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生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06 19:19:57

导语:在小学生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教育论文

第1篇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第2篇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1]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2]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3]。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如表1所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影响的差异显著(χ2=16.169,df=3,p=0.001<0.05)。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看书看报型和他人辅导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4%、26.09%、26.08%,网络电视学习型只占14.29%。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其中父母辅导型的比例最大,比父母期望为发展型的高出了12.7%,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也高出10.48%;看书看报型的比例低了18.56%,网络电视学习型的低了4.62%。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四种校外学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说明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能力。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可能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父母愿意在他们的校外学习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小结与讨论

第3篇

小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加强认知教育。道德认知是德育活动的基础,更是小学生展开德育实践的关键。小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小进行培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在此漫长的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尚有待加强,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推进。首先,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必须做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而“家访”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在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通过家访是学校和家长之间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从而树立自信心。再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在接触社会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积极影响,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真正变得成熟起来。同时也可以使社会了解学生,从而使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随着现代社会畸形家庭和单亲子女的增多,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加强全社会总动员,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效协调,构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

3.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势必使其发展脱离正常轨道,形成社会潜在危害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和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要充分利用各种班会课、升旗仪式、国庆纪念及这种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第4篇

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将贻害无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关键字】:勤思攻难;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自我检查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在人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神经联系系统。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形成的一种定型。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将贻害无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据调查显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养成教育系统:一是,利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进行引导,几年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利用每周的班会课让学生说说一周来养成了哪些好习惯以及下一周的目标。三是,利用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性的活动,多学生一个月来的行为习惯表现做一梳理和总结。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做法。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活、用活。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现在一些学生缺乏勤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不是向其他同学求助就会转向教师寻求答案。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他们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于攻克难关。也就是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脑的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都应该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自觉地产生了学习的情绪和愿望。这样在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现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是强迫孩子不停的学习,在椅子上一座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反而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进到学习状态中,学习时总会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停了下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习成绩落后,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使孩子能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轻松迈开第一步。

现在的小学生问问题的现象几乎销声匿迹了,这种想象一直困扰这我们。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能加以斥责,而是要鼓励他们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筋,切忌烦躁、或因心烦而放下不管。善于请教的前提就是要敢于提问,勤于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尝试而终究解决不了的。所提问题一定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数学家华罗庚在谈他年轻是的学习经验时说,他非常重视复习。他复习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倍甚至两倍,由于复习充分,他做作业比别人快得多。复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起到巩固的作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学生只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看错运算符号就是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让学生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教师最好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第5篇

把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事态度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形成态度决定一切的共识,培养学生冷静分析、客观评价、勇于担当、敢于改正的习惯,如对于学生发生纠纷,产生矛盾,造成打架斗殴,甚至,要让学生端正态度、摆正心态。让学生领会:面对问题,就是摆明态度,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定会出现。

二、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行动

落实具体行动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反复教育,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具体行动中。

(一)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改掉坏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把教师工作重心定位在实际行动纠偏上,反复的良好习惯培养训练是改掉陋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如学生卫生习惯不好,总是乱丢乱扔、内务整理不齐、个人物品乱摆等,对于这些问题只需组织班委负责监督,让卫生习惯不好的学生反复做卫生即可,让他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体验保持卫生的重要性和优美环境下生活、学习的心旷神怡。

(二)实事求是,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

教师往往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说少了怕教育不到位,说多了怕学生嫌烦而适得其反。其实,在学生端正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在这里有一个标准:“话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正比;“行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小问题,多做少说;大问题,少做多说。

(三)落实行动的有效监督

没有监督的行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更会使整个习惯养成教育形同虚设,因此,在行动教育的具体规划中,要实现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要科学、合理设计方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任何不良行为都是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弥补的,在纠正训练中养成习惯,同时,在初期行动教育的时候要不打折扣,要注重小事,逐渐推进。

三、建立健全、规范的考核制度

规范考核制度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做到处处有制度标准、时时有考核检查、事事有反馈整改、人人有提高完善。

(一)健全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说,他们惰性比较大而自制力相对不够,如果没有有效的强制性约束可能会使他们的陋习不改。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不同层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常规检查指标体系,礼仪规范、文明用语规范、教学楼管理规范、文明寄宿要求等常规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建立制度上,学校制度把握方向,系部、班级制度把握细节,学校制度体现全局、权威,系部、班级制定体现人性、易实现,尤其班级制度既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太泛于表面,在班级制度的执行中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做到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个个都是班集体的主人,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二)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由于他们自觉性、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所以要在经常性教育前提下,借助榜样的引导,如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常规管理先进班级、德育先进个人、文明使者等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形成向优秀学习,并通过各类评比、表彰、宣扬,扩大优秀事迹的榜样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评比考核

加强日常规范的检查、反馈、整改、考核,根据常规检查指标,明确常规要求,借助学生军事训练、新生德育实践课、政治学习、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思想政治课等日常考核评比向学生注入习惯。如在食堂、充饭卡窗口设立“一米线”,培养学生排队的习惯;在教室、实训室严格考勤培养学生惜时守时的习惯;在宿舍、教室、校园公共区域加强卫生检查、考核,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等。

四、善用赏识与激励手段

赏识与激励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穿教师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言语、肯定的姿态。把赏识激励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赏识激励是教师强有力的武器

教师教育要春雨润物,对学生多赏识激励。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发挥是之前的两倍甚至更多。职业技术学校寄宿的学生远离亲人,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他们也会主动接近你,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二)激励制度要覆盖“差生”

进入学校之前,大部分学生有被教师忽视的感觉,他们的内心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部分“差生”往往是行为习惯特别差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有不良习惯而放弃对他们抱以肯定的目光,放弃对他们给予赞美的言语。相反,对于“差生”,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往往更加容易破罐子破摔,教师要转变观念,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孰不知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省、自悟,才会真正产生实足的效果。

(三)创新机制,实施群体赏识激励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职业技术学校更要关注团队教育,通过团队的自我纠偏、自我完善功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创设群体赏识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学生自觉管理自己的圆满效果,如制定班级加分标准、班级常规管理奖励标准、违纪整改补偿办法等,鼓励集体自我完善。

五、体现个性尊重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6篇

小学生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黄金时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不发达,对很多事物都处于好奇的阶段。他可能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是对事物的是非曲折还是很模糊。因此,这个时候必须告知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慢慢培养他们的分辨能力以及自控能力。以往在计算机的教育上,很多的功能都是由游戏入手的。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同样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小朋友们会以为计算机就像游戏机,计算机技术就等同于玩游戏了。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也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埋下了隐患。因次,在刚开始引导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小朋友计算机的用处。

二、计算机教育无时不在,应该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

现在的教育是发散的,多元化的教育。每门学科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是一件工具的概念深入到小学生的心里。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各个学科都使用计算机,并且不局限在课件的制作上。这样,小朋友们会对计算机产生强大的好奇心,让他们有种联想“所有学科的老师都使用计算机,那么如果我会使用计算机了,我是不是就掌握了所有学科呢。”小学生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遐想,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营造一个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

学习语言要有语言环境,学习计算机也是一样。在另一个层面上讲,我认为学校就是一个营造学习氛围的地方。计算机的学习和学习语言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现在部分家长总是觉得学校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上,家长更应该言传身教。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家庭,如果家长一味的把计算机应用在个人娱乐休闲上,那么无论学校怎么教育,小朋友也不会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有的家长可能会提出异议,不是每个家长都具备足够的计算机知识的。这里所说的家长的全力配合不是要求家长也要去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只是提醒家长,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要合理。当您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想一想对小朋友的影响。

四、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课时不够,而且理论课比实验课多,比例不合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信息量很大,知识很杂,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小朋友们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加深印象。这就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有了很高的要求。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小,但学习往往专心,听课时间短,学习起来也比较马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了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育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启发性的提问,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老师要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计算机。

六、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7篇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第8篇

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系统的认知和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声乐艺术的宏观感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自己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歌唱者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也是对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歌唱者只有充分把握艺术作品的典型特点、独特性,并灌注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引起听众的灵魂的触动和心灵的共鸣。要想达到这个演绎层次,歌唱者就必须积累大量的生活体验,不断丰富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艺术家,就必须积极投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验人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用心观察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观看不同的歌唱艺术家的表演时,用心感受共通的艺术美感,也要用心甄别各自的声音韵味和艺术风格;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朗诵诗歌作品时,要全身关注,用心品味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这样就可以拥有情节中主人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艺术修养。

学无定法,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寻找适合的发声规律

不同人在演绎同一个声乐作品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人的自然禀赋不同,发声技巧也就不同。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声技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嗓音,只要流畅自然地演绎音乐作品,只要真正用心去参透作品背后的艺术内涵,就可以发出最美的声音。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声音特点,在教学中充当起积极的引导者角色,帮助他们寻找切合实际的演唱方法,使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最终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创设新型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的,歌曲艺术亦不例外。声乐艺术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它通过创作者和演出者的情感演绎来感染听众。歌曲可以反映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情感,这就要求演唱者能深刻体会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世界。要想做到这一点,演唱者就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现力。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虽然有交集,但毕竟处于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就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了解和熟悉他们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世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增加上大课的频率。传统的小课,即一对一教学,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多人在一起上课,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对比中成长。第二,教师要尝试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往教师在介绍人声乐器时,主要采用平面挂图介绍,这样的方式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动感的发声状态。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进医院,通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学习发生机理,使得学生从源头思考和理解发声过程,掌握和揣摩发声技巧。第三,要多为学生创设表演观摩的机会。传统教学一般一学期只有在期末考试时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创设观摩的机会,从教师到音乐广场,都可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9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策略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考验,其中有些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对这些给予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虽然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规范和细则太多容易让生活变得无趣,人变得没有活力。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应健康地生活;在生活中要教导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自由、快乐的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积极地去生活;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尊严的、有节奏地生活;深入挖掘青少年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会在发展中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以人为主体的方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其前提条件是重视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其目的是促成完整的、全面的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其实质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充分的去展示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让人的内在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语文学科由于它尤其独特的特点,这就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十分专注于对语文的概括能力、知识储备的强调,这让语文课程成为了训练课程,让语文的教学成为了类似于技术的培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时,其语文能力会得到不断向前的发展,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使生命变得更加完美。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要将语言与精神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比较重要的。从生命教育的框架下去探索和思考语文教育能强化语文的内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生命就要倍加的重视和眷恋。有篇课文叫做《生命 生命》,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当中的一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很多的人,这篇文章是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写,她在十二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一直持续到她61岁,也是她去世的那一年),这篇文章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是对生命的颂扬之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其会慢慢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去很好的修饰自己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命的认识比较狭隘,大多数觉得生命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以及一些很空洞的生命道理这一角度,所以,学生是很希望去了解有关生命的话题及其内涵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文章中讲述的以及作者自身的故事,去很好的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重视,也表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上,既要重视和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敬畏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中本文讲述了如下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最终保住了小钱的生命,构建起了一座生命桥,这个生命桥是连接海峡两岸的,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通过相当的笔墨描写了海峡两岸在同一时间的两个相异的场面:第一个是在杭州的某个医院的病床上,小钱躺在那,生命岌岌可危,他只能在病床上静静地等待来自台湾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李博士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正在寻找和抽取相应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的骨髓。所做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挽救处于生命危险阶段的一个只有18岁的大陆同胞的生命。海峡两岸距离虽相隔较远,但却心心相息。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们的真善美以及相互之间的美好情感;二是体会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是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当一方有难,另一方必鼎力相助。第三,让每个人都能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并且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不会一帆风顺,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辛酸和困惑。它们与快乐、幸福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的去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