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30

导语:在高职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教育论文

第1篇

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强调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重视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出来,而高职院校要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有必要继续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当做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引进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以及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来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新进教师,则应当要求具有与自身专业能力相关的企业经历,从而从选拔关来为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提升构建保障;而对于在职教师,高职院校则应当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这种培训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深化为契机;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吸引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适应我国发展战略要求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较高的投入和耗能以及较低的技能与附加值向提升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转变,这对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教育需要重视以育人为本,在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调文化育人以及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对双证书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并使我国在基础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一批用得上且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职教育推动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职教育提升自身促进就业的能力能够让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适应就业性矛盾日益凸显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形势还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就业形势,都具有着严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尤其体现为就业矛盾的交叉出现。在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劳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社会岗位需求与劳动者技能难以匹配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面对稳定就业的要求以及就业形势严峻所带来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在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重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对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行缓解,并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第2篇

近年来,这些院校的一志愿率和报到率持续下降,2013年全省77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河南省高职高专批一志愿率,只有17所院校大于100%。以河南4所国家级示范性及1所国家骨干级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分析,从录取情况看,如表1所示,除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3年均能维持招生录取数不低于计划数的情况,其余3所计划完成率都在2013年有了戏剧性、不可预测的大幅滑坡,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和2012年计划完成率均在105%以上,而2013年却突然下降一半及以上。

二、推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1.探索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结构。

1.1畅通中高职衔接渠道

中高职有多种衔接模式:对口升学、五年一贯制和“3+2”等,这些模式侧重点不同,应该提倡模式并存,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首先是对口招生模式。河南省现行的对口升学制度针对的对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考核方式依旧沿袭高考模式:参加全省统一考试。然后依照专业对口原则,进入相同或者相近的本、专科专业进行学习。我们可以尝试将对口升学的对象扩展到应往届中职毕业生,甚至可以摒弃学历要求,只要具有该层次的技能水平,就可以将其纳为招生对象之列。考核方式也需要适应职业化要求标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单独考核。亦或打破全省统一考试模式,改为单招单考,依照不同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招收标准,单独命题,自主考核。鉴于后扩招时代带来的压力,目前河南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已经改革,全省高中学籍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各地市在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的中招考生,一律不能取得高中学籍,进入高中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各地市中招考生的上线率约为70%~75%。那么会有25%-30%的中招落榜生将会选择另外的求学之路。五年一贯制、“3+2”分段制高职模式也会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高职模式:初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制五年,课程体系由高职院校统一规划。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前三年按照中职目标培养,后两年按照高职目标培养。而且课程统一规划,避免了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最后一种就是“3+2”分段模式,目前开展“3+2”分段制高职的中专学校约120所左右,即读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考核进入其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再进行2年的学习,课程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由中职和高职共同制定。

1.2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立交式”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近几年一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实施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的招生方式,对现有的成才途径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使人才的培养途径更加灵活、多元化。因此,应将自主招生的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招生的高校经过充分的调研,根据行业的现状和社会的需求动态的调整招生专业,确定招生办法,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相关的招生制度,将试点高职院校在单招中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二、对招生考试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考核方法,在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的技能,并且根据专业,设置相关的技能考察项目,确定其所占的分值。体现理论+能力的双重考察。三、探索新的招考改革方式,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招考模式,根据学生在中职阶段的考试成绩和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为录取的依据。

2.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招生工作源动力。

2.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后扩招时代来临之际,高职院校需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专业实践课时比重。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力度,并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实训教学的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2.2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目前的招生频遭“冷遇”,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通过“出口畅”带动“入口旺”。通过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严格校园招聘管理制度,严审招聘单位资质,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规范校园招聘活动,强化网络安全,来进一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提高行业市场占有率,探索高质量就业单位,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提升高职学生入职平均月收入,降低离职率,做出社会、企业、家长、学生都满意的就业体系,以高质量就业赢得更多更优质的生源。

三、结语

第3篇

教育的一个很大功能是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生活,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的营养,通过知识的获取,可以增加个人幸福感和快乐感。因此,中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单纯强调技能的培养,学校培养学生是期望学生能成人、成才,对其一生都应该有深远的影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大学阶段,素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我校针对企业进行的安徽省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中就深刻体现出来了。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对专业人才的诚信、敬业、团队协作、效益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素质结构要求较高。可以说,从就业角度讲,重视职业素养培育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砝码。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即使在工作阶段,也能自觉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保障学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课程体系既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又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育,在将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教学改革方向。

二、明确中高职之间的差异,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实现全程对接

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该部分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基础课成绩不理想;高职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或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其直接目的是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中高职衔接也应遵循教育规律,即人的智力在一定时期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应该能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就业目标的差异性等方面。尤其是在课程衔接方面,应能体现基础课、专业课的深浅,减少重复性开设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干课程,可将课程学习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中高职教育对接的学生无论是在技能方面,还是在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方面,都有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当然,在中高职对接过程中实现全程对接,也应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相对较少数高招生选择毕业后很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较多选择了希望能从事设计或其他制造类相关工作,有一部分选择了希望从事销售等服务性的相关工作。这明显反映了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动力不足。因此,对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专业,应强化学生立足于本专业就业,在招生阶段就应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阶段能全身心地投入去学,带来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完善。

三、在教学模式上,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中高职教育阶段,理论教育很难深入下去,由于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育。这方面的问题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也有体现,调查中发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普遍意识到高职生相比较于中职生理论素养高;但在问卷调查中,高职生在面对纯理论课授课时,普遍反映不能很好地投入去学,有的甚至认为没效果,这体现了高职生内心矛盾的一面。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无法在短期内要求所有中职生或高职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能做到的就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安排实验或实训环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可将课堂搬入车间,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在纯理论教学环节,尽量使用软件手段演示教学过程,让知识能够变得浅显易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项目就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当然,这要求教师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具备推行教学目标的强大意志。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应体现教师教学理念的对

接,使课堂授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把它划入高等教育的“另册”;很多高职生内心深处缺乏足够的自信。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能和他们心理走得最近的、最富有亲和力的老师,要能真诚地与之交朋友。从心理方面分析,相当一部分接受高职教育的生源经受了中学学习的相对不成功或高考的失败,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能力,在学习方面,其心理可能相对比较脆弱,更需要教师的呵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其寻找到自身的优势并确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并告知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方法。对于工科类各门课程,大都是比较枯燥、难理解的基本概念,不同于文科类的课程,学生可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这些生硬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吸收并掌握就显得尤为必要。中高职教育对接类的学生毕竟不同于大多数本科类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应该教会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辅以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使他们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激发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第4篇

内涵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有其自身的涵义,通常来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就是再最短的时间内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凸显出来,这就需要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质量的提高加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高职院校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深入的来讲,就是要培养一种内涵式发展得特有文化氛围,做好办学理念的培养和坚持,使得高职教育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带给所有的高职生一种自豪的文化感受。这需要在培养人才上要严格要求达到相关目标的规定。高职院校要做好改革和完善的决心,不能因外界的行动所动摇。

二、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以此为推手做好内涵式高职教育

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点,是办学的主要内容。内涵式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加强为主要任务,把内涵建设的基点放在专业层面是正确而科学的选择。深入来讲就是要加强推动一批优势专业的建设来促进内涵式教育理念的深入,为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助一臂之力,同时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必须要有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周围市场需求做好优势专业的正确定位。优势专业必须是一门有潜力的职业,能够有较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且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仅师资队伍要落实完善,相关的办学条件也有完备,并且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作为对于机械类和建筑类专业需求比较广泛的地区,我们可以加强金属材料、建筑工程、环境化学、机械自动化和电子专业的开设与完善,作为优势专业加强。其次对于优势专业的开设院校要与相关的政府支持部门做好一个优势专业建设的规划,做好优势专业的建设标准和相关支持办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区域的市场特点做好相关部门的协助工作,尤其多个高职院校并存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专业的分工,推动每个高职院校的哦偶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并且中间可以互补互助。再次任何专业的开展与建设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专业建设要做为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做好专业建设的办学机制,并且要有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办学方案,做到有特色的先进性教学。同时专业开展的过程中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理念的传达到到位,其中最重要要吸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中必须要办成有特色的龙头优势专业,以带动相关专业的设置,提升社会影响力。最后优势专业的开展也要加强创新探索任务的开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没有明确目标的摸索阶段,有了一定目标的探索阶段,推进大众化的规模发展阶段和专科层次的内涵建设阶段,目前处于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强以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阶段。

三、小结

第5篇

大学扩招催使高职自我定位。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急剧增加,高职学院数量也在此时激增。新世纪后,国家取消了包分配,包就业的老模式,改为学生自谋生路,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这批扩招的大学生膨胀式涌入社会,一时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时的高职认识到要培养“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走出象牙塔,走进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此时教育部也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化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经济结构转型带动高职人才培养转变。经历了十几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续,不科学,所以转型迫在眉睫。经济的转型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具备高技术技能外,还要有着开阔的视野,技术革新的能力,技术应用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实现培养这些人才的目标就要求高职学院创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人才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着不同的认识。“人才四分说”是国内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分类方式。具体说来这四类人才就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而后两种人才都是通过高职教育这条途径培养形成。这两类人才大多工作在社会生产的一线上,用着自己的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报酬。技术型人才大多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等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应用管理和所学专业技能进行生产。技能型人才主要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等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凭借自己专业所长,操作现代机器来生产。例如:制药厂里的管理人员,药品生产车间的生产组长他们都属于技术型人才;而药剂的添加,催化剂的添加人员则属于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综合能力强,有着较高职业素养,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较高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些能力。他们大多工作在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线上,在实现中他们常常被俗称为“蓝领”。高素质强调的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情商方面;而技术技能则强调的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智商方面。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对于高职生来说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要明白有些岗位有着研究生,本科生,所以他们要扬长避短,在技术技能上提升自己。具备了高技术技能,高素质的学生现实点说可以更容易就业,他们往往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机会。进入职场后有很强的目的性,能够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中。所以,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高职生对于自身而言就是保证就业,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提高声誉,保证生源,社会而言稳定社会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对于国家而言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

2000年的高校扩招后,之前的中专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借着这次春风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是档次升上来了,教学方法却没有跟上来,很多课程,很多专业依然沿袭着中专的那套模式,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很不足的。不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很普遍,无法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盲目跟风现在严重,例如,之前IT行业火爆,众高职学校纷纷开设IT专业,现在物流有热门,这些学校又大开物流专业。学校的决策仅仅依据一时的社会需要,为了满足生源盲目设定专业,殊不知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社会用工的起伏的变化。物流是偏文的,IT是偏理的,学校都没清楚自己的定位,混淆一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怎么能高。

(三)社会实践少

很多高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化学实验条件差,设备不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指导老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缺乏,因为学校政策的原因,对于实践不够重视,化学指导老师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据了解,一些高职学院,安排给化学实践课指导老师的课酬还不及理论课老师的三分之二,基于这些种种原因,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的只是老师照本宣科的空洞内容,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四)投入经费不足

培养学生的能力越强,就需要学校投入越高的经费,而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周期,高成本的过程。若学校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如今,高职学校由于科研力量弱,科研经费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专项拨款和学生学费,而高额的设备,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建设能很快消耗这部分资金。所以直接阻碍着高职学校的发展。

(五)生源少、生源质量差

在职场中,专科生和本科生有着无形的区别看待,这种区别看待既来自企业也来自同事。所以高考学生在选择院校时能上本科院校都去本科院校了,没人愿意去高职。加之其他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大多很低,生源质量不高。这种影响也带到了他们入学后的教育中,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差,他们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没有对他们进行学前的专业培训。两方面原因致使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中,困难重重。

四、实现我国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依照市场需求合理设定专业

生源紧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高职学院还在盲目设定新专业。先不讨论他们在设定新专业时有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社会调查,就他们设定的专业而言,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都不明确,甚至在学院内部个系之间在设定这些专业时都有重叠的只是在名字上不同罢了。例如,有的高职学院里《材料构成》这个专业课在化学学院里面开设了,而在材料学院里又有一门叫做《材料分析》的课程,两者名字不同,但是教授内容大同小异,严重浪费学院资源。因此,高职学院在开设专业时,不能紧盯着眼前利益不放,要在开设这些专业前实实在在地考察市场,深入社会调研,增加专家研讨,对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以及以后的就业前景综合考量,形成科学的可行性报告分析,在上报学校党代会讨论。

(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对于高职学院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专业培养是一所高校生存的前提,是其他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命线,只有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他的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室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才有方向。其他的各项工作要仅仅围绕专业建设来发展、来规划。第二,专业培养要依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人才需求量也是不对变化的,对于专业的需求也是变化的。例如,之前IT行业需求量大,而现在随着电商的不断壮大发展,物流迅速崛起,并且已经收到国家层面的关注。所以,及时调整,革新专业培养模式很重要,还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如企业,毕业生是产品,产品质量是学院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实习实训

如今的大多数高职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建设专业,这样不行,要敞开大门,积极了解企业需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高职学院提高人才的能力。政府方面也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的发展中来,共同合作,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法,一方面既保证了自己的用人需求,也解决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高职也培养了能适应公司需要的人才,提高就业率。早在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这些方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双赢。

(四)加大资金投入

第6篇

体育课堂需要依靠学生的各种行为举止来完成,任何一堂体育课程都无法离开学生的行动。通过具有这种特殊性质的体育课堂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让学生拥有集体主义思想。面对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勇气和耐力来克服其中困难,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和毅力,能够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的处事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这种课外活动形式在对这些品质和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上要远远高于其他室内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生真实的、现有的素质和能力也会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为此,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在体育课堂中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给学生道德教育。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体育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要求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质。在高职高专的体育课堂中,各种体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不但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知识及教育。经过大量的教学经验证实,体育对培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体育在各种项目的活动和训练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及优良道德作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能够保持高涨的情绪,特别是在教师设计的那些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中,会激励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和思想来表现和展示自己,把一些高尚的行为和作风统统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对表现较好的、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赏,势必会推动这些学生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会激励其他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让学生积极构建起精神文明作风,让自己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

二、高职高专的体育课堂需要传授给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达到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和满足,便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近几年来,人们逐渐重视工作之余的体育锻炼,看重体育锻炼为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以及对身体的重要意义。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离不开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了。在高职高专这个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学校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更加重要和关键,且学生在以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学会放松自己也显得更加迫切。为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体育知识,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之外,还要具有更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高职高专的体育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和运用体育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来积极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活动技能运用到自己的锻炼活动之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带给自己的益处,从而让学生重视课余时间的锻炼活动,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现在高职高专体育课堂的知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到和掌握的知识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社会体育锻炼中得到展示。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毅力通过体育锻炼获取的健康体魄将会促使自己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和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影响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决定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审美观点和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由于体育具有运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我们正是从体育教学的这一点考虑,把审美教育列入了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中。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在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在英国,对于体育教学目标列有审美的理解和教育内容;在芬兰,有着体育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可能的认识和态度;在新西兰,要求体育教学要帮助学生愉快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等。审美教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审美能力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自己,能够帮助学校教育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美育的重要性,在高职高专的体育课堂中,将体育知识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渗透给学生大量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每一个的审美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要体育课堂中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高自己对美的判断、感受和评价,能够从更加科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掌握审美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将高尚的审美观念始终贯穿于体育教育课堂之中,让我们未来的人才更加具有美的情感,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更加美好和科学。

四、结语

第7篇

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提出。而在我国也早有提出,老子曾说:“天下事必作于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而当今的精细化是教育管理上的一种思想,一种教学理念,目的是使工作精细化,“精”就是要把工作全面化,从全局出发,再层层递进“。细”则是从点出发,再到面,最后把握全局。精细化就是把精细的工作转化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将其具体化,加以实施。但是,在目前我国高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实践教学条件设备落后,实践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和实践过程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管理系统化,教育规范化,思想精细化。就是要把具体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其成为一种教育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是:

2.1使教育教学制度系统化

全面的规范制度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学生管理工作内天繁杂,涉及面广,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些繁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的管理内容、纲要,梳理清晰,将工作条理化,使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可操作性,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2.2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流程化

建立工作流程并不断的完善工作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日常的上课,出勤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是要将这些日常事务,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促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例如,学生上课有记录,评选奖罚要有监督,宿舍管理要精细化,要及时的处理学生的事情,并对处理的结果有回馈信息等。

2.3精细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类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及时的完善教育的思想工作制度,要加强并改进师德建设,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要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制度可依。

2.4实践创新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的动力

精细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性的过程,在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将细节贯穿到每一个管理的环节中,要从取得的进展中总结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要制度有效的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与时俱进,不瞎干,不盲干。要始终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去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精细化管理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及作用

3.1提高了教学日常工作的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是注重精而细的工作方式,应对过去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将其条理化,使其具有逻辑性。例如,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流程。

3.2增加了高校魅力,提高了人才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高职院校的成功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各大院校加以应用,为了提高育人品质,赋予需要魅力。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生产实践性教学精细管理体系,首先,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位职责,在学院、系部组建了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小组领导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并明确小组内各位领导的自责,而且还拟定了相关的岗位职责,便于大家遵守和执行。其次,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文件,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等内容,再次,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精细化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六个有效”和“五个关键点”及“五意识”。分别是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引导、有效自学、有效改进六个有效;常用点、新技点、失误点、能力点、支撑点五个点及安全文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五个意思。最后,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生产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期间,实施奖罚分明,及时有效。成功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体系。

3.3提高了师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工作才能不断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学生不断的创新才能掌握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回报老师,报效祖国。

四、小结

第8篇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气氛沉闷、死板、毫无生趣。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加入则使课堂教学信息得到了有效激活,它以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从多渠道发挥作用。首先是用声音来代替文字描述,其次是用动态的过程来代替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静止图片,学生再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字体来表述不同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信息“活”起来,便于学生接受。

2.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习对高职语文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文提到,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而且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那么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遍配有音乐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逐渐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然后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对文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其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学则是双边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3.能够充分挖掘课文中潜藏的情感

第9篇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化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是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如今已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其应用范围涉及39个行业,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国外教育机构都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高职院校用国际统一的标准规范学校管理,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更多方面与国际教育管理接轨,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向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引入ISO9000族标准的可行性

1.ISO9000族标准的思想方法适用于高职教育

ISO9000族标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总结质量管

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是组织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为:1.以顾客为关注热点:组织依存于他们的顾客,因而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2.领导作用:领导者建立本组织统一的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受益;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预期的效果;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上述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若把“组织”指定为“高职院校”“,顾客”定义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等”“,供方”理解为“提供生源的学校和教学设备供应商等”,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样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2.ISO9000族标准的定义表明高职教育属于适用范围

ISO900族标准虽然目前更多地在加工制造业中应用,但该标准具有通用性,同样适用于教育管理领域。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规定的要求是通用的,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会受到组织变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所涉及的过程和具体实践的影响。”可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根据ISO9000族标准对品的划分和定义,教育属于39类产品中的第37类,属于一种“服务”。职业教育提供的是教育服务,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列为贸易项目的第13类,我国在产业划分中,也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划入第三产业范畴。从这个定位看,ISO9000族标准所适用的“服务”就包括教育,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的组织”就包括从事教育服务的各类院校。将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职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及教育管理手段,而是要融合新的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对质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监控。3.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特点表明高职教育属于适用范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总结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效性标准。现摘录如下:1.标准的结构与内容更好地适用所有产品类别,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组织;2.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效率,引导组织关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产品与过程;3.对标准要求的适用性进行了更加科学与明确的规定,提倡组织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选择,给予组织更多的灵活性;4.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5.采用“过程方法”的结构,同时体现了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6.更加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包括对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7.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视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重要手段;8.突出了“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ISO9000族标准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1.深化全员质量意识

全员参与作为ISO9000族标准的八项原则之一,要想有效运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深化全员质量意识。为此,要注重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宣传与培训。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宣传和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作为学院的最高管理层领导,要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策划的思路等。对于学院的质量管理的主要力量,如各部门的负责人、内审员等,不仅要牢固树立管理思想,还要对体系各项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并切身参与策划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新进员工,要及时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专门培训。通过培训,让每位教职员工真正理解学院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及意义,准确把握学校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铭记学院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对体系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的运行给予理解和支持,努力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学院顺利通过每年一度的体系运行外审尽一份力。在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工作。这样才能有效促使每一位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并把质量管理转化为个人工作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才能最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体人员参与的工作,涉及学院上上下下各个部门、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所有的教职员工。如在内、外部评审时,一旦发现不合格项,需要给相关部门开不合格单,并要对其整改情况跟踪验证,整个工作组织起来难度较大,如果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推进,一般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在建立和运行ISO9000I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期,借助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质量管理工作给予充分和高度的重视,做好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尤其要在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促使师生员工将贯标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充分参与实现组织质量目标的活动,从而促进体系的顺利运行。

3.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

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作为高职院校的顾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高职院校在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作为关注焦点,需根据其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服务,使学院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持续改进。SCI要在充分调研学生、用人单位、市场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制订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定期及不定期地通过一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乃至教职员工对学院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学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文件,切实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总之,只有高职院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时刻关注、了解及掌握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并将“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全面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质量。

4.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持续改进作为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之一,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目标所在,因此,需贯穿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过程。只有使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完善和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满足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加强讨体系文件的控制,高职院校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学校的实际情况、ISO9000族标准的改版等情况及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改版,使使用的各项体系文件始终保持其符合性。其次,要注重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如针对管理人员及内审员的调动或离职,要及时进行补给,除了在数量上保证外,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确保掌握不断更新的质量量管理知识。第三,要加强内审、管理评审及外部审核工作,通过内审了解各个部门对体系运行中存在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发现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和缺陷:通过管理评审,及时对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专门研究,并分析不合格项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外审,纠正查出的不合格项,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5.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校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