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40

导语: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二段四步”教学法 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龚亚文(1953- ),男,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保卫处,七级职员,主要从事安全保卫管理工作;田广东(1968- ),男,吉林长春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物联网和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209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35-0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知识管理通过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等五大机制促进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法与教学策略时,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相应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进行知识创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知识管理规律来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紧紧依托行业,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按应用系统进行教学,实现知识体系固化;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和各教学要素,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形成高职教育教学法为目标,实践并总结“二段四步”教学法及实施策略。

一、“二段四步”教学法

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固化、知识的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四个基础环节。基于能力和知识管理进行高职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一是紧紧依托行业,采用胜任力评估的方式,建立从胜任力与考核方式到专业行为和岗位职责的反向演绎方法,梳理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基础岗位的职责,形成对应专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其职业要干的工作,要学的知识,要会的技能,要专的方向,实现高职专业的规范化、系统化。二是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化管理,建立课程间的衔接,消除课程间的冗余和重复。三是将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贯穿在教学实践中。以知识闭环管理设计教学。通过能力获得过程,丰富教学闭环管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崇尚个性和创造,教学研究中必须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须以此为重点。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行业企业经验,按照高职学生知识及能力培养规律,以形成高职教育教学法为目标,通过高职教学实践,将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异质分组(heterogeneous group)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和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①,探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成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基于知识和能力管理,提出并实践把知识变能力的“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就是将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也就是“强素质、训能力”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使高职教育与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区别,使学生具有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四步”就是将“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分成“学着做”“跟着做”“自己做”“带着做”四个步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②

二、“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强调素质,即应具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还要强调高技能,即能够针对行业、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就是建立并不断优化岗群―目标―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以岗群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从岗位群到专业群到就业群的链接和转换,提高专业建设的动力和生命力。构建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法;构建工学―实训―顶岗的实践教学层次;构建基本―扩展―研究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内容面向工作实际,按课程体系进行岗位群技能整合,按知识体系管理规律优化课程内容,杜绝课程之间的重复和割裂;建立考核实际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模型,学校可快速反应,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增减学习领域和模块课程,保证学生在短期内达到该模块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目标是实践、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和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找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1.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项目化教学策略。职业能力建立的唯一途径就是项目化的训练,基于工程过程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学场所建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组织、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能力分析,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建立“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并随时进行职业能力自评、职业专家确认的能力盘点。通过对盘点数据进行汇总,可以提炼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即能力的低洼地带,为课程改革提供精确的量化数据支撑。

2.通过职业能力策划制订教学计划策略。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专业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基于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可以为不同的岗位制定项目化的模块课程,建立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教师按照岗位群的能力分析结果通过能力策划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合理分配学习内容。

3.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实施策略。通过建立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活动,并建立“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际项目完成讲、演、练、训的工学结合“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融入“工学结合”的元素,通过真实情景、真实生产、管理现场等实践,变专业课程学习为专业技能训练,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兼具实用性与典型性。建立融教师实践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融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通过平台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软件包和教学资源库(即“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征集服务产业的实际项目,用工学结合的项目任务教学代替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通过平台的技术积累服务产业,保持教学项目与实际不脱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4.导师组的人才培养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通过建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形成生活导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任课教师)、技能导师(行业人员)的导师组。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实践有机融合。通过导师组的人才培养策略,典型引导、传道解惑,实现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通过导师组的人格熏染实现素质提高;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技能训练具备职业技能,以职业角色心理完成高职教育训练提高。

5.就业中心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再学习能力培养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社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完整的职业能力。旨在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职业工作。就是以就业为中心,以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为目标。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连接,破解就业难题。

6.市场化的校企合作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就是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集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协作体平台,培养、引导教师成为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需求的工程师。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破解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领导急、教师难”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网”“高校创新团队推介”“科研成果项目展示会”“创新论坛”等市场机制主动联系企业,实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和科研对接基地”的目标。在协作体平台内定期召开校企对接会,为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立稳定通道。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专业方向和就业路径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工学结合日常化。

7.实践化的考核策略。“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改革理论考试的人才评价机制,引入项目效益和用户考评的实际化考核机制,以课程论文代替教师设计考卷的考核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评相结合,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1)以能力分析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二段四步”教学法要求建立能力分析评估信息化平台,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和考核后,应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学习层评估,同时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2)以能力分析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对所学课程或相应的知识点和具备的技能进行评价,即通过网上意见调查和投票等方式,评估教师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对学习设计和讲授等方面的意见,以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按“二段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二段四步”教学法知识管理平台进行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将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体会中,达到强素质、训能力的效果。实现学习与就业的衔接,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建立融教师实践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融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用市场化手段吸引行业参与教学改革,通过平台教师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可以丰富教学案例库,还能保持教学案例的技术先进性和不与实际脱节。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融合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结合了知识管理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法。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    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技工学校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cad/cam软件应用、模拟仿真软件应用、实际操作训练等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进行一体化实施。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在数控加工专业中推行一体化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讲授仍占很大比例,没有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仍不够高,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呢?现就这个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指导书,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紧紧围绕任务,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和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任务指导书设计的原则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任务要有连贯性。

        任务指导书的新旧知识能够相互衔接,承前启后,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数铣技能实训中,完成某一零件的加工可以选择的刀具路径方式有很多种,因此,在设计任务指导书时要注意对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行横向对比。

(二)注意因材施教,难度适中。

        任务指导书的设计不能太细,难易性要适度,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基本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较高要求的拓展任务。

(三)注意生产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设计任务指导书时要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被加工的工件要有集成性、互相配合性、一定的功能、良好的推广性,同时能代表大多数企业实际加工的特点。例如,可以加工一些结构典型工件,并且把整个工件的制造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由各个小组负责完成,最后把各小组完成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完成总任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四)注意要涵盖本专业工种的鉴定标准。

        任务指导书要与省市及全国数控大赛的要求相一致,在职业鉴定标准与实际能力两者间找到结合点,在涵盖鉴定标准的前提下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划分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考虑创造性。

        任务指导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同时,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在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外,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只对涉及的知识点做出要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例如在数控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做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作品丰富多彩。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施过程

实践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可用下面图示来说明: 

         

       1、任务引入。

        如何能够顺畅地将任务引入到课堂上,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在进行任务指导书设计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将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2、任务分析。

        任务提出后,应当运用相关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等方式,为完成任务做好铺垫。例如:对于任务书要求加工的某一零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图纸和加工工艺过行分析,包括模型构建、编程编制、刀具选择、切削速度、主轴转速、加工余量设置等进行分析。这期间,学生会遇到共同存在的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3、任务实施。

        在任务实施阶段,由于学校的数控机床价格昂贵,数量有限,并且加工时也需耗费不少材料,不可能做到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一台机床进行操作练习,因此,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然后,对学生分组进行实操训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主要是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指出思路,教给学生分析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4、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评估方法分为过程评估和作品评估:过程评估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自主探索、发言、协作、创新等能力;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是否会通过互相交流来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等。作品评估则指的是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评估方式有:①、个人自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②、组内互评:展现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③、组间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在竞争中强化协作意识。④、教师点评:教师将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加以纠正。例如,在数控加工中,对于学生加出来的零件进行检测,内容包括:(1)加工方法和加工路线的合理性;(2)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的掌控;(3)表面粗糙度的控制;(4)装夹方式的运用;(5)切削刀具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创新作品,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生自主练习、勇于创新。

        5、反馈总结。

        作为整个任务指导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进而可以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各个小组代表对本组在完成任务指导书的整个过程进行课题小结,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学会归纳总结。教师同加以总结,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通过上述的五个阶段,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了自学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结束语

        在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老师监督管理要到位,指导总结要及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仍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改革,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第3篇

关键词: 输出驱动假设 剑桥商务英语 一体化设计

一、引言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的输入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思想的输出技能。如何提高输入与输出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是外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因为深受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影响,我国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一直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直到90年代中期,当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途径与输入量不再成为核心问题,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时,Swain(1985)的输出假设才开始引起我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虽然Swain充分肯定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积极意义,但她只强调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对输出内容有意识的监控和检查作用,且其以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的研究为前提。

针对如何在外语课堂上实现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这一问题,2008年,我国知名外语教育家文秋芳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文秋芳,2008:2)。文教授指出,以输出为驱动既能够促进语言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可以实现“以需求促供给”的目标。

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以剑桥商务英语中级为例,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设计,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有效提高语言技能。

二、听、说、读、写一体化设计,全面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下面以经济科学出版社的《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中级(第三版)》第三单元3.2 Business skills: Leaving & taking messages为例,说明如何以输出为驱动,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设计,进行多样化的输出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如下。

1.课程导入,设置输出任务。

在上课之前,设置语言情景,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公司职员,向公司未来的投资者介绍公司,你该怎么做?要介绍什么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用到哪些术语?如何进行设计?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现有知识的不足。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明确了本单元的任务。

2.听、说、读、写一体化设计。

首先是听,掌握介绍公司的技巧和标准表达方式。听力进行之前,首先明确听力的输出任务,即听力结束之后,完成题目的同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就“我的梦想公司”为主题进行演讲,要求以PPT格式展示给大家,表现好的同学推荐参加学院举行的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口语比赛选拔赛。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必须边听边记,对听力中涉及的公司简介的标准表达方式必须在自己的演讲中一一提及,这就实现了从“听”到“写”的输出。在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特别用心,口语比赛也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是说,复述听力内容,为完成输出任务做准备。在听完之后,要求学生复述教材中的公司简介,找到公司简介的流程,核心句式或关键的表达,尤其是涉及公司发展趋势的图表描述,然后根据教材公司简介的框架,建构自己的梦想公司简介,这一步是从“听”到“说”的输出。如果不了解公司简介的流程,找不到核心句式或关键表达,学生所做的公司简介就不够标准,用词也不地道。

再次是读,核实关键信息。通过听力和复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公司简介的框架,知道从哪些方面介绍公司。再通过阅读听力材料,核实听力中关于公司简介的术语、标准的表达方式,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完整、正确,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准备。

最后是写,撰写自己梦想公司的简介。要做好输出任务,完成演讲,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书面文稿。在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已经接受了所有的有效信息输入。在准备发言稿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特别是在介绍PPT过程中,要注意各页PPT之间语言的相互衔接,具体到如何开始、具体怎么用词、怎样描述发展趋势等。

至此,听、说、读、写一体化设计完成,最终的输出任务是介绍自己的梦想公司。看似简单的演讲,其实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通过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既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在每次输入信息之前,先布置输出任务,以输出为驱动进行语言的输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他们听、说、写的综合能力,也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三、结语

语言学习是输入、输出交替进行的过程。从学习的规律来看,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地道的语言材料输入,输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事实和信息只会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不能被内化,从而达不到语言作为工具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外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和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需求决定供给,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出发,以输出决定我们要输入什么。无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终他们都要走向社会,走进职场。所以,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输出,根据输出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通过内化获得的一种能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雷亮华.情景教学法在BEC vantage课堂上的应用[J].林区教学,2008(6).

[2]苏丽琴.基于_输出驱动假设_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1(6).

[3]王虹亮.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任务设计[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1).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改革[J].外语界,2008(2).

[5]杨秋喜.输出驱动理论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 汽车专业 探索 实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一种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扩展能力,使学生能够流利表达专业知识,以培养出高级汽车维修人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汽车专业课中利用一体化教学,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去年,我专业在领导的带领下,汽车专业最先开始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这种方式的优点。一体化教学主要包括项目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实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培养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所选课题与所学课程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活动。它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只依靠老师,更多的是通过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或探究未知,达到知识扩展的目的。学生通过对项目的研究活动,养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以下谈谈一体化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

一、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

1、一体化的教学时间安排

一体化的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在一个星期课里由教师讲授多少内容,它是一个全学期的一个小项目,对于每个研究小组而言,在整个学期里,除了该门课的正常学习外,再利用一些业余时间,以某一门课程为依托,制定响应的研究课题,搞一个课题研究,或是利用课余时间再查找一个资料,作为对该门课的学习补充。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收集资料,完成一定的课题研究,最终各个小组分别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收获。

2、选题和分组

研究课题与所教的课程相结合。以《汽车电气设备检修》为例,它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以往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大,教学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师在开学时,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章节内容,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编写,但实际汽车技术应用广泛、或是表明汽车发展趋势的内容作为研究项目,在上课时,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操作。

3、一体化学习的组织实施

按照课题的学习方案,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展开具体的研究动手工作。研究活动包括调查研究、资料的检索与收集、数据统计与处理,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当然现在的学生写论文的很少,不过很多学生都能自觉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二、一体化教学带来的变化

1、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

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学生们都积极地表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在一些学习内上, 我们经常采用竞赛法,例如在拆装一些部件时采用各组分别选取一名同学上台进行比赛。学习兴趣高涨。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只有书本知识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知识得不到应用,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中,它们往往会被遗忘。在一体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到的知识。例如,学生在调查研究、获取资料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查找和整理资料,巩固了计算机知识;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或报告,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组合作,加强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操上每天进行动手操作,分析故障等,展示学生的综合水平。整个一体化学习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以置用”的观点。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于职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3、学会分享和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在汽车专业课的一体化学习中,采用小组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机会,通过组员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的过程,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4、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

第5篇

“课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完成1个小型“实验课题”,是在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实验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是围绕某一实验内容(实验课题),从理论知识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结果调查总结、实验课题报告撰写等,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研训练的形式完成的。学生通过“实验课题”的教学,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经历了基础科研训练。“课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实验课题”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课题”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适应果树生产实际、符合果树栽培学课程特点和实验教学计划要求。果树的年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其季节性、实践性很强。在果树生产的不同季节,教学上有着不同实践性(实验)教学内容,每一个实践性教学实验内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来完成。因此,将果树栽培学中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实验课题”,实施“课题教学法”。通过调整组合将整个果树栽培学实验课构成10个小型课题。例如:将主要落叶果树树种识别和主要果树品种识别,合并成“主要果树资源调查”;将主要果树开花结果习性观察与枝芽特性观察,组合成“主要果树枝芽生长与开花结果习性的调查研究”;将果树果实结构观察与果树果实品质测定结合,形成“仁果类(核果类)主要果树品种果实品质性状比较”等。

2“实验课题”教学的具体实施

2.1下达“实验课题”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就是每一个小型“实验课题”。下达任务就是明确实验课题目标、内容和要求。

2.2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初步方案,是实施“实验课题”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充实相关理论知识和每个实验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了解研究的方法,明确实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讨论,根据学校试验站和生产果园的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及调查方法、指标和时间安排。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通过教师引导、点评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实验课题的实施实施是“课题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实施之前教师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对实验指标调查的方法进行示范,统一实验方法和标准,减少实验的误差,然后让学生按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要予以纠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疑点、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对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调整实验方案并进行探讨,必将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2.4实验结果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整理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是“实验课题”实施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形式对自己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表格或绘图,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5实验课题总结报告撰写实验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是实施“实验课题”重要环节。很多时候学生只注重实验过程,对实验报告的撰写缺乏足够的重视。然而,实验课题报告的撰写既是对实验课题完成过程的总结,使学生了解总结报告撰写的格式、要求,又可检查学生完成实验情况,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课题总结报告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进行撰写,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小结与讨论、参考文献等。这些锻炼了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6总结在“实验课题”教学中,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但教师自始至终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验实施中,基本掌握整个“实验课题”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结束实验课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行为、理论准备、动手能力、参与态度等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工作成绩,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今后做得更好。同样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工作进度等内容,讨论安排是否得当,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课题内容是否全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理论准备得以解决。通过“实验课题”教学自己学到了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个人成绩评定要注意对整个课题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协作精神和个人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考核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因此,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技能水平、实验完成程度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让每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收获,从而使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增强求知愿望,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以后毕业论文完成、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验课题教学效果

第6篇

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不再以把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2.行动导向行动向导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学生参加教学全部过程。具体又可分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旋转搭档法、思维导图法、张贴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卡片展示法等等。

3.理实一体理实一体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4.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两大部分。教育部最近的教学大纲文件是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大纲》(教职成[2009]8号)。具体包括电路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内容。

二、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项目教学课程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和响应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具备先进工艺知识的专业一线技术工人,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使命。根据走访、考察、调查发现,众多的企业对具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学生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企业提出了对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对电工电子类操作技能要达到行业规定的中级工水平。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针对性差,其缺点可概括为:第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具有学习基础、习惯、态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自制力,吃苦精神和自信心不足的特点。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枯燥乏味,在实训教学阶段过多强调操作训练,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优势。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以实验实训为基础的专业性、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此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强调的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太适合中职学生的智能取向。第三,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工作能力联系断裂,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更缺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宗旨。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现代中职学校专业教学难以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已是一个普遍存在、急需破解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已不适用新的学情,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背离、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教学现状。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方法,重构以项目为框架的课程体系,创建以行动为导向、项目为驱动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法,突出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开创知识技能学习行动化、趣味化、实用化的理实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从而为存在于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中职学校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难以开展、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找到一个具有共同规律、行之有效的破解方法。

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20世纪中期,他们也面临过我国现在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职业教育效率低下、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技术浪费、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创造开发了一些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新的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先后提出了开放和终生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双元制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并提出了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以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运作,对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相对欧美其他国家和日本,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学习、推行这种教学理论和模式。(2)国内研究现状。现在我国研究学习德国双元制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非常火热,笔者所在课题组就有两位教师由教育部选派到德国进行培训。在我国全面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这种研究主要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实践,更多的是学习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中用到的项目教学法。根据世界各国的职教经验、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现已被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广泛使用。但在我国还是起步较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另外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仍停留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没有将项目教学法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更缺乏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对项目教学法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异。职业教育要求企业和学校有效合作,两者应该互补。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与理论整合,课程项目结构具有指导价值。完成任务选择、制定任务流程和编写任务驱动项目教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我国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中得到普遍开设。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信息量大,包含强电、弱电的各个方面。纵观中职学校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材,多年来出版了不少,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整体来说确实还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特别是在强调动手能力、岗位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的今天,如何编写一套形式新颖、内容适宜、实践性强的好教材,值得我们探讨。2013年8月该课题主持人参加了由科学出版社组织的全国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国家规划系列教材开发研讨会。之后作为电工与电子技术这本教材的第一主编,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支得力编写团队,历经一年多的调查、研讨、编写、修改,最终圆满完成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这本教材的编写,2015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着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原则,课题组在使用中还是对这本教材感到有些不够满意,主要表现为理实一体化、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还不够。该课题拟针对目前中职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就进一步优化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总结归纳出符合当前实际的和专业特色的项目教学实施流程及教学评估办法。可以说,项目教学法不仅在电工与电子技术方面,而且在其他课程上的应用方面,都是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1)完善电工与电子技术在相关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知识技能点。(2)完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技能点的分割和组合,完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按项目教学的形式完成电工与电子技术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归纳出符合项目教学形式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实施流程及教学评估办法。

2.研究内容每年在一年级相关专业班级中选定一个实验班,选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承担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两年的课题研究期限中,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并总结归纳出在中职学校中可以实行的项目教学法的普遍规律和操作方法。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1)改革教学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2)分阶段实施项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可以把整个教学目标分模块,每个模块的技能训练分阶段实现。(3)改革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了要求学生做过去的一些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实践。

3.研究重点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流程和知识技能点的相关性,组合知识技能点群,制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框架结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总结归纳出分割和组合知识技能点,制定课程项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操作步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符合当前实际和新学情、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用项目教学重构课程体系、用行动导向为载体引领教学的通用方法。预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材、案例;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

四、研究的思路

第一,分析电类、机电类、汽修类等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和教育部的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罗列出相应的知识技能点。总结归纳出相关专业可共享的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知识技能点。第二,分析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流程和知识技能点的相关性,组合知识技能点群,制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框架结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总结归纳出分割和组合知识技能点,制定课程项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操作步骤。第三,挑选符合企业生产实际、能承载所罗列出知识技能点的任务,有机利用项目教学方法,按自己创新的任务流程编写任务驱动的教材。总结归纳出任务选择、完成任务流程制定和任务驱动教材编写的操作步骤。第四,按任务流程,运用自编的任务驱动教材实施项目教学。总结归纳出符合当前实际和课程特色的项目教学实施流程及教学评估办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项目划分、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实施、任务的考核评估都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实施的,突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源头上解决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技术浪费及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

2.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以能力体系为基础,根据课程知识技能点的相关性,划分知识项目,重构课程框架,打破课程体系的界限,避免知识技能的重复,完善课程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在源头上解决职业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

3.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引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任务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4.理实一体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学做合一。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象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真理的代言人和知识的化身“统治”课堂,要“和学生同时同地地体验认识真理的过程”。

5.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发展变化的学生观基础上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转变观念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打破课程知识体系,要以过程性知识传授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辅,要以技能传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辅,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职业意识的形成。注意目标激励和强化,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教学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

7.内容实用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本课程所有任务都是实际的真实的任务,突出实际、实用、实效。

第7篇

关键词 全球经济一体化 高素质人才 独立学院 雅思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迅猛发展的世界经济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国界和跨文化的交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驻华外企高度认可雅思成绩。这一趋势促使雅思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去英联邦国家留学的一种考试制度,而且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及外企在招聘活动中用于评定应聘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技巧。面对严峻的就业状况及竞争力较弱的学生,大规模、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成为独立学院增加学生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因此本论文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雅思教学方案。从镐京学院的实际出发,首先总结雅思英语在独立学院中实施的必要性,然后根据雅思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顺利实现大规模高端就业和走出去战略。

1雅思英语教学在独立学院中的实施

1.1 雅思英语的概述

雅思(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即IELTS)是留学英联邦国的一种考试制度。它是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澳洲国际开发署联合举办。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评定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技巧及评估考生以英语为工具,学习、培训或移民英语国家生活所具备的语言能力。雅思考试分为两种类型,学术类(A类)和培训类(G类)。学术类考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预测考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要攻读学历的语言要求。而培训类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语言技能。雅思考试涉及到英语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因而全面而详尽的考察考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同的是,雅思考试强调考生灵活地运用语言,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尤其注重说和写,主观题较多于四六级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故而有不少人把通过“雅思”考试作为衡量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1.2 雅思英语在独立学院中实施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日益临近的今天,来华投资的英联邦国家企业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驻华外企高度认可雅思成绩,因为相对于国内其它英语考试,雅思考试能从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四个部分更真实的测试英语水平。对于求职的毕业生来说,尤其是对于起点较低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想进入一家有实力的外资企业面临着非常残酷的竞争。外企面试的第一轮便是与外企的人事经理交流的一个语言基础考试。可见应聘者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求职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一个好的雅思成绩也在毕业生求职中添上一个重重的砝码。与雅思相比,大学生四六级考试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因此拿着四六级证书而不能很好地将英语应用在真正的工作场合情况比比皆是,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哑巴英语。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兼修异国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等语言文化知识。因为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语言。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探讨、研究一种顺应潮流、高效的雅思教学模式成为当今人才市场对大学培养人才的另一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国际化大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值得独立学院雅思培训者研究的课题。

2 雅思英语教学在独立学院的实施:以镐京学院为例

镐京学院作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学院自建校七年来不断探索如何创新性的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的远大战略。镐京学院总是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从政治理论课的英文授课,科技英语的大力推行,口语段位PK,假期社会实践到雅思的全面实行。学院的精细化管理,远大战略目光和缜密的实际操作促使各项举措都取得辉煌成绩。镐京学院在中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卓越成绩,雅思英语教学的引入是镐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取得重大突破下提出来的,也是学院思考如何努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而提出的又一教学改革措施。本论文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雅思考试的特点,提出相关可实施的教学方案。

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同的是,雅思考试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单独测试并计算成绩。因此根据雅思考试的特点,为保证学生四项基本技能都能全面的发展,雅思课程应设计为四个单项课程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听力和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而写作和口语则是语言的输出。此文根据雅思每项技能的特点,设计具体教学模式。

2.1雅思听力

2.1.1雅思听力的特点

语音国际化:雅思听力材料中说话者口音有英音、美音、澳音以及其他英语的一些变体等不同口音发音。因此听力材料中的发音差异对于一直接受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即英式的语音教学系统,或者GA(General American) 即美式语音系统的语音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据报道,全世界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频繁的出现不同肤色的人用英语交流的场景。因此对于只习惯于标准英语的学生,当非标准英语中出现连读、失爆、重读、弱读现象是,辨音就成为听力理解的阻碍因素。

内容生活化:雅思听力的材料都是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主要围绕学校和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除此之外,真实的听力材料中,会出现俚语的使用和大量口语化的的词汇和表达。

题型灵活化:与全国英语四六级相比,雅思听力考试题型多样。四六级考试客观题居多,而雅思听力考试主观题居多。

2.1.2雅思听力的教学策略

英语听力理解是复杂的解码过程(decoding process)和意义构建过程(encoding process)的结合。Field (2008) 和Hedge (2000) 都将听力理解的过程分解为“自下而上”(bottom-up )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两个重要的听力教学模式,在听力语言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听力策略中的‘自下而上’是指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从辨别最基本的音素开始,然后经过单词词组,再到句子和篇章的一种听力方式。这种听力方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知识,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在听力活动中的使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指听力的过程是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为线索,将已掌握的背景知识与听到的内容进行匹配并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这个策略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将现有的听力信息点和知识模式(Schema knowledge)结合起来。Hedge(2000)将知识模式分为两大类,即内容图式 (普遍的世界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主题知识)和形式结构(言语活动的总体构架)。因此,在雅思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重注培养学生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听力方式结合起来并且共同作用于听力理解。在加强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积累的同时,还要扩充话题的背景知识。正如Anderson and Lynch (1998) 曾指出,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史实、背景知识的缺乏会成为听力理解中的一个障碍。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传递文化的。

在雅思听力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将听力策略,场景词汇和题型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去指导学生。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学生能精确的理解听力内容,并且能应用到现实交流中。

2.2雅思口语

2.2.1雅思口语的特点

雅思口语考试与其他国际语言考试不同的地方在于考生是直接与考官面对面交流。因此这类考试能准确测试学生的综合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口语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听力理解,观点组织,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雅思口语考试分三部分:一般性话题 (general questions), 专题讨论 (topics )和深入话题 (deep questions)。 雅思口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考生的实际交流能力。雅思口语考官根据学生的语言实际交流能力,流畅性,连贯性,发音,词汇及语法的准确性来测评的。

2.2.2雅思口语的教学策略

口语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热情。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及雅思口语考试的特点,雅思口语课堂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差异,优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法:课堂互动模式对学生掌握二外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了解交际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如何有效的设计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典型模式是提问,回答,反馈(IRF,initiation, response, follow-up or feedback)。课堂互动模式的提问顺序由课程的内容和目的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教师授课的时间(TTT-teacher talking time)和学生练习的时间(STT-student talking time)的分配。Scrivener(1994.P.14)曾经指出,‘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雅思口语课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口语的平台,因此在口语课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去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根据雅思口语考试的特点,口语的交流内容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定水平设计口语话题。教师将雅思口语话题进行分类训练,比如机场登机,图书馆注册,购物等话题。这个教学法能促使学生将语言,文化和情境结合起来。任务教学法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口语就会更加生活化。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学生的回答就会更有感染力。

2.3雅思写作

2.3.1雅思写作的特点

雅思写作是中国考生的另一个薄弱环节。在雅思写作单项中又分别设置了数据分析型小作文和社会热点话题讨论性议论文,雅思写作第二部分社会热点话题包括环境,教育,科技等。随着时代社会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雅思写作考试题目时常更新。雅思写作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惯用的写作备考方式就是背诵模板套句和范文。单纯的模仿写作风格导致语言空洞,单一死板,思维中式化,内容浅薄,论证缺乏逻辑性。因此外国人在阅读学生写作时会不知其所云。因此教师应该改革这种机械式模仿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种言语交流,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反映,它可以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测量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适应性,而这种能力不是靠一时之功而得到的,平时必须加强训练,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3.2雅思写作的教学策略

过程教学法:Graves (1978)把写作的全部过程分解为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写作阶段,同伴评议和同伴编辑等步骤。基于此分类Tribble(1996)提出写作过程教学法。过程教学法重点强调写作的过程及写作技巧。在写作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搜集查阅大量相关背景材料并熟悉相关话题,培养发散思维。除此之外,在正式写作前,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写作话题进行讨论,深入挖掘写作内容,互相启发,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启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动创造者这样能避免没素材可写的情况。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成品,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话题归纳法:教师将雅思写作的话题进行归类,利用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添补每个月雅思写作考试题目。老师可以将搜集好的与话题相关的词汇总结归纳,教师指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用词准确和多变。教师通过话题归纳法巩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4雅思阅读

2.4.1雅思阅读的特点

在雅思听说读写中,阅读是中国学生的强项。雅思阅读考试中所用文章主要集中在商业、社会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此类文章都是从英美的报纸杂志和期刊中找到的材料。除了选材多样化,雅思题目的设计上也尽量做到多层次、多范畴,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们理解把握文章的能力。雅思阅读题目很大程度是考察考生的词汇掌握情况。其中包括同义近义词(Paraphrasing)的转换、识别能力,以及对一词多义的掌握程度。还考察学生对文章、对问题的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应用能力。阅读效率的提高受到词汇量,语言能力,阅读策略,文化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4.2雅思阅读教学策略

(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应用于听力和阅读培训中。

阅读策略中的“自下而上”是指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从辨别最基本的单词、句型、语法等基本的语言知识的阅读策略。而“自上而下”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为线索,结合自己已掌握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内容进行匹配,有助于阅读理解。此教学方法暗示教师在培训学生阅读能力时,既要注重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鼓励同学们博览群书,扩充各类话题的背景知识。

(2)技巧与文化并重

雅思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寻找细节信息和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能力,不同的题型需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略读(skimming)和寻读(scanning)是最基本的两种阅读技巧。作为雅思阅读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同学们介绍和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提高,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尤其要重视对英语词汇内涵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熟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并能正确评价阅读材料的主题及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等。雅思教学应突出国际教育、推崇能力与技巧并重、致力于文化融合的形成。

3结语

本文从镐京学院的实际出发,首先总结雅思英语在独立学院中实施的必要性,然后根据雅思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独立学院实施雅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雅思教学的现状,仔细分析雅思四项技能的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学生的雅思英语应用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取得优秀的雅思成绩的同学,不仅有机会出国深造,而且为最终顺利实现大规模高端就业和走出去战略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Field, J. (2008): Liste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Graves D H (1978):Balance the basics: let them write. New York, Ford Foundation.

[3] Hedge, T. (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8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实践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是高职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高职教育与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它终究还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训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在高职课程的价值取向上,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向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超越技术生成与精神建构二者的对峙,是高职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目标,这对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高职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色各样的需求,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全部依据就在于对现实世界的适应。在这一观念支配下,课程被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只注重如何用手段达到目的,至于目的本身的价值是否为人类理想的终极价值则在所不论,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高职课程建设存在重客观轻个体、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框架也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进行构架如图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一)教学内容选取基于经验和策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为主。以实际存在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和“为什么”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基于行动,是工作过程的归纳、抽象和整合

课程内容组织按照工作过程来串行组织,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归纳、抽象和整合让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三)“教”法基于尝试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实现“互动”的“传授”

教师传授学习内容的学习组织措施以“互动”的“传授”为主,通过思考直面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再对解决问题的原则予以阐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予以评价,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类似情境中予以应用,让学生能在社会技术学的层面,主动参与技术的设计,从而整体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结果。

(四)“学”法基于学习技术进行自学技术、交流技术和创新技术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掌握自主性地获取信息、生成性地加工信息、指向性地阐释信息的技术,形成与别人沟通、合作的技术,掌握设计导向、催化导向和方案导向的创新技术。实现本体主动、自我调节以及实践关联的内涵学习,支持多种联想、理解反思与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五)教学环境是基于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真实再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它涉及同一范畴的多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这些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是在遵循“比较—鉴别—异同—范畴—迁移”的逻辑顺序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凸显实践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中获得感悟,再经过同一范畴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而辨明异同,形成非完全符号的“类”概念,进而有能力应对新的情境。这样,从开始的相对简单的情境教学“手把手”,逐渐进入后续的相对复杂的情境教学“放开手”,从而完成从经验学习到策略学习的跃迁的全过程。伴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有利于其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果

从职业出发,在理论上构建社会职业——教育职业(专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一步一步细化,关注于生产或工作的流程,并按这样的流程,对高职课程进行设计和实施。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七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7门校级精品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进行了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取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二是选取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排序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如《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以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流程中每个节点(设计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真实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开发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训为实现途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IIS服务器创建、HTML及JAVASCRIPT、C#技术、ASP.NET技术、身份验证技术、ADO.NET、AdRotatorWeb服务器控件应用等七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模块为教学单元,以工作流程为学习任务,进行教学组织。

(二)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应本着能力本位、素质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行动为导向,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设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每项任务的实施按照任务提出——资讯相关知识——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教师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按设计方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巡回检查、监督、指导、验收——学生撰写任务报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按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报告。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职业性的要求。如《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宏观上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本教学团队开发的实际课题“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实例项目,以它的实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本系统分解为独立的任务单元,以完成各任务单元作为目的,结合“情景教学法”,采用印度软件车间模式,小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以此掌握动态网站开发的全过程。在微观教学设计上,始终以“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中的模块作为问题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在每个任务单元里分析出开发“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各个知识点,积累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通过在每个任务单元中要解决问题的延伸、拓展,在前后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多重循环,巩固和加深学生从应用角度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平台。完成各任务单元的过程,就是以层层递进、模块组装方式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建设按照“校站联动、共建共享”的原则,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与行业深度融合,建立集学生就业、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教师顶岗锻炼、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在实训现场、生产一线,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现场授课,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教学设计和实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教学场所、授课方式、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多样化(课堂实训、课堂小论文、综合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可选性、可拓展性、可延续性和可更新性)。借助情景或情境构成学习的时空,使学生能够在客观与客体的“景”或“境”中探求知识,并通过主观与主体的“情”的加工升华为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可以有目的地调用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为主,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这符合高职课程建设的目的、原则。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办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武文.基于“工作过程”还是“能力本位”--对高职人才培养借鉴国外模式的几点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2):46-49.

[2]胡成明,胡承武.浅析高职设计教育改革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开发[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3):12-15.

[3]廖福英.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践行障碍及其对策[J].理论博览,2009,(6):51-52.

[4]鞠红霞.“工作分析"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17):104-105.

[5]孙可,金鸿,陈羽.基于工作过程的光电子技术精品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09,(4):106-107.

[6]于丽.论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之间的必然联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17):14-15.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转贴于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h动画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