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06
导语:在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32-03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建设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未来将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着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造发明能力,是当工科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评估的片面性制约
理工科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习惯应试教育,多数学生很难从标准答案的定势中突破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导致了理工科电子类专业大学生通常都思维逻辑较强,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而,这些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却很少能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性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学习评价太过于着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复现,并将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解析,使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丧失挑战权威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环节相对匮乏的约束
从实践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在工科高校中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工程训练实习等。这些教学实践大多是验证性的,缺乏设计性实验。并且由于一些学校自身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在验证性实验中,还是少部分学生动手做实验,多数学生袖手旁观并没有参与其中。同样,在工厂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积极参与进来,而演变成了参观性学习,不敢动手实践,实习训练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期望值。
(三)大学生评价和考核量化标准单一的约束
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标准更是只看重共性却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其评测标准脱离了社会对人才创造发明能力的综合素质要求,其考核方式也较单一。大学老师为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为教而教,忙于“挣课时”,大学生为顺利毕业而被动接受,忙于“刷绩点”,这样周而复始便导致学生局限于书本,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这种评价体系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各方面的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到,对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考核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估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切实关注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通过调研,提出基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下:
(一)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理工科高校现开设的实验有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这类实验中除了课程设计外,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而课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但这种设计性的实验被安排在课堂中,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实验条件、课程安排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取得的效果也达不到期望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抑制了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原则上可以弥补过去实验教学中的缺陷。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了倡议高校创新性实验的重大变革,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发明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实验主张学生首先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进行查阅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自主设计并完成总体方案,明确设计中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最终搭建实验设备和平台,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整个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始终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只需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出评测。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并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发明性,加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科研实验室
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借此契机筹备并整合资源,建立起面向学生的科技创新科研实验室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和实验项目,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普及。既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
工科电子类高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实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科研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将课业之外仍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同时鼓励这些已加入到科研团队中的同学自己申请国家、省和学校的一些有回馈的开放课题、创新性小项目和科研小制作等。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由老师指导怎么做科学研究实验,到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设计,再自己申报课题,申请各种发明专利,独立完成科研论文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中,全方位地得到培养和锻炼。开放科研实验室,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开拓眼界,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加强,凝练学科方向,以科研带动教学,行之有效的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三)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开展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学科的国家级竞赛和省级竞赛,如“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等。
高校参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调整改革”的方针,统筹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基地,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这样提供了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工作制,每天从9:00-20:00时间段完全开放,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管理系统”来提前预约。与此同时,学校安排组织指导老师和各学科专家对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设计创新类实践活动进行程序化和常规化的专业培训。另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还积极联合了校外优秀企业,设立了两个“产学研”实践培训基地和6个联合培养实验室,进一步促M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搭建科研训练平台,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科研实践项目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选题、论证、申报以及等,系统性地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种手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许多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基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在一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时,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的只是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研究,很多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指导老师希望能够继续指导那些参加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原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研究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也就较易有所成果。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会随之带来各种问题,但若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浓厚兴趣。当学生同时需要应聘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能够协调解决。另外对于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从高校教育培养的完整性出发,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研基地,同时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一次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让学生走进社会时能够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范围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果,经审核认定取得的学分。认定范围具体包括:
参加经学校认可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作为正式代表受邀参加国内外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
正式发表学术论文;
发明创造获得专利;
参加科研项目已结题;
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
经学校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计算标准
(一)竞赛
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竞赛获个人或集体一、二、三等奖者,每人分别计6、5、4个学分/项;参加省级竞赛获个人或集体一、二、三等奖者,每人分别计5、4、3个学分/项;参加市级竞赛活动获得个人或集体一、二、三等奖者,每人分别计4、3、2个创新创业学分/项。
相同项目按获奖最高项获得学分,不重复计算。
(二)科技活动
参加科学研究获得的专利,获得发明专利,每人计6个学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每人计3学分;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每人计2个学分。
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院级的课题主持人,分别授予6、5、4、3、2学分,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课题主要成员,根据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院级,分别授予5、4、3、2、1学分,其余成员不认定学分。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可获得3个学分,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可获得1个学分,参与研究学生取其排名的前三位,授予相同学分。
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每人计3个学分/项;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每人计3个学分/项;参加全省性学术交流活动,每人计2个学分/项;参加全市性学术交流活动,每人计1个学分/项。同一项目按最高项获得学分,不重复计算。
代表学校参加国际性大学生科技活动(含设计、发明创造等)中获奖者或研究成果(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经学校审批,可获得1-3个学分。同一项目按最高项获得学分,不重复计算。
(三)创业实践
学生自主创业注册公司,正常运营达6个月,给予4个学分,其他合伙人给予2个学分。
参加政府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有合格证书或成绩证明者,每满18学时计1个学分。
参与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的项目,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团队主要成员,每人给予1个学分。相同项目参与不同成果展不重复奖励。
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给予6个学分;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给予4个学分;获得市级荣誉称号,给予2个学分。
三、学分认定依据
学分认定的必备材料包括取得证书、获奖文件或奖励证书等材料;论文正式发表出版的,提交正式发表出版物原件;创业实践活动要求有经营业绩和相关证明材料;其他各项活动必须具备支撑取得学分的相关证明、证书材料等。
四、学分认定管理
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公室,由招生就业处(创业学院)、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人员组成。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后,应在教务处备案。
每学期末前,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复印件,交所在二级学院进行初审。初审完毕后,二级学院将材料汇总提交管理办公室相关部门复审。复审后,统一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经院领导审批,将学生获得学分计入成绩档案。
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替换选修课学分,获得学分项目成绩视为良好及以上等级。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新型实验 保障机制
1.引言
创新人才培养是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基础上,通过更新实验手段、改善实验条件,增设科学技能训练、开展综合性实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为了长期实施和开展新型实验,对建立其保障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工作思路,使得大学生新型实验成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行实验教学体系的补充、延伸与发展,并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久实施、开展下去,高校就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并且明确各机构的职能和工作内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运行及管理办法。2010年,全校上下就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立了由校团委、学生部、科研处和教务处组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机构。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决定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新的由主管校长、主管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由教务处牵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新的领导小组扩大了成员的组成范围,增加了资产处、人事处、财务处、各院系、国家级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职责分明、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3.建立新型实验保障机制
3.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在主管校长的协调下,我校财务每年在预算教学经费时预留专款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设立专门的账号,以保证专款专用。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分配原则是: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项经费每年20万元左右,资助标准为300―2000元/项。其中文科类项目资助标准为300―1000元/项,理工类项目资助标准为500―1200元/项,重点项目不超过2000元/项,院(系)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凡立项的横向课题不给予经费资助,结题验收合格,核算教师工作量,赋予学生学分。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顺利开展,解决了学生有新的点子、有好的想法、有创新的欲望但因为缺乏资金而实现不了的后顾之忧。
3.2建立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
对于立项项目,各院(系)应主动给予研究条件(如图书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上的支持。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范围、深度、参与人数、成果水平等将作为学校对各院(系)进行检查和评估时的重要依据,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将子题目交与学生完成,学生完成的子题目中有阶段性成果和创新突破成果经院(系)和指导老师同意,按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向相关答辩委员会提交答辩,按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计入成绩档案。成绩优秀的优先考虑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4.构建新型实验交流平台
4.1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立项项目由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和各院(系)共同负责追踪项目进展情况。每年年底,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对学生在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要求各项目组提交中期审查申请和其它相关材料,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部分项目组进行抽查,由学生将本组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等进行讲解并回答相关提问。中期检查合格后科研活动方可继续进行。
4.2分级搭建科技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创新。
为了扩大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受益面和影响度,竞赛平台分院系级和校级,院系级竞赛平台主要集中于本单位本科专业所涉及的科技创新,突出学科主题。校级竞赛平台按照学科分为发明制作类、社科调研类及创业类等三类,为最高水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及作品提供同台竞技的舞台。目前,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电子技能创新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十几种院系级竞赛,还将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大赛”、“失败是成功的起点”等多种校级比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建立新型实验评价与发展机制
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课内部分主要新增创新性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并且将其与其他层次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内在完整的有机体系,是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是对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在课内必须落实在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上,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在学分上,学生修足规定的创新课程学分才能毕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开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授课方式,以及采取一课多人、专题研讨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教授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尽早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程序和技巧。
6.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就大学生新型实验保障而言,目前我校已完成了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及交流平台中的竞赛平台的构建工作,其他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我校大学生新型实验计划的实施已步入正轨,并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该计划实施以来,我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我校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团体总分150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并列全国第21位;参加全国第六届“周培源”力学竞赛获一等奖1项;参加第二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全国第三届机械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项……仅2009年,全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就达3886人次,教师参与指导200余人次,有500余名学生130个项目(团队)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86名学生50个项目(团队)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近100名教师获省级、国家级表彰。
参考文献:
[1]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27-29.
[2]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关键词:专利意识;专利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89-02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专利申报的重视,为实现专利倍增计划,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政策。地方高校作为对方的人才小高地,是最有可能实现专利倍增的突破口。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专利实用化,也要将学生们的课外科技活动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而目前大学生在申报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专利意识,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多有裨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电气学院通过逐步的探索和改革,在培养学生专利素质方面总结出来一些很有借鉴性的经验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专利意识氛围
专利素质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应该是严肃地、紧张地,而应该是轻松地、愉快地、与时俱进地,这样才能够迎合当下90后的年轻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行性强、易操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利人到课堂开展专题专利课程教育。针对学生在专利方面存在的疑问,重点解读、全面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尊重他人的专利。为了更好地拓展专利素质教育,把专利知识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专利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从学校角度考虑,积极与地方知识产业局和专利事务所等组织联系合作,邀请其从实战角度指导大学生如何申请专利、如何使用和保护专利进行指导,提高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的成功率。
2.使专利数字教育课程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为了让专利数字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易学,专利素质教育相关课程需要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使得学生在进行创新中思考,在创新中接受专利知识的普及和熏陶。日积月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就慢慢培养出来。
3.在专利素质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组建既懂科技知识又有专利特长的专利教研室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专利教研室老师承担专利教育任务、专利申请事务、开展专利管理研究,他们属于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的专利人才,只有既精通科技又熟悉法律的人才才有希望成为专利工作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转化专利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专利申请过程。
4.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专利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和专利“亲密接触”,可以通过参观相关展览、观看专利事务所业务流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专利相关知识,掌握专利法律法规。在小组内开展模拟申报专利活动,让学生熟悉专利申请的流程。举办模拟法庭审理专利权侵害案,组织学生旁听,学生可以在在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中,学习专利知识,认识侵犯专利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遵守专利法律法规、依法保护专利的自觉性;同时学长们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以老带新”体制,实现合作团队可继续发展。
二、创新高效的专利素质教育方法
通过营造专利氛围,可帮助学生建立专利意识,从而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其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开展多各级科技创新活动。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创新科技锻炼方面很有优势,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多种创新科技活动:如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等环节,这些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专利实现的平台,也是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的实践载体和手段。另外学校还组建了相应的创新基地,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级科研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基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被发掘出来。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按照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类,分别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活动,拔尖水平的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培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专利。在申请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明专利申报过程,对专利保护、专利使用也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多年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中培养学生专利意识,非常有效。
2.邀请校外专家讲解实际专利申请成功案例,举例引导。学生可与专利实现距离接触,现场对专家提问,消除疑惑,促进创新思想的发育和成长。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建立学生专利促进激励机制。对成功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中都要有所倾斜。以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4.设立大学生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和专利申请指导部门。用于对申请专利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专利补贴。该举措可以解决学生在申请专利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保护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创新科技活动转换为专利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丰富全面的专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创新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间断教育,是当前大学发明创造培养方案的一个新亮点,该举措可以极大促进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研究电气信息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见图1),在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在选择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时,需本着“精简、必要”的原则。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当前申请专利的需要。在课堂上,专利教研室老师需要把专利的含义、专利的功能、专利制度与作用等基本知识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为了扩展学生的专利实战水平,可将《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内容纳入授课体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撰写申请专利文件时,如何应用《中国专利公报》、《世界专利索引》等专利检索工具考虑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以典型案例作为载体,模拟专利纠纷让学生开展维权活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专利诉讼。通过文件的撰写学习,学生对专利的含义理解会跟上一层。这些锻炼对学生以后申请、使用、保护专利和防止专利被侵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此类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专利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 特点 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更是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区别于其它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能动性。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其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大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要想掌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来探讨。其一,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二,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会价值方面不一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创造性的学习。从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看,这种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指向于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而有效地促使他们从“秋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二)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层次都是不同的。大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发明创造的平均年龄看,他们刚刚进入“启用期”。若操之过急,则会适得其反。从大二过渡到大三,创造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部分质变,发生了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用辩证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可能进入创造的“生长期”。进入到大四,特别是进入毕业论文的协作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实际锻炼,体验了创造的酸甜苦辣,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所创新。总之,从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都为自己走向职业岗位,为未来的创造发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推动
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顺利发展。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出新产品必须构思出新事物的新形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越好,他就越有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创造意识与热情
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这常常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内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发展合力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指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在其他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使其发展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并引导学生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根据科学知识来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磨炼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艰难险阻以实现确定的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作用,正是意志力使人的情绪服从与理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鼓励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新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概况的能力,促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作用。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思维形式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与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应该在潜意识领域作深刻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段继杨.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林钟编.大学生思维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科研育人;创新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45-02
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面对全球化的新技术革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课堂的教学,还应强化科研实践的训练,即将科研育人融入教学过程。[1]
大学生通过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等。同时,科研育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包括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对大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作用。[2]
一、科研育人概念提出的背景
早在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的第二个职能是科学研究,大学人才培养应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科研育人概念的起源,其对我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如同“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的思辨,赋予其教学创造性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最新知识,并激发大学生的灵感。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实现。[3]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在科研育人的功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的大学在教学育人的同时,就很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并付诸实践。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大学生的科研被纳入教学计划中。在伯克利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必须有5门以上的研究型课程,伯克利的大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为120,其中1/6以上的学分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后参加课程考核所取得的。
我国的一些名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也体现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让他们在科研训练中学习和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4]浙江大学从1993年起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DMB(登攀节),旨在检验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评选出优秀学术标兵。华南理工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和解决实际难题。中国科技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制订了详细的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计划,一些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甚至有的大学生还能进入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
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看,科研育人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组织管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
二、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但科研与教学可以有效结合,体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科研。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将科研融入教学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应成为人才质量培养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2.科研育人可以反哺教学育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大学的育人水平,要落实在研究型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力度上。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的内涵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果,以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效地实现科研育人反哺教学。
3.科研育人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目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点和难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能得到激发,攻克科研难题的能力能得到加强,而这些训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可见,重视科研育人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研育人工作实施途径及能达到的目标
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申报三小课题、综合性实验设计、毕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科研思想融入教育理念、将科研方法演变成教学内容、把科研平台延伸为教学平台、以科研成果强化教学深度、把科学研究型实验导入实验教学等[6][7],这些都是科研育人工作实施的途径。
目前,大学生科研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正确进行文献检索。一些大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不熟悉本专业学科的国内外的重要期刊,对文献检索系统没有实践的机会。第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能力较差。面对众多的文献资料,文献归纳和综述能力差。第三,学术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把自己或他人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达清楚,用词不严谨、图表不规范、结构不完整,等等。这些问题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科研育人可以取到如下效果。
1.通过科研育人,可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必一丝不苟,认真地对待,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能唤起大学生的原始创新冲动。
2.科研育人能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科研成果来自于团结协作,大学生应谦虚谨慎,尊重别人的劳动价值,明白科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奋斗的结果。
综上所述,科研育人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延伸。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认知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所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实干精神、探索新知的钻研精神、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这正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所应要达到的目标。[8][9]
四、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
首先,要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科研能力真实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科研的需求状况,对南昌航空大学能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的平台资源进行调研(包括实验室、科研项目及数目的调研),学生的科研需求与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应达到一个最佳配比。
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这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检查,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教学的传递模式,其实质是从书本到书本。当科研融入教学[10],教学方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研究―知识创新―信息反馈―发现下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把书本、实验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断在纵深方向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循循善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交流研讨平台。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项目的情况,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的情况,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进行科研的情况,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以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等。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对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发明创造、科研获奖折算一定的学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保送就读研究生。
3.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对经过答辩评审后有价值的课题予以资金支持,获得项目的学生应尽快融入教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
4.举办科技文化节,评选优秀学生论文,举办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为学生学术和科研成果交流提供平台。
总之,科研育人理念的提出,有助于高校对目前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反思和改进。科研育人融入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丰富和完善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教育技术学与21世纪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5(8):38-41.
[2] 张军华,李振春.传承与创新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举 立德与育人并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3-44.
[3] 王建民,李明姝.发挥科研创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理论研究,2015(4):116-117.
[4]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0-134.
[5] 王晖慧,朱洪.构建大学生科研活动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0-11.
[6] 蒋群,何丽明,王莲芸.强化实验教学育人职能 培养科研型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53-156.
[7] 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8] 邵辉,葛秀坤,毕海普.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7.
【关键词】创造力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造性教学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4-02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1。大学作为中国培养高级人才的最主要阵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课堂教育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如何紧紧抓住课堂教育宝贵的时间,充分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课堂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初探
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启发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培养创新性思维,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被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公认的,是必须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辩证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等多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应切实下功夫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每一门课。
1)构建和促进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能力要素的发展
a)在美国著名的大学,高水平的教授是本科生的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所以引进并鼓励高水平、专家级的教师参与本科生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b)加强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教学设计,专题的创新创业如商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各种创新能力要素的培训。
c)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聘请校外企业家、投资人、技术专家参与教学。
2)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结合课本知识、理清科技的发展史和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同时结合课本知识,多讲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身边的现象、应用和产品。通过旁征博引和多点启发,可以一方面做到使学生对知识能融会贯通,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有丰富的联想、流畅的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也使课程内容更具体、更有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
3)处理好演绎推理与归纳抽象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一方面,要将课本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教会学生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抽象的能力,通过各种论文和报告等写作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由于中国的学生普遍迷信书本、墨守成规、崇尚权威,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毫不避讳地多讲课本知识中的争议点,分析各种学术观点的特点,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消除他们对权威的敬畏,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做到少一份理所当然,多一些批判性和辨证性的思维。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的起点在于问题意识的产生。中国的学生普遍聪明好学,但缺乏问题意识,不敢或不会提出问题。所以,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上课时,要注意多交流、多提问、多互动,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于教师较少,而学生较多的大班课程,可以引入导生制,通过分组,并在优秀导生的帮助下,培养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教会学生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的变通性
a)新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变通性思维
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或学生刚学到一种新技术时,可以训练学生在熟知该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将该种新技术应用于尽量多的不同领域。例如,NFC(近场通信)是一种最近刚刚兴起的近距离的、非接触的无线通信技术,目前主要被苹果公司引来作为手机支付(APPLE PAY),可以让学生思考该技术还能用于开发哪些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讨论是否可以将NFC用于门禁系统、票务的验证系统、会员资格和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等等。
b)事物和技术的相关性思维
鼓励学生将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事物或技术放在一起,看是否有新的创意。例如日本首富孙正义的第一桶金就是来源于自己大学时的一个发明,该发明将字典和手持设备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有声电子字典。而目前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将互联网与不同的传统领域相结合,以推动传统行业的技术更新或管理效率的提高。
c)问题或技术解决的多样化思维
启发学生对于同一类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技术去解决。例如,为达到家庭联网的需要,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营商,采用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或电话线入户,也可以利用无线4G通信等等。
事实上,目前的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上述三种基本的变通性思维而取得的。
6)改革课程设置,合理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关心理学研究虽然还不能证明知识面与创造力有正相关的关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对是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方面,在讲授知识时要有一定的深度,鼓励学生深入钻研;一方面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不断引入与本课程有关的诸如人文、哲学、教育和心理、商业、财务等的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课程中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而在实验、实践中也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同时,要改变课外教条的作业方式,多写小论文,多进行小课题研究,多做小创新创意的设计,以确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改革考试考核制度,鼓励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考试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所以,要想鼓励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科成绩中实验、实践、课程设计、论文等占总成绩的比重,一方面要加大考试题目中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增加考题的广度和灵活度。
(三)结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从改革教育体系以适应我国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改革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无疑是最关键和最高效的,而课堂教育的改革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聘用高水平、专家级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改变填鸭式教育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育方式,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辩证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入手,就完全可以大大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劳的民族,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论述了在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创造了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当然可以在自身的创新能力方面证明自己,并在世界科技发展上再次成就新的奇迹。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办学主体、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广州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1],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在学校的倡导支持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等。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学术氛围,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因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备受各高校推崇,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特点及内涵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理论的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相对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往往倾向于忽视学生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等综合素养的培养[2]。而高职高专所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则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偏重于依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上手快”和能即刻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职业性、技能型” 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我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特质是“广适应、擅应用、敢创业、能创新”,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
二、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
(一)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建设创新性教学平台,促进应用能力培养
依托我校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为“实验中心”)及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等实验环境,基于我院优秀师资,建立创新性教学平台[3]。同时,积极推进示范实验中心建设,一方面开展课外实验教学,增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技能,使实验中心成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我院逐步建立了新型的课外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建立部分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通过科技竞赛和论文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我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一方面,以科技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以学科竞赛为重点,以学生社团科技活动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自2008年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机电风”文化节,至今已是第四届,成为了学院的品牌活动,在校内外引动广泛影响。“机电风”文化节由一系列校内科技竞赛及体现学院专业水平和特色的社团科技活动组成。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为每个学生课题组至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的全程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提升学生的应用研究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从选题到课题实施实行严格监管。选题要求既符合专业方向,又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整个课题的执行过程进行规范管理,选题、立项、中期检查、评选等环节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和审查,并推选优秀的课题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我院几乎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奖,这也是我院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升的佐证。
(三)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项目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广东省自2010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实验项目”)建设,我院至今已获得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达9项,其中,笔者负责指导的项目达4项。在创新实验项目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方案的实施,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对立项的创新实验项目,按省教育厅划拨的经费总量给予1:1配套,并给学生记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做为创新实验项目负责人,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项目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水平,使学生尽快明白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实施项目,为学生毕业后开展企业项目提供良好的预演平台。
(四)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4]。结合我院的专业特点,通过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在机器人项目活动中,需根据分工的需要组建具有机械、电子、计算机甚至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通过发挥团体成员各自的专业特点,在合作中完成实践设计与作品制作。在课外学术活动中,一个团队把每个成员的机智、耐力、毅力、自信、知识集结在一起,使他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彼此坦诚、信任,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沟通和交流,树立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加强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能力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在各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增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亲身体验、了解本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工程专业人才,他们在珠三角区域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近三年,笔者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季军等国家级奖项8项,第十一届 “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发明类“特等奖”等省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2项,获奖学生达140多人次,同时,笔者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4项,申报专利5项,撰写科技论文3篇。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社会反应满意
通过实习基地的学生毕业实习调查显示,实习单位对我院专业的毕业实习生满意程度较高,部分实习学生由于表现优异受邀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于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不断涌现优秀人才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科技活动,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仅笔者近三年指导的学生当中,有5名考上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学生进入南方电网、广州本田、日立电梯等著名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禹奇才,张俊平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2]邵波.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88-92.
一、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层次、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一定程度上脱节,缺乏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应性欠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的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未能有效发挥。
3.工程教育的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我国工程教育中的课程综合性不够,设计训练、实践环境弱化;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的操作机会少;实习时间大幅度压缩,实习只是参观;毕业设计与工程脱离,课外科技活动难于开展。
4.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更贴近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又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界参与工程教育,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工程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长
5.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大学的科研导向,过分引导教师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不论理科、工科,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过分追求SCI论文和纵向科研课题,设置了不少特殊的鼓励政策。工科类专业的科研工艺性很强,许多工程项目周期又比较长,很难出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因此,致使越来越多的工科教师开始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正在影响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
6.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首先,是对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认识上始终存在分岐,对追求研究性趋之若骛,而对应用性避之不及;其次,知识教育比较实,而能力训练比较虚。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的考核都有明确、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以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点,确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把“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矿大办学理念贯彻和渗透到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实验和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永煤、枣庄、淮北、平顶山、大屯、兖州等大型矿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为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搭建了大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科技实践活动与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相结合、校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以“知行杯”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搭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出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校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程安排实验的方式,部分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单列。如“矿物加工学”课程独立设置了“矿物加工实验技术”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1)基础理论方法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各门课程均设有基础原理试验,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课堂讲授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理论、假说模型等,加深对基础理论理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2)规范试验。利用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试验方法标准化、规范化训练,强化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化操作实践能力训练,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3)工业应用选矿工艺半工业性试验。特别注意与先进的科研手段、生产技术的接轨,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依托,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建立起了一批选矿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干法选煤试验研究系统;跳汰过程参数测试与模拟优化试验系统;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研究系统;浮选柱分选试验研究系统;压滤机脱水试验研究系统;摩擦电选试验研究系统。利用选矿试验研究方法课与专题试验研究,我们组织各科研方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准备、设备操作、试验结果数据处理到最后编写研究报告全过程进行系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2.校外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老专业,科研活动比较活跃,与厂矿企业、设计院所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成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各大设计院所、大企业的重要领导和专家聘请为委员会成员,让一些重要实习基地的领导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企业直接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等。每年在适逢重大节日时,院、系领导都组织到企业走访,加强联络,增进感情,为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在淮北、兖州、枣庄、邢台、开滦、永城、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聘请一些设计院所及企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定期回校讲学,共商人才培养的大计,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教学氛围。利用生产现场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到车间班组,与工人一起上班,考勤,充分体验工人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与工人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良好品质。通过跟班学习、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做各种专题报告、组织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进行现场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培养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生产技术大检查,让学生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下,掌握采、制、化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切身感受。在实习结束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书面评价、答辩。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实施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课教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大力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们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训练,形成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观念和风气。近三年,学生申请获得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校级21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的矿物加工专业教师达到27人次,参加科技训练计划的在校生达到1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