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06
导语:在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阅读次数:人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文化理论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文学毕业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审美艺术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戏曲文学论文文学素养论文
【关键词】微课程 服装 教育 实践
一、中职学校开发微课程,其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依据。
1、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校期间的学生除了课程学习,还要进行各种知识的增补,当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新科技让新人们的生活多样化,影响了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灵活性的追求,学习正在离开座位、走出教室、化进网络,满足“移动”是未来人们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的发展方向。
网络让“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迅速传递,“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通过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的联系研究与实践,实现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库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等需求。
通过《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步建设校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对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优质课程、培养名师、名生、提升教学水平有明显作用。
近几年,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发展迅速,收集了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学材、课改论文、特色课堂、优秀课件等资源,所以对音视频、图文交互模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学校在网络时展的必然趋势。
《服装成衣制作》课程属于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约1/4课时;从推广一体化教学以来,《服装成衣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备、校本教材编订一直在做探索和更新;因此对《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08年,“微课程”(Micro lecture)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而国内“微课”首位研究者是胡铁生,他在2010年表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内开展微课程研究,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团队。他们从“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开始,提出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化传播”的研究思路和“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的“三微研究”方式。
近年,课程信息化、微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也在国内高院校里积极推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开始,有20多家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鉴定所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和知识传播平台,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网络教学和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11月,国家级教师技能竞赛首次拉开了“微课堂”说课比赛的序幕。在国家教行指委办函[2014]6号)和广东省粤教职办{2014}10号文件精神中,都提出了关于资源库课题项目的建设指南。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强网络课程与中职技能特色结合起来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微课程”课程引入国内初期,部分实践研究是与“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有效教学”等理论结合。而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
3、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研究的创新点
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同时,还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事实上,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已经成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微课程也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在本微课程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基于中职技能教学特点,提出关于“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考,是本人对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的理解,并且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为依托,论证以上思考是否适用于具体教学中、能否具有推广性。
此外,基于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也为专业教研群体建立研发平台,让青年老师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中展现个人风采。微课程本身就具有“草根研究、趣味创作”的特性,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也是教师和学生,微课程研发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可预见,微课程让教师展现个人风采,网络课程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培养名师的又一摇篮。
二、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谈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
1、 研究内容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
(1) 研究“微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研究中职技能的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探讨网络课程与技能教学的结合与发展。
(2) 尝试把技能教学与微课程模式结合,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解决技能教学的知识构成、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等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
(3) 完善微课程的结构设计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设计。
(4) 完成《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
(5) 完成微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的研究。
2、 预测研究结果
预期《服装成衣制作》网络微课程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成果有直观、简约、传播、变化、发展等突出特点。探讨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与发展,其理论价值在于不断深入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专业教学特色、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对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合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提供有效案例;其发展思路有助职业教学的技能型专业借鉴、延伸和推广使用。
形成隐潜的应用成果,如研发和实践为教师创作提供一个现实平台,激活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了教师成长。可以预见,大量的专业信息和学习资源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形成实用的应用成果,《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建成,其中网络平台和资源可以给所有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只要带有联网的任何媒介都可以直接选取需要的资源。其图片、视频、知识链接具有直观性和简约性,学生使用简单、理解容易;而具有明显变化性和发展性的服装专业教学特点,再结合网络课程的传播性,促进课程老师定期更新资源包、丰富资源库。
三、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设计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工作基本思路
第一步,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现代网络课程、微课程、MOOCs课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现在国内外比较先进、比较受到欢迎和推崇的,要分析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并结合我国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根据我省、市和专业发展特色,思考技能教学发展和改革方式。
第二步,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研究过程透彻贯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实践过程遵从选择“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路。
首先要求调研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成衣制作》里寻找“最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企业调查研究、毕业生回访统计等方法寻求最佳答案。明确具体的一个内容就是一次课。
然后要求重点关注“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围绕与这个技术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来源知识都设计资源链接,针对其中“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则进行深度研究;学生通过“微视频”、“课件”、“教学文件”、“作品赏析”和“解答疑难”等视窗开展学习;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学习的课程模块,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且拓展思维、引领学生涉猎相关的知识点,广泛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要求从传统《服装成衣制作》课程教学经验中获取学生通常遇到的疑难点,设置习题、答疑等互动环节,针对难以突破的知识运用和技术技巧则安排借助在校场地、设备资源、老师分组辅导,并设计测试环节,对“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反复操练和巩固。
同步解决“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结合的技术问题,完善网络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这项工作需要课程老师、网络中心、软件设计师、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多方沟通,研究设计合适本专业的特点和方便美观的课程操作界面,组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设计课程软件。
第三步,总结分析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实践论证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情况与发展思考。
2、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和进度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特点是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选择在传统课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微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微课程建设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具有提升前景、切实可行。
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微课 设计性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2-02
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和理工科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本科院校。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目的,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岗位所需的“好员工”未必是学校中的“好学生”,这就对人才自主动手以及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无论是从专业、就业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的方面,这都是学生需要具备且能受益终身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先天优势,这其中,最能使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是设计性实验。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设计行实验的内容需要增加,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此类实验项目的学习时较为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产物,作为重要的智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在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k本科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现状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授课,设计性实验更加强调对利用规律和工具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为主体地位,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并对课堂进行组织,必要的时候促进实验的进行。学生需要自行思考,并进行团队合作进而完成任务。这样的实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妨碍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前需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原理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学习,设计性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多数情况下为传统实验中已经使用过的仪器及少量操作较为简单的新设备。每个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实验原理、设备使用知识等掌握程度不一,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进而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来完成实验。学生在对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后方能做到实验时胸有成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在预习时,学生通常会在如下方面遇到问题:
第一,在查阅相关知识的方法。
设计性实验预习的方法大部分来源于书籍和网络,新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多为二维的平面照片,受到这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着照片想象实验过程,胸中“画”个“竹”。
第二,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差。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会获得海量的相关知识,由于信息量过大,与实验相关的内容被阐述的过于具体,甚至还有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学生此时的能力尚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筛选和鉴别,因而在预习时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时间分配
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讲解较少。对于在先前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原理等,教师一般不会再进行重复讲解。对于之前传统实验课上动手能力较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内容掌握的相对较好,在实验时遇到的困难也较少,教师若做重复讲解学生就显得不爱听,甚至觉得唠叨;还有相当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或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明显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好,在实验时显得极为没有条理,甚至有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丝毫没有思路,不知道设计性实验在做什么,因而普遍显得不爱动手,甚至会对实验产生厌烦心理,对这种学生就需要进行重复的、较为细致的讲解。而在有限时间内,在这种掌握程度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在不占用实验课上太长时间的情况下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学效果很难提升。
二、微课及其特点
在设计性实验中引入微课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对某个知识点、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记录。可以把这种记录看成一种完整的、“小而精”的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设计、反思等)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且每个微视频都是独立的“小”课堂,内容完整针对性强,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发挥着明显作用。其主要优势如下:
(一)时间较短
设计性实验过程中,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类似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资源需要“短”而“精”,学习时不能过于占用学生时间,而微课指向性非常明确,不需要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且每节微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min,且应用于设计性实验的资源甚至可以制成7min左右,学生无论在课前或课上都可以进行查阅,避免长时间阅读、筛选冗长的材料而造成疲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
应用于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的微课,一般都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制作,进而做直观的表达,就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课前、课上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查阅和学习,并且查阅的次数没有限定,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至弄清为止,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设计性实验的预习和课堂上进行使用。
(三)资源容量较小
传统的教学视频容量通常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是常规授课的时长,且存在下载和观看费时的情况,而由于软件问题,一些视频在手机等移动载体上不能播放。而微课视频及配套的辅助资源一般都不大,容量约在几十兆左右,且使用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使用,还可以在设计性实验的课堂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流畅地进行播放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课上的使用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内容通用化
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制作的微课,一般都是完整的问题,虽然是针对设计性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设计,但都是完整的小课程,同样可以在传统实验中进行辅助教学。
三、设计性实验中微课的分类
在设计性实验中,微课作为有力的学习资源,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实验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v解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设计性实验。对设计性实验开设的目的、要求、步骤、研究方法、评价方法等认识不清楚,上课过程中胡乱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需要制作介绍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让学生对课程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二)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微课
实验室各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等的使用方法)需要制作成微课。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会选用相应的设备,对于不熟悉的仪器可以通过查找与本实验室设备相匹配的设备微课进行预习。另外,对于各仪器设备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可在微课中提及,方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
(三)相应物理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时会遇到与实验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在大学物理课的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特别注重该部分的知识,不能做到有效应用。因而需要制作物理知识点微课,这种微课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该知识点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
(四)相应设计性实验的物理学史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应的科学家及相应的物理现象研究历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因而可以根据设计性实验中所设计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制作关于物理学史方面的微课。
(五)与完成设计性实验相关能力的微课
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学习中,还出现了辅助能力不足的情况,例如不会撰写实验论文、不清楚小论文的结构及内在逻辑;不能规范、科学地处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而这一点在常规实验项目中也存在)等。因而可以单独针对这类问题制作微课,有针对性地讲解设计性实验的这些辅助手段。
四、设计性实验中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一)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
针对设计性实验的微课学生一般要在课前预习时使用。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还会反复查阅,因而每个微课时间都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7min左右,另外,微课文件不宜过大,方便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进行查阅。
(二)知识点要极具针对性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段进行设计性实验时,需要高效地进行资料的查阅,因而微课知识点要特别注意针对性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效率。
五、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采用微课作为有力的手段进行补充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设计性实验的需求,微课大致可分为讲解设计性实验本身、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物理知识点、相应物理学史以及讲解辅助手段、方法的微课。在微课的制作中还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此外还要注意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微课能够做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拓展和延伸,进而促进学生高效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赛艳,杨达莉.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
[2]敬晓丹,李义.浅谈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01).
关键词:微课;设计;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111-0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在线学习将越来越普及,因而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直接影响教与学的转变。那么,如何开展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则成为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微课的设计
能否设计好一节微课,知识点的选取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微课前,我们首先要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使其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知识点尽量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考核中的热点
例如,汉字编码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的必考知识点,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经常会忽略这部分内容,导致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无从下手。而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单独的知识点来讲解,因而,笔者制作的第一个微课就是《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而这一微课之所以能够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关键在于知识点的选择。
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应仔细思考哪些知识点适合做微课,并将制作好的微课作为未能完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的课后学习资源。
2.知识点的选取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知识点的选择要做到“一微课一知识点”,不宜贪多,只要在10分钟内能讲清楚一个热点(或重点、或难点、或疑点)就足够了。研究表明,超过8分钟的讲授会令人感到枯燥,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每过8分钟就需要组织一次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主动性。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要制作知识点准确无误的微课,在设计上就要做到短、小、精、趣,也就是每一页幻灯片都要合理布局,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每一幅图片、动画都要恰到好处,不允许有知识性的错误。
4.要把讲解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解为多个小知识点
当确定了所要制作的微课题目后,需要将讲授的知识点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也就是在问题讲解上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所制作的《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微课就是按照汉字输入码、国标码(同时引入区位码)、机内码、输出码逻辑主线讲解的:首先是汉字的输入,即如何把结构复杂的方块汉字输入到计算机中去,这是汉字处理的关键;其次,汉字在计算机内如何表示和存储;最后,如何将汉字的处理结果从计算机内输出。
微课的开发
微课的开发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可汗方式”“软件式”“录课式”“混合式”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制作微课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个开发微课的方法。
首先,微课设计好后,将脚本制作成PPT,要善于使用幻灯片中的动画及切换功能。其次,开始微课录制,这里笔者选用了屏幕录像专家(V7.5)。打开该软件后,不要急于开始,必须按照向导一步一步地选择并进行参数设置(预期效果),这样录制的微课或将其转换成其他格式的文件,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过程中如果有错误,只要把出错的地方重新录制即可。再次,录制完毕后开始剪辑,前面之所以选择屏幕录像专家,是因为该工具带有截取及合成功能,在剪辑过程中,可以把不需要的片段截取掉,把需要的片段保留下来并进行合成,这个过程需要细心。最后,通过“格式工厂”转换成需要的格式。同时,在使用格式工厂时,还要注意输出文件的参数配置,如果参数配置不当,可能会出现声、画不同步、界面模糊等情况。
微课的制作与开发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发微课,教师能够掌握一些非常实用的微课制作软件,如录屏软件、格式工厂软件等。因而,教师要敢于设想、积极制作,经过努力一定会开发出高水平、实用的微课。
微课的应用
使用微课最便捷的途径有:①与课堂教学结合,让学生体验使用微课带来的学习效果;②参加教研活动或者比赛,专家通过评审,提出宝贵意见,教师再加以修正和完善。只有这样,微课的质量才能够有所提高。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微课改变了人们对教学的传统认识,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人们可以随时打开微课进行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微课在平台建设、开发与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一线教师外,还有很多企业和研究人员也投入到了对微课的研究与开发中。因此,在开发方面,建议教师与研究人员能够大胆创新,融合各种技术和教育理念,把二维码、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入到微课制作中,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让学习者在愉快的交互式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方其桂.微课制作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4]盖鸾英.微课设计策略例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26-02
《Scratch音乐制作》一课结合音乐创编和鼓点设计任务,渗透了Scratch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学习。为了让每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及接受能力,更有效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我尝试制作微课程,以便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注重设计――科学选择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其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个性化需求三大优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宠”。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如开始、授课、互动、结束等,在设计时如何力求创新非常关键。
1.精选知识点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通过微课的形式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课的重难点、关键点,确定微课的基本内容。
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后,我选择了《Scratch音乐制作》中以微课呈现的知识点:认识音符与节拍、玩转音符与节拍、神奇的链表、乐器随心换,这4个微课组成这一单元的微课程。
2.确定微课类型
传统的微课有许多种类型,本课中所有微课均采用操作演示型。
精心制作――注重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微课大多以操作演示为主,因此可以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录屏大师、Camstasia Studio等。
现以Camstasia Studio 8为例,我制作的第一个微课的内容是“认识音符和节拍”。先将视频、录音设置为使用默认设置,然后打开“Scratch”软件后按F9开始全屏录制,利用录屏软件,我一边通过鼠标移动的方式把中音和高音各七个与Scratch中的数字及钢琴键盘一一对应在Scratch,并用脚本排列起来,然后点击,可以听到不同音符。与此同时,用麦克风实现操作解说,完成后按F10停止录制,并保存为.camrec文件。接下来,对讲解和操作利用添加标注、字幕、音乐等方式使试听效果变得更为出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符和节拍以及钢琴键盘与Scratch中数字的关系。剪辑完成后,选择合适的分辨率,保存为视频文件。
第二个微课的内容是“音符与节拍”。我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修改脚本中两个参数的值将简谱“编码”,点击就能弹奏出曲子。以上两个视频为基础层次的微课。
第三个微课的内容是“链表”。我同样用录屏软件录制通过“链表”制作音乐作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具体范例更好地理解链表的功能。学生若掌握了此微课涉及的内容,就说明已经轻松认识了链表,理解了变量和循环、许多重要的程序设计的概念,变量,循环语句,以及如何用变量控制循环次数,同时也理解了语句在循环里和循环外的区别。这一视频为提高层次的微课。
第四个微课则在前面微课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数的使用或设定变量进行赋值来变换不同的乐器。当然还可以讲解其他更多的设计方式。这一视频是拓展层次的微课。
灵活运用――个性化学习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微课的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乐曲欣赏,激发兴趣
在教学开始时,先播放用Scratch软件制作的乐曲──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校歌I Believe I Can Fly。通过美妙、熟悉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并为学生编程提供条件。
2.统一观看,引导观察
这部分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让他们识记编程的具体方法。先由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来认识音符和节拍。看完微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谈谈收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暂停微课的播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学习。此时,学生已对音乐编程非常感兴趣,并跃跃欲试。
3.灵活选择,模仿编程
此时,我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用微课进行“音符和节拍、链表、赋值”这几个知识点的学习,看完后,再次编程实践。通过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实际操作水平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则一方面引导并督促学生展开微课学习,另一方面对部分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部分的微课视频学生可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这么做的好处是: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反复观看微课中的操作,并通过模仿进行编程与调试。如此安排,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了。
4.自主创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大多数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并编写好程序后,教师应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创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乐曲,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和想法。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对校歌原曲做修改,编写成其他曲风;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乐曲通过Scratch来演绎;有的则提出将几首相同风格名曲的乐句凑在一起,变成一首新曲……在创作中,学生的想象力完全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框架,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并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最终全面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5.引入平台,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到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配套网络学习平台,和全省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有效延伸――互动解惑
微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内实现,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后进行延伸,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借助宁波智慧教育“你问我答”平台,我让学生将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疑问,或者在课后编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你问我答”平台进行提问,同班或者同年级的同学可以借助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解答和互动,教师全程关注并进行必要的指点。
可见,“微课程”体系化后,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从而达到“约取博观约取”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看,“微课程”比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更有价值和用途。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识记模仿能力得到了加强,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期待微课程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2]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式教育,2013.
【摘 要】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具有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公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安全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探讨了开发安全教育型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美国《枪击事件生存指南》微课为案例,进一步分析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关键词 安全教育;微课;设计;制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34-03
安全教育现状
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2002年 9月,内蒙古丰镇二中因学生拥挤发生楼梯护栏坍塌事故(21死47伤);2005年1月,南京发生特大火灾,青少年活动中心付之一炬;2009年3月,沪昆铁路芷江段冷水铺至波州区间,7名小学生横穿铁路被一列行驶的货车撞上(4死3伤);2014年9月,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大坎小学8名男学生到港湾内捡海鸭蛋时,4名学生不慎溺水身亡……
与此相比,类似的事件在国外发生的概率极少。那么,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到底怎么了?我国相关规定具体且责任明确,教育部曾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学校安全教育。2006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生在教学楼上课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同时也指出,学校应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2007年,《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则明确要求学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39个岗位的安全工作职责[1]。
上述文件的出台,可见我国政府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和关切,现实却是,罕有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即便开设了,也往往要么停留在口头,要么贴上标语和简单的宣传画就算完事,鲜有付诸实施的,更谈不上演练。这才是安全教育缺失的真正原因。安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做出反思和改变。
安全教育型微课
1.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现状
我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以口头传达、电视节目、专题教育片和标语横幅宣传为主,学校安全教育课时少,学生获取安全教育的知识途径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缺乏针对性、经常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技能培训和实地演练。在这种现状下,要改变“口头说教式”“传道式”的学校安全教育观,以实际演练为主的“操练示范”“情景模拟”“经验分享”的学校安全教育微课的出现恰到好处。
微课是一种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高度聚焦、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使用灵活、效果很好的教育教学传播和学习载体。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微课?我们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除了学科知识重难点的一对一辅导、提分应试的微课外,笔者觉得应该开发更多的面向学生的公民行为、思想道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微课。
2.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安全教育型微课是指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应对安全事故的技能为目标,以养成应对安全事件的习惯为出发点,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课程资源。它具备一般微课短、小、精、悍[2]的特点(如图1),同时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特定性——选题聚焦安全教育;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应对安全事故的技能为目标;教学重点的倾向性——以养成应对安全事件的习惯为重点。
与此同时,安全教育型微课的优势主要有:①与传统的实地演练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②微课的形式生动活泼,操作性与指导性强,可以清晰再现某些烦琐细致、难以现场演示的应急手段;③微课的传播范围广,一节好的安全教育型微课可大面积推广。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要领
1.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选题
当今社会的公共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一节安全教育型微课,需要结合常见的学习生活环境,选取学校和生活中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较为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设计和制作。比如遇到地震或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踩踏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上下学路上险遇歹徒和坏人的应对方案……诸如此类的选题都是目前中小学急需的微课选题。
2.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设计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设计具有其特殊性。从教学设计来看,应注重实用性,强调实际演练与现场重现,因而要经常联系真实生活创设具体的危机情境,提高安全意识。同时,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实际存在的危机问题,宜采用抛锚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因为安全教育型微课多采用DV实拍的形式制作,微课的脚本设计至关重要。每一个分镜头应该出现什么样的人物、场景、台词、拍摄的角度、旁白的内容、旁白出现的时机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参照表1的范例,设计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脚本。
3.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制作
安全教育型微课的制作方式与一般的微课的录制方式大致相似,如利用一般的录屏软件(“屏幕录像专家”软件、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录制微课,或者利用DV录制微视频,甚至只利用PPT制作都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教育型微课的特点是以真实情境模拟为主,强调实际演练,因而分镜头脚本的真实情境模拟或实地拍摄更为适合,突出悬念与故事情节,突出专家指导、技能训练,针对性强,实用好。教师也可采用更为灵活的录制方法,甚至采用混合式富媒体的微课录制方式,如动画、录屏、实拍、表演、小电影等来制作一节可以广为传播的安全教育型微课。
如图2所示,制作安全教育型微课,最为重要的是情境构思和脚本的开发。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清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应急策略和措施,从以下几点思考:①追问过程:危机发生期间是不是还有什么波折?②追问方法:究竟怎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是不是还有什么重要的应急策略和措施,我是不是没有意识到?③追问提升:这些方法是不是可以梳理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做法?能不能拓展到其他事件上?如果这样会遇到什么问题?能不能再有新做法?
美国《枪击事件生存指南》微课设计与制作分析美国《枪击事件生存指南》是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由美国休斯敦政府组织拍摄的公民安全教育型微课视频(在线教育视频)。微课时长5分多钟,由美国一流教学设计专家指导制作和专业拍摄,主题明确、画面清晰、情境真实、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1. 设计思路分析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该微课选取美国近年最为震动人心的公共场所的枪击事件作为切入视角,选题贴近公众需要,能够激发观看者的兴趣。在后续设计上,体现了情境导入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在片头导入部分,采用灾难发生现场作为情景引入,抓人眼球、揪住人心。紧接着,模拟真实的枪击事件现场,适时抛出逃生问题。教学重难点也就是在三个逃生问题的一步步解决中得到突出和突破。在前期脚本设计阶段,还对微课的拍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片头的动感设计、好莱坞电影式的镜头摄取、重要知识内容的强调和字幕说明等。
2. 制作过程分析
分析此微课,可发现视频的主题非常突出。根据遇到持枪或刀的暴徒时的应急反应,按照“逃离—躲藏—反击”的顺序进行脚本的设计(见表2)。每一个环节中还有许多注意事项和操作说明,“三步曲”简单明了、科学规范,非常实用。
在此微课中,语言精练到位,简洁明了。讲解和声音提示既充满警示又有人文关怀,能引发观看者的同步思考和共鸣。微课的制作符合聚焦主题、简洁即美、字大且少、色彩构图、音乐气氛等的设计要素。
关键词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40%,录取了22万余人,到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了50%,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涉及经济管理、理工、法律、社会、农医、教育等多个学科,基本形成了全日制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格局,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备受关注,并逐渐被社会认同.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虽然发展较快,形成了庞大规模,但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从导师队伍到培养体系都偏弱,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不高,特别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更低,造成了社会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因此,探索和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硕士人才十分必要.
1构建完善的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36学分,按“12+10+6+8”分布,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仅占总学分的22.2%,理论课程相对偏多,实践类课程处于边缘位置,仅是辅助理论课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课程建设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课程由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设置的实践课两部分组成,课程实践环节由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组成,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由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组成.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程处于分裂状态,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提高理论课的实践性是解决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课程学分偏低的有效途径.教育硕士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既要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现在的生源来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教学理论知识不强,教育理论知识又偏弱,同时,教育硕士的培养周期为2年,理论课和实践学时都非常紧张,科学设置教学和实践内容尤为重要.在教育理论类课程内容设置上,精心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教学内容.教育学重点讲解现代教育理论、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及教育科研方法,特别是让教育硕士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原则实施训练、教学方法选择优化训练、学科教学评价训练、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训练和班主任技能训练;教育心理学重点讲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发展、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知识的迁移规律、群体和个体差异学习心理等,让教育硕士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个案学习的指导分析、知识迁移的教学设计训练;课程论重点讲解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让教育硕士把课程论的主要原理和方法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育硕士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能力.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注重化学教材分析与说课训练、化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训练等实践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独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设置的实践课是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保障,认真设计好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和时点,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保证独立实践课的质量.开发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化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探讨等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等特色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性课程比例,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合理控制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独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实践能力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和核心.国务院学位办明确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专业领域某一方向具有独立设计、研究、开发、实施、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1].由此可见,培养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点,也是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根本区别.教育硕士的培养周期仅为2年,学生的实践环节明显少于学术型硕士,如何结合学科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十分必要.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教学的设计能力、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能力、化学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上述能力需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独立设置的实践课中完成.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学时数应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学分达到《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实践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从学时、学分两方面满足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
3创新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如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提出了“合作教育”培养模式[2],把课程教学和工作经验培养结合,在校学习半年课程后,以2个月为一个周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毕业前半年撰写学位论文,这种模式在世界影响面较大,已经被许多国家采用.又如德国提出了“双元制”培养模式[3],学习分为2个阶段,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时间充分,实践能力培养有保障.再如英国提出了“三明治”培养模式[3],即“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的融合模式,教、学、做有机结合,在“学习—实践—学习”的交互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在欧洲获得高度认可.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没有成型成熟的可借鉴经验,专业硕士的培养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实际,在多年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不断创新,建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交叉融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化学教育硕士为例,因部分学生本科是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论知识学习,也未接受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论的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十分必要.学生第一学期入学后先教育见习,熟悉中学化学教材和化学教学方法及化学教育改革,了解中学化学教育实际,再集中学习教育硕士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培训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在学生对化学教学具备一定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研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学生教学能力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第二学期校内综合实践,进行微格训练、中学化学综合活动课设计训练、化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探讨、化学微课制作训练等,培养学生化学教学基本功,形成稳定的从教能力,基本具备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能胜任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第三学期教育实习,培养学生化学备课能力、教材研究和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评课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第四学期硕士论文集中创作,让学生提早阅读教育理论和化学教育研究专著及期刊文献,给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阅读量,利用假期时间认真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尽早制定论文选题、研究计划,严格审查论文开题报告,实施论文进展报告制度,严把论文评阅答辩关,培养学生化学教育研究能力.
4建立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导师队伍
加强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选拔专业硕士导师时,既要看重学术能力,又要看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导师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虽不乏指导的热情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难以高屋建瓴,切中要害[4].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内导师参加学术会议、国家培训、国内外高校研修学习,进而提高导师的理论水平,把握学科教育前沿,并定期要求导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顶岗锻炼,提升导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紧密型的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基础教育化学教研员和一线优秀化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强化化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专业精神、专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EB/OL].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率先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实施并取得成效。文章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微课教学新模式,以期为中小学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课;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30-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媒体的日益开放,“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并以迅速崛起的速度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就是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热点的“微课”。
微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胡铁生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自201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微课”这个概念以来,微课便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受到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目前,对微课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微课的相关实践方面,而关于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是少之又少,仍处在探讨的阶段,是一个值得学者去研究、发现的领域。
一、微课在中小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课在中小学的发展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与应用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部分微课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微课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确保全屏高清的画面影像是微课成功的前提。然而,技术层面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一节微课的成功,教师应该尤为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而没有掌握住其“精华”,只注重微课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把微课仅仅看做一节优质课的“浓缩课”,或者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核心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微课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部分微课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虽然微课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多应用在微课比赛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上,并没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及。一些学者认为,微课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如碎片化、个性化等决定了其不适于在课堂教学中的大规模使用。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是由于还没有好的结合点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只有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
二、中小学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如今4G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条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微课课程及其配套资源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此外,教师还可提供在线练习对学生进行检测,师生通过评论进行有效、良性的互动。将微课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其教学模式可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现阶段中小学微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性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微课件和在线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视频内容,并及时进行自我检测。
2.课上合作学习。在微课程教学中,提倡让学生通过视频提前学习新知识,以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所提出的问题及教学重难点提炼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更加深入地探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课后反思学习。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对之前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学习,加深理解,写下学习反思,与同学交流。在这样的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了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微课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微课适用性的局限。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因而适合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点,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解清楚。出现逻辑体系复杂或是篇章、段落等信息量较大的知识时,微课就不再适用了。因此,进行微课教学时,不易过多地为了“微课”而去“微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2.教师角色的转变。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微课的盛行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教师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趋势,掌握好微课教学,教师应该提升专业能力,转变自身角色。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在国内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需要广大学者和教师继续摸索。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更有效地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5]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2-124.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17-18.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7.
[10]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5-39.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43-04
引 言
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教育的各要素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如表1所示)。步入信息时代,微课这种新兴教育媒体应时代而生,正掀起一股学习方式改变的热潮。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帮助大众在非正式场合普及化学知识,他将其设置为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说明和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具体实例―生活中的化学(Specific Example ―The Chemistry of Life),并认为可以普及到其他领域(McGrew,1993)。1995年英国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 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需求,并提出具体要求:演讲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并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2]。2007 年春天,美国克罗拉多州落基山 “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以帮助缺课的学生,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3]。萨尔曼?可汗首先利用雅虎通、画图软件、手绘板等给表妹纳迪?I补习数学,后来改进方法,转为非实时方式――利用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上传教学视频进行辅导,紧接着可汗联合学校开展微视频教学实验,影响越来越大,创办可汗学院,得到谷歌、比尔盖茨等基金资助,从而将微课推向。国内方面,广东佛山的胡铁生开展“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国内首度提出了微课概念,内蒙古李玉平等围绕微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教育培训工作者,我观摩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例,发现不少教师对微课的使用存在误区,从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制作的微课作业来看,设计上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道斯矩阵(SWOT矩阵)对微课内部的优势(S)、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让一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微课,从而达到用之有道、用之有益的效果。
微课在中小学领域的SWOT分析
1. 微课的优势
(1)教学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不易产生认知疲劳。199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约安?米登多夫和阿兰?卡利什的一项研究表明,上课开始3~5分钟后,学生才能静心回归课堂,并集中10~18分钟注意力,接下来就会分神,过段时间后,会再次集中,而且随着课堂实施的开展,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4]。微课将学习时间设置在10分钟以内,一般在5~8分钟左右,这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教学容量小、主题突出、指向集中。基于问题和主题的学习,学生接触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不易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认知负担不重,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
(3)资源容量小,便于分享,方便学生学习。微视频一般只有几十兆以内,下载到终端设备和上传到网络平台都比较方便,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采用多种设备进行学习。
(4)可以反复学习。微课破解了后进生上课跟不上节奏,理解不透彻的尴尬,可以随意点取资源或拖放进度条,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这正是精熟学习法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
(5)技术门槛低,便于上手。微视频可以采用录屏、手机拍摄、剪辑合成等多种形式制作,对硬件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不高,软件操作比较简单,便于一线教师学习制作。
2. 微课的劣势
(1)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之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被打破,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2)微课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终端设备,教师不能面对面观察,学习的成效需建立在学生诚信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帮助。
(3)知识点具体化,深度、广度不够。聚焦主题和问题的微课设计,受时间限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不能兼顾,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不能“吃饱”的现象,而且有的微课将知识点设计得过于形象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容易让学生形成视频依赖。微课以讲授为主,单向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动态画面容易让学生形成阅读惰性,限制感觉体验,缺乏想象力,懒于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养成只看视频不看文本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5)对学生视力等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长期注视电子设备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引起近视,久坐不动,对处在正在发育期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学生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容易沉溺上瘾,难以区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从而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 微课的机遇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共享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硬件配置不断升高而价格更加亲民,软件操作日益简单,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微信、QQ、免费在线交互平台等)免费向个人开放,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人人可用,这些都为微课的存在提供了技术保障。
(2)政府各级层面的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微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技术素养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教师们从理念到实践都得到了较好的引领,为微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 微课的威胁
(1)教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微课应用存在误区。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承担着教学辅助的角色,一些教师用微视频代替讲课,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2)教??对新事物存在心理排斥,对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先前经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认同感,先验知识不足的教师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或应用,心理上的畏惧和排斥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微课。一方面,一线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集各方压力于一身,制作微课这种额外劳动无疑增加老师工作量,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微课的深刻理解,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应用不合时宜。此外,微课如果是不成系统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一线中小学教师要制作成套的微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4)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阻力。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社会对分数的认可度非常高,家长不希望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担心学生不务正业,而且还伤害眼睛。
SWOT分析对中小学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启示
基于微课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增长型、多元型、扭转型、防御型等策略来促进微课良性发展[5]。
1. 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推动微课助学常态化
(1)在有政策鼓励、软硬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和反思积累。成立以学科或备课组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交流技术、实施心得等,制作体系化微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释疑、课后查漏补缺。
(2)拓展应用渠道,如疑难诠释、试卷讲解、课题教研、才艺展示、德育宣传等。
(3)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作好宣传引导工作。
2. 扩充微课相关实用功能
当微课的劣势凸显的时候,应当设法克服自身缺陷,完善功能,实现功用最大化。
(1)设计知识图谱。利用思维导图和二维码工具,将微课整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在个人空间、班级主页或教室的宣传栏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2)增加反馈和推送机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获取帮助,可以考虑增加视频回复功能,或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扩充交流渠道,同时还可以考虑运用Web挖掘技术,向学生智能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知识面。
(3)设置学习适时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学生思考和休息。微课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面优势明显,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劣势也曝露出来,学生长久地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对视力造成伤害或沉溺于虚拟世界。综合以上问题,可以考虑设置学习实时提醒功能,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提醒他们及时活动休息或暂停播放,以便精心思考问题。
3. 培训与引导双管齐下
教师如果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是难以见到成效的。当教师技术素养不高,并对微课怀有抗拒心理,制作的微课水平低下,微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论和技术水平,在理论指引下才不会让教师顾此失彼,偏离教育的方向,技术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才会提升,才会有信心坚持下去。
(2)教学是一门艺术,用心才能出成果,学校层面采取适当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研究微课,并在家长会等合适场合引导教师关注教育,认识微课,也可以给家长推送与教育有关的微课。
4. 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开展混合式学习
当教师对微课认识不足,技术素养达不到要求,设备和技术条件落后,向学生推送微课存在困难,让他们无法从视频中获益……诸如此类多种限制因素同时出现时,切忌跟风推广,教师应分析学情,立足课堂,适当地给学生分享微课,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课后进行混合式学习。复习课中没学懂的知识点,让羞于提问或咨询老师也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学生不至于过于尴尬而放弃学习,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