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10

导语:在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2篇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本论文是在导师XX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

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第2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9.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维的奥秘

1. 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 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 理性思维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 设计计划方法论

4. Step to 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 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 计划书

a. 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 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 计划书的构成

d. 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 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 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 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9,4

6.《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8.

10.《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9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4篇

关键词:税务硕士;课程设计;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6-03

引言

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税务硕士的培养在财税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改革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单纯的科学硕士学位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端税务专业实践人才的需要[1];第二,随着财税学科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大,原来赋予科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在相当程度上被博士所取代。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专业硕士进而减少科学硕士的比重,成为财税学科研究生学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2010年,税务硕士专业学位被正式纳入到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计划中。改革的方向既已确定,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税务硕士培养的相关课程。最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苏建(2010)通过对维也纳经济大学税法硕士项目的考察,详细介绍了该校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并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2]。古建芹(2010)把税务专业硕士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层次,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构想[3]。黄静和杨杨(2011)强调,为突出税务专业硕士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实践性、应用型和职业性[4]。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教学实践部门所接受,本文的研究将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一、税务硕士课程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

1.税务硕士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端税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需求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属于政府机构的财税部门;二是属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作为政府机构,对内需要那些深谙国家税收法规政策,能够对现有税源进行评估,有能力对本辖区未来税收收入做出合理预测的实践型人才;对外需要了解国际税收基本惯例,能够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人才。企业则需要那些了解企业经营过程,能够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税收实务支持方面的人才。比如,企业在兼并重组时会遇到税收问题,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国际税收问题,企业在选择公司组织形式时会遇到税收问题,凡此种种。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安排达到为企业节约税收并尽可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经过良好技能训练的、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税收实务型人才的支持。但是当前财政税收专业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无法满足政府财税部门和企业对税务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对税务硕士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现实需求,课程设置自然也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2.税务硕士课程的设置应该符合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小。流转税以商品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便于税务部门征收。相对而言,所得税和财产税则对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要求较高。目前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课征的形式,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工薪所得的课税,由纳税人所在工作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这些安排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了税收征管。财产税在中国的税制结构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税收体系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是:流转税在整个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将下降,而所得税和财产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将上升。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所得税和财产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而流转税则无法做到。在中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高所得税和财产税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一种必然选择。未来可以预见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是:(1)由分项课征向综合课征转变;(2)由单位代扣代缴向个人直接申报转变。在财产税方面,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对私人房产在保有环节征税。税收制度的变化必将对税务硕士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税务硕士的培养要预见到这种变化,并针对即将发生的变化进行课程设计。这类课程在眼下看来可能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3.税务硕士的课程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在从事与税务相关的实践工作中,具体的实务操作固然重要,但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与税收实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管理学、法学和经济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应该成为税务硕士全部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在税务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管理学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与税务相关的实践工作更多地是属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税务硕士来说,掌握管理学尤其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国家税收制度在本质上属于法律范畴,了解税收的相关法律是税务硕士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总之,税务工作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就会发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情形,无法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缺乏基本理论素养的学生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往往发展潜力不大,所以在税务硕士的课程设计中,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4.税务硕士要与财税科学硕士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税务硕士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财税专业科学硕士脱胎而来,而且税务硕士培养刚刚起步,缺乏办学经验,这就使得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很容易陷入以往科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思维定式。再者,近些年来由于科学硕士的培养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也在向“实践性”靠拢,“科学性”有所下降,从而陷入了既要保持“科学性”又想追求“实践性”的矛盾状态,成了一锅“夹生饭”。结果是科学硕士既没有体现较高的“科学性”,也没有在“实践性”方面取得突破。所以,如何在课程设置上将税务硕士与传统的科学硕士培养区分开来,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让财税专业的科学硕士回归其阳春白雪的本位,强调其科学研究的属性;另一方面,税务专业硕士则应专注于实践特色,注重解决实践问题。

二、中外税务硕士课程设计的比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税务专业硕士教育,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些大学在专业硕士层次上设有税务学位的培养计划,其中比较著名的大学包括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外大学对税务硕士的培养通常被纳入到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或法律等专业的范畴。这些专业尽管没有税务硕士的独立名称,但都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税收实务技能的培养。这些学位培养计划的大多数毕业生通常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税收制度领域,比如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或者房地产税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分工比较细有关,同时也受到一国税收制度复杂程度的影响。税务硕士毕业以后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公司和政府,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有多种选择,可以为私人和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税收筹划、申报纳税等,也可以在政府部门从事税收检查,税收征收管理等工作。为适应这些工作的需要,大学在培养税务硕士时设置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审计、道德伦理、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公司与个人税务筹划、税法、税收战略。那些想专攻具体类型税收实务知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附加的专题,比如所得税和财产税等课程。

中国税务硕士的培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合理的课程设计仍在探索中。为了规范各高校对税务硕士的培养,全国税务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了税务硕士课程设计的指导性方案。该方案规定,税务硕士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4学分,非学位课至少8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外语、中国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含宏、微观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专题、国际税收专题、税务管理专题、税务筹划专题。非学位课包括:税务稽查专题、高级税务会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纳税评估实务、税务实务、税收信息化、税务争议专题、公文写作、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专题、战略管理、公共管理、数量分析方法等。

比较中国和国外大学税务硕士课程培养方案,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其一,重视实务操作,两种方案都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其二,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三,两种方案都认识到了法律知识在税务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性。两种课程体系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同,国外大学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立足点通常是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或法律,以这些课程为基础,然后向税务专业知识领域延伸;国内出台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是以税收实务和税收理论为基础,然后向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扩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税收实务知识占绝大部分比重。第二,对知识结构点和面的处理方法不同,国外的课程设置是由面及点,即从主题课(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次级主题课(税收实务一般性知识)具体税种的专题课(所得税、房地产税或财产税);而国内目前设计的培养方案没有涉及到具体税种的课程安排,缺少由面及点的层次感。第三,课程的数量差异明显,国外大学的课程数量显然要小于国内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数量。第四,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很少安排经济学课程,而国内培养方案涉及到经济学的课程有三门,即中国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和数量分析方法。第五,在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有道德和伦理学的课程安排,国内的培养计划中则没有类似的课程安排。

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两种课程设置体系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但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很难说哪一种课程设计更具有优越性。两种方案的形成都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税务硕士的需求水平。二是现行的税收制度,那些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家,为税务硕士服务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那些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国家,社会对税务硕士的需求则受到制度性限制。毫无疑问,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代表的直接税,无论在征税方面还是在纳税方面都比间接税要复杂得多。随着中国税收制度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直接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比重必将上升,而间接税所占的比重将随之下降,社会对某一税种的税收服务需求将增加,这将对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施加影响。

三、中国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优化

依据前文提出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四点原则,对比国外已有的经验,我们可以对目前国内的税务硕士课程设置做出如下评价:(1)目前的指导性方案基本体现了培养税务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在全部22门课程中,实务性质的课程有14门之多,比重高达近70%。而且还规定教学实践不少于6个月,其中在财政、税务部门、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涉税部门实习不少于3个月。(2)税务课程的设置虽然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对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够。随着中国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以及环境税等各项税收制度改革的向前推进,财产评估和环境评估等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税务硕士的培养应该为即将到来的税收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储备。(3)去除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环节,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一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4)与财税科学硕士相比较,许多课程并无明显差别。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高校在财税科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中,几乎都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税收筹划、税务稽查、税务管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当下税务硕士培养与科学硕士培养的目标边界并不明晰,甚至与本科教学也很难拉开档次。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税务硕士发展的前途。

由于中国的税务硕士培养指导性方案刚刚出台,并未经过实践检验是否可行。在笔者看来,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1)课程数量可以做适当的合并精简,一些专业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有交叉重复。比如可以将税务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争议专题合并为一门课,因为这三门课都属于税务管理的范畴;还可以将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税收信息化合并为一门课程,因为这三门课都属于税务稽查的范畴。(2)为适应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需要,可以考虑增加房地产评估或资产评估这类课程。(3)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对税务硕士道德的培养,税收伦理学也应该成为税务硕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4)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强化案例教学,以此区别于科学硕士和本科生的培养。另外,要对科学硕士的课程进行重新规范,尽量减少其中的实务型课程,强化其学术精神的培养。(5)为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有几种方案可供参考:第一种是延长学制期限,由二年改为二年半或三年;第二种是效法国外专业硕士培养,取消毕业论文环节;第三种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 雷根强,童锦治,林文生.关于税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展望[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4.

[2] 苏建.维也纳经济大学税法硕士项目对中国税务硕士教育的启示[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5-18.

[3] 古建芹.税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研究[G]//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19-22.

第5篇

在《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的日常来稿中,有多位作者撰写了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文章,现从中选取4篇选题有代表性、研究内容自成体系、研究结论有较高借鉴意义的文章,组成本期专题集结发表,以便与广大读者共享、交流和探讨。其中,《打造LIS领域的MBA:关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学位教育的思考》一文,结合美国MLIs教育和国内MBA教育成功经验,提出倡导EMMS+IT人才培养模式;《论图书情报硕士(MLIS)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MLIs作为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的一种专业硕士,既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娴熟的技能,提出MLIs培养模式应实行双轨制的建议;储节旺等人的《图书情报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一文,针对图书情报学本科生教育,提出改革现有课程、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创业文化等措施,推进图书情报专业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课程设计探究》一文,提出作为规范学科的信息伦理学注重特定领域的伦理问题,图书情报职业按照伦理的方式实现其使命,在信息伦理教育尚未纳入正轨教育的今日,规范化、制度化信息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考察当前图书情报实践领域对MLIS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美国MLIS教育和国内MBA教育成功的经验,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职业操守、现代管理理念、信息营销意识、信息服务意识及信息技术手段,倡导EMMS+IT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硕士学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使他们成为既具本土化实践能力又具国际视野的新型图书情报人才。

[关键词]图书情报教育 MLIS 美国 MB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此精神指导下,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应运而生。本文着重探讨MLIS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方式。

1 实践领域的观点

为了解实践领域对MLIS专业学位教育、当前科学学位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在实践中的适应能力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未来专业MLIS人才的期待,来自公共、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及高校教师共10人举行了座谈。几位实践领域专家的主要观点如下。

1.1 有必要发展专业图书情报教育

专业高层次人才存在缺口,按专业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应有较大市场空间,实践对此类人才有大量需求。专业MLIS人才应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其实践能力,尤其是推进图书馆为不同社区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热忱和能力。同时,作为收费教育,专业教育一定要体现教育的质量。专业教育一定还要区别于科学学位教育,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领域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总之,要推广专业MLIS教育,把握这一提高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质量及事业社会地位的契机。

1.2 当前硕士毕业生对行业了解不够,尤其对服务的理念认知不足

一些刚到图书馆工作的科学硕士毕业生,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基本业务,对本行业的精髓,如服务读者、用户,传播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和理论上的认识,对具体要推进的服务缺乏兴趣。此外,他们缺乏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设计规划知识能力,如面向儿童、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读者等的服务;对电子信息资源的了解仅限于理论和书本知识;或只熟悉他们常用的数据库,对其他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知之甚少,很难服务其他用户和读者。

1.3 当前的科学硕士研究生对未来的事业前景缺乏认知

一些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影响了其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如不适应工作,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如分类编目等。由于社会对本行业不甚了解,学生过于关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忽略新兴的社区、园区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对图书情报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型MLIS人才应能看到职业的美好前景,认识到其社会价值。

实践领域专家的观点表明,当前科学硕士学位教育侧重理论教育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缺少对实践技能和行业知识的灌输,与图书情报实践领域对人才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2 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关学校有近60所,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笔者之一在美国的从教经历,本文总结美国MLIS教育的经验,服务于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发展。

2.1 坚持定位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美国MLIS教育一直坚持职业教育,对理论的灌输较少,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罗格斯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开设的《搜索原理》为例,教师讲授的与搜索相关的理论知识只占1/3,2/3的课堂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搜索技巧和熟悉各类网络资源,包括传统的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课程作业多为在信息系统上练习搜索技能。期末要求学生确定一名用户,为其解决实际的信息需求并撰写报告。可见,实践技能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2.2 加强课程管理,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和体系

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管理工作,委员会定期研讨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以实践技能和素养为核心。一旦正式教师无法胜任课程(如编目),通常会聘用兼职教师。美国高校MLIS教师队伍通常由以下人员组成:全职教师,包括已获终生职位教师和终生职位候任教师、全职讲师及兼职教师。

每门课通常有至少两位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制定和维护教学大纲。在大纲的基础上,不同教师讲授时有一定的自由度,如教材。教师依实践发展和需要更新内容,同时听取学生意见。笔者之一在罗格斯大学开设《搜索原理》的三年间,由著名教授Tefko saraeevic领导的课程小组几次研讨该课程的内容,尤其是更新网络资源与搜索相关内容及删减传统的内容,如对Dialog相关内容的讲述。

2.3 模块化课程设计,确保开设的课程尽可能覆盖相关领域

罗格斯大学LIS课程含几个模块:人机交互、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系统、管理及信息与社会。每个模块细分为主导课程(通常只有1门),核心课程(1―3门)及专业课程(1―多门)。学生可以依兴趣及职业规划选修不同方向。南密西西比大学设定了7门专业必修课,包括参考服务、编目与分类、馆藏发展、图书馆管理、美国社会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及研究方

法。选修课涵盖多个领域。美国MLIS项目的核心课程并不多,但选修课十分丰富。

2.4 注重职业价值的灌输和服务理念的培养

美国MLIS教育重视帮助学生认识图书馆与美国社会的关系、其社会价值及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以笔者之一在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开设的《多元文化信息资源》为例,课程讲授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特性及图书馆如何服务多元文化社会,着重分析不同种族的文化特征,包括、生活习俗及重要节日等,并以案例教学为主,分析图书馆服务不同种族读者的案例。课程作业以诊断作业和服务项目设计为主。前者要求学生了解某一社区的种族构成,并走访社区图书馆,考察该图书馆是否考虑到不同种族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员为不同读者服务的意识如何,是否有针对性的项目或活动帮助不同读者熟悉美国社会,融入美国社会等;后者要求学生面向特定种族或用户群设计项目或规划活动。该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个图书馆员的社会责任,并学习到服务意识和技能。

3 MBA教育的启示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教育,即MBA教育在中国始于1991年并已取得初步成功,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

3.1 将国际先进经验融入到中国特色的MBA教育中

中国MBA教育从试点之初便有选择地借鉴国外著名MBA教学方法,如模仿哈佛商学院创立的案例教学课程与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推崇的理论教学法;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开展本土化工作,如教材的本土化、特色MBA项目开发、中外MBA师生交流等。

3.2 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高水平MBA教育

中国MBA教育重视“吸引”、招生、“入学导入”、培养、就业服务等多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招生中关注考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特质、职业发展潜力等;在“入学导入”中邀请毕业生作报告,开展拓展训练,从而使他们迅速转换身份;在培养环节中注重全面商业知识的灌输,又要求学生具有两个柞对突出的专长领域;就业环节有针对性地联系企业界,与学生实现直接沟通。

3.3 多样化教学模式为MBA注入持续生命力

中国MBA教育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的决策、领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管理技能,相对缺乏“伦理道德”等目标设置。在汶川大地震、三鹿毒奶粉等公共事件及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下,中国MBA教育开始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开设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博客协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员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3.4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科学评估

传统教师对MBA教育的适应也是MBA的关键成功因素。如暨南大学创立了一套MBA教师评估体系,含人才评价常用技术、授课效果绩效评估、专业技能考核、民主评议等。2001年,南开大学在国内首创“双导师”制度,即为每一名MBA学员配备两名导师,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实业界导师。另有MBA学者提出集体导师组设想。

除上述要素之外,中国MBA教育坚持灵活的办学方式,将脱产、全日制、业余学习等各种形式有机融合;重视整合校友资源,培养校友文化。中国MBA教育的成功为MLIS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4专业学位MLIS教育的新理念

4.1 新型LIS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基于实践领域的期待、美国MLIS教育经验及MBA启示,成功的MLIS人才应该是既具备本土化实践能力,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信息职业管理人才。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MLIS应为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培养具备信息职业操守(ethics)、先进管理理念(man.agement)、信息营销意识(marketing)、信息服务(serv.ice)战略和策略及IT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4.1.1 信息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一个职业得以存在并获得社会认同的灵魂。操守在这里泛指对图书情报职业的理解、对该职业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及对该职业的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图书情报从业人员制定了伦理规范,包括美国图书馆协会伦理规范、图书馆权利法案等。尽管这些规范并非强行规定,但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形成他们对职业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作者之一在美国两个不同的MLIS项目开设不同课程,但都为学生讲解并引导他们讨论这些规范。美国一百多年的MLIS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热爱并忠于职业的图书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制订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应结合实际案例后融入到MLIS教育中。

4.1.2 先进管理理念 信息服务机构需要管理,信息资源作为机构存在的基础也需要管理。管理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念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下日新月异,很有必要将优秀管理理念实时引入图书情报机构。因而,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应成为MLIS的基本素质,这要求MLIS教育强化管理理念与实务教育。如何管理信息资源也需要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MLIS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不断跟踪并实践新理念和技术的基础,鼓励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创新性地利用这些理念和技术服务于图书情报事业。

4.1.3 信息营销意识 “营销’’对现阶段中国图书情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图书馆是妇孺皆知的机构。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发达的图书馆事业,另一方面得益于其中小学教育,孩子们从小便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角色。在中国,一些调查表明,多数人不用图书馆也不了解图书馆;中小学教育常常忽略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具备营销意识和手段的新一代MLIS应成为提升LIS事业社会认知度及影响力的生力军。

4.1.4 信息服务战略和策略 信息服务超越了营销本身,是对LIS机构及其信息资源本身蕴含价值的一种传递。图书馆服务应明确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美国MLIS教育注重将服务理念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根植于图书馆员终生的理念。中国MLIS教育应汲取此经验。

4.1.5 信息技术 IT的发展使LIS职业成为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Web2.0技术催生的Library2.0已逐渐成为美国图书馆事业重要的新理念。Library2.0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强调应用Web2.O技术如博客、维基、信息推送技术、社会书签、标签及社会网络软件等技术手段服务读者。美国已有很多图书馆采用了此类技术服务社区民众,如Ann Ar―bor区图书馆、Gwinnett县公共图书馆等。IT是改善和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亦为信息营销提供重要支持;与IT相关的伦理教育也应成为IP职业操守教育的重要部分。

4.2 培养模式

MLIS专业学位教育更倾向于职业教育,因此应调整先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应依实践对人才

的素质要求而设定。主导课程或核心课程要反映上述各方面,且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相应必修与选修课程。每门课程要配备任课教师小组,至少有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外聘实践专家组成,共同讲授该门课程,即采用“双教师”制。课程小组要制定规范教学大纲并定期修订。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考核方式应以实践项目为主。

教师要为学生开设小学分课程,以拓展学生视野。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开设小学分课程也是MLIS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将中国LIS优秀理念和实践经验介绍到国外,实现双向交流。因此,MLIS教育应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实习和毕业论文是MLIS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以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的方式在信息服务机构实习并走访多地,评估这些机构的管理模式、营销、服务战略与策略、馆员素质、IT技术的运用等,就改进和完善管理与服务的策略提出建议,并撰写调研报告。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来自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对LIS事业的理解有质的飞跃,并准确定位其在社会中的位置,最终成为热爱图书情报职业,具有实践领域所需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 结语

本文结合专家座谈、美国教育经验和MBA的成功模式,从MLIS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管理及毕业阶段),讨论了MLIS专业学位教育战略,指出打造新型的MLIS人才,即培养EMMS+IT人才对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图书情报事业日益彰显其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MLIS教育应该切实提升图书情报机构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图书情报领域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

致谢:感谢李广生、李培、李秋实及吴营等馆长和专家牺牲周末时间与我们共同研讨MLIS专业学位教育。

参考文献:

[1]Rutgers School 0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MLIS:Library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urses.[2010-08-25]..

[5]高闯,李雪欣.中国MBA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基于要素分析法的视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54-58.

[6]刘刚.MBA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及优化对策――基于对MBA学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11):25―28.

[7]朱富强.功过是非:MBA教育反思.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5):85 91.

[8]许红,杜瑛,冯小明.MBA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四川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社会科学家,2008(9):125―127,134.

[9]卢家仪.对试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的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2):17-21.

[10]缪晨霞.我们的MBA之路.新京报,2010一07―19(C02―C06).

[11]新浪新闻中心.公众调查:社区图书馆成摆设,59.7%受访者从来不去.[2010―08―26].http://news.slna.eom.ca/o/

2006-08-07/02599674397s.shtml.

[12]多数市民不知有图书室,利用率有待提高.[2010―08―26].http://club.省略/showthreadm.asp?boardid=101&id=164097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岗位;青年教师;可持续成长;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2-01

一、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集权化倾向和行政权力泛化倾向,管理职能扩大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过多干涉学术事务、行政权力滥用等现象比较突出,较多学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活动是高校学术活动的辅助活动,高校行政权力是为了保障学术活动的有效实施,行政权力应表现为对学术权力的执行功能和服务功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开展工作。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

我们也要认识到高校行政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对学术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术权力,从而导致行政权力完全从属于学术权力。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是掌握高等教育理论和完备的管理学知识技能,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围绕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同时维护学术公平与学术秩序的专业化管理人员。从事高校行政岗位管理的人员必须明确自身在高校组织中的角色与定位,才能发挥好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二、高校行政岗位青年教师可持续成长的专业化建设概述

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即要使高校行政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要使高校行政管理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其基础和前提是管理工作的主体――高校管理者队伍要要专业化。

具体说来,青年教师在整个行政管理专业化的生涯中,依托高校管理,通过终身管理训练,习得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校管理的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三、推进高校行政岗位青年教师可持续

成长的专业化建设策略

(一)学校重视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行政岗位管理的专业化,应体现主要在:一是要求高校行政人员专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二是按照职一能相配的原则配备行政管理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者要求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三是岗位设置体现了管理的专业性。岗位按照决策层、管理层、事务层柬设置。岗位设置合理,管理机构精简,人员分工细致、明确。四是有一支高水平的高校管理研究学术队伍支撑,并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中能起到指导作用。

(二)建立一套适应高校行政岗位人员专业化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

1.以聘任制为主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为主的用人制度,激发了高校管理者的职业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了用人机制,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高校专业化行政队伍提供了保证。

2.精简机构、科学设岗。良好的组织机构是科学设岗的前提,而科学设岗是实施聘任制的关键。机构少,管理人员视高校行政管理为专业,尽职尽责且安心于行政管理工作。

3.以人为本的考核制度。帮助管理者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是高校考核管理者的重要目的。通过对管理者的考核,帮助高校行政岗位青年教师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理念及专业行为,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最终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服务。

4.因校制宜的薪酬管理制度。所谓因校制宜的薪酬管理制度,就是指人员的工资水平受到学校规模、类型、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行政管理岗位在学校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激励了教工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职业的自我实现。

5.完善的培训制度。进修与培训是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形式。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实现培训的制度化、专业化、常规化。除了各管理人员的主管领导经常关心、教育他们外,在校内还经常有各种专题讲座,在各种专业组织的网页上有各种专题讨论,管理人员可随时参与学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应实行学分制与证书制,并且若不具备与岗位要求相符合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不能申请相应的行政管理职位的,即使担任行政领导,也要先参加培训。

(三)实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

实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组织而言,通过对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与职工个人职业发展理想相合,在组织目标与个人职业理想不断匹配过程中,将工作与个人特长有机协调,达到工作组织工作效率提高与职工实现职业理想的满足感,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超.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05,(12):75.

第7篇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650000)

摘 要: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选取36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及宿舍人际关系两者之间各维度的相关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宿舍人际和谐。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疏离感 宿舍人际关系

1 前言

网民不正确地使用网络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除了网络成瘾之外,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不同的消极体验,这种区别于网络成瘾的消极情感体验就是网络疏离感。网络疏离感是指个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与网络的正常关系发生异化甚至感觉生活受到了网络的挤压、控制和支配,从而引发个体对网络产生的一种茫然无目的感、空虚感、无价值感等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1]。

国外网络疏离感的研究极少,研究大多探究疏离感和问题行为之间关系。国内孔祥娜[2]开创了研究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关系的先河,其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人际疏离感、压迫拘束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空虚感、自我疏离感和文化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杨东、吴晓蓉[3]自编《大学生疏离感问卷》,对重庆地区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疏离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0%左右。张喜琴[4]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与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压迫拘束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空虚感、自我疏离感和文化分离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国内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宿舍人际关系特点及现状、宿舍人际关系的调节对策。且研究角度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欠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已有的少数研究绝大部分是进行个案研究,往往是选取一个或几个宿舍进行,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于访谈法,欠缺对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进行一个宏观的调查和把握,归因分析的维度也显得简单化。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1]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9]为工具,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宿舍人际关系二者的相关进行探究,进而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疏离感,促进宿舍人际和谐,提出一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不同在读本科生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63份,回收率为90.75%,后根据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20份,共得343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5.75%。

采用两种问卷(量表)对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

1.大学生网络疏离感调查量表。选用嵇东海等人(2010)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疏离感调查量表》(适用于大学生)。该问卷包括30个项目,四个维度(即茫然无目的感、陌生异化感、无价值感和被控制感)。采用likert7点量表评分法。

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选用吴连海、钱兰英(2007)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适用于大学生)。该问卷包括19个题目,均为李克特5点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即人际情感融洽、人际行为沟通、人际区域差异、人际扰他影响),该问卷的常模=64.5。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与宿舍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网络疏离感与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疏离感之间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宿舍人际行为沟通与茫然无目的感、无价值感,宿舍人际区域差异与茫然无目的感、无价值感未表现出相关,其他维度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为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用特定自变量去预测因变量的预测力大小。以宿舍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网络疏离感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F检验,结果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知,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对网络疏离感及其四个子维度进行有效预测。由F检验统计量看,可认为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预测变量的标准化β系数均为负数,表示它对网络疏离感的影响是负向的;其中,对网络疏离感总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标准化β系数为-1.065;然后依次是陌生异化感-0.381、被控制感-0.356、茫然无目的感-0.185、无价值感-0.142。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疏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宿舍人际关系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宿舍人际关系对被控制感的预测力最高达到0.221,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218,然后依次是网络疏离感总分0.121、陌生异化感0.180、茫然无目的感0.035、无价值感0.022。

大学生远离家庭来校求学,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逐渐独自面对各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同宿舍的同学所提供的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他们的自尊感、自信心,当他们面对压力性事件时,可以和同宿舍的人相互交流,得到舍友的安慰、开导和陪伴,并能提供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起到缓解压力、增强信心的作用,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就会产生心理不适,因此在寝室往往会更多的使用网络,进行更多的网上活动,因而会更多的体验到网络带来的消极情绪。因此,宿舍人际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宿舍人际关系越好,网络疏离感越低。

5 研究启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和宿舍人际关系相关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启示: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一开始就设定网络使用目标,针对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的关注与辅导,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另外,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和学术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相应的专业活动,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降低无价值感。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校园网络文明,净化网络信息,减少网络对身心的侵蚀。2.针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问题,应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宿舍集体活动,增进宿舍人际关系。对于宿舍的矛盾,要及时化解,要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关爱,有效的促进宿舍人际和谐。从而减少网络疏离感对各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嵇东海.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的编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2] 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2(3):63-67.

[3] 杨东,吴晓蓉.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47-52.

[4]张喜琴.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论文

[5]毛小玲,李宏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73-475.

[6] 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05:6.

[7] 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04.

[8] 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J].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9] 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lienation and thei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quality

Li Meng-x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第8篇

(一)“相对公平”问题突出

公平的两大功能之一是“激励功能”。美国杜卡罗莱纳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不仅关心绝对值,也关心相对值;这个相对值是与他人相比较、与社会相比较、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的差别;而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真正起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让职工满意现有工作。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教师平均收入都高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平均收入。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是根据公务员工资的一般指数来确定教师的工资收入,并与物价挂钩;亚洲的日本则规定教师待遇应高于国家公务员,其国内教授的年薪排名各行业第二位,仅次行员,是大众皆知的高收入阶层。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近期针对全国84所高等院校所做的超过13万个样本的“高校教师薪酬研究报告”指出,在受访的高教群体中,超过八成的人具有博士学位,但中低收入人群(年收入?15万)却占到了总人数的85.9%。有人会说国家体制不同,国情不同,行业整体收入情况有差距也是常理,那么国内的教师群体之间真正实现收入公平了吗?2014年教师节当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新书《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书中提到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行政化”与“市场化”现象扩大了教师群体的收入差距:就处于同一职称的个人年收入差距而言,教授最高者是最低者的15倍,副教授此数值为23倍,讲师为25倍。调查中有人形象地将高校普遍出现的这一现象描述为“三奔一荒”——奔官、奔钱、奔项目,荒的是学术。另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指出,目前国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工作绩效与职工年龄、教龄、职称均呈正相关态势。学术地位高、职称高者往往工作绩效也较高。河北工业大学蒲晓宁的硕士毕业论文《河北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中也提到类似的研究结果:在工作总体满意度、收入福利满意度、自我实现、人际关系、人事管理等各维度上,高分值都集中在46岁至50岁年龄区间的教师群体。前文提到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高校教师薪酬研究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数据:14%——这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资仅占个人总体收入的比例。基本工资属于基础性稳定收入,不同于其他奖励和福利,它体现的是稳定性和保障性。很多人寒窗苦读二十年“修成正果”,放弃了高额年薪的企业工作,为了就是踏进大学校门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安定感。但仅仅14%的比例显然弱化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那些无行政职位无校外兼职的年轻教师而言,课时费是其工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学扩招带来的大批生源加重了教师的授课负担,讲课数量越来越多、备课时间越来越长,而各个学校的年轻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力军,承担着最为繁重的教学工作,多数人早早地落下了慢性咽炎、颈椎病等职业病的病根儿;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苦于生财无门,为了减轻生活负担,不得不集中教学精力赚取课时补贴,从早到晚矜矜业业,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近年物价飞涨,犹记猪肉第一次涨到20元一斤的价格时,本人所在的教学单位仍是20元一节的课时费,有一年轻同事苦笑道:“一堂课讲下来口干舌燥,也就够买一斤猪肉而已,想要配菜,还得另上一堂”。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教师曾以过来人的口吻在微博中写道:“按照南京高校的薪资水平,青椒们的工资应该在每月3000000元左右,仅相当于装饰市场一个熟练农民工工资的一半。”阅过此博文,不免让人心生感叹。

(二)“学术权贵”与“学术贫民”渐行渐远

我们常常在学术汇报或论文著作中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教授,博导,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某委员会主席学术精英是这样一类高职称、高收入、高声望的人群,是处于学术职业分层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他们往往是各学科发展建设的专家、教授,编辑多部教材,主持多个课题,手下研究生与博士人才济济;他们也是校内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委员,制定和修改着各学院的科研考核细则与职称评审条件,直接影响着处于学术底层的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晋升和福利分配。学术精英中的一部分也曾孜孜以求、勤勤恳恳,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但却在“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利益驱动下慢慢偏离了轨道,不甘于坐冷板凳,热衷于追逐名利,渐渐蜕变为所谓的“学术权贵”。苏州大学学者聂保平在《学术权贵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对“学术权贵”进行了界定和批判:“学术权贵是指那些占据学术系统的要津,对学术资源具有分配权和对学术活动具有主导权的学者。这些人后来逐渐远离乃至破坏了知识精英本该有的真知生产和德性培育基本职责,转而有意无意地固化自己的既得利益,虚化学术价值,庸俗学术精神,进而成为制造‘学术贫民’的隐性力量。”有研究指出,近年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标者八成以上是各高校的院长、书记或校长。学者一旦混上行政职位,分房、拿项目、成果评比等样样排名靠前,遥遥领先于那些没有行政头衔只埋头苦做学问的学者。“学术贫民”的主体是有思想有学术追求的青年教师群体,也被称为“青椒一族”。他们学术声望低、教学经验少、科研经费申请困难、收入水平低下,影响着未来的学术潜力。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指出“,青年教师也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其中科研任务是最大压力源。除了海归中的杰出代表,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跨入高校大门时是从初级或中级职称起步的,“在实施教师聘任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科特点,在聘任条件、考核标准等方面未能处理好人文化社科与自然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违背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致力于学术发展的教师很大的压力”。以本人所在的单位为例,由于理工科背景雄厚,人文类学科的职称评定也照搬了工科的评审门槛,副教授评审条件甚至超出了国内某些高校教授评定的标准。仅就“主持国家社科”这一项要求,就教授或副教授而言也实属不易,讲师则可谓凤毛麟角。

二、重视学术分层中的弱势群体,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第9篇

以香港主板上市为契机,创维今年在数字电视、数字视频、信息产业、通讯等领域有重大举措。

"数码之春"宣言称,新世纪,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彩电业将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络深入到全球各个角落,以电视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将较以往有更丰富和更新颖的内涵,伴随中国产业政策更倾向高新科技的发展,中国高科技企业也将面临空前的发展机会。身为中国近年成功实现50%以上高速度增长的创维集团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变革,并致力将在这场全新的革命中积极参与,创维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传统产业诸如彩电业数字化技术改造,推动整个家电行业的产业升级,这一系列行动创维称之为"数码之春"。 推行国际化人才战略,打造科技航母

作为我国彩电四强之一,创维深知企业人的因素之重要性。

市场风云变幻,是做昙花一现,取一时之巧的"暴发户",还是做长盛不衰、凭实力称雄的强劲“百年品牌”?人才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企业高素质的员工众多,而又能尽其所学,则预示着企业兴旺发达;反之,企业将无任何前途可言。

几年前,创维还是一家以加工电子产品为主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短短数年间,因接连推出一系列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品而声名鹊起。几年来,创维以超乎许多人想象的高速度、产销量年递增50%以上,彩电年产量超过350万台,名列全同行业第四。

创维的决策者认为: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立足高科技、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放眼全球而非一隅。能够如此,根本就在于他们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营销队伍,而延揽人才、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成了他们人才战略的出发点,他们多级人才的成功实施,将是这家明星企业最强劲的推动力。 创维成立之初的一系列惨痛的失败,便是因为缺乏一支精良的科研队伍。痛定思痛,极不服输的创维董事长黄宏生毅然出让15%的股份诚意邀请香港30余名优秀的科研人员技术入股,为创维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发展多媒体技术,黄宏生六赴北京,拜访已是一家有60多名员工的民营研究所所长刘小榕,一年半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后者下定决心转让了研究所,后为创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多媒体电视立下汗马功劳。为了邀请原是上海一家著名电子公司销售总经理的陆强华加盟,黄宏生七顾沪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颇具学者风范的陆强华挑起了创维集团销售总部总经理的大任。

创维还以重金聘用了诸如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大久保先生在内的一大批欧美、日本的专家,研究开发电视数字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创维能与深圳RGB公司合资也正是因为RGB的领头人丁凯这样在家电业著名的女企业家不可多得。 创维多级人才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广泛延揽高素质的人才。制定了系统而富有远见的人才储备计划。

创维集团董事长利用今年一月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消费类电子展之机,盛邀硅谷5名在国际知名大公司重大项目担纲的专家加盟创维,欲大打一场"与PC争夺眼球的战争",全面进军信息产业,促进彩电业的整体升级,目前已有三名硅谷专家先期到位。

新加盟创维任创维集团副总裁的任健先生原为美国微软中国研发中心负责"维纳斯计划"的核心人物。任健先生80年代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在微软工作七年时间,曾参与窗口95及中文窗口NT4.0的项目管理,加入微软前曾参与研发联想内存卡、多口卡,并参与世界级排版软件PageMaker 5.0远东版的开发工作,在信息科技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另一位网络多媒体专家王涛也曾在微软服务了四年。此外三名专家分别来自不同的知名企业。

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说,凭借几名专家在信息家电行业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们的加入标志着创维将进一步拓展信息产品业务,加快传统彩电的数字化升级;海外科技精英的引进,还将带动战略性合作项目的引进,以及与全球诸多家电公司组成战略性联盟。

在创维,专家和技术人员800余名,一大批拥有大学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学历。一线员工3000多人,技校、高中毕业生占95%以上。

创维还建立了人才储备档案,通过猎头公司及各种渠道网罗人才。

正是有了严密的人才储备计划以及它成功地实施,创维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维集团多级人才战略的第二步便是通过人性化管理,致力创造干事业的"软环境",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论工作条件,创维在同类企业中并不见得是最好的;论工资待遇,创维也未必首屈一指;是什么能让大批人才麇集创维呢?

创维集团国内销售总部是一幢并不豪华的四层楼房,而员工们的宿舍却都配置了空调、彩电的卫生间。在食堂,随便都可看到原本收入不菲的总经理和分管各部的副总经理与普通员工吃同样的饭菜,和他们一道谈笑风生。这在南方大型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员工生了病,集团千方百计为其治病,并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医疗费用。在此之外,集团还为每位员工办理了平安保险,为各办事处经理及业务员办理了养老保险,人才保障计划的内容还包括每年为优秀员工特别投入大笔保金,以使他们退休后能安心颐养天年。

数年来,他们坚持在每位员工生日来临时,送上生日贺卡和礼金,礼虽轻而情意重,情意重而人心暖。 每年创维拿出一百万元重奖科研开发有功之臣,并为优秀员工解决深圳户口和住房问题。今年1月的科技庆功大会,当3位开发人员接过着公司奖给他们在深圳闹市区住房的钥匙时,台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还开通了普通员工与高层决策者的信息直接交流信道,以使每个员工都能参与集团的管理。

年轻的创维拥有一批年轻的企业精英。在这里,靠业绩和敬业精神而非论资排辈已经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36岁,分管技术服务的副总经理28岁,许多部门经理和办事处经理只有20多岁……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许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创维还难以让所有员工衣食舒适,还不能象海外有的大公司那样对员工高薪优酬。但你能不说创维努力营造的"软环境"极有利于青年人一展鸿图吗? 创维多级人才战略的第三步就是从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入手,进而与高校联手为创维为全社会培养现代型企业精英。

有人说,创维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学校,在这里学到许多许多东西。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员工的再培训。

每年,创维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数以百万计。从集团属下的深圳-RGB电子有限公司到深圳公明镇的新创维电子城,再到集团销售总部,从一线员工到各办事处的经理及业务员,创维的大规模的人才培训计划覆盖了创维的每一位员工。创维领导者认为不仅刚刚走入创维这个大家庭的新员工需要经过严格和正规的培训,而且已经在创维工作多年的员工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有积极进取的员工,那种只管用人而不注重培养人才的企业是短视的企业,不会成为员工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一位创维人谈到培训的事,颇有感慨地说,打工几年,跳过槽的公司也有一打了,但还没有哪家公司在员工培训上这么舍得花钱。

近两年,创维集团每年都招收了多达400名的全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还安排了到销售第一线的实践活动;黄宏生董事长为了和每一位新加盟创维的大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接连几个晚上都进行到凌晨两三点…… 招人用人,用人信人,信人育人,创维的人才战略一环紧扣一环。

创维还在同业中石破天惊地提出:与高校联手,培养勇挑历史重担的企业家!

近几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到过许多高校演讲,在他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演讲中,他深情地回顾了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创维创业的艰辛,谈到了当代企业家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血脉相承,谈到了民族工业振兴所需要的每一个要素,他勉励青年到实践中去,从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创维正在进行一项浩大的工程--与全国十所著名的高校联合实施人才共同培养计划。每年出资100万元协助十校进行人才培养,筹建联合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每年每所学校将推荐5-10名优秀学生和年轻教师,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到创维集团任部门副经理以上实职,锻炼范围可涉及到创维整个生产和销售网络。毕业后除毕业论文对学员无任何附加条件。人才可留创维亦可自由择业。培训期间,将有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集团内“老师”讲课,责、权、利全部到位。 创维还于去年11月4日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创维集团将为清华大学的MBA学员提供假期实习的基地,为中国的MBA教育提供舞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章武教授向创维集团代表颁发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假期工作基地”牌匾。这是创维集团支持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又一举措。 在此,我们看到了创维多级人才战略的开放性格局,不单单满足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更把它延伸到了社会,为创维更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全球意识的新型企业家,让校园精英文化融入企业,更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动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按创维人的话,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艘多层次构成的科技航母。 寻求制度创新 力行信息化管理

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传统制造业也势必因之而面目一新。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把握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顺应产业趋向,甚至领潮而进,对每一个彩电生产企业都是一个颇需下功夫应对的问题,创维集团对此有了自己的回答。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在原材料与人工成本挖掘的空间日渐有限的今天,依靠大规模的成本投入、“人海战术”已经是难以再有什么出色表现了,甚或将企业引入亏损的境地。而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通过信息的编制、遴选、、传输、反馈、集纳等步骤的高效运行,使企业在生产、研发、管理、营销、服务诸环节以最佳方案去进行企业人员、物资、时间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策略的准确确立和实施。

创维的决策者们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多功能信息网络,这个融管理、营销、外联于一体,切实的一步就是筹建企业内部互联网(Intranet),将整个制造系统、销售系统、财务系统组合起来,并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开设网址,设立中英文网站skyworth.com.cn 以及skyworth.com.hk, 在企业网页上设有企业介绍、产品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咨询、客户意见箱等丰富的内容。去年6月,率先在国内实现大型家电产品网上直销。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内部互联网中,企业财务结算、企业人力管理信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课题、企业文化组建等,各类信息经过精心编辑,通过强大的信息搜索引擎,极大了方便了企业内部信息的交互传送。在企业内部网的外围,他们还利用电话、传真等通讯手段将集团生产基地、销售基地与28个分公司、138个办事处,1000多个特约维修服务点相互联结,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国际市场的完整营销、服务信息网络。

网络规模的庞大并不就意味着信息化管理的深化,网络各种信息高速运行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潜在价值。而信息高速运行又必须依赖有高度信息增值意识的人去操作、去促成。为此,创维集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各种人才培训、知识讲座,上至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各分公司经理,下到业务员、专柜管理员,都成了企业资讯工程的建设者,各种培训中,信息化总免不了成为一项重要的主题,集团还派员赴国外学习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还建立关于信息知识考核制度,务求使更多的人能明了知识经济的内涵,掌握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

网络的信息庞杂无序,真伪并存。信息的分拣、判断、汇总是并不轻松,而有时你需要的信息又偏偏奇缺。为此,创维集团一方面借助“外脑”,如一些市场评测公司的调查结果,一些猎头公司和广告公司对人才对传播媒介的信息集纳,还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信息运行部门,对某些项目进行专项的信息采集、分析,还分阶段进行许多专题市场调查,提高信息的可用度,集团还建立了信息快速处理反馈机制,对于未能及时处理信息的责任人,视其行为对工作所造的影响而加以处罚,从制度上防止了“只凭经验办事,不问世界是什么天气”作风的养成。 正因创维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零缺陷、零库存”管理,在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创维得以游刃有余。 弄潮信息家电  推进产业升级

随着各路媒体对信息家电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个在一年前还不大容易被人理解的词汇已经频频见诸报端。信息家电(Information Appliance),指各种可与国际信息网络包括 Internet 连接的各种家用电器,它最大限度地将3C一体化(3C指计算机Computer ,通讯Communication ,消费Consumer ),使得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一样可以运用自如。信息家电最大的意义在于信息资源真正的大众化、平民化,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机、机顶盒、掌上计算机、PDA个人数字助理以及手机、寻呼机等与世界信息网络相连,而不必再理会PC机复杂操作。微型化、专用化、价格低廉、易操作成为了林林总总的信息家电比PC机更受人青睐的法宝。而信息一旦为普通大众共享,必将迸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冲击,较之当初PC机冲击中型计算机的意义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家用网络的兴起,家庭里不仅计算机可以连上网络,未来就连电视机、电冰箱、电视游戏机、电灯、电风扇,任何一种家电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而控制网络的也不再仅是计算机,可能信息家电才是日后家庭连接网际网络的主要产品。这就是信息家电之所以引起各界关注的重要原因,据权威的IDG预测,到公元2001年,信息家电(Information Appliance)年需求量将超过个人计算机,达到1800万台,其中电视游戏机的地位更将居各类信息家电之首。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和家电业而言,这是本世纪最后一次追赶世界强国的机会。

面对信息家电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巨大影响,作为我国知名的家用电器品牌创维电子集团又是如何应对呢? 其实,早在去年3月,"维纳斯计划"尚未出笼,创维就已经在新品展示订货会上展出了自己的信息家电产品--Web-TV,只要电话线,一个小巧的机顶盒和一个互联网帐号,就可轻松用电视机上网了;几乎与微软在深圳推出"维纳斯计划"同时,创维又在创维海口新品展示订货会展出了他们又一款信息家电产品--邮件电视(Mail-TV),邮件电视(Mail-TV)与互联网电视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它主要是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可谓邮件传四海,天涯若比邻。它集合互联网络中电子邮件及电视机于一身,主是由一间国际电讯网络公司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它能够提供最多五个独立邮电地址,而且有自己密码确保邮件不会盗看,可存取电讯网络公司中的文字信息资料。

信息家电部专家戴先生说,在信息家电这个新鲜事物面前,原本信息产业的两个分支--家电业和PC制造业又走到一起,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因为信息家电比以前的家电产品更需要软件的支撑,创维就此早已在美国、香港、深圳三地分别进行开发研制工作。在美国硅谷的创维实验室,一批数字视频及国际互联网络的专家在共同进行信息家电的前瞻性开发,比如将微型电视与GPS电子地图导航系统连结起来的工作;在香港,创维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与香港当地的一些科技公司联合进地信息家电中文操作平台的开发研究;在深圳;创维"网络穿梭机"机顶盒已经面世,而且已经开始各大中城市隆重推出。创维首次推出的"网络穿梭机"所采用的就不是Windows CE系统。而其内置的网上浏览器Internet Browser 可浏览各类中英文简繁体网页,以及收发电子邮件,比IE或Netscape更简单易用,还可通过无线键盘和内嵌的中英文输入法编辑电子邮件。它内置56K V.90 调制解制器,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速度是目前国际上同类产品中速度最快的。其超级VCD功能强大,兼容所有超级VCD、各种VCD版本及CD等盘片,卡拉OK等功能一应俱全。可谓一机多用。其极高的性能价格比对同类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成为普通百姓网上冲浪、工作娱乐的得力工具。

早在去年11月广东电信捆绑创维机顶盒销售的新闻会上,黄宏生就预言今年整个家电行业机顶盒的生产量将会有大幅度地增长。刚刚加盟创维的原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的副总经理、负责创维集团信息产业的任健先生谈到信息家电的发展方面时说:“当彩色电视机刚出现时,人们总是把彩色挂在嘴上(Color TV),当彩色电视机占领了百分之百的市场之后,人们就把彩色去掉了,名称就回归到了简单的电视机(TV)。这场新的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的革命也一样,现在人们总是把数字化挂在嘴边,等将来所有的电视都拥有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功能之后,这些时髦的名称就又会回归到电视。因而我们所从事的信息家电是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融汇的边缘工程。某种意义上讲是未来彩电的雏形,换句话说也就是创维的老本行。所以,我认为黄宏生董事长请这些软硬件、IC设计的专家,不是赶时髦,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富有远见,居安思危,看到了彩电业未来发展趋势,是力求彩电业产业升级的明智之举。现在‘电视边上的位置’将是兵家必争之地,彩电将‘与PC展开争夺眼球’的竞争,高技术并不代表使用困难,单靠传统意义上的PC是满足不了12亿人对信息的需求的,信息家电的发展会好象一张白纸,会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这也可以说是我为什么选择回国创业,选择创维的原因吧。”

目前斥资一亿元人民币的创维信息产业公司已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抢滩香港主板市场,实现资本国际化

东方之珠香港是全球最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其融资能力令世人瞩目, 然而,其上市公司的资格认定又是极其严格的,目前,国内企业还鲜有在港上市者。四月七日,我国著名电子企业创维集团成为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上的一颗明星。作为创维集团在香港主板的首个交易日,创维数码逆市上扬,从发行价2.07港元,,收市价到2.85港元,升幅在37%以上。 作为中国彩电的四强之一,彩电出口连续五年夺冠的著名企业,创维的上市一直为人关注,自从去年8月,创维成功引进3000万美元国际风险投资,大刀阔斧进行产权国际化改革之后,创维集团何时上市,何地上市,以何种方式上市等一直为人瞩目。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8000人,产品包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数码电视、数字AV产品、网络STB、数字卫星接收机等,1995年已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创维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电子百强企业,彩电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台,电视机产销量位居全国第四名,至1999年底已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出口冠军。其销售与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并延伸至欧洲、美洲、亚洲、中东各地,在全球建立了稳定、可靠、多层次的市场网络,现全球经销商已逾3000家。创维公司又以科技创新见长,1993年率先在国内推出多制式国际化线路电视;1997年率先在国内推出多媒体电视和丽音全球通电视;1998年率先在国内推出数码电视系列及100Hz电视;1999年推出数码双频彩电、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网络穿梭机等,2000年创维又推出逐行扫描电视、集网络功能的电视机ITV与上网DVD以及DIVB数字信息视频广播系统,

作为我国著名国际化色彩浓厚的高科技企业,创维从3月底展开的全球推介极为世界著名的投资基金极大的兴趣,包括执业界牛耳的摩根、Dell、美林、野村、景顺、德胜、富达投资以及新加坡政府等上百家投资机构争相认购,国际配售共4.5亿股,超额认购5.5倍,5000万股公开发售,超额认购8.5倍以上,每股发行价2.07港元,共募集9.94亿港元资金。香港证券业人士分析认为,创维12倍的市盈率还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创维资本国际化之路快而平稳。在许多内地企业纷纷瞄准深沪股市厉兵秣马之时,创维却已在香港主板成功抢滩,这多少让业内人士欣羡不已。此次创维所募集的资金,约2亿元用于研发数码彩电,将改造7条普通彩电生产线为数码彩电生产线,1亿元用于数码音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首期投入1亿元用于发展互联网络及相关产品,用2.5亿元设立创维数字研究院多个研究中心,其它则用于运营资金。

当记者向负责集团资本运营的老总问及上市将给创维带来什么,创维为什么选择先在香港而非内地上市时,得到的问答是,上市对于创维来讲,其意义首先不在于募集到多少资金,创维在家电业内素以财政稳健,负债率极低著称,上市更重要的意义是搭建了一个全新的竞争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筑的,与创维长期奉行的国际化战略一脉相承。作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香港,对以内地为基地的高科技企业关注热烈,其资本市场规范有序;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竞争力,均需要资本市场的机制和纽带,成为创维选择首先在香港上市的因素。记者又问及创维集团是否有下一步在国内上市的打算时,这位老总笑言,不排除此种可能性。

创维集团的一位董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维能在香港成功上市,除有良好的业绩和稳健的财务运作做支撑外,相当多的基金也是看好创维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创维有望成为中国网络接入设备的强势品牌。在彩电由模拟转向数字之际,创维倾力开发新一代与网络结合的电视及相关产品,让电视的内涵有了进一步丰富,创维的努力将给普通电视用户带来无限的IT空间。

一位在业界颇有影响的品牌专家指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形容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惊险的一跳,而现在,由科学技术、由知识转化为资本,可以说是精彩的一跳;创维在香港主板上市,表明一些富于远见的家电企业正在完成这种精彩的跳跃。

开启美好的数码之春

作为我国以数码彩电为主导产品、产品涉及数字AV以及网络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创维在全球化消费类电子数字化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变革将是我们与其它先进国家缩小差距的机会,在硅谷,盛传着这样一句话,IC(大规模集成电路)没有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而是恰好掌握在印度人和华人手里,IC也恰恰是Indian 和 Chinese 的英文字母缩写。为了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创维特别在硅谷建立的数字芯片开发的实验室,除了做前瞻性的技术开发,实验室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收集硅谷最新的科技成果,从而为创维制订下一步的研发计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了推进中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创维先后从欧洲最大的风险投资ING霸菱、瑞士的东方汇理、美国华登中国基金和深圳高科技风险基金引进3000万美元,用于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创维还牵头成立了深圳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