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03
导语:在电类专业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关联特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之一,区域性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反映其重要的价值取向。[1]因此,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本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加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和市场驱动下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分化,使岗位技术层次高移,这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造成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2]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专业结构及其培养质量能否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和市场驱动的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对当前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而又充满竞争的时期。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选择。而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则是赢得竞争的基本途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设置布局和调整优化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点,只有紧密对接和适应区域产业特点并适应其发展需求,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的无缝对接,才能彰显出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价值。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特征及调整优化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就是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专业结构具有“高技术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本特征。[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该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及调整优化应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是统筹规划,科学系统设置。其根本内涵就是要求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化,在量力而行基础上的适当超前原则。[3]专业划分既要符合教育部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组合要合理,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经济是否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认证,分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设置专业能否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4]依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应有效地参与学校专业规划和结构调整优化,这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更要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系统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要培养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高素质技能复合人才,高职专业教育必须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顶 岗实习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
三、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现状
近年来,常州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2:51.6:45.2。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支撑,并逐渐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过渡的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016美元。[5]
但是,常州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各种要素成本加速上升,工业经济效益形势严峻;外需市场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企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增强。为此,为了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常州分别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计划等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文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常州产业发展的工作、政策和各类要素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服务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常州将按照“突破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培育发展民生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6]
(二)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常州高职教育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常州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常州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常州市产业布局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提升改造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常州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设置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目前常州主要6所高职院校2014年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学校专业布局分散,数量偏多而规模相对偏小,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根据2014年各校招生计划,6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目均在40个以上,最多的院校招生数目达到47个,专业间冷热不均,最多的专业招生人数达335人,而最少的专业只招20人左右。
二是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根据表1各校2014年的招生计划,计算机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专业占据各校的主要招收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招生数量在各校均比较靠前。
三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严谨,专业间界限和培养规格、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某高职院校,在同一学校中经济贸易系设置了市场营销、医药营销专业,计算机系设置了网络营销专业。再比如某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与设计制作专业,这些专业之间界定不明,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用人单位都不知道这些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区别。
四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地方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院校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级放大。[7]一方面,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随着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地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满足供给。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彰显专业特色,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四、转型升级背景下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及建议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业主动动态调整更新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8]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产业由投资驱动型逐渐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御风险能力成为地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出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通过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特别是常州市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生物技术及制药等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优化配置专业课程,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增强自身服 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二)搭建平台,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由于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新机制。从政府宏观层构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从学校、企业微观层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岗位群”的对接,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9]政府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进行宏观指导,搭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平台,促进院校专业信息、市场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的生态。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应当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进企办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科研对接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转型升级,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修等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和特殊要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引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实到学校专业建设队伍中,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展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等,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通道畅通。
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一般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通过补贴、购买服务成果等方式,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共办的非营利性教学实训场所用地可列入教育用地范围,应当减免企业相关税费,同时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除土地取得成本费用外,可减免实训基地建设各项规费。[1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转型升级要求,应当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并制定了课程标准。通过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让学生练就职业技能、掌握职业规范、强化职业情感的目标。在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进而使各校的专业建设既能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同时又能实现院校间的互补。
(四)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行业优势及院校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增加吸引力的名片。[11]对高职院校来说,选择特色专业既要考虑院校自身的传统和基础,又要考虑常州产业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在紧紧围绕市场发展导向的基础上,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高职院校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中,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龙头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
五、结束语
当前,常州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常州一张靓丽名片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建立起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2] 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2.
[3] 占德胜.系统论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8-70.
[4] 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5-29.
[5]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 OL].http://cztjj.gov.cn
[6]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EB / OL].http://jiangsu.gov.cn /
[7] 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0.
[8] 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4-66. [本 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9]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