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12
导语:在儿童文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什么是儿童文学?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对其进行过界定,概括来讲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能够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郝月梅(2003)将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幼儿文学(6岁前)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6岁),而小学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处于7~12岁之间的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仅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来看,就决定了小学教育离不开儿童文学的存在。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看,从1920年教育部将小学生的国文改为国语后,儿童文学作品就开始被选为课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据韦宏(2006年)的统计,共收录作品400篇,其中儿童诗歌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88篇,儿童故事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其总和占据课文选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作用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素养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此外,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难以与小学阶段儿童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产生共鸣。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为习惯来要求小学生“懂事”,对儿童成长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而解决这一沟通难题最有效的手段则是儿童文学。小学教师通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思维,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进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师的童真童趣,并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指导。
二、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虽然我们已经明晰了儿童文学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我国教师培养系统———师范院校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学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教师培养系统中仅有4所院校开设了儿童文学相应的培训课程,而全国有一亿多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说明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系统的一个缺失。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儿童文学是作为必修课来培训的,儿童文学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而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缺失导致师范生对儿童文学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足,不仅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需要更多阅读材料时甚至不能进行推荐和引导。小学阶段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识以及对个性的追求远不如初高中学生强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无疑是小学教育的失职。因此如何丰富师范生儿童文学相关知识,也为我国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个方向。此外,社会各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讲,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其价值,只把教科书内容当作知识,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闲书,不具备教育性,甚至认为孩子看儿童文学作品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从而斥责孩子,禁止孩子看这类书籍。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媒体等大力宣传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不管是在真实生活中参加游戏活动,还是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游戏,儿童们都能感到愉悦满足。而现实生活中玩不到的游戏,通过阅读借助想象,通常能使孩子们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3]与此同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慢慢被激发出来。所以,游戏精神是沟通艺术和生活的桥梁。在《夏洛的网》中,芬儿的哥哥艾弗里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做了简单却生动的一句描述:“他的身上可是全副武装呢——一只手里拿着气枪,一只手里攥着一把木制匕首。”还有阿拉贝尔太太向多里安医生介绍艾弗里的情况时说:“他有时会爬到野葛里去,被黄蜂和蜜蜂蜇着,还会把青蛙和蛇带到家里...”虽然这些句子没有描写艾弗里的外貌和语言,但是一下子就让一个顽皮好动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子从小也玩过打仗、捉虫子等类似的游戏,正好与艾弗里的爱好相契合,所以这些描述让小读者们倍感亲切。 文中还描写到芬儿用婴儿车推着洋娃娃和威尔伯散步。芬儿让小猪和洋娃娃睡在一起,当小猪困了闭上了眼睛,芬儿便放慢脚步,以免惊扰了小猪的好梦。这些描写句句体现出芬儿对小动物的细心体贴。相信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子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自己扮妈妈让玩偶或宠物扮孩子。读到这些句子,女孩子们会清晰地感受到芬儿对小动物的悉心呵护,再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有助于激发内心的母性光辉,也有助于培养一颗柔软善良的心——不仅善待他人,也善待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一虫一鸟,一草一木。文中还描写到孩子们在祖克曼舅舅的谷仓里荡秋千。“你先从上面的梯子下爬到放干草的地方,再握住绳子站在那上面……接着,你叉起腿坐在绳结上,就像坐在座位里一样。然后你就鼓起你所有的勇气,做一个深呼吸,开始往上荡……然后你将笔直地飞升进天空里,看见云彩……”这种跟现实生活中不同玩法的秋千不仅会给小读者们带来别样的快乐,更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勾勒出书中荡秋千的场景,感受快乐和刺激,并且会由衷地钦佩书中孩子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品质,而这种钦佩很有可能促使他们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起相同的品质。以上描述都生动地反映出作品中的游戏精神,给读者们尤其是儿童们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印象。
2《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快乐原则
苏联作家马尔夏克说:“给孩子们写东西,幽默和快乐是不可少的。”[4]在中国,以郑渊洁为首的“热闹派”童话作家奉献的“热闹童话”给予了无数儿童读者充满娱乐性美学特征的精神食粮。每个儿童文学都应该以让作品给予儿童读者们快乐为基本目的。由于儿童心理尚且稚嫩,一时不能接受成人世界中的阴暗面。所以应该提倡用“快乐的文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夏洛的网》中,有很多描写生动优美,使人快乐。比如,文中描写初夏时节的百鸟齐鸣。“从波士顿飞来的白喉雀的歌声是“皮儿剥,皮儿剥,皮儿剥!”。摇头摆尾的京燕高喊着“波碧,波儿碧!”。睿智的百灵鸟大概比其他生物更了解什么是白驹过隙和及时行乐,所以它们唱出了自己的格言“快乐的,快乐的,快乐的偷闲!”。还有谷仓里燕子们类似斥责声的叽叽喳喳。作者用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热闹欢脱的场景,不仅让读者们读后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快乐地融入到鸟语花香的世界中,感受到初夏时光的美妙。而且作者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培养孩子们在写作中如何质朴而生动地措词也是大有裨益的。文中还描写了孩子们如何从大自然汲取美味养分。蒲公英花梗里的乳汁,苜蓿花花蕊里的琼浆,还有土豆枝叶的下面鲜橙色的薯虫蛋。对于儿童来说,亲近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便是最大的快乐。小读者们必定会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渴望和热爱。从大自然里汲取的养分能够安抚情绪、净化心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夏洛的网》中的很多生动的描述不仅激发了小读者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带给他们许多的愉悦。
3《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幽默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是指通过情节、语言等特定手段来创造一种包含着复杂情感、引人发笑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5]夸张的情节,例如放大事实的描述,以及诙谐的语言,例如打趣儿、讽刺和极富个人特色的说话方式等等,这些都可视为幽默的标志。幽默不仅引人发笑也引人深思。在儿童文学作品里,幽默让小读者们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存在意义。怀特在塑造不同的动物形象时给予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使它们形象更为鲜明,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记忆,让读者们享受到文字新奇的排列方式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同时又深刻感受到谷仓这个动物世界的五彩纷呈。在文中,最具有幽默特色的就是鹅的说话方式了。重复是他们的标签。夏洛特召集动物们开会点名,点到公鹅时,公鹅说:“到,到,到!”点到母鹅时,母鹅也说:“到,到,到!”。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那群小鹅们回答点名:“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多少只小鹅便有多少个“哔哔哔”。夏洛特还打趣道这样会让人以为总共有三只公鹅三只母鹅和二十一只小鹅。还有当老鼠给夏洛特带来“脆生生”这个词,夏洛特很不满意,因为她觉得这个词会让祖克曼联想起嚼起来嘎嘣脆的的腌肉和火腿。这点足见夏洛特在这些动物里更聪慧也更富有想象力。同样的例子还有夏洛特说自己吃虫之前麻醉它们是她给它们的“一项小小的免费服务”。当夏洛特说自己要产卵,面对威尔伯的惊奇和不解,她说那是因为自己“多才多艺”。
小学生所学习的儿童文学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编入教材的,它们都是积极向上,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身素养,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自身素质的改善,努力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习惯。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1.丰富语文课堂,培养整本书阅读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上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思维模式,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倾注到阅读内容中去,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中,教师不像以前一样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可以就一些讨论话题做一些适当的扩展,不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让学生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而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和观点去阅读,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过去的语文课堂相比较,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热爱儿童文学,班级可定期组织一些“班级读书会”等活动。比如在笔者所带的语文课堂中,在每个月初笔者都会给全班同学推荐三本儿童文学读本,每个月末笔者都会组织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每组成员互相交流在这一个月自己读了什么样的书,书的主要内容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第二个环节就是同学们互相讨论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不懂的地方,然后互相探讨,各抒己见,第三个环节就是每组成员选出一个代表将自己组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由笔者解答。这样一学期结束,学生们的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性阅读能力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是蕴含在语句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且审美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都共同认为审美性教学就要从小学抓起,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打开心灵中审美的窗户。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个宁静的夜晚、伴着皎洁的月光,月光下的池塘被茂盛的荷叶覆盖着的恬静景象,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学生这些审美意境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性阅读,但是对小学生来讲,缺少任何一种阅读能力都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多关注学生审美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儿童文学阅读的推广中,儿童文学的读物也日益丰富,这些因素对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儿童文学,扩大阅读量。
4.关注儿童接受心理,尊重学生阅读爱好
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就必须要关注小学生的儿童文学接受心理特征,只有较好的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我们才会更好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才会不断满足学生对阅读的心理需求,小学生虽然思想不够成熟,但他们仍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思想的自由性以及学生自身独特的价值性。
三、总结
纵观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不难发现他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呈现出的优势、特色:
注重教育作用陈伯吹从不讳言儿童文学所担负的教育任务和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教育意义。在坚持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上,他的态度一以贯之,极其鲜明,斩钉截铁,毫不含糊。他紧紧扣住儿童文学的特点、特殊性,反复论述、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年龄特征和艺术特征,以及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他强调教育意义应该“融合在儿童情趣之中,深藏在艺术形象里头”,“附丽在具有诗情画意的想像本身”,“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明确否定和反对那种一味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忽略、轻视艺术性的错误观点。陈伯吹1956年提出的、曾当作“童心论”批判的那个著名观点:“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实际上是对儿童文学特殊性首先要照顾儿童年龄特征的一个形象的、生动的诠释。无非是强调了解儿童、熟悉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家第一位的工作。只有了解熟悉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趣味,才能写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也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长于宏观研究陈伯吹在理论研究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儿童文学现状,对成绩、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作全面考察、透辟分析和判断。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的《儿童读物的编著与供应》《儿童读物的检讨与展望》和50年代的《关于儿童文学的现状和进展》《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谈儿童文学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都是陈伯吹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条分缕析,深思熟虑,作出的概括和总结。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陈伯老作为一个儿童文学领军人物所具备的那种高瞻远瞩、洞察全局的气魄和才能。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年届耄耋的陈伯老依然坚持每年对“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作鸟瞰式的述评,并结合年度创作状况作概括的回顾和展望。
(一)创设舞台表演机会
琴房是封闭的环境,没有干扰、没有交流,除了自己、父母和老师外没有别的听众,儿童感受不到表演的兴奋,更体会不到临场的忐忑。从关起门来弹,到走出去,这一步对于孩子的音乐未来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面对什么年龄段的琴童,钢琴教师都要积极创设表演机会,使孩子尽早登上艺术舞台,使他们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并能得心应手地在公开场合中演奏,将乐曲的思想感情既符合原作的精神,又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起初,教师可要求家长举办家庭音乐会,让孩子先弹给同学、亲朋好友听,再扩大到关系较密切的琴童家庭之间,逐渐锻炼儿童的适应能力。正式舞台上的音乐会规模可大可小,但观众要越多越好。演奏形式最好包括独奏、重奏(四手联弹、双钢琴)。只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方法得当,儿童对舞台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强。对于天生胆小、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教师要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在正式演出之前,教师一定要带领儿童反复走台,熟悉舞台气氛,习惯包括音响、灯光、舞台等在内的环境,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怯场。
(二)阶段性总结
要为儿童多创造有充分准备的演出机会,不搞突然袭击,最好留存音频、视频资料,同时要善于在演出之后对每个孩子做出阶段性总结。要牢记多表扬多鼓励、演奏刚结束不批评的原则,结合视、音频资料,对其坐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触键与音色、踏板、作品完整性与音乐表现都要反复回味。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孩子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二、举办音乐基础知识讲座
作为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长,必须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但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要让家长在陪练过程中明确孩子弹奏正确与否,定期举办音乐常识的讲座很有必要。家长要掌握基本乐理知识,速度、力度、表情等常用音乐术语以及基本弹奏方法;了解奏鸣曲、进行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曲体结构;掌握学习钢琴的要领与决窍。通过学习,提高家长的音乐素质,促进儿童钢琴教学顺利开展。
三、开展琴童家长交流会
钢琴教师应适时搭建平台,加强琴童之间、琴童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座谈会、沙龙的形式,鼓励家长畅所欲言,提出教育孩子学琴的困惑,分享成功家长的育儿经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切磋后得出的教育理念使许多家长受益匪浅。另外,建议家长多看一些儿童钢琴教学辅导方法之类的书籍,如:《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琴趣满屋》《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等。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图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图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文学翻译 现状 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它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文学性、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在我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过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并不足以乐观,各种翻译版本充斥着市场,导致许多文学作品被误译、滥译,严重影响了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笔者基于此就儿童文学的翻译提出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儿童文学作品现状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少儿图书出版大国,儿童读物有9000多种,印数2000多万册,其中引进的翻译作品类读物占了一半左右。但是目前翻译市场的作品良莠不齐,出现了许多不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比如早恋、自杀、暴力等,这些都给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敲了警钟。因此,笔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和作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对象的不同,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生理层面,对象是广大的儿童读者群,生理机制发育不够成熟和完善。他们易受外界的影响,喜欢色彩鲜明的插图,故事人物要时刻处于动态之中,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生理上的感觉和。第二是心理层面。他们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和性格等)和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有区别地对待,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译出儿童喜爱的语言和风格。鲁迅提倡用直译,“宁信而不顺”,郑振铎则提倡用重述的方法,目的在于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中国来。第三是文化层面。文化层面规定着儿童读者文学的具体化。需要生动、具体、活泼的文学形象和情节。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1]
综上所述,由于目的论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在以读者为中心,以儿童的接受为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翻译。
三、个案分析
笔者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文译本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探讨和阐述自己的论点。
a.Readability(可读性)
Alice was just beginning to think to herself,“Now,what I am to do with this creature when I get it home?”When it grunted again,so violently,that she looked down into its face in some alarm.(Louis,48)[2]
译文一:阿丽思正在那想着,“假如我抱着这东西回到家里,那就把它做什么好呢?”那东西又咕起来了,这一回这么响,阿丽思都有点害怕起来。(赵元任)[3]
译本二:爱丽丝正在犯愁:“我回家可怎么安置这个小生物呢?”这时婴孩又猛烈地咕噜了一声,爱丽丝立即警觉地朝下观察他的脸。(任敏)[4]
从上可以看出,版本二在翻译时采用了“犯愁”、“安置”、“警觉”等正式的,抽象的书面语,这些词对于儿童来说阅读起来会很陌生,造成理解障碍,大大影响了译文的可接受性;相反,赵译本中的“抱着”、“害怕”等口语化的词就读起来非常亲切、易懂。所以,为儿童翻译文学作品时,在选词方面力求体贴、具体,充分地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更好的交流。
b.Cultural Background(文化背景)
She went on...“and vinegar that makes them sour and chamomile that makes them bitter and barley sugar and such things that make children sweet-tempered...”(Louis,208)
译本一:她就接下去道……:“心酸大概是喝了酸梅汤的缘故――命苦大概是吃了黄连的缘故―还有―还有小孩儿的脾气甜甜的,大概是吃了大麦糖那些东西的缘故……”(赵元任)
译本二:“还有,醋把人弄得酸溜溜的,而黄菊把人们弄得满腹牢骚,只有吃了麦芽糖这类东西,孩子们才变得又乖又甜……”(李汉昭)[5]
由上可见,赵先生在翻译时采用了归化的手法,“酸梅汤”、“黄连”、“大麦糖”等都是译语文化中孩子们非常熟悉的食物,小读者会很容易联想到它们的各种味道。另一个译本就相对生硬了些,会给他们造成不小的障碍。因此翻译文化背景的东西,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异化、归化都是其中比较常用的两种,需要译者用心揣摩和运用。
四、结语
儿童文学的文体要求翻译应以儿童读者的审美需要,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进行对等转换,通过对以上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译者应根据目的论的要求,在翻译作品时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以读者为目的。打破僵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策略,把读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和中被接受、认可,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上是一个进步。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Carrol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ing-glass[M].Carroll Toronto:Bantam Books,1981.
[3]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任敏.爱丽丝漫游奇境[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李汉昭.爱丽丝漫游奇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6]金燕玉.儿童文学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儿童文学中喻之童趣的具体表现
在儿童文学中,比喻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要选用高相似性的两个事物,而且它们之间要有较为具体的相似点,读者能很容易就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其相似性能得到普遍认可。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取材范围也较为狭窄,相对固定,大多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抽象事物较少。从比喻的形式上说,较易理解的明喻较多,而较少使用暗喻和借喻两种形式。同时,儿童文学受其接受对象的限制,在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因素。
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由于受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儿童的认知范围较小,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比喻时需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在读者大多是成年人的成人作品中,本体和喻体的取材十分广泛,天文地理、虫鱼鸟兽、典故传说都可作为比喻的事物。而“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受其生理条件限制,生存空间较小,活动的范围狭窄,生活经验、所掌握的知识都较为简单和贫乏,学习理解能力较差。而构成比喻的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的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在儿童文学中用来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应是儿童能够理解并展开联想的事物,这些事物与成人作品中用来做比喻的事物相比,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特点,用来作比的本体和喻体比起成人作品中的本体和喻体,就范围来说受到的局限要多”。
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由于文学作品受众接受心理的不同,在儿童文学中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所谓形象式的比喻就是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它的喻体是具体的、形象的、熟知的、浅显的,是以浅喻深的比喻;而抽象式的比喻是用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来喻浅显的、形象的、熟知的事物,是以深喻浅或以深喻深的比喻。”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对较低,在认识事物时具有形象具体的倾向,对事物的表面性特征较为敏感,而通过语言理解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很低。所以在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应该是形象化的,而非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
倾向口语化。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视觉是成人作品理解的首选途径,较多使用书面语,而儿童则主要靠听觉,因此要多使用口语。口语和书面语相比,其句式简短,较多使用省略句和自然句,句子结构不能太复杂,声调不能太单一,思想感情要丰富。“同时由于声音容易消逝,所以比喻句中的口语应尽量使读者听得清楚、明白,要求句子结构不能过于艰涩复杂,且应较多地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于儿童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如下面的比喻句:
“他顶天立地,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双手如同巨型钢叉,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还有石块般的牙齿、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这个例子中,所有的比喻句都是运用口语化的词汇,像给儿童当面讲故事一般,一点一点地描述巨型怪物的具体形象,使儿童听得津津有味。同时,这些比喻的句子结构关系较为简单,且本体和喻体中脑袋、屋顶、双手、钢叉、双脚、帆船、石块、牙齿这些词语多是常见的易于立即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特定的受众制约了比喻的使用
儿童文学中大量比喻的运用是其特定的阅读对象和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当然也有其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年龄和心理不同于成人。儿童的年龄较小,对文本的语音层面依赖较多,语言表达要求浅显、比喻所涉及的事物要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都是诉诸于听觉的,句式选择较口语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对童话文本的接受就不单单限定在语音的理解和听故事上,他们开始加入个人的思考以及对情节和形象的再处理。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多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鲜明,且还有诸如一只挨着一只地掠过去的野天鹅、呼啸着的箭头这样的动态性事物,这样更使本体事物显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从而使儿童能够充分感触到故事中的事物,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智力等因素的特定限制。儿童文学中运用比喻也要考虑幼童的智力等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智力因素和文学接受能力并不完全对等。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教育所培养的文学赏析能力、文化环境状况、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使得儿童在接受比喻的表达时呈现出特定的要求。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其本体和喻体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的特点,就是考虑到了上述诸多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同时,在取材上,本体和喻体大多是人、动植物、自然和人文景物,范围较为狭窄和固定,这样就能够满足大多数儿童的阅读需求,降低智力、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从而使广大少年儿童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比喻的作用
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以用来说明深奥的道理,使之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同时能对概括化的事物形象化处理,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对少年儿童而言,儿童文学作品中一般不会出现深奥难懂的大道理,而只会是一些理解稍有难度的常识性道理。如下例:
“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脸,想在这里吃白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千零一夜》)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流浪汉痴心妄想,想住在漂亮的姑娘们这里白吃白喝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用天鹅肉指代姑娘们,用癞蛤蟆指代流浪汉,再用“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比喻句来说明流浪汉想占便宜不可能的道理。通过这个鲜明生动的比喻,这个“吃白食”的道理很轻松地就讲明白了,也使儿童读者理解了“吃白食”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使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具体、清晰,便于儿童理解和阅读作品。例如:
“不久黑烟冒完,就聚在一起,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黑烟瞬间化做一个披头散发、狰狞可怕的巨大怪物。他顶天立地,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双手如同巨型钢叉,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还有石块般的牙齿,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这段话连用了7个比喻,分别从巨大怪物的脑袋、双手、双脚、嘴、牙齿、鼻孔、眼睛7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刻画,使这个抽象的巨大怪物逐渐具体化、形象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儿童将部分组合为整体进行感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真实可感的怪物形象。
对概括的东西加以形象化处理。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概括化、整体性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真切可感。例如:
“黄昏时已近横滨,落日被白云上下遮住,竟是朱红的颜色,如同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寄小读者》)
这句话中,作者把被白云遮住的朱红色的落日比喻成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朱红色的落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将落日缩小为一盏红纸灯笼,使儿童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朱红色落日的具体形象和状态。
总之,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语言要浅显、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有趣味性。由于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受其特定的受众对象――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等因素和儿童文学自身特点的限制和要求,呈现出其特有的内容,这与其他文学作品明显是不同的。在儿童文学中,高相似度比喻的运用较多,比喻的运用要结合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多是形象式的比喻、有口语化倾向。同时,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比喻修辞在其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从而总结概括出比喻运用的一般性规律,可以使儿童文学的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2.陈莎莉:《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云梦学刊》,2002(5)。
3.温锁林:《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0(4)。
4.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