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10
导语:在中学生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法语课堂教学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Singer认为:人既然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被算作跨文化交际。从学界的不同定义从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际的几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三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四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这几个特点跟我国学生在学习法语和实际运用法语进行工作、学习深造所面对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应该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际双方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们具备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调试等各种跨文化交际常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对交际结果作出预测;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者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几乎贯穿在法语外事、外贸、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法语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制定法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语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法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以往,教师因为怕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将课堂大量的时间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法语语言知识讲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轰炸下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法语原本鲜活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有的语言实践机会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学生在法语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丧失。
影响学生学习法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法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维持、推动学习和促进目标的定向作用。Spolsky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笔者在大学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发现,无论是大学本科法语专业学生还是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生,抑或是二外法语学生(多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学习法语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这些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法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动法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例如,在回答学为什么要学习法语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四类:寻找国外法语区国家的工作机会或国内法语翻译工作的机会;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语言学习准备;为了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去法国继续学习深造;考语言类研究生时可以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试科目。这些回答明确反映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
跨文化动机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法语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去。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国家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把学生的这些跨文化法语学习动机拓展成为高校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法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学三、四年级)。《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明,基础阶段的法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二点规定,充分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情景的密切结合起来。应当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题材范围,合理安排语言交际中基本行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达,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法语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大程度的学生对法语本身感兴趣,想要揭开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浪漫语言的魅力面纱;不少学生则因为法国文化氛围而被法语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法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能给就业增加明显的优势而被法语所吸引。兴趣既是法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Gardner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法语很有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学生开始学法语时,一般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会对用法语交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由于法语是一门语法严谨,用词准确的语言,句法构成具有复杂性。法语造句要从动词的时态变位、名词的阴阳性、交际情境的切合以及词语使用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初学法语的学生在与法语教师或者同学用法语交流时,能够正确说出或者写出法语句子,是一个不小的满足感。随着法语学习部不断深入和学生法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满足感进而衍生出更强烈的法语学习兴趣。
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交际兴趣,营造跨文化交际气氛和包容、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促使法语学生互相学习,体验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使法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培养规模的限制和中法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的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法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采用国内学习的模式,仅有很少部分采用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职高专学校为“2+1”模式(两年国内法语专业学习,一年法国学习)。不同于欧洲各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国法语学生除了外籍教师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外,缺少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而促成中法两国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时日,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法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法语课堂上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目前在全国开设法语教学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4年制法语本科学习;3年制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二外法语教学。在开设法语教学的学校中,通过笔者与全国高校法语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各高校实际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籍法语教师和母语为法语的外籍教师师资配备比例大致为7∶1(根据法语专业招生规模不同,教师配比数字略有不同)。中国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精读、阅读、写作、听力等法语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外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口语和法语概况等法语交流实操性专业支持课程。所以法语学生的大部分法语学习时间实际上是与中国籍教师度过的。这决定了中国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法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础阶段法语学习主要是以法语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而到了高年级,法语学生要面对就业、升学深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性和交际能力则应该是这个阶段法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阶段为:本大纲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为起点,一方面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强调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扩充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教学和其他法语为工具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原则的表述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年级教学必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力量,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倾向课,使学生熟悉法国和其他主要法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专业倾向有关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
三、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语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语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生的对于攻克法语学习难题和实现法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一大因素。因为法语的语法复杂性和中法两国交际习惯的诸多不同点,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才能大胆地用法语与中国教师或者法国外教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表现在:一是自觉性,包括目的性、独立性、纪律性等;二是果断性,包括镇定、果断、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坚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学生往往自觉性和控制力不够强,缺乏坚持性。由于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与外教或者教师交流的时候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紧张的情形,甚至不愿意开口做法语口语练习。而且法语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语言,法语语法兼有框架性和细节性。举例来说,法语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区域的7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动词变位;正因为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法语的难度。而且在法语学习上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能够克服紧张感,大胆地进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语口语课害怕做口语练习,背单词、课文,碰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法语教师应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力。
(三)以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并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虽然强调培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强调通过语言来交际,并从更广的成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们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学中。二是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项目,更加应该重视学习过程本身。三是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四是任务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在法语教师的组织下,把课堂变成模拟的法语交际场所,让参与课堂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完成这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我”会怎么做?这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也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单纯学习法语语法知识的抵触心理。例如,法语教师在讲到国籍、个人信息时,可以给2~3人的学习小组布置模一个在法国机场海关的“通关”场景:一名学生扮演法国海关关员,小组的另外1~2名学生扮演去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护照交递、寒暄、介绍国籍、入境目的问答、入关手续的办理等任务,使中国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国“通关”的情景。又如,学生在学习商务法语课程时,可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学生扮演面试官,另一名学生扮演应聘者。通过寒暄、交递个人简历、面试官简短介绍职位的有关情况、面试人的个人动机陈述等问答,参加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语面试,把学习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应聘者,我会怎么做怎么说?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以“评审”的眼光看待这场模拟面试并且作出以下假设:“面试者应该表现更大方一些”,“面试者应该这样回答XXX问题”等主观能动性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文.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 B.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5]王文融,等.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1 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2.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
②观察水的沸腾;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
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
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2.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3 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3.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3.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3活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影响着活动效果
论文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则教育手段,而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实验设计思想、方法、技能也已经渗透到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之中,物理教育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演变,逐渐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中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进行浅析。
实施素质教育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以物理知识教学为骨干,以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教学。本人试从以下几点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当中,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随即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之中。
2.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
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主导位置,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问题、探索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仅有短暂的40分钟,时间稍纵即逝,教师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去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务必要控制好时间和课堂节奏,在环节安排上一定要科学合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在物理实验课程当中更好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进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处理好试验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在展示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要展示出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实验设计要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应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应是前面的延伸,做到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对实验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事件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实验的准备要十分充分,实验环节必须交待清楚,实验中必须力求做到成功,实验现象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观察到,观察现象前必须告知观察方向,下达好思考任务。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本人认为将其分布在三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本人认为,可以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一部分。
如在《动量》一章里可增设“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可增设“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可增设“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还可将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
四、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做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可去完成“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等;学完“磁场”后,学生可去进行“指南针制作”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1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研究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研究方式,都要与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而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引导,就是要寻找最佳问题切如口,为学生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展
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图书馆、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广告牌、博物馆、布告栏、报廊等等。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间文学、书法、历史文化名人、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也都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从各方面实际出发,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多创设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学会筛选,提高研究水平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一方面,教师由于受程序教学的影响,在提出问题时,往往引导成分过重,既缺乏拓展性,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由于长期被动学习造成的思维惰性和个人水平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综合化的程度不高。那么怎样从这些有问题的“问题”中筛选“课题”呢?
3.1 设计方案,分步实施。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早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②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语文学科而言主要是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③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应由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周期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消磨殆尽。④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是小论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
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既定任务。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学习流程见下图:⑤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写好小论文又能巧妙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关键词] 优势创新
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社会、科技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科技的重点是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彻底打破读书无用的谬论。
一、团场中学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优势
1.团场生物资源丰富。田间、地头、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水库等都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2.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为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团场学生家里有田地,有果园,有鱼塘为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场地资源。
4.团场学生生物学知识丰富,耳濡目染,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栽培,家畜饲养,这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家庭事物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发现科技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
5.家长和农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方便的指导学生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农牧团场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丰富的辅导员队伍。
6.团场中学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可以使实践活动的成果很快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学生和学生家长对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认可,使他们感到科技实践是第一生产力。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氛围。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实践的小专家,为造就一批热爱科学,懂得科学,会用科技的新型农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点
1.了解学生,合理选择探究内容
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经验方法、为基础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完成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起点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实验开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以便选择合理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内容。
2.明确探究实验的任务
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学生的选择能力和目的性又很差,很难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做好活动的计划。
3.及时的指导
学生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信马游缰,而是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所需要的不是细节指导而是方向性指导。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设计和完成计划。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审查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避免在实践活动中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4.科学的评价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更是为了改进。评价是对学生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的认可,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对学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给学生持久的动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孜孜不倦,永不放弃,终身学习。
(2)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主动学习,完善自己。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3)要采取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给学生以科学全面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纠正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原则
1.面向多数原则
生物课堂是培养科技实践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生物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实践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综合实践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综合实践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关于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作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创新,因为当今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内容丰富并有最新综合实践信息,而且有多样的形式。例如:录像、讲座、竞赛、综合实践制作、参观、小论文、成果展等,才能更好地达到科技实践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方法途径
1.实现三个转变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转变为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把独学转变为共学,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的精神;把学科学转变为用科学。
2.重视三个培养
重视科研意识的培养;重视科研兴趣的培养;重视个性的培养。
3.注重四个突出
突出玩中学;突出想中学;突出做中学;突出用中学。
4.处理四个注意
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普及和提高关系;注意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意一般和重点的关系。
5.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营造了浓厚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氛围
五、团场中学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实践设想
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对生物学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即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而开展的一些观察实验、教具制作等基础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服务,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提高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如,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较教学中,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用手交替关闭两个导气管呢?我请同学亲自来实验。结果如果不这样做,吸气时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气时会将石灰水从导管喷出。
2.以重大节目为契机,利用爱鸟周、环保日、地球日、无烟日、等活动,组织小组,撰写论文,在集贸市场办图片展和生物知识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宣传组织能力等。不但能给科技实践小组一个宣传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团场人的科学素养。从而可以赢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他们对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支持。
3.成立栽培小组,开展花卉苗木的栽培、管理和繁殖活动。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管理和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花木的栽培繁殖技术。学生学习了嫁接技术后,在家里可以帮助父母进行实践,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结合团场实际,开展丰富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比如针对棉花栽培过程,可以开展病虫害的发病情况与防治的调查研究、激素类农药的使用情况调查、近年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情况的调查、艾比湖湿地的调查、荒漠盐生植物的调查等等。
5.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动手改进生物教材中的教具与实验。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这种思想和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注意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要多给学生展示和实践的机会,即使学生的想法不成熟,也不要轻易打击他的积极性。
6.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科学的主人。
7.开展“成才从这里起步”和科技实践教育“四个一”活动。“四个一”内容:学生读一本科普读物,熟悉一种农作物或动物的生活环境、生长过程和生理习性;制作一件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作品或手工作品,有一条发明设想的作品。
8.开展“五小”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五小”内容:小实验、小论文、小发明、小创作、小设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现代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好奇、好动的共性和发挥特长的潜能。学校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开展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让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开展好科技活动呢?本文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现一个“斜”字
小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除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外,还有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的基矗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巧手、小饲养”六小活动,能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观察是前提,思考是过程,“六斜是成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维,在微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细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提倡一个“动”字
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其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发生兴趣。在活动中,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是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是六年级毕业生要人人参与;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个个要临场辅导,做到三个100%,即老师100%参与辅导、学生100%参加活动,后勤100%协助准备。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发挥学生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
三、树立一个“改”字
科技活动中,要拓宽思路,树立一个“改”字。坚持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做到教育、教学、科技全面开花;发明、竞赛五花八门。开展“畅想、畅谈、畅画”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介绍设想方案消除学生发明难的情绪。比如北京崇文区精忠街小学举办的“为了残疾人的幸福--我的设想”活动就深受学生欢迎,活动中学生想出了很多实用可取的方案。可采取七个结合:即小制作与手工课结合;小畅想与语文课结合;小巧手与劳动课结合;未来世界设计与美术课结合;知识竞赛与历史、地理课结合;生物百项实验与自然课结合;显微镜下的奥秘与日常生活结合等。这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辅导有内容,学生活动有兴趣,把知识、趣味、实践融为一体。
生物教学 科技活动 素质教育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越来越活跃。从临夏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活动开展极不平衡,对生物科技活动的重视和辅导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现象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
一、要重视生物科技活动
生物科技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里安排的探究性实验和实践活动,《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科技活动。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是中学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与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活动的质量。有的教师在观念、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总以条件差、没有设备、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活动不好为借口。现在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正在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科技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要做好选题
没有做过具体辅导工作的教师认为,搞科技活动就是搞科学研究。现有条件下,由学生能取得什么成果呢?尤其是落后地区,设备这么差,能搞研究吗?感觉无处着手,无题目可搞。这里应当摆正科技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中学生搞科技活动与科学家搞科研不同,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实践、参与,并力争有所创新。所以,要根据科技活动的目的和特点选题。
首先,科技活动选题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当地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科技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知识面。教材上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课题”是《课标》要求必须做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夏令营,作好活动选题。科技夏令营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接触生产科技实际的极好途径。2000年全州青少年农学夏令营期间参观了太子山林农场,听专家介绍了林区病虫害发生的有关情况,提供了有关资料。由于时间仓促,未作充分调查,过后又赴太子山林场做了实地调查,进行了“太子山林区病虫害的初步调查”。
第三,参考推荐项目,选用合适选题。《中学生物科技活动》、《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指导》、《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杂志》、《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等书中推荐了许多课题项目和相关资料,进行浏览以后,可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或选用。2006年进行的“香烟烟雾对金鱼的毒害实验”就是参照推荐项目“香烟烟雾对动物的毒害实验”来设计的。
第四,关注有关热点问题,也是选题的一项重要来源。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及自然资源,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课本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节假日对本地区水质、环境、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考察了解,开展了参观污水、垃圾处理厂等丰富多彩的课余学习生活。大夏河是流经临夏市的一条主要河流,是临夏市区十多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和下游河滩乡的农业灌溉用水,历来被称为临夏市的“母亲河”、“生命河”。由于市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的污染,对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人们要求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根据这一情况,结合环境教育,初步设计了大夏河水质污染监测的方法。结合本地区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教育学生做环保卫士,日常生活中,做到“两保护、三少用、四节约”;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各种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制品,少用干电池,少用塑料袋;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粒粮食,形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还可根据当前的社会环保热点话题开展一些讲座,开展科技教学活动。
三、要做好指导
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从选课题、找材料、进行实验的步骤、观察的内容到填写观察实验报告或撰写小论文,都要进行指导。例如尝试植物的扦插的探究活动,指导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1.所用实验材料
枝剪、标牌、挖土工具、浇水用具、平整好的壤土或沙土一块、杨、柳、月季、葡萄等植物,长约25厘米左右枝条若干。
2.实验操作
取预先准备好的枝条3根,芽向上,垂直插入土壤约枝条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插入困难,可事先在枝条底部做斜切口或V字切口,3枝条相互保持25厘米以上的距离。按压土壤周围,保证枝条竖直、稳固。插入后对每个枝条浇足水并用布等材料适当遮荫,在观察的一数周时间中要不断适时补水,保持土壤湿润。
取3根枝条,去掉枝上的所有芽,扦插方法同上。
取3根枝条垂直插入土壤约枝条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插入后可采取两种处理方式:如果阳光温度合适,采取不遮荫处理;如果阳光和温度不能充分地保证,则可直接采取不浇水进行处理。
分别对3组技条做好标记,观察生长情况。
3.结果与讨论
(1)结果:生长状况记录表:
(2)讨论
由统计结果思考,扦插时为什么要选用带几个芽的枝条?为什么扦插后要适当遮荫?你认为提高植物扦插成活率的方法有哪些?通过引导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植物营养繁殖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动手实验和分析结果的能力,要注意在指导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做为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避免将教师的意志有意地或无意地强加给学生。实验和观察时,教师要向学生交代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观察内容,并进行示范,待学生比较熟悉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或操作。在整理实验记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实验记录认真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科学地加以分析。
四、注意总结和交流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重视对学生的传、帮、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不断进行引导。此外,作为教师,还必须加强学习,并及时做好总结,以便积累经验,使辅导工作更有起色。
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重视每个教育者的言传身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