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生关系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28

导语:在师生关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师生关系论文

第1篇

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应当通过心理疏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扫除心理的困惑,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以及耐心的方法,扫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他们满怀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让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也深化了政治教学的思想引领效果。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谦让既是在尊重别人,也是在提高自我、陶冶自我,这一点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强调,但是仍有学生存在着争强好胜的思想苗头,笔者教学后和存在这些思想的学生进行了谈心,了解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深入发掘思想的根源、诱因,对学生循循善诱,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这种思想是错误、片面的,让他们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有了这样的心理疏导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摒弃争强好斗的心理,才能够有效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德。

二、引导正确对待社会思潮,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或落后的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强烈的碰击,如何帮助学生筑牢思想防线,抵制腐朽观念的侵蚀,是广大政治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笔者结合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思潮,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教学中,笔者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案例,开展教育引导之外,还引申开去,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相当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对金钱至上理念较为推崇。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倾向开展了专题讨论活动,以金钱的作用、金钱的实质、人生的价值,以及金钱是否代表一切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生应当有更为高远的追求,人生应当有更加切合自身的定位,金钱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一个人应当在社会这个集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一味追求金钱是一种低俗的表现,是一种人生观念歪曲的现实反映。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刻教育,能够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对待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灵的净化程度,对青春期的学生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让他们内心充满积极向上的追求,以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帮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让学生安心学习生活

第2篇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指配合得适当、匀称;在哲学中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假若师生关系能处于平等、互助、自信、融洽、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它能促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要把握得当,处理得当,就能在班级管理中使师生相互尊重、信任、依恋与交流。所以,和谐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环境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班级管理的必然。

2班级管理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培育途径

2.1信任与尊重

信任、理解、互助与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信任学生,最重要的是相信学生具有可教育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1]。”为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建立这样的信念才能成为一种力量,才能在这种力量的帮助下发现学生的才智与禀赋,才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维护他们的尊严。对教师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宽容的、信任的、尊重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意味着教师教育思想的愈加成熟,具备了科学看待教育教学的能力,这样的师生关系,使二者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无阻,师生关系自然和谐稳定长久密切。例如中学时期很多学生都有“逆反心理”,体现为思想乃至行动上的独立性,开始有了成人感,但多数学生立场站立错误,把很多错误信息坚信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精神进行正确引导,给予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信心并给予尊重。这样,在信任与尊重学生方面,师生关系和谐共处效果就大大提升,假如一开始就责骂、训斥,那结果可想而知。

2.2倾听与关爱

如今多数学生由于某种原因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贫穷、成绩不好、人际关系不如意等等,这些都造成学生在面对这些危机时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思想正处于过渡期,叛逆思想严重,因此教师更应该时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解决奏效的,但作为教育者,在处理学生关系中就应该给予他们多的支持,多的分析,多的关爱,并积极引导,才能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方面寻找不足,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才不会自暴自弃,才能保持青春蓬勃的进去精神。例如早恋在很多中学盛行,一味去杜绝,去明令禁止效果不仅很小,而且还会认为老师思想迂腐,固执,跟不上时代。此时教师就要以自身职业道德操守与个人魅力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从小事入手阐明早恋所存在弊端和危害。如让早恋的那一对学生假扮成一对现实夫妻,根据他们所处的人生位置讲明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等,从中找出只有脑海里拥有知识才有赚钱的本事,才能不被社会压力所束缚,这样的因势利导,成效极大,学生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真正的为人道理。

2.3期待与欣赏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以他们认为正确的成功渠道去努力,去完成教师给予的期望,并充分相信他们能够实现目标。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在教育条件、师资水平和学习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班主任的期待与学生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2]。因此,期待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源泉,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期望,促使学生产生理念并为之奋斗。同时,在学生为之奋斗努力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以欣赏的态度促使他们更加迈步向前,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鼓励之情,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具有自信心与责任感。

2.4合作与认可

在班级管理中,师生相互合作能使班风更加融洽和谐。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3]。”因此只有相互合作理解,才能产生长久自然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认可作为对学生的肯定在班级管理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求学生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以认知指导情感,以情感激励认知,二者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必然会在班级管理中保持长久的和谐师生关系并顺通无阻。

第3篇

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在诊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对相辅相成的特定关系,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体是医患双方,现逐渐扩大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团体与求医相关社会群体的双方。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亲密合作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却因多种原因变得相互对立,剑拔弩张。据中国卫生法学会统计从1997年开始,医疗纠纷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这正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对全国7所医院528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与紧张的占29.22%,比较和谐与和谐的占24.23%。数据中可窥一斑,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高于认为和谐的比例,医患关系紧张趋势正在加重。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诊疗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医疗技术显著提高,但同时,医院存在不合理收费、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冷漠等行为在个别医务人员身上还能看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医患矛盾产生、甚至是激化而出现一系列的不和谐现象。总体而言,医患关系正趋紧张状态。

二、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表面上看,医患关系紧张是发生在医与患之间的,但其背后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制度原因是根本。“看病难,看病贵”,制度成根源。由于当前的医保制度,患者看病绝大部分报销比例较少,自付比例较高,患者把就医行为理解为消费行为,导致认识上的错误。现行的政策对于大型的综合医院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医疗体制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理顺,补偿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的医院包括基层的医疗机构都需要院方自己解决职工工资、福利等成本,以致“以药养医”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服务偏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加深了社会舆论以及老百姓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和误解。同时,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

2.院方责任意识渐淡薄。医方出于生存,同时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将医患关系物化,“开大处方”,甚至“收红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责任意识淡薄。同时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医院未采取有利措施,对医生也疏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术、伦理教育欠缺。同时医院缺乏人性化施医的理念。资源出现短缺,优秀人才比例少,全科医生缺乏,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稀有,以及医疗设备的稀缺等医疗资源也成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瓶颈。

3.医务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能谨记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医务工作者甚至触犯法律;个别医务人员工作态度冷漠,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做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深了医患双方的误解和鸿沟;现行医疗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几乎没有沟通,医生为躲避责任,保护自己,采取“小病大检查”,开不必要的检查单,加深患者对医生的失望;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凭借自身在医学知识技能的优势,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此外,由于医患双方的立场不同,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现有的服务模式也无法得到正常沟通。

4.患方医学常识需加强。患者方面由于在医患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直倍受同情,在提到医患矛盾时,大家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医方。所以现实中,由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的局限性不了解等将医生神化、医术神化,认为医术万能与现实产生落差,因此,产生失望等消极情绪。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的调查统计,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占93.8%,希望少付医疗费用的占51.5%,无理取闹的占49.5%,对治疗不满意的占37.6%。另外,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重了医疗纠纷发生的频率。此外,现有的关于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仍有漏洞,立法不健全;社会民生问题多,高房价、难就业、收入不公平等现象,加深了矛盾激发的可能;社会新闻媒体为博取眼球,追求效益,故意挑事端,进行不实报道,以点概面,对医患紧张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不理解现象等原因也成为了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中国将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乱收费,、以医谋私、收受红包、开单提成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行业纪律。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如何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缓解的途径也有多方面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三点。

1.政府应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政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战略任务与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政府对医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保证医保制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扩大社保基金筹资渠道,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增强了公共医院的竞争力和运行资本。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办医。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有的放矢的办法缓解医患矛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迎难而上,扭转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不适用公益性目标的现状,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医疗信息生态建设。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患者个人的就诊信息也能全面反映出来,有利于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也免去了患者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医患矛盾,增进了医患互信,政府应该负起责任,尽快调动各相关机构、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信息生态建设。政府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找到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狠下决心,共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畅通群众请求渠道,广开言路;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法医风;设立投诉中心,医学法律咨询中心,让患者有地方可说话;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可效仿电信公司进行打分制,督促医方的责任的担负;改变原有的评价模式,将生态环境建设、文明环境建设纳入到考核模式,调整医院的办医目标。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道理的宣传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宣传,积极通过舆论化解医患矛盾,鼓励换位思考;引导媒体宣传医患之间美好的情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提高其职业荣耀感。

2.医院要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意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院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文明医院建设。医院要将自身定位为公益性质,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医法医风医术口碑的考核,加强医法医风建设和医学伦理教育,尊重生命。医院是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平台,是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地方之一,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场所,医院要真正确立自身公益性质和地位,从机制上消除或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真正保证“病有所医”。同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避免加重患者的负担,改变“开大处方”的现象;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对自然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院方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舒心。另外,政府想要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配合,所以,这些机构需要梳理大局意识和生态文明的观念,主动、积极的将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推进中国卫生行业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现代化。

第4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积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2.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积极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进行自主学习,感悟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让学生能够理解,然后促使自己进步,逐渐适应这个社会。

3.要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还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才能更准确、更细致地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教师进行详细的备课,才能精心设计出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教学内容的参考书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2)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道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要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认识自我,感悟做人的道理,并且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和成长。(3)教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深入把握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这样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第5篇

摘要: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31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第6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以及养成教育。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由原来的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这种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一)教师示范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学新内容时,教师要先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基本功“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时,虽然把动作要领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实际做这些动作时,不是多跑一步,就是少了一步,很难准确地把这些动作做好。这时候,教师不能过多地责怪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即使动作做错也不要紧,改过来,再进行练习。教师也要先分解动作,做好示范,让学生用慢动作去体会动作的特点,再去练习,等到练会了、练熟了,再到实际对抗赛中去应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示范下,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学好这些动作。

(二)群体参与法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都动起来。然而,教师有时候怕一部分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比较积极,但另一部分学生不积极,热情不高,这样,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体育课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类似游戏的运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去,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练习十人多足跑,自己结组,自己练习,二十分钟后进行比赛,第一名有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一节课,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运动。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任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力,我采用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要在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进行。比如,有一次为给学校运动会筹备中长跑人才,我进行了任务式教学,让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成绩在前几名学生的就是我要选拔的中长跑运动员。当然,任务教学法也不只是用来选拔学生,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也采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师生关系

在大力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求得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看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成功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承担着引导、帮助和支持的角色。师生之间的良流协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尤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推动学生课内外自觉自主学习的动力之源。

一、何谓“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它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和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师生关系如何,学生是否对教师有着崇敬和喜爱等正面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智力活动水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在于使学生具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存在于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之中。这就对高校外语教学的课堂气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思考积极活跃,情绪兴趣高涨,互动和交流渠道通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注重自身素质修养,形成自己的风格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想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成长和提高,自己先要以身作则。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展现给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其次,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上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断充实锻炼自己,开拓视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好再培养一些艺术特长,如美术、书法、声乐等,将特长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产生敬佩、崇敬之情,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不宜盲目地模仿。例如,内敛稳重的教师应以儒雅的学者风范使学生折服,而不是以生硬的幽默取悦学生。

(二)转变观念,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不难看出曾经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平等性。这种观念无形当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屏障,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当今和谐社会,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绝对权威、高高在上的日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爱戴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如今的高校学生,知识面广,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传统的师生观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已被颠覆。所以,教师面对他们,应放下架子,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当中,适当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感受,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成长和提高的服务者。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于严厉和专制,但也不能完全和学生“打成一片”,更不能成为学生的“保姆”,任由其发展,最重要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使距离恰到好处。

(三)真诚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同时,注意个体差异

在保证师生的地位平等的同时,还应注意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做到不偏不倚。无论英语水平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平等的对待和真诚的关怀,渴望品尝成功后被人认可和称赞的喜悦。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肯定,就会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激发起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英语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同学,也许可以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口语表达一般的同学或许有着超强的表演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

高校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应该以真诚的态度予以指出,并提供指导性的具体建议,同时要讲究说话的艺术,选择合适的时机,切莫讽刺挖苦。

(四)常常自我反思,敢于自我批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如有些学生无视课堂纪律,作业作弊、逃课等等,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冲突,而解决师生关系冲突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冷静处理,学会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是否我的教学方法不当?我采取的方法是否偏激、粗暴?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所在以及自己思想与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并敢于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批评。但是教师不能为了解决师生冲突而放弃原则,屈从于学生的压力。教师应该在检查自身问题的同时,取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学识渊博经验老道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也难免出现误差,一旦出现,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顾及面子而固执己见,以免误人子弟,给学生留下虚伪糊弄得过且过的不良印象。

四、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学生,也都曾经对某个老师产生过喜爱或者厌恶的情感,回想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感不知不觉被融入了老师所教的学科,影响了我们对待某一学科的态度乃至成绩。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的这种“正移情”,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将得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6

2.蒋小青;英语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4年11期;64-65

第8篇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第9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教师将要讲授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良好的习惯。因为通过预习,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习更积极主动,保证学习的高效率。因为预习是课堂的前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既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又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预习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应该练习熟读课文,在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应该让学生对于预习文章进行熟读练习,保证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同时,预习时应该把每个自然段详细标注一下,对文章的整体分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能大大减少课堂标段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是预习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学生应该把生字标注出来,并且预习生字。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消化,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合理使用教参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参考书是一个小老师,是学习的一把拐杖。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习惯,使其能够从参考书中获取更多信息。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选择教参书,因为当前市面上有许多教参书,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把关,帮助学生选择与教材紧密相连,对学生有更大帮助的参考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教参书的方法,只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参书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预习时应该在自学和记住参考书的基础上展开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大概内容。但是在课上教师讲课和练习习题的时候学生尽量不要使用参考书,避免分散学习精力。在养成了良好的使用教参的习惯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更丰富,达到教学目的。

三、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语文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生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留心观察中找到语文学习的素材和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从形状、声音和味道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到的事物,例如观察杏之后,比较与桃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注重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践的习惯

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既需要学生动脑,又需要学生动手。只有多听、多读和多写,进行相关练习,才能够使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养成实践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相关的动手实践,例如,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锻炼写作能力。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小说,把自己的世界写成小说,不求水平多高,关键在于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练习实践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只有经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够真正提高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找寻一些课外的素材让学生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书籍,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找寻快乐。经过长时间积累,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会更丰富,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六、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书写的质量和水平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就需要教师做好榜样,在书写板书的时候应该合理设计,进行规范的书写,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重视身教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书写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为学生加分,良好的书写也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