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25
导语:在校外实践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模式改革,由原来的全部必修改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掌握学生专业需求和未来的就业方向,转变上课机制,选择更多的、新颖的实验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目前,学院的化学综合实验课课程设置是90学时,由6个大型综合实验组成,全部为必修项目。每学期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2—3人,再由3—4个实验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大组在一个实验中循环,完成一个循环之后再滚动到另一个实验项目中再次循环。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考虑到综合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和重要性,我们增设几个选修的创新型综合实验。创新型综合实验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尤其是有些学生打算考研继续深造或者将来在某一领域工作,但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还不太了解,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相关领域的创新综合实验去实际体验,启蒙未来的研究课题。这种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持了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结合了专业与学科交叉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化学综合实验不再是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单元性的基本操作训练,在课程中要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选取的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综合型较强的内容。但是有些实验已经开设多年,内容陈旧,严重脱离了当今科技发展前沿,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重新研讨教学内容,从理论联系实际,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出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到教学中来。在这一方面,科研促进教学的手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黑龙江大学,担任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承担着各类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他们更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所研究的课题也都与我们日常应用息息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技前沿就要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出发,合理地将一些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实验的先进性。比如,我们近来开设的“固体电解质纳米粉的制备、陶瓷成型及离子电导率的测试”、“三氧化二铁纳米薄膜的制备与表面形貌分析”等都是教师多年的科研成果。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也可以带动科研,这种方式不但与时俱进地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也大大带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科研反馈了很多有益的结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开设研究型实验,实验预习报告、研究性实验部分和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一体化成文,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后继毕业论文设计打好基础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在进一步训练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以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我们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根据教材中列出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写预习报告,课堂上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实验操作细则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后分析实验结果。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已经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合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提高,更无法训练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因此,在综合实验课程中我们主要开设研究型实验,在讲义中不再给出翔实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条件,只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设计提纲,学生需要自己先查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锻炼学生运用自己学习过的课程知识来指导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和分析处理数据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应与指导教师讨论,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在这种方式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践获得科研成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创新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综合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目的。在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学生暴露出明显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实验结果始终无法脱离实验报告的形式。因此,在综合实验教学中,我们把撰写科技论文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将前期文献调研部分作为文献综述,课上实践内容作为实验部分,课后报告处理内容为结果与讨论部分,三者整理合一,按照发表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成论文,修改后提交。教师要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讲评,纠正学生在写作中犯的错误,规范论文格式,让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反复修改,选择创新性好、有代表性的实验论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投稿发表,成功地完成一个小 型综合实验项目并取得令人喜悦的自创新成果,更使得教学方法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还穿插教会学生Origin、Chem Draw等作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成功地为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改进课程考核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点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术道德观
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总体上分为预习、操作、报告三大部分。实验态度、课堂纪律、卫生习惯、操作规范以及报告撰写和宣讲等方面也都列入考核范围内,各占不同分值比例。针对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原理以及涉及到的实验操作等做出分析和讨论,实验最后完成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内容的报告与宣讲,传授学生按照研究目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与讨论四大部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其他学生可以就其研究内容中不懂的部分提问,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实验心得。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新颖的课堂考核方式不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增强了学生之间研讨科学问题的能动性,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对比研究结果的差异,学习优秀同学的科研亮点,摒弃自己的不足,普遍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表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此项考核内容,不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而且从学生整个实验的实施过程和论文撰写角度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素养,为今后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组织答辩内容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积累更多有用经验。本课程考核办法从以上环节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完善开放实验室体系,推动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良好的实验室运行条件是教学方法落到实处的保障。尤其是在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注重实验室的建设。除了配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分析测试仪器之外,还要保证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方式。特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选修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就进行需要在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学生选修后提前登记课表,开放实验室可以是我们的综合实验室,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制度并保证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发挥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全天候指导学生操作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些需要使用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例如X射线衍射仪、差热—热重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等)进行表征或测试的实验内容在分析测试中心穿行,教学方法由简单的语言描述仪器工作原理和测试过程转变为学生实地观摩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方法。使学生熟悉这些先进科学仪器的使用过程和图谱分析方法。虽然开放实验室增大了管理的难度,但是从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这种灵活的实验课方式更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科研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化学综合实验作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前最后一门实验课程,承担着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出发,讨论和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以科研促教学,联系实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等改革措施,希望能对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晓庆.化学类专业高年级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关键词:高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8-03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战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抢抓机遇,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直接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切入点。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角度上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实践教育缺失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授课压力加剧,再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多缺乏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学历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也有显著提升,理论教学稳步推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出色表现;部分教师能够参与科研,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多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而实际应用较少,理论成果也大多难以解决直观的实际问题。由于高校考核机制、企业创新思维、政府行业导向等因素导致高校教师对自我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师组成结构上讲,许多高校都将学历、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师资引进的主要条件,关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书面展示的学术成果少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各个高校引进师资时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在企业或研究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进校后直接接触教学任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该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且该部分教师在进入高校后,时间和精力也逐步往教学工作上转移,在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现今,不能及时接触市场前沿的最新成果,原有的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进而无法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
第二,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上,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地方本科院校,都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书面文件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也多以承接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作为聘用、晋升、分配的考核标准,而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教师无心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模式来看,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各地高校都在加快深化教学改革,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现今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从教师的自我意识方面来说,部分教师的实践创新欲望不强,意识多停留在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为了职称评定、升职加薪,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投入到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中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远远不够。
第五,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来讲,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没有接触过或者长期脱离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不了解前沿技术,缺乏广阔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向。等教师依靠论文评上高级职称后,往往由于面子问题不敢也不乐意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工作,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是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就高高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加强认识,从而从内心接受这种从理论化教学向综合实践型教学的转变。当前一方面要改变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应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本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地高校还应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以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和培训。
例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年教学计划时,优化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环节,大幅度提升了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各类实习、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的比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进到实验室针对授课内容亲身带教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教师带队,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的理论指导和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近几年,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17项,2013年更是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赛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科组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自动化协会组织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电气类学生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校级项目支持。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院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工作密切相关。
2.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结构化转变,重视多渠道引进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聘请校外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校做兼职教师,不仅解决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建立校内实践场所的技术指导困难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外的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前沿的信息,使得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践,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陕西省重机所、电子20所聘请高级工程师6名,参与教学并指导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认识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其在传授实践知识时更生动、更可行,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另外,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渠道,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促使校企合作系统化、规模化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政产学研用”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效实现途径,是高校持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困扰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难题,许多企业不愿接收在校学生入驻实习。对此,各地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政府干预以及政策扶持来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例如,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固建立,还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在校内建设模拟实训教室,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又可以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创新中更加游刃有余。
(1)电子实习基地。占地约300m2,拥有SIM贴片、精密焊机、电路板腐蚀加工等设备,能够面向全校电类和近电类专业开展电子工程训练。
(2)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占地约250m2,拥有电气控制柜、PLC控制器、变频器和三相异步电机及触摸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工业电气实践训练,完成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和系统调试等近工程实践内容。
(3)机器人创新基地。占地约200m2,拥有足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机器人控制实践训练,为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4)课外科技制作基地。占地约100m2,拥有网络计算机、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工具,能够为电气类学生进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自由创新训练活动,配合学院科协完成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选择地与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先后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有了可靠的保证。学院现与三峡水力发电厂、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西玛电机厂、许继电气、西安金源电气、陕西石头河水力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4.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是评定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SCI高水平论文,同时要考虑教师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首先需要在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政府评选各类科技人才时要向服务地方的科技应用性教师做一定倾斜,甚至专门给出一定比例,避免目前针对高校人员多以论文、专利等基础研究成果评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现象;高校考核往往重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政府部门科技项目,对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认可度不高,为此需要政府针对这类横向课题进行认定并给予其“名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使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够分享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润。
西安工程大学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电子信息学院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学院设置专项科研实践经费,让教师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无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制度,鼓励教师承接政企事业单位的纵向课题,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承接一定的实用型项目等;设立科研实践奖励制度,以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为基点,奖励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对优秀实践课程、创新型实验课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对体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成果,如各类学科竞赛、优秀社会实践、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5.鼓励教师结合最新技术和实际教学,撰写高校实践教学类教材
高校实践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开展专业实践教材撰写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整体教学架构,还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水平。科学组织教材撰写队伍,合理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1)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现有的高校教材多为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实践的内容较少,创新实践特点不突出,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编写实践教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实践教材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培养。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都很难真正实现“按需教学,按需发展”的教学目的。
首先,应当统一实践教材编写人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从何着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从而为编写实践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校方也可以适当的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调整教师科研比重,提高教师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主动性。
其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必须基于服务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很多时候,实践教学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紧密联系,还有可能跨专业跨学科,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不宜独立开展,而是要系统性、多元化的共同开发实践性系列教材,将相近专业和学科的课程统筹考虑,融会贯通。要根据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提高等具体要求,这样一来,从教师到学生都能把理论内容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实践教材应当充分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教师在承接了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也不是那么枯燥。
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实践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完整,内容有条理;实用性是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是面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完整性是指教材应当全面反应本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方法;适应性是指教材需要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行性是指在实践项目方面,时间、目的、内容、准备方法、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还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形式,评价实践教材的满意度和缺陷在哪里,以不断改进和升华,紧跟时代,同步更新实践教材的最近知识点和技术方法。另外,实践教学类教材必须把握现状,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种高质量的有实践特色的教材,才能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2)学院实践教材的编写成果。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先后出版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结合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西安工程科技学报》、《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电类专业实践环节”、“‘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等教学论文,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三、结语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各地高校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整体环境,二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6-38.
[2]王永利.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55-57.
[3]王静霞.谈高职实践教材编写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30-31.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培训 实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随机对襄阳市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并抽取了41名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校本培训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访问了2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信息化校本培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和校本培训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
一、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充分进行调查分析
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结合教师的培养、学校发展及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从自身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确定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整体方案,保证校本培训方案的科学可行。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校本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培训内容可安排为三大块:
其一,培养意识。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教师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但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课要让教师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树立自觉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
其二,普及技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操作计算机不够娴熟,不会独立开发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设备也不够熟悉,更不能及时地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把普及操作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能在教学实践中即懂会用。
其三,提高能力。为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培训应加强教学设计培训,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训练,即以课堂为阵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校本培训分时间阶段规划
培训分时间分阶段实施,可分为“动员和理论学习――普及――提高、实践――总结”各阶段。每一阶段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根据调查了解,该校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期到后期人数只有一半人,无法约束教师的行为,说明缺少有效的制约,培训是达不到效果的,会带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持久地展开培训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奖惩制度。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
(一)做好培训前期动员及准备
在开展培训活动前,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和领导重视的环境,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提出培训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意义等,并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宣布培训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形式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创设一种领导重视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氛围。同时,在培训开始,可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和示范课,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1.在普及基础性信息化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主要是聘请校外专家或由学校教师主讲,每个内容安排一个专题,教师可自主化学习,各取所需,选择听课。讲座内容应更多地作为载体向教师演绎和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知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通道,帮助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讲授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自主学习,可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或者是题目,让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网络资源、询问请教,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鼓励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并对提交的论文开展校级论文评比活动,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年终考核或教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抓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
教师们往往认为:校本教研是教育专家的专利。其实,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基于课堂,以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旨的教学研究方式。教师比专家研究更便利,拥有专家难以拥有的活生生的课堂、学生和家长,拥有评价和反馈的多种渠道。
通过讲解,教师们不仅转变了教研观念,还明白了校本教研首先要研究解决教学中发生的突出问题。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等。其次,在日常研究的基础上再将研究“课题化”、“科学化”。教师们通过校本教研感受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提高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抓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发展师生智慧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我校倡导师生重视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让书籍成为师生成长的养料、进步的阶梯。
学校的几位领导自身很爱读书,整日手不释卷。同时,引导教师多读书,把最能体现时代特点的好书推荐给教师们,如《爱的教育》、《给教师的建议》、《如何做优秀班主任》、《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素与案例分析》等。学校订阅了《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教材教法》、《学前教育》、《辅导员》等十多种刊物。每位教师也至少订一种书刊,学生共订书刊一百多种。我校已初步建起了教育、教学、教改、教研和学习阅读的资料库。
从无数有成就者的读书经历来看,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过程,都是从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中挤时间读书的。因此,号召全体教师要发扬 钉子精神,挤出时间来读书。学校也尽力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给教师松绑、减负,留出一些读书思考的时空,让教师们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好书,认认真真地做好学习笔记。读书活动不仅陶冶了教师的道德情操,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三、抓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会教书,而缺乏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办法是抓校本培训。
1、个人自修与培训讲座相结合
在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进修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题的培训讲座,把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的整体要求,又有学校的自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校内培训与校外学习相结合
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学校领导和教师先后到安庆、西安、安康和中心校听名师授课,听专家报告。我们还邀请了县教研室和中心校的教研员来指导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
3、以老带新和评优选佳相结合
我们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请年轻老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请教,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我们还开展了教学基本功比赛,评选最佳教案、最佳板书、最佳说课、最佳主题班队会、最佳一节课等,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军。
四、抓听课评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听课评课虽是传统的教研方式,但它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创新活动,集中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理念,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载体。
我们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每位教师主动上“交流课”,采用“备课—说课—再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流程。利用星期四教研活动时间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点评和小结,使教师之间产生相应有益的启发。之后,学校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普听课”,课后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和教法指导。
在听评课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担任着听课人和授课人的双重角色,在听课时取人之长,授课时避人之短。这样,使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抓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目前,我校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们在教学质量上有竞争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意识,在思想观念上有开放意识,在工作态度上有奉献意识,在教学对象上有全体意识,在教学关系上有民主意识,在师生关系上有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继续以教研组为单位兴研究之风,开展备课、上课、评课、改课、观摩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同时,各教研组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际,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另外,我们提倡教师做有心人,用心教书育人,用心积累,用心总结经验教训。如班主任把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到的班里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也可以记录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评议,进行叙事研究,还可以对成功的课和有遗憾的课做认真的剖析和总结等。通过及时地记录反思,就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三年来,我校有一百多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一、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趋同、行业特色消亡现象严重
我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是按行业办职教,各行各业都办了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学生需求意向的调整,部分学校更换了名字,随后专业也做了撤并、调整,一些热门专业随着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竟不约而同在各校落地生根,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只要社会需求的机缘存在,就一窝蜂上,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就业不足,而行业急缺人才供不应求;有的学校虽然校名不改,也以长短线为由跟风办热门专业,传统专业名字保留,但已有名无实;也有学校的专业仅是换个新名字,但换汤不换药,或者模糊界线,仅为迎合学生心理,并未做实质性整改。
2.盲目扩建校园,缺乏内涵建设
一方面是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突出,基本实验实训条件亟待完善,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历,技能不够,亟待历练;另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又在扩建校园、增加建筑面积,提高了资源闲置率。近年来职业学校升格热度不减,因而评估成了办学指挥棒,扩人扩地成了发展的主旋律。客观上讲,配置硬件也是为教学添力的,但是生搬硬套指标是不科学的,会因为圈院墙而失内涵。各校评估时仓促汇编的制度规章,这种“内涵”也基本只能当档案翻阅。
3.教师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集纳了普通中等教育分流的生源,接收了普通高等教育挑拣后的生源,教育对象宽入宽出,虽然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职业教育的教师少有高中教师“送学生中科”的成就感,也少有高校教师培养“杰出人才”的职业自豪感。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压力使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由于社会上长期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不认同,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
4.招生工作有待规范
对于许多职业学校来说,招生工作投入的精力远高于教学管理,每到招生季都是全员上阵的局面。和高校的买方市场不同,职业学校招生几乎是卖方市场,每年许多职业学校都要为招生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但仍存在一个怪现象:条件好的学校没有条件差的生源好,学费低的学校没有学费高的生源好。职业教育规范招生、资源合理配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管部门决不能置身事外,该出手时要出手。
5.校企合作有待深入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都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职业院校都进行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引厂入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企业冠名班、参加职教集团等,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部分校企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深入,不少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签订了一个协议,学生去企业参观、企业专家到学校举行讲座等,还远远没有达到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深度合作。
6.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主要有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平时成绩等。随着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日渐多样化,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
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上要正确引领,要把教学评价作为手段而不是结论,让教学评价起到促进学校自我修正、不断完善的作用,而不能因为评价产生相互攀比,从而导致一些学校弄虚作假。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职业院校要抓内涵建设
职业院校要明确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任何职业院校都应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教育部门要根据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建立不同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要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估的机制和机构,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职业院校要通过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专业设置要瞄准市场和产业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动态的,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该是动态的,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办什么专业。要树立职业教育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的办学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专业设置指导,提高高成本专业的经费扶持。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唯此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3.进一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改革人事制度
针对全省职业教育布局分散、摊子大、办学同质化现象,政府部门应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一批生源严重不足、办学师资匮乏、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的学校;合并办学专业趋同、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学校;对同地域的学校进行适当的专业调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师资流动机制,在经费渠道相同的职业学校之间可自由流动,在经费渠道有差异的学校之间可按需流动,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便捷的交流机制,而不是以企业和事业两个身份截然切断联系,这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
4.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职教参与职教的社会氛围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逐步消除社会偏见,扭转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让社会公众体会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5.健全制度,规范招生市场
政 府相关部门应制订政策,规范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加大监督整顿力度,严厉打击买卖学生的不法行为。调整职业院校结构布局,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由政府主导,各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配合公共传媒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公共传媒应积极为职业院校提供宣传载体和平台。职业教育只有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局面,才能真正具有吸引力。
6.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下,根据职业教育学制、学习形式、培养方式的多样性,创新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促进职教的发展。学生评价应不拘泥于理论考试,社会实践,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都可以抵相应学分。同时,基本的文化素质、道德规范的培养不能松懈,这是职业学校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坚实基础。学生就业必备的岗位技能,必须采用公共标准的测试进行考核,作为毕业门槛。职业学校也应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灵活学制,实现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改革创新职教评价体系,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劳动价值创造能力,作为评价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以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
7.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一、 学校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陈旧缺少交互
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交互工具,网络的交互功能可以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前由于许多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把校园网作为日常工作学习的平台,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共享、工作透明度的增加。学校网站更新缓慢,无深度新闻,教学管理上没有新的探索,学生没有什么新的活动,“电子信箱”、 “校长信箱”等的设立成为摆设……失却了网站的信息功能。
2.服务对象不明
什么人最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学校自己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其次是兄弟学校、上级领导等。由于网站设置的单一化,缺乏针对性,造成网站功用的无效性。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想他们所想,了解他们所需,如学生对课本与课本之外的知识的需求,教师对教学改革前沿的了解需求,教师对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学生与教师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家长对学校教学、子女状况了解的渴望,校友对母校了解的愿望等等,以充分实现校园网站的价值。
3.重展示,轻研究
学校网站中网页的设立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一些内容陈列,突出了“校园新闻”、“每周计划”等浅表性的资料,没有进行更为深度的挖掘,网页成了校史陈列室、展示板的延伸,而缺少对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 “研究性课程”等极具探究性课题的拓展延伸。
4.重“硬件”轻“软件”
不少学校现在已经拥有了先进硬件资源,但学校管理者较多地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缺少对网站建设的关注,使学校缺乏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更谈不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学校应用层面上来讲,又存在着硬件闲置、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校园网站几成虚设。
5.学校缺少相应的网站管理制度
校园网站的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而是所有教师的职责。规范的管理是网站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面对目前现状,必须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具体表现在:树立学校全新形象;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实现教学知识资源让学生在网上共享,节约教学成本;让学生和学校的管理实现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便于学生及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整合校友资源。因此,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应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方针,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展示学校风采为目的,坚持有利于提高教学与管理效率,有利于师生获取与交流信息,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对网络的监管作用。
二、 学校网站建设目标
学校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不仅投入了大量物力,更在教师现代素质的提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学校网站本着“让信息创造价值,让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理念,通过集体的智慧营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温馨家园,搭建一个学校与家庭教育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学生的成长服务。并利用网络在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内部和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让学校网站由单一的信息展示转向多类型信息交互的平台。为此,在校园网站建设时,要面向学校、面向全体师生。
1.创建一个学习的网站
网站建设的首要功能要定位在学习,即教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家长的学习,以及对外的学习。
首先,网站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园地”栏目力求涵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且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可以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利用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
其次,网站还应立足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教学改革”、“优秀教案”、“教学论文”等栏目,这些不仅集中了全体教师的智慧,也提供了业务、技术等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同时,网站还将从远程教育平台上下载最新教育教学资源并分类整理(每周由相关部门推荐可读性文章),其中很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这也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
另外,还可通过网站开展网络化政治学习,成为全体党员和教师开展政治学习的重要载体。
2.创建一个工作的网站
“学校公告”、“校园速览”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内部工作的重要载体。再则推行一种新型的办公系统,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实现即时办公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办公效率,更能扩大校内外交流,改“单独作战”为“团队作战”。
3.创建一个交流的网站
广泛交流是网络的最突出的功能之一,通过校园网站,学校内部的交流可以一种网状的方式超时空地在无时无刻进行着。“校园动态”、“名师风采”等就是学校以交流为主的重要信息栏目。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教师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美术组老师商讨,负责CI形象设计,色彩基调、色阶等网页形象设计;劳技组老师架构网页;各处室部门按网站栏目准备材料,如“教师风采”由教务处负责,“年段动态”由年段组负责,为网站建设打好基础。
三、 学校网站建设的实施途径
1.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为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网站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首先,做好学校自身资源的收集整理,将这些资源上网并不断更新。其次,努力做好与校外优秀网站的合作工作,以交换资源等形式获取他们的各类教学资源供网站使用,以便教师随时使用课件资源,对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实施信息化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2.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校网站的吸引力
学校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极积性。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定时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并应用信息,促进学习。学校网站还可开设学生论坛,邀请学生做适合自己兴趣爱好栏目的版主。不定期举办电脑作品比赛、校园网络文学比赛、校园读书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网站并参与其中,同时取得宣传的效果。
3.学校各部门参与网站建设
学校的网站要求各处室及时提供信息,在网站中划分一些板块来安排各处室的内容,这会使学校管理工作更为有序,网站的内容也显得更丰富。同时网站为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外界展示自己:上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发表课件,学校评优等,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4.加强网站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维护
学校网站除了在技术上对服务器进行安全配置防止黑客或病毒侵袭外,在网站内容方面特别是动态栏目内容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学校网站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工作是必要的。过滤是通过网络技术防止某些不良内容出现在网站上,这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监督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商业网站动态内容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而学校网站建设一般只有一个人负责,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来随时检查网站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校园网站管理。
5.运用多种宣传形式提升网站知名度
(1)注册搜索引擎,让别人能“搜”到你。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或网站如雅虎、搜狐、百度等都有网站登录功能,可以将自己的网站在他们的网站登录网页进行注册,将自己网站信息登记进去,这样网络用户在查找相关资源时,便可轻易地进入到自己的网站。
(2)到一些优秀教育网站“做广告”。比如说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的论坛栏目,通过一些专业手段发贴,通过为这些网站的用户提供本校网站的会员帐号等形式吸引用户。
一.用赤诚和奉献铸造师魂
1.做人真诚,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应是师魂的核心,而“真”字则是人格修养的基石。因为“善、美”也只有在“真”的基石上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我把“真”字视为我做人的准则。对领导,我说真话,哪怕逆耳;对同事,我讲真情,哪怕曾有隔阂;对学生,我授真知,若自己知识有限,我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2.思想纯正,将教育事业视为个人的第二生命。
我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一个解放初从私塾走出来的能激情吟诵“巍巍乎昆仑”的老先生。父亲为他挚爱的教书生涯奔波了一生,虽然父亲现在去世了,但他教育生命依然在我血液中流淌。我的弟弟是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如今我的女儿也走上了讲台。教育不仅是我个人的第二生命,也是我们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二生命。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党忠诚;作为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思想纯正,从未参加过任何不良组织,从未干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
3.追求卓越,有坚定的教育理想。
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十分偏僻。我的教育理想是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虽然这一理想的实现充满坎坷,甚至终其一生也许难以实现,但我坚定不移。我愿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二.用勤奋和创新彰显能力。
1.勤奋学习以增长才干。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努力让自己拥有知识的河流。我自费订阅了《英语周报》等报刊,购买了李阳疯狂英语磁带,勤写读书笔记。在教学上,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且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教研的同时,我十分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个人的教学实践,研读教育理论,撰写教学论文。
我又是一名校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角色的转变催逼我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我一方面向书本请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书籍从此摆上了我的案头;我一方面向同行求教,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我更是注重向教育专家学习,各种校长培训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
2.创新工作以革新面貌。
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
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并且师资良莠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大胆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体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然后上岗的教师再由班主任自由组阁,落岗的教师则由乡中心学校安排到小学任教。
管理思想改革——凝聚人心
一些学校是以刚性管理为主,教职工有抵触情绪。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尝试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职工关系十分融洽。像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一定让教师代表参加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像考勤工作,较之过去更为宽松;像教职工个人生病及家中婚丧之事,我都会去看望或慰问。
平面整治——创造育人环境
任职几年来,我带领我的团队先后兴建了学生食堂、学生厕所、排球及乒乓球运动场,扩建了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的石桥,水塘边栽种了垂柳。为彻底解决垃圾存放问题,我们购买了几十只垃圾桶,并与校外村民协议了垃圾运放一事,垃圾历史难题终于解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教学——凸显特色
德育工作突出以活动育人,改变过去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学工作我强调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近年,我正在教师中推行“教学练”这一教学模式。
三.用执着和坚守感受辛勤
距离没有让懒惰成为理由。我现在所工作的学校距离我镇上的家有三十里地,我从未因这三十里地而迟过一次到,也从未缺勤过。我在中心学校工作期间,每天早晨七点半一定准时到岗,风雨无阻。担任中学校长之后,我把家搬到了学校,妻子也只得跟我一起从镇上迁下来过清苦的日子。在老人生病及去世的日子里,我让妻子去照料,为不耽误工作我只请假三天。
贫瘠没有让坚守成为虚言。我所工作的学校在物质条件方面不是很好,但我从未有过放弃与逃避的念头,虽然我有过多次能离开的选择,但我没有,因为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灿烂的教育之花是我的执着追求。
四.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业绩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个人在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撰写的论文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年度考核中我多次被评为优秀等级,2004年我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校长,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拼搏,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三年间,考取三个黄高生,近六十个一中生。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绿化先进学校”,并破天荒获县中考进步奖。我个人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五.用清贫和无私诠释廉洁
当科任教师,我从未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更没有通过补课获其他方式收取学生费用等违纪行为。当校长后,我更是严于律己,从未通过职权谋取过一己私利。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的原则。学校的大型建设,均通过县招投标中心运作,全程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学校财经,凡开支超过伍佰元即要三个以上的教师签字,学期结束后所有账务均经职代会审查,坚决杜绝不良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