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22
导语:在初中化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
渗透自强品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
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结构化知识体系;教学优化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必要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授课实践,提升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初中化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是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155-156.
(1)实验现象———声光美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但一把燃烧着的硫放到氧气瓶中,立刻看到蓝紫色火焰,学生看到这些化学现象后都发出惊叹声,他们在感受到化学变化神奇美的同时,也沉浸在化学现象声光美的世界里.
(2)实验本质———创造美
几千年来化学家不断揭示出物质世界的奥妙及其发展规律.因此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从钻木取火到高能燃料,从茹毛饮血到浓缩食品,从树叶遮身到为特定需求设计材料———化学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因此,化学家在发明创造的同时,也创造着美.
(3)化学家———品德美
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诺贝尔一身研究炸药遭到许多不幸,但仍始终不渝,他在晚年积劳成疾,去世前不忘把他的全部资产留给科学事业,包括他的躯体;费歇尔发现苯肼后由于长期与苯肼打交道,使之慢性中毒而死等.化学家们的人格美、品德美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
(4)化学课件———设计美
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使用的课件在充分展现教学内容基础上,如做到综合运用线条、色彩和配音就会给学生美感.如,进行“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钙”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雕塑群、颐和园和故宫中所用的白色石料,体现一种纯洁、庄严的美;再讲“生石灰的烧制”时,讲了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时使用了大量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们在院内大肆抢掠、破坏,到处放火.熊熊烈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立志学习的决心和信念,体现一种庄严、向上的美.
二、初中化学实施美学教育的途径
1.课内途径.首先,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端庄、得体;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教师的板书精练、工整;教师的语言准确明晰、简练扼要、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其次,环境方面:教室的布置、校园的环境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如学生长期处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校园及美观大方、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的话,学生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
2.课外途径.首先,教师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化学课程的学习与热爱家乡的情感美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适合学生课后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还有些工农业问题还有待解决;再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即选取一定的生活场景,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珍惜水资源,地球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确“一杯水不仅仅可以解渴”的道理后,启发同学们说:“看了视频,谁能说一说在生活和生产中水的用途有哪些?”学生面对这样浅显的生活化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不喝水就不能存活了。”“水可以解渴、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水还可以用来洗衣、洗澡,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难以想象。”“水是工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水还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环境。”……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都能有感而发,因为教师收集的素材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所以,立足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激发化学探究欲望,是教师开展生活化化学教学的第一步,这也是激活课堂生机和活力,增强化学学科“生活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精置问题化情境,释疑启智
教学中问题探究的过程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力求通过问题的引导和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化学知识,获取能力发展,这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树立起科学探究精神。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空气》时,教师先以视频“2011年度热词:PM2.5”为新课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空气的组成”学习环节。首先,结合视频,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刚刚看了视频,你们对空气有哪些疑问呢?”有好几个学生踊跃举手说:“老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呢?”“为什么我农村老家的空气比较清新,而大城市里的空气质量那么差呢?”“空气里有哪些物质?它们的含量又是多少?”……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顺势引导他们:“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等问题。”其次,启发思考,实验演示。教师在此提出问题:“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请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快速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老师我来说。”已经有学生要求发言:“比如,我们用吸管喝盒装牛奶的时候,牛奶盒子变瘪了。”教师继续启发说:“很好啊,那你能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们欣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合作并准备了水槽、集气瓶等仪器,设计开展了“空气的存在”实验探究活动,并获得了实验结论。再次,设置疑问,验证假设。教师紧接着指引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问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究竟是由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如果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里含有哪些物质?”教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合作、讨论、分析得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有学生说:“人和动物都要进行呼吸,需要氧气,并排放出二氧化碳,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从冰箱保鲜盒里拿出苹果之后不久,苹果上就会有水珠凝结,说明了空气中有水蒸气存在,因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经验,验证了“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杂质等多种物质”的结论。最后,延伸设疑,拓展认知。教师继续设疑:“同学们,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在最后,引导学生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认识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结合拓展资料“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让学生树立起科学探索精神,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以及稀有气体等多种成分”的知识。在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创设问题情境,并灵活结合辅助教学视频、学生的生活经验、演示活动、拓展信息等来营造探究氛围,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设活动化情境,体验感悟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活动化情境,即坚持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表现”,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活动、获取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在活动中实现内化和提升。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活动”起来呢?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活动化情境的创设应结合“活动为主、多元互动、体验感悟、内化提升”等环节来进行。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教学,首先,“活动为主”,即坚持以活动为组织课堂的主线,把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巧妙融入“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教学内容中。其次,“多元互动、体验感悟”,即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小品扮演、小组竞赛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化学问题互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取探究感想与体会。例如,为了引入新课“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设置了“医生问诊”的角色表演活动,让一位学生来扮演医生,对其他四位学生分别扮演的缺钙、铁、碘、锌等元素的病人进行诊断。在惟妙惟肖的表演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顺利进入了新课学习。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钙、铁、锌、碘等元素的重要作用”时,要求各学习小组代表用最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作用,利用了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他们分别概括出“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锌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等,表现非常完美。最后,“内化提升”,即学生把化学知识、原理、技能有效内化,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质,树立健康意识,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条件。可见,创设活动化课堂情境,就是要把课堂搭建成学生活动的动态、开放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尽情参与、体验、感悟,习得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四、丰富实践化情境,拓展创新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理论之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参与实践活动,这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质和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化情境就把课堂的教学情境设置延伸到实践中去,把生产和生活场景作为化学教育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调查研究、信息处理等方法,并由课堂所学推及身边的生产、生活、社会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例如,笔者和几位学生一起到学生小鹏家中家访时,刚好遇到他家在粉刷墙壁。我们看到工人用石灰浆抹墙之后,就在室内生起一盆炭火,过会儿,墙壁变得越发潮湿了。有些学生觉得很不解。这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一会儿,小鹏站了出来:“你们忘记啦?我们刚刚学过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抹墙时用的石灰浆中的成分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而为了加快反应速度,经常用在室内生炭火的方法。这样,生成的碳酸钙会比较坚硬。但有水生成,墙壁反而更潮湿了。”很难得的是,学生们在这样的场合中又一次复习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获得了新知。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化学肥料》之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一下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等资料,并整理归纳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弊,准备在下节课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来展开课堂辩论。有的学生就到所在生活社区的农资经营部,向店里的老板和正在购买农资的农民伯伯请教。他们听取了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并认真记录下来,还细致观察了店中的一些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拍了许多照片。回到课堂后,他们表现很精彩,让老师和同学增长了不少见识,有些知识更是课本里找不到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等实践机会到所在的生活社区,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产场景来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情境,使他们理解“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结语
教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神圣职业,虽说其表面上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非常复杂,且容易让人感到疲惫。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教育逐渐变成了整个国家乃至每个家庭的关注重点,因而教师的“职业观”也越来越重要。职业观,即职业道德观,教师只有具备了优良的职业道德观,才能算是一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同时,只有教师具备了优良的职业道德观,也才能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使命,才能真正的为工作尽心尽力,而不至于把它当成是一种任务,阻碍了初中化学之路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与落实。
二、其次,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观”
新课程已经下达,新的教学观也在火热的全面推行中,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转变得不彻底,课堂教学仍然以“师授”、“生受”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也得不到重视,再者课堂导入无激情,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且教师仍以单纯提高纸笔测试成绩为目标,搞题海战术,此行,无疑是给学生的课业增加了重负担,以致于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教学效率不高,而这些问题则会严重的影响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如果教师想法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进行思考与探索,要时刻融入自己的工作反思。工作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且它还是一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所以,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的探索和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能让课堂教学进入更为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三、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推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因而,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首要考虑因素,并制定出符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针,也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最后,制定课堂教学方针
众所周知,一成不变的事物或方式总是容易让人感到厌倦,而多彩多姿的事物或方式却能保持高昂的兴致。因此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针是化学老师势在必行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才能保证初中化学之路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实验带领学生进入化学理论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课程历来就是理论性非常强且以化学方程式为索引的学科,因此能“做实验”的教师绝不“讲实验”,甚至连练习题中出现的一些实验,教师都应该首先通过实验来演示后,再来和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还有,教师在上课之前,也可以随意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引起学生的疑惑,并让这个疑惑带领学生自主地走进初中化学课程的殿堂中,从而把被迫、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这样,就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精选习题代替繁重的习题
习题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本理论的第一道“防线”。而精选习题,以突出性、代表性较强的习题代替繁琐、不具代表性的习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减少了学生的负重。因而教师可根据学情,正确把握习题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出、制定出代表性强的习题来给学生讲解或练习,这会协助课堂教学进入到有效性教学中。但教师在选习题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习题要从教材出发:保证习题内容要紧贴教材。(2)习题要从课标出发:保证习题内容要紧贴大纲。
(3)习题的功能性:保证课内练习题、课堂讨论题、当堂检测题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
(4)习题的新颖性:教师要考虑难度调节、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5)优化习题的形式:引用竞争机制,如采取“知识抢答”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完成学习。只有教师根据这几个要点出发,并制定、挑选出适合的习题来进行练习和讲解,才能协助课堂教学进入到有效性教学中。
3.让生活走进初中化学的殿堂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教师把生活融入到化学当中,以生活中的化学来解读和诠释教材中的化学,即以简单、易懂的生活知识引领学生进入复杂、难懂的书本知识。教师在设计、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菜刀和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蜡烛燃烧的时候有什么现象?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和黑烟分别是什么气体?怎样证明?为什么沾水的铁制品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除了课堂以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所接触到和观察到的这些化学变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且由于书本知识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更引起了学生有目的性的对后面所学的新知进行学习,这也就达到了教师所需的有效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教学情境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向书本开放;(2)向生活开放。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要有情境素材,而这些情境素材的选取范围非常广,可以从课堂和校园内选取,也可以从生活中相关的人、事、物中选取,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个灵动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不仅要基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相关知识的外延。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践行
1.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增添了一把利器。事实上,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境的创设都是依赖多媒体而进行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非常喜爱的。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表现,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增添了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信心。【案例1】在执教“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以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中关于“扯雀泉”的一则报道为背景的。随着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大家了解到云贵地区有一处泉眼,当地很多村民发现这处泉眼经常有鸟雀掉落其中死去,甚至还有人说见过一头牛死在其中,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扯雀泉”。记者了解这个情况之后,便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前去调查。专家拿一只公鸡去做实验,发现这只鸡待在泉水里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昏迷不醒了。经过仪器检测,发现泉水中蒸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是致使动物呼吸困难最终死亡的罪魁祸首。这样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对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有效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对现代教育技术感兴趣。对此,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应该积极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提高的课堂教学质量。
2.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情境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实物,对于这些实物(如淀粉、油脂、石灰石)仅仅依靠图片来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结合一些实物进行教学。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一种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感觉,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案例2】在执教“淀粉”这个知识点时,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到商店里买了一包淀粉,并把包装拆除,换上了普通的塑料袋装盛。当我将这包淀粉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我要做什么。看到此种情形,我微笑着问道:“同学们知道这包是什么东西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面粉。”这样的答案并未出乎我的意料。我接着问:“你们确定吗?”听到我这样说,有很多学生开始犹豫了。于是我让学生上来摸一摸,辨别一下它究竟是什么。经过学生的轮番上阵,终于有学生说出是淀粉。这样的情境创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起到的效果却是不容忽视的。实物展示可以给初中生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更加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化学。
3.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
说到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对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是可行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案例3】在执教“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还是带来了福祉?”问题抛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他们积极思考并讨论。A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B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并让他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A组学生说化学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很多化学污水和化学气体排放到了我们的环境当中,让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组学生则认为化学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祉。比如说我们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利用化学原料制成干电池等。双方一度争执不下。最终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化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福祉。只要对化学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有效抑制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把隐患提前消灭于无形当中。今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灵动,充满了趣味,这比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进行演讲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演讲辩论进行适时的引导,一方面可以避免场面失控,另一方面可以让演讲辩论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在这里,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初中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结语
化学试剂是化学课堂的基本元素,是学生认识自然的小缩影.有些化学药品或试剂会带了一定的污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药品的性质,结合“绿色实验”的原则,来选择污染小、可循环使用的化学试剂,使学生处处见了绿色.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氧气的制法”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真的分析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这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从中选择简单合理的方法来,这个问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讨论的环节,纷纷的说出自己方法的优点,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自评和互评,使得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认识到自己思考上的不足,借用其他学生的优势来突破自己的思维,讨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最终,学生利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三种方法的有缺点进行对比,得到这样的结论:使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这样两种方法制取氧气,都最后都得到了混合物,且较难做分离处理;而使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二氧化锰很容易的就可以回收.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对比,学生深入的理解了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在选择的基础上渗透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从小小的试剂选择上建立了学生的节俭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索,诱导了学生向更好、更科学的高峰迈进.
二、改进实验装置创新绿色化学
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用到的试剂量都比较少,有时会忽略污染物质对空气的排放和污染.教师就要抓住实验当中的这一点,和学生一起探索更好的实验器具、步骤,来改进实验的装置,从而使学生的绿色化学落在实处、落在具体的实验中,感觉绿色环保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由于一氧化碳的排放有毒,而且操作时间也比较长、现象不是很明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设置环保、快捷的实验,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底部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充满一氧化碳,并用橡皮塞盖住,橡皮塞的上面插入一根较粗的呈螺旋状的铜丝.首先将铜丝拿出在酒精灯上将红色的铜丝表面灼烧成黑色的氧化铜,然后迅速的将生成黑色氧化铜的一端顺着橡皮塞插入烧瓶中,大家会很明显的看到黑色的氧化铜变为了红色的单质铜.最后轻轻的振动烧瓶,底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进行的非常顺利,现象明显、所用的时间短,学生兴奋的鼓起掌来.通过实验的改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有毒气体对环境的危害,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绿色环保的课,使学生充分的意识到只要我们肯思考、勤动脑,就一定能够找出更好、更高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动脑意识,整个课堂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三、结合实际问题应用绿色化学
1.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化学实验教学比较灵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演示不会百分百成功.实验过程中常常出现异常情况,即使教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仍然可能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灵活应对,敢于面对失败,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的实验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理念.新课标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异常情况,这时出现异常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就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现异常的原因,教师耐心引导求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真知,在愉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改进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捕捉生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