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32

导语:在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

第1篇

王鹏华,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华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暨周围血管病变学组副组长、中国创伤修复专业联盟委员、天津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糖尿病足病相关的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出版与糖尿病足相关的专著2部(总计一百余万字)。作为主要参与人或负责人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6项。从事糖尿病足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相应的科研能力。

病例摘要

患者,女,65岁,口干、多饮16年,双足疼痛半年,右足破溃10天。患者16年前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于当地医院检查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应用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治疗,未控制饮食及规律监测血糖。5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偶测空腹血糖9~11 mmol/L。4年前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于眼科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行激光治疗。3年前开始出现手足麻木、针刺感。1年前出现双足怕凉,半年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间断足部疼痛,偶有夜间加重,于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给予弥可保治疗2月疼痛无明显缓解。10天前女儿给其洗脚时发现右足第2趾背破溃,于社区医院换药并应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

患者吸烟史20年,约20支/天,戒烟1年。有糖尿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T 36.8 ℃,P 82 次/min,R 18 次/min,BP 150/95 mm 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无黄染、皮疹与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2 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足皮肤干燥,右足皮温35.3 ℃,左足皮温36.5 ℃,双侧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动脉搏动减弱。右足第2趾鹰爪样畸形,背侧近端趾趾关节处破溃约1 cm×1 cm,骨质外露,无触痛,伴少量脓性分泌物,无臭味,创面周围无明显红肿。10 g纤维导丝示双足浅感觉减弱,128 Hz音叉显示双足振动觉减弱(2/8)。

结合本患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帮助我们理清糖尿病足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的思路。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病,对有高危因素患者如何进行宣教?

患者65岁,糖尿病史在15年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近年来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这些是全身危险因素;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双足麻木感觉下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足部查体显示右足第2趾鹰爪样畸形,这些是糖尿病足病发生的局部危险因素。了解到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就应该把该类患者作为糖尿病足病教育的重点人群,检查时应注意让患者脱下鞋袜,对其双足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在预防战略中首要的任务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包括血糖评估及达标、降糖药物的 治疗、饮食、每日的足部检查与护理、适当的足部保温以及及时正确处理新损伤等。研究显示预防性的足部护理可以改善存活率,降低溃疡发生率和被迫截肢率。且与常规护理相比还可以减少长期费用。

结合本文患者的情况,在足部护理方面应嘱咐患者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1)因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穿鞋前应用手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洗脚前患者应用手或让家属帮忙试水温;冬天避免使用热宝,避免用中药泡脚。(2)因视力下降,要避免自己剪趾甲和修脚,家属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足部。(3)患者足部存在畸形,应经常性检查足部、穿舒适的鞋袜,避免骨突出部位的破损。(4)患者出现了下肢缺血进行性加重表现,要到医院进行下肢血管的相应检查和评估,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需注意足部保温并预防足部破溃。如果患者能早期了解上述知识,足病发生的危险性可能会明显下降。

如何进行临床病情评估

临床评估主要分三部分:病史采集、查体和辅助检查。每一部分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并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病史应重点询问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发病诱因以及处理和治疗效果等。除常规查体外,要对患者足部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1 一般皮肤检查 先右后左,包括足背、足底、内侧、外侧、足跟、踝部和趾间。重点观察皮肤有无干燥、皲裂、破溃、变红;有无胼胝,底部有无出血;趾甲的形状,有无嵌甲,甲周有无分泌物;足部有无水肿、畸形、关节活动是否受限、变色、坏死等。

2 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神经病变是导致足溃疡发生和截肢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通过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监测(SWME)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而发现。如果没有单尼龙丝,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临床检查――用棉线检查轻触觉以及用128 Hz分度音叉检查振动觉,当≤4/8时认为患者存在深部组织感觉减退。运动神经病变的典型改变是足弓增高,导致跖骨头和前足底受压点的突出。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包括皮肤干燥、干裂、足背静脉曲张等。

3 血管评价 主要包括病史(足部凉、间歇性跛行、夜间静息痛)、体格检查、无创性血管检查。

检查血管简单、经济却又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触诊足背动脉,但是这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却常被医生轻视或低估。

踝肱比(ABI)是非常有价值的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指标,因简便、敏感性高而被广泛应用。ABI正常值为1.0~1.4;ABI<0.9为轻度缺血;ABI 0.5~0.7为中度缺血;ABI<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或趾的坏疽。

经皮氧分压测定(TCPO2)反映了足部的微循环状态,也反映了周围动脉的供血情况。TCPO2正常值为40 mm Hg以上,若低于30 mm Hg说明局部缺血,而低于20 mm Hg提示足部溃疡难以愈合,需要进行血管干预治疗以改善周围血供。若吸入100%氧后TCPO2能升高10 mm Hg,则说明溃疡预后良好。

此外,还有下肢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但其对足部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及ABI及TCPO2。

动脉血管造影是下肢血管检查和诊断公认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血管的形态与走向,使组织结构及病变部位显示更清晰,既可为需要截肢的患者决定截肢平面的客观评估,又可为介入治疗和血管旁路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这项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方可进行。

4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主要通过足部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足部压力测定等来辅助判断足部病变的范围、深度、是否合并骨髓炎等以指导治疗。5 推荐糖尿病足病患者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系数、血生化 检查、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伤口取样培养和血液培养、尿常规检查。但有文献报道,在某些糖尿病足病表现为严重感染时,其血白细胞并不升高。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患者。因此判断患者感染程度时不能仅根据血象来判断。持续性感染的一个普遍征象是顽固的高血糖状态,常规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通常无效。

本患者足部皮肤干燥,10 g纤维导丝及128 Hz音叉显示周围神经病变,破溃无痛感,提示患者神经病变较严重,足趾畸形为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萎缩等原因引起,突出的部位反复摩擦而患者没有保护性的痛觉,最终导致了溃疡的发生。患者病史中有间歇性跛行及足部静息痛病史,足部皮温低,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均未触及,提示下肢缺血,入院后的进一步检查显示,右侧ABI为0.50,左侧为0.65,提示中度缺血,右足背TCPO2 18 mm Hg,显示足部微循环较差,预示患者足部溃疡或行截趾术后的创面将难以愈合。因此,如果像对待普通患者伤口一样仅对该患者进行简单的抗感染及局部换药处理,创面将难以愈合。

治疗策略

由于糖尿病足病是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足部畸形以及合并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糖尿病足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专业化的处理和护理。

1 内科治疗是诸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减压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其中,足部减压和避免患足负重是被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忽略的,而这对避免病情加重非常重要。对于血管闭塞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以给予扩血管和改善血循环的药物,常用的有西洛他唑、前列地尔等,能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下肢血运。对于因严重动脉闭塞性疾病导致的足部缺血者而言,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科血流重建是首先考虑的方法。

糖尿病足病患者可以没有典型的感染表现。本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12.2 mg/dl(正常值0~3 mg/dl),提示存在炎症,结合足部存在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感染可能累及关节合并骨髓炎,故仍需抗感染治疗。足分泌物培养及药敏是必须的,但不能等待结果出来以后再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依据《糖尿病患者足感染治疗指南》进行。

2 外科治疗是糖尿病足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清创以及截趾/肢等。因糖尿病足病的创面不同于一般的伤口,清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患者需要清创,建议转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第2篇

医学研究证实,孤独者下丘脑活动增强,有害物质分泌增加,可影响血压、心跳和情绪,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多病体衰。然而,在这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有多少老人正在孤独着?很有可能,您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那么,来听听心理医师的忠告吧,或许对改善您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会有意义。

案例1

讲述:李知秋(化名),男,69岁,退休教授。

从学院退休后,我马上又被返聘了回去。说句实话,我还真没觉得自己老。所以当时我表态,只要身体允许、学院需要,我会一直工作下去。

返聘后,院领导安排我带着几位新来的年轻同事一起搞课题研究。可在工作中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和我们这辈人真不一样,做事欠考虑、不严谨,也没有钻研精神,个性还张扬得很,总想着一步登天做大事。我实在看不惯这些年轻人!于是,只工作了3个月,我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出了解聘。

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突然停歇了下来,还真有些不知所措。我这个人又喜静不喜动,老伴儿想让我和她一起跳跳舞,我不感兴趣;想让我和她一起买买菜、做做家务,我也不感兴趣。看看电视吧,什么“超女好男”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综艺节目,就更不感兴趣了。因此,我整天呆在书房里,翻翻书,想想过去,感觉自己的人生正在慢慢地终结,内心很失落。

前些日子,女儿送给我一台电脑,想让我用它上网,顺便整理整理以前的学术论文。可是,我不喜欢用电脑,因为打字太慢,没有手写快捷顺畅。现在,这台电脑唯一的用处就是玩“空当接龙”游戏。有时我一玩儿就是大半天,并不是因为入了迷,而是为了消磨时间。

专家点评:要学会享受退休

青壮年时期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业余时间都用于钻研业务,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中颇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当年,这是很受赞许的。但是,由于多年来他们已形成了对工作的依赖,就像本例中的这位老先生,如今一旦闲下来便感到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除了自己的业务,其他一无所好,也一无所长。

像这样的老年人,尽管当年的确是单位的栋梁、业务的骨干,但面对今日却不知如何打发时光。两相对照,更是无限怅惘。长此以往,身心健康将大受影响。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只有尽快地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避免因退休带来的失落和孤独。其实,退休后可做的事情很多,今天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多种多样的文艺、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中总能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项目。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也许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华多年来被深深地埋没了,一旦被发掘,培养出新的兴趣,可能会作出另一番成就呢!开发兴趣不同于课题研究,也没有必要设计得井井有条,不妨先来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精神自然也就有了寄托,那种无所亭亭、百无聊赖的感觉也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这一事例也提醒了正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的中青年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既为了充实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年老后失落和寂寞。

案例2

讲述:朱琴(化名),女,60岁,退休职工。

两年前,儿子结婚时,我和老伴儿软磨硬劝,才说服了他和儿媳与我们住在了一起。要知道,我们老两口就这么个独生子,所以,当时觉得住在一起,既能相互照顾,又不至于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孤独。

可这两年来,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都是我们老两口在照顾他们小两口不说,也没有得到想要的那份热闹生活,反而闹心的事不少。比如,每个星期天,儿子把早餐端到床上,侍候儿媳吃好后,让她继续睡觉。我气得嘟囔两句,儿子还为儿媳开脱:“妈,她平时工作累,星期天就让她多睡会儿!”瞧瞧,一个大男人这样侍候老婆,还有理?又比如,隔个十天半月,儿媳总要买束鲜花回来,摆在他们的房间里。又不逢年过节,总买花干什么?这不是白糟蹋钱嘛!儿媳却说:“妈,鲜花美化家里的环境,还能让人心情愉快。”嗯,她是愉快了,可我心疼了。

老伴儿总是劝我忍着点,我就尽量忍着。可是,他们小两口从不陪我说说话儿,这让我实在忍受不了。两人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吃了饭,把饭碗一推,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有时候,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想和儿子和儿媳聊聊天儿,可还没等我说完呢,就被儿子不耐烦地打断:“妈,这都讲了几百遍了,还讲啊,真唠叨!”说完,就拉着儿媳离开了,留下我们老两口四目相对,直叹气。

专家点评:用理解填平代沟

在这一例中,老两口是一家,儿子、儿媳又是一家。虽然大家住在一起,但老两口依然感觉孤独,这实际是两家人之间与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了。老一代人数十年的生活习惯,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和方式,可儿子、儿媳也有自己与时俱进的生活价值观。谁对谁错?如果非要较真的话,也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年轻人不尊重老年人,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或者干脆说这是代沟惹的祸。

代沟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总是随着新一代的成长而存在。而要解决代沟问题也只有一个永恒的方法――理解和沟通。因此,作为老人应先从理解做起。老年人要充分认识到,时代不同了,老年人不能再用当年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年轻人:孩子长大了,要允许小两口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要允许他们营造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感情空间和生活空间。小两口的一些做法我们可能看不惯,例如,儿子把早饭端到床上给妻子吃,那正是他心疼媳妇的表现,是小两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恩爱的感情。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有一方受了委屈,自然会向您倾诉的:如果没有,说明人家乐意这样,您又着的哪门子急?小两口刚建立家庭,缺乏生活经验,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传授一些生活经验,但不要强迫他们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更不要越俎代庖,尽量不干预他们的生活。如果实在看不过去了,可以试着分开一段时间。有时,距离也产生美。总之,只要理解和沟通多一些,温暖的感觉就会多,孤独的感慨也就少一些了。

案例3

讲述:张国强(化名),男,78岁,离休干部。

我和老伴儿都是离休干部,离休金不少,日子过得很宽裕。两个儿子呢,事业也都小有成就。前些年,小儿子还移民去了美国。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羡慕我们。孩子们有出息了,可是我们老两口却寂寞了。一年到头,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冷冷清清的,就连呼吸到的空气也感觉冷清。

在美国的小儿子,几年都难见一面。老伴儿比我更想念他,有时躲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也不是孩子不孝顺,几年前,小儿

子曾动员我们老两口去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我们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并且,儿子和儿媳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能有时间陪我们。所以,在美国,连个和我们讲讲话的人都没有,我和老伴儿就像两个既聋又哑的睁眼瞎。虽说和儿子住在了一起,但感觉更孤独。因此,我和老伴儿在那儿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回国了。

大儿子虽然和我们住在同一座城市里,但因为工作忙,也不能常回家看看。以前,我和老伴儿有事没事总想给孩子打个电话。给小儿子打越洋电话,费用太昂贵,那就给大儿子打。可大儿子正在上班,忙着呢,一听没什么要紧事,三言两语就挂掉了。后来,我们也就不打了,怕影响孩子工作。现在,我和老伴儿最怕的是过节,因为好几年一家人都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团圆饭了。

专家点评:空巢老人须自强

这一例是典型的空巢家庭的生活缩影。空巢家庭是对孩子已经独立生活,家中只剩老人的形象比喻:昔日的小鸟如今已远走高飞,巢中只剩下老鸟苦度残年。于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也就被称之为“空巢老人”。

儿女长大离家,自己也告别了繁忙的职业生涯,昔日的欢乐家庭,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失落感甚至怨气便油然而生:孤独惆怅,心情抑郁,抱怨儿女不够体贴自己。有不少老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适应这种空虚感,严重者以致患了老年抑郁症、然而,空巢现象不可避免,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这种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想改变空巢老人孤独状况,只能从老人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做起。

从认知角度来看,儿女长大成人离开原生家庭、自己年老退休,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既然如此,就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比喻孩子的长大成人:一棵大树飘落下许多树籽,落在树根周围的树籽长出的幼苗,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所以长得弱小,经不起风雨。而飘向远方的树籽,却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同样的道理,有些老人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总想把儿女拴在身边,实际上却束缚、限制了子女的发展。

因此,要消除依赖儿女的思想,更不要抱怨他们。作为成人,他们同当年的自己一样,有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忠孝很难两全:作为儿女,他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哪一个老人不愿意看到儿女的独立自强呢?这难道不是自己最大的骄傲吗?有的老人在情感上对儿女的依赖非常强,总是抱怨儿女不来看自己,这反而容易引起儿女的反感。换一个角度说,老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体谅子女的难处,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更能赢得儿女的尊重和感激。

所以,要想消除孤独感,就要正视现实,主动地在新生活中寻找新的乐趣。想通了以上的道理,就不要再把心思都放在儿女身上了――为他们忙碌大半辈子了,此时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好好谋划一番了。现在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团体有很多,活动相当丰富。走进他们中间,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而在这一实例中,两位老人过于沉浸在想念儿女的思绪当中,把子女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甚至失去了自我,这是大可不必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如此牵挂何时了?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乐趣,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天地,何苦把自己的晚年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案例4

讲述:王秀丽(化名),女,63岁,退休工程师。

老伴儿去世已经六七年了。前几年吧,我过得还算充实,白天带带孙女,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可是,自从前年孙女上了寄宿学校,不用我照顾了,我的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样:一天到晚,一个人守在三室一厅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翻报纸,再有就是坐在沙发上打盹儿。后来,为了排遣寂寞,我养了一只小狗,起名“伴伴”。每天傍晚,我都要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溜达,这是我一天当中最愉快的事。

有一次,我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时,认识了一位丧偶的退休教师陆先生,他因为寂寞,也养了只小狗。从此,我俩经常在一起遛狗,彼此有什么烦心事,也都愿意向对方倾诉。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决定结婚,相伴晚年生活。

不料,我的子女坚决反对。他们都觉得我吃穿不愁,何必还找个老伴儿?儿媳说“妈妈,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再婚,会被别人耻笑‘老不正经’的,我们子女脸上也挂不住。”当时,我被气得血压往上窜,还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为了彻底了断我的再婚念头,女儿还回家陪我住了一段时间。

经过这次风波之后,我的日子又恢复了以往的死寂。每天的遛狗活动,我也没兴致了。一天到晚,我就抱着伴伴和电视做伴儿,不管什么节目,电视机都开着,其实就是想让家里有个声响,甚至有时晚上睡着了,电视还开着。

专家点评:儿女莫阻黄昏恋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婚姻欲望主要由、亲子欲、伴欲组成。在中青年时期,、亲子欲这两个欲望比较突出,也大都得到了满足。而人到晚年,减退,子女也已成人,于是伴欲便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因素。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道理。当人到晚年,最怕孤独、最需要老伴的时候,却失去了生活的伴侣,单身老人面临的凄凉和孤独可想而知。因此,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一致主张丧偶老人再婚。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既可以大大减轻丧偶带来的悲伤和孤独感,还可以使破碎的心灵得到补偿。老年人再婚不仅能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新的寄托和慰藉。

然而,不少单身老人在寻求新的生活伴侣的时候,儿女的阻拦往往是他们再婚的最大障碍。儿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担心遗产落入他人之手:不愿愧对已故的父(母):不想照顾护理后母(继父),更怕别人笑话丢了自己的脸面等等。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这些子女在为自己考虑。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脸面,想到了财产的继承,想到了自己将来的负担……唯独没有替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想一想:岁月剩余不多,却充满了孤独与凄凉,一个孤寡老人将如何度过?他们想来想去也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条:父母同自己一样,是一个需要有感情寄托的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因此,在这里我们奉劝那些阻拦老人再婚的子女们:在人的一生当中,只有一个亲人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那就是自己的生活伴侣。因此,老人选择再婚是个人的绝对权利,他人无权干涉!能让在世的父(母)晚年幸福,应该是儿女以及已经过世的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出言干涉之前,请你回想

一下自己当初选择伴侣受到他人干涉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想一想:如果儿女之爱能够保障老人的晚年幸福,老人为什么还会有再婚的念头?你真的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吗?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阻碍乃至断送老人的晚年幸福,孝心又何在?

案例5

讲述:郑浩(化名),男,70岁,退休医生。

我和老伴儿刚退休时,有过一小段很茫然的日子,那时候两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心里感觉没着没落的。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们整天像木头人似的呆着,无所事事,早晚会待出病来。想明白了,这人的精神状态立马儿就不一样了。

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我和老伴儿都学会了跳老年迪斯科。每天早晨和傍晚,我俩都要去附近的公园,和一些老年朋友跳跳舞、聊聊天。年轻时在宣传队里跳过舞的老伴儿,后来在老姐妹们的鼓动下,还参加了社区的秧歌队,每天都有活动,还经常出去参加比赛。我呢,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上了老年大学。

一年下来,我就喜欢上了网络世界,每天都要到网上看新闻、看帖、回帖,或到MSN里聊天,结识了一些情趣相投的老年网友。网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能把心灵和空间的距离拉近。学了摄影以后,我还喜欢上了旅游。每年春秋两季,我都和老伴儿出游一次,用数码相机拍许多美景,回家以后通过电脑发给孩子们和网友们欣赏。

前年,我女儿一家移民去了新加坡。这不,因为有了电脑和网络,每个周末,我和老伴儿都能通过视频,和女儿一家人见个面,聊聊天。我觉得这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专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