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评价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16

导语:在安全评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评价论文

第1篇

制冷剂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随着制冷剂尤其是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些标准也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订。综合介绍了有关标准和近年来对制冷剂安全性提出的新的要求和规定以及有关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制冷剂可燃性毒性标准

Abstract

Safetyrefrigerantalternativesisofgreatimportance,standardsaboutwhichhavebeenestablishedby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s,academicsocietiesandgovernmentsandrevisedwiththedevelopmentofrefrigerants,especiallygreenrefrigerantsandmorestrignentfortheirsafety.Givesageneralsurveyofthisissue.

Keywords:refrigerantsflammabilitytoxicitystandard

0引言

由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对制冷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先后开发了一些绿色环保制冷剂,其中不少替代制冷剂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可燃和毒性组元,有的本身就是可燃性很强的化合物。特别是国际上越来越注重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两做成方面综合评价制冷剂环保性能时,目前对使用R32、R152a,R123和天然工质,尤其对使用碳氢化事物的呼声有所高涨。不仅欧共体的一些国家如此,甚至连美国等一些一直不允许在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碳氢化合物的国家和学术性团体,最近也正拟开展这些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例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RI)正在组织全球范围的一些厂商和专家进行"全球制冷剂环境评价网络"(GREEN)工作,目的是评价丙烷(R290)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以及CO2在制冷空调系统中替代温室气体R134a,R410A,R507A和R407的可行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可燃性制冷剂及其混合物的安全性要求及其分类标准有所了解。

国际组织和美国一些学术团体及政府部门对制冷剂安全性要求和分类标准,又并非一致,而且这些组织的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从1997年以来对其原先ASHRAE34-1992《制冷剂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标准[1]作了较大改动和补充,这些年来还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对这些标准之间的异同、变化和发展及时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有关制冷剂替代物安全性要求和分类的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家的标准现状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课题。

1有关名词术语

为了便于查阅和理解这些标准的规定,现将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汇总如下。

毒性(toxicity):在急剧或长期接触、吸入或摄取情况下,制冷剂对人体健康的有毒或致命的能力[1]。

对生命或健康有危险的极限(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人们可以在30min内脱离最高浓度,此时不会产生伤害症状或对健康有不可恢复的影响[2]。

50%的测试动物致命浓度(LG50,lethalconcentrationfor50%oftestedanimals):通常用老鼠做实验,在此种环境中持续4h,有50%死亡时的浓度。也用1h的LG50,大约为4hLG50的两倍。

允许暴露极限的(PEL,permissibleexposurelimit):国际上已通过"氟化烃替代物的毒性项目"(PAFT),对一些HCFC和HFC类物质进行了广泛的毒性试验。根据这些结果,制冷剂生产厂家建议在给定时间内人可以耐受而无有害影响的浓度,称这为"允许暴露极限"。这些极限值的单位是百万分之几(×10-6),表示可以安全耐受制冷剂的最大值[2]。

安全阈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s):任何物质的毒性大小的另一描述。TLV"表示各种工作人员可以日复一日地暴露在这种条件下,而免受任何对健康不利的影响"。对挥发性物质如制冷剂,其安全阈值TLV以容器中的体积分数(×10-6)表示[2]。

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值(TLV-TWA,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它是按在一周40h工作制的任何8h工作日内,制冷剂TLV值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对暴露在这种浓度下的所有工作人员健康都不会有不利影响[2]。TLV-TWA值,通常由美国政府和工业卫生会议(ACGIH)确定[3]。

最低可燃极限或燃烧下限(L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小浓度[4]。一般,LFL以制冷剂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也可以经换算后kg/m3表示,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在25℃和101.325kPa时,以体积百分数乘以0.0004141和制冷剂摩尔质量可得到以kg/m3表示的值[5]。

最高可燃极限或燃烧上限(U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高体积比例[4]。可燃制冷剂在空气中可燃的范围为从LFL到UFL,其浓度低于LFL或高于UFL,则不能维持火焰传播,即不可燃。

燃烧热(HOC):1kmol可燃制冷剂,在25℃和101.325kPa下,完全燃烧且燃烧生成物均处于气相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6]。

自动着火温度(autoignitiontemperature):按照UL340[7]或IEC79-4[8]规定的试验方法,制冷剂着火的最低温度。

额定成分或名义成分(nominalformulation):含气相和液相的制冷剂的主体成分。在BSR/ASHRAE/Addendum34p[9]中规定,当容器内充灌多于或等于80%液相制冷剂时,该液相分可作为制冷剂的额定成分。

最不利成分(WCF,worstcaseformulation):生产时制冷剂额定成分都允许有成分偏差余量。考虑了组元成分允许偏差余量后,在制冷剂额定成分中可燃组元最多时的成分[9]。

分馏(fractionation):混合物由于易挥发组分优先蒸发,或不易挥发组分优先凝结引起的成分变化[1,5]。

可燃性的最不利分馏成分(worstcasefractionatedformulationforflammability):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成,此时TLV-TWA小于400×10-6[1,5,9]。

2制冷剂的安全等级

国际组织和某些国家的学术性团体和政府部门对制冷剂的安全等级和分类,均以标准的形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欧洲标准委员会(EN)、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美国UnderwritesLaboratories(UL)和美国交通部(DOT)等。但由于各组织的服务目的和宗旨不尽相同,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也不完全相同,而且为了能更好地对制冷剂进行分类和应用,各组织关于制冷剂安全分类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补充。下面列出了它们制订和批准的相应标准。

2.1ISO5149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9月15日制订的国际标准ISO5149《用于制冷和供热的机械式制冷系统的安全要求》(第1版)[10],对于制冷剂进行了如下分类。

等级1:对人类健康没有较大危害的不可燃制冷剂;

等级2: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体积分数不小于3.5%的有毒或有腐蚀性制冷剂;

等级3: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性体积分数小于3.5%的制冷剂;

ISO5149标准对制冷剂年述分类方法,已被另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采用,参见文献[11]。此外,ISO还曾于1974年制订了ISO817《有机制冷剂--编号标志》标准[12],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命名方法。

2.2EN378-1

欧洲标准委员会于1999年11月11日制订的欧洲标准EN378-1《制冷和热泵系统--安全和环境要求》[13],根据制冷剂的可燃性和毒性进行分类。

可燃性分类

等级1:气相时任意比例与空气混合均不可燃;

等级2: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大于等于3.5%;

等级3: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小于3.5%;

这种可燃性分类与ISO5149基本相同。

毒性分类

等级A: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大于等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等级B: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小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对于制冷剂混合物,分馏过程中其可燃性或者毒性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需把名义配比和最不利分馏成分时的分类特性表示出来,中间用"/"分开。

此欧洲标准补欧洲很多国家接受并采纳,如英国标准BSEN378-1:2000等。

2.3ANSI/ASHRAE34

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组织制订和批准的ANSI/ASHRAE34-1992[1]和和其修订片ANSI/ASHRAE34-1997[5]《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是美国国家标准。现在该标准1997年版本已正式替代了ANSI/ASHRAE34-1992版本。在该标准的第6节中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作了下述规定,即毒性分为A,B两个等级,可燃性可分为1,2,3三个等级,安全分类应由字母及数字两个特征符组成,这样,就把制冷剂分成了6个独立的安全等级,如图1所示。

毒性分类

等级A: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400×10-6时,制冷剂无毒性;

等级B: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低于400×10-6时,制冷剂有毒性;

可燃性分类

等级1:制冷剂在气压为101.3kPa和温度21℃(注:ANSI/ASHRAE34-1992中规定的温度为18℃,其修订版ANSI/ASHRAE34-1997改为21℃)的空气中试验时无火焰传播;

等级2: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燃烧下限(LFL)高于0.10kg/m3,且燃烧热低于19000kJ/kg。LFL值应按照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制订的E681-85[4]的方法测定。燃烧热的计算是假设燃烧生成物都是气相,并处于它们的最稳定状态(例如碳、氮、硫生成二氧化碳、氮气、三氧化硫;如果分子中有足够的氢、氟和氯生成氟化氢和氯化氢,否则生成氟和氯,过剩的氢生成水);

等级3: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高度易燃,其燃烧下限(LFL)小于或等于0.10kg/m3,或燃烧热大于或等于19000kJ/kg。燃烧热的计算如等级2定义中所作说明。

对于非共沸混合物,其毒性和/或可燃性在分馏时可能由于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因此ANSI/ASHRAE34-1997标准原规定采用双重安全等级分类,两个分类用"/"隔开。第一个分类是额定成分表示的混合物的分类;第二个分类是混合物在最不利分馏成分(WCFF)下的分类。

对于可燃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易燃成分最高浓度时的构成;对于毒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民,此时TLV-TWA小于400×10-6。混合物的TLV-TWA值应根据每种组分的TLV-TWA值按照文献[3]附录C方法加以确定。

近年来,ANSI/ASHRAE34-1994标准,又通过一些附件34a-34f,34j-34l,34o-34p[14]的形式,作了进一步说明、补充和修改,其中ANSI/ASHRAE34Addendump,已分别于2000年6月9日和2000年11月15日被ASHRAE指导委员会和NASI批准。ANSI/ASHRAE34Addendump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标准进行了下列重要补充和修改;

不论是共沸混合物还是非共沸混合物,只要在分馏过程中可燃性或者毒性特征随成分变化发生了变化,它的安全分类都将基于分馏后的最不利情况,根据纯制冷剂的相同标准来决定其安全分类。

ANSI/ASHRAE34-1997连同这些附件是目前美国有关制冷剂安全性方面的国家标准,提出了制冷剂安全性新的要求,相应地此标准的表2和表B1中已将混合物制冷剂安全分类由原先双重安全等级分类改为按最不利分馏成分的安全性作为其安全分类的依据。

2.4UL2182[15]

美国UL实验室依照ANSI/ASHRAE34-1992标准[11],利用ASTME681-85[3]的标准试验台,在室温25℃和100℃下对制冷剂的可燃性进行试验,看其是否有火焰传播,对于无火焰传播的制冷剂,UL实验室则依据UL340标准[5]测试制冷剂的自动着火温度。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分类如下。

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大于等于750℃;

实际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小于750℃;

可燃:有火焰传播。

2.5DOT173.115

美国交通部制订的制冷剂可燃性安全分类标准DOT173.115[16]为:

LFL≤13%或(UFL-LFL)>12%为可燃;其余为不燃。

此标准与ANSI/ASHRAE34-1997标准,对于有些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不同,例如DOT173.115标准,从运输要求出发,将氨分类为不易燃气体,而按ANSI/ASHRAE34标准,氨被列为等级2的制冷剂。

3制冷剂毒性

制冷剂的毒性可以用很多方式加以度量。毒性指标本身并没有描述相对的危险性。大多数指标和暴露浓度规定用无量纲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一个人在知短时间内能够耐受制冷剂的极限,称之为"毒性急性作用"或"急性毒性";在一个较长持续时间内能够耐受的极限,称之为"毒性长期慢性作用"或"慢性毒性"[2]。其中急性毒性,指标包括IDLH,LG50,LOEL(lowest-observedeffectlevel),NOEL(no-observedeffectlevel)及EC50(effectiveconcentrationfor50%ofspecimens)等指标,慢性毒性包括TLV-TWA,PEL及WEEL(workplaceenvironmentalexposurelevel)等指标。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制冷剂的IDLH,EC50和PEL数据。目前在安全等级分类等方面使用较多的TLV-TWA,一些常用制冷剂的数值见表2。

4一些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的安全分类

根据前述的安全分类标准,现在某此制冷剂及混合制冷剂安全数据和分类等级汇总于表2,表中还同时列出了它们环境数据,以备参考。

5研究课题

制冷剂替代物的毒性问题,已由世界上主要制冷空调制造商联合参加并组织的国际性PAFT(programforalternativefluorocarbontoxicitytesting)项目进行了必要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毒性数据,并作出了相应评价。

制冷剂替代物(含混合物)的可燃性问题,也已引起关注。如前所述,国际性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制订了相应标准,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并急需达成共识,例如:

①制冷剂泄漏后的浓度分布与可燃极限浓度之间的关系;

②各种着火源对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的影响;

③可燃性制冷剂混合物标准泄漏模型的确立与验证;

④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后最不利分馏成分着火试验条件的评定;

⑤制冷剂可燃性试验中可燃极限的正确判定和评价;

⑥使用可燃性制冷剂时制冷空调系统的综合评价和防范措施;

⑦结合国情制订可燃性制冷剂安全性国家标准等等。

注:Δ表示由于RC318的毒性数据不足,在ANSI/ASHRAE34-1997标准的附件34c中,删除了RC318和R405A(含RC318)的原安全分类;

*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鉴于R405A的GWP值达5750,将其列为不接受的替代物,参看EPA,SubstituteRefrigerantsUnderSNAPasofJune8,1999;wff表示最不利分馏成分是可燃的。

6结束语

①制冷剂除了必须符合国际性环保要求和制冷性能要求外,其毒性和可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此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机构都对此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性分类标准。这些标准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而且还经常修订被充,这点需引起注意。

②我国原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规定"国际标准是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订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订的标准"。因此ISO5149是目前制冷剂安全性分类方面的一种国际标准,并被另一个国际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所采用。美国的ANSI/ASHRAE34-1997及其附件34a-34f,34h,34j-34l,和34o-34p,是美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

③在美国ANSI/ASHRAE34-1997及其相应附件列出的制冷剂表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被禁用或将被禁用,如R11,R500,R502和R12等;有一些混合制冷剂和纯制冷剂,如R405A和RC318,由于毒性数据不全,在1998年的附件34c中,其原先的安全分类已被删除,有待进一步认证,并由于其GWP值太高,而被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还有一批混合物其可燃性分类已从2000年11月起按附件34p的要求,被认证为A2,如R411A和R411B等。

④本文针对目前各种标准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下研究的相应课题。

此外,国际组织以及某些国家对使用制冷剂的制冷空调系统和电工器具还都制订了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5149,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79,欧共体EN60335,英国BSEN50054,德国DIN,美国ASHRAE15和美国UL250等标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ANSI/ASHRAE34-1992,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2

2UNEP.Chillersandrefrigerantmanagement,trainingmanualDec,1994,UnitedNationsPublication,ISBNNo.92-807-1469-4

3AmericanConfofGovernmentalIndustrialHygienists(ACGIH).Thresholdlimitvaluesforchemicalsubstancesandphysicalagentsandbiologicalexposureindices.1990-1991

4AmericanSocietyofTestingandMaterial.ASTMDesignation:E681-85,standardtestmethodforconcentrationlimitsofflammabilityofchemicals,1991.

5ANSI/ASHRAE34-1997.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7.

6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7UL340,Standardforsafetyfortestforcomparativeflammability.

8IEC79-4,Electricalapparatusforexplosivegasatmospheres,Part4:Methodoftestforignitiontemperature.1975.

9BSR/ASHRAEAddendum34p.thirdPublicReviewDraft,2002.

10ISO5149,Mechanicalrefrigeratingsystemsusedforcoolingandheating-safetyrequirements.Firsted,1993.

11IEC60335-2-24,Safetyofhouseholdandsimilarelectricalappliances-Part2,Section24-Particularrequirementsforrefrigeratorsandfoodfreezers.Fifthed,2000

anicrefrigerants-numberdesignation.1974

13EN378-1.Refrigeratingsystemsandheatpumps-safetyand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Part1.Basicrequirements,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andselectioncriteria.1999

14ASHRAE.ANSI/ASHRAEAddenda34a-34f,34h,34j-34l,34o-34p,AddendatoANSI/ASHRAEStandard34-1997,2000

15UL2182.Guideforthestandardforrefrigerants.1995

16DOT173.115.SubpartD-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packinggroupassignmentsandexceptionsforhazardousmaterialsotherthanClass1andClass7,§173.115Class2,Divisions2.1,2.2and2.3-Definitions,1990.

第2篇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安全是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现代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就是围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其体现在熟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或削减生产领域的各种危险,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事故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事后型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尤显其必要性。

近年来,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它作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实践证明,推行安全评价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兴安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文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的关系,指出安全评价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第4篇

[关键词]:电气安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

一、电气安全及其评价

电气安全是安全领域中与电气相关的科学技术及管理工程。包括电气安全实践、电气安全教育和电气安全科研。电气安全是以安全为目标,以电气为领域的应用科学。它包括用电安全和电器安全,其基本理论是电磁学理论及安全原理。

由于电能应用的广泛性,电气安全也具有广泛性,不论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离不开电,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而且与建筑、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各行各业都密切相关;再者,电气安全工作既有工程技术的一面,又有组织管理的一面。

电气安全评价包括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两个方面,本论文则侧重于电气安全的有效性评价。系统的电气安全有效性评价,是从电气安全角度来评价系统中各部分布置是否合理,各部分所采取的电气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合理,能否协调工作,整个系统是否存在电气安全的死区等。也即对工业企业现实系统中的电气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并预侧由于电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从而提出电气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议。

对于一般的工业企业,电气事故主要有触电、电气火灾和爆炸、雷电危害、静电危害。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原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的不同,电气事故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油田单位进行电气安全评价时,由于火灾、爆炸是损失重大的易发事故,所以应将电气火灾和爆炸、雷电危害、静电危害作为评价重点。而对于机械加工厂,由于车间内金属存在系数大,易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应将触电作为评价重点。

二、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原则

欲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因素体系,必须先了解以下几个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指导原则。

1、科学性。科学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建立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也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以及事物的本质,能反映出影响企业电气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有效。

2、全面性。对企业电气安全现状的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了保证这一点,选取的因素应具有代表性。选取时应从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着眼,尽管最后确定的评价因素不一定很多,但选择初始时,被选因素一定要多一些,全面一些,以保证有选取余地。

3、可行性。建立的评价因素体系应该能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做到评价程序与工作尽量简化,避免面面俱到,繁琐复杂。只有具有可行性,评价的实施方案才能比较容易的为企业的安全部门所接受。

4、可比性。为了便于比较,评价因素应当量化。电气安全既包括电气安全技术又包括电气安全管理,即具有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性,评价对象比较复杂,其中有些因素难以量化。但是事物的质是要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只有量化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net5、稳定性。建立评价因素体系时,选取的因素应是变化比较有规律性的,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起大落的因素就不能入选。

三、电气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安全原理指出:在某种情况下,事故是否发生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这便是综合论事故模式的基本观点。基于这种观点,这些物质的、管理的、环境的以及人为的原因就构成了安全评价中的危险因素。

1、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工业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气设备,它是带来电气危险的根源,且人们与之接触的机会很多。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状况。因此,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应把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重点考虑。

2、电气环境。这里所说的电气环境是指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电、静电等;非自然因毒主要指电气系统工作的场所的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易燃易爆、高温、潮湿、腐蚀、金属占有系数大等特殊场所。电气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应把电气环境放在较重要的地位,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较重考虑。

3、电气安全管理。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有工程技术的一面,也有组织管理的一面。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相辅相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严格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得不到可靠的保证;没有完善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则只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必须重视电气安全综合措施,做好电气安全管理工作。

四、电气安全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

1、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在评价因素体系中,每个因素对实现系统评价目标和功能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权重表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或表示一种效益替换另一种效益的比例系数。可见,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应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即因素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确定。基于信息基础,可以选择定性的经验判定方法,精确的定量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混合方法确定权重。而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成对比”,而“比”得是否准确和一致是一个关键问题。“成对比”的主要方法是权的“最小平方”法和“特征向量”法。

2、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根据以上对权重确定方法的分析,德尔菲(Delphi )法是由专家凭以往经验,主观判断确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虽然是一种客观确定权重值的方法,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由于电气评价因素多为定性的因素,所以对于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评价方法的探讨

在众多的安全评价方法中,有一个较为新颖并已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是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模糊数学自1965年诞生以来,其应用领域一直在扩大。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性质,安全系统亦不例外。已有前人将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用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安全评价、矿山安全生产评价等行业综合安全评价中,但应用于专业领域的不多,只见有用于工业企业安全管理的,尚没有针对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人――机――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阶段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点外,还有人的思维和行动也存在模糊性。所以,基于电气安全系统的特点,在电气安全评价中引入模糊评价方法是适宜的。

第5篇

关键词综合评价问题方法

SomeProblemsandTheirSolvingMethods

inComprehensiveSafetyAssessment

ChengWeiminCaoQinggui

(ShandongInstituteofMining&Technology)

WangYi

(Zhengzhou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AbstractSomeproblemsandtheirsolvingmethodsinwidelyusedcomprehensivesafetyassessmentarepresentedandprovided,soastomaketheassessmentmorepracticable,morerationalandmoreoperational.

Keywords:ComprehensiveassessmentProblemMethod

1引言

安全综合评价法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安全评价法之一,它能较好地解决复杂、模糊、随机系统的安全评价问题。且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对评价对象系统建立广义目标函数,并将各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一个能从整体上衡量评价对象系统是否安全的综合指数。而要把众多指标综合到一起,就必须考虑指标的自身特征、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值和指标的量化处理等问题,否则,就无法进行综合,也就失去了安全综合评价的合理性和真正价值。因此,笔者对安全综合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以确保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综合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多层次指标进行评价。故本层次对上一层次的安全度评价可用下述模型描述:

B=W.U(1)

式中,W-指标集的权重向量;U-指标集的安全度值。

要完成综合评价,其评价步骤为[1、2]: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②确定评价指标的权系数;③评价指标的模糊无量纲化处理;④确定评价结构,求综合评价值;⑤评价集的确定和决策。

现就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2.1评价指标的时间特性

安全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指标的确定。不同的指标体系结构就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关于评价指标的建立准则问题,在一些文献中已作了详细阐述[2~4],如系统性、科学性、特殊性、普遍性及可量化原则等,但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时间特性并没有分析和研究。因为,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评价的目的是快速地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并找出事故隐患,实行的是动态评价,系统的动态评价周期由系统特性来决定。

描述系统特征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评价值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与动态评价周期相比是相对平稳的,而要把这些指标综合到一起评价时,一些指标就不断地被重复评价,增加了评价工作量和评价时间,甚至影响动态的评价结果。因此,根据动态评价周期,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把评价值变化速度小于动态评价周期的评价指标定义为相对静态评价指标;反之,则定义为动态评价指标。通常把人的基本素质(包括安全技术素质、安全操作水平、文化素质等)和安全基础管理(包括安全监察、安全标准、安全资金、安全培训、安全责任等)作为相对静态评价指标,而把与系统相关的其它指标作为动态评价指标。相对评价周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把相对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在一起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动态评价找出系统的直接隐患,相对静态评价找出系统的间接隐患。

2.2评价指标的常权和变权

综合评价中,由于要从整体上反映评价系统的安全本质,从而涉及多个指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其中一至两个重要指标特别危险时,评价系统就会出现危险;而由于评价指标太多,无论采用何种综合方法(算子),都有可能使其中少数指标危险度被其它指标中和,使评价系统危险度并不明显,从而失去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目前的综合评价方法中,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无论指标的危险度值如何变化,指标权值总是不变的,权值以“不变”应“万变”,在实际应用中就不能突出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变权是指标权值因评价时空的变换而变化,在不同条件下取不同的权值,即随指标危险度值的不同而变化。变权反映了指标的本质属性,解决了由于评价指标众多而引起的评价不合理现象。

对变权的方法目前研究的不多。文献[5~6]给出了不同的变权公式,尽管所使用的方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用指标的状态量来确定变权数值。

根据文献[5],变权向量是指标常权向量和状态变权向量x的(归一化)Hardarmard乘积,即:

式中,x-指标的状态变权向量,x=(S1(),S2(),…,Sm());(x)-指标的变权向量,(x)=(W1(),W2(),…Wm());-指标的状态值向量,=(x1,x2,…xm);-指标的常权向量,=(w1,w2,…,wm)。

在安全评价中,指标的状态值一般取区间值[0,10]或[0,100],故指标的状态变权向量可有[1]:

可得:

为了保证变权能在安全综合评价中可靠应用,现作如下约定:

1)为保证x的连续性,规定若任一指标xj的危险度评价值为0时,xj的危险度评价值取1,此时并不影响综合评价结果;

2)变权是为了突出主因素,故在综合评价时,只对主因素作变权处理;

3)变权的条件是,主因素评价指标的危险状态值大于规定的最小危险度值时,在评价指标内作变权处理。

2.3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得出系统状态的危险度。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可看出,其意义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指标之间不具可比性、综合性,必须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把性质、量纲各异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的一个相对数-量化值。实质上,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是求解在一定区间内的模糊隶属函数。而模糊隶属函数的确定仍然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安全评价中,目前大部分采用直线性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简单,可它是等比例变化,对一些指标就不合理。例如,瓦斯浓度越大,其危险度应该升高越快,而瓦斯浓度低时,升高比例相同,显然有不妥之处。所以,对不同的指标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隶属度函数可用模糊统计法、三分法或增量法确定[1][5]。

2.4安全评价结构模型的确定

安全评价结构模型通常是一个多层空间模型,以适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在以往的评价中,强调指标之间的纵向关系,也就是说指标间必须具有相互独立性。而有些评价指标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很难处理。因此,安全评价结构模型不仅要考虑纵向关系,还要考虑横向关系。其结构模型如下图[1]。

图安全评价结构模型

图中,M-评价对象;M11、M12-评价指标;R11、R12-指标之间的纵向关系,加数关系、乘数关系;r11、r12-指标之间的横向关系;N11、N12-修正指标,对相应指标的修正量为:

M=∑mi=1Ni

式中,Ni-修正指标的指标值,采用隶属度确定;n-修正指标个数。

2.5评价集的确定和决策

给出评价集的目的是确定系统的整体危险度,故评价集可用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来解决。但据评价过程可知,同一评价值,其隐患可能不同,采取的治理措施就有显著差别。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综合评价值所对应的危险程度,还必须考虑评价体系内各个评价隐患指标的危险度值,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反映整个系统的危险程度,才能进行可靠的决策。

3结论

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安全评价法中所存在的评价指标的时间特性、常权、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及评价结构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以使这一综合评价法更趋合理和完善,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作者单位:程卫民曹庆贵山东矿业学院郑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程卫民.矿井瓦斯、粉尘状态危险安全评价系统及其应用.博士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7.7.

[2]袁旭.安全评价方法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3,3(增刊).

[3]崔少敏、苏汝维、陈百年.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2(5).

[4]汪培庄、李洪兴.模糊系统理论与模糊计算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第6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号召,把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近年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也在做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笔者期望对学者以往的研究做以归纳提炼,以资研究探索。

笔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检索词,起始年“2000”,结束年“2011”检索到论文84篇。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到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内容论文20篇,笔者对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综述如下: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持续性、多样化、可完善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张美芳、王良城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较为宏观的要素。[2]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

2.1 构建目标。彭远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档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期目标,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形成集预测、保管、利用、抢救一体化的保障体系。[3]杨安莲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应该是:采取全面、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绝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泄密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导思想。彭远明认为,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体系内合理进行安全区域划分,以应用和实效为主导,管理与技术为支撑,结合法规、制度、体制、组织管理,明确等级保护实施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5]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条件、强化监管手段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增强档案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6]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档案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与隐患,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彭远明、张艳欣、杨安莲、黄昌瑛、张勇等都提出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笔者采用统计归纳的方法,从中提炼出以下共性原则:

3.1 标准规范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和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必须遵循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7][8]

3.2 科学实用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档案安全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有针对性的特色理论,制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与方法,这些理论、措施与方法应当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监控原则。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考虑、规划和构架,任何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造成对档案安全的威胁。[12]

3.4 适度经济原则。根据档案的等级决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体系,根据风险评估和各单位的财力、物力决定资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将资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安全保密机制的规模与性能满足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效率与经济效益兼顾。[13][14][15]

3.5 动态发展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该体系要能够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目标的调整,不断调整安全策略,改进和完善档案安全的方法与手段,应对不断变化的档案安全环境。[16][17][18][19]

3.6 自主创新原则。加强档案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20][21]

4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分析

许多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论。理论从实践中取得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果,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预示着现实中该领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事先制订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23]包括日常维护、灾难备份、利用与服务、恢复与抢救、质量检查与评估、风险预测,等等。[24]

4.1.3 后期监督。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25]

4.1.4 风险管理。构建档案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依次进行安全风险计划制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以及风险反馈。通过评估风险,识别判定风险大小,判定每种风险相对的档案安全保护对策,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对档案造成的损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训和贮备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8]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档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9]

4.2 安全基础设施

4.2.1 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是指维护档案安全、实施档案正常管理、保障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为全社会方便服务等工作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包括档案保管环境、档案存储设施、档案利用设备、档案维护监控设备、档案抢救与恢复设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为信息安全服务的公共设施,为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PKI(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灾备中心、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支援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外包服务)、档案信息安全执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实体安全策略。实体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注重环境防范、设备监控、介质管理、技术维护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针对档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利用服务、重点部位维护、灾害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并结合管理技术,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3][34]

4.3.3 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关键业务的服务器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合理划分安全域及边界,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制度;通过实施数据源隐藏,结构化和纵深化区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系统缺陷、病毒等安全隐患,保证档案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35][36][37]

4.4 安全技术。技术是影响档案安全的关键因素,档案安全技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含预防、保护、修复和维护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档案安全。

4.4.1 基于实体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各类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②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③受损档案的修复技术。[38]

4.4.2 基于环境的防护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和安全审计技术等;②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③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④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40]

4.4.4 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②档案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③档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术;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恢复技术。[41]

4.5 安全法规制度。完善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规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43]

4.5.2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归档安全制度、档案整理安全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安全制度、档案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和销毁制度、档案资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44]受损档案抢救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档案安全行政责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日常防范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45]组织建设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机制等。

4.6 安全保护效果评价。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46]首先,确定待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具体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属性融为一体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灰色理论的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方法。[48]

4.6.2 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的档案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档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设备安全评价、载体安全评价;[49]②管理安全评价指标: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评价、管理措施评价、业务技术评价;③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保护技术评价、网络技术评价。[50]

5 结语

纵观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注:本文是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1-B-5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照余.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J]. 浙江档案,2011(1):36~39.

[2][6][24]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远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上海档案,2011(4):14~17.

[4][12][15]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构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0 ][18][19]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20][21]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2][23][25]张美芳,董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26]陈国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J].北京档案,2008(6):16~18.

[27]张迎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8]方国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18~19.

[31] [40]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2):68~73.

[32][38]许桂清,李映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个必须”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J].办公室业务,2010(9):55~56.

[35]陈慰湧,金更达.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践[J].贵州水力发电,2010(12):76~78.

[37]周向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0(5):64~66.

[39]金玉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J].北京档案.2010(8):22~23.

[42]曹书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兰台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44]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吴雁平.档案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1(6):12~15.

[47]田淑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第7篇

【关键词】重要度;权重;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一、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因此我们将运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既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又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重要度差别。

二、研究任务

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在该论文中,还将就关系道路安全的系统要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找出其相应的重要度以及权重(所占比例),由其相应的重要度以及权重进行探究道路安全特性和本质,找出其重点因素,从而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道路安全关键因素中着手探讨、研究和解决,从而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化、简易化。

三、定性分析过程

从定性的方面对道路系统进行分析,分别从道路的特点、功能、管理、环境等等方面进行一些总结,希望能对该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为后续章节的一些定量研究提供一些基础。(1)主要内容。一是道路运输的特点。机动灵活性、普及面广、适应性强、速度快、造价低、运量大。二是道路功能。公路功能、城市道路功能。三是道路结构分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四是道路管理。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五是人的行为分析。驾驶员方面、非机动(如自行车)方面、行人方面。六是道路环境分析。主导因素是气候条件,恶劣的条件会使道路表面的附着系数显著降低,或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分析结论。对道路交通系统有了一定程度地定性了解,知晓了道路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在细化的基础上,大致明白了各个系统要素的组成部分,能够更准确的定性判定其在道路安全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其的影响程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定量安全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更加准确的确定分目标的各个权重,为道路安全系统的分析过程提供先决条件。

四、定量分析过程

(1)分析方法之模糊评价法—逆向评价。核心思想:{由各要素的权重(比例)各系统要素的重要性}。步骤大致如下:确定道路系统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目标权重分配法、强制确定法(FD法)之0-10法过程)得出单因素评价矩阵(采用调查形式)得出随机选取人员的评判结果归一化处理。(2)分析方法之层次分析法(正向评价)(AHP法)。核心思想:{由重要度相对重要度对上层次权重(比例)}。步骤大致如下:对构成道路安全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项目(准则)及替代方案(被评对象)等要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对同一层次各道路系统要素关于上一层次各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据此建立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出各道路系统要素对于上一层次道路安全系统的权重(比例)归一化处理。(3)结论。一是在道路系统的四个大因素中,其在道路安全中的所占份额是大致相同的,都在0.25左右。但是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即道路管理方面,它的相对权重较大,其对道路安全影响性较强。二是在道路交通系统四个因素中,其对于道路安全的重要度也是大致相同的,大致在0.25左右。

五、建议

道路管理方面:应在整体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道路管理方面的安全性。道路管理主要包括交通管理和交通规划,对应的是交通状况和道路布局。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研究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空间分布(包括交通运输布局方式,用地结构和功能,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个专项工程的规划),交通管理主要从道路养护,道路管理制度,以及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几方面进行入手,还有就是信号的控制,ITS的应用等。道路基本条件方面:应在道路安全可靠性研究中,重点考虑道路基本条件。将道路条件纳入重点范畴,使其内部各项因素的可靠性都处于最大化状态。从而,在各项因素的安全可靠性的保证下,使得整个道路基本条件的可靠性最高,危险性最低,从而使整个道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很大提升。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关键词:平均纵坡 安全性 评估

1. 引言

针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目前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各项极限指标及各项指标的组合情况,但这些规定仅仅停留在对事故黑点的控制上。关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检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是目前较为完善的评价方法。但是提供的模型及表格比较复杂,需要与相关的软件一起使用。比较之下,在完全执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平均纵坡能简单、快捷地评估公路项目的安全性[1] [2] [4] [3]。本文通过分析相关事故高发路段的平均纵坡指标,提出拟基于平均纵坡理念的长大下坡路段安全评价简易方法。

2. 平均纵坡对道路事故率的影响

现实设计过程中,在不违反规范的前提下,纵坡设计指标多处均取纵坡极限值(如表1所示),导致相关路段事故频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3. 平均纵坡与道路安全之间的关系

3.1下坡时平均纵坡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设置避险车道是改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状况的有效措施,是否需要设置避险车道,取决于车辆制动器温度及车辆下坡时的可控制情况。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常用的制动器温度模型主要有合肥工业大学张建军等建立的制动器温度与下坡坡度、车辆下坡速度和距坡顶距离关系的数学模型①以及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美国GSRS中制动鼓温度预测模型的修正公式②[7] [8] [9]。对比分析模型①和模型②发现,在下坡行驶安全及安全保障设计指标中,平均纵坡的大小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且当平均纵坡在3%~3.5%之间时距坡顶6km距离处为事故多发地的重要分水岭。

3.2平均纵坡与道路行车安全统计分析

根据我国京藏高速公路八达岭段K60~K50段、G209运三高速公路K22~K12段、石太高速公路K378~K367和K337~K334段、漳龙高速公路K88~K73段实际运行状况,分析这些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仅从制动器的温度模型来看,其在平均纵坡下所行驶的下坡距离均超出制动毂温度极限所能承受的路程,发生安全事故也便是不言而喻的了,表2和表3为这些路段平均纵坡与道路安全事故相关影响分析。

从以上的事故分析可以得出连续下坡路段有以下事故特征:①长大下坡路段首发事故黑点频发区一般在距坡顶距离6km区域,同时二次事故黑点多距首发事故黑点距离在2~3km左右。②事故多发区段平均纵坡值多大于3.5%,且事故多发区段特征长度一般为3km左右。③间隔设立小坡度缓坡能延长首发事故黑点的发生距离。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如图1所示平均纵坡与首发事故黑点距坡顶距离关系模型。

图1 平均纵坡与首发事故黑点距坡顶距离关系示意图

将该简易模型与已有制动器温度模型进行对比可知,该模型所得结果与其他模型相近,由于计算过程简单,故该模型可快速评价路段安全状况。

4. 平均纵坡安全评价建议控制值

结合以上分析,同时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纵坡设计的要求,得出基于平均纵坡理念的长大下坡路段安全评价简易方法,如表4所示。

5. 实例应用

国内某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60km/h,路线总长近80公里,当时采用的标准规范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路段内K36+540(设计高程816.44米)~K27+510(设计高程401.9米)平均纵坡4.59%。由上所做平均纵坡安全控制指标分析可知,该路段长9.03km,平均纵坡远大于3%,可知该路段必然会频发车辆制动器失效事故。同时由安全控制指标可知该高速公路事故黑域应集中在距坡顶6~9km区段,从该高速公路在试运营过程中的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可知,2007年10月底至2008年6月该段高速公路共发生交通事故102起,事故发生地点确实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相应事故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事故的里程分布

6. 结语

根据基于平均纵坡的安全性快速评估,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迅速找出方案的不安全因素,修改设计,提高公路的安全水平,减少事故、降低事故严重度,减少消除隐患的工程改造投入。此方法不仅可以补充和发展现行有关规范的相关技术内容,完善公路设计、运营中的公路评价,改进技术设计和治理环节,而且可以为各种条件下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使之更加经济、合理、可行和可靠。■

参考文献

[1]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JTG/T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A Policy on Geometric Design of Highways and Streets[M],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2004.

[6]Flexibility in Highway Design[M],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FHWA),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AASHTO),1997.

[7]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8]张建军.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置原则研究[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9]苏波,方守恩,王俊骅.基于大货车制动性能的山区高速公路坡度坡长限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10]赵磊.山区公路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安全;主成分分析法

1.引言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房地产业所面临的产业安全影响因素逐渐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之俱来房地产业的安全问题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国产业在对外开放时保持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保持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1]。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1)产业控制力。(2)产业竞争力。(3)产业发展。(4)产业权益。总体而言,关于房地产业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的分析阶段,并未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研究房地产产业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下,湖南省房地产经济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减速,但是自2009年来,在中央政府宽松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双重激励下,房地产需求受到激发,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状态。2010年政府宏观调控下,供需基本持平,市场供应量,成交量再续09年的辉煌。2011年,针对房价爆发式上涨的现象,全国出台限购、限贷、限价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对平抑、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起到了明显效果,湖南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但湖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房地产市场供给不平衡;市场集中度低;房地产业产业资金密集;投资金额大、周期长;高风险、高负债。其自身的变动会对相关联的产业如建筑业、建材业、金融业等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其中某一个行业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房地产产业的安全,最终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产生影响。因而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安全与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产业安全研究开始盛行,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第一个提出产业安全保护理论[2]。他认为应该采取关税保护等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幼稚产业,而不是完全的关税限制,并且强调产业竞争、专利政策和教育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把关税保护当作实现自由贸易的一种手段。

国内产业安全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快。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我国的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受到世界产业竞争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我国对产业安全的也研究逐步开始。国内产业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安全概念、影响因素、安全度评估及预警以及对特定产业安全的研究。袁平红(2009)针对我国对物流产业的产业安全研究从物流市场需求、外商投资以及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三个因素对我国物流产业安全所带来的影响[3];而王俊(2006)从市场结构、产业控制力和产业竞争力说明了外资进入后使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安全受到了威胁[4];通过研究已有学术成果发现:目前对于房地产产业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而定量的分析较少。本文基于特定产业的产业安全研究,从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力、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分析湖南省房地产业的产业安全。

3.房地产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

从李孟刚[5]对产业安全的定义引申出对房地产业安全的界定,房地产产业安全是指房地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到威胁的状态,依据产业安全的划分,房地产产业安全包含房地产产业生存安全和房地产产业发展安全两个方面。从产业生存安全的角度,房地产产业生存安全是产业的市场或市场份额、利润率水平以及产业资本三个因素任何一个都不受到威胁的状态。房地产产业发展安全就是产业价值增加或市场份额的提高、技术创新及产业赶超不受到威胁的状态。

4.房地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及分析方法

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很多方面,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既有既有外部的影响因素,又有内部影响因素,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从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力、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考察的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安全状况。

4.1 房地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2 房地产产业安全的分析方法

产业安全评价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与原本指标不相关连的替代指标,所得的权重也是原指标中的内部结构,这样分析的评价结果就相对层次分析法客观一些。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安全进行研究。

表1 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产业竞争力 产业效益 商品房销售额、开发投资额、销售比率

产业绩效 房地产业营业总收入、利润率

产业融资环境 资本效率、资本成本

产业市场需求环境 市场新建商品房住宅空置率

产业发展力 产业发展 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

社会贡献 社会贡献指标 房地产业经营企业数目、房地产业经营总资产

就业 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目

5.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

5.1 湖南省房地产业产业安全研究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房地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评价,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根据指标体系选取、处理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通过分析得到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是20.640%、15.049%、7.801%,用Z表示产业安全度Z=20.64%A1+15.049%A2+7.801%A3,可得出湖南省房地产业各年的产业安全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图1 湖南省房地产业产业安全度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03-2011)

5.2 湖南省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

由于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产业安全度的值越大,湖南省房地产业越不安全。图1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98年以后出现了投机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方针调控房地产市场。2005年、2006年国家宏观调控先后推出了“国八条”、“国六条”,并以一系列政策辅之。政府调控政策的频繁出台,有利于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由于这种政策优势和市场份额的优势,2003年至2007年产业安全度显示其产业较安全。2008年下半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至2009年影响继续存在,湖南省的房地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产业安全度达到一个新高。2009年12月以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抵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湖南省房地产业供需稳步增长,房价上涨幅度得到抑制,产业安全再度恢复在20以内,湖南省的房地产业安全问题有所缓解。

6.政策建议

由产业安全度的分析可以发现2003年以来湖南省房地产的产业安全状况。自98年后,相继出台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产业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湖南省的产业安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房地产业的产业安全依然比较脆弱,一方面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水平不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创新的能力,这是湖南省房地产业存在产业安全问题的本质原因。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房地产产业安全:首先合理安排商品房、住宅房等标准面积,逐步改善住房的消费和供应结构;其次充分发展其他产业,调整好经济结构,完善产业安全保护政策与措施;最后加大房地产企业自身竞争力水平,完善企业管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安全问题[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Liberman P.Tradingwith the Enemy-Security and Rela-tive Economic Gains[J].Ineternational Security,1996,21(1):325-342.

[3]袁平红.开放条件下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形成机理[J].物流科技,2009,32(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