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邮政保险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2:59

导语:在邮政保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邮政保险论文

第1篇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会计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金融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筹建,邮政储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邮政储蓄机构应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工作,重点要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力争早日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服务社区,服务“三农”

目前,银监会在试点单位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已批准国家邮政储汇局适当扩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省份和放宽质押品的品种,对邮政储蓄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机构在贷前信息收集和贷款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社区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具备明显的网络优势。因此,邮政储蓄机构应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为今后资产业务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开拓为社区、为“三农”服务的新的业务领域。

第2篇

关键词:邮政金融;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50-02

一、国外邮政金融的发展模式

(一)邮政与金融混同经营模式

这种邮政与金融混同经营的模式以德国和法国最为典型,但两国邮政金融改革所走路线又大为不同。[1]德国邮政银行是世界各国邮政金融经营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德国的邮政金融业务从1989年开始改革,成立了邮政银行,直到1998年底,德国邮政还拥有邮政银行17.5%的股份,德国邮政收购由联邦政府拥有的剩余82.5%的邮政银行股份,成为邮政银行的全资拥有者。[2]目前,德国邮政银行约有一千万客户,由于其通过德国邮政约一万三千个邮局办理业务,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德国邮政银行同DSL银行合并后,现己成为德国最大的零售商业银行,为德国邮政的网上购物、物流等业务提供资金结算。在零售银行方面,邮政银行有着能吸引投资者的独特地位,在德国邮政集团整体战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邮政银行的金融零售业务为德国第一位,列欧洲第五位。[3]

法国邮政金融业务经营管理的运行是与邮政业务融合在一起的。法国邮政总局设有金融业务主管部门,各地区也设有业务管理机构,但隶属于大区和省的邮政局,具体的储汇业务由各邮政网点办理。法国邮政储蓄资金的绝大部分交给国家财政部运用。法国邮政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体制得到法国国家法律及法令的确定和保护。法国邮政金融系统拥有一个强大的电脑处理中心来实现各方面的需求。法国邮政金融业务占邮政业务总量的10%,目前全国1.7万个邮政局(所)都办理金融业务,邮政储蓄存款总量己经超过1万亿法郎。[4]

法国邮政部门办理金融业务与银行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邮政部门不允许办理贷款业务,而银行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信贷服务;二是邮政部门特许经营一种被称为“A”账户的储蓄存款业务,而银行则不允许吸收此种存款。“A”账户储蓄存款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免征利息收入所得税。在这种优惠条件的吸引下,全法国所有低收入的居民都愿意将自己的存款放入邮政部门的“A”储蓄账户中,以享受相应的优惠。[5]

(二)邮政与金融分离经营模式

荷兰是这种邮政与金融分离经营最为成功的典范。1968年以前,荷兰的邮政、电信以及邮政金融都作为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三个服务部门。1968年,邮政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了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改革,荷兰邮政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的金融机构。1986年,荷兰邮政银行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仍持有40%的股份。[6]1991年,荷兰邮政银行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它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金融集团。[7]

荷兰邮政银行与邮政部门分离后,双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继续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办理金融业务。1993年以后,双方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建设、管理、拥有和使用网点。

(三)邮政退出金融服务领域

世界许多国家在进行了邮政体制改革后,退出了金融服务领域,瑞典邮政即选择了这一改革模式。1974年,瑞典议会决定,由一家名为Nordbanken的商业银行收购了邮政储蓄业务,邮政部门改为与银行合作办理储蓄等金融业务。在此后的20多年中,邮政储蓄等金融业务不断下降,同时,邮政网点中开办储蓄业务的网点数量也相应减少了50%。1999年9月,瑞典邮政部门决定,停止与银行的合作。目前,瑞典邮政部门己全部停办储蓄等相关金融业务,这意味着瑞典邮政部门退出了金融市场。[8]

(四)具有行政色彩的邮政储蓄模式

日本的邮政储蓄虽然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革,但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邮政储金局是一个政府机构。[9]日本邮政储蓄的经营目标有两个:一是为稳定民众的生活,提供简便、安全的储蓄和汇兑服务;二是作为一个非赢利的公共经济实体,要充分利用所吸收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公众利益的实现。长期以来,日本邮政储金局都把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全部存款转存于大藏省,作为政府的财政投资,然后再从大藏省借出部分资金应对金融自由化,因此,日本邮政储金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二财政预算”。日本邮政金融业务是在邮政省的直接领导下,利用邮政网点和设施为民众开办的金融服务。在这些金融服务中,一部分属于一般银行业务,如储蓄、汇兑、资金划拨和小额抵押贷款等;另一部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如保险和年金。前一部分业务由邮政省邮政储金局经营管理;后一部分业务则由邮政省邮政人寿保险局经营管理。

日本邮政储金局十分重视经营活动,该局约有6.5万名员工,其中就有9000余名员工专门从事邮政储蓄业务的宣传、揽收和促销。邮政储金局除了在日常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来提高其经营水平外,每年还定期举办“邮政储蓄月”和“邮储杯网球混双比赛”两项大型活动,以此向民众宣传邮政储蓄,促进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10]

二、国外邮政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各国邮政储蓄业务发展的相同之处

1.坚持大众银行服务本色。邮政储蓄等金融业务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充分利用邮政网络优势,直接为广大城乡普通居民服务。同时培养公民节俭、储蓄的良好习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邮政金融服务在公众中一直享有“平民银行”的美誉。荷兰邮政银行已经成为本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但仍没有改变为平民大众服务的本色。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荷兰邮政银行坚持三条基本的经营原则:一是不论用户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邮政银行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邮政银行为用户提供尽可能简单的服务产品、服务设施和范围适用于大众化的需要;三是坚持较低的服务价格。在荷兰1565万人口的670万个家庭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都是邮政银行的用户。在荷兰全国的储蓄业务和银行支付卡市场上,邮政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5%和42%。[11]

2.建立有效的金融产品营销体系。邮政部门提供金融服务最大的优势就是依托邮政网络所形成的强大销售能力。在法国,金融服务产品通过三个层次的销售渠道实现。一是1.7万个网点的窗口服务,这主要提供最简单的服务产品;二是根据全国金融市场需求建立了24个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比较复杂的服务内容;三是按照业务发展要求,建立5个特别金融服务中心,提供特殊金融服务。

3.通过商函、电话和互联网推销金融服务产品。与所有零售服务一样,邮政金融零售业务除了利用网点提供服务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营销,商业信函、电话直销以及互联网服务都是邮政金融选择的主要营销渠道。在日本,邮政储蓄每年都要发出2500万封有址商业信函,向用户推荐服务产品。[12]例如,邮政储蓄的用户在使用支付卡时,如果发现存款己经用完,很快就会收到一封邮政储蓄的信函,向用户介绍并提供消费信贷或其他信用透支服务。荷兰邮政银行每年要向各种用户拨打6000万个直销电话,宣传推荐各种零售金融业务。另外,邮政银行还设立了专门网站,每天的平均访问量超过7万人次。通过电话和互联网,荷兰邮政银行还能提供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13]

(二)各国邮政储蓄业务发展的不同之处

1.业务范围宽窄不一。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等同于其他商业银行,而处于与邮政混合经营或实行准商业化经营的邮政储蓄获准的业务范围比邮政储蓄银行要狭窄得多。如德国邮政银行为全能银行;尚处于混合经营下的法国邮政储蓄业务品种仅有储蓄、保险、理财及清算四大类,邮政储蓄资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转存国家储蓄金库;日本邮政储蓄在很长一段时期将其全部资金通过大藏省资金运用部,交给财政投融资进行运用,自己不得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用。

2.政府扶持力度不一。德国、荷兰邮政储蓄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已无什么差别,政府对邮政储蓄基本没有特别的政策支持。而法国、日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如法国邮政储蓄享有一定的免征利息所得税优惠政策,而日本确定每年的10月为邮政储蓄月,邮政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储蓄促销活动,政府部门通力协助。

3.服务理念手段不一。尽管不同经营模式下的邮政储蓄,服务对象基本都定位于个人,都注重服务质量,但各国邮政储蓄的服务理念及内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德国、荷兰等国的邮政储蓄,其服务一般体现在零售业务的不断创新和拓展上,以业务种类齐全、新颖来吸引或稳定客户群;而对于尚处于发展改革阶段的邮政储蓄,一般突出其金融业务的优惠性和便利性。

三、国外邮政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借鉴国外邮政金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邮政储蓄应实行渐进式改革,最终成立邮政银行。成立后的邮政银行以批发业务为主、零售业务为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在维持现行制度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

根据我国邮政储蓄目前的发展情况,改革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即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持资金转存央行的经营模式,同时开始进行配套改革,为下一步成立邮政银行做准备。一方面,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邮政储蓄的法定监管机构,健全法规制度,帮助邮政储蓄向名副其实的金融机构转型;另一方面,又要尽快让邮政储蓄独立核算,解决好邮政与储蓄之间的成本、利益分割。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养金融专业人才,邮政储蓄目前的从业人员除去存取款业务操作外,几乎不具备任何金融知识,这将是未来邮政银行成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人才稀缺问题是目前邮政储蓄配套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在网络资源、资金和市场环境方面具有先天适应性比较优势,但在贷款的发放上却存在明显的劣势。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考虑,我国邮政储蓄应设计成流动服务职能和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的发展模式。在资产负债构成方面,以存折或存单的形式从居民、企业、政府处吸收储蓄存款和支票存款,并将这些存款投资于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商业票据、同业拆借等具有高度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不经营对城市工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分流商业银行的职能,由此来防止银行“挤提”的发生。由此我国邮政储蓄的模式应选择在零售银行的基础上,在城市开办批发业务,在农村开办信贷业务,建立“零售+城市批发+农村信贷”模式。

此外,邮政储蓄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邮政局的机构网点优势,因此假如这一切都随着脱离邮政而失去,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就会没有了优势。因而,邮政储蓄银行无论如何不能同邮政机构网络相分离。可借鉴德国的做法,成立一个邮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政局以其经营场所、设施和网络折价入股,其余股份或者由政府持有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入股。当然,邮政局也可以购买其余股份,使邮政银行成为由邮政局完全控股的子公司。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可将邮政银行上市。

(三)创新邮政业务

核心竞争力是一家企业实现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自于企业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确定了选择“零售+城市批发+农村信贷”的发展模式后,就应充分利用己经获取的比较优势,开发它在人员队伍、科技设备等方面潜存主动创造性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邮政网点的普及性,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为使来自农村的资金能够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够在农村留下来。例如,给与政策上的倾斜,允许邮政在旗县以下开办小额抵押贷款业务。也就解决了邮政储蓄从农村过度吸取资金的问题。根据这些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战略可确定为“城市批发+农村信贷+异地结算业务”,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国外邮政金融在其发展历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正在进行改革的我国邮政储蓄而言,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邮政储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我国邮政储蓄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2]杨小华.对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定位的思考[J].浙江金融,2006,(1).

[3]李晓萍.外国邮政金融的做法及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4,(7).

[4][5][6][8][9]李广.我国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研究[Z].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10]王小平.世界邮政发展呈现六大趋势[DB/OL].省略ii.省略/20070108/ca396853.htm.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市场监管

一、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但特别针对西部的金融改革来的比较晚。

第一阶段:恢复旧的金融机构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没有建立起专门为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而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国农业银行具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双重性质,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且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直接管理下,也没有独立发挥职能的空间。再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非规范经营,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这就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本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由于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在该阶段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其次,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农村无论在地理、人文,还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与中东部不同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同于中东部的特征。以下是关于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单一,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走上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所和农业保险等为辅的金融体系。在很多西部偏远农村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和农业银行,没有任何其他商业银行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混乱不堪。这使得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 金融资金没有发挥取之于当地农民,用之于当地农民的作用

在很多农村有这样一种普片现象,就是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在农村获得的存款,输送到城市里。同时,商人的趋利性,决定金融机构要做西部农村地区的“吸血鬼”。邮政储蓄银行是一种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是典型的“吸血鬼”;农业发展银行是一种政策性银行,基本不对民间机构和个人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吸收大量存款,仅发放少量贷款,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三)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种类单一

我国当前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开展的业务是存贷款,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缓慢,产品创新不足,西部金融政策实施不到位,信息咨询和信用卡服务基本没有涉及,无法满足西部农村经济活动中个人、个机构等类型经济主体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足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各种制度还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农村,信用考核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而农村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的财务信息,同时普遍缺乏抵押担保能力,这都使我国农村贷款更加困难。

(五) 农业保险宣传不足,覆盖面窄

在我国西部农村,农民普遍缺乏对保险的认识、了解,更别提农业保险。这与我国西部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方法不当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开展了农业保险改革试点,但对我国西部农村广大农民来说,对于农业保险还是不了解。

三、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之前有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关于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政策和方法,有些方法是非常可行的,但为什么现今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还是不够发达呢?这主要是一个执行问题,再多的政策、建议,执行不到位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学者们提出一些创新、改革措施后,各地方政府应本着发展各地区的经济为目标,监督各金融机构按规范操作;加之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将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

(一) 促进农村资本市场健康,有序,活跃地发展

规范和完善储蓄功能,为那些不需要扩大生产,希望把钱存入银行的人,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的资金存放方式。建立农业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把农村各地区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或者国家政策全额用于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贷给“三农”的再贷款。把从农村吸收的吸金用于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农业各产业的经营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发展地区经济。

(二)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

促进票据结算业务,同时积极为农村加工、村队、个人私营企业、以及各种农业企业提供优质、全面的会计结算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推行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还可以为个人、企业等等农村借款人提供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由于农村地区的借贷者普遍缺少借贷方面的专业知识,如:金额、手续、需要的材料等事项,各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宣传力度,金融机构应该为农村借贷者提供专业的咨询。

(三)积极发展金融工具

在西部,农村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养殖家禽为主。基于这些特征,各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使农民每年的经济收益稳定,如:在农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跌期权来减少损失;在农产品市场上,供小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涨期权来减少购买成本,还可以制定相应的互换合约等措施。

(四)国家通过制定西部农村金融政策来支持农村借贷者

国家通过改善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信息传导机制,使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借贷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在西部地区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全面的信用、财产登记体系,使农村借贷者在借贷时能及时获得资金,同时也能减少农村各金融机构信贷资信考察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应出台政策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以及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上下线,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财经研究,2006,( 4)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 1).

[4]周天芸,李杰.农户借贷行为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2005,( 11).

[5]张毅.西部经济发展中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农村金融,2005,(2)

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邮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并剞用市场机会,掌握主动权,必须在营销策略方面进行创新文章对邮政企业目标市场开拓、产品策略与促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证。

一、邮政企业目标市场开拓

邮政企业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就应该对可贵的第一手或第二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以期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开拓市场,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细分市场;第二步,选择目标市场;第三步,进行市场定位。

l邮政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就是根据不同的用户明显不同的需求特征、将整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用户群的过程,每个用户群都是一个具有相同需求或欲望的子市场,称为细分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企业能够向目标子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及采取相关的营销策略,从而使用户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以确保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用户忠诚度。

邮政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在拓展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把握机会.选择市场。市场机会的实质,是尚未满足的用户需要、欲望或需求.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进行市场细分,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状况和满足程度.从而发现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用户群体。满足程度较低的分市场,就可能存在最好的市场机会。(2)通过差异化建立竞争优势。由于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薪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细分有助于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即使在较为成熟的业务领域里,市场机会仍然存在,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和细分将发现未被满足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据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或业务项目.从而取得竞争中的优势(3)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识别与选择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提高营销水平和经济效益。

2目标市场的选择邮政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和细分,可以发现一些良好的市场营销机会但并非所有的机会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企业可能由于资源的限制,并不能够或不愿意进人每一个亚市场或市场部分。例如,当邮政企业对欲进入的市场部分进行盈利可能性太小的分析和预测后,发觉营销成本很高,单位业务利润很小,此时企业常常会放弃这种机会。『司时,一个企业也无法提供所有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因此,企业必须选择某一部分市场为目标市场。

每个邮政企业在细分市场时,都要对它的营销价值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具备目标市场的条件,也就是说值不值得去占领。一般来说,细分市场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方可确定为企业的目标市场。(1)有足量的措在通信需求,并有较大开发潜力,以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2)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竞争对手未能控制市场.邮政企业有可能乘势开拓市场营销,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3)必须是邮政企业有条件进行开发的细分市场。

由此可见,要对细分市场作出正确的评价,最根本的是对企业能在哪个市场获得多少未来收益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但是,单纯根据已经实现的销售实绩还不足以预测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相对盈利潜力,还必须进一步了解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趋势、竞争状况和本企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定目标市场。根据主客观条件.邮政局初步选中零散市场为目标市场。这一市场具有广泛性和需求的经常性,而且与邮政局所点多面广是一致的=供求双方特点的一致性是其他部门无法与邮政部门竞争的:因而,这一市场是邮政部门完全可占领的市场。另一方面,特快零散市场的潜力很大,除将少量被竞争对手占有的零散用户争取过来之外,大量邮政特快业务量仍保留在邮政部门内,加之零散用户对邮政特快业务需求量的自然增加,预计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可观的。

邮政企业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研究每个细分市场的营销机会.从而测算出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盈利状况。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选择最佳目标市场,是在一定时期内邮政企业明确自己某项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并相对地集中力量开展营销,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其他邮政业务的市场营销工作,实质在于营销策略运用上的不同而已。

3.市场定位策略目标市场决定以后,邮政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定位,为本企业及服务产品在市场上树立一定的特色,塑造预定的形象,井争取目标顾客的认同它需要向目标市场说明本企业与现有的及潜在的竞争者有什么区别。这种勾画企业形象和所提供的价值,以使目标顾客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竞争者的象征的行为,就是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集中企业的若干竞争优势,将自己与其他竞争者区男1l开来。市场定位是一个企业明确其潜在的竞争优势,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以及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的过程。

第一,明确潜在的竞争优势。明确潜在的竞争优势.要求一个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明确的答案:(1)要对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者做了什么.做得如何,包括对竞争者的成本和经营情况,作出确切的估计。(2)要了解目标市场上的足够数量的用户确实需要什么,他们的欲望满足得如何.必须认定目标用户认为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市场定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比竞争者更好地了解用户,对市场需求与其服务c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认识(3)要清楚本企业能够为此做些什幺这同样必须从成本和经营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相对的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能够胜过竞争者的能力。有的是现有的,有的是具备发展潜力的.还有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创造的简而言之.相对的竞争优势是一家企业能够比竞争者做更好的工作:

第三.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选定的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上显州出来企业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使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进入目标用户的脑海。它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明自己的市场定位:

因此.邮政企业可通过公关形象策略,来选到预期目的。

二、邮政企业产品策略与促销策略

1.邮政企业产品策略。邮政产品是企业竞争实力的充分体现,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内涵应得到不断创新。邮政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具有创新精神,采取各种创新取胜策略。

第一.产品开发策略。多品种、多规格、多质量的产品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宴力的必要前提。具有不断地设计、开发和研制出用户欢迎的新产品、新业务、邮政企业才能牢固地占领市场.这也是发展大邮政所要求的

在邮递业务方面:(1)开办“鲜活产品”和“故乡小包”包裹业务;(2)开办区域性邮政超大商包业务;(3)普及邮购业务.随着绿卡”工程及邮政微机联网的建成.可以具备开展此项业务的条件;(4)开办国际和国内商业回函业务;(5)开办和发展电子信函业务;(6)开办各种社会服务代办、代缴费业务;(7)开办邮政广告施游服务业务:

在金融业务方面:(1)储蓄业务;(2)汇兑业务;c3)信用卡业务:(4)邮政支票业务;(5)邮政埘拨业务;(6)保险业务第二.产品寿命周期策略。邮政企业的服务性产品.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过程,因此也有其寿命周期。但是.因为邮政通信产业及其产品的特殊属性.使得其寿命周期与一般物质产品的寿命周期相比,既有相似的基本规律.也有其特殊的变化趋势根据各种邮政业务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其产品寿命周期可分为两种类型:(1)专营的信件业务和主要的传统业务.因具有社会服务性、公用性和普遍性.而且历史久远、市场稳定.又有~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将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兑.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需这些基础性的社会服务。尽管磁着新科技的应用和设备的改进,这些业务的寄递方式和处理手段会不断变化.但作为社会服务性产品的基本属性不会变化,将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冀同存在。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所起伏波动,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稳定增长、长期存在。因此,以专营信件业务为代表的邮政基本产品的寿命曲线就显示出与一般曲线不同的变化趋势。专营信件等邮政基本业务也有相似的投人期(I)、成长期(Ⅱ)和成熟期(Ⅲ)三个阶段,但进人稳定增长的成熟期以后,不会在有限期内衰退.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2)非专营的其他服务性业寻因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所以必将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在竞争中呈现出起伏多变的特点,其产品寿命不可能像信件等基本业务那样长期发展下去.而会像一般社会产品那样.有一定的生存发展期限。其寿命周期曲线也呈现出投^、吐长、成熟和衰退等几个阶段:

根据各种业务所处的不同寿命帮助周期阶段及其特征确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如产品处在投人期销量少、成本高、收入低、有亏损.基本策略应是促进营销,应通过积极的业务宣传、典型示范等.尽快使用户了解该产品的功能.便开拓新产品市场;当产品进入成长期时,主要策略应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迎接市场竞争,并尽快扭亏为盈;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主要经营策略应是保持质量、提高质量稳定老用户、开拓新市场.进一步提高教率、降低成本,力争创造更好的利润,并尽可能延长成熟期的时问。如果产品销售出现下降趋势,首先要认真分析是否真正进入衰退期。若尚有发展机会,就要针对影响销售的因素,如改进质量、增加功能和开拓新的用户市场等.采取积极措施延长产品的成熟期;如果该产品确属衰退、已失击发展可能.就直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淘汰.以免出现亏损。

总之.邮政业务种类较多,特征也不相同.必须根据每种业务的不同寿命周期及其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和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取得尽可能好的经营效益。

2邮政企业促销策略。促销决策是邮政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策略。销售促进的主要任务是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用户,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作为企业与市场联系的主要手段,包括了多种活动,其中主要有人员促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内容。

积极的促销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代经营者适应市场机制的结果,因为积极的促销要求主动走向市场与用户沟通。

邮政产品促销.要求邮政企业营销人员主动走向市场,与用户之间进行双向沟通、并通过积极的促销活动,影响用户的用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建立与用户的信任关系,保证邮政服务性产品畅销与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促销的积扳作用有以下几点:(1)提高商品信息一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特别是新型产品或服务初上市场,邮政企业只有及时迅速开展促销活动,向消费者和用户提品与服务的各种有羌信息,全面、生动、准确、可靠的信息就能引起用户的注意。(2)镦发消费需求。只有当代销者或用户了解并信任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用途及其特点时,才有利于诱导其代销与消费需求;有时还会因促销方式真实可信.还能刺激心理、创造消费需求。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时会因各种原因业务量下降,这时也可通过促销活动.再次使消费需求得到激发与恢复。(3)宣传产品特征。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同类产品往往在同一区域或同一场所销售。这些同类产品虽然基本功能相似.但出于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或者说各有特征这些产品的差异或特征.消费者、用户往往不易察觉和不够了解.选购时就难免有盲目性.这就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用户的不同需求。邮政企业只有通过促梢活动,职确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宣传自己产品的特色与独到之处,让消费者认识到使用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会有哪些特别好处.就能激起消费者、用户注意、加深理解,有利于激发其购买行为。

第5篇

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组织体系决定了我国农村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失衡。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特点,提出推行金融深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金融地位的显著提升,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命脉。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城市金融深化改革程度日益提高和金融改革逐渐显现功效的同时,农村金融却问题颇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发展满足不了农户的基本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规范问题等亟待解决。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对认识和解决农村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

1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存在两大格局,即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前者为主导,多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正规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批准成立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如我国的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合作银行、保险公司、典当业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组织,即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和自发的乡村组织等。

2农村金融抑制

2.1融出资金抑制

融出资金是指经济主体从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借入资金,农户实现资金融出,只有增加资金供给才能让农户真正受益,而事实却非如此。

2.1.1农村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从农村资金供给的主体来看,有乡政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户,而乡镇企业由于管理落后、效益低下,资金积累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农村每一主体,他们的储蓄能力都十分有限,且急需外部资金供给。受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资金一直是游离农村,进入城市,而且农村资金离农倾向愈加严重。

2.1.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的资金在以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农村还在向城市输血,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每年吸收的农村资金为5 000~6 000亿元,这笔巨款资金由此内部系统注入城市。2003年12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 679亿元,全部转存中央银行,其中65%来于县及县以下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1978~2000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造成的净流出资金高达6 157.9亿元,仅2000年1年农村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就流出4 639亿元。可见农村资金流出态势还在加剧。

2.2融入资金抑制(资金需求受堵)

融入资金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从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借入资金。融入资金抑制的问题就是资金需求的问题。

2.2.1农村融入资金主体细化。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供给服务的机构多种多样,但这些需求服务对象只有3种,农户、农村企业和政府部门。三大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层次再细分类又是一个资金需求的方向,是资金需求渠道的细分系统。

2.2.2农户融入资金受堵原因。农户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农户的投资行为直接决定着农产品和市场的有效供给,决定着农户的经营收入。农户贷款是农业信贷的基本形式,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与农村金融部门借贷支持存在较大差距。

(1)主体因素。农户、乡镇企业和基层政府部门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三者之中农户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小、季节性强等特点,直接影响农业的资金周转和回收。

(2)客体因素。由于正规金融服务的缺位和不完善直接造成非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壮大,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急剧萎缩。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当成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经历了20多年不断改革和发展,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

3推行金融深化战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失衡。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分别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与促进的作用,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深化理论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刺激社会储蓄总给水平的提高,从而便于资本的筹集和流动,有效地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提高融资效益。

3.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规范农村合作金融

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支农服务和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需要依赖于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规范股金管理,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加大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和制约,逐步培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二是坚持商业化支农方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产权形式,都需要自己能在农村建立起稳定增长的信贷资金供应机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若被迫牺牲商业利益去实现社会责任,则不可能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区域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又不一样,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应充分调动各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要按商业化取向,中西部地区要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3.2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合作化,重构农村合作金融

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就必须让已存在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活动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重构在农村居民自愿基础上的新合作金融组织,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为农村合作金融提供有益补充。通过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等法规体系,给予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使其充分发挥对农村融资的补充作用。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化公开化管理就需要,一方面,规范民间借贷协议,明确民间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必要的资金借贷登记,使金融监管当局能准确地掌握民间借贷活动,介于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根据市场化原则,结合区域小额贷款机构的实践经验,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此外,建立灵活的民间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机制,保护和补偿中小规模贷款人的利益,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3.3强化农村信贷管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信贷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利率 小额贷款公司 行为动机

一 、引言

自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之后,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正规金融系统不发达,民间金融受管制等原因,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导致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

要了解农户贷款难的原因,不仅要考察现阶段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更要分析农户贷款的需求特征。基于此,众多学者都在农户贷款行为方面进行了研究。亓新敏,王家传(2007)根据山东泰安市的调查指出正规金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农户的信贷特点是导致农户贷款难的原因之一。在对农信社改革方向的建议上,史正涛,张建国,韩晓波(2000)指出农村信用社应掌握更多的信息,增加服务的主动性。金烨、李宏彬(2009)则经过论证表明如果农信社等正规金融维持低效现状,农户的资金需求在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渠道的满足下会轻易转向非正规金融渠道。杨伟坤,刘洁,闫贵娟(2009)在河北省的调研甚至发现当地农户80%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

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展开调研,对当地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调研农户按收入来源被分为三组,分别是产业化滩羊养殖、农作物种植、山羊放养。收入来源为产业化滩羊养殖的农户基本为青壮年农户,而以农作物种植的农户悉数为留守老人与儿童,放养山羊为生的农户大多为山区移民。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基本情况如下:

二 、偏远地区农户的贷款需求特征

(一)农户年均贷款量接近年均总收入,贷款量农户间差别较大,潜在货币需求量很大。

三组样本农户的贷款金额年均分别为11万、3.5万、4.5万,平均每户的年收入分别为10万,4.4万,5.3万。30户农户平均每家的货币年需求量约为6.3万,年收入平均为6.2万。

三组样本农户年均贷款量极差分别为28万、4.5万、9.5万,年均贷款量中位数分别为7万、3万、1万,与平均贷款量相比,第一组与第三组皆表现出极大的组内差异性。

在接受调研的三十户农户中,有26户有融资需求,并且认为现有资金供给并不能满足当下资金需求。收入来源为滩羊产业化养殖的所有农户都有在未来扩大生产的计划,大部分希望将现有融资量扩大一倍。

由于调研抽样率为千分之一,因此可以推断,整个盐池县的货币需求量约为6300万左右,估计潜在货币需求量接近一亿。

(二)农户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融资速度是农户选择贷款渠道重要考虑因素。

盐池县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为8%—10%,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为11.4%—15.3%,邮储的贷款利率为12%,所有农户分别从三种融资渠道借款127.5万、36.8万、31万。邮政储蓄的利率虽然略低与小额贷款公司,但农户却从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更多资金。三组农户平均每户每年支出的利息分别为1.3万、0.44万、0.4万,分别占年收入的13%、10%、7.5%。全部受访农户均认为利率较高,但由于生产消费需要而不得不被动接受。

将农信社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70%,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23%,将邮政储蓄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4%。尽管利率较高,但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贷款手续简便,时间成本较低而受到农户青睐。

(三)农户的信用水平良好,担保贷款占主要地位。

盐池县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农户有能力偿还利息,因此该县农户贷款违约率极低,受访的融资农户无一户违约,皆能按时还贷。盐池县农户贷款全部采取联合担保制度,在该制度下,参与全民联保的单位成员多数以血缘为纽带,对农户起了道德约束作用,继而能有效避免信用贷款带来的道德风险,而且农户之间的了解程度也能解决资金供给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任何农户选择抵押贷款与风险投资。

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所借资金全部用于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如养殖业、种植业,皆有固定生产周期,因此农户的资金需求也带有周期性,这就方便了农户在正规金融渠道办理借、还款相关手续,使他们拥有按时还款的意识。

(四)非正规金融仍有市场。

在有融资需求的26户农户中,尝试民间借贷的有7户,占比27%。其中五户在民间借贷渠道中承受了20%的高利率,两户因从亲友处借款,故利率为零,农户选择从亲友处借款主要用于消费支出,如盖房、婚丧嫁娶等大项消费支出。但他们也面临着潜在的“人情成本”。如今,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等多方融资渠道存在,仍有两成多农户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方式。

三 、偏远地区农户贷款需求表现

(一)生产性资金需求。

在宁夏盐池县,农户所融资金基本用于生产。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餐饮业、制造业的兴旺带动了农业蓬勃发展,同时政府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使盐池县以滩羊养殖为主的各产业迅速发展,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货币供给水平却一直没有提高,农户的贷款满足率较低。尽管如此,养殖产业的利润率较高使农户在筹资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接受15%以上甚至是20%的较高利率,并希望扩大融资规模。

其次,偏远地区农户生产效率低下且并没有生产方面的相关理财知识,因而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农户在现行生产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增加收入。目前,所有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年折旧费较少,农户的投入集中于各项流动资本,这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生产的乐观估计,并因此对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

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户对风险始终选择规避态度。同时,农户自身水平有限,对金融新产品、衍生品不甚了解。因此,农户更愿意选择传统的联合担保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受到道德约束而十分重视自身信用水平,故违约率很低。

最后,在农业的某个环节,例如种植业的播种、喷药、养殖业的饲料供给等,一旦资金无法继续追加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提前准备充足资金会支出更多利息费用,而当需要时再融资又会因办理各项手续等原因贻误时机,因此当农业生产进行到某环节时,农户只能向融资速度快的机构借入高利息的资金,或直接转向融资速度更快的民间非正规融资渠道。

(二)消费性资金需求。

由于收入不断提高,除盖房、婚丧嫁娶等大项支出外,农户的日常消费无需贷款。农户在大项消费支出上,习惯从亲友处借款。由于传统观念,在诸如盖房、婚礼等家事上,农户间因人情关系相互帮忙,此时借款皆免去利息。因此,农户的消费性资金需求基本通过亲友间帮助而满足。

据了解,盐池县部分农户为留守老人儿童。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每逢过年才能与家人团聚,而农村由于生产水平落后,相关精神文化生活也较城市匮乏。当地小额信贷公司承担着扶贫的政策任务,他们将农户所上缴的利息用于举办联欢会等各项文娱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因此,即使这些农户的生产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并不是很高,他们也积极参与融资活动。

四 、农户贷款困难原因

(一)资金供给量不足。自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撤离农村以后,在农村地区,农信社占据了对农户提供贷款的垄断地位,但是货币供给量不高。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农信社本不多的资金部分流向城市与东部地区。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而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吸储的政策限制使其货币供给较少。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山地,农户多数散居,使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的成本加大,没有进军农村市场的动力。同时,非正规金融由于发展水平不高也无法提供较大的资金量。

(二)农业经营面临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农业对自然依赖程度较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的生产率水平不高,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严重。近年来投机商不断对农产品炒作,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极大,农户获取信息渠道较少,盲目进行投资生产,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又使农户无法做出及时调整,造成了较大损失。

(三)借贷过程中易产生道德风险。国家针对农村地区的部分扶贫项目是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而贷款农户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金融制度与相关法规,无法正确区分贷款与救助金,偿还贷款积极性较低。在无法收回贷款时,贷款机构往往会向放贷的相关工作人员追究责任。长此以往,放贷人员惜贷情绪加重,即使当今农户的诚信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贷款机构仍然对农户还款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另外,由于农村地区产权不明确,农户缺乏能够抵押的担保品,进一步加重了贷款机构的惜贷情绪。而农户在选择贷款机构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利率水平低的贷款机构,而这些机构为了尽量减少贷款带来的交易费用而对农户的贷款请求作集中处理,这就增加了农户等待的时间成本,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五 、相关政策建议

(一)切实完善农业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而农户又无法将土地等资产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因而信贷机构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鉴于此,地方政府应鼓励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政府可以代缴保险费。

(二)承认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并在制度层面予以规范。相对于正规金融繁琐的手续流程与相对僵化的管理体制,民间金融在提高农户融资速度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应在法律上使民间金融正规化,同时,由于民间金融高风险、隐蔽性强等特点,也要对其加强监管,杜绝高利贷等违法行为。

(三)重视对留守老人儿童的人文关怀。举办各项娱乐活动,提供相关运动设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儿童健康成长。抓住时机建设有农村特色的集体企业,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

参考文献:

[1]张宁,刘刚.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

[2]谢丽霜.论农民信贷权的实现——基于低收入人口发展困境的讨论[J].改革与战略, 2011,(8)

[3]陈宝政.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供给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7)

[4]黄新颖.农民贷款难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金融2010,(10)

[5]叶爱军.农民信贷需求变化呼吁特色金融服务[N].金融时报.2011,(1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快递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1 前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对货物送达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传统的文件、包裹,而且越来越多的高价值、小批量、个性化的货物,都成为快递的托寄物内容。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的产业。

2 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

2.1 国内快递公司增长过快,发展不足

当前,由中国邮政一家独霸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国快递业出现了国营、民营、外资多经济主体、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状况。目前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快递企业已经达到2000多家,而分支机构更多达5000多家,此外不少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也涉足快递业务。目前国内大小快递企业3万多家,存在国有、外资和民营三大阵营。中国国际快递以外资为主,国内快递则以国有为主导,民营为主体。城市内快递,民营约占90%,省际间快递民营约占50%。从实力来看,快递行业内存在“四方势力”:四大外资、中国邮政、内资大企业、民营公司。“四方势力”正因为企业策略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即将变化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洗牌。

虽然国内快递行业的增速惊人,炙手可热的网络经济更是不断催生全新的民营快递企业建立,但是目前快递行业也存在着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2.2 快递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竞争力低

目前,国内快递市场由中国邮政部门控制40%份额,其余由民营和港资快递企业占据。民营企业中,一批像顺丰、申通、宅急送等已具有影响的大中型优秀快递企业已经茁壮成长,但为数尚少。大多数民营快递企业则表现出小、散、弱等问题;互信度和协调性较差,以地区性快递业务为主。在国际快递市场上,虽然中国邮政EMS控制了一小部分国际快递市场,但民营快递企业以间接方式将国际快件转入DHL、FedEx、TNT和UPS四大网络,对外进行销售,实际上仍依赖四大网络的渠道。多数民营快递采用制营业网络或直营混合网络,网络的中央管理普遍较松散,很难为顾客提供同质化服务,甚至经常发生网络崩溃。在财务结算方面,包括邮政快递系统在内,由于信息系统落后和商业信用的低下,常常无法实现主要地区运费的到付服务,使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国内业者包括邮政快递在内,都没有根据客户账号进行单据的订制,也没有性能良好的客户统一结算系统、全球性的货物追踪系统、网上自动货物动态查询系统等关键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服务和效率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在货物分检方面,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主要还是人工操作,包装、分拣、装卸、搬运等大部分物流环节都是手工作业,配送中心的设施相当落后,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机械设备,由于设备落后和运用的条形码技术较为简单,缺乏以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分件设备,使操作时间过长,降低了货物的周转速度,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2.3 “灰色快递”搅乱市场,竞争无序

近年来,我国快递货物运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快递业务发展如同雨后春笋,“地下快递”非法经营活动,严重干扰了快递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超范围经营信件类物品的快递业务。快递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大小小的公司涉足快递业务谋取经济利益,把经营触角伸向了国家明令禁止的信件类物品,超范围非法经营信件类物品的快递业务。二是“地下经营”成本低,无消费保障。这些快递公司经营方式大同小异,四处张贴公司的名片广告,建立覆盖面广的隐形市场,或者由业务员直接联络企业客户,联系到客户后,由业务员上门服务,去客户处取货,拉到公司办公室打包后送到车站发货。有的快递公司专门盯住写字楼内的商户,上门招揽客户,采取压价、开展恶性竞争,打着“点对点优质服务”的幌子,不告知用户营业地址,每当开展业务时都与用户临时约定接头地点,从来不让客户到自己的“据点儿”来。三是唯利是图,缺乏服务意识。这些快递公司普遍存在着有利就投,无利不送的现象,投递范围仅限于人口集中的地方。四是人员素质方面,由于国内快递行业进入门槛低,经营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因此国内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降低了与外资同行竞争的能力。快递员一般都是40-50岁的下岗失业人员,有的甚至不会讲普通话,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业务素质较差。五是违规操作不开邮包检验。这些快递公司对需要邮寄的包裹从来不开包检查,极个别的问一下。

2.4 跨国快递公司加速抢滩,争夺市场

据估计,目前中国快递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元,且每年还在以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抢占中国巨大的快递市场,国际的快递公司纷纷把触角伸到中国。

虽然国际物流大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国布局也早已开始,但随着“保护大限”的放开,外资逐渐从合资、合作迈向独资,从一级城市延伸到二级城市的战略而已日渐清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潜力巨大的国内快递需求,使四大国际快递公司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快递市场。四大快递公司进入中国速递市场,其目标不是短期盈利,而是更看重长期回报。因此,各公司均将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近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3 我国快递行业发展机会

3.1 宏观经济形势看好

目前,快递行业可谓是十足的朝阳产业,即便近两年迅速发展,如今全国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的1%左右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每年快递业务量约20亿件,发展空间巨大。外贸进出口的增长为快递行业开辟了更大的市场,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与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增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3.2 国家对物流企业的重视

“两会”期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指出:“政府应该把‘扶持现代化流通基础平台建设’放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培养以企业自主建设为主,大力扶持现代物流,尤其是平台建设、信息软件和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建设,实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随着物流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还要略高于物流增长速度。国家对物流企业的政策重视,给快递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很好的发展前景。

3.3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迅速增长,使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快递业务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据悉,当前快递市场1/3的业务量是通过电子商务牵动来完成的,快递业务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前景不可估量。

快递行业应抓住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产业紧密结合,融合发展;推动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4 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策略

4.1 国家应整顿快递市场

国家应该从改革开放的长远着眼,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高效的快递监管体制,以保障快递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快递业发展肃清政策性障碍。另外,政府也要慎重选择快递行业监管部门,为维护快递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正确引导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不仅能够规范行业、抬高入行门槛,更将是一种对使用快递服务客户的保护措施。

4.2 走联合发展之路

随着外资快递巨头的大规模进入和民营快速的迅速崛起,云集了四大快递巨头的中国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而行业整合优势也将在竞争中凸显出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复杂,任何企业很难单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快递企业也不例外。快递服务,特别是国际快递服务的门槛很高,动辄几百架飞机,几十万辆车;而且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因此,在中国从事快递业的各类公司若只是再以自身的力量开拓市场,必然受条件所限,不能形成连通国内、外的强大经营实力,也不可能提供优良完善的服务。中国本土快递企业应利用各自的优势,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开拓市场。

4.3 实现快递业务专业化、现代化

EMS虽然有较完善的网络查询系统,但是跟踪查询困难或是查询时间较长依然普遍存在于EMS的日常经营当中。国有快递企业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加深改革力度,使其能够摆脱沉重的束缚,自由快速发展。民营快递企业也要从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壮大自己,加强信息系统投入,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中国快递企业应加快与快递运送的源头企业及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展开合作,加强对国内快递客户的争夺。

4.4 快递行业服务产品多样化经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快运快递业的服务对象日益多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广泛地服务于整个的社会和经济领域,尤其是满足日益增加的工商企业和居民生活中的快运快递服务需求。

我国快递行业应拓展服务领域,将服务范围向上游产业延伸,统筹协调快递基本业务与电子商务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业务的发展,加速推进传统服务方式向现代服务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快递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研究电子商务快递中代收货款、签收方式、快件保险等问题,组织拟定相关服务规范。国家应鼓励引导快递企业加快进入制造业供应链服务领域,承接电子商务配送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三流合一”业务,推进快递服务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鼓励快递企业提供企业对个人(B2C)、个人对个人(C2C)、企业对企业(B2B)的配套快递配送服务。

第8篇

    【论文摘要】 财产保险企业巨额的应收保费给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文章试图从应收保费发生的原因入手,分析过多的应收保费对保险企业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以期能减少应收保费并将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 

    (2)保险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形成应收保费。由于各保险公司的产品费率和支付给人手续费的最高限额均由保监会审批,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额,承诺给予保费回扣或变相降低费率,即“暗返”。利用虚挂应收保费的方式支付给人法律规定以外的高额手续费,这部分多支付的手续费以应收保费的形式存在,实际上却不能收回,彻底成为了坏账。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索要高额手续费,为躲避监管机构的检查,在会计上以挂应收保费的形式对支付的费用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已无法收回;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出具批单反向冲减保费收入,达到“暗返”的目的。基层保险机构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任务,达到多提费用的目的,通过“应收保费”账户进行造假。以上情况产生的应收保费通常被称为“虚应收”。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应收保费监管的重点部分。 

    (3)营销人员变动导致的应收保费。保险营销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营销人员变动,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单因客户资料遗失而无法收款。

    三、不良应收保费的影响 

    应收保费的数量太多,甚至发生很多不正常的应收保费时,会对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1、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应收保费长期挂账,虚增了保费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的设置,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应付未付的批减保费会存在一部分负数的应收保费。这实际上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项债务,而正数的应收保费是一项债权,两者对应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减。如财产保险公司直接冲减正数的应收保费,会降低应收保费数据的真实性。 

    2、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现金流的减少。应收保费占用了保险公司正常的现金流,公司可能因现金周转困难而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应收保费缺乏流动性和收益性,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第二,加大了企业偿付风险,不利于正常的赔付。对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费的财产保险保单,一旦出险,保险人就需承担响应的赔付责任,而应收保费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资金则给正常赔付增加了压力。第三,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应收保费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应收保费作为收入虽未收到款项,但保险公司须据此预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了经费负担。第四,无论是否收到款项均要进行分保(再保险),又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应收保费易诱发经济犯罪。应收保费的长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已经收到资金而不入账,或未缴费出险时,用赔款冲抵应收保费。 

    四、针对不良应收保费所采取的对策 

    由于过多的应收保费给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和提高诚信的投入 

    部分客户片面认为投了保就有保障,缴费的时间不是决定因素。对此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鼓励主动缴费,消除产生应收保费的客户因素。另外,树立全员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实现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发展。 

    2、根据投保业务的质量进行有选择的承保 

    在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收入和费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培养业务员对企业的责任感。按照保户信誉程度、偿债能力、当前财务状况和实际支付保费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应收保费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保费的实收率。 

第9篇

一、引言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的起源在理论界并无统一说法。从银行业及保险业相互联合的发展历史来看,自19世纪开始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LaCaixa以及法国的CNP等公司开始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Deniel,1995)。1973年,法国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互助会成立的Soravie保险公司和法国投资银行Pari-bas旗下的银行保险公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两家银行保险公司。20世纪80年代,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政府为缓解压力,着力刺激私人养老金计划,银行保险在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逐渐兴起(闻岳春,2007)。欧洲在1989年通过的《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解除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这激起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大举进入保险业务的。到本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已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约60%,而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荷兰、德国、英国、瑞士、芬兰和爱尔兰等国也在20%至35%的比例之间(宋明岷,朱旭东,2000)。欧洲各国银保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其宽松的法律环境,一体化的合作模式,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多样的销售渠道(袁成,裴平,2009)。1999年11月,美国颁布《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相互渗透,在彼此的市场上竞争”,至此,美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拥有了法律上的依据。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在2002年异军突起,成为了寿险公司重要的销售渠道(陈丽,2003)。

银行保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解释。外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这一概念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ell,1980)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后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外部性主要来自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有利于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外溢和扩散,这种效应被称为MAR外部性,用以解释组织变化对于产能增加的影响,理论源于Marshall(1920)、Arrow(1962)、Romer(1990)的论述。上述观点是一种正外部性的表述,由于外部性是指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时,称经济里出现了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产生正的或者负的效用,如果存在正的外部性,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当事人会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展开“竞争”,由于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所以期间会产生诸多的成本使总剩余下降。负外部性同样会使当事人为消除额外的成本不断进行交涉,使市场机制达不到帕累托有效。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1960)在其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最先将这种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并与产权建立了联系。按照科斯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由发现相对价格以及相应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构成,但科斯并没有给交易成本下定义。张五常把交易成本看作“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兹经济中的成本”。

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由于金融产业的大发展,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开始显现,由此形成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专业的服务性中间产业和技术外溢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同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服务内容、资金来源的相似性也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哈尔•罗纳德•范里安(Varian,1995)指出,有三种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庇古提出的管理者制定庇古税以处理外部性的对策(Pigou,1912),这种解决方法的难度在于管理者如何准确的计算庇古税的水平;第二种是阿罗研究的建立市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Arrow,1969),这是一种产权交易的方式,是新制度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最为典型的是排污权的交易;第三种是科斯所研究的协商问题(Coase,1960)。前两种方法如用于解决银行与保险间的外部性,其难点在于外部性的量化,而科斯的“协商”方法可以不受限制。科斯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且权利已准确定义,那么参与者可通过协商达到有效的状态①。如参照科斯定理,则银保合作便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为解决外部性而自由协商的结果。选择何种银保合作方式则主要考虑权利是否界定清楚,交易成本是否接近于零。科斯认为,庇古在设定庇古税时忽略了政府行为的成本,同时指出交易成本的不可避免。但科斯并未否定庇古税的作用,而是否定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庇古税在某些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其效果优于科斯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产生依据

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理论界通常是对现有银行保险综合经营形式进行总结,比较各种形式的特点,并做一定的改进,以寻求最佳的银保合作形式进而推广。银行保险发展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银保形式,广义即银行与保险共用渠道,获取范围经济,以股权关系形成资本纽带;狭义即委托关系的合作(高洪民,朱军勇,2005)。如将投资银行业务考虑在内,根据业务涉及的范围,全能银行模式(银保业务涵盖其中)与银行保险模式也是一种探讨的选择。全能银行在美国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前最为典型。而银行保险是欧洲特有的事业模式,也称为“一体化金融服务”、“全金融”或“保险银行”(徐为山,杨朝军,汪有涛,2005)。通常市场机制可为资源的配置构建最优的方式,科斯指出企业的本质便在于此。环境的改变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解决市场中所存在问题的根本诱因,也在银保合作形式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实践中存在的银行保险发展形式为分类的依据,众多学者也称之为一体化的程度变化,分别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分销协议是最简单的银保合作方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以签订销售协议的方式允许保险公司使用银行的销售渠道,银行从中获得佣金,而保险产品仍完全由保险公司负责。分销协议在法国最为流行,法国的CNP保险公司完全没有自己的人队伍和销售队伍,其保险产品除团险产品外全部委托法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法国财政部门销售。我国银行保险合作主要是“一对多”的协议,分销的渠道主要是银行柜台。战略联盟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间通过达成战略协议以开发特定客户或特定市场。如英国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其利用银行的现有柜台和网络销售保单,同时要求柜台员工将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向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推荐,再由理财顾问用现场服务、电话服务和直销的方式向这类客户提供专门的保险服务。国内比如建行和新华、工行和联泰大都会。#p#分页标题#e#

合资企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独立的保险公司,银保双方按投入资源分配利润,对合资公司共同拥有、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拓宽资金投资渠道(庄慧彬,2009)。如20世纪末的瑞士人寿(SwissLife)是由瑞士联合银行(UBS)和Rentenanstalt组建的合资公司;Columma保险公司是由瑞士信贷(Credit)和Winterhui保险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中法人寿是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国家邮政局合资的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上具有合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的性质。金融集团化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并购,银行新设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新设银行多种方式,形成了金融集团下银行保险的一体化经营。处在一个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保险双方拥有共同的品牌、渠道、技术后台、客户,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如荷兰的ING集团,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德国安联保险(Allianz)对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Bank)的兼并,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CreditAgricole)新设了专营寿险的Predica公司和专营非寿险的Pacifica公司,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设立了巴克莱寿险(BarclaysLife)等。国内如中行和中银保险,工行与太平,汇丰与平安、平安与平安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与工行,中信和信诚合作等。许多学者发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所以可以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结合,在于它们的相似之处多于差异。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属于金融中介吸收个人存款,然后再把这些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本支出。大数定律、规模经济、流动性创造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与保险机构所共有的。它们提供相似的产品争夺公众储蓄,这一点并不奇怪(L.PaigeFields,DonaldR.Fraser,JamesW.Kolari,2007)。银行与保险的差异在于其业务和职能的本质区别,其产品尽管相似,却不起到完全替代的作用,因此保险公司在与各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并不能等同于银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将保险公司等同于银行来看,则它们的竞争完全构成了竞争市场的必要条件,价格机制的作用便可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调节市场使其尽量趋于最优化的配置。但银行与保险所具有的相似处,使它们易受到对方营运过程中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得以体现,本文借用“外部性”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银行与保险的外部性是银行或保险企业在运营中给对方直接造成的影响,使银行或保险企业个体的收益与其带来的社会收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这种外部性可正可负,且影响是相对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对消除银行外部性或保险外部性影响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只考虑银行外部性的影响,保险外部性可做相同处理,因此本文只从银行外部性角度对银保合作的形成及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银保合作的发展,银保合作形式的变化是银行保险业务一体化的演进过程,通过这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逐渐使两者在业务中的权力明晰,降低交易成本,减弱银行外部性的的影响。银行保险产生初期,银行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可替代性,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客户在购买时主要关注的是收益率,几乎将它们当作完全的替代产品,银行产品的表现便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销售,其商誉出现“外溢”;金融的关联性,银行的借贷会形成风险的集聚,而一次贷款以上的行为会形成前次债权人对借贷者的错误评估,造成借贷利率低估,使前次债务人承担过高的风险,这也同样适用于被保险人经过多次银行借贷后使保险人的风险进一步累积;产品的创新,银行在新型储蓄类理财产品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法律并不赋予这种产品创新以专属权,新型产品容易被保险公司等借鉴改进,节省了开发成本①;客户资源,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维护,银行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因其与保险极大的相似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保险客户资源的损失。保险公司为克服上述银行外部性影响,与银行协商,通过分销协议形式构成银保合作,产品的权利得到明确,克服了部分的外部性,但分销协议的形成,从“一对一”到“多对多”模式的变化,增加了协商中的摩擦。同时,分销协议下,银行只收取佣金而保险公司需承担所有的后续责任,银行员工会更多的追求绩效,而忽略产品本身的特性,引发道德风险。这些都构成了分销协议形式下的交易成本。战略联盟形式进一步对产品的创新与客户资源明确了权利,使银行外部性进一步减弱,较之分销协议,多重协议以及道德风险在联盟形式的管理改进中得以改善,然而共同开发产品与市场的联盟条约并不能如股权划分方式中的权利与责任分配一样清晰,致使其协商的过程构成了战略联盟形式的交易成本。合资企业通过股权划分了权利,银行外部性得到了有效的内部化,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形成这一银保合作形式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金融集团化的尝试甚至规避掉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差异,是更为彻底的外部性内部化,从银行外部性角度来看,它是当前最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由协商促成权利明晰,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银保合作形式。

本文将银行外部性作为银保合作形式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在银行与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并不十分了解促成合作的本质因素,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着尽可能获取利益,降低成本的各种实践尝试。银行保险合作带来的银行与保险业利润上升促进了这种合作方式的推广,然而银保合作的施行并不意味着实践尝试的终止,由于权利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清晰,交易成本在现有的合作形式下依然在总成本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通过成本—收益权衡中发现银保合作的收益依然为正,则“协商”便继续下去,进一步创造更多的新银保合作形式投入实践当中,以追求更小的交易成本。

三、数理证明

考虑双边外部性问题,首先假设只有一家银行X与一家保险公司Y参与,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是二者创造收益的方法,X的产品数量用x表示,Y的产品用y表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可表示为:e(x|E1,E2,E3,E4,…)。其中,Ei表示某种银行外部性,如产品的替代性、金融的关联性等。本例中,e(•)>0以正负号表示正负的外部性,且?e?x>0,假定除x外,其他影响因素皆不变,则银行外部性也可表示为e(x)。由于保险公司Y受到银行外部性影响,因此?πy?e≠0。#p#分页标题#e#

(一)银保合作的产生现在考虑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润问题,假设两者在银行市场与保险市场上都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因此其价格是给定的,银行产品的价格为px,保险公司产品价格为py银行每生产和销售一单位x都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一定的外部性。社会最优化情况是X与Y的共同利润最大化:maxπx+πy=pxx-cx(x)+pyy-cy(y)-e(x)(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px=c'x(x0)+e'(x0),py=c'y(y0),x0、y0是达到社会最优化时的X与Y的产品数量。一种解决银行外部性的方法是根据科斯定理,将外部性的产权进行明确,即将银行外部性在两者之间进行限定(讨论的假设是交易成本接近于零,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但正如科斯所表述的,它是我们讨论外部性的基础)。假定此时Y具有处理外部性的权利,即没有Y的许可,X不能进行引发外部性的活动。

(二)银保合作形式演变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中将企业的出现解释为决定市场价格的成本,当由看不见的手构建需求与供给之间联系的成本高于由企业(或组织)这一看见的手进行协调时,企业的存在便是理所当然的。将这一思维引入到银保合作形式的演变中,可以理解为银保合作逐渐增强业务及部门的控制权以使交易成本逐渐减小过程。现假设X与Y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设为t2(•):t2(•)=t2(x|M1,M2,M3,M4)其中,M1,M2,M3,M4分别表示构成银行保险合作的四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因素,且?t2?M>0,则分销协议交易成本由M1+M2+M3+M4,战略联盟由M1+M2+M3构成,合资企业由M1+M2构成,金融集团M1,即随着银行保险的一体化形式加强,其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在不断减少,而交易成本亦随之减小。将t2(•)引入,考虑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由于M在银保合作形式变化前并不改变,所以证明时只考虑x的变化)。依据上述分析,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况下,无论正负外部性,明晰产权都是有效解决外部性,追求社会最优化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现实状况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操作的成本,因此,单纯依靠银行保险的协商无法完全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可在此发挥作用,如能有效量化外部性,庇古税在某些情况下较之科斯明确产权的方法更为有效,但操作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论证来看,银保合作形式的不断演化,也正回答了如何解决交易成本的影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可逼近交易成本的理想状态,为产权明晰的科斯方法提供理想环境。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