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动物学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5:56

导语:在动物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动物学论文

第1篇

1.1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及本校教学目标及临床生化检验高自动化现状,修改教学大纲,加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够从事检验医学的生化项目的操作、方法学评价、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和临床应用工作,同时也能查阅相关文献,关注研究生化检验的新进展、新思路、新技术并能对常见疾病的临床生化指标合理选择及综合应用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

1.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临床生化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保留经典的部分课堂讲授教学,系统讲授临床生化检验的相关核心理论知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学习还应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加深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讲解自动化仪器的内容,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检测原理、工作过程、标准操作规范等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内容简单化;课后把PPT课件拷给同学,防止听课过程中埋头记笔记而错过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及讲课的思路。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满堂灌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PBL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举例论证式教学、对比归纳式教学及双语教学,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以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再如在教学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检验报告单,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联系,开展病例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亲身印证理论教学在临床疾病诊断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检索有关新进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供相关医学、医学检验常用的期刊及网站名称,比如:clinicalchemistry、丁香园(http://www.dxy.cn)、检验医学信息(http://www.clinet.com.cn)等。

1.3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目标

根据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本教研室特对生化检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1.3.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繁多

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对涉及以前学过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糖尿病检验中血糖及血糖的调节、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等及肝胆疾病检验中的肝的结构特点、肝疾病中生物化学变化等,进行课堂对比归纳、梳理相关知识点,重温原有基础及临床知识,引导学生认知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加深对各种疾病所涉及知识的本质的认知,即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系统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内容不断涌入,一些旧方法被更新和改进,作者根据临床生化检验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在常用的生化检验技术和生化检验项目,合理地增减了部分授课内容,比如血糖的测定有氧化还原法、缩合法和酶法三类方法,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酶法中的己糖激酶法,前两类已经淘汰的方法略去不讲,在理论课上重点向学生介绍酶法的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等;还有授课内容增加最近临床上出现的新技术,如肾功能监测的血胱抑素C(血CysC)等内容的讲解;同时,床旁实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由于快速省时的作用,正广泛用于病房、门急诊及家庭保健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也是补充检验科项目最好的方法;课堂上也应着重介绍包括POCT的分类、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等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生化检验项目和生化检验技术,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

1.3.2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安排3个必备基础知识

全自动化分析技术、方法学的评价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本校医学检验本科生化检验课程中这三部分内容理论课学时数占了理论课总学时的40%。由于多数的医院已经实现了医学检验全自动化,从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更加重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课上侧重讲解自动化仪器构造和原理、工作流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维护及试剂盒的选择、实验室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等自动化生化检验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树立流程化、过程化的质量管理及控制理念,课后为学生提供分析案例,由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达到能应用所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掌握干扰医学检验结果准确的影响因素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来理解医学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工作的重要性。

1.3.3加入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例(案)教学法已经在多个医学学科应用,本教研室已经应用在了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改革效果,加强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诊断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对话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作者增设了对某疾病病例分析的内容。任课教师先对某个内容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等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然后提供典型案例,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各种检测项目结果实验室诊断;让学生先根据所提供的病例复习理论课内容,查阅资料,判断患者的可能患病类型、诊断依据、还需申请哪些检测项目等对疾病的确诊有所帮助等,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后修改成统一意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意见不同时展开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举一反三,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其讨论分析结果的报告。

2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依据.以前的临床生化检验理论课考核主要是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教研室采用过程考核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日常考勤、病例分析、质量控制和期末考试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2.1日常考勤

为了避免考勤流于形式,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日常考勤不再局限于课代表或者任课老师点名,而是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分课前、课中或课后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事先针对上一章节所留病例进行提问,采取学生抢答及任课老师抽答的方式,再者采用任课老师抽查点名记录,期末各任课老师汇总,给出考勤分数。日常考勤占总成绩的10%。

2.2病例分析

在病例分析教学后,交一份最终讨论结果给老师。成绩根据该同学所在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该同学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来决定。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10%。

2.3质量控制

任课教师质量控制理论课结束后布置作业,每位同学认真分析,其分析结果以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呈现,带课老师根据同学书面作业的分析给出成绩。质量控制占总成绩的20%。

2.3.1室内质量控制作业

给出某生化检验科某一检测项目一段时间的室内质控数据,要求学生画出质控图、分析质控图是否在控,如果失控写出可能的失控原因和违反了那些质控规则以及如何处理。

2.3.2室间质控作业

给出某生化室某次某个项目的时间质量评价统计结果,要求学生利用能力比对(PT)评分方法,评价这次项目中各个标本检测结果的通过与否,结果是否在允许误差内,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及本次结果是否可接受,并对质评结果进行讨论,尤其是质评成绩不合格的项目,认真分析可能产生偏差的原因。

2.4期末考试

根据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出题,每章节都有覆盖,建立题库;期末考试由主讲老师从准备好的题库中抽出A-B两套平行难度的试题,试卷的题型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其他任课老师不知道考题内容,再由教务处任选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核试卷。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为减少人为阅卷差异,采取集中集体阅卷,各任课教师每人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每人批阅一题,流水作业,再由专人复查核对。评分标准一致,对学生相对公平也更能真实地反映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适应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研室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教师不定期到附属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检验科学习,掌握临床上新的全自动化仪器的工作原理、检测技术和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地衔接起来。(2)每学期教研室都要举行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经验研讨会,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坚持听课督导和以老带新;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全自动化仪器培训,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享各自的经验。(3)期末考试后,针对试卷上学生错误较多题目分析讨论,布置教学任务以便教师在假期能提前根据本学期存在的问题,更新知识,调整授课的内容及方法,修改课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

4小结

第2篇

本文作者:王天奇程相朝邓雯余祖华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坚持以发展的观点促进动物药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目前的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无论是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案均与社会对动物药学人才质量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得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认真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和机制,积极寻找破解这些难题的方法和措施,扎实开展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培养模式不仅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药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要使之成为促进动物药业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动力和引擎。动物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动物药学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较低,报考本专业的多数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少,相关院校要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等传媒工具向社会及考生进行介绍和宣传。学生入校后,除在入学教育中作专业介绍外,还要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详细介绍动物药学的社会需求现状、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方法、升学就业途径等,使学生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基于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开设的比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进程、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要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的立项数目,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定期邀请动物药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及兽药药政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节假日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动物药业的技术水平、生产、使用、监督管理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才更明确,学习才更有动力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才更好。为提高动物药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投身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关心教师个人的成长,根据国内外动物药学事业发展的实际,安排教师进行动物药学研究方面的深造、学习和提高;结合我国动物药业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动向,引导教师参与动物药业企业的药品研发、推广与应用,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动物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注意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动物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注意统筹兼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兼顾;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兼顾;动物药学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的兼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兼顾。最终使培养的动物药学专业人才能适应相关工作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体系完善,就业渠道广阔。动物药物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动向相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畜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受养殖技术、饲养条件、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现代化养殖业和小规模养殖并存、动物药品使用不规范、追溯和监管体制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动物药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研发人员较少,研发投入占兽药产值的比例很低,其产品多为二类、三类兽药。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近期的就业方向仍然是上述单位,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新兽药的研发、生产、检测、推广,也可能从事养殖业的兽医临床工作。他们除了要懂得药学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懂得和掌握动物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动物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可暂时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方向上,培养方案要体现药学与兽医学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农场到餐桌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分工和细化,动物药业产业科技水平和监管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动物药学人才的培养将倾向和偏重于药学方面。届时,动物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可基于动物药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个人文化素质、就业志向而采用多元化培养方案,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定位于科研提高型、生产应用型、技术管理型三个方向。在“科研提高型”人才的培养上,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培养动物药学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的后备人才和师资队伍为目标;在“生产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培养能够适应动物药物生产、市场开发、科学应用、兽药监察、兽药药政管理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第3篇

1.多媒体课件总体框架的构建。根据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件的总体规划上突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理论的教学重点,将实验课的10个实验项目,按实验时间、实验技术和研究对象进行组合,划分成5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每个实验项目的主体框架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主要试剂及仪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分析6部分组成。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撑及风格定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在制作设计风格上以“和谐统一、各具特色”为总方针,根据主体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展示风格。所谓“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界面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方面,包括模板选择、内容编排、文本格式和色彩的搭配等。课件统一采用白色背景模板,主体内容与框架结构编排一致,统一字体格式及页面布局,色彩搭配上以易于阅读和重点突出为主,使用背景与字体对比鲜明的颜色,如浅色背景配黑色或深红、绿、蓝色字体。而“各具特色”主要由于实验原理、仪器和实验结果等的不同,在图片、图表、动画或视频的选择上呈现差异。如酶活性实验的结果分析部分,采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图片,通过实验结果的直观对比,说明不同组间在实验现象上可能出现差异,而不同的实验现象均能用同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通过图片的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仪器介绍和实验原理讲解部分,课件主要采用动画或视频进行演示,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课件的素材采集及编制。根据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教学及网络资源两种方式进行课件所需图片、图表、动画和视频等资料的采集,再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这些素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静态文本、动画和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制作成适合实验项目的多媒体课件。如仪器介绍部分、移液器、离心机等常规仪器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讲解,节约了制作成本;而分光光度计由于型号不同、使用方法存在差异,主要通过图片呈现和自行制作的动画来介绍使用流程。实验操作步骤部分,根据操作的难易分别采用图片、图表或视频等方式,如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实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类实验方法相对陌生,从而选用相关的网络视频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全程的了解及细节的掌握。同时,课件还利用制作的动画模拟介绍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IgG实验中,聚丙烯酰胺不连续系统电泳产生浓缩效应的原理较难理解,课件制作了相关的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实验室自2008年就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该多媒体课件也历经了5年时间的补充和完善。以2013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水产养殖专业、蚕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29名本科生中随机选择了112名学生进行了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表1给出了本课件教学效果的综合统计结果。从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广泛认同多媒体技术适用于实验教学,且比传统板书的教学效果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同时通过图文并茂以及生动直观地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上,约93.75%的学生对现有的课件表示满意,这说明课件在总体上很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6.43%的学生认为单个实验多媒体讲解的适宜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因此在实验编排及讲解上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该课件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58.04%的学生表达了对增加教学视频的愿望,说明包含听觉和视觉信息的视频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视听的交互作用下强化接收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3.22.32%的学生认为课件在版面设计方面需要调整,通过对课件的总体检阅,笔者发现部分章节存在文字较多的现象,对这些内容将本着“内容精简,行间稀疏”的原则进行调整,同时丰富课件的色彩及插图,使课件不仅具备技术性和实用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整体美感。

4.19.64%的学生觉得课件框架需要调整,这反映出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尤其是部分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课件后期的调整应加大这部分内容素材的收集、完善以及整理,通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消化和吸收。

四、结语

第4篇

保险学课程主要介绍保险基本概念、保险合同保险基本原则以及各险种实务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内容,虽然保险学实务性较强,且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尚未跨入社会的学生,课程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难度更大。所以,任务驱动法与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契合性,在讲解保险学基本原理或内容时,以任务作为驱动,在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保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保险学任务驱动法的过程

2.1任务前准备

首先是小组分组准备。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2012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共53人,按照3人一组(尽量避免“搭便车”学生的存在)自由搭配,共分成18个组(有2人一组),同时由小组成员推选组长负责本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由各组组长以抽签形式确定该组的任务序号。其次为BlackBoard网络平台准备。教师将每组对应的任务公布到学生都可以信息共享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鼓励各组间可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要求各小组在任务准备和完成期间将相关搜集到的资料公布于网络平台,与全班同学共享。该平台可用于学生与教师间有关任务完成或任何课程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而且,期末各组的任务完成报告要共享到该平台,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为教师的任务设计准备。因为任务的完成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在该章节内容理论授课完毕即布置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提前熟透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框架,能够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18个任务,贯穿全部内容。

2.2布置任务

在与任务相关的理论章节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将小组任务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组长并同时将任务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同时,向学生讲解任务完成的整个时间安排与要求。整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经过各组任务分析、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提炼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由3位组员一起或推举代表进行任务完成的多媒体课件汇报并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注意,要求在任务报告中注明每位组员对于任务的贡献。鼓励学生搜集生活和学习中发生在身边的保险案例,比如,人身保险中的学生意外伤害险案例、医疗保险中覆盖大学生群体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案例等,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料收集、分析、提炼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查阅有关资料,以课本为辐射点,涉及网络平台、图书报刊等渠道,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而后由组长组织进行反复讨论,理顺任务要点和解决方法,对资料进行提炼,按照教师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2.4任务完成汇报与交流

在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理论知识以后,由该组成员或推举代表上台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自己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汇报期间组员和全班同学间可自由提问,汇报后先请同组组员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请全班同学对该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要求提出3个优点和3个不足之处。各小组完成任务后的讨论与评价,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2.5任务总结与评价最后,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从任务分析、资料搜集、提炼与制作和任务汇报等过程分别予以优点和缺点的指导,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资料的丰盈度、与知识点的契合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根据全班同学和教师提出的优缺点,小组继续完善任务完成报告和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进行总结贯穿,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

3保险学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3.1制定合适的任务

任务是学生搜集组织资料和解决问题的导航,所以恰当的任务至关重要。好的任务可以将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嵌入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解决任务的同时,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并切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任务首先应该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如在讲解保险概述中的“重复保险”概念及其赔付原则时,教师采取情境式任务:某同学在A、B和C三家保险公司各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与其签订3份保险合同,且三份合同的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时,若保险事故发生,该同学可获得多少赔偿金额?学生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可深入理解重复保险的概念、与共同保险的区别及具体的赔偿方式,在具体的任务中,掌握相关概念和保险的运行方式。

3.2教师在任务驱动法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法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扮演好设计者、指导者和观众三重角色。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整个内容和体系进行宏观把握,才能在恰当的授课时机使学生适时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为任务提供具体内容、人员分配、组织机构、流程设计和秩序维护,都体现了教师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评价和归纳总结阶段,教师要对整个小组任务完成的结果、成效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任务的更好完善提出方向性指导,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反思和升华,从而使整个任务善始善终。同时,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存在争论时,教师需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沿着自己的思路亲自探索有疑问的答案,教师充当任务顾问和参考资料的角色。

3.3任务驱动法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必要的基础理论讲授为前提,在掌握概念后才能深入理解任务。保险学课程专业词汇和抽象概念较多,只有在理解这些词汇和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和解决任务。例如在讲述保险基本原则中的“损失补偿原则”时,只有学生对“全损或推定全损”、“物上代位权”和“代位追偿”等一系列概念具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备定位所需资料,否则,很难有效率地在图书馆和网络平台搜集和组织相关资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各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可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比如在讲解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完成任务的同学结合角色模拟等形式,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总结

第5篇

1.1教学目标明确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实用性也较强。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所布置的任务都是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可能面临的问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就为学生模拟了日后的工作状况,针对性极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具有激励的作用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激励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电脑上教学生EXCEL相关练习时,通常会借助语言布置任务。首先,假设学生在公司中的职务是文员,领导要求文员将公司职员一年内的全部工资、每个月的平均工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进行排名统计。教师在对练习进行评价时,不单要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还需要强调操作的过程,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运用到一些知识以及技能。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既能巩固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会有一种成就感,正是这样的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索学习。

1.3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能将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一一教给学生。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想象一些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解决的措施。同样,教师在将任务布置给学生时,不单是让学生进行练习,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解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教授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2.1提高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厌学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教学知识点。比如,在Word中进行自选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演示一个简单图形的制作过程,比如绘制一只小兔,进而让学生模仿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电视机、小汽车等等图形。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图形绘制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去进行图形的组合以及线条颜色、填充颜色的搭配,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

2.2进行差异教学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同时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及探索性任务,分层次的任务设计能够赋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比如,在教授图文混排设计这一知识点时,第一层次就是基本的任务,需要把任务细分为一些小步骤,引导学生打开E盘里“Word练习.doc”,根据练习中的提示进行文档格式化处理:第一,做好页面纸张大小自定义以及上下边距的设置工作;第二,引导学生采用艺术字做好标题建立工作,并且根据练习中的规定做好字号处理工作。这些任务的设计都非常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需要做好观察以及辅导的工作;第二层次就是提高的任务,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再通过设计或完善创作出新的作品;第三层次就是探索性任务,教师向学生提供素材,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的思维进行排版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使学生在任务完成阶段中找到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实施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同样,在教师进行知识的演示讲解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依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开介绍,再融于综合任务当中,做到循序渐进。比如,就初学者来说,最初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简单的文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图文混排的处理以及长文档的处理。这样的调整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去理解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4结束语

第6篇

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多实用的教学功效.首先,它可以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将会很有帮助.在知识引入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运动过程,并且通过视频的观察来获知一些运动过程的相关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透过动画片段的观察进入教学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为知识教学提供有效铺垫,而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自身的思维也会随之调动起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自然会更加顺畅.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今日说法”的视频节目:在一个丁字路口,一年内发生多起汽车撞进路旁房屋的事件.通过这个节目,学生得知这是由于施工人员违反了物理规律把转弯路口修成了外低内高造成的.又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在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自己事先从某一高楼扔下两个轻重不同的保龄球的录像.再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两球下落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够直观地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于这些运动过程中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相关分析.这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借助图景分析,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多媒体不仅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其中的一些功能还能将片段进行定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一些重要图景展开观察与分析.这在“运动与力”教学中很有帮助,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运动与力的教学重心,是让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对于物体的受力状况进行判断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对于物体运动中的一些核心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图景的呈现,能够为这一过程提供辅助,可以透过图画的定格,让学生对于一些运动过程有进一步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准确地判定物体的受力情况.例如,“静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它表现为弹力、静摩擦力等力的动态变化.对这类问题,在进行必要的物理实验之后,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解决这一难题.如,利用flash制作“斜面、档板和球”的小课件.通过鼠标拖动旋转档板的角度位置,让学生观察各个相关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把原来学生难以想象的力的变化过程变成具体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一目了然.当学生对于整个运动过程以及每一个运动变化的细节有良好的认知后,逻辑思维进一步找到依托,能准确地进行物体受力情况的判断.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物体运动过程

在“运动与力”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给学生呈现物体真实的运动状况,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运动过程,能够让学生对于运动的真实状况有良好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口述以及运动模式的描绘来引导学生获知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可能没有弄清楚物体的真实运动轨迹.有了多媒体工具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被化解,任何物体的运动过程都可以清晰地呈现.这不仅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而且让学生对于运动过程有更好的感知,从而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由于演示实验太快,学生不易观察清楚,因而难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为使学生弄懂这一问题,教师通常会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图、分析、讲解、说明,但即使是这样,学生对于运动过程还是没有弄清楚.有了多媒体工具后,这些问题能够轻松被化解.教师可以用计算机将此过程重现,让三个小球分别同时做平抛运动、水平匀速运动(速度与平抛运动初速相同)、自由落体运动,控制好动画的运动速度,能使学生非常清晰明了地观察到现象,并且了解三种运动方式的差异,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自然会更加深刻.

第7篇

所谓互动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与学相互影响、促进,进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运用互动教学,教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带动下,利用各种媒介,与学生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从而在教学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相互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原则

1.围绕教学内容,明确互动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只有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与结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互动教学实践前,应该对教学内容与目标有充分的理解与把握,对于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准确的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知识。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声现象”知识体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所学习的知识点的体系。如“:这一章会学到哪些内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深入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不同声音的特点以及对声音的应用”等。学生会提前对将要学的知识做大致的准备,形成初步的印象,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直接地关注知识的重点。通过将学生所学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框架构建,形成如下知识网络:学生只有对知识点以及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清楚明了的认知,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2.进行多向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

初中物理的互动应该多向进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参考,进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促进自身的物理知识系统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多向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需求,同时也可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多向的互动拓展了以往的师生互动层面,使生生之间、学生与物理知识系统之间等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在九年级下册的“磁体与磁极”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方式,促进学生与相关的物理现象进行更加直接的接触,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如对不同的小组设置一定的实验任务,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并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这种多向互动的方式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然世界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更加直观具体的认知,进而密切学生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并提升物理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的深入,教师应在建立互动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互动教学充分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高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从粒子到宇宙”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视频,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你所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粒子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等,学生在看到这些现象时,会通过自身的思考有初步的回答,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这些规律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你会利用这个规律来做什么?等,学生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会逐步深入,更加主动地挖掘物理科学的本质,使学生对物理科学研究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由于粒子与宇宙的关系是很难通过几张图或几句话描述清楚的,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事物,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物理学习体验。

2.指导实验过程,提升互动效率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物理知识验证、物理现象探索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与学生一起探讨物理现象的原理,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实践,结合自身所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九年级上册的“伏安法测电阻”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得出实验原理P=UI后,引导他们利用原理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同时,可以对不同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电路图进行比较,并提出问题,如,这几个电路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但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哪一个更合理?然后,让学生根据最终的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提醒学生连接电路的注意点,特别是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开关的状态,滑片的位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比较合理地获取实验数据,提醒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举手提问,让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动手机会,并顺利完成实验。另外,在完成教材规定的测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后,还可以补充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并对这两个实验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区别。这样,通过任务来促进学生探索发现,体会物理科学的魅力,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也形成了科学的物理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

第8篇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最新疫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疫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最新疫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第一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疫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第9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应用

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质量是医学研究科学性与严谨性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国内高水平医学期刊的论文中统计学误用和滥用问题却较为普遍。本文总结了《山东医药》近年来中的统计学问题,就其中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方法选用、数据表达等方面作一些分析与讨论,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实验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验分组仅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未从统计学角度考虑问题。作者仅从专业上想如何设计分组,而没有想到其涉及的实验因素以及每个因素包含的水平,组与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等一系列问题。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

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

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

2.统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

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x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X列表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结论欠科学文中未交代所用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x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5]。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假设检验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x2检验、配对四格表x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