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幸福感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6:10

导语:在教师幸福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幸福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 高校青年教师 工作压力 激励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一股“幸福”的热潮悄然兴起。“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幸福指数”成为一个衡量指标,“幸福感”成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到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幸福体验。研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仅是对教师群体的关注,更是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了高校教师的队伍。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一线的生力军,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在职业地位的光环下,他们其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经济上不宽裕,但在日常花销、住房、赡养父母、抚育子女等方面有大量开支;他们社会关系网络尚未完全建立,但需要面临各式各样的“人情消费”;他们职业资历尚浅,但迫于职称评定和职位升迁,被申请课题,发表学术成果压得喘不过气……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深入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是怎样的状况?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随着政局稳定、经济复苏,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开始寻找精神出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出现。这种需要依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前两者作为基本生活需求,其余是人们的发展需求。对幸福感的研究正是出于对人们发展需求的关注。

1967 年 Wanner Wilson在《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中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定义,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3)整体性。是对自身情感反应和认知判断的综合评价(吴明霞,2000)。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因此,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

由于幸福感主观性较强,内涵丰富,所以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测量量表。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一些测量项目。比如在国外,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制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快乐心境、情感和行为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共计33个项目。美国Ryff教授编制了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主要由自主、环境驾御、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6个因子构成(陈学金、邓艳红,2009)。在国内,邢占军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个维度(邢占军,2005)。国内的教师幸福感研究一般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结合了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和评价与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构成主观幸福感的经验对象也不尽相同。

目前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对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大学教师的研究较少。此外,研究的针对性不足。从对一般人群幸福感的研究视角关注教师幸福感,对教师职业特点结合不密切。在影响因素上,以考察人口学变量为主,探究不深入。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感: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的定义,认为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2.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本研究中具体包含工作情感、薪资报酬、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感五个维度。

3.高校青年教师:目前大多数论文都将青年教师的年龄界定在35岁以下。但是考虑到高校人才的基本状况和教师职业成熟等因素,本研究将高校青年教师定义为40 岁以下的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教师幸福感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反思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个问题得分加总得到总体幸福感得分,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第二部分包含基本信息和职业幸福感的具体维度。根据Joan提出的职业幸福感的五维模型:情感维度、职业维度、社会维度、认知维度和身心健康维度(马秀敏,2010),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时从工作情感、薪资报酬、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感五个维度进行操作化。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样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厦门大学的青年教师,按照所在学院进行抽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发放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1。

四、研究发现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基本状况

1.总体幸福感。量表由10个问题组成,满分75分,根据教师得分状况,最低分31分,最高分65分,将分数划分为5个分数段,从低到高依次代表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从表中可以看出,有18.2%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包含非常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38.4%的教师幸福感一般,43.5%的教师感到幸福(包含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

2.工作情感。对于“您是否喜欢大学教师这份工作?”,有31%的教师表示非常喜欢,60%的教师表示比较喜欢,9%的教师表示一般。说明青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较高,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工作情感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投入程度,是工作成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基础。

3.薪资报酬。从表中可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和自己年龄相仿,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相比,自己的收入处在平均水平,占43%。其次是27%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略低于平均水平。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处在平均水平,和现实生活基本相符,说明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经济地位感知和评价比较准确。

通过一元方差分析,得到工资水平和幸福感的分的相关比率为0.192,显著性水平为0.61,远高于0.05。说明工资和幸福感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工资水平对教师幸福感影响微乎其微。对收入的主观评价和幸福感得分的相关比率为0.308,显著性水平为0.049,略小于0.05,可认为二者的相关关系有一定显著性,但是相关关系并不强。以前有学者提出,幸福感指数和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感指数越高。从本研究来看,基本不存在这样的相关性。一种可能性是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学教师又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除了物质的基本满足之外,对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比较看重。因此经济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

4.人际关系。总体上看,教师和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工作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5.身体健康。对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评定采用量表形式,满分5分,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平均得分3.07分,健康状况和总体幸福感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25(p=0.038)。表明当青年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对职业幸福感有一定影响。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咽喉病、颈椎痛等职业病。

6.自我实现感。自我实现感代表了个人有效处理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的自我评价。问卷从五个方面进行测量:从学生成长进步中得到成就感,从科研中得到成就感,对职称晋升感到满意,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可以得到领导肯定。答案由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组成,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低表明自我实现感越强。表6反映了各项平均得分情况和与总体幸福感分数的相关系数。从表中看出,教师从学生进步和学术研究中获得的自我实现感最强,从职称评定中的得到的自我实现感最低。青年教师教龄短,科研成果少,大学职称评定严格、晋升难度大,给青年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和教师总体幸福感得分关系最密切的是科研成就感和领导的肯定,相关系数分别为0.238和0.22,且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二)工作压力

1.工作压力状况

从表7可以看出,4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压力较大,26%认为自己压力很大。可见,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都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一方面初入职场,年轻人要承担维持生计、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诸多方面的经济负担,还有来自职位升迁,工作绩效等事业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的学位层次较高,成就动机强烈,普遍存在成才欲望强、自我期望值高的特点。但是申请课题难,教学任务重,职称晋升慢的现实和理想反差较大,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压抑。

2.工作压力来源

从表8可以看到,青年教师最大的压力来自职称评选,其次是工作绩效。这与上面的统计结果一致,职称晋升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实现感和幸福感。这两方面其实都涉及工作效果和外界对自己工作效果的认可度。青年教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但高校人才济济、竞争激烈 ,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学成果和突出的学术成就 ,想在其中崭露头角、被委以重任是很难的。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与岗位成就需要。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本研究可得到下列结论:

第一, 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

第二,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水平中等,工作中人际关系氛围良好,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自我实现感不高,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对职业幸福感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三,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工作压力较大,职称评选和工作绩效是最大的两个压力来源。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从努力―绩效、绩效―奖赏、奖赏―个人需要、需要的满足―新的行为动力四个层面揭示了人性自我进步和追求价值的过程。激励可以通过影响职工个人的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对高校青年教师,也应当建立一套适宜的激励机制。

首先,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念和工作热情。其次,多为青年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提供支持,让他们有经济基础实现科技创新的想法,提高他们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周杨,石青,2009)。再次,建立和谐的工作团队。个人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和所处的团队以及在团队中的融入程度密不可分,一个和谐的团队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尽致。可以搭建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的沟通平台,以教学督导等形式建立老中青三代良好的互动模式,鼓励中青年教师向老一辈学习。从老一辈那里得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学金,邓艳红.今年来国内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3)

[2]马秀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4]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周杨,石青.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探析――基于职业满意度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3)

第2篇

【论文摘 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 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第3篇

【论文摘 要】由于民办幼儿教师的身份不明确、工资待遇差、职称不独立、编制设置停滞、同工不同酬等现状,导致很多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不高。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生存现状陷入严峻的现实困境,她们成为我国整个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并削弱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于此,笔者拟从社会、幼儿园及教师本身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民办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削弱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使得优秀的人才难以扎根于学前教育事业。 因此,让民办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都大有裨益。 

一、从社会的层面解决问题 

1.给予学前教育充分的重视,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但还不够完善,缺乏法律的权威,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明确提出。同时,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地位低下,在他人眼中幼儿教师只是孩子们的“保姆”,每天就是负责看管和照顾幼儿,陪他们玩耍、陪他们游戏,只要不出事故,保证幼儿的安全就可以了。由于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认可,体会不到幼儿教师的自身价值,她们经常沦为配角,这极大的挫伤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然而,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国家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立法保护幼儿教师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在职进修、工资待遇、住房福利等。只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幼儿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才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2.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期望 

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而且对幼儿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近乎是把幼儿教师神化了,期望他们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模范、文化学识的权威和特定社会价值标准的维护者。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幼儿教师感到莫名的失落。过高的期望导致了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她们工作热情丧失,职业幸福感下降。因此,社会、幼儿园、家长要体谅和包容幼儿教师,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体谅他们的工作,幼儿教师自身也应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年轻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缺失和职业压力。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前要对幼儿园工作及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合理期望,从而更好地体验本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3.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 

幼儿教师面对幼儿,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心力与情感,许多教师为此付出很多。2010年7月20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一则新闻《2009年广州职工平均工资49215元》指出:广州市统计局终于公布:2009年度广州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49215元,则每月平均工资为4101.25元。然而,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却非常低。幼儿园将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按《合同法》的规定纳入工资体系,但是却是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实行。教师收入偏低,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 

因此,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保证幼儿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物质生活,只有提高幼儿教师收入,并保障其福利待遇,才能使她们逐渐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从幼儿园管理的层面解决问题 

1.幼儿园管理要“以人为本”,多给教师“人性化”关怀。 

首先,我们要尊重和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发挥其创造性。不同年龄的教师,她们都代表着各自的时代特点,他们各有各的优点和创造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支持教师的想法,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广大教师的智慧于一体,使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要信任教师,坚信她们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她们自主根据对教育目标、理念、原则的理解及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发展状况制定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计划。 

其次,幼儿园管理要民主、平等,在工作中互相监督。管理者要善待每位教师,维护其自尊心,对教师的不足和失误应耐心教导和交流,多关心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向,尽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做好“桥梁”工作。 

再次,让教师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园应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体制,并发动教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使他们对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其职业幸福感有着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领导应多鼓励教师,及时给予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帮助教师“减压”。 

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又不足以应付种种挑战,不少老师都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对幼儿缺乏爱心,甚至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别说获得幸福感。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关心教师,切实帮其减压。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如旅游、娱乐等,使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放松心情。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减少培训时间,优化培训手段,利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评比活动,从而减低教师的教学负担。 

幼儿园管理者要多关心教师的各方面需求,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 

3.优化教学环境,为民办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人际环境。 

从物质环境上看,2008年9月《信息时报》指出,目前广州有将近1500所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占93%,公立幼儿园仅占7%。自20世纪90年代起,广州乃至全国的幼儿教育不再由政府包揽,而开始引入民间资本。然而,政府在操作中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而忽视了幼教的独特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是私人承包,“自负盈亏”的办园方式,幼儿园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比一般公办幼儿园略逊一筹,例如园内面积较小,有的甚至是租用一些民用房办园;教具学具资源配套较少;教师办公条件差等等。幼儿园应着力于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良好的办公条件、舒适的环境等。此外,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学仪器等),以满足幼儿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时,幼儿园管理者应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以情感激励幼儿教师积极地工作,尽可能地在幼儿园内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促进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愉悦相处,以保证教师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三、从教师自身的层面解决问题 

1.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民办幼儿教师要努力接受和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要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挑战,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逆境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以审美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对待幼教工作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是将工作看成一项生命的计划,工作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这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加入个人的创造性,把工作改造成一种个性的表现。总之,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用心体会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从而给教师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3.民办幼儿教师应积极地应对压力 

教师应认识到压力实质是人积极适应环境变动而做出的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这需要教师运用积极认知的方式看待问题,面对压力,教师首先要冷静思考问题,认真分析所面临的一切状况,将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探寻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减压,如听音乐、看书、做运动、上网等,多与朋友谈心、去户外旅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增进自身的正面情绪。教师要积极地学会自我调节,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能以积极的热情面对烦琐的工作。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到幼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到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但需要社会和幼儿园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2 [英]elizabeth holmes著.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 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28~3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职业幸福感 困境 出路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心职业本身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而且更加关注工作中的精神满足和幸福感的体验。职业幸福感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影响他们的职业投入,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积极心理资本、避免师源性心理障碍的重要精神源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本研究指35岁以下的在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却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压力,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精神疲乏并衍生出职业倦怠。因此,探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困境与出路,不仅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而且有利于其生命质量提升,最终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指舒适、愉快和健康的状态,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包括了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成分。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需要得到满足、职业理想得到实现、潜能得到发挥并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研究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学校生活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维度:一是工作情感,决定青年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是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二是自我实现感,反映青年教师有效处理与工作有关事务的能力,包括青年教师助益于学生成长而获得的价值感、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的成就感等。三是薪资报酬,指青年教师对自己劳动所获薪资报酬的满意感。四是人际关系,指青年教师能和谐地与组织成员相处,获得组织支持。五是身心健康,青年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精力充沛,拥有积极的心理资本更容易获得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成是复杂、多维的,涉及他们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探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既要从其工作的性质和其自身价值实现程度上着手,也要从其组织支持力度上去分析。

二、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困境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压力引发的青年教师的挫败感

1.教学工作上的高难度和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有限性引发的低效能感。首先,职业教育的性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实践机会较少,职业技能较为薄弱,因此短期内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其次,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生源质量逐渐下滑,面对个性十足但又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如何与之相处、使之信服,对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削弱。青年教师要想满足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必须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然而,这种工作上的高强度不一定带来教学上的高效益,长期的低效能与挫败感必然会降低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引发失落、沮丧甚至愤怒等消极情绪,最终阻碍其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2.科研工作上的高要求与青年教师承担能力和资源掌控的有限性带来的低成就感。在高职院校,职称晋升通常是由教师的学术劳动生产能力决定的。但是,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又要求教师的专业性是实践型的。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更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导向型的职称评审标准和量化积分的考核评价机制,迫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业务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申请各类科研项目、等。青年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有时只能置教学效果于不顾而专心科学研究。即便如此,由于青年教师资历较低、科研能力有限,再加上学术科研资源掌控不足,在时要么质量不符合要求,要么职称不符合规定(有些杂志要求作者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科研压力已成为影响青年教师顺利成长的压力焦点。科研的异化,使得青年教师挣扎在学术的边缘,尽显无奈和彷徨,难以追求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难以体验职业的内在幸福感。

3.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性导致的低价值感。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学生获得成长、进步和成功。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有很高的职业热情,有更强的成就动机,他们在重视物质奖励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方面的回馈,认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更能体现他们工作的价值。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得知,部分学生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导致对学习缺乏热情、信心,要么执意于“专升本”的学历提升,要么持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对于专业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现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有的干脆放弃理论课的学习,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造成课堂教学不理想、师生关系不和谐。这对职业热情高涨的青年教师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确定性、落差性使得青年教师的存在感不强,职业倦怠滋生。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的制度规约取向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和领导的管理风格是否科学化、人性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情绪状态。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刚入职肯定有个适应过程,如果这时的管理者只是按照规章制度一味地采取任务取向的管理方式(如科研绝对量化),只关心任务目标是否达到,而不顾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成长阶段,甚至有些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漠视教师个体的价值与利益表达,过度介入和干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然会使青年教师产生焦虑、压抑、愤怒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另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主要采取科层化的管理方式,对于青年教师的管理,他们只知机械地分配任务、按照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所谓的绩效评比,随意地支配青年教师的工作岗位,使得青年教师体会不到公平感,无法获得一种自我控制和认同感。这样不仅使青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关系紧张,而且更使青年教师之间相互猜忌、相互比较,人情冷漠,工作热情消退,毫无幸福感可言。由此可见,统一的、明显带有强制性特征的制度规约管理不利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三)社会职业比较带来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

西方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主观幸福感与人们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同他人的社会比较有关,如果通过比较产生优越感,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则会感到失落和痛苦。高职院校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看似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但相对来说工作的压力强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青年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专业理论水平、科技开发服务能力、职业实践技能等方面获得更高的水平。于是,青年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参加相关培训,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另外,青年教师为了适应职称评聘制度,不得不挤出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这种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使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成了职业的“陀螺”。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由于工作的教育性,高职院校教师的劳动带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虽然有寒暑假,但也只不过把工作场所搬到了家里,这反而让其他职业人士误以为教师工作轻松、闲适。一般来说,对于任何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应该决定劳动报酬。在一些人看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稳定且薪资报酬高。但实际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薪金水平偏低,这主要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职位为中心的薪酬模式有关。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资历浅、职位低,工资报酬水平也较低。可见,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并不能真切反映其劳动价值水平。这种劳动价值和劳动报酬的背离,加剧了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落感。这种情绪体验更多带来的是青年教师对职业的困惑,不仅降低了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也降低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忠诚度。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一)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职业胜任力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双向人才流动机制。高职院校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青年教师通过定期到企业中进行技术培训来提高专业技能。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如企业接受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部分课程教学等。但目前,校企合作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多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应拓宽对教师的培养方式,在政策上给予明确的规定。首先,学校应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以保证青年教师有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其次,学校应针对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制订详细的计划,避免青年教师实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实施青年教师生涯发展促进计划。最后,对圆满完成企业实习任务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提供条件供青年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

2.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基本前提,以共享知识、技术、经验等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相互交流以促进共同进步发展的学习组织。可见,共同体有助于新教师汲取专业教师的经验,加快由新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各自教学时间的不一致性,同事之间缺乏交流,人际关系比较疏离。加上学校内外竞争激烈,利益冲突造成人际关系比较淡漠,这种人际状况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专业发展方面缺少帮助和资源,他们往往花费很长时间独自摸索,当遇到重大困难时缺乏社会支持,从而造成压力无法释放,心情压抑。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使青年教师能够在互动的伙伴关系中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要构建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应通过加强合作型教师文化建设,建立团队培养机制。学校要建设一种合作与开放并存的教师文化,鼓励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有制度的保障。对于共同体的活动,学校领导应给予大力支持,应制定完善的交流机制等。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迅速地成长。

3.青年教师应主动开展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青年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认清专业发展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的专业发展为主动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接受继续教育,也可以养成平时关注职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习惯,不断寻找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教育所需教师专业素养之间的差距等。只有这样,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二)坚持制度规约与心理契约相耦合的管理取向

制度规约管理注重强制性要求、共同的规范,而很少关注教师个体期望与诉求。心理契约管理则体现双向性与共同性,其组织与教师的双向约定和约束是制度规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保证。可见,高职院校只有坚持制度规约与心理契约相耦合的管理取向,把管理的目标定位于实现青年教师的诉求而不是强制教师执行,才能消解青年教师心理与组织的对抗。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考虑青年教师的情感和需要,对青年教师实行柔性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培育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态。在实际管理中,倾听青年教师的心声,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保障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比重,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感,最终使青年教师获得愉快的职业体验。

第5篇

在概念上,比较难以从正面来界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为幸福感主要是与价值、意义相关联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出来,不是因为教师已经具备了幸福感的问题,而是相反,许多教师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幸福感。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看到应试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可以说,反过来看,是很多教师丧失职业幸福感现象的反映。

您觉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工作目的上。如果按照我们说的劳动异化理论来说,教师劳动本身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教师工作过程以及他的目标,应该是他自己内心所要追求的,而不是这之外的东西。比如说,今天上完了一节课就“熬”掉了一节课;今年第一个月的课上完了,就能拿到一个月的奖金,这则是之外的东西。教师工作的过程与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教师自身认同这种工作,愿意认真去做,这可能是教师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

其次,教师的幸福感表现在教师对待工作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方面。实际上,不仅是教师职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在从事它的时候会有幸福感,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得到发挥。如果在工作中,教师从事工作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他的个性和才能可以很好地得以展现与张扬,不受挫,不受阻,自然就会表现出一种职业的幸福感。

第三,教师工作的环境是愉悦的。整个工作中,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教师感觉与他们的相处是愉快的,愿意跟他们在一起。

从我的研究和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主要是这三条。当然还有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说嗓子哑了,有含片;中午回不了家,困的时候,有个床可以靠靠,可以休息;还有就是读学生的好论文的时候有幸福感。

与其他职业相比,比如说与医生和律师相比。您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有哪些特征呢?

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是在与快乐、单纯和上进的一类人群打交道。学生是快乐、单纯与上进的,即使是大学生和硕士生,他们和有官司的人、身患重病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点是其他职业不能替代的。

还有就是时尚。跟学生在一起,教师更时尚一些,学生代表着比教师更年轻、比教师有活力、思维比教师更敏捷的一群人。在很多方面,学生可以引领教师,带着教师赶上时代的潮流。和学生相比,打官司的人不时尚,医院的病人不时尚。

另外,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很不同,比如说与医生和律师相比,后者更多的是凭借其所谓的自己的专业性技术来影响人,虽然教师这个职业也需要靠专业性技术来影响人,但是更多的是靠他们的思想、情感、知识来产生影响,和另外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全面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工作的周期性是比较长的,一个官司拖不了6年,而跟孩子在一起可能有6年。持续地与人相交、相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也好、相互磨擦也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提到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幸福,常常有抱怨。那么,请您结合实践,分析一下目前我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状况。

关于目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目前不限于教师行业,对各行各业来说,因社会转型而对效能和业绩考核的强调、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等的影响,打破了比较宽松、不过分追求效能的这一外在环境,使得教师幸福感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复杂的情况。但是现在的教师可能会有其他幸福感的增长点,比如说在教研产品的开发方面,学会制作flash等,用现代化手段制作教学课件等。再如,当前家长越发重视教育,希望自己孩子好好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家长实现他们的梦想,帮助他们的孩子考上大学,这可能也是一种幸福感。不同的时代,教师幸福感是不一样的。

目前有些教师有严重的厌教心理和职业倦怠感,您认为,我们现在大力加强对教师幸福感的关注对于教师的成长有何意义呢?

当前一些教师没有幸福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目前的教育工作是他们不愿意做的。比如说,教师愿意教学生,但是教师并不愿意只教学生应付考试教师愿意全面地影响学生,可是应试教育要求他更多地关注考试,或者要求教师具有帮助学生应考的那点才能,而展现不出他们的全部才能,因此,可以说应试教育限制教师才能的全面发挥。另外,学校在管理、考评教师的时候,不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以学生的考试和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有一种不安全感,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中,当然就感觉不出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当前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就是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有一定的自由度,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个性,成为有特色与特长的教师。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展现出其才能与情感,表现出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极大兴趣,会充满热情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去关注和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体现出作为教师的成就感。

请您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做出努力?

第一,为教师创设友善的学校氛围。我在开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项目时,发现一些教师抱怨道,“让我们爱学生,可是我们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由此可以简单地推论出,对于一个得不到关爱和幸福感的教师,如何要求他去爱学生呢?因此,在进行校长培训时,我们增加了一项内容是“营造一种友善的学校氛围”,目的就是尊重和激励教师,让其感到愉快、幸福、安全、充实。教师如果没有身处于友善、平和与安全的环境中,这会影响他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心理感受是不可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的,更不可能让教师培养学生的幸福。因而,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营造的。

第二,社会应该尊敬教师。社会上一些人将教师比喻为“眼镜蛇”等情况是不尊敬教师的表现,会伤到教师的自尊。没有社会的尊敬,教师很难得到幸福感;哪怕教师得到一些钱,也不会有幸福感的。

第三,媒体正面、客观地报道教师工作。当前一些媒体只抓些热点,进行炒作;而且从点推向面,由个别推向普遍,如一个教师对学生不好,就认为一个地方或所有教师都是这样的;一个学校乱收费,就分析一些学校或所有学校都乱收费。这种情况是

不好的,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媒体应该客观和正面地报道,树立对教师的客观和公正的社会评价。

第四,教师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经验是一个方面。教师的经验影响其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与问题,例如学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这对教师的幸福也是有影响的。另外,与教师个人价值观也有关系,如有些教师看什么都不快乐,当教师不幸福,当售货员也不快乐。

有些教师认为当教师没有意思。这一个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现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在教学工作中很常见,如去年某一学生可能还不是很高,但是今年可能快长到教师的肩了;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只可能教会学生学会写横撇竖折,经过进一步教导,他竟然会造句子或写作文了。而有些教师没有看到这一点。这可能与教师是否认同教师这个职业有关,同时也与教师的天性有关。有些人可能适合去做服装设计工作,服装设计的一点一画使其将思想实现在服装上,这样他就会很满足。有些人可能天性适合当教师,可能认为即使学生问的一些极其天真的问题也是很有趣的。我就喜欢当老师。我教过小学,在教小学时,刚开始的时候,一到放学时学生就背着书包跟着我走,这可能是他不知道放学是怎么回事。但是十来天后,学生就不会了,因为他们对“放学”有认识了,这就是变化,让我感到很高兴。因而,可以说,要对工作的对象感兴趣,充满好奇、愿意去探究和介入,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变化和成长,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当老师有时也是很累的,也会碰到尴尬和不愉快的事,这些情况会影响教师的幸福。例如,教师经常很努力,而他所教的学生成绩很低,而且有时这种情况可能是对学生成绩评价不公正或不全面引起的。但是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应该学会化解。当然,能不能够化解这些事情与教师专业成长时间和处境是有关系的。我认为,所谓幸福感是经过各种挫折能够比较自如、保持比较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而且还有一些新发现和新感觉。幸福感不是没有挫折,没有困难,而是把天天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化作“唉,没事儿,过得去”的这种正向、积极的态度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能动地发挥自己去应对的过程就是幸福。

郑老师,您已经从教20多年了,桃李满天下,您的很多学生都说,您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和充满热情。我想,在这些背后,您肯定有一种作为教师的幸福感,能不能请您具体谈谈您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感。

我从事教师工作可能跟我的开朗和乐观的性格特点是有关的。从事教师职业,也与我的人生经验和所受的师范教育有关。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是碰到很多优秀的老师,她们对我的成长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甚至与其他各个行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这可能也侥我有幸福的感觉。另外一个原因,如果你有心去留意,你还是能够看到,比如说,经过5年,我可能老了,可是如果跟学生在一起,就发现学生在成长,这样永远能够看到一个向上的生命,他在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成熟,他的性格、体质、外貌,随着知识的增长,随着他的年龄在成熟。能够看见他成长的过程,就像看见一个幼芽在成长,看见一朵花,从花蕾到开放的过程,即使和你任何相干都没有,你都会很幸福、很高兴。或者说,就像医生看到一个病危的人活过来的那种感觉。当教师,就是即使不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能看见充满生命生机的学生,在学生成长这一段最精彩的岁月伴随着他们走,看到他们开花结果,看见他们成长,会产生一种移情,也是一种内心的喜悦。也就是说,我在欣赏最有生命力的学生在成长,就觉得很幸福。而实际上,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会培了一把土,浇了一点水,甚至在他们可能歪的时候,扶了一下,可能就起了这么一点点作用,会有更为幸福的感受。另外一个方面的幸福源于师生关系。比起许多复杂的、甚至现在被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的各种关系来说,我认为师生关系还是最纯洁的。这些都是幸福感的原因,也是我作为一个教师拥有幸福感的原因。

最后,您能否与广大教师说说,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教师幸福感呢?

在这一方面,我只是谈谈我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珍惜自己,然后再珍惜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兴趣,尊重自己,可能才会有幸福。幸福感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这个事情你愿意做,而且这个事情也能够让你被选,展示出来,这本来就是幸福。所以,应该重视这样的工作,而不要太多地去批评,去抱怨,太多地为工作之外的其他东西抱怨,比如说,一些他人的评价呀,金钱呀等。发牢骚太多,把精力和时间搁在上面就永远没有幸福。

另外,在做教师的过程中,不要永远做一个被雇者,被动的角色,要充当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发挥自我能动性的角色,我觉得这样就能够幸福。比如说,在三个人当中,如果一位人是属于边缘化的,是冷眼者、旁观者,那么他就是那个不幸福的人。但是,哪怕是一万个人的事情,如果这个人是能够积极地参与的那个人,即使是参与一万个人或十万个人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人,那么也会幸福。英文中所谓的involving不是在外观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我觉得有幸福感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是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际当中的主动沟通,在工作中主动地尝试,主动去创造,这些都是幸福感的来源。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把潜在的东西发挥出来,才有幸福。就像小孩子主动去尝试的东西,就是遇到了挫折,他是不会哭的,而如果说,他走到一个地方不小心摔了,是砖的原因,或者那个地方砸了他,他就会哇哇地大哭起来。这就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说,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6篇

家庭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家人。所以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着相当复杂的角色,即是母亲,也是妻子,甚至还是儿媳妇。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临床问题。大专护理女教师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家庭的贡献的时间变少了,所以会或多或少影响夫妻之间的沟通,对子女的教育辅导,甚至双方父母的看法及态度随之也会改变,这样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的发生,对女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作为当今的知识女性,会尽量保护自己的尊严,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所以不会轻易告诉别人情况来宣泄自己的难处,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导致幸福感迅速下降。

二、学校的支持程度

1、学校方面的压力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每年举办一次,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经过2008年考试时间的改革,护理学生需要在毕业前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只要通过了这次的考试,才有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因此,护理学生的通过率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一种评价,是学校给予教师提高考试通过率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院校也逐渐开始研究考试模式。自2008年5月开始,组织全体护理教师研究历年国家护士执业考试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毕业考试模拟执业考试等方法,使师生提前熟悉执业考试模式,缩短认知教育与临床用人需要的距离在保证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接轨。因此,护理女教师为了不断适应学校在教育模式上的改革,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每年教学内容或书籍都有所更新,所以教师感受到工作压力与危机感。因此不断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参加系里的集体备课,或学校里的讲座,以及校外举办的各种系列有关医学内容的讲座,还有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而且护理女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及个人的成就感,需要不断晋升,通过提高学历,写论文,编写书籍等方法。所以学校对大专护理女教师缺乏有力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使她们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使她们的幸福感降低。

2、学生方面的压力

大专层次的护理人才主要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属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体现理论够多、加强实践的专科特点。由此可见,大专课程以实操课为主,在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教学课程安排中,实践课已占到57.5%。因此,教师也十分注重护理学生的实操水平,同时,学生自己也意识到操作的重要性。由于护理操作项目多,学生也多,很多时候临近考核,护理学生希望在课余时间得到老师的更多的指导,这样给老师带来不少的工作量。而且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之女,思想情绪上的调节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所以,大专护理女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以及时间在学生身心发展上,甚至有时学生要求过高以致不能体谅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最后在质评上会给予不公正的评价,使到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身心疲惫,从而给她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三、社会认可程度

现今社会,男女平等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这些情况与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无论女性在社会上付出更多的汗水,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都必须做好家庭中贤妻良母的角色,否则是不被认同的。既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又需要事业有成,这条道路对女性来说艰难是可想而知。因此,这种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社会的不公正,对大专女教师身心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加上女性的性格特点,容易造成她们有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其幸福感大大下降。

四、小结

第7篇

关键词: 知识女性 健身 主观幸福感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女性以其独特的性别差异性诠释体育精神,体育中女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女性、社会性别与体育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可以发现,对于女性体育、女性健身的研究和关注近年来逐渐增多,研究视域逐渐开阔。虽然学术界对于女性体育的研究和关注程度在提高,但是对比其他体育类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都略显逊色。以“女性体育”、“女性健身”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收到745篇记录,以“幸福”为主题在结果中检索只有8篇。检索时间区域自2004年8月1日开始截止至2014年8月1日。这说明我国对于女性健身增强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20世纪60到70年代健身锻炼心理学兴起,国外健身锻炼心理学研究者对健身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了一定研究,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鲜为人见。当前,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健身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能进一步推动健身与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为全民健身运动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女性健身当然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女性健身领域内展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大连市城区内各个健身俱乐部、健身房和健身会所中进行健身锻炼的知识女性会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选题到调查实施及最后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大量查阅近年来在相关刊物发表的有关全民健身、女性体育、动机、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2.2.2访谈法

对部分从事体育工作的专家、教师和健身教练等进行访谈,就本课题研究的一些问题、观点听取意见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满足物质需要之余,精神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健身俱乐部,参与健身锻炼,健康是女性会员参与健身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女性会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健身强体,强化身体功能。知识女性对于自身健康方面的需求最为强烈。

知识女性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个有事业成就的知识女性群体。作为女性人口中的佼佼者,知识女性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妇女运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知识女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对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能量与潜力有重要意义。

长期参与健身的知识女性通过长时期的健身锻炼,可能会在身体活动的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在运动期间会体验到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健身的乐趣,通过集体性活动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些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健身者对于成长进步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目标价值体验、人际交往体验、心理健康体验、自我接受体验维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知识女性作为女性人口中的佼佼者,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妇女运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4.1.2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当前,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1.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知识女性比例不断增大,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正确引导知识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繁荣体育市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4.1.4有规律地参与健身锻炼的女性会员参与健身的频率越高,体验到运动带来的良好体验越多,会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

4.1.5健身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能进一步推动健身与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为全民健身运动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因此女性健身当然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知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但由于所处体育文化氛围的不同,知识女性的健身消费态度、认知和情感存在很大差异。

4.2.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知识女性比例不断增大,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正确引导知识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繁荣体育市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4.2.2目前,我国知识女性参与健身消费的比例不高,健身消费水平较低,健身消费结构仍不合理。

4.2.3尽管知识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解放,但因为家庭因素、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经济收入水平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知识女性健身消费的动机。

第8篇

“幸福的感受”就等同于“幸福感”吗?错!“幸福感”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幸福的感受”,更是一种能力,那种在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还能感受到幸福的能力。一样的社会大环境,幸福感强的孩子会体味出更多的幸福快乐;同样的困境下,幸福感强的孩子会用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难题。幸福感,是老师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窗边的小豆豆》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豆豆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不时冒出“怪异”的行为,使老师忍无可忍,只好让她退学。不得已之下,妈妈带着并不知情的她来到巴学园,接受了最具个性化的、对个性心灵关怀备至的教育的一段故事。读着书里的一个个充满童稚可爱的小故事,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常常令我掩卷而思。

在巴学园上学的孩子,我们每一个读者的感受是,这些孩子的幸福感指数真高,那作为教师如何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的秘诀之一:快乐是根本

“巴学园”真是一所特别的学校。所谓“巴”,是由黑白两个巴字形组成的圆形图案,小林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的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巴学园的校门只是由两棵并不起眼的小树凑成的,上面歪歪斜斜地挂着学校的牌子“巴学园”。小林校长是一个多么了解孩子的校长啊,孩子们在这样有趣的教室里上课,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在幼儿园,孩子获得快乐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游戏就是孩子获得快乐最为直接和最具感受力的活动之一,老师为孩子创设富有童趣、温馨的游戏环境更是让孩子获得快乐的直接载体,刚好上周五游戏环境检查,让我们一起用图片来看看,我们班级创设的环境图。我也去参观了别班的游戏设置,都非常的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的秘诀之二:关爱孩子,尊重孩子

《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章,校长经常会对小豆豆说: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里面有非常深的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的地方,老师理解你。”小豆豆的年纪还无法理解到这一层深刻的含义,可在小豆豆的心中,怀有“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这也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你把一个孩子当成一个“好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好;而当你心里认定他是一个“坏孩子”,你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事,注定你的付出和你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到有面子,有光荣感,找到属于自己在集体中的立足点,是老师尊重孩子这一教育结果的源头,也是立足点。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的秘诀之三: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运动会》一章,为了增强身材再也无法长高的高桥君的自信心,校长特地为他设计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让高桥君全部比赛都获得第一名,而且以后的每年他都成为学校的运动明星了。在他产生因这种身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先生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回到我们的幼儿园,在幼儿身上,让孩子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孩子惜物感的培养。升入大班,我们第一天的课程就是把学校里孩子订的五大领域的书全部发给每个孩子,让孩子写好学号,教孩子从大到小把书整理整齐,并对孩子说:小朋友,这是你自己的书,请你好好地爱惜它们,你会怎么做呢?孩子的回答精彩纷呈:不弄破书本;认真看书;学会书上的本领;经常整理书本……而后每天早晨整理小抽屉、整理书本也就成为我们班级每个孩子进园后晨间活动的必备内容之一。

他们不会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但她们会是个“珍惜当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幸福呢?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的秘诀之四: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粉笔》一章上音乐课的时候,校长发给每个孩子一支粉笔,让他们把礼堂的地板当成一个大大的黑板,在上面任意涂画。孩子们可以轻松自在地欣赏音乐的旋律,和着琴声的节奏,画出音符。最后整个礼堂变成一大幅画。小林校长的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孩子不会在别的地方乱涂乱画的问题,更是一种如何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儿童的幸福感是使儿童能获得发展。儿童获得了发展,他的身心会是舒展的,具有自信、自由、独立感。而成就感,要靠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来获得。比如,一个会自己穿鞋的孩子,就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一个时刻等着别人来给自己穿鞋的孩子,他不会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他不快乐的几率就比较大。

教育究竟是什么?《窗边的小豆豆》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是尊重,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人性的尊重;教育是理解,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体验孩子的发展需求;教育是爱的传播和发扬,用“爱”来照亮孩子心灵,在“爱”的光和热的哺育下,让孩子也成为“爱”的光源和热源,享受幸福。

第9篇

校长通过各种关系,陆续请来专家给教师作专题讲座,请专家手把手地引领教师学会搞教科研。可是,不少教师并不领情,听专家讲座时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备课、批改作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反感专家对他们指手画脚。

校长重视激励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展开竞争,把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个人福利相挂钩,却未曾想到,大多数教师因此增加了工作不安全感,对教科研产生反感和逃避情绪,而极少数在教科研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却被压上了越来越重的担子,难以产生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

可是,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这个学校的教师不喜欢搞教科研。

餐厅里,几个教师围坐在餐桌旁边吃饭边讨论教学问题或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兴之所至,无拘无束。办公室里,一个教师在备课中遇到了问题,虚心请教旁边另一位教师,自发自愿,真实自然。饭后或下班后,三三两两相处较好的教师结伴在操场上散步,边走边谈论工作中的问题,毫无保留,身心愉悦。校长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独特的校园风景,因为校长要考虑更大的更重要的问题。

当然,校园并不和谐,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牢骚满腹地抱怨学校管理问题,一些教师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谈阔论,一些教师津津有味地交流吃喝玩乐的经验。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因势利导,建设非官方的教研团队。

鼓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宝贵经验,帮助年轻教师,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尽快丰富自己,这样做会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加工作的成就感,使年轻教师增加工作的踏实感。鼓励那些在教科研方面有专长的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团结和带动其他志同道合的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科研团队,百花齐放: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研究学生活动的团队、研究课堂教学的团队、研究考试的团队。因为是非官方的,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就不能凭自己的长官意志对教师施压,而要做好团结、引导、带动工作,把教科研转变为教师自己迫切想做的事情。因为是非官方的,所以各个教研团队各自形成对成员的自我约束,但又能够保持相对宽松的教研环境,能够做课题研究很好,能够撰写论文、教育随笔也很好,什么都不写,但喜欢参加团队活动、喜欢思考并改善自我教育行动方式也很可贵。

在学校中,建设非官方的教研团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减少或消除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喜欢听从别人指手画脚,他们更需要得到尊重。建设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研团队,有利于满足教师的心理归属感,改善校园人际关系。

2.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只是提倡竞争,没有团队协作,只会使人增加工作的不安全感和疲惫感。建设教研团队,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使教师专业自我成长有了保障,从而能够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

3.消除教师的消极从众心理。组织的管理者愈是实行高压管理,组织中的成员愈是容易形成逃避管理的各种小团体。那些在小团体中具有号召力的人往往正是对高压管理抵抗力最强的人,这些人容易消极影响自己的小团体成员,使小团体成员形成消极的从众心理。建设非官方的教研团队,有利于改变校园中有号召力的教师的心态,从而消除教师的消极从众心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