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32

导语: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动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允许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多提新问题、多独立钻研、主动探索、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反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考、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正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而外界则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升学制度所带来的。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以主科、副科、其他作为分水岭,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领导潮流,副科(如地理、生物、历史、体育)稍逊,其他(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声色暗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地位。

其次是欠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

那么如何来使信息技术教育回来其应有的位置上来呢?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归位或者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寄托于取得“应试资格”,希望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甚至是高考。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的评论都不赞成这种改革,其原因主要是怕原来尚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此夭折。但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这种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又能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让其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其次就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由于软件自身具有较强的自述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2)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还有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明白、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建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第2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学习也需要兴趣,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上体育课时经常见习。这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都很不利。由于学习体育兴趣的缺乏,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能准确到位、刻苦训练,专心致志,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视频、图片资源,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体育运动中枢的活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为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保障。比如,在进行“各种方式的跳跃”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并腿跳跃折垫、侧向助跑几步连续跨越折垫、直线助跑几步起跳摸高等多种方式的跳跃。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了这么多的跳跃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想亲自体验这些动作,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解决体育课堂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抽象,很多过程性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科学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降低体育教学难度,使学生轻松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从而在训练中能够得心应手,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助跑跳远”“单手推实心球”的教学时,由于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很强,每个动作之间的时间很短,教师的演示学生很难看清,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遇到连续性强的拍节进行暂停、慢放或回放等设置,给学生感悟、体会、讨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有效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日常体育活动课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典型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通过视频启迪学生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实践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交流跳绳方法,很多学生只能说出“臂交叉跳绳———向前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和向后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是教材上设计的学习任务。其实跳绳的技巧很多,只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启迪。教师抓住机会,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微课资源,通过学生的自我欣赏,了解了更多的跳法,如:臂交叉单腿跳、侧身位单腿跳、弯腰旋转单腿跳、臂前单手摇绳双腿跳等方式。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出赞叹之声,很多学生感觉十分惊讶,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视频的启发和感悟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进行尝试训练,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经过合作探索创新了很多跳法,有效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增加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实现了团队合作学习,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落实体育学科三维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信息技术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一资源优势作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筛选优质体育课程资源。这一举措,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体育知识的博大精深,体会体育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在进行“亚洲运动会”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亚洲运动会的开幕仪的视频,下载我国奥运健儿获得金牌时颁奖的视频,当五星红旗在亚运场上冉冉升起的那刻,学生深刻感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那些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刘翔、李娜、姚明、王浩等人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体育的士气,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使学生备受鼓舞,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五、结语

第3篇

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合作,善于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二、明确合作小组的分工协作,;三、建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四、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这样才能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尝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分工协作、平等、和谐、民主、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合作,善于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这种背景下,我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的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进行《多媒体幻灯片创作》教学中的探索,浅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有的老师只是简单根据座位的安排,同桌或前后组合作,而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学识、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小组中有时只是一两个学生合作,那些学困生坐着不说,有时小组成员性格不和,不愿合作。而我在本教学内容组建合作小组时,小组成员控制在4-6人之内,我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我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以及结合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哪些同学演示文稿操作水平高些、哪些同学富有创意、哪些同学语文水平好些等各方面的能力知识水平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更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提高合作效率。如:小组间既要有男,又有女,既要有能力强的,又要有能力弱的,既要有性格内向的,也要有性格外向的。当然有时能力强的学生对学困生的帮助是有限的,我们也常常看到能力强的学生津津乐道,而学困生却默默无语,但通过我们合理搭理,优劣互补,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闪光点,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时我们也可以组建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学生,让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合作时同样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在五年级学生创作综合多媒体作品时,考虑到需要多种综合技能,而单一个学生可能存在某一方面能力的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把各个方面能力较好的进行分配组合,力求每一组都包含有美术、语文水平、资料搜索、幻灯片制作技能等各方面的同学组合起来,这样,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组成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最佳拍档”。

二、明确合作小组的分工协作

小组合作就是要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最优化,因此合作小组的运作好坏与否都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最终成效。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为了防止合作小组变成好的学生的个人行为,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明确分工,让学生各司其职,各显所能,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这样合作才有章可循小组,所以我在本节演示文稿创作学习中,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是分工负责,如有的同学操作水平高些,可以作为主要创作者,有些同学语文水平好些,可以担任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有时同学操作能力较弱,但对绘画有一定兴趣,可以作为美工角色,目的就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为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如在综合多媒体制作中,由于组员里包含各个方面都较好的同学,因此各组都分配好各自负责的任务,同组间以某一方面好的同学为主,其他同学配合,这样各人有各人的发光点,各人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在活动中,一定要明确合作小组内各人的分工,每人要各司其职。让他们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虽然小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才是真正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因此我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创作时,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如这个演示文稿怎样排版好些呀,图片放在什么位置较美观呀,可以添加什么的特色内容等等,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不时对合作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一些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好的点子和好的想法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四、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4篇

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更具开放性,适合同时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能够满足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两面性问题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而没有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继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两面性,使得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将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发挥出来,若教师不认真选择备课材料,那么有可能会在互联网中选到一些雷同的材料,这就无法满足新课程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富有创新的要求了,因此要想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还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1.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中,也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学会想象自己正身处教师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最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意义。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利于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的,因其能够在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选择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辅助工具,首先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选择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现出来,最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3.合理插入现代信息技术

从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因此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课程缺少趣味性、多样化而不认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兴趣更会持续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插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大致了解,然后再利用科学、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最后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插入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都需要有很好的锻炼,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继而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彻底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认识更多知识,最后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主动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知识,这样更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目标,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第5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小学校长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发展,带领教师团队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决定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将紧紧围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主题,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创新应用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论坛内容

1.特邀领导、专家报告

2.全国名校长报告

3.与会代表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互动交流。

三、论坛参加对象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各协作研究会领导及有关会员单位和个人,各地教育局主管信息化领导、教育科研单位、电教馆(信息中心)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学校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征文获奖作者。

四、论坛时间、地点

本次论坛定于8月中旬在北京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上。

五、论文征集

本次论坛将围绕主题举行论文有奖征集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

六、其他事项

1.会务费:680元/人(含会务费、餐饮费、资料费),住宿费自理,食宿由论坛会务组统一安排。

2.报名时间、方式: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报名可通过电话咨询报名、邮件回执报名。

第6篇

在过去的几年中,XXX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学校毕业,进入善耕工作就开始参与“九五”课题《计算机学科教学及辅助各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主笔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接着负责“十五”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态研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同时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校园英语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结束,“十一五”课题的开始,现在又投入到“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XXX老师不但注重研究,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能为教育做什么?》一文获“网络及工具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一文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究与尝试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在不断地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办公环境,现已逐渐显示成效。20*年善耕校园网正式建成,同期善耕校园论坛也正式开通,该论坛的开通不仅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各位老师,还能提高学校办公的透明化,同时也节约了学校以往印发通知的经费;20*年家校路路通系统在善耕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启用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频率,同时也减轻了以往老师需要登门家访的压力;20*年善耕博客网正式开通;20*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同年百年校庆网站正式开通,最近又在着手准备开通校园邮箱以及校园QQ能方便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

能够不计报酬与得失的情况下,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先后进行了:网络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独立在因特网上浏览与完成电子邮件的收发;校园论坛使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教师能够使用校园论坛查看相关学校的信息以及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二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应参考人员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青年教师的网页制作培训,通过这期培训,青年教师都独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制作完成班级网页,同时个人网页和班级网页业能定期更新;家校路路通使用培训,通过这种使用培训,教会了教师如何去使用家校路路通平台更快更方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新三机一幕使用培训,第一次的培训是针对已配备新三机一幕设备的教室的任课老师,通过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地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现代化设备了。

同时XXX老师还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考核和积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每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统计,并结合统计情况给教师打一个分值,学校根据该分值的积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

第7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分别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些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如何呢? 

 

1.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分析(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足之处)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国家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国家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1.3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我国,04年颁布了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目的是完成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的现状。 

 

2.基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改善现状 

 

2.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2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改变信息教育的大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3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译.国家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2000年11月14日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2003年3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出发,结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以新课标为导向,从学科地位、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分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目的在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部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核心就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和《实验标准》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都做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冬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调查[J].信息技术教育,2004,5

[2]张永刚.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07,7

第9篇

【论文摘 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错位,方向不明,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目前,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冲击,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信息教学随时受到其它主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认识错位,工作重心偏移,无法专心钻研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更不愿动脑筋、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没有评价机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这就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把不参加高考的科目都当作副科,信息技术虽会考但不是高考科目,被他们认为是副科,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有些学生经常陷入网吧游戏怪圈,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学科产生误解,达到“谈网色变”的地步。

二、设施落后,资源有限,让教学陷入电脑瘫痪的“泥沼”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它需要自身的软硬件设施,而这些软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学因资金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就陷入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泥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学生自已拥有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的短缺,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硬件设备匮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发展形势下,有的农村中学响应了国家教委号召配备了计算机,而大部分计算机是兼容机,有的机型非常落后,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有的虽配备了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但所配备的数量与班级的人数不相配。不能保证上课时人手一机,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师资不足,目标不明,让多彩的课堂失去了蓬勃的生机

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自产自销的,即使有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他们理论方面能力很强,但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他们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事,而应当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把信息技术同自己的本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工具的操作应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所以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旧教学模式上。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怎么练,练多少,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教学内容自由,讲课形式随意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一大通病。这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突破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的有效对策;

(一)高扬课改精神,确定教学目标,推行素质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改精神,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设备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国家应该加大农村中学专项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便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力争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将我们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已的学习或工作服务。

(三)培训专职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所需

学校要对现代教育信息人员和骨干学科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使其成为维护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发信息教育资源、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的骨干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关心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作为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展,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保持足够敏感。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大力提高,随着各级领导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领悟,我们会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商讨出对策,相信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