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技术史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56

导语:在科学技术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技术史论文

第1篇

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一)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学习的人,而培养这些人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这些恰巧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的责任。现代社会是需要教育公平的社会。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就必须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实现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与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和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教和轻松地学,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绩效。从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到促进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绩效,教育技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和应用领域也超越了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所涵盖的范围。因此提升教育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是顺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二)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分类或一定科学领域的相对划分的时候,学者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研究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学科的限制。但当学科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演变成学科制度,特别是当其沦为一种行政化产物的时候,学科便异化为一种僵硬的制度模式、归类体制或评价机制,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的一部分。由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利益导向使得学科演变成为对于学问表达和学者活动的束缚,并成为教学科研活动的效益以及利益分配的一种现实尺度,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正在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不利影响。[5]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技术学,从其独立之日起,一直是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1983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这个学科)。由于教育技术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其中融入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媒体技术、工程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领域知识,而这些新领域是传统教育学一级学科难以包容的。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进,全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相继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各种矛盾也随之产生,如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抢饭碗”问题(其实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学科或多或少都存在过类似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必然会影响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因此不断有学者提出将教育技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6](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说来,同在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课程计划一般按一级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平台课程。但教育技术学却有着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具体学科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而传统的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通常不包括技术基础与艺术基础,这成了按一级学科来设置共同平台课程的巨大障碍。如果将教育技术学从原来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已经具备的条件

对照前述关于设置一级学科的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具备如下条件。(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已经广泛开展了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技术问题,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问题。是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开发、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中出现的问题,既包括过程问题,也包括资源问题。[7]以“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南国农先生提出的“七论”为代表:即本质论、功能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后又经历美国AECT’94定义的引入及两项新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两种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介入,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并且进行了融合。按其建立的依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AECT’94定义为依据建立的;另一类主要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8]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设置一级学科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范式和学术共同体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式。范式有观念层面的,也有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的。学科建设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范式的建构和巩固。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知识传统或思想传统,或者具体地说是一种研究纲领。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着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9]目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范式,包括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创办了专业期刊、打通了国际交流渠道、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等。影响较大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已经拥有28个专业委员会,覆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领域,并定期地组织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公开发行的教育技术期刊已有20多种,其中《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等的学术地位日益提升,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自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之初,我国就与国际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引进先进的设备到引进书刊、学术报告,保持着与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当然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忘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最终形成适合本国的一套理论与实践体系。(三)实践中已经形成若干个可归属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在我国从一项事业发展到一个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期间不断融合积累相关领域的知识,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体系。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全国各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确定了五个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李龙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下可设教育技术学原理、信息化教育学、远程教育学、学科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及教育软件工程、数字媒传技术、教育技术装备、绩效技术、知识工程等二级学科。[10]南国农先生也提出若干可归属于教育技术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工程、学校信息化教育、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11]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又根据教育技术学培养人才的现状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确定了五个专业方向(课程组):教学与培训设计、信息技术教育、数字教育媒体、教育软件工程和教育技术装备。笔者认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教育技术学是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可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分开,将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将其中的教学论合并到教育技术学之中,这样既可以实现教育技术学与国际接轨,又避免了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争夺地盘。与国际接轨后的教育技术学可以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或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含教学与培训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视听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含教育技术装备)、现代远程教育等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围绕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等进行研究,包括教育技术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史、教学与培训设计等。“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媒介素养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视听媒体技术”主要涵盖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新兴媒体技术对教育影响,以及媒体技术的开发、设计等,偏重于教育电视的“摄、录、编”或数字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软件工程”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维护作为工程化产品的教育软件。主要包括:(1)教育软件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2)教育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和技术;(3)教育软件的标准、评审与商品化等。“教育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硬件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技术设备与装备的建设,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它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集成;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提供专门人才,包括远程教育管理人才和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与设计人才。(四)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其他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社会和一些教育机构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仅在量上日益增多,而且在规格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不同方向和规格的专业人才。(五)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种层次的培养体系。据统计我国高校已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并在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中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已具备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

第2篇

科学教学的难点贵在对实验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单纯的记忆只是一时的,所学习的知识还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巩固,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热与温度》一课时,这一课有个知识点,可以把这五个知识点设置成游戏的五个关卡,先是制作一个游戏情境,再把科学知识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制作成FLASH。整个游戏界面美观,设计新颖,再加上动听的音乐,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能积极参与学习,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都能全身心的进行游戏练习,他们既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掌握了科学知识,真正理解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也学会了读温度计,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做好了铺垫。

二、巧借摄像技术再现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的实验有很多种,同一实验中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与结果。如果把这些实验都一一做出来或者给学生演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把实验进行录制,再逐一对比。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操作方法,让他们处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还要告诉学生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分组由学生自己支配,各组自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记录下自己的过程与结果,并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是不是成功,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哪些,从而设计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因果关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既存在着不足,也存在着很多闪光点,为了帮助实验结果的分析,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等结束之后再进行回放对比,从而找出发生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三、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科学实验数据

第3篇

关键词:抽象枯燥模拟功能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好比一本趣味盎然的好书,开篇就该引起读者的兴趣。

课上,巧妙成功的开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由被动变主动,畅游课堂,学习新知识。

例如,我在上一节数学归纳法的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先看看电脑投影机上的先后出现的几张扑克牌:红桃2,红桃3,红桃4……然后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5,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发现它是张牌确实是红桃5,他们很开心,然后我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6,而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同学们发现它是一张黑桃Q,这时我及时由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就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使我这堂课上得很活跃。

二、变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我在讲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多米若骨牌倒下的动画,然后让同学们归纳出要所有的骨牌倒下,骨牌必须满足哪几个条件,学生们归纳出:第一,要第一张牌倒下;第二,要每张牌倒下后它后面的牌一定能倒下。这时我就归纳出证明中的关键两步:第一,当n=n0(例如n=1或n=2等)时结论正确;第二,假设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然后让学生对比着两者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及其在证明中运用两步走的方法的原因,再通过几个实例练习后,让学生通过一个直观的动画深刻理解了数学归纳法这个较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

传统的数学授课中,由于教师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抽象而枯燥,学生接受的刺激单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容量当然就小。利用CAI的先进技术,课堂教学就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首先,计算机的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我们在分析数学概念时,可设计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情境,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考查,学生就可以全方位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的教学时,通过几何画板生动的动画功能演示出y=sinx变换成图像的相位、周期、振幅的变化的全过程,变课本上死板的画面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CAI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上高三数学复习课时,因为很多知识都是学习过了,所以学生主要需要的就是大量地做练习,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省许多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形象的图形及动画使得解题过程更易理解,从而节省了讲解题目的时间,最终可以使得一节课的题目容量大大增加。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1.什么是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管理、教学的由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认知阶段与实践操作阶段。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与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综合型岗位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赴企业实习,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更多的是起到桥接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能够跨入企业门槛的初步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组织构建探索

1.岗位实践课管理体系的组织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校方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课程协议,同时开展岗位教学。课程的构建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参与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又不能带给企业过多的其他管理性负担,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学生技术的灌输和操作的培养,为此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要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也推动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双师转变。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应开设于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二至三个月,控制在200学时以内;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日常工作内容,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岗位轮换制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初步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经验。

3.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管理与考核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校企双方,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必须完善,校方除编写基本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外,还需要起草校企合作的岗位实践课程协议,明确校方、学生、企业等三方的责、权、利,给予企业未来用人的优先权,同时也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岗位实践课程的指导书”“岗位实践课程表”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利用“动态考核法”,不以学生单一能力为最终标准,企业负责学生的德、才、能综合评分,学院教师负责学生出勤与管理评分,在分值权重上向企业倾斜,五项分值相加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的引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特色,解决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习实践困难的问题,完善了实践课程的体系。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引入真正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学轮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解决了学生对接企业的瓶颈,为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3.通过开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消除了企业对学生组织管理的负担,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实践中的安全。

第5篇

【关键词】:美术课 提问 技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美术教育意识得到强化。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美术课堂较之前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提问,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抛砖引玉。高中生比初中生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自主思维能力,但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却有所降低。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心理,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的好即教的好"的看法。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现在就基于上述认识简单谈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点个人浅见。

一、问点准确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是显性的行为目标。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问度适宜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有难度和深度,紧扣学生实际。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若仅是提一些记忆的问题,或让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性进行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专怪难题。因为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学会提探究性和启发性问题,即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讲到古希腊的雕塑时,我提出了"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的形象?"其实这正是学生所好奇的。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了不教而学的目的,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问面普遍

对于提问的目标虽然具体明确,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但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不要以固定思维和正确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味否决。同时,我认为应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问机得当

一般来说,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学生在听课中流露出迷茫的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或者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所以,提问的总量要合适,当问则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五、问法灵活

提问的方式有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考,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可以多提一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难点问题,比较专业的问题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让他们把答案补充的更完整更准确。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效果。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学生,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教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欢你和你的美术课。

总之,新课改为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普通高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美术教育,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美术的技能与知识,掌握美术学习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将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袁府钊.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现状与对策[J]

[2]高育中,陶发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

第6篇

一、更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独立思索、处理、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整合。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小学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加学习信息量。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

4.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学习的互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CAI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1.教学手段的整合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给学生,从而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春》一课,通过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景色,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2.学习工具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可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4)收发电子邮件。

第7篇

本论文评选活动由评委会的专家学者及戏剧之家杂志社的审稿编辑通过层层筛选,从《戏剧之家》每期刊发的论文中进行评选,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评,并对获奖论文给予表彰奖励!

以下公布2015年07(下)的获奖论文名单,并由衷地对获奖的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专家点评(合议):

一等奖:《从到英雄: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对“茶花女”形象的改造》

陈 瑜(华南师范大学)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中西文化激荡融合的重要转折点,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与思维。然而,西方文化在影响中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受到时代风气的“雕琢”,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倾向。本文对这种“本土化”现象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融合的内在脉络。

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形象,而在清末民初,“茶花女”的形象同样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这一改编过程同样体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本土化”现象。本文即对这一改编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参考文献详实丰富、考据思路清晰严谨、论证精辟入理,为展示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演变,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范例,既形象直观又入木三分。此外,本文还揭示出这一改编过程对于中国传统伦常秩序的自觉皈依,以及对于当时民族救亡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可以说,陈瑜老师的选题准确地抓住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时代缩影,并能够在充分解读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体现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经过改编,“茶花女”从一个追求爱情的,变成了助夫杀敌的“巾帼雄杰”,甚至化身为亲上战场荣立战功的“女英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这一改编是“奇异”的,蕴含着独特的道德意蕴、折射出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实际上,“新茶花”的“新”字,即表明了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意图。可以说,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除了女主角的身份以及爱情元素以外,几乎不见原著的影子。两次改编虽有所不同,但目的均在于宣扬男女平等、唤起国民的尚武精神,体现出当时的戏曲从业者引领时代精神的担当与情怀。而这一大胆改编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更值得当今的戏曲人深思――传统戏曲要在当下获得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或许不在于究竟是要坚守传统还是要迎合市场;时至今日,我们的戏曲人是否还能如先辈一样,拥有引领时代潮流的雄心与能力?在心浮气躁急于“迎合”的当下,是否应当停下来思考:也许“引领”会比“迎合”更有力量?――而这,也是陈瑜老师的论文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特别思考。

二等奖:《传统藏戏作品的戏剧冲突及其审美内涵》

刘玉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的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更是以独特的民族风情,诠释着一方民众的精神信仰、承载着当地群众对于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少数民族戏剧不仅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更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其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以《苏吉尼玛》《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等经典藏戏为例,以精微睿智的笔触,为我们了解藏族戏剧打开了一扇明澈的窗,更像是展开了一幅幅瑰丽而圣洁的精神画卷,其中有着藏民族以善为美的心灵世界,更有着对于生命诞生的赞颂,以及对于死亡的达观;不仅展示了藏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识,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藏戏与佛教的深厚渊源,彰显了作者在理论研究以及心灵体验上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论文,不仅能够让读者增长见识,更可令人得到心灵上的涤荡,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具精神高度。

二等奖:《话剧〈我爱桃花〉“戏中戏”结构分析》

潘睿杰(云南艺术学院)

话剧《我爱桃花》是著名编剧邹静之的代表作之一,十余年来常演不衰。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创作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迷离交错的时空,展现了古今如一的人类情感困惑,具有被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本文着眼于《我爱桃花》的“戏中戏”结构,通过反复深入的观看与阅读,对该剧的剧情发展脉络进行了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该剧独到的叙事结构,并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其中的戏剧冲突所蕴含的思想张力。作者思路清晰,思想颇具深度,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

可以说,戏剧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而高明的剧作家不仅知道该“讲什么”(主题立意),更懂得该“怎么讲”(叙事技巧)。本文不仅准确把握了《我爱桃花》的主题立意,也让我们更为深入地看到了《我爱桃花》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叙事思路,对于广大的戏剧创作者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等奖:《浅析关汉卿〈救风尘〉中的批判与反抗精神》

赵培贝(广西大学)

在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笔下,有着众多经典鲜活的文学形象,值得人们反复品鉴、深入解读。经典的魅力在于其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不仅指向现实,也指向未来,因而是常读常新的。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关汉卿的《救风尘》也一直得到了不同的解读。赵培贝的论文从《救风尘》的创作背景、角色选择、批判与反抗精神等角度入手,对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关汉卿的创作主旨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解读。文章将赵盼儿定位为“普通人物当中的‘英豪’”,对赵盼儿作为普通底层女性的英雄气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于关汉卿“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的响应,体现出论文作者较为敏锐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对扎实的学术功底。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93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能否学好高中数学还关系到学生能否进行进高深的科学研究,因此,高中数学在高中学生各科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一定难度,同时又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想要有效进行高中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还需要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新课改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新课改还不能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想要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不断努力。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分强调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得以确立,其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的确立,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过分推崇,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难以有效发挥,其结果是教师难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

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与较强的创新精神。高中数学与政、史、地学习不同,要想学好高中数学,不仅需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通过有效地进行高中数学学习,能够有效促进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数学成绩,取得高考的胜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以此为主。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部分教师依然采用题海战术,认为学生只要做的题目多,数学能力自然会提升,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不利于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

3.不能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的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为所有的数学课堂所采用,一些数学课堂依然沿袭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整堂数学课都以老师的讲授为主。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但是难以有效调动高中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一节数学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更不要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新课改以来涌现出的新型教学方法,因而,没有将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丰富化。另一个原因是难以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多样化持一种排斥心理,思想守旧,难以与时俱进。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设置,因此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必要,但是在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进行授课,还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控制教学进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既是课堂的指导者,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将难以有效开展。

2.对教学手段进行有效优化。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要想使高中数学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玩出“花样”,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高中数学课堂新鲜感的创造主要靠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与创新。因此,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以来出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灵活运用,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欲望。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高中数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也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难以掌控,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学生的主观努力很重要,但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很关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措施;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牵引着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则违背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把分数定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而忽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归纳、演绎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如,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学不会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局限.比如,在讲授“概率”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买彩票、摸奖等活动都可以运用,但是如果教师将其换成这样的题目,学生照样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这就是在应试教育下,迫使教师灌输过多的专业与应试知识点,让学生的数学意识薄弱,不能够真正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3.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进

随着教师年龄的老龄化,教学方式也随之“老龄化”.很多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对于这样沉闷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加上数学课程本身艰涩难懂,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数学的情趣不高,这样的教学水平自然不会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如,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设备不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等等.

二、对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特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接受并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挖掘,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我的个性化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为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后布置“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体验式课题,这些都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2.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上面我们提到过,数学素质是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进行创造、归纳、演绎、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演绎能力.最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总结,让所学的知识进行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合理地转换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素质的养成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乐于学习.

3.加强教学,研究与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钻研出更多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不变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这是概念性比较强的一个知识点,并且学生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的是学案制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呈现在“学案”上,然后将基本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最后是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则是两人小组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又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章节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回顾知识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还在课后布置了一个“探究发现”的课后作业:寻找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关于角的问题.这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向量”的时候,我设计了以问题导入式的情境:老鼠由A向西北方向逃窜,如果猫由B向正东方向追赶,那么猫能否抓到老鼠?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隐含其中,通过这个问题,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还能够引入课题,一举多得.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有效地创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就能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要能够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其次,就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与改变,钻研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顺燕.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