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28
导语:在科学素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差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我校教师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由“布置大量作业,机械重复训练”转向“注重检测,及时矫正”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回报.例如,1994年以前我校在中考、县统考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10名以后,自1994年以来,中考连续三年平均分和“四高一低”评估得分均名列全县第二,初一、初二的统考成绩稳定在前五名之内.
4.由“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
为了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我们把过去那种作业留在课外,老师批阅一勾到底的做法进行彻底改革,变课外作业为当堂作业.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避免无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
5.由“教书”转向“教人”
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差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我们坚决地批判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们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根据这些规律,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复习引入出示目标达标导学达标练习达标检测.
(1)复习引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一环节不可拖泥带水,语言应生动简洁.
(2)出示目标当新知识引出后,用小黑板及时亮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对目标作一简要说明或解释,并强调能级,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3)达标导学重点是“导”.如何“导”?我们认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学,然后教师提问检查,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则启发诱导,精讲重点、难点及信息反馈中的共性问题,从而达到分层落实目标的效果.
(4)达标练习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其中精选习题尤为重要,习题要注意紧扣目标,题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变合理,螺旋上升.而且题量安排要适中,题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师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要认真把握,及时矫正.
(5)达标检测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10分钟左右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或集体批改或课后批阅,并记下典型错题,课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和学生班级状况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结构是知识传授结构、时间安排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等子结构的集合.只有这些关系有机衔接,和谐有序,才能产生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四、“检测”与“验收”相结合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指导思想,通过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电化教学的运用,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内化,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旨。
正当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就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1.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注人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重视不够;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传授前人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纸下。启发式教学则不然,它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改革传统教学偏重结论,通过向学生讲授或推导结论、公式使之懂得并记住结论或公式的注人式教学,推行既注重结论又注重得到结论或公式的方法和思路的启发式教育;改革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被动教学,推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化教学。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启发式教育,有两种方法可供借鉴;
1.1启发思路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讲清思路的教学模式上,而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路,让其了解分析论证问题的思路、探索研究课题的方法、并随着老师的讲解而积极思维、逐渐深人,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教学法除可运用于课堂教师讲授以外,还可运用于其它教学环节,例如: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及讲评,都应把侧重点放在思路上,不能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而要进一步关注、引导其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思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效应。
1.2解决问题教学法即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更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讨论、判断、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理沦,可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结论有不足之处,也可适当介绍,让学生去阅读、思考,也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人、眼界更开阔。
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张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多地引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或辩论,邀请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专题讲座、演讲等。启发式教育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确切地讲,它应该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具体执行时不要求其全部内涵在某一课堂中都体现出来,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具备这种思想并随时融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2.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
在教育心理中,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同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新知识被纳人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并获得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血肉”和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而机械学习是学生在考试逼迫状态下的一种被动学习,学生不仅感到精神压抑,情绪苦闷,且智力活动变得死板,不通畅。
课堂教学怎样促进有意义学习,关键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把讲授、辅导、自学结合起来,并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尽可能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思想和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在加强学生的训练上下功夫,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少而精的原则贯彻于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宜多开展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自学、去思考,同时与同学相互学、与老师相互学,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营造出一种宽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与心、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直觉等和谐统一,实现认知、能力、人格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3.立足学科特色,着眼未来发展,把人文素质教育融汇贯通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1)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挖掘学科理论重大变革的丰富思想内涵,适当穿插介绍学科历史内容,充分展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继承、创新、发展能力。任何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及任何重大理论要获得普遍的认同,都需要时间积淀和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在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自然规律和理论的剖析过程中,不应光见成果,还要力求见精神,从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中受到感染,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突出贡献,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学科知识外,更应教育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自然和社会,对学生实施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整体的宇宙观的教育。例如:在基础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诸如存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静止与运动、对立与统一、全局与局部、特别与一般、守恒与转化、量变与质变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在教育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及掌握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如讲到嫡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时,联系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浪费能源、滥用资源的现象,教育学生从科学观念上理解、重视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
4.加强“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如交互性强、表现力丰富,适合个别化学习、共享性好等),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同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故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电化”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学科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基础是培养文化素质,核心思想是做人,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寓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修养,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理有阳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里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安徽的一位中学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让学生用小刀刮自己的脸,直到鲜血淋漓。还有一件更让人触目惊心的事,某地一小学有个小学生偷了同学的东西,老师用尖刀在这位学生的脸上刻了一个“贼”字。诸如此类缺乏爱心得做法,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道:“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因此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新知识,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对生活的新鲜感以及思维的张力,并把这种新鲜感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发言、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如,在讲孟子的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同学们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后,让大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受,一个人如要成大器,是否如孟子所说,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住磨练?有的同学提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并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实例来旁征博引,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教育家海伦凯乐,音乐家贝多芬等。还有的同学提出,在现代社会,“成功是成功之母”,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等,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采用书面语的比例大约只有10%,采用口语的比例竟高达90%。可以说,口语已成为人类语言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最便捷的工具。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优美的课文,要求必须读得准确流利,能达意,有感情。
2、大胆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课堂即兴演讲,每次每人2─3分钟,当场给每个学生打分,并由学生或教师点评。
4、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感受最深的文章的内容,或者是成语故事。(要求同学们充分利用阅览室,读书看报,寻找素材,做好准备。每次讲完课文之后,留一会空余时间,让1到2名同学轮流讲述)这种做法,行之有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口语表达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避免了“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里有,嘴里倒不出来。”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做人能力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人学”、“心学”的文学作品,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以及做人的能力。它的效果和抽象说教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性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培养学生的良知。著名的道德学家赛缪尔 斯迈而斯曾经指出“一个人没有良知,他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他将做不了任何事情,哪怕他身居高位,名声显赫,也是品行恶劣的人渣”。 良知能使一个人坚定地站立起来,能摆脱自己的激情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人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符合他所属的社会或群体的利益。
其次,培养学生的爱心。“爱”能使人美丽,使人愉悦,使生活变得美好﹔爱也能给人力量,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但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有一颗博爱之心的人才能拥有。正如古人所言:“爱人,人恒爱之”。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怀揣一颗“爱心”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爱”、社会的“爱”,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
第三,培养学生学会宽容。宽容是人的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人心灵有回旋的余地。宽容的人能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与人成功地合作,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学会宽容,能保持一份好心情,给别人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创造机会,使自己被社会或群体所接受,使自己拥有发挥专长和能力的舞台。正如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讲究双赢或者全赢,企求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工作关系,认同家和万事兴,团结力量大。
第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功做人、成功做事的最有效的保障。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敢于面对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挫折,才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并以无畏的勇气战胜它。有责任心的人就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会非常认真和严谨地选择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自己的行为失范﹔就会终其一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并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
第五,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祖先的遗嘱。它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有一颗永不停止的进取心。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安于现状,追求新生活,攀登新目标的精神,是一个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发掘自己潜能的动力之源。
摘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实践从专职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并正确处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两大方面论述专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专职教师探索成长综合能力全方位知识提炼共性的知识
一、培养自己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一)首先要具备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关系到活动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指导团体教师间的配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的协助。这千头万绪的琐碎工作需要有人去统领.这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需要有人去协调。专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学科的教师。多个部门,专职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好学生,调节好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赢得其他各个教师、人员包括兼职教师的积极配合还要校外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集体指导,以提高课程质量。
(二)要具备活动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调亲历和体验,具有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课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专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实施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际活动的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二是对其他兼职教师活动指导技能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例如我校每个学年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展开四次大型讲座.这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我还在平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指导。
(三)要具备信息驾驭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中学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实践或网络世界中查询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要想利用逐步建立的校园网、地区局域网来进行班级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自身先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捕捉信息、筛选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由国家统一设置.但主要靠地方特别是学校具体开发实施。学校应根据国家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研究性学习计划.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以及班级研究性学习计划。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课程,地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它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主要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专职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内容组织的准则.实施方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等要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编写。
(五)要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专职教师承担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由于这是一门富有特色的新课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探究。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专职教师在科研中学会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感觉,主要是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不多。如果仅仅靠报告讲解.告诉教师怎样搞科研。恐怕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但是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科研的完整过程.那么他就会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真正的感受。这对教师本人的提高和指导学生都极为有利。
二、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知识
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f-IN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全面的专家。不同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的现象处处可见。物理学中同样是水,有液态、气态、固态;化学中同样是碳,但有最硬的固体金刚石和最软的固体石墨存在;语言文学中同样的字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的句子意思不同;通用技术中做出的结构不同的小板凳就会有不同的特性。经济学中不同企业的结构决定不同的经济效益。
我过去很注重学习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相变化不大,几年下来,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我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例如一个学生小组研究“空调机制冷的问题”,他们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也一定会发出同样能量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所以,专职教师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知识我在归纳分析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发现:数学《周期函数——一三角函数的运用》;物理《声波的传递》,《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钠,钾,等同族元素相近的性质》;音乐《摇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育《体育舞蹈是人体周期的运动理想方式》;政治《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系》等课题有着一个共性——周期性。运用数学中的重要的周期函数——三角函数来剖析物理上声波。左图像表示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音叉波动25.6次。我们是听不出这种波动的,只能听见“呜……………”的声音,是低频产生的浑厚的低音。
音乐也是有周期性的节奏变化。节拍是周期性重复的,将音乐分成重复的组。如果我们把一首音乐的音符音阶随时间的变化看成一种波动,则音乐由周期中的周期来表现的。体育舞蹈中的众多周期变化。例如:华尔兹(waltz)为3/4拍节奏,每分钟5660小节。二小节为一循环,生理学实验证明,身体的血液循环充分。体育舞蹈对人自身的心跳周期和呼吸周期的改善大有益处。
在美术中我们把图形的某些部分每隔一定的位置或时间重复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周期性的轨迹。制作成各种装饰画,也可用作包装材料图案.效果新颖、应用于印染行业、装点游景点等。如图形具体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整面墙壁用一幅周期性图装饰,建筑陶瓷纹样、分形纺织纹样设计及其印染工艺、时装。用于信息加密防伪。在政治经济学中政策周期是人受到客观的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制定的周期变化,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存在互动的关系。股价走势图和和声很相似,都是周期中有周期,看到股价的走势图,仿佛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下图是美国市场(1789年一)的特大超级循环级波浪中的第五浪中的五个子浪。其波澜壮观地反映了美国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时起时落,某种程度上也按周期展开,从欧洲的黑暗时代至今的1000年级波浪是由5浪构成:第一波:从黑暗时代TheDarkAge)到商业革命时代(CommercialRevdufon、第二波:1350年-1520年调整商业革命时期;第三波:1520年一1650年资本主义革命(CapitilistRevolution)伊丽莎白时代;第四波:1650年一1760年;第五波;1760年一1850年工业革命(IndustriaIRevolution)语文的诗词诗歌都是有押韵和固定形势和节奏的.压韵容易记忆。生物中的食物链、生物钟;地理中天体运行模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四季气温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生理学中的体肺循环、心跳呼吸的周期、心脑电图。
通过揭示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感受使我们对众多学科教育的认识大为统一、完整,从而对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指出综合能力培养和教改创新方向。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以上是我从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得到启发。专门研究总结了周期性理论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加深了同一知识、同一思想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学习的是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科目,再加上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脑、手并用,用实验方法去探索和学习知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微末见解,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一点点用。
一: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带路人和榜样,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就好象一个不认识路的向导是不可能带领游人饱览美丽的风光名胜的,甚至还有可能带领大家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拥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从而引领学生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前进。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培养其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境。建构式教学理论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就应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刺激,让学生养成科研和创新的习惯,因为“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以加以巩固,否则就会遗忘”,而当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就很难丢弃。所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习惯,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科研和创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时时想到用科研和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年我教的一个班级是从全年级中挑选出来的学困生,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先天素质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能谈得上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吗?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为学生做了“魔棒点灯、小猫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实验。神奇的实验现象把学生们都看傻了,引起了他们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充满了好奇心。接着我又请学生上讲台,亲自来做这些实验,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我让尽量多的学生亲自试了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随后的空气的组成这一节教学中,有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在演示完实验后,我提示学生能否自己寻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白磷在钟罩中燃烧的装置,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我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一周过后,居然有二十三个学生带来了他们的作品,令我大为吃惊,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方案(1):材料:去底的输液盐水瓶(带胶塞)、脸盆、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2):材料:去底250毫升矿泉水瓶(带盖)、大碗、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3):材料:破试管(去底)、胶塞、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制小勺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通过做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精神,拓展了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心中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神秘和畏惧,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科研和创新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科研和创新可以是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进行的,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培养了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随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化学实验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例如:讲硫和磷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硫和磷的量若小,演示实验的效果会很差,几乎看不到现象,量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又太多,威胁到师、生的健康,污染了环境。我就想到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新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制作这个新装置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给了一周的时间。一周后,学生交来了他们的作品,如下:
装置一、材料:广口塑料饮料瓶(农夫果园果汁的瓶子,带盖)、铁丝、蜡烛(用于密封)、小铁勺、温度计、塑料饮料管、铁制白酒瓶盖
原理:将小铁勺固定在铁丝上,当作药匙。将铁制白酒瓶盖固定在小铁勺上方,用以盛水,在饮料瓶盖上钻三个小洞,分别将药匙、温度计、塑料饮料管固定在饮料瓶盖上。药匙中放硫和磷,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铁制白酒瓶盖中,测量水温的升高,从而观察放热现象。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的气味可通过塑料饮料管闻到。再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硫,饮料瓶盖上,避免了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环境。
优点: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环保、观察全面、效果好。
装置二、材料:铁丝、青霉素瓶(带胶塞)
原理:将铁丝砸扁盛放药品,点燃后放入青霉素瓶中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一.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的含义
随手翻翻书刊,也许就能看到“价值观”这个词语。在被用来评说当今青年一代的言论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如此一个与人的评价相关的词语,它的合理含义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价值观反映的诗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结构,属于认识的哲学范畴。哲学指出,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见解,它反映了人们的人生目的。社会行为对集体,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对人的价值观念的表现。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哲学的重要概念,的科学价值观是与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其价值原则的,它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它强调个人本位,萌芽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而成为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既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发展和实现人的的个性。综合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我认为科学的价值观及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是用科学的态度总结出来的关于人的发展趋势。
二人的主体能认识自身
关于人对自身的认识,在人类的哲学史上有段曲折的演变历程。我个人认为,人是完全可以自我认知的。这里我想用自身的认识精力来加以阐明。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学阶段时的自我认识过程,第二个阶段是适应社会的自我认知过程。求学阶段的自我认知过程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小心阶段,每当被老师当场提问而且没有回答上来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羞愧与自责,然后就会默默地在课下补上来以争取下次在被老师叫到的时候正确地回答上来。这是对自身落后于其他同学的一种认识。当看到书中或影片中某个人物经过一段坎坷与磨难后,最后实现了某种让人羡慕的结果时,内心中就会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与之相比较,看是否具有相同之处,如果与自己的某种经历相似,内心便会被深深触动,并暗自下定决心,也要换取与之等价的结果。这是一种对自身荣誉感的认知。当偶尔间一次考试后,名次突然跃居前茅,就回联想到以前课堂上的踊跃表现促成了这样的名次,这是对自身付出的有效回报的认识。初中阶段,原来经常在一起群体突然分解,形成不同的帮派,学习好的学生不敢和学习差的学生多交往,害怕与他们交往后自己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对自我欣赏的认识。当平日里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突然考到自己的前面,心理上就会对他产生防备,认为他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自己也一定提高警惕,防止他为自己挖下陷阱。这是一种对自身不甘落后与他人的认识。有时,为了赢得某种荣誉,自己会制定出一种意志或行为方案,并料定结果会如愿。这说明已具备一定的行为预测能力,这是一种对自身肯定的认识。当一个小偷在偷别人东西的时候,突然被一人发现,并以他强健的身体去收拾那小偷时,这是,我会怀疑那个见义勇为之士是出于哪种动机,是社会,还是威严。当我对一个女孩说我爱她的那一刻起,我就时时都会有一种责任感。这是一种在社会当中无形地被赋予的价值取向。
哲学关于人类自我认识的解释是上溯到人的本质的问题,认为人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它从实践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证实了人是可以自我认识的。
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主体具有促进作用
这里所说的主体能动性是指人在总结、认识其自身在过去某个阶段发展趋势下的价值取向后,反观其在过去的发展趋势,反思其中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将其中的肯定因素整合为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合理因素,使主体向着既定规划的趋势发展,以达到自身理想的发展方向,促成主体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人既是生命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个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是自觉能动的社会主体,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改造自然,从而使自然为人类所利用。地球上许多自然因素曾经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人们未曾屈服过,发挥了主体能动性,使那些因素变成了为人类所服务的条件。法拉第、富兰克林、牛顿、诺贝尔、柏努力、托里拆利……这些历史人物都将自己的潜力在客观世界中有效的发挥,而成就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勇于发挥主体能动性来把握自身的发展,结果创造了优秀的科技成果,同时,也成就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和时代的价值。我国著名的生物科学家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在他的人生成长历程中,伴随着那股矢志不渝的坚韧,他勤与实验,在无数次的实验中终于掌握了生物遗传的规律。袁隆平在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中,被人们讥讽与嘲笑。但他相信,自己按照既定的人生目标去奋斗,总有一天会成功的。终于,他的坚持与把握使自己成为了时代的伟人。科学家钱学森,在我国的火箭推进领域中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去美国学习先进的火箭推进技术,因为表现出色,经常与其导师研究前沿课题。在美国提出优厚的条件使其挽留时,钱学森坚守着自已的价值取向,依然回国发展,今天,我国的“神州五号”已向世界宣告了一个奇迹。
哲学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作用的观点是人的本质和价值实现。它指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在观念上和实践上,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把握造成社会的文化、文明,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在创造和发展历史是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已的存在本质,正是人的这点特殊存在和特殊本质,决定着人的价值或意义。自在的自然物不是为人的存在,不具有满足人作为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创造活动,才赋予物以能够满足的需要的价值意义,物对人的意义即人的活动对人自身的意义。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观价值的现实力量,人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主体活动的结果适合主体自身和整个人类生存发张的需要,能够为主体合理地占有和享用,这种主体的能动性、主观因素规定着主体活动的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人的价值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主体何以有效地把握自身的发展
既然人的主体可以完全认知自身,同时也能发挥主体能动性来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形成。那么主体对自身的发展肯定可以做出一种定性的分析,即人的主体能够从客观的因素中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分,来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主体必须有辨证的批判思想。哲学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辨证唯物主义要求辨证地认识周围世界,它要求从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出发,既看到积极的方面有看到消极的方面,防止人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产生片面性。也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保证我们始终以正确的立场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