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13
导语:在立体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什么是问题
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凡问题可分为两类:第一是有现成答案(相对于已知者),第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从教学角度看主要研究第一类问题。若对第一类问题再做划分,又可将问题分为事实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不是指“事实性问题”,而是指“思考性问题”,否则问题限于“事实性问题”,那么让学生回答的只是是与否,涉及到不确定信息,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且这样的问题教学将会成为简单的或形式上的问答式教学。
1.2如何创设问题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各门科学各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在不断深化和扩大,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伴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因此创设或提出问题是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首先遇到的。从教学角度看,多半面对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问题,即有一定的限制性。
1.3如何解决问题
当问题较明确提出后,教师估计学生已具备解决此问题的背景知识或信息时,要留有时间,由学生独立尝试着“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并由他们逐一进行论证。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当助手和组织者,力争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方案、程序及其利弊优劣,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2.1加工提炼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按照某一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编写的,其中事实性问题与思考性问题同时交错在一起,使得问题的逻辑性不太鲜明。所以,加工提炼教材,做到将此两类问题分开(相对而言),以思考性问题为主线,也是创设问题的原材料。以思考性问题为讲课主线,往往不是教科书里现成的东西,需要教师进行提炼加工,并需要做恰当的表述,它构成了讲课的主线。
2.2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占有资料
事实性问题是讲课过程的辅助线,是学生解决思考性问题的必要知识或信息,有必要做清楚讲述和交待。当然这种讲述和交待并非机械性的和集中性的,而是服务于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是贯穿于问题解决之中的,是教师引导和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2.3激发学生思维,多方寻求答案
这一过程应以学生为主,由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合理推理、猜测,做到广开思路,畅所欲言。不要给他们以任何的限定,让思路尽可能发散开来。教师辅之以必要的归纳分类,以形成条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如果学生因缺乏背景知识使解决问题“卡壳”,可及时给予必要帮助。
2.4评价方案,归纳总结,提出结论
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中,可能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是停留在理想层次,要回到现实中,找出最好或次优的现实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思维表现为集中性思维。考虑到现实中的各种约束条件,从而得到较满意或可接受的方案。教师要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问题教学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吃透教材,设计好问题
设计问题情境的好坏是问题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情境性和适当性。问题表述比较清楚易懂,具有一定思维空间,问题难度适当。吃透教材是指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不能完全按章节顺序。围绕某一问题可作一些顺序的变动,以问题为中心安排讲授内容。
3.2精确讲解,提供必要信息
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学生思维力达不到,而是学生占有的资料信息不够。而且此类问题属于事实信息类问题,表现为“是什么”,可以精确讲授传达给学生,为学生深入思考做好准备。由此看来,问题教学法不等于每一节课都能较好地运用,因为在提供必要信息的事实性问题的课中难以展现问题教学法的风采,而只能作为问题教学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且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3.3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推测发散,并见机做恰当引导
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有一思考过程,应留空隙,教师不能急于回答。此外,在学生发散思维过程有“偏向”或卡壳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3.4做好评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教学在传统教学上应用的越来越广范,网络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内容的陈旧、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足的情况,结合多媒体可以让传统教学更加生动,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护理学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手段更加新颖,从多方位、全方面、多角度上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可能的使学生记得住、记得牢,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的到更好的运用。
二、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
护理学教育是现代医学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是一个学科的总成,其中还包括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等学科,现有的护理学教育体制是以传统教学体制为主,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缺乏灵活性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长久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上弥补了传统护理学教学所缺乏的灵活性,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对护理学不同的分科要进行不同的多媒体教学,例如,外科护理学知识点与基础医学知识联系紧密,一些知识学生忘得快、记不住,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就应该把相关的知识点及时展示出来,添加一些动画、插图让学生们增加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更准确的记住相关的知识点。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描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有趣,更生动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多媒体在护理学教学里利与弊
首先,无论是传统的护理学教学,还是先进的多媒体教育,其共同目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是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很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但是、不是在老师没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观念上,只要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就可以行的通。运用多媒体提教学,首先就要把传统护理教学模式创新、做出相对的调整,优化教学方式,让二者可以有效地结合。其次,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护理教学,教师还是应该占据到主导位置,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生动的补充多媒体课件可能遗漏的知识点以及事例,穿插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具体、更形象的记住所学的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的优化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依旧喜欢传统方式,喜欢写板书,而不喜欢用电脑课件,针对护理学学生不仅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接触过临床,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病人,传统护理教学中教授的知识,都是老师的口头叙述,即枯燥学生又不感兴趣,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实践课程。多媒体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一些相关的图片、图像、病例、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显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尽可能轻松有深刻的理解中学习内容。运用良好、适当的护理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树立良好的工作和服务态度,传统护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素养,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多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二者有效的结合、相辅相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何有效的、正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护理学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及传统教学的使用,这样就要不断的加强理论的学习,数量的掌握运用多媒体工具及技术特点,打破传统教学的理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找寻新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让学生在轻松不拘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五、结语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瓶颈。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团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庄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K。(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掌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始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赴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启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三、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地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技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4.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比较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皮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 体育教学心理学[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于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3) .
[4] 马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M]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盛红镭. 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 . 科教文汇,2007,(9) .
[6] 杨勇. 新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学新观念[J]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一、问题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导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关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与教学内容要求相联系的、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气氛等因素的综合。它不是简单等同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提问,学生被动解答,因为“问题”是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不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下一番功夫,从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与思考深度尽可能的去分析,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激发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不懂、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从不同那个方向看》时,就用下面一段话来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一首古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不一样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去探索知识。
2、着力于放,扩大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人才。例如在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固定两根木棒,动第三根木棒,观察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而此时两根木棒的位置有何变化?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前面还学习了内错角、同旁内角,它们与两直线平行又有何关系呢?学生的思维成长点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自主探索有关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知识。
二、尊重、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
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教师指责和被同学嘲笑的风险。要想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如谁先提出问题,谁敢提出问题老师就表扬他。
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我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我还要深,我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这些话语给了学生敢于提问题的胆,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每一课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点或问题。但是日常生活中认为理所当然应当是这样去解释的现象,在学习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这与学生从生活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相冲突。例如,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在学习之始,先引入了数学鲁教版课本46页习题8.3图,生活中设计师用线组成了美丽的、幻妙的图案,除了相交线外,直线a与b直观上看是不平行的,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平移的方法能验证平行,学生看到了实质,他们可能对这个知识产生很深的印象,此时我们进一步引导,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验证它们平行,撕掉它们的伪装呢?
不仅揭示了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原因,同时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达成预期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的状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思维的动力,没有了问题就很难进行思维。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新问题,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并且与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但综观中学问题教学的现状,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的适当互补。
让学生做问题的拥有者并不排斥教师的提问。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扭回教学正轨。建立在学生问题上的引导式提问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憾,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质上学生仍是问题的拥有者。
2、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设计“教材化”
课堂提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
问题层次偏低。不少中学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仍然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目前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计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难免封闭、静态,不是随着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动态生成,因而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偏难或偏易,漠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难以形成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教师所提问题实际上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师较高层次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关键词]细节多媒体情境创新
呼唤生命的细节
很多人没有察觉到一种珍贵的爱——爱的细节。没有察觉往往是因为细节太细太小,不惹人注意,或者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细节更能诠释爱?敬爱的总理曾以那些生活细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展现了一代伟人的伟大人格。一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流行全国,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生命细节的渴望。
细节是生命精灵的凝聚,细节是至情至爱的自然流露。在这缺乏生命细节的时代,人们应当格外留心去孕育细节、体验细节,我们从小需要细节的滋养。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当代作家刘戈说得好:“观察自细节始,知识自细节来,文学自细节出,哲学自细节入,人生自细节明,文明自细节进,意义自细节显。作为人,你怎能不认识和把握细节,学会观察和深入细节,仔细品味细节。”
细节教学需要多媒体的帮助
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同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那样来吸收对他们的好影响”。
电教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心灵,具有美育之功效。如光学设备幻灯、投影,可储存,再现、放大教学中的文字和图像,鲜明地表现主题,清楚地展示细节,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突出地展示静态的美。录音机是一种录音、放音的声响设备,能协助教师课堂教学,朗读示范欣赏,给学生以音乐美。电影、电视、录放机,活动性强,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又有其动态美、情境美、色彩美。
这种超越时空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我们可以将文学中种种生命的细节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一、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帮我们解读细节
1、导入课文时,创设细节的情境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这个特点启发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帮助创设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积累表象。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感情丰富,学习效率高。表象贫乏的学生思维迟钝,感情淡漠,学习效率低。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就像是干涸的池塘,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在导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有一位老师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就播放了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片断。看过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人,谁能忘记那些感人的细节呢?年轻母亲温柔的故事,老夫妻紧紧的拥抱,乐队如水般的音乐,船长紧握船舵的双手……让学生感悟细节表现出的伟大人格的魅力。再领会课文中船长的“一个伟大的灵魂”时,就很容易了。
2、讲解重点时,再现细节的精妙
如《鸟的天堂》一文,有两处描写大榕树的大和美的特点。尽管课文描写极为细致,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榕树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觉得很陌生,也就很难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尤其是对文中叙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很难置信。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投影片从各个角度以及特写画面展示榕树的千姿百态,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3、在适当的时候,补充精彩的细节
有些课文,尤其是略读课文,有的是原著的缩写,有的是大略地介绍,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部分细节,欣赏原著的精彩。如学习《厄运中的海伦》时,教师补充关于海伦学习的片断,让学生具体感受她学习的艰难(可以在网络上点击出有关资料);学完《鲁滨孙漂流记》,由于它是原文的缩写,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原著。我就和学生共同阅读了鲁滨孙救星期五的一节。逼真的细节,细致的描写,把我们都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帮我们创造细节
1、定格镜头,为观察描述创设条件。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世间还有人类生活存在,细节就永无穷尽之时。细节时时可以发生,天天可以创造,人人可以开掘。关键是要练就学生发现生活美的火眼金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
如要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的作文,教师可以先在班上举行一次拔河或者打球或者智力比赛或者联欢晚会,把比赛过程录下来。在指导比赛场面描写时,教师把画面上表现特别明显、有趣的几个同学的镜头定格后,指导同学细致观察其动作、神态并领悟内心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由于画面生动直观,停留时间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画面每一细节,捕捉特点和深化理解,描述起来也就能惟妙惟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了。
2、自选细节画面,培养文思的独创性。
我们不能光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事物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要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人、事、景、物要教会学生既要整体把握,又要认清局部,更要拆开来看,洞悉生活的细节。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所观察事物的本质。在看图作文中,教师应指导、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画面做为自己习作的要点进行描述,借电教手段展开想象,创造细节,激发创新。
如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写话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不为人注意的可又很有味道的细节:花上的蝴蝶结、女孩的笑脸、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小女孩的眼神等。又如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看漫画作文《假文盲》,可指导学生从那几个大男人漠然的眼神想到假文盲的自私、冷漠;从抱孩子妇女怯怯的神态从而同情母亲的弱小,及社会对弱者的保护制度还不健全等。
3、激发想象,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美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可以在孩子多维的世界里得到升华。电教手段不仅可以成为他们认知事物的工具,又可以成为他们激发想象,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贝多芬的《月光曲》一文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学完这篇文章我们意犹未尽,又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调动全身心,把自己融进音乐中去: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你能把音乐化为什么形象?你能听出旋律的变化吗?
随手摘录一位学生的片断:“仿佛天黑了,一颗颗眼睛似的小星星闪烁着。我好像飞了起来,飞到了弯弯的月亮上,月亮像小船似地摇着。一颗小星星摘来一朵云,盖在我身上,我很快地睡着了。我睁开眼睛,已经天亮了,我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我觉得特别幸福,特别快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技术;教学
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广泛,已经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的越来越快,继续研究半导体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科学生现在都重视做实验而忽视了理论的发展,而对于微电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视电路的设计而忽视了半导体的发展,所以,学生学习半导体物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与教学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缺乏,教学方法单一等都是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而半导体物理是微电子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能带的概念、本证光谱和能带结构、杂质电子态、载流子运输、半导体表面和界面、非晶态半导体、非平衡载流子和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知识为学生后面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半导体物理的专业实验课上开展诸如半导体电阻率、非平衡少数载流子寿命、电容电压特性和霍尔迁移率测量等简单的测试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的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过于简单化,而且,实验时长安排不妥,学生往往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内容,所以,实际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的并不是很多。综上所述,在半导体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内容如下:(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半导体物理涉及的内容包括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多门学科。这样学生所学知识点变得更多,头绪不清,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是不清不楚,且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教材上的内容不能随发展而变。也就是说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新已经跟不上半导体相关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因为半导体学科领域极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理论和新成果。(三)教学枯燥无味。只靠教师口述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抽象化学生被强加灌输知识,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学生自主学习主管能动性差。现在的教学模式显得被动、单一,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差。(五)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课的设置较少,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就少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半导体物理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但目前开展的实验内容单一、实验环节固化,感觉不到学生对实验的融入,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无法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性的目的。我们探索并实践了将研究性学习思想引入到半导体物理的教学活动中[1],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价值的培养。以此方式来解决目前半导体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具体的改革如下: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半导体物理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物理模型抽象,不易理解,在课本上上学习,学生会感到内容枯燥,缺少直观性和形象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想尽其所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进行专题讲座、分组讨论、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安排学生针对具体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实践等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和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二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讲课内容做到丰富、全面,知识点讲解透彻,同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半导体物理学教材采用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第七版,结合我校微电子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书的课内精讲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首先把握好整体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一)首先做好先修知识的衔接半导体前五章为理论基础的部分,主要讲述了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杂质和能级缺陷,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与非平衡载流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子的有效质量,费米能级,迁移率,非平衡载流子寿命等基本概念。第一章和第四章的知识点包括晶体结构、晶面、晶向、晶格振动、能带理论等,讲授新课之前将涉及到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如果有不理解的内容可通过课下答疑的方式进行辅导。(二)重要的知识要精细解读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要明确本次课程学习的主线,在主线中穿插重要的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复杂公式详细的推导过程被弱化,力求想法清楚、定义明确、难点清晰。比如在教师教授第三章的课程时,学习载流子浓度,应该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要先计算的是状态密度,然后再计算费米分布函数或者玻尔兹曼函数,最后计算出平衡时的空穴和电子的浓度。(三)最新的知识扩充因为非常迅速发展的现代半导体技术,以及不断拓展的技术研究方向,半导体领域的相关知识更新也很快,因此,与时俱进是教师应该做到的,时刻关注研究热点与科技前沿,更要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对于本书中的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书本上的知识点不过多讲解,只做基础的介绍即可,主要讲解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比较难的内容只做一般性的了解。教师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重叠内容要压缩,更要将教材中的陈旧知识删除。(四)实验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为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加难度,我们将工艺实验中得到的产品用到测试实验中,既能够验证工艺实验的成果,也能够分析更多的实验参数,达到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更好结合的目的,还能锻炼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在实验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
三引入研究性学习思想,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能力
网络是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半导体物理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性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把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所设问题的情景中,引出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及时地了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相关动态,学会“详读”和“粗读”文献,多多积累文献中涉及到半导体物理的知识,加强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读过文献后要做出相应的总结汇报,可以以PPT的形式给出,方便其他人对文献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尝试到作为一名老师的感觉。这样师生互换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成为富有主动性的探究与学习者。四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知识可以具体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做的有:(1)针对课堂教学中讲到的半导体中的物理现象或者概念应用到某一个器件的制造中,激励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程的方式参与到学院老师的项目中,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将研究结果撰写成研究论文。(2)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使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和我们实际的工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远离以往单一、抽象、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的研究。以这两种方式提高学生了解问题、剖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把抽象的东西实物化,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综上所述,我们将以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进行半导体物理的课程改革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王月 李雪 张经慧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关键词:高校 教学 管理 措施
21 世纪,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教学管理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输送质量和发展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输出环节,为国家实现人才战略提供前提和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视对教学管理的研究,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进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改革时机,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理性教学和人性管理中取得合理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管理。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行政机构和制度不成熟
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大多是延承传统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建制,机构繁杂,对教学过程管的过多过细,大多情况下烦劳功微,办事效率低。相反,各专业系(室)教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尚未成熟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任务繁重,需要系(室)教学管理人员充分了解本专业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方法,积极组织本系(室)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并积极加以实施。
(二)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
我国加入 WTO“教育服务”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这对我国的教育领域提出了挑战,“教育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只想着怎样使自己管理的工作不出差错,而不了解与自己工作相联系的各个环节是怎样操作、由谁来操作的。有些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更谈不上主动为与自己工作有联系的部门、管理者或服务对象提供方便或是帮助。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家长式管理”严重地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三)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确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二是重视理论基础,轻视技能训练。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要帮助未来的劳动者发挥其自身所蕴藏的职业潜能,即实现职业个性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他们具有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将人类真善美内化为一种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四)课程结构改革相对滞后
现阶段,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训练面过窄导致毕业生择业面窄;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不能及时调整强化方向而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好”与“坏”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专业“好”与“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考试等整个过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应大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主学习,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意识;改进激励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稳定、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同时,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
(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1世纪的人才更应具备更好,更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具体内容。比如,当前在德育要求中,要强化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现代文明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等的培养在智育中,要强化学习能力和岗位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体育中,要强化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专家治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高校的办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专家治校的办学方针。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专家、学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也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高校的重视、尊重,从而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最终既提高自身的能力,又促进高校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有方法、手段的变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提高认识,站在一定的高度,系统地分析问题,并结合改革实践,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更广泛的思路上看,还可将系统论、人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多元智能等理论与教学管理有机融合到一起,并应用到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庄智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资讯,2010,(34).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从上个世纪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的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的出现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跟很多的行业一样,都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所以很难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理论和技术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条件。
二、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
策略指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与普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灵活性及兴奋性上占据着比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类型中占据的比重则比较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后,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保证自己上升到高一个阶段,在此同时也不要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要保证充分的劳逸结合,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进步提高。开拓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窄,统一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课程的更新换代较慢,课程种类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做出积极的改进措施,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互动,能够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理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不要将教学的重点单纯的停在理论知识的教育阶段,也要提高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并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我国在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分析,改变目前在体育专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要从整体的课程出发,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大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多媒体及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的教学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识点的讲解,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掌握并在实际中熟练运用。
(二)制定策略引导
制定策略引导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学引导策略。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这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及必备因素,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强度训练。
(三)实行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对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更形象的进行教学工作。在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做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多多的鼓励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多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