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49

导语:在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中的很多理论与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验证的。高中化学新课改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文章主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分析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深入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好方法”等这些说法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化学中的很多理论与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验证的,因此,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与灵魂。新课标指出高中化学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因其形象性、操作性、探究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落实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深入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资源不足。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都存在资源不足的现状。比如,相对于教学需求来说,配备的实验室数量存在严重不足;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短缺,工作量大;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实验准备时间不充分;实验制度管理不科学、不配套;实验仪器落后且缺乏补充维护;实验药品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资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要增设大量的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原有的实验仪器配备标准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2.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看重的是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讲授的内容较深,学生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知识更新慢,很多教师平时不注重提升自己,也缺乏培训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上课时还是沿用的旧知识体系,对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思考与交流活动等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这些内容不重要,有时甚至忽略不讲;淡化了化学实验教学,有些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也用多媒体来做,看起来像做了实验,其实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相当于流水作业式的形式。比如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先写出了实验的化学方程式,实验探究活动转变为验证活动。有些教师虽做了实验,但是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只追求一种答案,忽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3.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化学实验教学功能比较窄,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化学的机会。新课标纠正了这一不足,但是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增加化学实验,这让学生误认为化学实验不重要。并且,由于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实验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另外,个别化学实验存在着腐蚀、污染、爆炸等安全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导致一些学生惧怕实验,忽略实验。

4.滥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给化学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化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有教师在讲氨气的喷泉实验时,利用电脑做成了动画,演示的效果比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观看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多媒体课件点击的速度比较快,如同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学生通过看演示不能获取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注重探究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演示实验教学法。通俗的说,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看实验过程,然后再用实验结果来验证新知识。演示实验教学强调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所以,新课标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清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比如,讲授“硝酸”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用稀硝酸钠与铜的反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常温下,稀硝酸钠与铜反应后生成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一氧化氮,此气体具有污染性,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就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实验不足以观察到一氧化氮的生成与氧化物,也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该实验,研究怎么样能观察到一氧化氮的生产及氧化过程,并能避免污染环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注重发挥家庭小实验的光彩与魅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现行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花大量笔墨描写出现实生活中的化学,反映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皆化学,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家庭小实验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联系化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用什么方法测定雨水的PH;用什么方法可以漂白发黄的报纸;用熟苹果能催熟青香蕉吗等。家庭小实验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普及绿色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普及绿色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实验。在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药品量大或者操作过程不熟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而且有的实验比如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时,排出的气体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时尽可能处理好有害气体,减少其排放。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废气,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阻止这些废气扩散到空气中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而且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4.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耗时长、污染大,很难在教室内完成,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以用“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气体颜色变化,加深学生的认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钻研新课标,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途径、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参与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学逐步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转变,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从高中化学的多个角度,从探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当代教育中,探究能力显然已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所以,对于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高中化学这一门学生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科目而言,运用探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能力培养上还是在学习效率提升上都有很大的益处。此外,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提高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立足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

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依赖于教材和课堂。所以,对于高中化学而言,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要深入钻研化学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紧密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来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氮族元素》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氨及硝酸”等知识点作为课堂研究的主题,同时围绕“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带领学生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究、思考与学习。

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合作探究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将传统课堂中的“以教师为主体”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合作探究学习符合当前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

例如,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根据小组数量对本课的教学知识点进行任务分配,每一个小组通过合作、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其次让学生进行任务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3.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通过巧妙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独具匠心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就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探索的热情。但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问题的推进下不断地深入。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课堂中会涉及一些实验装置。教师可就此设问:如果让你在这些装置中找出密封性最好的装置,你们有什么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你如何观察化学反应的快慢?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被带动了起恚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3篇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化学认知规律,尝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造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材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可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是中考化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也不一定觉得化学容易学。如何降低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过渡,还有待教育专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研究,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增加学生多少负担,学生感兴趣而又乐意接受的话,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所教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都觉得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比其他同学轻松,适应较快,进步较大,化学成绩好,高考选考化学科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比例也较大。我的做法是: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只是分别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我就叫学生先写出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叫他们运用化合价规律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会发生变化,我就提出:这些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们到了高中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有的学生在课外还自己查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巩固了化合价的知识,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学习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初中化学只要求初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我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要求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初步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加深了解原子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元素化合价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个规律,在介绍“稳定结构”时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从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的分析中初步认识“电离”,为以后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等知识作铺垫。我还注意对化学反应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酸碱盐的溶解性也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习酸碱盐不但不会觉得难,而且会越学越感兴趣。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会觉得困难。如“量差”法也作简单的介绍。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化学主要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简单介绍)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使用仪器装置和制取操作等内容,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在学习中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更严密。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而初中化学只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化学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以适应将来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这一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高中化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理解、化学过程的分析。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化学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而进入高中后,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今后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总之,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摸索、探究,逐步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衔接较为顺畅的结构。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31-02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每个教师争相追求的目标,而有效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要把有效教学提到重要位置,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每个化学教师面前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营造民主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把权利还给学生,并为他们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氛围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在积极的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浓硫酸”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浓硫酸和浓盐酸体积相等,分别装在不同的两个试剂瓶中,如果不用化学方法,我们怎样识别?把火柴梗分别插入稀硫酸和浓硫酸中,取出后会有什么不同?并说明原因。通过稀硫酸与铜常温混合,稀硫酸与铜混合后加热,浓硫酸与铜常温混合,浓硫酸与铜混合后加热,是否都能发生反应,对不能反应的说明原因,对能反应的写出反应生成物。将铝片放入稀硫酸和浓硫酸中,会发生什么不同的反应,为什么?碳和稀硫酸能发生反应吗?在加热条件下碳和浓硫酸能否反应?并说明原因。课本上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出现了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则加以引导、补充、归纳,这样学生就能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相互影响,提高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教无定法。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很多,下面略举一二。

1.探究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新知识,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探究知识的兴趣。如教学“化学反应速率”时,其中一些演示实验的课可以上成探究实验课,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实验中总结经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速率的影响因素。

2.兴趣法。化学知识千变万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教学“物质的量”时,可以给学生设置悬念,问1升水+1升KNO3溶液=?升,学生很自然地给出2升这个答案。接着,再让他们自己操作验证,结果发现小于2升。这时,教师再趁机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溶液的体积并不是两种溶液体积的简单总和。

3.开展课外活动法。教师可以多举办化学竞赛、化学晚会、撰写化学小论文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清知识的重难点,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以把握好教学方向,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元素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组成分类等结合起来教学。根据物质组成分类的知识,单一某种元素可以形成单质和化合物,再把单质或化合物与物质分类表中的其他单质和化合物反应,形成知识网络。以元素Na为例,Na的单质或化合物有NaOH、Na2O、Na2O2、NaCl等,分析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Na和Na的化合物分别和物质组成分类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即Na与空气、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等的反应。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知识覆盖面较广,以此类推,其他元素如Al、Cu等可以代入,这样的知识体系比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既高效又省时,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在重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对知识的迷惑点创设问题情境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在教师的设疑与学生的知识现状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创设问题过难或者过易都不可取。

如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就要利用化学实验巧设情境,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Cu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时,学生会发现常温时无现象发生,加热后,铜丝表面会出现黑色物体。据此,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黑色物体是什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什么?液体会变成浅蓝色吗?为什么?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观察,开启学生思维。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再如,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如果用硫酸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就会得到灰绿色的氢氧化亚铁溶液,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慢慢会得出是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的原因。然后教师再问:如果减慢氧化速度会发生什么现象?如何使氧化速度变慢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提出多种方案,最后在比较、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最佳方案。这样的实验探索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集动画、影视、文字、音乐等于一体,能够营造生动、愉悦、成功的教学环境,通过强烈的色彩、动画、音响等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用实验来说明,有的反应过程慢,课堂上难以演示;有的现象很难直接用做实验来验证;有的化学实验污染大、危险性高,很难在实验室实现。对这样的实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弥补。

如教学“氮和氮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但要想通过做实验来解释是不可能的。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动画给学生展示过程,引导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弄清楚缘由:在雷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有一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生成物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后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在雨水的作用下转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为硝酸根离子,这就好比给庄稼施了氮肥。这样动态地展示变化过程,同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争相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刚刚实施,没有相对固定和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虽然我们化学组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这一课程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渴望有典型的经验和案例来引领。而我们的学生,首先是来自全市不同初中——虽然初中的新课程改革早于高中,但各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其次,经过中考的选拔,进入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不如其他重点中学,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许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个人认为,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发掘经验、发展课程的过程,没有反思和研究,行动肯定是盲目的。学校教科室采取的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实施策略颇为有效,如我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分析检测报告,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家乡的河流水质检测的方法进行探究,提出修正意见。课题研究小组的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九圩港的污染及其治理》并形成了书面材料,荣获了省中学生环保论文评比二等奖。由于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成绩,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所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

二、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深刻联系的一种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生活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是具有生命力的,随学生知识水平经验生活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由于不同的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等的差异,学生研究问题的内容、角度和程度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能力强,有的学生能力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引导能力强的同学带动能力弱的,做到强与弱合理搭配,分工合作。同时在活动开展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让每个学生在互助的学习中建立足够的信心,使学生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并乐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例如男生相对而言知识面较广,综合实践能力强,在进行《生活中的化学》这一课题时,笔者有意识地让4个男生和5个女生组合在一起,并让男生带领女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9个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获得了不同程度和锻炼,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尤其是王烨楠同学进步很快,她甚至还指导其他班级的课题小组进行活动。

三、以易代难,逐步提升

高一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知识水平有限,化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太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也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刚开始选题时,笔者以为课题应定得小一点、浅一点,不要贪大求全,好高鹜远。例如高一(1)班周小燕这一组的课题《化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课题定得太大,范围也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操作上有难度,笔者建议课题组改为《化肥的使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把研究的范围缩小些,以利于课题的开展。

同时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很有限,综合实践能力还不是很强,创新意识还未普遍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学生自发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一学生,教师的指导应以易代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指导应由扶到放,稍作点拨。

四、以近代远,提高效率

第6篇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地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手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这个问题,也成为目前广大化学教师热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与新型模式的引进,为高中化学高效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将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对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和建议,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因为深受“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等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行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要点的灌输,轻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地位,以至于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作业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改革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学习选修《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1.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提出相关的节约用水措施;2.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5人为一组),利用空余时间对我市水污染程度和来源进行实地考察;3.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污染提出相关防范措施,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小论文。这样,我们就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得到了有效改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学会了运用实地考察、查资料等方法获取信息,有利于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与落实。

二、生活化教学,巧用化学实验

教学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为生活服务的。例如,在讲“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污染与防治”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性,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相关资料,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遇到的产生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产物的例子。不同学生搜集的资料也不一樱学生就会发现还有很多自己常见的现象也会产生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并且不断污染环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应该保有一颗探索未知的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兴趣和成就,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对化学有兴趣,就会深入学习这门知识,并且不断发现化学中的奥妙和乐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讲“铁、镁与空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取出等量的胆矾粉末、铁粉、镁粉,把它们混合均匀放到底部扎有小孔的塑料瓶中,然后把瓶子放到火焰的上方,轻轻拍打,当粉末落到火焰上时,火焰瞬间变为蓝色,同时伴有红色和白色的星光,这种神奇的现象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唤醒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第7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

[3]汤艳,王后雄.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化学差生转化策略.化学教学,2007,(8).

第8篇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二是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三是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方法策略,培养能力

我国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1.当前实行探究式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1.1 实验的时间很少。探究性学习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仅靠每周三节化学课要实现探究性课程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1.2 探究性学习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员参加,但大部分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以参加和完成为目标。而课内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丝丝入扣,使探究性学习失去了支撑和依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3 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的研究。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1.4 时空的限制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的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呢?

2.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策略

2.1 更新教学观念,牢固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以平等的态度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

2.2 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①挖掘闪光点。由于个体心理素质和智能的差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知状态。例如,积极学习化学,对某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在某一次实验中大胆创新、有明显的进步;或某次实践调查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这些闪光点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把它们挖掘出来,表彰他们的闪光点。②构建“表现场”。在化学学习评价中,我们十分重视通过构建“表现场”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实践中,创设真实情境,实验自主进行,开辟化学专栏、编撰化学论文……等,这些都为学生构造了多维“表现场”。

2.3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整个全局,特别是要有个好的开头,为学生搭建一个尽快进入角色的探究性平台,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

(4)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化学课堂上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该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5 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在“探究”中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