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核技术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6:05

导语:在核技术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技术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4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已经较为普及,高等院校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

目前,高等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尝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学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被部分高等院校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整体情况来说,由于缺乏政府引导以及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依旧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首先,校企合作由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双方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企业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而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基础上,企业难以确保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目前校企合作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很好保障,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资金渠道受限

目前,校企合作资金渠道受到限制,导致校企合作受到一定的约束。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生事物,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但是目前政府、院校以及各企业并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校企合作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最终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在多数校企合作中,资金多是由企业直接提供,如奖学金、培训等形式,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加大的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小企业合作办学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建设专项基金

针对校企合作问题,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校合作关注程度,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首先,政府方面必须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规范,以充分保障企业和院校的实际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必须要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对于校企合作院校和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以缓解院校和企业压力。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鼓励和支持,依靠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由地方政府进行监管,以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二)重视企业筛选,优化合作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领域新生事物,艺术设计专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较强,但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多,不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也有所区别。为此,高等院校必须要针对本专业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有效的提升合作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前往校园进行讲座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好的贴近现实和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选择较为知名的院校合作,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够定期前往企业开展实际的考察和学习,使企业能够借助高等院校进行优秀毕业人才的筛选,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考察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经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于教师自身也将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总结

校企合作办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社会和企业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府和企业必须要加大关注力度,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立足长远,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之良.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第2篇

关键词 技术档案 社区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12-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YANG Min, LIU Yingyan

(Yingb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of 2011,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were managed for the all nurses in this center,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theory test and average operation test scores,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enhanced after using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The number of errors and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were reduc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Use of nursing personnel evaluation technology archives can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anager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archives;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是医院档案的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业务成长的真实记录,是考核护理人员德、勤、绩、能的重要依据[1]。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在社区服务中心尚未普遍建立。我中心引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理念,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更适用于社区护理人员考核的技术档案摸板,并于2011年1月试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中心护士总数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3.18±5.4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5名,护士10名;本科2名,大专18名,中专10名;工作年限:≥10年21名,5~10年3名,2~5年3名,

1.2 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建立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人手一册,统一存放于护理部。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包含工作质量、业务考核、职业素质、继续教育、加扣分和考核汇总5项。年终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满分为100分,并评定考核等级。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自2011年1月实施,2012年1月采用相同表格比较《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实施前后的考核结果。

1.2.1 护理质量考核

护理质量占总考核分的40%。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分级护理、抢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士长管理等,护士与护士长的考核重点不同。参照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修订的《护理质量工作标准》,质控分数按5~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小组每月按项目评分,并将全年平均分计入“护理人员年度考核汇总”栏,扣分原因记录在该考核表下面的“具体内容记载”栏内。

1.2.2 业务知识考核

业务考核占总考核分20%。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取全年平均分,理论考按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操作考按5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后给予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3 职业素质考核

职业素质考核占总考核分20%。内容包括:遵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尊重患者权利、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等,每违反一项扣1分,如屡次发生或情节严重者加扣5分。

1.2.4 继续教育考核

继续教育占总考核分10%。继续教育根据职称和完成学时数换算成相应分值,护理论文根据不同职称,将上交或发表的论文数换算成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5 加扣分

加扣分占总考核分10%。加分项目包含:①在核心期刊;②参与课题研究;③评为服务明星;④获院级及以上荣誉;⑤获院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减分项目包括:①科内投诉或纠纷造成不良影响;②发生性质较严重的差错或事故;③严重违章违纪等。加扣分按项目赋予不同分值,同一项目可累计加分或减分,但不超过该项的最高分值;加扣分事实记录在“具体内容记载”栏内。实时记录,年终总评。

1.3 考核等级评定

将4项考核分及加扣分累计得总分,按总分评定考核等级。

年终总分≥90分为A级,推荐评先、深造、晋升、升职;81~89分为B级,不能参加各类评先;70~80分评为C级,不推荐参加技术职称晋升;

2 结果

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4项内容考核分值均比考核前提高,锦旗和表扬信数增多,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数明显下降(表1)。

3 讨论

3.1 有利于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内容相差大,考核标准也不同,如果没有一套完整周详的考核方法,很难管理到位。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对每一位护士都能根据其职称、岗位、工作表现、服务态度、继续教育等进行完整、系统、科学、有效的考核与管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达到岗位责任化、操作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模式[2],进而增强社区护理的竞争力。

3.2 为护理人员的评先、深造、晋升提供依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流动小,晋升职称的机会少,往往数人或十几人竞争一个晋升名额;医院内每年有评选优秀护士、先进医务人员的名额,以往都采用护士投票或护士长推荐的方法产生,主观性较强。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信息、工作表现、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3],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3 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有些社区护士长期在同一岗位从事简单而重复的护理工作,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明显减退。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全面考核后,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护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全面考核,督促护士加强护理查对与观察,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造成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4]。

3.4 强化了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学分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任的必备条件[5]。社区护士接受院内外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医生少,观念落后及知识陈旧导致社区护理的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我中心护士积极参与各项院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了撰写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护理科学的蓬勃发展[6]。

我中心护理部通过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的使用,达到了对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的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能力,强化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促进了护士自身和中心护理事业的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护理技术档案是社区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姣姣, 王素美, 张颖.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上海护理, 2005, 5(4): 57-58.

[2] 顾慧.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1(6): 106-107.

[3] 吴鸿珠, 李双凤.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手册的建立与使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5): 67.

[4] 魏志红. 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6): 125-126.

[5] 萧鸿, 封梅, 刘学政. 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03, 17(5): 18-20.

第3篇

1多核计算技术的概述

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发展,VLSI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构成多核处理器已经成为处理器技术的主流。按计算内核的对等与否,CMP可分为同构多核和异构多核。计算内核相同,地位对等的称为同构多核。然而,一般认为处理器通用核的数目在超过16个后,再增加通用处理核的数目就难以带来更大的性能提升。于是出现了一些为特别任务专门定制的专用处理核,包括面向科学计算等的“领域专用核”、图形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DSP)等“行业专用核”。这些专用核的体系结构利用特定应用的特征进行定制,从而达到定制应用的高性能和高效率。

从2005年出现的英特尔与AMD的双核处理器、2006年推出的4核处理器到2007年2月英特尔公司展示的80核处理器,处理器中集成核的数目呈现迅速增多的趋势。除此之外,具有更多核和不同功能核的处理器也在研发,例如整合了1025个简单处理器的芯片Kilocore,包括1024个8位处理器和1个Power PC核。

伴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器核数目的增加与处理器核功能的变化,在体系结构、软件、功耗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原有面向单核或者多处理器的软件架构不适于在单芯片多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上充分利用多计算核心的能力,需要相应的软件层面的共同发展。为此,软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多核硬件体系结构的程序设计成为有效发挥多核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适应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多核计算课程势在必行。计算机方向课程的开设尤其是教材的设计,不仅要注意到满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适应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同时也需注意到社会对于多核计算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知识更新与就业两方面的要求。

2多核课程设计

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多核计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多核SOC芯片技术;多核芯片与传统单核微处理器、SMP的区别;多核下的各种硬件设计技术(Cache与存储一致性、网络互连、IO管理);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结构;典型多核芯片介绍;嵌入式多核芯片技术;多核平台结构与芯片组支持技术(包括固件技术);多核操作系统;多核系统软件对并行编程的支持;多线程编程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多线程编程技术(主要是关于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OpenMP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平台上的编译工具与编译优化技术;多核API优化函数库;多核多线程程序的性能评测工具与方法。

这些新知识点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多核课程以适应技术的发展与多核时代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例如,美国计算机专业最好的CMU、MIT、Backley、Harvard和Stanford五所高校,均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内容中增加多核内容的方式,以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

因此,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参考国外高校的课程开设方式,浙江大学开设了自己的多核课程。浙江大学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芯片设计领域中新兴多核体系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难点、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对计算机领域带来的相关影响等,以通过建立体系经典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发展方向之间的桥梁,为将来从事体系结构领域、系统软件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是浙江大学多核计算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我们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

通过分析多核的知识点,浙江大学将多核计算课程分成了两个层次:以编程训练为主的本科多核计算课程和以编程为基础以多核理论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的名称为并行计算与多核编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多核的本科课程完全以编程训练为主,结合多核编程工具,通过编程作业锻炼学生对多核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课程,名称为多核计算,主要着眼于当前多核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多核技术的高级课题,在研究生的体系结构课程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结合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编程方法等交叉学科,介绍在体系结构上的多核理论与相关学科对此的相应发展。

3多核课程教材设计

3.1概况

由于多核计算技术相对较新且仍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核计算方向的著作以科学论文为主,偏向于研究与探索,浙江大学结合科研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采用科学论文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

而对于基础教材而言,由于多核计算方面的书籍还是刚刚起步,因此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少。此外,由于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为学生设计实践训练,同时,目前多核底层调优软件是由英特尔公司推出,能实现多核的编译、运行库、性能测试、多线程检测与优化,对多核教学帮助极大。因此,浙江大学采用了基于英特尔的软硬件,作为实践的基础培训。有鉴于此,目前浙江大学的多核课程2006年使用的教材是由英特尔公司的(孟加拉)Shameem Akhter与(美)Jason Roberts撰写、Intel出版的《Multi-core Programming: Increasing Performance through Software Multi- threading》,2007年3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了由李宝峰、富弘毅、李韬三位博士翻译的中文版,我们参与了该书的审稿工作。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讲解多核程序设计的书,同时,由于它介绍了基于Intel多核平台的性能评测和调优工具,相对适合于目前的教学。

由于该书的作者是英特尔的平台结构师与软件工程师,尽管参与了多核处理器的架构与软件设计,对多核计算技术了解非常深入,但是其写作目的与风格均是工程师写给工程师的书,并不适用于大学教材。与此同时,由于多核计算技术毕竟是正在发展当中,目前国内外的确缺乏多核编程的教材。

3.2《多核程序设计》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内多核课程的建设,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编写了《多核程序设计》教材,将于2007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在2006年秋冬学期,开始开展多核方向的教学。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多核计算课程的教材使用,而从对多核技术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适合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是多核体系结构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以多核计算技术的基础知识概论为基础,以多核程序设计方法为骨干,主要包括基础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多线程基础、利用线程API进行程序设计、OpenMP与MPI,以及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调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等,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编写多核体系结构下高性能程序代码。

本书共分为八章,以多核技术导论为始,以多核软件工具介绍为终,分别覆盖了基本的多核体系基础、并行计算基础、多核体系下线程理论、Windows与Linux多线程编程与调优、OpenMP多线程编程与调优、MPI多线程编程与调优和多核软件工具的使用。从结构上看,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多核理论。这部分内容包括了本书前三章的内容。第一章为多核技术导论,简要介绍微处理器发展史、并行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发展、片上多核处理器架构与典型多核芯片架构、芯片组对多核的支持,以及操作系统对多核处理器的支持方法。第二章是并行计算基础,介绍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模型、进程与线程、并行编程环境、并行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性能评测,并介绍常用并行数值算法,例如并行矩阵乘法、线性代数方程组并行求解方法、快速傅立叶变换。最后介绍并行编译器。第三章详细介绍线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多线程的概念,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多线程的映射模型,线程的生命周期,多线程环境下的进程控制语义,以及线程的同步,包括互斥量(mutex)、信号量、条件变量、锁的粒度与死锁。

(2) 多核编程与调优。包括了本书第四至七章的内容,分别讲述了不同操作系统与不同多线程编程技术下,怎样进行多线程编程和调优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效率。其中第四章是教学生如何在Windows下通过多线程方法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首先介绍了Windows线程库,然后通过例子介绍了使用win32线程API进行线程创建、管理、终结,并介绍线程执行和资源存取方法,以及多线程调试与优化技术,包括调试、跟踪、线程命名等。第五章介绍了在Linux下使用多线程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的方法,与前一章类似,首先介绍POSIX线程库Pthreads,然后是结合例子介绍基本线程的操作与线程的属性,最后是使用GDB 调试线程以及线程的调优。第六章介绍OpenMP编程及性能优化方法,结合使用Microsoft Visual 2005教育学生如何编写OpenMP程序,并教育学生使用OpenMP编写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技巧,包括循环并行化、并行区域编程、线程同步,最后分析OpenMP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性能。第七章是MPI编程及性能优化,介绍了最常用和稳定的MPICH安装和配置过程,并详细介绍了MPI编程基础知识与MPI群集通信、MPI程序排错方法与性能分析优化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MPI-2。

(3) 多核软件工具。包括了本书第八章。由于目前的多核软件工具基本上是由英特尔公司开发并提供教学使用,因此本章的工具介绍基本上以英特尔的各种调优与性能分析工具为主,这既符合目前的实际教学状况,也符合社会需求。第八章所介绍的多核软件工具包括编译器对多核的支持、VTune性能分析器、MKL数学核心函数库、Thread Checker线程检查器、Thread Profiler线程档案器的使用与实验。

由于多核课程是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材设计时,除了上述的书面教材之外,还需要设计配套的实验教案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也设计并实现了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以便多核教学的正常进行。

《多核程序设计》一书体现了在本文第二节多核课程设计提出的多核课程教学的目标,结合了五所大学进行多核课程教学的教师们的经验。我们将对《多核程序设计》一书的设计思想与结构展现在此,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国内高校的多核课程建设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示范,推动大学开展多核程序设计课程。

第4篇

1 引证分析的收录标准

除清华同方的CNKI之外,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引证分析收录标准还有3种版本:一是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4年出了2004版;第三种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 清华同方CNKI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概念1998年由世界银行提出。我国的CNKI工程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努力,CNKI工程集团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CNKI工程的具体目标,一是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二是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三是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四是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因特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一个面向各八编期刊编辑部的应用子系统,其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引文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的日志记录。该系统的主要统计内容包括:A.中国正式出版的8200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B.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C.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 D.CNKI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上述内容以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为基数,自本系统运行之日起,逐月更新,从而为各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也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一组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

3 SCI、ISTP和EI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以国外四大检索工具SCI、ISTP、EI、ISR为数据源进行学术排行。由于ISR(《科学评论索引》)收录的论文与SCI有较多重复,且收录我国的论文偏少;因此,自1993年起,不再把ISR作为论文的统计源。而其中的SCI、ISTP、EI数据库就是图书情报界常说的国外三大检索工具。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创建于1961年的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作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会议文献。它所收录的数据包括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

EL即《工程索引》,创刊于1884年,由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Inc.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主要为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数据覆盖了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

4 《计算机教育》杂志的CNKI影响因子

所谓“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根据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号:CAJ-SR 2007Z BJ0548)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计算机教育》杂志2005年的影响因子(IF)为0.398,2006年影响因子为0.657。(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07年9月30日)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嵌入式课程设置课程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3.04

引言

以我校(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了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现状

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电工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外,有两条主线:嵌入式方向与信号处理方向。其它方向如微电子、射频、无线电等方向,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基础以及培养方案总课时的要求,最终选择了嵌入式与信号处理两个方向,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后的培养方案可能会考虑微电子等较新的方向。

之所以选择嵌入式硬件方向为我们的一条主线是因为嵌入式系统是当前很热门而且很有发展前景并且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好就业的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化家居、家电,汽车电子、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应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技术,我们以硬件设计为主设置了我们的课程如下:

表1:嵌入式方向的课程设置

围绕ARM嵌入式技术这门课,还有微机原理、单片机、EDA、DSP等课程及相关实验。

学习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这两门课后再学习嵌入式,学生更容易入门,因为嵌入式本身是从单片机发展而来,并且在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这两门课程中,我们以汇编指令为主,主要是考虑到做嵌入式系统除了了解ARM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还要了解ARM的汇编指令系统。

考虑到嵌入式开发的发展方向与相关领域,我们还设置了EDA技术与DSP技术两门课。数字图像压缩技术是嵌入式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是掌握MPEG编解码算法和技术和DSP技术,另外,为追求更高速的信号处理速度,现在一些速度要求较高场合,有不少公司是将一些DSP算法用硬件来实现,这就涉及到HDL数字电路设计技术及其FPGA/IP核实现技术。这也是我们将EDA技术与DSP技术这两门课作为这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的原因。

课程改革思路

首先是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这两门课,目前我们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课54课时,实验课18课时,《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理论课54课时,实验课18课时,课程设计36课时。微机原理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一款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汇编语言编程及其接口电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不同的CPU以及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以8086/8088作为微机原理主讲芯片,其难度较大,与实验教学和学生在课外的实际应用(如参加电子设计系列竞赛、制作小作品、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处理器从单核时代进步到了多核时代,并且将来处理核的数目将会越来越多。随着多核技术的发展,可能不久的将来大多数的软件开发都将以多核芯片为基础硬件平台,随之而来的是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算法理论、软件工程等都将随着多核的出现而进行修订,对我们专业而言,要考虑的主要是计算机硬件方向的课程设置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多核时代的到来。经过调研与研讨,我们决定将上述两门课整合优化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54课时及《多核架构与编程技术》54课时。前瞻性的将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引入到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将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与升华,帮助学生,顺应市场格局变化,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型思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使我们的学生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硬件、软件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多核思想及编程技术,以适应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EDA技术与数字电路的整合。目前我们开设《EDA技术》理论课34课时,实验课18课时,课程设计18课时,《数字电路》理论课54课时,实验课18课时,课程设计36课时。这两门课在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我们可以将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数字电路与VHDL》,理论课72,实验课18,课程设计36课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实验体系,让学生感受2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摆脱传统的人工设计方法与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后是ARM嵌入式技术,目前我们以ARM7进行理论教学,以LPC2000系列ARM7微控制器及ADS1.2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实验,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只能满足低端教学任务。在最初制定教学计划,大部分ARM系统都是基于ARM7处理器,但是随着更多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嵌入式系统设计向着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现在基于ARM9处理器的产品越来越多,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也要进行升级为以ARM9进行教学。从ARM体系结构的教学内容上看,ARM9的指令集完全兼ARM7,教学上没有任何区别。并且学生们面对的编程模型和架构基础也保持一致。

总结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行3+1培养模式,所有课程安排在大一到大三完成,大四学生全部参加实习,现有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排在第三、四学期,专业课基本压缩在第五、六学期,比如上面提到的微机原理安排在第五学期,单片机、EDA技术、ARM嵌入式技术安排在第六学期。通常在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忙于考研,一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精力没有全部用于学习专业知识上,但是,经过上面的整合后,我们可以将单片机以及ARM嵌入式技术提前一个学期,再将EDA技术提前两学期,让学生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尽早的接触到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让一部分想参加电子设计系列竞赛的同学可以尽早的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让准备考研和找工作的同学投入更多精力学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申报中,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系统软件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和数字媒体方向被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08年,学院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我们认为除了要注重社会需求外,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通过开展完善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和交流,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通过进一步提高软件创新行动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支助力度,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面向产业实践和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发人才与产业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1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

我国提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最近又推出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了电子信息产业。而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在创新性和工程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世界的需求。无论是传统计算领域的研究还是系统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实际应用背景。人才应该集业务、技术、管理三位一体,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产业前沿,能运用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技术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在国际化团队中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调控能力,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敏感性,注重与企业有机结合并平滑过渡,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

根据复旦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参照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培养方案。除综合教育课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学生首先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各方面内容有全面了解,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修读专业方向课程,保证在特定专业方向上获得严格训练;最后至少选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组中的两门课程,并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还要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外语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一方面设置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课程;另一方面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建立一套“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高强度的项目实践,在低年级强化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在高年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现的综合能力。

我们同时建立健全了创新鼓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我们邀请企业资深研究人员、国外高校著名学者来校兼职、授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将工程能力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指导教学和课程设置,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与国外的工科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明显缺少项目或团队合作的实际经验训练。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更要注意不能停留在教学生用现在的技术解决问题,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全面吸收发达国家经典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除了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还要对行业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坚持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原则,把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教学内容既要与企业当前的需求紧密结合,又不能单纯跟着企业走。高校教育不仅要紧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应引领社会需求。

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目前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更要具有前瞻意识,及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热点的内容安排在课程中。如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把多核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放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扩展了多核体系结构的内容和多核缓存(Cache)研究的最新进展。而操作系统课程则介绍了多核领域虚拟化的研究原理和现状。编译原理课程则扩展了多核程序设计语言和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最新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到2007年毕业时,这些技术在一些外资企业成为热门,因此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好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存在较大不足。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讲授基本原理时,教师侧重阐述课程的要点和难点,而对于各种具体的细节,则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践项目)体会,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理论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课后的实习项目来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

其次,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多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原理等,都增加了研讨性内容,教师定期布置超出课堂知识范围的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因此锻炼了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开阔了眼界。研讨式学习、案例分析、群组学习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在团队中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第三,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注重对学生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企业项目及企业联合实验室为学生的项目实践学习提供平台,通过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同时建立了跨度一年的学院科研实验室和知名企业实习制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课程成绩评定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评机制,改为实验、实践项目、随堂测验、论文、面试、笔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期终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50%。通过不断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第四,注重国际化办学,推广双语课程。早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的2002年9月,学院就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新加坡管理大学签订了交换生计划,每年两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半年;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立了推荐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国家资助项目。通过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合作办学以及与其他知名大学的交流,我们吸收、借鉴了国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双语课程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国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的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保障,软件学院应该鼓励具有应用背景的研发。这种研发不是低水平的开发,而是应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理论或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研发项目。研究既要保证实用性,也要保证具有产业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既要能出高质量的论文,也要能得到实际应用。

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能吸引一流教师加入学院师资队伍中,更好地培养人才。我院现有宽带网络与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交互式图形学实验室、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室等四个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的研究主体也在软件学院。

在流媒体宽带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中,学院成功研发了高性能、高质量、与国际标准完全兼容的流媒体服务器(Clear Server),我们自主研发的IPTV系统成为上海市互动电视闸北区示范项目,其技术产品已经推广到国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作为这些项目研发的负责人,我院教师及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简化项目开发要求,编制出适于学生课程实习的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接触最新成果的机会。

基于全光视频的图形绘制技术、基于GPU的Dome显示设备的实时绘制系统以及基于投影仪的大尺寸、高清晰显示墙系统的研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和学生。我院毛燕东在本科三年级就参加了学院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他和贾奇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2006年,毛燕东直升本院硕士研究生后,成为国家863计划“可伸缩高分辨率投影显示技术”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并参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研究组的多核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操作系统领域最好的会议之一OSDI上与他人合作。在即将毕业时,他先后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等三所全球计算机领域顶级高校的攻读博士录取通知书。

学院在虚拟化技术、并行与优化编译技术、动态优化编译技术、跨平台优化编译技术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陈海波从本科开始就参加实验室项目的研究,硕博连读阶段,他又在导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在国际并行处理大会上发表的论文获得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这是该会议举办36年来中国大陆作者第一次获此荣誉;而他在国际软件工程大会(ICSE2007)上发表的论文则是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来在该会议上发表的第

4篇论文。

以研发基于智能Web服务和流程整合的应变电子商务集成平台、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性能指标体系、基于RFID的仓库立体自动控制系统为契机,我们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本科生参与开发的软件构件组装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和面向特征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成为相应科研项目的主要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进入企业试用阶段。以本科生为核心技术骨干的多模型驱动的面向服务协同开发平台,基于数据挖掘和语义本体的商品编码知识库等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中被认为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学院在密码学和网络安全协议、可信计算研究中也取得新突破,2004年和2007年,我们在欧洲密码学会议上发表了2篇有关零知识领域的研究论文,是大中华地区第1个在密码学顶级会议的科研单位。

高水平的研究有效带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学生培养及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研发能力的学生队伍。

4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由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在教学中又突出了能力培养,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培养的

学生无论在国内各高校攻读研究生,申请到世界顶级高校留学,或进入IT、咨询、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软硬件研发、咨询、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一致好评。我校人才的主要特点有:

(1)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马上熟悉自己的工作。由于具备了创新素养,毕业生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即成为企业项目骨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满前就获得了企业的聘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后,他们很快就升为资深员工、项目组长甚至项目经理。在国际团队中表现突出,既体现了较高的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又展现了管理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在外企实习期间就创新地解决软件工程中的高端问题,并取得了国外专利,充分展现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2) 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能力强。学院支持并鼓励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在各个实验室的科研活动中,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多项应用工具开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 学生在校期间成绩斐然。迄今为止,我院已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上海市和复旦大学优秀项目各1项,在“科技创业杯”软件构件制作大赛中也获得多个奖项。在2005年度“上海市高校学生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

第7篇

关键词:积极性;改革;绩效工资;职工

众所周知,医院岗位设置多而杂,上到院长、主任医师等,下到后勤工作者,每个岗位的工资标准均不同,绩效考核标准也有区别,但如何既保证岗位绩效工资设置的合理性,又确保每个岗位间绩效工资的差距在合理范围内,是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内容,医院要实行以岗定薪制、岗内薪水提升制和薪随岗变制,健全临床、护理、行政、后勤等岗位的绩效工资分配标准,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确保绩效考核及分配的公平、公正。医院内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是否能保证劳动成果与收益相匹配是衡量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不公正、不客观的现象,领导滥用权力,照顾自己人的现象。

(二)确保绩效工资改革落到实处。政策的巨大变化需要职工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应并接受,不然势必会影响职工情绪稳定。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需要具体执行者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

(三)绩效工资改革时保证内部稳定。绩效工资改革会带来人事制度改革,改变现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必定会触动部分职工原有的利益,造成既得利益者的抵触心理,从各方面抵制绩效工资改革,可能会给单位稳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二、实施绩效考核对职工的积极影响

从长远利益来看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效率。医院发展与进步需要由广大工作人员来完成,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与辛勤工作,才能实现医院预定的工作任务和各项诊疗指标,才能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医院。能否进一步提高医院职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职工队伍的效率与质量将关系到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医院。

三、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合理设置岗位及做好岗位评价与分析。岗位是选人与用人的基础,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设岗的重要依据。医院要达到合理改革绩效工资的目的,就必须让所有的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首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岗位设置过程中做到权责对等,分析研究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编写岗位说明书;其次,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的绩效考核;最后,应将所有岗位在单位内部公示,使全体职工对各自岗位的职责范围、责任大小、晋升途径都有准确的了解,对薪酬、绩效考核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合理的预期。

(二)确保科学、量化、公平的考核制度。严格绩效管理是体现职工实绩和贡献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前提。一,各单位应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聘任、竞聘上岗。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岗位责任书,应先明确整体目标责任,然后按各科室岗位责任将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科室、个人的分目标;二,既要搞好专项考核,又要搞好季度考核、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主,在一个年度考核中授权考核人应关注被考核人的工作情况,动态发展,并与其进行沟通,观察、调整被考核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使其顺利实现年度考核目标。

(三)加强对绩效工资改革的监督管理。第一,对负责绩效工资改革的部门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确保结合医院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操作细则;第二,联合相关纪检财务部门检查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执行情况,对于违规发放津补贴等违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第三,建立职工监督机制,接受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绩效工资改革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四)强化医改力度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制。其一,建立科学的医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医院考核评价标准,优化考核技术,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客观,真正反映出医疗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为医院薪酬分配提供合理的客观依据。完善医院临床、医技、护理、行政、后勤等岗位的绩效工资分配标准,主要是实行以岗定薪制、岗内薪水提升制和薪随岗变制;其二,建立有效的医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体系。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施绩效管理,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考核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岗位责任书,应先明确整体目标责任,然后按各科室岗位责任将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科室、个人的分目标”。在考核方式上,要实行有专项动态考核;其三,建立专业、独立、权威的医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机构,要加强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t院绩效工资考核的改革与完善,是医院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绩效工资,既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又对医院的资金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本着人性化、灵活机动的分配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改革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郑长蓉.绩效工资改革对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解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6,09:3.

第8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这准确地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它与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强调其理论形态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它也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办学实际,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就是:一是要具有扎实的所从教职业的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一般要求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并经常性地参加本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进修;二是要具有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有表达、板书、授课的基本功,并且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三是要有丰富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四是要有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五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高尚道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科学准确地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才能引导教师队伍按照以上五个要求发展,使教师队伍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学校逐步形成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学术深厚、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教师工作考核指标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结合工作岗位的性质与特点,在教务、科研和人事等师资管理部门提供教师年度情况的基础上,由学校、院系两级绩效考核委员会,从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并结合综合评价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考核重点是看在具体工作和科研项目中,教师实际承担并完成的工作任务、取得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等;对其他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考核技术与业务水平及服务教学科研的态度与贡献。教学工作实绩考核是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评估内容,教师考核的重点,包括授课学时数、指导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数、教学质量、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与实训;科研工作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技术推广考核包括推广项目、推广成果和工作量等;管理方面考核包括管理岗位的职务、政府兼职情况、学会与协会工作、组织专业会议和其他临时性工作等。上述各项指标得分根据一定权重和工作量,按一定折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每位教师的学年获得的总分数,即是个人年度业绩分,这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评价指标[3]。见图1。

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意识决定行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观念[4]。本着全面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设计建立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与考核[5]。通过考核与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只有全面、准确和公正地评价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及任务完成情况,并把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个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条例要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出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考核办法必须对教师的德、能、勤、绩包含的每个要素和考核指标进行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兼职工作量和奖励表彰折算工作量的计算制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例如对教师承担相关的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工作做出具体的规定(如表1)。

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发放校内津贴,校内津贴是除国家规定发放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外,学院自行设立的内部津贴,具体分为岗位津贴、领导责任津贴、奖励津贴三大部分。考核与评价的绩效工资奖励遵守如下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原则

它指的是考核与评价的绩效工资奖励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在学校层面上实行总量控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

以全体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为前提,设定学校各类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津贴分配比例,既要向教学一线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倾斜,拉开一定档次,又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坚持“责酬一致、按劳分配”的原则

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使津贴分配与教职工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取得工作业绩等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学校而言,一是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便于操作,并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二是成立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师考核委员会;三是建立常规性的考核指标基础资料的日常搜集积累和等级制度,使得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科学、全面、公平和准确,考核的结果能充分体现每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和对学校工作的贡献大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办学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抓手。

第9篇

关键字:科技;旅游;绵阳

科技旅游是将科学技术融入休闲度假的一种体验式的旅游,以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旅游卖点,再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规划设计,将科学、游览、参与、娱乐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加相关产业的工作机会、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对经济产业结构有优化的作用、有利于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在推进我国旅游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 绵阳发展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

1.1 绵阳发展科技旅游的天然优势

首先,绵阳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无论GDP总量还是人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均排在四川省第二位。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才能更好的发展科技旅游。其次,绵阳作为“科技城”,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独立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研究生产核武器和核科技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并拥有亚洲最大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除此之外,绵阳还有一大批民营科技实体、国家骨干企业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这些高新科技资源、骨干企业和人才优势是绵阳发展科技旅游最具优势的资源。绵阳作为四川省旅游业相对发达地区,根据自身城市特色、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走进两弹一星,体验原始山水,探源李白文化,休闲神奇绵阳”的特色旅游。基本实现从以前过境观光旅游转向旅游目的地旅游,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一条龙服务,并且已初具规模。这些旅游资源是绵阳能够发展科技旅游的重要原因和天然的优势。

1.2 绵阳发展科技旅游的劣势

第一、对科技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尽管科技旅游受到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宣传上也采用强势媒体广告,在一定程度使绵阳科技旅游的知名度有所上升。但据最新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外地游客知道绵阳在哪个省,但对绵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而对绵阳的科技旅游知之甚少。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旅游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第二、不够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构成了旅游配套设施。然而绵阳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还不太完善,尤其是依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防三线援建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由于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交通条件、建筑布局等都较差,可进入性不强。此外,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缺乏与景区配套的导游解说服务、路标指示不清晰、无专门的停车场;景区的高星级酒店、娱乐场所、生活购物场所等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无法吸引游客过夜停留。第三、缺少科技旅游商品。科技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其它旅游商品相比明显滞后许多。目前在景区景点定点销售专门的科技旅游商品几乎没有,许多游客除了门票和与标志性景点合影留念外,基本选购不到有特色的科技旅游商品。科技旅游商品滞后的设计生产与科技旅游的快速发展极不协调。

1.3 绵阳发展科技旅游的机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假期出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个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科技旅游也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又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的知识,感受科技魅力。主打科技旅游的绵阳恰逢国内旅游业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旅游方式由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发展,由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向深度参与式旅游转变,由印象旅游向深度旅游推进。根据我市2008年的旅游局公布的旅游发展情况汇报可以知道,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结构能更好更快的向多元复合型过渡,各旅游相关部门积极制定了相关发展政策,为我市科技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4 绵阳发展科技旅游面临的威胁

第一、周边城市对我市发展科技旅游的冲击。绵阳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与成都、西昌等旅游城市邻近。然而,这些城市同样具有科技旅游资源,并已发展成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特色旅游景点。在成都,参观大熊猫繁育基地的生物科技旅游已成规模,旅游特色鲜明,在产业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经验丰富。在西昌,有火箭卫星发射基地,其发展航天科技旅游的优势明显,且已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如何使绵阳科技旅游从中脱颖而出并且有自己的特色,成为制约我市科技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

第二、科技本身的更新换代快。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科技成果日渐产业化,新旧科技更替速度将越来越快。而以科技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旅游也必然受到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一些科技成果可能才刚投入生产就被更新的科技成果所替代了。如何高效利用快速发展的科技以满足游客对于前沿科技的追求,使旅游项目始终保持高度的吸引力,对我市科技旅游发展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 如何发展绵阳科技旅游

2.1 加强对科技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对科技旅游进行科学规划上,我们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以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产品、旅游者和经济效益为轴心,对科技旅游进行统一的指导规划,要将科技旅游规划从传统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解放出来,要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多重(科技、经济和社会)并重的规划,使科技旅游的规划不断趋于合理化。要更新科技旅游的管理理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良性配置,对传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旅游资源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2.2 加大科技旅游宣传力度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加大对科技旅游的宣传力度,建立绵阳科技旅游的专题网站、创立绵阳科技旅游专题互动微博,通过电视宣传记录片的方式,把绵阳科技城蓬勃发展的美好形象推向国内外。还可以举办高质量的(高新)科技交易博览会等各种招商引资的活动,以科技推介会的方式带动旅游、扩大宣传,充分展示绵阳的科技风采,提高绵阳科技城的知名度,扩大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

2.3 加强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应着力抓好科技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围绕绵阳科技文化、城市景观、景区特色等主题,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科技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其次,对旅游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发展科技旅游商品时,一定要重视科技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重点突出科技旅游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在选择品牌标志图案上,应选用生动简明、主题明确的品牌标识物形象为品牌宣传载体;用高覆盖率的媒体宣传手段来“轰炸”目标市场,以达到扩大品牌推广的目的。有效地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绵阳精品科技旅游产品。

2.4 加强绵阳市科技旅游资源的整合

绵阳市科技旅游的开发应由一个科技旅游景点带动周边人文、自然旅游景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区,增加科技旅游的吸引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高效科技旅游资源配置。同时要开发形式多样的科技旅游,快速推进科技旅游市场化,丰富科技旅游的内涵,完善科技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立一个以军工技术和核技术为特色的科技交易市场,为举办商务科技旅游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把科技资源融入传统的观光旅游,将科技与山水风光、人文情怀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以增强我市科技旅游的吸引力,体现我市科技旅游的新颖性,有利于我市科技旅游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2] 胡蓉蓉.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刘艳.科技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阐释[D].东北哈尔滨: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廷勇.论科技旅游[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5] 金艳春,王慧,崔媛.辽宁科技旅游开发方式创新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7(3).

[6] 王素萍.对山西发展科技旅游的思考Ⅲ.经济问题,2005(4).

[7] 黄志斌,陈坤.大学生为何钟情科技馆[N].科技日报,2002(8).

[8] 李维长.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4).

[9] 杨建华.我国科技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