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19
导语:在美术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标下,高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做出了重要的改革,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在此要求下,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及美术大家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过程,引导创新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宗教雕塑时,我让学生们欣赏了云冈石窟释迦佛像、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然后请他们仔细观察这三尊佛像的外在特点有何不同。一位学生回答:“卢舍那佛面部形象与早期的云冈石窟佛像相比,明显中国化了,看上去更加恬静、祥和,给我的感觉更加睿智、博大、庄严、高贵。”我说这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佛教传入后,为了在中国立足,佛教从内容到艺术形象都开始了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卢舍那佛所体现的气度也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写照,它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在成千上万件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有学生补充道:“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都比较健壮、丰硕,而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则瘦了些。”接着又有学生发现了服饰的差异,说:“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衣纹褶皱像层层叠加的荷叶花瓣,更好看,而之前的佛像衣纹有点像面条,稍显逊色。”我肯定并赞赏了这几位同学细致的观察力,早期的佛像承袭印度经由凉州地区传播而来的模式——健硕的体态、紧贴的袈裟。后来受南朝士大夫秀骨清相审美观的影响,外貌则变得清瘦、俊逸,衣纹褶皱也由泥条式变为更富于装饰性的阶梯叠加式,世俗的审美改变了异域的造像面貌。通过对这几尊佛像的对比,学生们不仅发现了它们的外在差异,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内在的不同。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一、纪录片中的艺术元素
(一)借鉴电影艺术,追求戏剧化。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个性,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
悬念。模糊而流动,如《寻找楼兰王国》中,悬念成为一个茫茫的概念,跟着摄制组走进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我们要寻找的是什么,而将寻找的又是什么?带着一切模糊而又流动的悬念,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纪录片片题最好要有一个动词,纪录片最好是现在进行时,纪录片必须要有过程。”(司徒兆敦语)
细节。《阴阳》中阴阳与村干部耍无赖吵架的情形,《沙与海》中小女孩在沙坡上嬉戏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细节最令人难忘,只有以敏锐的洞察力对纪录片的细节进行抓取,丰满的人物、深沉的意蕴才得以表现。
冲突。纪录片关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纪录片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在《彼岸》中,掌声、欢呼、聚光灯和溢美之词所编织的世界突然倒塌;牟森筹钱排戏,孩子们留在北京苦苦等待,没有钱也找不到工作,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合租房子要到期;牟森筹不到钱后的破口臭骂……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灵魂与现实的冲突。
(二)技术化的艺术因素
改变自然节奏。通过技术加快或减慢事件的自然节奏,毕业论文这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同时这也是纪录片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如在一部反映动物界追捕镜头的纪录片中,制作者在后期编辑时,把这一段实况做成了快动作,造成了一种非常规、艺术化了的时空感,更具观赏性。
音效,包括配乐和模拟音等。在《神鹿》中专门创作了鄂温克族民歌作为主旋律的乐曲,把声音弄得空旷廖远,如飘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使片子更加唯美、空灵。
模拟场面。主要运用于历史纪录片中,再现历史场景。
表演镜头。在《龙脊》中,创作者组织小孩唱山歌的镜头,潘能高背书的镜头,就是让主人公表演自己。
字幕的运用。大大小小的字幕除了对事实做以补充说明外,还能在不动声色中流露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
每一部纪录片,无不是创作者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纪录片又是纪实的艺术,它不是呆板、机械的原生态纪录,而是“创造性的利用现实(”格里尔逊语),加之近年出现的困境,执着于纪录片创作的中国纪录片人在不断对“纪实主义”反思的基础上,他们动用越来越多的艺术手段--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哲学的;音乐的,美术的和种种技术手段——字幕、叠画、翻转、快切等来实现他们对素材的重新塑造,来提高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欣赏性。
艺术元素、艺术倾向是“非实有的客观事物,它是人们以审美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现实’、‘真实’、‘客观世界实有事物自然形态’的类似物或象征物,是创作者内心意象的物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形态出现的东西。”(1)但它并不会降低纪录片的真实性,因为纪实主义毕竟不等于纯自然主义,如果纪实因素不是艺术审美的创造物,不具有艺术表现功能,纪录片便不具备生命力,它只能是教条主义的附庸。
二、纪录片艺术化倾向的原因
纪录片摆脱技术主义的束缚,走向艺术的殿堂,并呈现艺术化倾向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分析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首先,同纪录片的发展背景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开始于对“真实”的信仰和捍卫,凡是能破坏事实和镜头原生态的一切手法都是不被采用的。因而中国纪录片的诞生便是用镜头毫无创意的对现实的摹写,或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下的说教,夸张过分地运用长镜头,用“纪实主义”代替“真实”,而如此理念下制作的片子却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于是新纪录运动开启了对“真实”的探索,在“真实”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观念与价值的问题,正是这方面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我们对“真实”的认同和“批判”,对“真实”的进一步反思势在必行,于是各种艺术元素开始被运用于纪录片的实验,我们用“实验”精神在拓展摄影机于拍摄者之间的美学关系,我们欣喜地发现,艺术元素的加入使我们有表现独立的可能并使我们摆脱了对纪实的顶礼膜拜,我们的独立制片人制作出了更具观赏性、更具市场价值,却并未违背真实性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艺术元素的增加是我们纪录片运动探索征程中的必经之路和美妙的插曲,艺术并不违背真实,二者的结合才使其具备了双重审美属性。
其次,同影视技术的发展有关(2)。从媒介形态看,电视、电影是光、影、色彩构图、造型、音效等元素组合的结果,即使是最纪实的内容也有艺术的特性。在技术层面上,纪录片一般只使用最基础的视听元素“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尽管如此,纪录片制作者也总是努力寻求最好的角度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如今,数字化技术已全面进入编辑系统,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创作者的操作空间提高了画面的采集、储存、编辑和传播的效率,方便了艺术化的加工。
再次,同纪录片的生存困境有关。纪实主义在形成浪潮并达到一种巅峰状态之后,职称论文 逐步走向反面“任何一种把某种拍摄技法和风格式样提高到根本原则的做法都是危险的,它很可能在不久就会被后来的经验所否定,纪实也是同样”(3),其在电视屏幕上的泛滥,对于各种电视节目形态的无孔不入,必然换来观众目光的游离,在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奇迹之后,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开始急遽下降,这使得纪录片人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艺术化聚焦了他们的目光,艺术化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听觉,并因为艺术的恒久性而使其生命力焕发。同时,市场化的生存运作也使纪录片制作打破传统的抽象、教条模式,而在娱乐化趋势的冲击下,向着更具视觉、听觉欣赏性的方向靠拢。
最后,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纪录片制作中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不断冲突、调和的结果。“理性主义要求一种概念、判断的思维方式,要求根据逻辑形式推导”(4),因而对于纪录片而言,它就要运用电视的物质手段把客观世界实有的某些事物按原来的状貌和存在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在作品中以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出现,它作为对事实的反映和纪录,不能脱离它成为纪录片本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电视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陈汉元语),人是纪录片的永恒主题,观众渴望看到人在社会生存中的价值,渴望看到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而人又是社会性存在,都存在于一种社会价值之中,因而我们无法摆脱理性的约束,理性主义要求纪录片回到人群中去,而不是站在虚无的空中楼阁观望美景,它要求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揭发现实问题和人的问题,关注现实,关注人。然而,纪录片创作者又正是想通过真实记录的方式对人性、社会、贫穷、不为人知等进行暴露并回归自然来表达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或道德理念,它高扬人的主体性,编织灵魂的神话,“个人是可能性的无限储藏所”(5),“它把理性和艺术节制看作是一种情感束缚,把作家的主观情思提到首要地位,是对异化了的人性的一种复归,追求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的美,并试图在自然中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6),因而在浪漫主义的观照下,纪录片的艺术倾向便不难理解,而从深层次看,纪录片也正是冲动与判断的结合,是理性与浪漫的辩证统一,而正是这样的矛盾,真正反映了人的精神内在矛盾的对立,而它们的每一次和谐皆会产生令人弥久难忘,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优秀纪录片。
在《阴阳》中——黄土、高原、枯井、农民,这是对现代文明人来说多少有些遥远和陌生的自然世界的回归;阴阳先生——“是寄予了创作者理想主义的一种对“父亲”形象的批判,同时他又真实表现了农民在苦难中麻木地求生,人性又如何被苦难压抑和扭曲,对“父亲”形象严厉而又痛苦的批判,对土地和在这之上卑贱地生活着的人们酸楚而痛苦的爱”(7),这正是理性和情感激烈的矛盾的交织,他无可辩驳的理性写实主义却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愫,在纪录片中无可抑制地流露人性、自然理想及主观性。真实与艺术共同构筑人类生存之境的美--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第一现实与第二现实——试论电视纪录片的双重审美属性》徐浩然
(2)《好看与真实:电视新闻艺术化的界限》宋苏晨张欢
(3)《再论纪实不是真实》钟大年《现代传播》1995年第2期
(4)(6)《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冯玉珍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