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素质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48

导语:在教师素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素质论文

第1篇

二、任职特点:兼课多,课务忙,没有职称压力

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兼教学科不分主次,新聘体育教师兼教语文或数学在香港是很正常的事情。香港中小学现行五天或长短周五天半教学日,中小学教师每周课时数可达30多节,每天5~6节课,还有其他的课务。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背个大大的包,里边有各种不同的学科教学用品,急急忙忙换教室。学校教师办公室白天几乎无人,学生放学以后下班前后的时间,办公室里才有教师伏案工作。虽然忙,教师们因为职业稳定,收入高,大多数心态很好。

还有,香港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兼“有偿家教”,补习学校和考试培训类学校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分类清楚,若违规收费会导致被解聘。

香港的教师薪水有年资的不同,新入职教师与老教师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没有教师职称,学校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平和,不会为此而竞争,教学基本上属于“单干”,主要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也不重视教育科研。近几年,香港教育统筹局也在推广中小学新课程,不断推广观课文化,过去教师间互相不观课、不重视教育科研的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渐渐开始互相听课切磋教学经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认真态度,他们申报科研课题,一定是个人愿意投入,喜欢研究课题。申请课题当然有研究经费,一般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但是这与教师的个人收入无关,学校和教师热情投入教育科研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理想。

三、个人发展:重进修,重学历,重才能

香港中小学和办学团体比较重视非学术的进修培训和联谊活动。学校教师的活动,如假日“行山”(远足爬山,在香港叫做行山),暑期旅游,节日聚餐等等,这些活动经费实行AA制,教师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多数不是教育学术类的活动,比如请管理专家作讲座讲管理方法,开展团体游戏活动,音乐唱诗等等,教师自愿报名参加。香港中小学教师的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工作忙,联谊活动多,而学术进修则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育学术类活动,有办学团体办的,有大学办的,有政府有关部门办的。政府部门办的教育学术活动、经验分享会,免费报名参加。有的学术团体办的活动需付费参加,有的教育培训进修要收费,教师可以向学校有关专项经费申请资助,资助费用一般很少,大部分费用需要教师个人自理。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数积极参与这类活动,自己掏钱听学术讲座和业务进修。因为自愿参加且付费,所以与会认真,教育学术活动会场的氛围往往很好,讨论常常很热烈。

香港是一个重学历的社会。新受聘教师学历不同,薪水的起点不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在学习。香港的大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等学历教育课程。

第2篇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担任10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

我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原理》获1998年南海市高中语文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被评为南海市2001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写情真切活泼,状物巧妙生动》收入《小学语文评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语文单元教学方法初探》在96年湘南片语文教研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依样画葫芦》在省中师语文教研会94年会上评为三等奖,论文《中美两国阅读教学比较》收入《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收入《21世纪中国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2002年我被评为南海一中电脑积极分子,教学课件《林黛玉》《长亭送别》均获南海一中优秀教学课件三等奖,2003年我的个人网页获南海一中优秀网页评比四等奖。1998年第4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中,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南海市高中语文阅读比赛,一个获一等奖,二个获二等奖。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

为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开放式问卷,共收集到23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指标从“特别赞同”、“很赞同”、“比较赞同”、“一般赞同”和“不赞同”五个答案中选择惟一答案,统计时按照5分、4分、3分、2分、1分计分。

调查样本为随机抽取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共991人。其中,学生782人,教师209人。统计分析采用spssll.0forwindows进行。

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总体特征分析

1.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主要内容

对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均值排序显示(表1),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五个特征依次是“表达能力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心强”、“注重知识更新”、“专业知识深厚”。由此表明,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时,能力、知识以及责任心等因素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注重知识的更新,培养对教学事业的责任心。

同时,通过分析发现,最不被认同的五个特征依次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科研能力强”、“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实上,这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和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因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和“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四项内容显然更大程度上是区分教师形象的指标,而“科研能力强”则是评价教师科研能力而不是教学水平的指标。

从其余13项指标的均值看,均值变化不是很大,基本分布在3.62—4.05之间,分布非常集中。因此,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而不能从单一的因素或是其中的几个因素加以评价。

2.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4个因素

(1)因素数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项目,通过总体特征统计分析发现,最后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与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不仅均数低(M<3.45),而且评价者的分歧也较大(S>1.05)。通过与有关专家讨论,决定剔除最后5项指标,对前18项内容进行因素分析。本着化繁为简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从碎石图<图1)可以发现,特征值在第4个因素以后开始形成碎石,且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为4个,因而决定抽取4个因素。4个因素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

(2)四个因素的命名、解释和内容。决定因素个数后,对因素进行正交旋转,形成因素负荷矩阵,各因素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因素负荷量见表3。由此,可以把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特征归纳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和知识水平四个因素。

三、师生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

1.师生对23个项目评价的比较

(1)师生评价的一致性。对师生评价的均数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发现,r:0.959(p<0.01),表明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特征的评价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2)师生评价的区别性。对23个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以下10项内容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4。

首先,在“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4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显著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的老师,并且认为这些个性品质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与前面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严师”正越来越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更希望老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够与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使教学气氛更加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应该由传统的只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师形象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价。

其次,在“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普通话标准”3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稍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和“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比教师更认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方对于“教与学”这一矛盾关系处理意见的不统一。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而老师可能更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在“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进取心强”3个项目的评价上,教师要明显高于学生。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认同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以及进取心强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可见,教师比较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评价。与学生注重多维评价不同,教师更多地还是从传统角度考虑,其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2.师生对四个因素评价的比较t检验显示:在个性品质因素上,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差异(t=5.92,p=0.000),在其余4个因素上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学生和教师在个性品质的评价上分歧较大,在其余4个因素的评价上基本一致。

从图2可以发现,教师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3个因素上的评价均高于学生,而在“个性品质”因素上的评价显著低于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所处角度以及评价标准不同,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评价更趋于实际和传统,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注重对教师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虽然评价差异性不是很大,但评价时各有侧重。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评价时应该同时考虑两者的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效度。

四、研究结论

第一,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

第二,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四个因素。

第三,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评价在10个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但是在总体评价上基本一致。

第四,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四个因素的评价上,仅在“个性品质”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五、研究建议

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调查发现,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其专业素质,更要促使其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建立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着力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师的重要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历时40年,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其中,“友善的态度”,即爱学生,善待学生,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征。由于现代教育的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学生越来越容易接受幽默风趣、富有亲和力等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而从本研究看,教师对自身个性品质的认识不足,师生之间在认识上尚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教师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3.加强师生沟通,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身兼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引进,人性越来越受到尊重,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此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本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又不能完全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学习。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公务员,2002,(9):6.

[2]钟学忠,等.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思考——面对21世纪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71.

[3]朱水根.优秀教师素质成因分析与教师教育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2):121.

[4]魏红,等.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33.

[5]陈启坤.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1,(4):121.

[6]马晓彬.略论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9.

第4篇

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5],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6]。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

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7]。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

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8]。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9]。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10]。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

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

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

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

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

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2.3.1学科性知识

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

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12]。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资料:

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2003.(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第6篇

摘要: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英语教师应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思想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探讨新时期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措施大有裨益。

关键词:新时期;英语教师;文化素质

一、引言

2008年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英语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在提高教学效益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二、培养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有效措施

1.培养英语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忽略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的。英语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兴趣和信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基础,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关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息的培养,具体包括帮助他们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使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独立的英语学习者,自我管理英语学习,培养良好规律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此外,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技能,主动协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新课程中提出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级别目标,为了尽可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罗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英语老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丰富英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总之,使用这些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英语环境,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电脑,能进行丰富的英语课件制作,以便更好地为英语素质教育服务。

三、总结

总之,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好坏对整个英语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赶上教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康淑敏.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2)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中国。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第8篇

论文摘 要: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格外重要。教育学课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途径,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近年来是一个热门名词,在高等院校更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名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努力方向,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根本措施,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教育追求善,对求真的科学具有导向作用,人文素质不仅影响人的价值观,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有益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激发创造灵感。[1]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到可能的方面和领域。在高师教学中,教育学课程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一般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为什么要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有利于师范生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师范生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担负的是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传播方面的任务。人类知识包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史、哲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音、体、美等艺术方面知识、技能和审美的能力,具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当然,师范生学习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不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但至少应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2.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工作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通过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情感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而且可以此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正如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3.有利于师范生形成优良品德,提高竞争能力。 

“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正懂得人的价值与意义,正确思考人生、修炼人生。而且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而且在人力资源供求日益富裕和能够充分实现自由流动的今天,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思路,不但要以知识、技能武装自己,而且要以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试想,哪一个单位愿意招聘一个学富五车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呢? 

二、教育学课程教学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教育学课程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质。 

建国以后,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高师教育类课程精简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三门,教材的教条化比较明显,教学逐渐形成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华中师大等五所院校开始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改革,之后又有人本着实用的宗旨,编写实用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初,微格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教学技能,出现了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并重的势头。尽管教育学课程向技能性偏重,但我们仍应看到教育学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的,因为教育学教学对于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备课、上课、了解学生心理等基本教育能力,还应对他们进行审美欣赏、心理健康、道德完美等更加丰富健全的人格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2.教育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民族精神。 

师范生正处在人格健全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学课程独特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方向,抵御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不仅把学习当作个人的事情,而且当作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来努力。 

3.教育学课程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 

一名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通过教育学课程对相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的获取和充实,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使他们懂得真、善、美的真谛,净化和美化其心灵、言语和形象,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而且教育类课程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等都能不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使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 

4.教育类课程能够正确引导师范生的行为方向。 

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需要逐渐具备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而且成长在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又处于成人化的转变期,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教育类课程所内含的全面发展教育,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及教育家们的光辉思想,都有利于师范生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来鞭策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学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1.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目前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学课程的人文认知功能,从而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失效。因此,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深入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是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教学没有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人文精神教育作用。事实上,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还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等,都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理论富有深厚的人文魅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宝贵人文教育资源。例如,我们在讲到教师道德素养内容之一——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时,让学生观看音像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去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去支教,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学生们看完后无不被其感动,再一次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国家把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教给自己,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再例如,讲授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笔者结合《论语》、《孟子》等篇章谈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儒家学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等,让学生理解那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为什么要发表联合宣言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里去,引导学生从历代优秀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对这种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目的地扩充信息量的做法,学生反映不错。有一位同学写道:“老师对教材中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引出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事实,不仅使我从整体上了解了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而且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品位,让我更爱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了。” 

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只有闪烁着人文光辉的教育理论,才更能使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步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超越自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教育理论的内容,大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理论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使教育学成为富有魅力并令人期待的学科。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给予人文关怀。 

在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常把学生当成工具和“匠人”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对象上,把学生当成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产品来加工,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有甚者,有极个别教师对有障碍的学生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不是给予真诚的师爱,去爱护和帮助他们,而是歧视和厌恶他们,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孤独无援,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致于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对他人、学校和社会产生仇恨的心理。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育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在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启迪,辅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还通过课前演讲来搭起一个思想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师生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还很腼腆,有些怯场,我们鼓励其大声、大方、大胆地表达。“要想明天讲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口才不像人的相貌一样难以改变,它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提高。一轮下来,同学们体会到“多上台一次,胆子就大三分”的道理,逐渐的,大家上台积极了、踊跃了,演讲的话题更多了,演讲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了。同学们在一起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抱负,谈亲情、谈友情;读散文、吟诗歌、讲故事,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乡土人情;不少同学还能结合教育知识谈对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的看法,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生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常异彩纷呈,迭起。当一部分学生还在为进入大学没有目标而迷茫时,有学生则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为题,宣誓“师专将因为我们而辉煌”,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挥洒,展示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通过课前演讲,不仅提高师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彼此间交流的是思想和感情,我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3.围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块黑板、二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要提高教育学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如结合教材“五育”内容可播放《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所讲的专题《“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从轰动全国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谈到传统美育再到当代人格建设,让学生在震撼中感悟;学习“教师素质”内容时可放映电影《美丽的大脚》、《凤凰琴》,让学生在感动中沉思;讲授“学校教学”内容时可放映优质课录像,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同时还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从而提升课程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 

总之,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不是仅靠一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它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需要学校、社会一起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师范生人文素质形成的良好氛围。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学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教师们应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李泽全,陶长元,张胜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3). 

[3]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5). 

[4]张煜芳.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第9篇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方面相比,在育人总目标上,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要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军事训练和其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军事素质能力,养成军人作风的习惯”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军事素质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又要把国防教育“从纯理论作用和文化隔绝的状况中解脱出来,使它同智力、道德、艺术、社会和公民活动更紧密联系起来”(见《终身教育导论》第61页),进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确立,应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增强国防观念出发,通过提高学生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这一途径来进一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风貌,从而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确立,必然要求高校军事教师在具体实施教育目标时,首先要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需求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要通过对人的培育来为社会服务。高校国防教育,要求军事教师在具体实施育人总目标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住21世纪人才需求的标准,才能为目标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说,高校军事教师在育人方面,应该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即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减少以往知识传递的作用,加大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在锻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开发智力水准、提高军事素质上下功夫,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说,高校国防教育目标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在于军事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思维方式,这也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国防教育目标与教学质量水准高低的问题。

实施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主体是教师,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21世纪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看,关键在于军事教师必须确立“科学育人”的思想观念。因此,能否有一支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育人能力的高校军事师资队伍是关系到尽快提高我国高校军事教育水准的现实问题。

“科学育人”的内容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在高校国防教育方面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广义上讲,高校国防教育水准的提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个科技水准的提高发展问题;二是从狭义上讲,高校国防教育的贯彻落实,要求每一名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与实践。前者是个宏观把握的问题,后者则是个微观操作问题。这是说,科学育人的落实,从具体实施过程看,更加依赖于具有科学育人思维方式的军事教师的具体实践。因此,每一位军事教师都应当具有“科学育人”的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应当通过尽快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尽快提高现代意识、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具体实现“科学育人”的根本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科学育人”问题的重要一点是要提高广大军事教师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文化知识和修养,这是“科学育人”的必要基础。

然而目前仅从我国军事教师整体文化素质状况看,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差距很大。从学历层次比例来看,据调查统计的数字表明,吉林省高校现有军事教师100多名,其中学历层次基本上属于大专和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的为零,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博士生、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则为30-40%左右。这就告诉我们,尽快提高我国广大军事教师的文化层次,对于实施“科学育人”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