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09

导语:在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第1篇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第2篇

1.新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需把握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密切联系,抓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新课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课堂练习侧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知识理解、知识与技能把握、知识应用)加以精心设计.另外,设计联系时,还需与课堂例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让他们在练习时把握相关类型数学题目的正确书写格式与书写要求,把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同时利用与当堂检测类似的练习来检测教学效果,检查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学计划.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教师可以设计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习题1已知某个多项式与多项式x2+9x的和为3x2+4x-1,那么此多项式为.解该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去括号法则,括号里各项需变号,括号前添负号.习题2已知:A-2B=7a2-7ab,B=-4a2+6ab+7.请求:①A等于多少?②若(b-2)2+|a+1|=0,求A值.该题主要考查的是非负数性质与整式化简.

2.复习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在复习课教学中,练习设计需优选习题与例题,以让学生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并学会整合各知识点,在练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其次,应选择具有加强综合性的例题,促使学生运用章节知识来求解复杂综合题,使其获得成功感.例如:学习完《勾股定理》单元知识后,教师可设计或选择各类复习习题.(1)达纲练习:判断题:①底边长是6,面积是12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②两直角边的比为槡1∶3直角三角形三内角比是1∶2∶3.选择题:①在ABC中,∠A=30°,∠C=90°,M是AB的中点,ABMD与AC相交于D,如果MD=7,那么BC长为槡槡A.143B.73C.14D.7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斜边是1∶2,那么三条高之比是槡槡槡槡A.2∶3∶2B.1∶2∶3槡槡槡槡C.2∶3∶6D.1∶2∶2(2)素质优化训练: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其中c是斜边,且斜边上的高是h,请证明a+b<c+h.(3)生活实际运用:某校A和直线公路B相距3000m,同时和此公路上的某车站D相距5000m,若要在公路边修建一家商店C,使其与A校及车站D的距离相同,则该店和车站相距多少米?这样,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由简单至复杂,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学会迁移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学生特点和差异,有效设计练习

1.关注学生差异,分层练习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为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则需注意分层原则.同时,所设练习需有梯度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易至难,从简至繁,让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提升,让全班学生通过练习均能有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虑学生思维、知识与能力差异,而选择各种层次习题,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将习题分为“附加题”、“选做题”与“必做题”,从而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够进行练习,得到不同并且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有不同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93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能否学好高中数学还关系到学生能否进行进高深的科学研究,因此,高中数学在高中学生各科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一定难度,同时又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想要有效进行高中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还需要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新课改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新课改还不能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想要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不断努力。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分强调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得以确立,其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的确立,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过分推崇,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难以有效发挥,其结果是教师难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

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与较强的创新精神。高中数学与政、史、地学习不同,要想学好高中数学,不仅需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通过有效地进行高中数学学习,能够有效促进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数学成绩,取得高考的胜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以此为主。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部分教师依然采用题海战术,认为学生只要做的题目多,数学能力自然会提升,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不利于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

3.不能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的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为所有的数学课堂所采用,一些数学课堂依然沿袭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整堂数学课都以老师的讲授为主。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但是难以有效调动高中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一节数学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更不要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新课改以来涌现出的新型教学方法,因而,没有将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丰富化。另一个原因是难以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多样化持一种排斥心理,思想守旧,难以与时俱进。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设置,因此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必要,但是在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进行授课,还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控制教学进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既是课堂的指导者,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将难以有效开展。

2.对教学手段进行有效优化。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要想使高中数学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玩出“花样”,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高中数学课堂新鲜感的创造主要靠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与创新。因此,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以来出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灵活运用,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欲望。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高中数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也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难以掌控,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学生的主观努力很重要,但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很关键。

第4篇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

出生日期1:980-05-13

性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厘米

体重: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

应聘岗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家教

岗位描述教师(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2年期望月薪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本科)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最高学历硕士

专业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电脑水平良好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良好

教育历程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原渝州大学)

2004年通过全国联考,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重庆长安中学(203中学)实习教育教学工作

2003年8月,新教师上岗培训(区县级)

2003年8月至今,重庆某省级重点中学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为人最大优点:塌实肯干,有自己的思想

工作最大优点:善于反思,教学基本功扎实,教研教改能力强

工作期间:

2004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一等奖

2005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和《今日教育》评为市(省级)二等奖

2003年12月撰写的论文《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三等奖

2004年12月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作为优秀论文全校宣读、交流

2003--2004学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2005年以校骨干教师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2005年所教授的学生参加区(县级)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大学期间:

毕业论文《化归思想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被评为优秀论文

1999年10月,参加祖国颂歌吟比赛获集体一等奖

19992000年,被评为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19992000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2002年,获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二等专业奖学金两次

第5篇

数学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区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基地,应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现今这种培训已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很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教师自身方面和培训方面的两大问题,这些都将制约培训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区级数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据调查,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有:功利性评价,缺乏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难以把握新教材的处理,难以驾驭活动式的课堂,难以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学生的两极分化,不同学段脱节。这些都使得有的教师自暴自弃缺乏向上的动力,有的教师虽有动力,但遭遇“瓶颈”,总难以提升自己,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甚至心理问题形成自身发展的“高原期”。因此使数学教师尽快真正提高专业素养就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迫切要求,就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区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现今我国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已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很多成绩,但区级的培训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这些都将制约培训的实效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方面问题

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参加培训时采取的是敷衍了事的态度,比如签完到就溜,作业不认真完成等。部分教师虽然对新课改有所认识,但是在涉及到具体数学知识时,喜欢把眼光局限在个人所讲授或熟悉的具体中学课程中,而对平常教学看似不常用的内容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应付的态度。部分教师参与培训热情很高,也很认真,但是对培训的内容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甚至是误解,不能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二)培训方面问题

培训的目标过于形式化,不便操作和落实;培训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相脱节;培训模式单一,甚至出现“一言堂”现象,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违背,等等。

二、几点想法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出几点想法:

(一)系统构建培训目标,增强培训目的性

综合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优秀教师发展目标可分为正确的教育认知观、广博的数学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成熟的教学艺术、科学的评价方法、执着的研究精神、谦虚的合作态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等八个方面。

以往的培训目标一般从宏观角度出发,形式化的内容过多,不便于落实和操作,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已细化的数学优秀教师的发展目标结合数学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等综合考虑构建系统化培训目标并分阶段提出阶段性培训目标,以便培训者和参训教师都对培训目标和要求做到胸中有数,这样培训者的培训可以有的放矢,参训教师的受训可以更加明确。比如,在培训中后期主要是现代化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就可以把上述第八条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作为这个阶段培训的阶段性目标。

(二)精心调整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

以往的培训内容主要有:数学课程标准解析,教材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等。但现今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带给教育极大的冲击。全新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全新的数学教育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笔者认为培训课程内容既要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又要考虑到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提高专业素养,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数学知识层面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的专业数学知识需要进一步强化。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数学专业所涉及的基础数学知识,比如与中学数学直接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微积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算法语言等,也要了解其他方面的数学科学知识甚至是数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如离散数学、函数论、微分方程、数学史、图论初步等。

2.心理学层面――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现今部分教师对数学知识方面的热情较高,但是对数学素养中的另一大理论支撑:数学教育心理学却有所忽略,从而忽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动力源的影响;忽视不同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对知识获取的不同教学需求;忽视教师的个性魅力在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人格不断健全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其具备的条件中有一条就是具有成熟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创造艺术的和有效的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即知道如何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而要有效地驾驭数学课堂教学,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并掌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使学生喜欢数学、学数学,从而做到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其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应用: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根据数学学习的规律进行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诊断和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方法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差异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

3.教育学层面

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考试(中、高考)命题研究、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数学计算与论证训练、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解题研究等。

其别是数学解题研究课程应引起重视。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或工作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会具有更多的优势或机会。然而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教师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解题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功。培训内容主要可以是初中数学问题的基本类型和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分析求解数学问题的基本规律、如何通过设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诊断和防治学生解题时的错误等。

4.技术技能层面

数学教师除了需要掌握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之外,相应的工具性课程也应掌握,如数学教学软件使用、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学数学实验等。

(三)适当转变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

在以往的培训中,通常采取集中学习、集体搞教研活动等形式,体现更多的是共性东西。在这样的培训中,教师偏重于听记、模仿、缺少反思、研究和自主性,因此培训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转变培训模式,与教育实践相联系,加强培训实效性。

1.基于案例的讲授分析模式

该模式偏重于专家讲座或访谈、课堂观摩等活动,适用于数学知识层面的课程和技术技能层面的课程。其操作程序一般为:以某一专题或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培训者围绕案例精心讲授专题或观摩一堂课,接着进行及时强化培训内容、获取培训效果的答问互动分析活动,消化培训内容的课外问题思考等。

2.基于学习中心户的学区同伴合作小组模式

在借鉴社区教育活动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基于学习中心户的学区同伴合作小组模式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适用于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活动、校本教研活动等教学形式。这种可用于教育学层面的课程。

基于学习中心户的学区同伴合作小组模式培训是以区教育局所划分的学区为依托,在参训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的基础上,经过培训者的引导、宣传、推荐,由参训教师在自己熟悉的群体中自主推举开展学习活动的核心组织者或中心人物即学习中心户,在明确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围绕所推选的学习中心户参与各类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实现协同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区同伴合作小组活动。一般操作程序是:明确目标和内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实践应用――总结反馈。

建立这种培训模式的关键是产生中心学习户,适合担任学习中心户的参训教师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也可以是时间比较充裕、专业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参加活动热情高,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的教师。

3.基于网络的自我反思式

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更有效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因此在借鉴教师的独立行为――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再加上现今的网络资源的丰富,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自我反思式培训。

基于网络的自我反思式培训是通过培训目标引导和培训条件创设,以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为学习参考材料,使参训教师在活动、体验和反思中自主建构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互助中吸收他人长处,产生新的认识和想法,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并采取行动改善自我的一种创新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必须是以前两种培训模式为支助点,实现教师达到自主创新发展目标。一般操作程序是:专业引领(基于网络的专家指导)――自主建构(自学网络资源)――同伴合作(基于网络的同伴交流)――反思改善。这种模式可用于各种层面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荣金,李业平.中国在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3):33-38.

\[2\]郑立平,王振云.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一、多途径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的课堂上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一些策略。首先,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中设置数学情境成为首选。例如,讲数轴的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有一个防汛指挥所,当你正在河堤上走时,如果发现河堤某处发生险情时,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位置。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或可操作性,不要为了“情境”而创设不可信、不可操作的情境,给学生虚伪的感觉,要让学生真实感到这样的情境就发生在身边,是急需解决的。最后,随着多媒体、网络进入中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效果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也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导人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的趣味化,但又不失真实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眭。如在讲授多面体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事物,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等等,然后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的知识来制作正方体,并给每个面都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实物教学。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保证学生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数学创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

第7篇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

除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和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品质,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研究相应对策。?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安排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程序,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课堂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的集中是相对的,分散是绝对的,因此,把组织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主动积极的去引导、启发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并进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个别辅导,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的。

3、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选取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分类总结,然后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课后积极主动的辅导后进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方面解决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补了基础,教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动积极与同备课老师同事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学校公开周公开课教学,公开课课题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反映效果不错。这学期除听本校老师的课外,还到季远中学、内坑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

 

2010年是我们湖北省进行新课程的第二年,这也是在新课程下第一次接高一年级课,接手高一新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相当部分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部分中考数学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升入高一后,对数学也有点力不从心,而且从历次月考和期末统考试卷阅后分析看,他们无论在知识的衔接,还是在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衔接上都存在问题,高中一年级是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因此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便成了个重要课题,值得数学教师进行认真探讨。现谈谈我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知识差异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高一学习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函数的零点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 ),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36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2、学习方法的差异

由于初中的教材较单一、直观,难度不大,习题类型较少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模式教学,即教师把各种题型归类,讲授各类题型的解法,为学生作示范,供学生模仿。加上课时相对宽松,教学节奏慢,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个别答疑。学生只要记住定义、定理、公式和各类题型的解法,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考试卷对与高中教学密切的知识点的考查较少,分值偏低.因此初中教学便重点针对高分值的题型进行强化模仿训练,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而新课改后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而课时相对紧,教学节奏快,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当然就难以取得好成绩。

3、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

1、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造适应高一新生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高一初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适应阶段.在此阶段,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与高一教材相关的初中知识的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外认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传授.学生能自学弄懂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自学,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教师抓住主要的和关键性的或不易弄懂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讲授.教学过程中,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高一集合部分本身的知识并不多,让学生抓住集合中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空集、集合相等等概念);集合的表达方式;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符号,用浅显的例子反复弄清、弄透、落实,避免学生由于原有基础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然后再突破和补上旧知识的不足,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掌握得自如和深透。又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精髓部分,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应首先复习初中部分的有理指数和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复习函数概念,通过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象的复习,为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理论作了铺垫,而且在运用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性质方面为学生作了示范和引导,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时能用对比的方法自觉地去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而且在这一章结束时,能用函数图象把这一章知识给予系统的总结,把书本上的小结给予充实和形象化.既有利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注意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慢节奏的模仿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学习方法简单,难以适应高中的快节奏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一环.学习方法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方面。为了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细读教材,做记号、划重点、多思索、提疑问,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果。鼓励学生探索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3.设计数学实验,通过直观表象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自制模型、数学实验的设计等),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从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弥补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等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使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更加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给定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的教学:用品:白纸若干张,铅笔、直尺

动手:(1)在白纸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在白纸1上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如图1)

(3)在白纸2上用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像(如图2)

(4)将白纸1上翻后旋转(可对着亮处观察图1背面旋转的图形),图1变成了图3

动脑:(1)从图1到图3坐标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轴变成了轴,轴变成了轴)从图1到图3图像上点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换了)(2)将图2和图3的坐标轴重合,观察有何现象发生?(图像完全重合)(3)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由学生归纳)

得出原函数的自变量为其反函数的函数值,原函数的函数值为其反函数的自变量,它们是一对互逆的对应。

因此,可以看出初中阶段就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有很大的作用,又由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涉及面广,需要有全方位的意识,需要初高中教师的有机配合和共同努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思想方法,应从初中到高中各个阶段逐步培养,不断渗透.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2009年3月.

2.陈树康、杨学枝.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的三个问题.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3期

3.王爱珍.新课程下数学理解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年第8期

4.郑志培、潘菊玲.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其衔接对策.中学数学2008年10月刊

第9篇

关键词:概念;定理(公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陈旧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探讨了“概念、定理(公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传统的数学教育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所重视的知识主要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考虑的也是如何去讲,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重结论轻过程,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学为辅,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二、理论依据

(一)遵循认知规律,加强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因为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恰当、推理有据、方法得体、思维流畅。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遵循认知规律,加强概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学定理(公式)

数学定理揭示的是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数学概念是建立数学定理的基础,数学教学就是要向学生揭示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问题情景中揭示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可以是知识建构的递进需要,也可以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从认知的角度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比直接说明式的教学方法优越性大。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不断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各方面发展。

另外,定理由认识、理解到熟练掌握还必须有一些反复过程,这就需要配以一定数量构思新颖、灵活多变的习题,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加深对定理(公式)的运用,在运用中得到巩固。

三、模式的形成

结合多年的听课实践,以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虽然教师运用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很多,但大多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没有领会课改的实质,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大的转变,导致没有达到课改的目的。

仔细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书籍,特别是乔尹斯・韦尔所著的《教学模式》,以及苏联的凯洛夫的“六环节综合课”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国内的教学模式,如以卢仲衡为代表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以顾泠沅为代表的“青浦”教学模式,以陈重穆等为代表的“减负、增效”的“GX”教学模式,以徐沥泉等为代表的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MM”教学模式,并研究了大量的数学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校的师资和学生情况,笔者勾画出了概念、定理(公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的初形。

又经进一步的试验、调查、改进,并与几位教学第一线的高级教师座谈、讨论,我们建立了新授课教学概念、定理(公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的实验方案。

(1)概念教学模式

(2)定理(公式)教学模式

四、实验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探讨如何让中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不断改进,从而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当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涉及教法、学法、思维定势、能力和全方位素质等诸多领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改造成功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是抓住根本,立足本地教师实际水平,从“小”处着手,在实践和探索中循序渐进,形成适合我校素质要求的新授课教学概念、定理(公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以数学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主要采取了实验班教师共同研究本教学模式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论文交流、课堂展示、互相评课等多种方法,并配以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

五、实验效果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