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52
导语:在药学概括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
、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关键词 语料库 语步 学位论文 英语摘要 语言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tep Language in Dissertations
LI Dawei[1], CHANG Zhe[2]
([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analyze John Sinclair English abstract dissertations experiment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wales pragmatic step,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dissertation is typical language features step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ach languag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medicin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 English linguistic features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to some extent, basic grasp of basic writing featur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academic English.
Key words corpus; step language; dissertation;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 研究方法
基于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平台,构建一个总词量约32万词的子语料库,其中包含540篇中医院校8年的硕、博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
首先对从CNKI优秀硕博论文库中随机抽取的每年30篇的中医药实验性论文摘要处理成为干净文本;然后,运用XML语言对其明显的结构语步分别进行标注;接着,用语料库软件分别提取相应语步文本,分别建立4个独立的语步文本库;最后,对每个文本进行词性赋码。
2 结果讨论
2.1 人称代词
本文通过研究他们的语步内频数来观察不同的语步中人称代词的真实运用情况。通过赋码软件的标注和语料库软件的提取可以得到这个人称代词语步内词频的分布图(图1):
人称代词有三类: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通过图1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I和we被用于目的语步,通过观察索引行发现,it多用来指代“本文”的研究目的;we多用来指代“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而方法语步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we具有很高的使用频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宾语形式them次之,因为在方法语步中,论文作者常用we表示试验方法的操作者,用them表示实验对象,“我们”对一些“对象”实施了某种试验。
图1
同时第三人称it被大量使用在结果和结论语步,尤其是结论语步之中,结果结论多为客观的事实描述,论文作者采用it做主语表明客观性。
2.2 情态动词
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中,情态动词在作者的观点表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运用语料库软件,在赋码软件处理过的每个独立语步文本提取出所有的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出现的总频数为1210,占总词频数的比率为0.54%。从情态动词的分布途中,可以发现,在结论语步中出现了极高的频数;can的频数最高,其次是could,并且这连个情态动词主要被用在结论语步中。结论在实验性论文中是作者总结关于结果数据的概括性观点,经常被用来证实研究实验的目的。因此,在结论语步中,论文的写作者会使用can或者could来表达他们对某种治疗方法的肯定程度。
2.3 语态
语态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在某种特定语境下,当动作的发出这不需要解释时,被动语态可以更好地强调作者的意图。因此,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提取了每个语步内的被动语态。统计结果表明,方法语步中的被动语态出现的频数高达2199,要远高于其它语步。通过观察索引行可发现,在这一语步中,作者常常被用来表达:“我们”对某些实验的分组实施了某种治疗方法。实验的动作发出者均为“我们”, 因此,不必每次都进行解释,但是需要对不同的分组进行强调。
2.4 时态
实验型医学论文摘要有其独特地特征,因此,时态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规律,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在语料库软件中运用正则表达式,提取出每个时态,得到如图2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分布图发现,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和完成时在所有语步中均没有出现。图2的数据显示,一般现在时高频出现在目的语步和结论语步中。在方法语步中,最常用的是过去时态,也会偶尔用到现在时。
图2
在目的语步中,作者需要表达实验目的,所以他们多使用现在时来进行描述;大量的描述实验过程的句子出现在方法语步中,这些过程多发生在过去,所以方法语步多用过去时态。然而,在结果语步中,实验者为了强调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可这些实验结果又出现在过去,就表现出了有些人采用现在时,有些人采用了过去时态。在结果语步中,使用现在时还是过去时,目前仍存在学术争论。结论是结果的升华和作者自己观点的高度概括,多采用了现在时态。
3 结语
通过对中医药实验性论文的英文摘要全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目的语步,常用现在时来描述实验目的,第三人称单数it表示论文,第一人称复数we做主语表示实验者。方法语步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被动语态,多用过去时表示实验发生在过去。在结果语步中,现在时和过去时均被使用,现在时强调结果的客观性,而过去时强调实验结果得出的时间性。在结论语步中,采用现在时态来总结实验的结果,并表达他们的观点;这一语步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can和could。
总体而言,通过对中医药实验性学位论文英文摘要进行语言学的全面分析发现,中国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掌握了学术英语摘要的写作特点。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结论语步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高于本族语者的使用,这可能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教学;
作者简介:吴海燕,主管药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20-87755766-8430。E-mail:Wu-hai-yan407@163.com;陈杰,副主任药师,博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对于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仍在摸索与试验阶段[1,2];2006年,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规范化培训”)启动。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反映学员的临床思维与职业敏感性的培养情况,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重要的教学方式[3],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要求,学制一年的培训学员需书写至少10份病例分析,学制半年的学员则需书写至少2份病例分析。我院自2010年起成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目前共招收了20多名抗感染药物专业的培训学员,对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带教教学实践,学员书写的药学病例分析质量均有提高,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1.1选题情况
我院自2010年以来招收的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共书写160份药学病例分析。书写药学病例分析选题情况见表1。
1.2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整理分析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的160份病例分析作业,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类问题:(1)选题不恰当。包括选题简单,不易展开讨论;或选题偏于宏观、讨论点过多等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学员临床经验不足,职业敏感性较弱,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宜的治疗事件。这类问题占较大的比例(37.5%),对学员来说是难点之一,应该引起带教老师的重视。(2)讨论及分析。包括没有讨论点、未针对明确的药物治疗事件展开讨论;未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晰或逻辑关系混乱。此类问题占35%。(3)病史摘要。病史过于冗长、治疗过程描述不清晰,不注意删减和处理病史信息,甚至与药历书写雷同;缺少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信息,没有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没有体现结果,不清楚患者是治愈、好转还是死亡。此类问题占33%。(4)其他问题。缺少前言或前言没有交待主要背景;引出的讨论问题较牵强、讨论的目的不清楚;整个文章有较多书写语序、文字书写错误等;总结不切主题、空话套话多;参考文献不注意时效性、格式不规范、文献质量较差等。此类问题占15%。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常见问题见表2(部分病例分析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问题)。
2药学病例分析的相关概念
2.1定义
医学病例分析(或称病例报告,Casereport)是临床上有关单个病例或几个病例的详尽报告,通过对新发疾病、罕见疾病或某些常见疾病的不常见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与记录,以引起医学界的注意[4]。药学病例分析借鉴医学病例分析,定义是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一次治疗事件的描述,以具体病例药物治疗的过程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且根据规范化培训中学员作业的要求,明确仅对单例病例进行分析。因此,药学病例分析是1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1次治疗事件的描述,着重讨论一个问题,强调药师的作用。
2.2内容与要求
参考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内容,药学病例分析包括题目、前言、主体、讨论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5],但具体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主要突出药学特点。
2.3作用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以强化撰写者对不同药物治疗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职业敏感性、拓宽专业视野,从而培养撰写者的药学知识应用能力、药学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2.4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
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要点包括:讨论的问题选择适宜、分析论据充分、重点突出、病史资料简明扼要、用语规范、格式统一。具体根据《病例分析质量缺陷评价表》进行评价。
3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情况
3.1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区别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员容易将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写作内容混淆。教学药历(Medicationhistory)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而为患者建立的用药档案[6],详细地记录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且教学药历的书写经验已有较多报道,学员从中获益颇多[6]。药学病例分析和教学药历的内容、特点、功能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对于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通常先将药学病例分析的概念以及内容以授课的模式向学员进行介绍及举例说明,并且着重讲解其与教学药历的区别。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比较见表3。
3.2各部分内容的书写要点
药学病例分析的题目应突出讨论主题,简洁清晰,尽量体现临床药师作用。前言介绍主要背景,引出讨论问题,阐明讨论的目的。主体即病史摘要,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阳性体检与辅助检查、与主题相关的疾病情况(简要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详细且条理清晰)、治疗经过(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应有结果体现。如果病情复杂、疗程长等可辅助图表,注意书写需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治疗内容应舍弃,切记无关文字过多,冲淡主题。讨论部分应对该治疗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是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实体会;且需要学员具有文献检索能力,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药学病例分析的难点。在书写过程中应注意,选定主题和理论知识应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思路;注意相关因素的全面甄别;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分析,参考文献要求引用准确,文中标注清楚、著录格式统一;还应注意文献质量,重视时效性及权威性,尽量保证国内外文献兼顾等。
3.3点评标准的告知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员明白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点,培训老师还应将质量点评的内容告知学员。学员在了解质量点评要点后,可对应评分点对已完成的初稿进行修改,以达到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求。
4讨论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临床药师以其职业敏感性和专业视野,善于发现“不普通的事”。包括常规治疗中、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特殊病理状态(肝、肾功能不全)、特殊药物(华法林、环孢素、丙戊酸)治疗以及特殊治疗方案[血透、腹透、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中出现的“不普通的事”,然后用简要、清晰、详略得当的语言概括事件的发生经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在书写过程中需注意理论知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重点在于体现临床药师在治疗事件中的作用。其书写要求与目前比较公认的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问题导向性学习法”一致。
学员书写的药学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选题/命题不恰当最多见,包括讨论点过多或偏于宏观、选题简单,不易展开讨论。例如,《一例头孢菌素出现精神症状的药学监护》便属于命题过于宏观,可以改为《一例疑似头孢哌酮/舒巴坦致意识障碍的病例分析》。选择好的治疗事件是写好药学病例分析的前提,但对学员来说也是难点之一。因此,此部分着重讨论关于选题的问题。不良反应防治类可以包括新的、罕见的或严重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体会,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等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引起药物热及药源性疾病等。此类题材选择较多,尤其是初学阶段。药物治疗评价类题材可以包括给药方案(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疗程、配伍禁忌及经济学等)、疗效欠佳评价、替代药物的选择与评价、超说明书用药评价、药动学评价(ADME,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等)、药学监护的得失以及药物中毒救治等。尽管临床中上述问题多,但是学员选择却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分析、讨论比较困难。TDM相关问题可以包括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特殊情况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全、血透、CRRT等)、特殊生理病理状态、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对TDM的影响等。患者用药习惯、依从性及用药教育问题可包括:用药过度、依从性差、华法林及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用药教育等。此类题目我院学员选择较少,从侧面反映出学员与患者的直接交流不足。对于讨论及分析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法为可充分利用循证医学或循证药学论据进行论述,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清楚。例如,对于不良反应的分析,要进行不良反应相关性判断,同时对混杂因素(其他并用药品、并发疾病)进行分析。在病史摘要方面,学员学习初期通常存在复制病历,因此病历烦琐重复,应注意将与主旨无关的内容删除。例如,讨论抗感染治疗时,患者同时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指标和病情可以略去;体格检查部分要注意删除无关的阴性指标,只保留相关阳性指标和有意义的阴性指标;且需要注意药学病例分析与药历书写上的差异。其他问题则为,文章结构要注意完整;引言部分需要进行提纲挈领;参教文献需采用核心期刊的近期文献作为证据来提高时效性和质量,书写时注意细节,杜绝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等问题。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在备赛及比赛的过程中,在针对中药学专业如何进行《方剂学》教学设计方面感受颇多,下文将从明确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进行学情分析、规范编制教案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目标是立足于中药学专业,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方剂、指导用药,初步建立起以中医药思维来研发新药的科研思路。《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
2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授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模式与习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升级以及教材的选用、授课内容的调整。
2.1了解中药学专业学生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前期开设的中医类基础课时少,主要是在《中医学基础》中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而同时这一专业的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却很扎实,并且学生对此更有专业认同感。曾有针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能力、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能力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侧重于医院药师、新药研发、药品推介[1]。因此,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临床诊断与遣药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减,了解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剂型与剂量等都会影响方剂的疗效,了解在今后进行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时懂得君臣佐使,为今后创制新药、开发新剂型,提供依据与指导。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授课时“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以“药”为主线,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讲授《方剂学》[2],这一经验可供我们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践行。
2.2做好方剂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
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而方剂学也进一步细化、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由此带来的趋势是师资队伍的改善、调整势在必行,尤其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互补。如与《方剂学》联系紧密的《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将其相关知识揉入《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3]。这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教、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学术思想的撞击与火花。
2.3做好教材选用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贾波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用)。该教材突出体现了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重点介绍各论每一章概述部分,专设“组方思路”,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具体方剂的“方解”部分简明扼要,并归纳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及配伍特点;“运用”部分专设现代应用、制剂研发和使用注意,并从药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绍现代研究成果,并收载了方剂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给中药及药学专业学生在新药研发方面以启示。另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阮时宝、苑述刚主编的《中成药学》等也可推荐给学生[4]。泸州医学院方剂学科组提出,在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材编写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药学相关内容,并以附子理中丸为例,可适当增加:①制备方法(包括剂型规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现代临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药对”;④增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研究等[5]。
3规范编制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案是否成功。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案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设置目标、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以及对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目标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在下文阐述,此段仅论述教学目标的设置。
3.1设定三级目标
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外,还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三级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泻下剂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能够扼要概述泻下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把握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各类代表方剂的基本知识点。技能(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三承气汤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的代表方剂,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与临床加减运用规律,了解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泻下剂与“下法”的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泻下剂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方剂学理论精髓,熟悉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②通过讲解泻下剂方证的概念,讨论泻下剂药物的配伍、炮制、剂量、剂型对方剂整体疗效的影响,并注重对泻下剂常见加减思路的用药分析、中成药研发成果与思路的介绍、对方剂药理与毒理作用的介绍等,使学生认识到从中药学的角度对方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调动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方剂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进一步巩固其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起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
3.2注重点、线、面三个层面
我们仍以泻下剂为例,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6-8],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展开。
3.2.1点设计
①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示以学生泻下剂所运用的“下法”,从泻下剂的适用范围(不仅仅等同于便秘)讲授,到泻下剂完整的定义(包括主要组成药物、功用、适用范围);并讲授泻下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②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等讲授重点方的知识点,可通过恰当的案例导入,指导学生掌握泻下剂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通过以上点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概述泻下剂知识点的整体脉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记忆泻下剂的知识图表;②学生能够掌握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能够为他人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2.2线设计
①将不同章节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中都运用到泻下攻积的常用组合大黄配芒硝;在学习各代表方的辨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和便秘常见的致病特点等知识;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便秘,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②指导学生讨论“下法”与“消法”,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鉴别,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③可请学生结合所学药学、中药学专业,设计一个三承气汤对实验动物的泻下作用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指标,设计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讨论,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与里实证的关联性,并就此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见解,最后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以上线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分析比较归纳不同章节的泻下药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记忆重点知识线(如大黄、芒硝的配伍组合,泻下药与行气药的配伍意义)。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将“下法”与“消法”进行比较,对治法与方剂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融会贯通。③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动物实验,训练科研思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2.3面设计
①将泻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与果导、开塞露等西药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引导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以上面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里实证常见病症(如肠梗阻等)的研究进展,并养成跟进阅读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②学生能认识到目前临床上里实证的诸多常见症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优势,思考其背景与原因,并思考哪些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泻下剂具有优势(如大承气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属湿热瘀滞证)?因此,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
4.1突出教学重点,紧扣中药特点
在讲授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方剂学》的教学重点仍在于《方剂学》的精髓———配伍。在教学中应以“方解”作为教学重点部分,了解“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强调炮制、剂量、剂型、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煎煮方法,这些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均可在该部分展开。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2]、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药对”等[4]。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如讲授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熟地黄,强调是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经生地黄九蒸九晒,从寒性转变为微温之性,功效也从“清热滋阴凉血”变为“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而想要在临床发挥较好的疗效,必须在药物选用的源头环节就要讲究“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黄丸全方“三补三泻”,“三补”者,补其不足;“三泻”者,祛湿浊,清虚热,并平补药之偏性,这种配伍思路正是方剂学的精髓。
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教学互动。笔者在比赛中发现,如果不注重教学互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学生在台下仍反应平平。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式,我们往往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以泻下剂为例,具体包括:
4.2.1设置相关的多重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导
整个课程如通过询问同学们的排便习惯引出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有什么重要意义?便秘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临床表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提问如“针对便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泻下配以行气,并结合温、清、补等相应治法,进一步分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长期使用泻药吗?如果形成长期依赖对人体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引出具体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之,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巧设问题,引导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温脾汤中为何要用大黄、芒硝,何以实现“去性存用”?讨论大黄与芒硝的配伍意义,回顾泻下药相关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识点引起课堂讨论:关于十枣汤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原因是什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疗悬饮与水肿的常用治法与配伍。③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为何不同配伍与煎煮方法会影响疗效的中药药理学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一般教学步骤包括导课、学习新课、结课、自主学习资源。导课环节较常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在案例选择上,应侧重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并注重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渗透[9];也可以PBL方式进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论,如大承气汤,我们就可以《伤寒论》所涉及条文展开,提醒学生注意大承气汤出现的条文如此之多,说明适用范围之广泛,启发学生对大承气汤组成与功效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环节,我们一般有两种讲授方式,一种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可以先从组成开始说起,再推导出功用、主治等等,该类讲授法还可用于藿香正气丸、二陈汤、银翘散等。一种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可以先从方证、病机开始说起,一般当病机较复杂深奥时选择该种讲述法,因病机不说透、说清,则立法、组方无立足之地,这种讲授法还可用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一般以出自《伤寒论》方剂为多。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思路,如在祛痰剂中选择二陈汤,讲透其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为基础串讲其他祛痰剂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又如在补益剂中讲透四君子汤的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础上串讲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可设置方药一体化实验,或可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参加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同时在授课中也要时刻关注现代方剂研究进展,可介绍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由逍遥散化裁后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均是剂型或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应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可培养学生日后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9]。结课环节,我们除提纲挈领地总结课程内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现代网络沟通方式,如注册微信“对分易”等软件,在课堂即时答题;或在PPT上设置穿插一些以中药为主角的动漫答题环节,增加趣味性,可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自主学习资源除了对网络资料、参考书目、文献的推荐外,还可介绍同学关注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情况[10];并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并将自主学习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评价,是应该特别注重教学反馈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做好教学反思,激发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2]刘兴隆,贾波,张丰华,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1997-1999.
[3]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4]马少丹,苑述刚.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闯,王全,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D].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谭峰,樊巧玲,张卫华,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方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52-154.
[8]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关键词 宁王朱权 研究 综述
朱权(1378- 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十一年(1391年)封于大宁,此时少年封藩、驰骋沙场,封号“宁王”;靖难之役,遭遇燕王朱棣劫持,骗其功后“中分天下”;永乐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此后中年韬晦、托志举谥号“献王”,世称“宁献王”。贵胄的出生、传奇的经历虽然让人惊叹,但却难以令其名垂青史。他的一生以著述为务,或亲自撰写,或精心组织,编撰的著作多达一百三十多种,涉及的范围囊括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戏剧、医学、农学、兵法、历算、杂艺等方方面面。其著述之丰、涉及之广,不仅当为明代藩王之冠,亦可当为历代文人之绝,清初大家钱谦益“古今著述之富,无逾王者”之言,四百年之前毫不为奇,四百年之后亦不为过。故而,关于明代藩王文化的研究,朱权自当是绝无绕开之可能,关于明清私家著述的研究,朱权也应是其中之重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朱权之研究,专著已有两部,论文已有50余篇,虽不能言之甚多,但也为数不少。
一、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主要是史事的考证和著述的考据两类。
有关朱权史事的考证,程明、刘茜的《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依据出土的《宁王圹志》与存世的地上文献之比较研究,考察了朱权的王子序位、生平事迹,介绍了朱权后代的统治概况[1];于默颖、薄音湖的《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考察了宁王封号的来源及其与瓦剌三王的关系[2]。
有关于朱权著述的考据,杜泽逊的《明宁献王朱权刻本及其他》对朱权刻本《文章欧冶》的“序”和存世版本进行了详细考证[3];冯燕群的《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对《太和正音谱》的成书年份进行了细致考证,并对朱权鄙弃佛家、忽视朱有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4];叶明花、蒋力生的《宁王朱权著述考》[5]、《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6]对朱权所有编纂著作的基本概况、数量、存世版本及馆藏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二、关于朱权的戏剧学研究
在众多研究朱权的学者之中,最有成就者当推姚品文,《朱权研究》和《宁王朱权》即是他的大作,也是的有的两部关于朱权研究的专著,还有与此相关的多篇论文。《朱权研究》199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实为朱权研究的开山之作;十年之后,姚品文以该书为基础,广泛收罗资料,详细加以修订,易名为《宁王朱权》,成为目前朱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朱权评传”,对朱权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第二卷为“朱权著作述录”,对朱权的曲学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评述;第三卷为“史料资料辑录”,包括朱权生平史料、朱权著作述录和朱权作品选录三个部分。此书对于朱权虽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全书的灵魂实为第二卷“”,全书的重点是在朱权的戏剧成就,对于朱权的评价亦从戏剧学或文学的角度出发[7]。
正因如此,自姚品文《宁王朱权》出世之后,朱权的戏剧学成就得到学界许多学者的肯定和呼应。在这之前,姚品文说:“发现数百年来学界对他的情况关注的人不多,文章只有夏写时先生的《朱权评传》、洛地先生的《写作年代疑》等有限的几篇”[8];在这之后,关于朱权戏剧成就、戏剧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笙般迸发,如万伟成的《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9]、《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10],敬晓庆的《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11],闵永军的《论朱权的曲学观》[12],徐子方的《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13]等等,或是探讨了朱权的戏剧理论,或是分析了朱权的戏剧观念形成之因,或是评价了朱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徐冠华的硕士论文《初探》,虽然也是从戏剧学、音乐史的角度对朱权的《神奇秘谱》进行分析和阐释,但他从《神奇秘谱》的曲目内容着手,分析了占极大篇幅的道家题材的琴曲思想,揭示了其中暗含的隐居与道游之主题,进而重点阐述了道家思想对朱权古琴音乐的影响和渗透。换而言之,他已然注意到朱权的戏剧与道教之关系,对于朱权道教成就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朱权的医药学研究
对于朱权的研究,除了在戏剧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之外,在中医学方面亦是有所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叶明花的博士论文《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在姚品文关于朱权生平和著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对朱权存世的医药养生著作(《活人心法》、《寿域神方》、《乾坤生意》、《神隐》、《救命索》)、刊刻的医药著作(《神应经》、《十药神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散佚医药著作(《运化玄枢》、《庚辛玉册》、《乾坤生意秘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对朱权的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朱权的医药著作、养生思想与朱权的崇道之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可谓是现今关于朱权的中医方面最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此相关,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14]、《朱权刊刻考辨》[15]、《朱权考辨》[16],或是总体考辨了朱权所著十四种医药养生著作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版本流传及存世情况,或是分别考辩了朱权的两本主要医药养生著作――《神应经》、《庚辛玉册》;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17]、《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18]分别探讨了朱权养生思想中的神隐养生观和中和养生观,这些论文实为叶明华博士论文的补充和说明。另外,早年华蓓苓的《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指出考证了该书确为朱权所作,探讨了该书所蕴含的养生思想,指出其主要来源于老庄道家[19]。道教与中医,自其起源之初与发展之中就有不可割裂之关系,因此,以上这些研究虽是从中医学角度出发,但实已牵涉道教之研究。
四、关于朱权成就的其他研究
除以上从戏剧学和医药学角度对宁王朱权展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论文虽非全面而周到,但也各有独特之处,此类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宁王之事迹及成就展开探讨,对于开展宁王的深入研究及其相关的拓展研究具有不可或缺之借鉴作用。
对于朱权道教成就的研究,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四篇论文。一是何丙郁的《: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朱权的生平概况,第二部分考证了《庚辛玉册》的源流、分部、卷数、品数和他书引录等情况,第三部分载录了从《本草纲目》等著作中辑复的33个药物片段,第四部分探讨了《庚辛玉册》的药物分类法、涉及到的药物自然变化和将药物作为金属元素含量的指示器和作为探矿的标志。[20]二是曾召南的《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作者认为建文元年之朱棣袭取其封国大宁、建文四年之改封南昌和永乐元年之被告诽谤巫蛊三事,是促成朱权信仰道教的根本动因,并对朱权道教思想中的道论、摄养论和隐逸论作了详细剖析[21]。三是魏佐国的《朱权崇道刍议》论述了朱权崇道的表现―― 热衷玄修、著述道书、生前建坟, 分析了朱权崇道的原因――明代道教政策的驱使、地理环境的影响、避祸自保的需要、道教理论的诱惑,探讨了朱权崇道的特点――正一道与净明道共崇、潜心修道与道教理论并进、迷恋道教与人世追求同在[22]。四是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内丹思想初探》,该文考证了《救命索》的版本情况;概括了《救命索》的主要内容,即人身造化、丹道宗源、初阶小乘、性宗、命宗大乘、实跻圣地、炼己七个部分;探讨了《救命索》内丹思想的特点,主要是天人一物、体与道合,性命兼备、形神俱妙,初阶小乘、循序渐进。[23]
还有关于朱权茶道的研究。周文棠的《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通过对日本茶道和朱权茶道的比较研究,认为日本茶道是朱权茶道的简化与继承[24];陈挥的《“朱权茶道”述评》认为朱权茶道的精神实质实为一种以强烈的债世嫉俗为主调的遁世托道之孤芳自赏[25];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的《朱权的“清逸”审美思想》认为朱权《茶谱》中所蕴含的“清逸”的审美思想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弘扬,所描写的茶事活动倾注了文人雅士在逆境中以茶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26];袁名泽的《朱权农学思想考论》更是将对对朱权的医学研究、茶道研究扩展以至农学研究[2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朱权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多达20余篇,论文数量几近占据整个朱权研究的一半之多,如姚品文潜心十年,先后两部巨著、多篇论文,不仅对朱权戏剧学成就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而且对开展朱权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虽然不多,研究学者也是甚少,但是不乏精品之作,叶明花的《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资料之翔实、考证之充分在众多博士论文实属少见;另外,还有一些论文角度独特、思维广阔,颇有启发意义。但是,从总体而言,有关朱权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朱权其人的研究不可不谓已多、已深,而对于其世的研究却是至今尚无。例如目前成就最大的《宁王朱权》,该书作者对于“生存状态”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生平经历”而已,而对于更为深层的历史环境没有涉及。对于朱权的研究,不仅要知其人,而且要论其世,要深入朱权当时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见其种种议论,看其种种活动,如此,才不会是高悬理论、空谈思想。
第二,研究重点的偏离。无论是自《明史・诸王传》《献征录・宁献王权传》、《罪惟录・宁献王权》等史籍对于朱权尤好道术的定位来看,还是从朱权的过半崇道人生和众多道教著述而言,道教信仰才是朱权人生的主旨和归宿,戏剧只是他日常闲暇的娱乐,医药只是其道教养生的衍生。现今,对于朱权的研究,从戏剧学角度出发的已占大半,从中医学角度思考的亦有不少,然而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寥寥几篇,只是片面论断、浅尝辄止,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深层背景、文本解读、原因探讨、思想内容、特点阐述、历史地位等等。
第三,研究视野的狭隘。对于朱权的研究,仅仅停留于朱权本人及在世,没有扩展到其他藩王和道人,没能联系到之生前及逝后。明代皇帝、藩王好道之甚,何至朱权一人,可以明代皇室与道教之关系作一类型分析;明代藩王戏剧等文学之作甚多,然而宁王却有独特之点,可将朱权与其他典型藩王作一比较研究;明代道教进入衰落阶段,道教世俗化倾向甚深,可将朱权之道教信仰、道教著述与前代道人作一比较分析。
第四,研究方法的欠缺。深入研究朱权的本质,既可采取的阶级分析方法,也可借鉴马克思・韦伯的阶层分析学说,既可展开朱权文本如何构建思想的精英化解读,也可进行朱权文本如何影响大众的世俗化分析,还可借鉴西方流行的各种批判理论。目前研究朱权的不少论著,或是,或是,明显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导致理论拓展不深、学术价值不高。
参考文献:
[1]程明,刘茜.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J].南方文物,2003(03).
[2]于默颖,薄音湖.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05).
[3]杜泽逊.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文献季刊,2006(07).
[4]冯燕群.《太和正音谱》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J].四川戏剧,2006(02).
[5]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述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
[6]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
[7]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
[8]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199.
[9]万伟成.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04).
[10]万伟成.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J].戏剧文学,2009(04),
[11]敬晓庆.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J].文化艺术研究.2010(07).
[12]闵永军.论朱权的曲学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3]徐子方.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J].文化溃产,2010(02).
[14]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2).
[15]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刊刻《神应经》考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2).
[16]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庚辛玉册》考辨[J].中国道教,2011(04).
[17]叶明花,蒋力生.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4).
[18]叶明花,蒋力生.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7).
[19]华蓓苓.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仙神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20]何丙郁.《庚辛玉册》: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04).
[21]曾召南.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J].宗教学研究,1998(04).
[22]魏佐国.朱权崇道刍议[J].南方文物,2005(04).
[23]叶明花,蒋力生.朱权《救命索》内丹思想初探[J].中国道教,2011(08).
[24]周文棠.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J].贵州茶叶,1992(02),
[25]陈挥.“朱权茶道”述评[J].农业考古,2012(06)
1.1概念及特点
PE范畴内的二次文献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不同药物及治疗方案进行系统的药物经济学综述分析。在模型法研究中,可通过二次文献研究方法对临床试验中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其分析结果是模型中假设参数的主要来源。二次文献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时间快,研究成本小,但必须基于充足的现有文献,以及不同研究文献的可比性等假设条件。
1.2二次文献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国内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笔者经文献检索发现,自1999-2000年起,每2年为一跨度,至2009-2010年,国内有关PE研究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见图1),文献的主要撰写者为医技人员和药师,选用的评价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部分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在PE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发展较早(70年代初),同一阶段其对PE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更多(主要是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更为成熟。单以成本-效用实例论文为例,其在1998-2001年的数量为305篇,比1976-1997年22年间发行的数量高出77篇;同时在PE评价内容上也更为全面和规范,主要体现在明确了研究角度、成本和效用的贴现分析、成本效用的增量分析等评价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外文文献也可作为二次文献研究中的数据和方法来源,服务于我国医疗机构的药事决策和管理。
1.3方法及步骤
1.3.1文献检索提供临床研究论文的国内外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等。国外研究者发现,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包含10%~87%的RCT研究论文。检索词主要有研究设计的类型、干预措施、评价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除此之外,还可向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索要已发表或尚未发表的临床信息,供本机构使用。
1.3.2文献筛选文献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评估,剔除不符合要求的PE评价报告,以增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内容上,除了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角度、评价方法、研究设计、干预措施、成本产出计算、贴现分析、计算结果及敏感性分析等项目外,在文献质量上,以上各项目也应符合PE评价的标准和规范,针对此步骤,SANCHEZ制定了一项PE研究资料评估标准表(表1),供研究人员剔除和筛选PE文献。而后Rijdt等也发明了一种“得分卡”(scorecard)的工具来判断文献的质量,结果以分数高低来决定纳入的PE评价文献。另外,Ofman等则利用名为QualityofHealthEconom-icStudies(QHES)的工具,识别出较高质量的成本-效果分析数据。除了上述对PE评价资料进行系统检查的工具,也有筛选工具是针对PE评价中的某一项内容而设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数PE评价报告易忽略对其临床和经济数据的外推性的讨论,二次研究时仍须借助其他途径或工具,对文献的外推性进行评价和判断,Heyland(1996)、Welte(2004)、Drummond和Antonanzas(2009)等为得出某PE评价结果外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关的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将判断外推性的标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推断其研究或者系统综述的结果能够外推于本医疗机构的程度。受篇幅影响,具经筛选所得文献水平,直接影响到下一步骤的实施,即利用统计学工具来处理或应用文献中的数据。
2文献分析及利用方法
通过文献研读笔者发现,在PE领域中,共有三种分析方法:即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分析,可用于临床治疗方案筛选、处方集遴选等药事决策。
2.1Meta分析Meta分析是用统计学方法对收
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其优点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通过Meta分析,可避免不同研究资料带来的偏倚,更精确地评估各种健康产出指标,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Meta分析,可综合相同研究设计但样本量较小的系统的PE评价报告。运用Meta分析工具确定治疗方案,Garg和Yusuf运用了此方法,结合几个样本量较小的PE研究资料,重新评估了两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临床疗效和经济价值,通过Meta分析图表,可以显著反映抑制剂A和B在临床疗效和消耗成本方面的不同,最终遴选出了针对不同患者类型的适用药物。此外,利用Meta分析中的发表偏倚,可以判断所得文献是否过分强调了阳性结果,并隐瞒了部分或所有的阴性结果。目前发表偏倚的结果多以漏斗图来表现,分析方法简单,可视化结果利于观察者做出结论。但也有人认为该方法主观性较强,不同观察者在查看漏斗图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人们提出了更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来检验发表偏倚。目前应用最多的是Egger's检验,用来判定小样本研究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更大的效用量,即是否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临床产出。其他检验方法,如Begg's检验和Macaskill's检验也陆续被开发应用于分析发表偏倚,但目前尚未有学术研究阐明各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
2.2敏感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某些参数所用的数据并不是实际测量的数据,而是借用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样本数据或建立在合理假设基础之上的数据,也就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由于受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预测数据与实际发生的数据之间很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导致评价结论偏倚甚至错误。因此,必须通过变化这些参数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有:单纯法(根据不确定性因素每次变动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阈度法、极端分析法、排序稳定性分析(ROSA)、概率分析法(如MonteCarlo)。符合要求的PE评价均应对各种不确定参数建立可信区间,然后使参数取其上限和下限来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文献中的敏感性分析,二次文献研究人员可以将所有研究结果应用到本机构拟解决的问题中。特别是当文献作者改变的变量值为本机构临床中的参数时,其重新评估的结果可为本机构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2.3应用药物经济学模型整合数据药物经济
永远都是第一名
其实,仅仅一句“过过苦日子”实在不足以概括他少年艰难的求学经历。就如电视里的剧情一样,他也曾用过别人用过的铅笔头;捡过香烟壳子缝成练习簿;上中学住读,每周回家一次,从来都是赤脚,怕磨破了鞋子;最怕台风,因为台风会吹倒草房……从他的娓娓讲述中,记者所感知的没有多少对儿时艰苦条件的控诉,更多的是当时的环境下他那颗积极进取的心。“我从小学开始,就永远是班里的第一名。”谈起自己的成绩,苏教授毫不掩饰自豪之情。他是第二军医大学军医76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第一名;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受教育部委托代招的出国研究生;在法国攻读博士,他以最高等级通过论文答辩,并成为第一位登上该学院讲坛的中国人;甚至他学打桥牌,都成了第二军医大学桥牌协会的名誉会长……“我对个人的要求很高,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正是这种执着,成就了今天的苏定冯。
法国留学,人生的转折点
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应该算是苏教授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初刚到法国,语言不通,法语又是出了名的难学,“本来我在国内事事都是第一名的,到了法国很有挫败感,老师同学又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就多加照顾,一切只能靠自己。”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了第一年的各门课程考试,在随后的三年多研究工作中,在导师Sassard(曾任法国药理学会主席)的指导下,创建了先进的计算机化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圆满地完成了题为“里昂株遗传性高血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改变”的论文,并于1986年10月以最高等级通过了论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接着,他受法国教育部的聘请,就任客座高级讲师一年,成为第一位登上该学院讲坛的中国人。在法期间,他在《美国生理学杂志》《法国科学院院报》这些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10篇。
这些经历,就是如此简单的一段话便带过,但从初到法国时的语言不通、举步维艰,到后来出色完成科研项目、发论文,再到最后登上那个从没留下过中国人脚印的讲坛,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比他体会得更深刻。
放弃坦途,毅然回国
当时苏教授的成绩、处境比他的同学都好,加上导师的热情挽留,他在法国的发展应该是一条光明坦途。
然而,1987年10月,他还是选择了祖国。
与国内大部分科室一样,当时的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的科研条件不太好,对此,苏教授早有思想准备。回国前,他向法国导师要来了一批小型的实验用器材,估计这些物品在国内不易得到。途经香港,他又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3600美金购买了一台电脑,这是回国后建立实验室必需的。同时,经海运带回五大箱文献资料。
回国后,苏教授立即投入工作,很快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资助青年优秀教师基金和总后专向基金。与计算机教研室合力编程,“土洋结合”,迅速在国内建立了第一套计算机化清醒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先进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第二个实验室开展这项技术。
苏教授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重点研究高血压病与抗高血压药物。其中血压波动性这一新的概念尤使他感兴趣。为使该领域的研究不落后于外国人,他如走火入魔,查资料,看文献,设计课题,修改文章,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周末无休。他带领他的学生和同事,以这项先进技术为基础,结合其他方法,对血压波动性的心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于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经过回国23年的白手起家和艰苦探索,至今他在心血管药理学和高血压研究领域已享有较高学术地位。
培育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物模型
苏教授利用经典遗传学手段,花了10年时间培育成功两种自发性疾病的动物模型:自发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缺陷大鼠和晕敏感小鼠。这两个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物模型。
可能很多百姓对动物模型很陌生,建立动物模型的意义何在?简单地讲,用于人体的药物在研发过程中,用人体做实验有诸多限制,动物模型就是将疾病在动物身上复制,代替人体做药物试验和其他医学研究,这样的动物最常用的就是大鼠和小鼠。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有几种方法,以高血压为例:给动物打皮质激素,可令其血压升高;还可以用外科手术使其肾脏血管狭窄,也会形成高血压。
但最经典完美的,仍然是遗传学手段建立的动物模型。还是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在人群中有,在老鼠中有。科学家们将那些血压偏高的老鼠挑出来,生下来的小老鼠,会有一部分是高血压,再把这些高血压老鼠挑出来,继续……这样反复进行20代左右,就能获得纯种的高血压老鼠。这个模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由日本人研制成功,目前用量很大,国内许多实验室也都在用这个品系的老鼠。现在自发性疾病模型动物比较多的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的动物模型相对比较容易做,虽然要经过20代的繁殖,但是指标容易测量,测测血压、血糖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其他疾病的动物模型就很少了,这也是苏教授花十余年时间做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原因。“每一个科学家都有责任和义务花时间和精力为整个学界做贡献。”他的自发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缺陷大鼠模型用于研究反射对血压以及整个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他的晕敏感小鼠则对于人类研究运动病(即晕车、晕船)的机制以及抗晕药物,甚至晕与抑郁的关系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中医证候;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外周关节及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常引起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历代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病名,根据其腰背部僵硬疼痛、夜间痛甚,以及后期的“竹节样”改变及“龟背”畸形等,可将其归属中医学“骨痹”“肾痹”“腰痛”“龟背风”“竹节风”“大偻”等范畴。中医治疗AS的特色是辨证论治,而目前AS中医证候研究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证候标准,现代医家多依据个人经验对AS进行辨证分型,条目众多,较为混乱,给AS的辨证论治带来诸多不便。今查阅近年来有关AS中医证候的文献并总结如下。
1 证候辨证
1.1 分型辨证 何天有[1]教授临床上将AS分为寒湿痹阻型、瘀血阻络型和肝肾不足型。刘晓玲[2]将AS分为湿热痹阻型、寒热错杂型和肝肾亏虚型。赵和平[3]将本病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和痰瘀交阻3型进行治疗。高立群[4]将AS分为3型:寒凝督脉,夹湿阻络型;湿热郁阻,督脉不利型;肝肾不足,督脉失养型。曹贻训[5]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型、湿热瘀滞型和肝肾亏损型。张颖[6]对AS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分为寒湿痹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肾虚督空证。赵治友等[7]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AS辨证分为寒湿痹阻型、湿热壅滞型、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或相兼而存。王丽敏[8]认为,将AS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督空虚4型,临证加减效果较好。冯兴华[9]依据中医理论对AS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以往老中医治疗该病的经验认为,肾虚督亏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是AS的基本证候。其中证候的兼挟主要有:肾虚寒湿证、肾虚湿热证、肾虚夹瘀证、湿热夹瘀证、寒湿夹瘀证等。袁作武等[10]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将儿童AS辨证分为湿热痹阻型、热毒炽盛型、肾阴虚内热型和肾虚瘀阻型。周乃玉[11]
教授根据疾病感邪性质的不同将AS分为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肾督亏虚,湿热痹阻;肾督亏虚,痰瘀痹阻;肾督亏虚,经脉失养。王为兰[12]教授将AS概括分为隐匿型和明显型,各型又分活动期、缓解期和稳定期。其中活动期又有湿热、阴虚内热、阳虚内热等不同;缓解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辨证在肾虚督瘀前提下又可分为以下8个证型:肾阳偏虚,督脉瘀滞;肾阴偏虚,督脉瘀滞;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肝肾阴虚,督脉瘀滞;脾肾阳虚,督脉瘀滞;气血两虚,督脉瘀滞;肝郁肾虚,督脉瘀滞;脾湿肾虚,督脉阻滞。杨仓良等[13]参阅相关书籍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AS按毒邪的偏重不同分为7个证型:风毒痹阻型、寒毒痹阻型、湿毒痹阻型、热毒痹阻型、痰毒痹阻型、瘀毒痹阻型、肾虚毒恋型。
1.2 分期辨证 方坚[14]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按早期和中、晚期分期论治。早期多责之邪实,分为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2型。中、晚期以虚、虚实夹杂为主,分为脾胃亏虚型、瘀血痹阻型和肝肾不足型3型。黄清春[15]将本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又分为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施杞[16]临床以分期论治为纲将本病分为急、慢性两期,其中急性期又分为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慢性期分为肾虚督寒证、肾虚督空证、肝肾阴虚证。宋欣伟[17]教授将本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3期,又根据其证候特点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其中活动期湿热痹阻为主要矛盾,缓解期邪去正虚,肾督亏虚上升为主要矛盾。阎小萍等[18]在继承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本病的辨证分型概括为2期6型,即活动期: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邪痹肢节证、邪及肝肺证;缓解稳定期:缓解稳定证。
2 证候分布规律
2.1 证型分布 陈延强[19]对226例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邪郁化热、瘀血阻络、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寒湿痹阻、肝肾不足、肾阳亏虚。由此认为广西地区AS的中医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汪四海等[20]通过回顾性分析102例A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湿热痹阻证最常见,其次是肝肾亏虚证,分别占79.41%、20.59%。李坚等[21]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有关AS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发现,频率 > 10%的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肾虚寒凝、风寒湿痹、痰瘀痹阻证。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出A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常见证型,为进一步开展AS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2.2 症状分布 徐玲等[22]对117例AS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初期腰膝酸软,不耐久劳,背寒怕冷的感觉;94例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差,眠差多梦,头目眩晕;75例有夜尿次数多,或小便频频而清,尿后余沥;71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短,心悸;63例有大便溏泄,或五更泄,脉均细;32例有听力减退,耳鸣,耳疼等耳部症状;15例有反复发作的眼部症状如疼痛,流泪,畏光,充血等;其中女性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约80%的男性患者有遗精或,同时有程度不同的低下,脉均沉细或细弱。此类分析有助于发现疾病的证候规律,但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样本量太小,尚不足以阐明整个群体发病的症状特点。
3 证候与体质
鲁士友等[23]研究发现,AS患者在特禀质基础上,合并阳虚质者多见肾虚督空型,合并痰湿质与湿热质者多为痰浊痹阻型,合并气郁质及瘀血质者易为气滞血瘀型。可见不同体质类型的AS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崇桂琴[24]
采用督灸治疗3 000例AS患者发现,肾虚督空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为瘦长型,治疗效果较好;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为强壮型,治疗效果较差;痰浊痹阻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倾向瘦长型和矮胖型,治疗效果虽然比较理想, 但易反复发作。通过本文分析发现:AS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其转归均与体质、证型密切相关,其中体质分类可为临床提供AS的辨证、预后和防治信息,故增强和改善体质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措施。
4 证候与统计学
马桂琴等[25]采用多变量分析法对263例AS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到与证候相关的敏感指标(宏观和微观),并初步建立AS湿热阻络、瘀血阻络、肾阳气虚3种证候的辨证量化数学模型诊断标准,与原始诊断标准比较,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此研究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有助于AS精确规范辨证,使AS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更上一个台阶。张吉等[26]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63例AS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变量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为4类时,四诊信息的分散性较好,证候分布清晰,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结合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将这4类证候分别命名为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肝肾亏虚证、痰浊瘀阻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此次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能够较好的提高活动期AS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更好的指导活动期AS的治疗提供帮助。
5 证候与客观指标
田黎[27]随机选取60例AS患者,其中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各20例,通过检测其HLA-B27、ESR、CRP、PLT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探讨AS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3种证型的AS患者HLA-B27阳性率分别为95%、55%、3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虚湿热痹阻型AS患者的ESR、CRP、PLT水平与肾阴虚型、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3种证型间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AS中医证型与HLA-B27、ESR、CRP、PLT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孔维萍等[28]通过检测1 051例AS患者(其中肾虚督寒证716例,邪郁化热证91例,湿热伤肾证67例,邪痹肢节证82例,邪及肝肺证95例)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ESR及CRP,并以260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5种证型的AS患者腰椎骨密度及股骨粗隆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邪痹肢节证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与肾虚督寒、湿热伤肾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他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湿热伤肾证患者股骨颈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患者的ESR及CRP与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余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湿热伤肾证患者血清骨钙素(BGP)水平与其余证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余证型间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得出,AS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ESR及CRP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殷婷婷等[29]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61例AS患者及44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比较AS湿热证患者、AS非湿热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与湿热证相关的特异性脂质代谢物。结果发现,血清脂质指纹图谱在AS湿热证组与AS非湿热证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差异较明显的脂类代谢物主要是甘油磷脂酰胆碱类(GPC)和三酰甘油类(TG);AS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溶血甘油磷脂酰胆碱类(Lyso-GPC)明显下降。由此推测这些差异性脂质代谢物(部分GPC和TG类)可能为AS湿热证脂质代谢的特异性本质,为临床AS湿热证的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通过对宏观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丰富了AS证候内涵,便于把握其证候的实质。
6 证候与其他
刘晓玲等[3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62例AS患者及54例健康者进行临床评价,并以SAS加SDS总分等于80分
为界,将AS组分为焦虑抑郁亚组与非焦虑抑郁亚组。结果发现,AS组与健康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一瘀血痹阻证和兼杂瘀血痹阻证在焦虑抑郁亚组比例明显较大。说明AS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单一或兼杂瘀血痹阻的患者焦虑抑郁倾向较高。李奇等[31]研究发现,AS患者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组与瘀血痹阻、肾阳亏虚、肝肾不足组的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但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及其他3组间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陈延强[19]研究发现,广西地区AS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邪郁化热、瘀血阻络、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寒湿痹阻、肝肾不足、肾阳亏虚;AS 以21~30岁
患者居多,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5.1∶1,但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间的中医证候构成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邪郁化热证三者间的病程比较及肾阳亏虚证与肝肾不足证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他证型病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痰瘀互结证病程最长。
7 小 结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对AS的证候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临床上AS的证候分类和辨证分型有多种标准,其中很多分型名异而实同,且不同分型间存在交叉,这使AS的中医证候研究较为复杂、困难,难以得出可信的研究结果。
最近娄玉钤等[32]在继承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风湿病的“虚邪瘀”辨证论治方法,为本病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做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故笔者认为,对本病要采用传统辨证方法和现代医学检查及诊断手段,尽快制订出统一的、规范的AS证候分类及辨证分型标准,并结合现代临床试验研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
8 参考文献
[1] 仇丽丽.何天有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3,26(1):40-42.
[2] 李拥军,刘晓玲.刘晓玲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5):168-169.
[3] 孟彪,高立珍,赵和平.赵和平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2):11-12.
[4] 高立群.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7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8):1143-1144.
[5] 蔡余力,陈德强,张兴彩.曹贻训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381.
[6] 张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58.
[7] 赵治友,邬亚军,王新昌.辨证论治对慢作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21-523.
[8] 王丽敏.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1-142.
[9] 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规范之我见[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189-191.
[10] 袁作武,钟明.雷公藤片合中药辨证治疗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8,29(1):39-41.
[11] 陈爱萍.周乃玉教授益肾强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甘肃中医,2010,23(9):11-12.
[12] 王北.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5):23-24.
[13] 杨仓良,张智斌,曹艳玲,等.毒攻疗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7,39(12):26-28.
[14] 韦延召.方坚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2,44(3):150-151.
[15] 夏璇,黄清春.黄清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96.
[16] 李具宝,王拥军,周泉,等.施杞从痹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2):1-2.
[17] 陈永刚,宋欣伟.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1.
[18]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19] 陈延强.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511-3513.
[20] 汪四海,刘健,杨佳,等.10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候回顾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22-524.
[21] 李坚,李满意,娄玉钤.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6-7.
[22] 徐玲,田侃民.强直性脊柱炎117例临证分析[J].陕西中医,2000,21(3):97-98.
[23] 鲁士友,王煌仁,崇桂琴.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与体质分类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92-293.
[24] 崇桂琴.强直性脊柱炎的体质辨证分析[A].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6:102-104.
[25] 马桂琴,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规范化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2):732-734.
[26] 张吉,张良登,张月,等.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027-2029.
[27] 田黎.强直性脊柱炎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66-67.
[28] 孔维萍,阎小萍,张卫,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4):328-332.
[29] 殷婷婷,赵春杰,张英泽,等.风湿性疾病湿热证实质的脂质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28(1):210-213.
[30] 刘晓玲,陈智欣,谢海燕,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10):48-49.
随着大宗简帛的相继出土和陆续公布,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据粗略统计,近百年来,经过海峡两岸和国外学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表有关简帛研究的论著数千种。这些论著大体上可分为简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所谓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发掘报告、图版、释文、注释、语译、索引、字编、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等。而应用研究主要是应用新发现的简帛资料(包括简帛文字记载、实物以及器物、遗址、墓葬等),结合传世典籍研究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语言、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归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张政先生为《简帛研究》题词所云:“辨析字形,理解文义,玑珠重联,审系篇题,终成图籍,补史之逸。”简帛的整理和研究,大体上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的。
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敦煌和居延汉简的整理和研究。首批敦煌汉简虽然首先由法国汉学家沙畹率先进行整理和考释,但作出最大贡献的应该首推我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二人于1914年合著的《流沙坠简》一书以及王国维后来发表的系列论文,不仅对每枚简文分类详加考释,而且应用新发现的简牍资料,撰写出许多研究汉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论文,尤其重视把敦煌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和汉代烽燧遗址的情况联系起来,力图尽可能恢复汉代烽燧组织系统的原貌。《流沙坠简》一书的精辟考释和王国维研究敦煌汉简的系列论文,不仅为当时的东西方学者所望尘莫及,而且至今仍不失为近代简帛学的奠基之作。和敦煌汉简迥然不同的是,首批居延汉简的整理和考释,一开始便是由中国学者负责的。起初参加的学者有马衡、向达、贺昌群、余逊和劳干等人,因为爆发,整理工作中辍。后由劳干一人完成全部整理和考释,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在南溪石印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与此同时,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释文之部》在变通《流沙坠简》一书的基础上,将居延汉简分为文书、簿录、簿籍、信札、经籍、杂类等六大类。《考证之部》和研究论文则沿用王国维所创立的“二重证据法”,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居延汉简和汉代历史研究两个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以前,重要的论著还有《汉晋西陲木简汇编》、《罗布淖尔考古记》、《新获之敦煌汉简》、朝鲜古迹研究会《乐浪彩箧冢》、贺昌群《〈流沙坠简〉补正》、《烽燧考》、陈盘《汉晋遗简偶述》、《汉晋遗简偶述续稿》和劳干《敦煌汉简校文》等。
1949年以后,特别是随着七十年代居延新简和马圈湾等敦煌汉简的相继出土,居延和敦煌汉简的整理和研究仍呈方兴未艾之势,在应用简牍来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概括地说,在下列六个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一)、1956—1958年《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和1957年《居延汉简·图版之部》的出版,使人们第一次得知贝格曼田野发掘工作的详情,并能见到居延汉简的全部图版。(二)、1959年出版的《居延汉简甲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首先公布了破城子、大湾、地湾、瓦因托尼、查科尔帖五地所出的1914枚汉简所属的出土地点。1980年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发表了首批居延汉简的全部出土地点,这对居延汉简的断简缀合、册书复原以及古文书学的研究,均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早在《甲编》出版以后,就有学者曾撰文对《甲编》的释文进行补正,如陈直《〈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正》、陈邦怀《〈居延汉简甲编〉校语》、于豪亮《〈居延汉简甲编〉补释》等。当1980年《甲乙编》问世前后,又有许多学者接连不断发表有关补正释文的论著,如裘锡圭《汉简零拾》、于豪亮《居延汉简释丛》、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补正举隅》等。从1979年起,为了整理新出土的居延汉简,谢桂华、李均明曾反复审读居延汉简各种版本的图版和释文,又得有机会见到尚未公开发表的居延新简的简影,于是将以往诸家释文逐一进行校订,最后编撰成《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一书,在释文的准确性上有显著的提高。(四)、众所周知,首批发现的一万余枚居延汉简,完整的册书仅保留下来两种,即由77枚简
(其中2简无字)编联成的“永元器物簿”和由3枚简编联成的“永光二年候长郑赦予宁书”仅由此两种简册可知,居延汉简绝大多数原本都是用细麻绳编联的册书,出土以后,因为麻绳腐烂断绝,原来的册书都变成了一枚一枚的散简和断片。为此,森鹿三以为将已散乱的简牍恢复到册书的本来状态,至少恢复到接近原来的册书的状态,这是居延汉简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工作。当1957年劳干《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出版以后,森鹿三将全部精力倾注到了“通泽第二亭食簿”(簿书)、卒家属廪名籍(名籍)等簿籍的复原上,率先开了复原居延汉简簿籍册书的先河。鲁惟一继承和发展了森鹿三的这种研究方法,出版了专著《汉代行政记录》,从居延汉简中复原出多种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册书。对居延汉简的断简进行缀合和册书进行复原,其意义正如永田英正在《汉简的古文书学研究》一文中所总结的:(1)在居延汉简中,从全体上来看,簿籍简牍占绝大多数;(2)簿籍简牍和它们所记载的内容相应,各自具有固定的书写格式;(3)所有的簿籍简牍并不是孤立的个别记录,而是被编联成册书的;(4)以简牍的书写格式为标准,有可能将大量的简牍归类集成;(5)随着簿籍简牍的移送和传递,就有可能形成文书。这就开启了通往对简牍进行古文书学研究的道路。(五)1998年,台北出版了《居延汉简补编》。《补编》弥补了以往历次刊布的首批居延汉简的图版和释文均未能核对原简的根本缺陷。为了尽可能为字迹日渐褪色的原简保留最好的简影资料,而采用红外线设备等先进科学技术,使以往用肉眼和放大镜无法看出或看清的字迹,清晰呈现,从而对以往诸家的释文多有补正,在释文的准确性上又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六)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简牍释文,下册为简牍图版,除收录居延都尉所辖甲渠候官治所(7933枚)与甲渠候官所辖的第四部和第四燧(195枚)这两处遗址所获的全部简牍外,还收录了如下五宗简牍:(1)1982年在甲渠候官采集的散简20枚;(2)甲渠塞第四燧采集的散简67枚;(3)1976年在居延都尉三十井塞次东燧所获简173枚;(4)1972年居延地区采集的散简7枚;(5)1972年居延地区采集的地点不明?纳⒓?4枚,合计8409枚。《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的出版标志着居延汉简从此进入新简和旧简结合,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阶段。
与此相应,在1949年以后,中外学者研究居延汉简的论著不断出版问世,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举。而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大庭修《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出的《敦煌汉简》上、下册,则是研究敦煌汉简的重要论著。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简帛,诸如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尹湾汉墓简牍、郭店楚简等的研究也紧跟而上。(一)云梦秦简的释文公布伊始,便有许多学者撰写论文。据台湾东海大学吴福助教授统计,截至1995年止,已发表论著近千种。(二)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竹木简,虽然还有三册没有发表,但经过20多年的整理和研究,业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帛书《老子》、《黄帝书》既是整理发表最早的,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特别关注和研究论著最丰富的两种帛书。《周易》和《易传》尽管发表时间较晚,但由于其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决定,故一经发表,便成为研究热点。经过研究,《周易》经传和通行本大有不同。迄今为止,已发表的帛书研究成果数以百计。(三)尹湾汉墓简牍,仅就其数量而言,既无法与多达数万枚的居延和悬泉置汉简相比,也远不如云梦秦简、敦煌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竹木简,但因为它们出自生前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的师饶墓中,不仅内涵异常丰富,而且特殊珍贵。自1993年春尹湾汉墓简牍发掘出土以后,连云港市博物馆为了将这批珍贵的简牍及早公诸于世,便迅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整理,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包括全部简牍图版、释文以及文物、发掘报告、简牍尺寸索引等在内的《尹湾汉墓简牍》一书。此外,还发表了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官文书考证》等专著、论文集、书法集以及论文近百种。(四)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形成国际性的研究热潮。专著、论文层出不穷,学术会议接连不断,研究成果丰硕可喜。(五)《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亦已面世。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楚简和期盼已久的张家山汉简也将出版。我们深信这些简牍定会成为学者们密切关注的新热点。
简帛研究的展望
百年来,简帛学不论在出土、整理还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简帛研究中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资料公布不及时、研究条件滞后、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等。整理、研究简牍帛书资料,利用简牍帛书资料促进古代史研究,现在只是开始,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其深入发展还有待于将来。今后,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第一、加快简帛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缩短从简帛出土到全部公布之间的周期。目前,许多重要的简帛资料已出土很长时间,有的长达二十年,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见公布,严重影响了简帛研究的进程。希望各方人员通力协作,克服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出土简帛资料早日公诸于众。为了使大多数学者都能接触到简帛资料并应用于研究,每一批简帛资料除了出版包括图版、释文的精装本外,也应出版只有释文的简装本。另外,如同编纂《甲骨文合集》与《殷周金文集成》,简帛学界应考虑编纂包括秦汉简帛在内的《简帛集成》这样的大型资料汇编,为人们对分散的简帛资料进行比照和综合研究提供便利。
第二、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改善研究条件。其一,采用红外线设备,提高简帛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其二,加快简帛资料数据库建设,使所有简帛资料都能上网进行图版检索和全文检索。这种方式比起手工翻检来,无论检索速度还是检索效果,都要优越得多。
第三、加强简帛资料研究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发掘报告的撰写、简帛文字辨释、残碎帛片的拼接、断简缀合、简册复原、简帛内容考订、资料索引等。这方面的工作细微、琐碎,但它是研究的基础。有了翔实的发掘报告,有助于综合研究的开展。文字释读准确,内容理解无误,研究的结论才可靠。而残简碎帛的拼合与简册的复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无法利用的片言只语成为一句或一段有价值的资料。完备的资料索引,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状况。
第四、加强实证研究,改进简帛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居延、敦煌汉简之类的档案文书来说,应运用古文书学方法,根据简牍的形状、书写格式、出土地点和内容类别,建立起古文书学体系,充分掌握每支简牍的性质,然后作相关研究。应努力综合所有简帛资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更深更广的综合性研究。
第五、简牍帛书资料是宝贵的,但不应孤立地进行研究,必须加强不同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