行对比中检查、完善图纸。在这个绘图阶段,教师应展示一套标准设计图样,并指明图纸绘制的要点,防止学生犯一些常规错误。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照标准及时找出各自图纸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学生因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图纸的正确性。教师不应为学生准备得过细,否则就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采用互动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教育启发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评图形式。在设计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出一个分数,而不帮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
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的优点
第一,这样的课程设计避免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不甚了解下的盲目设计,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尺度概念有了较深的体会,形成了牢固的记忆,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建筑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本次课程设计锻炼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制图能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会直接从事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与施工工作,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设计与制图能力影响深远。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工程实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本次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建筑设计和细部构造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第三,采用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本到实物,从细部到整体,从分部到分项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对待建筑与构造设计。学生把测绘的数据变成了图形乃至图纸,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四,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团队精神,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学生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整体意识。第五,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学生熟练掌握了建筑识图、制图的能力,一般建筑的设计原理及应用,建筑构造设计能力和CAD制图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第六,这样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建筑测量、制图、构造、建筑CAD等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前后课程的链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七,本次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耐心乃至恒心。学生普遍反映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学习,专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增添了今后就业的信心。
三、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教学方面的配套措施:(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CAD等前序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内容紧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2)学院硬件配套合理,确保学生观赏视频、测绘、制图、电脑绘图等工作顺利进行;(3)图书馆的书籍丰富翔实,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素材与资料。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课程设计改革提供便利条件和导向作用。学院与系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与管理,指导教师注意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内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