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2:50
导语:在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从知识发酵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了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指出其实质就是“团队知识发酵”。发酵中的双师教学团队菌株、母体、酶、发酵吧等要素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演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机理。按照影响知识发酵效率的各种要素的层次结构和作用方式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是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知识发酵;双师教学团队;创新研究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团队结构搭配、共同愿景构建、成员角色分工、创新能力形成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双师教学团队内在机理的分析。本文从知识发酵理论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新的视野。
一、知识发酵理论及其对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启示
知识发酵是指知识菌株在知识酶的作用下,利用相关信息技术,通过一定的环境,由知识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在发酵吧中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传播和更新的目的。知识发酵由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和知识发酵吧等要素组成。
知识发酵理论借助仿生学原理,阐述了知识发酵的内在机理,提出知识菌株是知识发酵的起点,知识母体是知识发酵的物质基础,知识酶是知识发酵的催化剂,知识发酵吧是知识发酵的场所。在这几种要素中,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完成知识发酵的全过程。知识发酵理论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双师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一定数量的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搭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利用自身及团队知识,完成团队目标。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质是知识的学习、转化与应用。
由知识发酵理论可知,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团队知识发酵”的过程,即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就是团队成员(双师教学团队菌株)在团队愿景和团队带头人(双师教学团队酶)的作用引导下,依赖自身及组织知识(双师教学团队母体),凭借相关信息技术,利用一定的场所(双师教学团队发酵吧)执行一次次教学改革任务、完成一次次教学改革目标的过程。团队执行每一次任务、完成每一次目标的过程就是一次发酵过程。在这一发酵过程中,双师教学团队菌株、教学团队母体、教学团队酶、教学团队发酵吧构成其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演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机理。
二、知识发酵理论视野下的高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一)合理搭配双师教学团队成员,优化双师教学团队菌株
优化双师教学团队菌株要求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职称、年龄、性别和双师结构,有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学团队成员只有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经验,才能实现团队技能的共同提高,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组合的最优化。比如,按照团队角色理论,挑选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并且具有较高职称人员担任团队建设带头人,引领整个团队的发展;选取对团队愿景有整体认识,办事认真、精明,分析问题细腻的成员担任团队监察者角色;选取处事小心果断、办事有效率、能集中注意力,能看清楚目标的成员担任执行者;选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能考虑别人情绪、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能开解他们,能调和气氛的成员担任协调者,等等。通过有意识的团队角色建构,以及坦诚交流、和谐合作氛围下的信息沟通,让每一位成员的才能与角色相匹配,从而提高团队工作绩效。
(二)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交流与学习,提高双师教学团队母体质量
同生物发酵过程中生物菌株的成长需要从营养母体中汲取养分类似,教学团队菌株的成长也要依赖一个具有给定素质的“母体”。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它的母体来源于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中呈现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来源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文件、资料、音像等知识与信息。它们都可为教学团队菌株提供“养分”。
提高双师教学团队母体质量,一方面,要激励教师以“顶岗实践”、“下企业”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活动,通过技术设备研发、科研活动的传帮带及参加技师培训等多种方式,自觉接受岗位新观念、新信息,了解新设备,跟踪新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岗位环境变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优秀的岗位技术人员,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其中,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甚至名誉岗位带头人等。由于行业、企业人员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教师通过与企业、行业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后,还要创造条件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综合执教能力。
(三)挖掘教学团队中的各种关键因素,发挥双师教学团队酶的催化作用
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团队酶起着组织协同和催化的作用,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效率。教学团队酶既包括教学团队内部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共同愿景,也包括团队成员的学习愿望、传授愿望以及成员间的沟通交流的合作愿望等。挖掘教学团队中的各种关键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
1. 它要有个切实可行的、能被成员认可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教学团队愿景。团队愿景能使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树立团队内每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团队内部形成广泛的协同和良好的沟通。在建设举措上,要坚持团队共同愿景与团队成员个人愿景相结合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动员全体团队成员积极规划团体未来,做到团队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共享荣誉。
2. 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教学团队带头人。他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因此,在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上,要坚持以岗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标准,依托实训基地和紧密型合作企业,通过国内外培训、国内外交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及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培养。在方法上,可聘请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其导师,负责培养指导工作,也可安排团队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进修培训,并定期到国内大企业开展实践,让团队带头人活动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教学与生产之间,成为拥有创新思维、掌握最新技术、擅长于团队管理与组织的领军性人物。
3. 要有一套可以使成员获得承认、尊重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经济利益激励、地位荣誉激励和文化激励。在经济利益激励上,先要关注团队整体的工作业绩,建立以业绩为标准的团队激励机制,奖励成员之间因彼此的合作而有效实现团队目标的行为。同时也要关注团队中个人贡献的不同,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奖励方面的政策倾斜,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地位荣誉激励上,要尽可能为成员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让其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实现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在文化激励上,坚持“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切实体现出对成员保持不变的尊重。同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展开竞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团队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促使团队目标的实现。
(四)虚实相结合,拓展双师教学团队发酵吧的范围
同生物发酵“吧”需要为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类似。教学团队建设同样需要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以促进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学团队发酵吧既包括会议室、办公室、工作现场等可见的物理场所,也包括虚拟场所,如视频会议室、虚拟聊天室等。
和谐完美的团队教学发酵吧能吸引相关智能人(知识母体)在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场所实现聚集,促进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双师教学团队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知识发酵;双师教学团队;创新研究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团队结构搭配、共同愿景构建、成员角色分工、创新能力形成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双师教学团队内在机理的分析。本文从知识发酵理论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新的视野。
一、知识发酵理论及其对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启示
知识发酵是指知识菌株在知识酶的作用下,利用相关信息技术,通过一定的环境,由知识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在发酵吧中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传播和更新的目的。知识发酵由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和知识发酵吧等要素组成。
知识发酵理论借助仿生学原理,阐述了知识发酵的内在机理,提出知识菌株是知识发酵的起点,知识母体是知识发酵的物质基础,知识酶是知识发酵的催化剂,知识发酵吧是知识发酵的场所。在这几种要素中,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完成知识发酵的全过程。知识发酵理论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双师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一定数量的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搭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利用自身及团队知识,完成团队目标。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质是知识的学习、转化与应用。
由知识发酵理论可知,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团队知识发酵”的过程,即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就是团队成员(双师教学团队菌株)在团队愿景和团队带头人(双师教学团队酶)的作用引导下,依赖自身及组织知识(双师教学团队母体),凭借相关信息技术,利用一定的场所(双师教学团队发酵吧)执行一次次教学改革任务、完成一次次教学改革目标的过程。团队执行每一次任务、完成每一次目标的过程就是一次发酵过程。在这一发酵过程中,双师教学团队菌株、教学团队母体、教学团队酶、教学团队发酵吧构成其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演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机理。
二、知识发酵理论视野下的高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一)合理搭配双师教学团队成员,优化双师教学团队菌株
优化双师教学团队菌株要求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职称、年龄、性别和双师结构,有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学团队成员只有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经验,才能实现团队技能的共同提高,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组合的最优化。比如,按照团队角色理论,挑选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并且具有较高职称人员担任团队建设带头人,引领整个团队的发展;选取对团队愿景有整体认识,办事认真、精明,分析问题细腻的成员担任团队监察者角色;选取处事小心果断、办事有效率、能集中注意力,能看清楚目标的成员担任执行者;选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能考虑别人情绪、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能开解他们,能调和气氛的成员担任协调者,等等。通过有意识的团队角色建构,以及坦诚交流、和谐合作氛围下的信息沟通,让每一位成员的才能与角色相匹配,从而提高团队工作绩效。
(二)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交流与学习,提高双师教学团队母体质量
同生物发酵过程中生物菌株的成长需要从营养母体中汲取养分类似,教学团队菌株的成长也要依赖一个具有给定素质的“母体”。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它的母体来源于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中呈现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来源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文件、资料、音像等知识与信息。它们都可为教学团队菌株提供“养分”。
提高双师教学团队母体质量,一方面,要激励教师以“顶岗实践”、“下企业”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活动,通过技术设备研发、科研活动的传帮带及参加技师培训等多种方式,自觉接受岗位新观念、新信息,了解新设备,跟踪新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岗位环境变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优秀的岗位技术人员,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其中,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甚至名誉岗位带头人等。由于行业、企业人员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教师通过与企业、行业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后,还要创造条件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综合执教能力。
(三)挖掘教学团队中的各种关键因素,发挥双师教学团队酶的催化作用
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团队酶起着组织协同和催化的作用,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效率。教学团队酶既包括教学团队内部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共同愿景,也包括团队成员的学习愿望、传授愿望以及成员间的沟通交流的合作愿望等。挖掘教学团队中的各种关键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
1. 它要有个切实可行的、能被成员认可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教学团队愿景。团队愿景能使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树立团队内每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团队内部形成广泛的协同和良好的沟通。在建设举措上,要坚持团队共同愿景与团队成员个人愿景相结合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动员全体团队成员积极规划团体未来,做到团队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共享荣誉。
2. 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教学团队带头人。他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因此,在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上,要坚持以岗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标准,依托实训基地和紧密型合作企业,通过国内外培训、国内外交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及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培养。在方法上,可聘请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其导师,负责培养指导工作,也可安排团队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进修培训,并定期到国内大企业开展实践,让团队带头人活动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教学与生产之间,成为拥有创新思维、掌握最新技术、擅长于团队管理与组织的领军性人物。
3. 要有一套可以使成员获得承认、尊重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经济利益激励、地位荣誉激励和文化激励。在经济利益激励上,先要关注团队整体的工作业绩,建立以业绩为标准的团队激励机制,奖励成员之间因彼此的合作而有效实现团队目标的行为。同时也要关注团队中个人贡献的不同,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奖励方面的政策倾斜,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地位荣誉激励上,要尽可能为成员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让其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实现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在文化激励上,坚持“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切实体现出对成员保持不变的尊重。同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展开竞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团队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促使团队目标的实现。
(四)虚实相结合,拓展双师教学团队发酵吧的范围
同生物发酵“吧”需要为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类似。教学团队建设同样需要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以促进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学团队发酵吧既包括会议室、办公室、工作现场等可见的物理场所,也包括虚拟场所,如视频会议室、虚拟聊天室等。
和谐完美的团队教学发酵吧能吸引相关智能人(知识母体)在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场所实现聚集,促进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双师教学团队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团队;团队建设;生命周期
在现今这个全球化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的团队合力。团队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实施企业团队建设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提高企业的绩效,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1.团队的涵义
1.1 团队
所谓团队,即指以任务为导向,由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并充任不同角色的个人组成,有共同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切合作,追求集体成功,对实现任务目标负有责任和作出贡献的人的工作集合体。团队这一组织形式与普通工作群体有本质的不同,它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体现着合作与贡献。
1.2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第一,形成基础不同。团队是以专项的任务为导向建立的,团队的成员是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志同道合的人;群体是因为共同的工作环境而进行正常的日常交往走在一起的人,他们没有明确具体的共同目标。
第二,内部角色不同。团队中的成员由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组成,其成员间的地位差异往往不重要。团队成员的技能与知识是互补的,通过互相合作,共同为实现同一目标而积极合作;但是普通的工作群体通常是由地位相似的人组建而成,这样则益于提高群体的绩效。普通工作群体的技能不一定是互补的,有时甚至是相似的,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第三,考核对象不同。团队的考核以集体为单位,它强调集体绩效,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而群体的考核对象为群体中的个人,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但没有共同的责任意识,群体的责任个人化。
第四,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团队成员技能互补,为完成共同的组织任务竭诚合作,其对企业的作用通常是积极的;群体的作用则一般是中性的,有时甚至对企业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第五,工作规范形成机制不同。团队规范以任务为中心,是团队成员间为确保任务及时、高效的完成而自觉确立和遵守的;群体规范是在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不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相关。
为适应这个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往往需要更灵活多变、反应迅速的组织形式,而这正是团队相对于普通工作群体的优势。因此,构建高效团队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团队建设的生命周期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强调了流程、系统及持续改进。不同的学者对团队建设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采用团队建设的五阶段模式。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五个阶段。
(1)组建期。团队的组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织内部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实体,完全组建个新的团队。另外一种情况是实现群体向团队的转变。
在组建期,团队主要完成内外部构建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团队内部结构框架的形成,它主要包括支撑团队的任务目标、团队成员及其角色扮演、团队规模以及团队规范等。第二,建立团队与外部的初步联系。包括与组织其他工作集体和职能部门的联系以及团队与组织外部的协调关系。如建立与供应商、客户等的联系。另外,在团队组建期还需注意尽量争取各方对团队的支持(高层领导支持、专家技术支持、资金经费支持等)。
(2)激荡期。激荡期的显著特点就是冲突。在团队的组建初期,团队成员在完全了解形势前一般表现的谨慎。但随着团队组建的基本结束,隐藏于团队的问题渐渐暴露,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激荡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由各种观念、工作方式以及行为的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往往最先表现出来。其次,团队成员与工作环境的冲突。主要有工作场所变动、采用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及成员对团队内部制度的适应等。最后,团队成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新的行为规范与组织形式。习惯了传统组织观念的成员对新规范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需要说明的是,冲突的存在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能够暴露出团队潜在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成员间的了解,促进合作,提升团队工作效率。
(3)规范期。首先,团队成员间由开始的冲突逐渐转为合作。人们开始接受不同观点,并努力寻求合作,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目标上。其次,团队成员也开始熟悉新的技术系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此外,新的行为规范已被团队成员接受,这标志着团队已进入规范期。 在规范期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形成团队成员普遍接受的团队规范;塑造强有力的团队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创造条件鼓励成员发挥个性,提高成员的责任意识。
(4)执行期。团队建设主要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执行期就是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任务的阶段。在这期间,团队成员依据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责,以个人知识技能为基础,通过相互合作,对任务作出相应贡献,共同完成任务。
(5)休整期。伴随着任务的完成,团队进入休整期。休整期呈现出两种状态:休止和整顿。休止即解散团队。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团队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各个成员的工作。整顿即团队进入整顿期,为下一个任务的完成做好准备。在整顿阶段,团队需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找出差距,适时的进行调整,优化团队,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经过这五个阶段,一个基本的团队建设就算完成了。但是请注意,团队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它还是一整个系统,通过考察团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考核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在组织内进行推广,能够不断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壮大。
3.团队建设实施要点
(1)对任务目标进行细分。目标是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基础,不断明确的任务目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鼓舞斗志。首先目标要设定的合理可行,并且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次目标要实实在在的融于每个团队成员的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最后,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统一起来,层层细化的目标使员工的行动更有方向性,并且更勇于承担责任。
(2)推行团队型领导模式。领导在一个团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效的团队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是:由监督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向民主开放式的团队型领导转变。监督型领导独揽大权,指挥员工并且反抗变革,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化背景下,监督型领导的团队模式往往反应迟缓,容易被时代(下转封三)(上接第163页)所淘汰。参与型领导有了些进步,但员工主动性未被完全调动起来,人力资源未被充分开发。而团队型领导注重开拓成员的才能,在团队中营造信任合作的氛围激发团队合作,辅助并支持团队作决策。
(3)建立一套适当科学的控制系统。团队成员自主性程度是这套控制系统的关键,通过适当的分权授权有助于成员自主处理日常事务,承担责任,自行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评估。
(4)建立支持团队建设的企业文化,加强团队精神建设。高效的团队总是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培养团队精神能够加强团队凝聚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
(5)注重对团队成员的持续培训。人力资源不同于物力资源的关键点就是人力资源的可开发性,提供员工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建设效果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关键词:政校行企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模型;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一流的师资指的就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其优势也各有不同,要想让所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行家”和实训指导的“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合作的平台,但是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方面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本课题希望通过协同创新理论,借助政校行企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只有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当前协同创新潮流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又要求学校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关系,因此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着团队的成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借助协同创新理论,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为团队建设寻找了改革的突破口,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看作一个系统,那边组成这个系统建设的主要要素就包括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这些要素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如果能够借助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各自优势,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
二、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为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作用,必须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和行业指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并探寻四者之间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即: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和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在办学、育人、就业及研发面的取得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具体的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引领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一)政府引导
政府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派出专门机构统筹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定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方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报和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学校主体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理念下,高职院校要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校行企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明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愿景,树立开放式建设的理念,通过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创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实验师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三)企业参与
基于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外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共建,课题研究和专利开发等等。通过校企双向互聘共培的方式,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绩精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良好的师资。
(四)行业指导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以行业协会为中介,通过建立行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的培训。行业应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加强教学与生产结合,与企业和高职院校一起共建实践实训基地。
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一)共同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浪潮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寻找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健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最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稳定、教育教学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既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富有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最大的力量。
(二)“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要树立开放式协同建设的理念,打破教师为学校所有,企业工程师为企业所聘的保守观念,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引进和行业聘请的“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协同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校内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两大部分组成,要使团队里面每位成员都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必须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在政府的引导下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企业引进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大批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生产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来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行业聘请
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专业行业聘请客座教授和行业顾问来指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学术报告、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等,,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校企联合培养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牵头,积极寻求学校和企业广泛的合作空间,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师资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对本校的专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挂职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来给教师进行企业一线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外,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形成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行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共育共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要建立“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机制之外,还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树立整体和系统的观念,不仅在教师的组成和来源上要整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更要吸收政校行企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共同来制定双手机构教学团队的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进行教师的考核评价和管理。
1.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商量制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共同备课、授课和命题。让高职院校的课堂融入企业和行业的元素,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
2.共建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
一方面,通过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轮岗的方式,使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校外生产性基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水平的实训,使教师教学水平和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培在校内教学基地得到提升。同时,可以通过校内外的教师培训基地,借助基地的师资、设备等资源,积极与社会开展培训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
3.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必须要密切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联系,深化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和研发的形式,让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进、生产服务等横向课题研发、专利申报中来,同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生产和社会服务。
4.共同进行教师考核评价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及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团队成员的考核管理。其次要借助政校行企多方的力量进行考核,考核遵循“多方参与,细化指标,动态考核”的原则。在考核的过程中,政府要对教师的考核方案进行审核,对考核过程进行监控;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企业要对专任教师下企业的情况进行岗位考核;行业协会也要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产学研的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要与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刘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4.
[3]王宇苓.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2).
[4]骆建建.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造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5]韩峻峰.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根本和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必要保证[1-3]。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团队结构明显优化,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建设新路。2010年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一、注重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不断优化团队结构
我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在近百年的建设中,在不同时期均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留苏博士蔡昆教授、葛洪教授为代表的有机化学团队,在教学、科研、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走在了全国师范院校的前列。
进入新时期,我们在汲取和传承老一辈教授优良传统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有机化学专业建设。
一是巩固和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对于在职的已经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积极推荐他们到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师从名家做博士后研究;对于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想办法给他们腾出时间,让他们去攻读博士学位,以完成团队成员学历层次的提升。对坚持在教学科研岗位辛勤工作的教师,压担子、给项目、加大奖励和资助力度,鼓励他们多出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是下大力气引进高水平优秀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科研水平高的优势,在科研环境、队伍配备、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最大程度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之中。
三是组建与整合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开展科研工作。我们把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科研团队,合理分工,利用各自特长,使得所有成员都能参与科研之中,快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
目前本团队已经形成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团队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均趋于合理,具备了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二、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重视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我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面向化学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课程有:“基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波谱分析及实验”、“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6门经典的专业课程(另外还有面向全院及全校开设的多门公共选修课)。多年来,大家一直致力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更能服务于科技前沿新发展[4]。
课程要想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关键之一在于要有优秀的教材作为保障。近年来我们间隔选用胡宏纹院士主编和邢其毅院士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二者各有特色[5-6]。选用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合理的节选,并在早期就为该教材配套编写了习题解答。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学生需要和团队教学风格,克服已有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内容较为单一而又缺少适合学生入门学习的必备知识的缺陷,自主编写了新教材。
我们每年在给本科生讲课时都用这些自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将国际前沿新发展增加进去,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随时为第三次再版做准备,体现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三、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特色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一个高校教师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他将很难把本学科的知识讲深讲透[7]。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全世界本领域的科研动态迅速引入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尽早尽快地体现学科的前沿性与时代性,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
我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的科研特色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教学特色是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内容转化。
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主要在各类药物及其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与全合成以及化学合成方法学研究等方面下工夫。近5年来,我们团队成员在国际SCI源期刊与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在国际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4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完成国家发明专利8项。2011-2012年我们连续2年每年拿到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我们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973计划”前期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河南省的杰出人才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纵向项目基金共计830万元,再加上380万元的横向研究经费,可以达到团队成员人均60万元,这在全国师范院校的有机学科中名列前茅。通过这些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又反馈到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进行创新药的研制与开发、仿制药物的研发、药物中间体的生产新工艺研究等。前期我们已经获得2个三类新药的新药证书,并均进行产业化应用于临床。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治疗肠炎与结肠炎的二类新药——5-氨基水杨酸锌”的研究,即将完成二期临床,有望近期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另外还有一批仿制新药的工艺正在研究中。这些药物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新乡市三生药业有限公司的主要技术支撑。另外我们团队成员与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联合进行核苷类化合物生产新工艺研究,已经有15项生产核苷类化合物的新工艺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地方经济力量的提升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这些应用研究成果也保证了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很多本科生由于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在实习期间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免去了试用期;有的学生还提前利用高校文献资料、仪器设备的优势参与了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改革项目,极大提升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是高校教育模式的重心[8]。我们团队以科研促教学的实际例子很多:
1.利用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成员拥有应用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有机合成品的产业化”选修课。主要讲授多种有机合成品的用途、合成原理、国内外的合成方法对比分析、创新工艺的形成思路与实施过程、产业化的条件等。由于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有机合成品实际产业化的例子,又有很多从事产业化的本学院校友的成功经验,所以该课程讲起来生动、有趣,选修率连年提高,学生就业观念不断转变。
2.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综合实验。团队成员在做国家新药基金课题“裂叶苣荬菜的研究”时发现裂叶苣荬菜中含有大量的黄酮(槲皮素、鼠李素、芦丁等),其中芦丁的水溶性较好,又加上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利尿、镇咳、降血脂、抗癌、降低毛细管通透性与脆性等多种药理活性,既可以作为药物又可以作为保健品[9];并且多种植物中均含有芦丁,槐米中芦丁含量相当高,并且每年的7月份很多城市的黑槐树上挂满了槐米,资源丰富。所以我研究了从裂叶苣荬菜或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绿色工艺,并把它转化为本科生的综合实验。实验中用超声波进行细胞破壁,用石灰水做提取溶剂,用水做重结晶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做含量分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做结构分析[10]。整个实验综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波谱学等多种知识,并且该实验无毒、无害,完成实验后满屋清香,产品有益于人类且易于回收,实验贴近生活,很受学生欢迎。
3.本科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经多次教学计划的修订之后,本科生在大二时就可以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他们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很多本科生在毕业前就发表了学术论文,完成了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此举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四、关注青年教师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对本科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对于新入校的青年教师,我们进行教学岗培训,并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我们首先组织团队成员集体听三次课:第一次听课教他如何备课、如何做PPT课件、如何板书设计;第二次听课主要教他如何讲好一节课,怎样把学生教会;第三次听课教他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何打造一节优质课。进入实际课堂教学后,指派一名老教师跟踪听课指导,直到该青年教师有能力参加全校、全省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拿到优异的成绩。目前我们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的成员中已经有11位先后获得过校级与省级的教学技能竞赛奖。
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与教育实习环节。我校对师范生8周的教育实习由原来的8周全到中学去实习改为“2、5、1”实习模式,即前2周在本校,中间5周到中学,最后1周回到本校的三阶段模式。该模式已经在全校推广并应用至今。实习过程中前2周在本校分成小组,由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从备课的方法、教案的写法、板书要求、课件制作、知识点分析等着手,每1个学生选1节课,完成备课教案后,面对本小组的同学与指导教师讲课,教师与同学评课,2周时间可以使同学们初步学会备课与讲课。中间5周到中学后,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真正面对中学生讲课,使他们讲课水平提高很快。最后1周回到本校总结与讲课比赛,同时选出参加全校和全省讲课比赛的学生。我们团队所指导的本科生曾多次获得校级与省级教学技能大赛奖,其中曾连续3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1年我们指导的本科生又在“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高校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学校外部政策引导和教学团队自我激励下,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着重在优化团队结构、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方面取得较为显著成果。在未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真正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左青.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正斌,汪涛. 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86.
[3] 蒋建平,刘文白,吴相豪等. 本科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 科技资讯,2012(4):226.
[4] 郭海明,王晓兵,渠桂荣等. 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 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 22-24.
[5] 胡宏纹. 有机化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邢其毅,裴伟伟,许瑞秋. 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刘庆昌,李保云.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65-66.
[8] 印莉萍,祁晓廷,刘祥林等. 坚持科研成果向项实验教学转化提高探究型实验教学的效率[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4-5.
【关键词】环保设备 课程群 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9-02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系统地构建团队的建设体系,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探寻团队发展的路径,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考虑到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一、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专业学科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的成员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然而,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相对来说是一门新兴专业,缺乏丰富的经验总结和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也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此背景下,对于课程群的团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改革任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建立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为主要任务,体现跨学科性、专业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体现学术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依靠群体的合作、团结协作,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其成员之间可以互补技巧与经验,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明确专业教学和改革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课程群团队进一步发挥影响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推动整个课程群系统的优化。团队的建立就成为加快新专业建设发展的步伐、提高专业发展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等共同目标的教师之间采取相互分工协作的形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存责任共担的团体。在团队协作中,老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也帮助老教师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新知识。建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合作和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效能,而且可以帮助参与团队的教师更加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团队成员通过一起探索交流,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使自己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业务水平得到不断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环保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拓宽和复杂化,精简的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学团队所具有的分工协作、交流整合信息资源及互补性等特点弥补了课程设置和课时的不足。相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的孤军作战,教学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群建设一般都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的特点及内在联系,扩大课程框架,发挥整体优势,将教师独立发展的局面转化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教师团队;打破各门课自立门户的传统模式,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整合成机构合理、相互渗透的具有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特点的多种类型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二)整体性原则。课程群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以及教师和学生发展等各个层面。只有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将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这样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建立新的学术观点,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建立一个健康发展的团队。
(三)创新性原则。课程群团队建设不是简单的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结构、课程建设及专业发展的思路和计划,团队的建设要以课程建设和创新改革为重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发展动向引入课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新型人才。
三、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应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师资队伍建设。在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首先,从事教学团队建设的教师既要精通教学,又能钻研科研,这样才能将团队的建设建立在较高的学术水平之上;其次,课程群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教师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盐城工学院环保设备群教学团队建设以“整合、引聘、培养”为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高度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进修、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对外交流访问,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团队现有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以上,硕士生导师3人。一位校学术带头人、一位校青年拔尖人才。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科研能力等梯队结构合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信息,围绕共同的目标建立了和谐的氛围。
同时,采取“引、聘、培、练、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引”是引进管理一线人员(市环保局及市监测中心站、市环科所、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研究院、市技术工程中心)、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担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聘”是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外校学术专家、企业高工教、指委委员来担任客座教授,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给予学科发展的指导,建立稳定的联系;“培”是在学校内参与评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另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攻读学位等;“练”是让骨干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的企业等,进行兼职锻炼,对于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尽可能多地安排到第一线,丰富、提高工程素养;“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从实践环节、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课程建设。除了教师队伍建设外,在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它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众多内容中,课程建设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盐城工学院在进行环保设备课程群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以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环保机械制造技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和过程装备控制及应用4门专业为核心课程,以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环境工程原理等为基础课程;环境监测、工程制图和环境AutoCAD等作为专业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水处理新技术、新装备、环境影响评价等作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的课程与培养方向紧密联系,课程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团队以“环保设备设计与运营”为方向,从环保工程设计研究、环保设备研发和环保设施运营出发,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相互融合,教师间坚持相互听课和观摩教学、对教学效果等情况及时沟通交流,教师经常交叉授课,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开展各种环保工程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这样的课程建设模式,加快了课程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引导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课程群团队在教学和科研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三)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教学来说是一个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复杂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空谈。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也对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此,近年来,盐城工学院环保设备课程群负责人和团队带头人组织和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相互借鉴,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各自零散的教学思想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最终形成具有共性的教学观。在总结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数项,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其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团队活动模式不丰富、教师团队协作意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3]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
[4]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教研项目(JY2014C14)
关键词:工作坊理念;项目驱动;大学生;创新团队
地方高校限于师资、生源、实验条件以及教学理念等因素,普遍存在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常常导致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毕业生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1-2]。为此,笔者以大学生创新开放实验室为平台,以工作坊教学模式为理念[3],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辅,构建特色鲜明的基于工作坊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4]。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配套制度不完善。尽管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都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但是地方高校往往缺乏系统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没有从学生、教师以及平台配套等方面考虑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推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少地方高校只是制定一些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和提供一个场地,没有系统考虑创新团队建设的各种因素,一般就是1—2位老师挂名,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平台等,这常常导致创新团队最终变成俱乐部、社团形式,团队建设松散涣散,团队成员做事无章法、无头绪,缺乏参与的热情。2.现有师资和平台不完备。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多数教师都是理论型教师,缺少实际的软件研发经验。此外,学校通常只配备有用于正常教学使用的课程实践平台,或者有一些教师自行搭建的科研创新平台。由于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通常极少有与校外公司对接的项目开发平台。这就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创新团队成员的实践要求。3.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阅。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和激励,学生之间也缺少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更多是强调个人学习的结果。显然,这已不符合数字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坊理念和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以培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从学生、老师、平台和制度四个维度考虑“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创新团队的组成是多维度、多层面和多平台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团队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组成,以大三学生为主要成员;教师团队可由具备丰富软件研发经验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真实商业项目开发平台、教学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平台等多种平台,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当前学习阶段的平台中得到锻炼成长。工作坊是志趣相近的几个人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项目或话题,通过交流、共鸣思考、调研分析、规划设计,推动方案执行直至完成的过程[5]。基于工作坊理念和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强调学生体验实践过程和完成项目都同等重要,特别是引入工作坊理念中的情景性评价,通过强调以合作性、包容性和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地探索和尝试,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参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6]。
(一)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在创新团队扮演着核心角色,学生团队由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学生组成,主要的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的策划人员都是学生,采取金字塔的形式,由少量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的知识与技术得到快速成长,让知识以循环的形式不断流动。例如在团队完成的智慧党建项目中,项目的策划由大四学生主要负责,分派子任务到新加入或经验较少的学生。团队在新生的吸收方面采取自由报名的形式,有兴趣者皆可报名参加,用培训取试、面试刷人的传统模式,能者则参与实际项目任务,否则继续培训学习。这种模式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学习成长空间增大,教师的教学辅导压力能有效减少,从而既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难以得到面向项目的技术培训的问题。传统的精英式大学生创新团队一般是把资源集中到培养少量优秀学生身上,而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覆盖面广,可让有兴趣从事软件研发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二)教师团队建设师资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是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有效建设通常需要由不同类型的教师来组团指导,并且主要指导老师必须有较强的软件研发经验,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面向实际软件项目的知识与技术。由于地方高校很多教师都缺乏软件项目的实战经验,只能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或简单的技能,这也是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最大的痛点与难点,因此,必须要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教师团队。由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团队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工程技能培训,也有创新意识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不足、创新意识缺乏的问题,同时不需要昂贵的培训费用。这种模式下比较适合目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三)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涉及“人、财、物”三个关键因素,这里的“财、物”对应着团队建设的平台、场地及配套设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平台和配套的场地建设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各类平台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场地及配套设施则提供给学生讨论研发项目和进行团建活动的空间。平台建设既要有与校外公司对接的项目开发平台,也应有校内正常教学使用的课程实践平台,还可以有教师自行搭建的科研创新平台。平台的规划与搭建应该具备系统性和渐进性,做到让学生不会可以学,会了可以练,练了可以用,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学生毕业后因为经验不足或技能缺乏而陷入应聘劣势。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实践场地除了常规的学院实验室机房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有专门用于团队项目开发的工作室。工作室中配有开发用的电脑或服务器等必要设备,并提供基本的工作设施和环境。
(四)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是创新团队成功建设的核心所在。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和团队成员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团队的自我管理;制定应用型项目研发的考勤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模拟企业工作氛围和加强团队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团队成员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科学制定相应的学生创新课题奖励制度和指导教师工作绩效管理办法,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同时,还需定期组织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技术讲座、科研讲座,鼓励团队成员申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以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研究素养。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育探索
就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来说,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同样重要,传统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以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正向反馈,容易忽视课堂学习内容。因此,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加大面向实践技术的实验课程比重,最后通过真实的项目和工作坊情景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组建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启航创新团队中,指导教师团队中既有担任学院领导的教师负责实际工程项目的引入和宏观的项目指导,也有企业背景出身的教师负责具体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施指导,同时还有科研型教师负责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此外,学院针对创新团队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比如对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名次的创新团队成员可以获得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对能引入真实项目的老师可以向学院申请创新团队场地。同时,学院的绩效工资分配也专门有一块属于横向课题绩效,等等。经过三年坚持不懈地建设,启航团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扎实专业技能、较强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软件研发人才,学生团队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构成:从大一本科生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技术、通信专业以及美术专业等不同专业学生,也有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不同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比如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御目世家—‘云’的上晴彩世界”项目荣获国家级铜奖、自治区金奖;在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广西赛区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人脸识别与智慧校园应用”获得广西赛区获得三等奖1项。在第一届广西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18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7个项目获得立项。此外,启航团队先后参与南宁市城建委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广西民族大学党建管理系统等3个实际项目的开发,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
四、结语
[关键词]多媒体科研创新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姚红玲(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张玉伟(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3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77-02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
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采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引入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能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5.科学研究。团队坚持以科研促发展的方针,具有科研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获得多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或社会科学奖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
6.协作创新能力。团队具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注重解决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具有独立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形成互相协作、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7.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教学效果较好;建有市级以上精品资源开放课程,有配套课程教材建设和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丰富;课程编写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学生学习反响较好。
8.社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依托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
团队以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创新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人才和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线,组建了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中由带头人总领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养教师、团队发展等工作;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专业工作室;青年教师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研活动、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团队中配备了3名行业企业专家,用于承担本专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学生实践与工作能力的培养,解决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校企嵌入式合作。
三、团队建设指导思想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具备媒体采集与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网站设计与制作为核心能力,具有音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动画制作、手机网页制作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制作专门人才。本团队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多媒体行业的发展,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以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学院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精品开放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与作用。
四、团队建设举措
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教师发挥所长,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主要建设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专任教师来说,采取“以老带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方式,在教师中提倡“自我登山”计划,让青年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制定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听课计划,保障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被听课不少于10课时,每周安排半天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经验的交流、沟通、共享。每学期由团队带头人针对专业开展专业设计,骨干教师针对课程开展课程设计,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单元开展单元设计。企业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团队应重点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多媒体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多家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每五年有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半年时间为专职实习,用于积累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校内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辅导答疑和专业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取得专业高级职业职称资格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市以上行业(企业)协会。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企业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此外,团队通过“以赛促技”的形式,安排教师个人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团队以校企嵌入式合作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聘请在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团队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应用于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相结合。
4.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团队继续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年限至少为5年、具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要发挥兼职教师特长,形成实践、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团队模式。
5.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团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先进技术,进修学历、学位。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培养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申报各种科学研究课题,承担科研项目课题,论著,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申请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进修、项目带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的科研学术水平。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借助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专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技术支持、项目制作等社会服务,提高技术服务层次和深度。分别安排团队成员作为企业技术特派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漫、网站制作等企业,把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带到企业中,扩大团队的辐射范围,提高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7.保障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青年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院制定了《教师职称申报及考核办法》《教师职称分级聘任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教师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根据团队的建设需要,为教学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
本团队将继续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课题、技术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加入团队,进一步优化团队专兼比例结构;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以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经验,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增强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成果凝练与积淀,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锦.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革[J].职教论坛,2009(5).
[2]黄政艳.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2011(7).
[3]蒋满秀.科研创新团队的相关理论研究[J].湖南农机,2010(11).
[4]李佩禹,丁小丽.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5]王宝阔,刘加钊.“航海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