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06

导语:在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

1.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根本,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健康第一突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表明了学校体育的真谛所在。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强调健康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并表明了学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突破了传统的把健康等同于“身体素质”或“体质”的范畴。

1.2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课标体系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按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后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阶段分为6级水平,大学阶段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是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健康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时效性: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了解体育运动队心理健康的作用;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达到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3体育课程的结构

较传统的体育课程,现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的变化注定结构也要随之变化,打破了原来只把体育课程局限在体育教学的模式,结构进一步扩大,包括4大方面。1)体育课教学,由室内课教学和室外课教学组成,以室外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相对于体育课来说,其形式更多、自由性更强。3)课余训练竞赛,是对学生中运动尖子、运动特长生的培养,并参加一定的竞技比赛,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运动水平和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借此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和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4)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类开展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影响等。

2新课标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2.1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练员所具备的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知识,他们更看重体育技能的掌握;教育者或教育家所具备的则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既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多能的本领,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2)适应性的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选择适合学生锻炼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可以替代的,要以学生的爱好与习惯为依据;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选择适合运动项目的人,一般是每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标准。3)采取的方法不同。学校体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竞技体育则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训练原则,使受训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4)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的机制,承认差异性,强调学生体育素质增进的程度;竞技体育以运动员技术技能水准为依据,以比赛名次和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把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1)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熟练把握。2)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将动作技术讲解清楚,还能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3)体育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2.3课程的深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封闭式的指令性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相互割裂。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于新课标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与“操作者”。

2.4课程的变化促进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所谓“冶炼”,即简单的向学生灌输体育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提倡的“培育”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体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情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能对学习效果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2.5课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的强化

教育工作有特殊的规律和严密的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更要突出组织技巧和监控时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当然,在体育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采用完全“放羊式”的教学,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有序的“放羊式”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管理下将“羊儿”放的越来越强壮。

3通过新课标实现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3.1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事教育素质,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是体育教师群体专业化不断深化的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3.2塑造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善于合作,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异常,完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3.3塑造高效价值的科研创新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够充分。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仅具有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是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也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师资的培养往往有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形成“先天不足”。通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大力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仅四肢发达,也要头脑复杂,克服那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调的现状,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4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体育师资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实践分析,其职业素养结构应该由四个大的方面组成,即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人格结构包括道德情操、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智能结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身心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每一能力结构涉及到一些内涵因素。

5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养习

5.1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成长的氛围包括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等。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学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类人才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文化修养和自我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场所同样还是校园,可以说学校是育人乃至人才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和蔼可亲民主公平的核心领导等,都能够对促进人才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如果都能够重视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符合教育规律、育人宗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2大力倡导针对性培养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磨合期和职中发展期各个阶段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的作用,使进修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唤醒教师上进的主动性,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促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5.3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框架的新课改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个摸索、实验、调整的过程。因此,学校对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成功。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去。

5.4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新课标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执行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不同等因素

存在,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应多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从学校层面上说,一方面在校内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校内教研组内交流的同时,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并形成网络,使每个教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员,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学者联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咨询与会诊,充分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

5.5加快各项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创新

第2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代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本质区别,也许就在于后者是传授某种技艺,而前者则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须养成某种精神品质,积蓄可供一生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沐浴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阳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日渐重

视对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底蕴的陪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讲座、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为载体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如果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持久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将会更显著。

人文教育虽然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都可以拿来做人文教育的素材,但总体而论,文史哲学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学科,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表现。《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此给出了很恰当的论据:“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

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美国资深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无疑会震撼青年学子的心灵,升华其人格与品位,推动其逐渐养成批判精神和思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为音乐教育所用,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优质资源,而且对学生学好专业课也有助益。

二、找准“联动”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文学、史学等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这是音乐专业课上借助文史哲学科开展人文教育的受众基础。也就是说,无需为学生是否接受或者有无能力接受这种教育而担心,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建立联动。

1.以历史为切入点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这些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介绍《马赛曲》这一作品时,可以以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为导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了《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等理念。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当时是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受著名爱国人士、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一家的鼓励,激情的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曲子,叫来几位音乐发烧友,就在市长家里由市长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演唱。激昂的音乐感染得在场的每一位都泪流满面,老老少少哭拥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但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有收到更多人的重视。后来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扬言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马赛市迅即组织起一支500 人的结盟军向首都巴黎进发。在一个叫米勒的大学生的号召下,马赛结盟军一路高歌这首歌曲开赴巴黎,并向沿途民众大量散发了印有此歌的传单。很快,这首歌曲广为传唱,并被定名为《马赛曲》,以后又被确定为法国国歌。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2.以文学为切入点

2000 年10 月,在18 岁的中国青年李云迪夺得代表世界钢琴最高水平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那一刻,面对波兰国家电视台记者“做为东方人,你怎么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肖邦”的提问,李云迪的回答是:“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肖邦的作品浪漫、富有诗意,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这些都与肖邦是相通的。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象征艺术,音乐与文学的天然血缘关系是举世公认的,歌词、唱词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修养的高低更直接决定着音乐人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与层次,唐诗、宋词乃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助于对音乐精神的表达与理解,体现真善美之真谛,展示激情与智慧之奥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

3.以地理为切入点

诸多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地域色彩的特征与形成,不仅能够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还可让学生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扩充见闻,拓展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4.以姊妹艺术为纽带

艺术通常分为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舞蹈、摄影、雕塑、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书法、篆刻等门类。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会让音乐教育、人文教育永葆激情与魅力。这里还以《马赛曲》为例,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建筑上有一组雕塑也名为《马赛曲》,该作品与歌曲《马赛曲》几乎同样著名,这其中有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典故呢?一番介绍也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把教学推向深入。

三、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艺术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音乐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以生活为源泉,以经典作品为纽带,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精心规划音乐欣赏等教学环节

音乐主要通过感染、熏陶等途径影响受众的心灵,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滋润。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既是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估,摒弃以教师为主而轻视学生感受、重技术分析而轻艺术体味、照本宣科等传统做法,代之以开放式的、互动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兴趣所在的新型教学手段,既要给学生“听得懂音乐的耳朵”,更要给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心灵”。

2.构建审美大课堂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关联密切,是社会大循环中的一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也不在于学校、老师、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是最终要由人才市场的反馈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所以,闭门造车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审美大课堂,借助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多样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内化成能力,升华为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与加强艺术实践课

艺术实践课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的踏板,可谓非常重要。眼下的现实是,不同院校或不同教师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间值得优化与改进之处颇多。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在主观上重视艺术实践课程,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认真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场地等条件的支持,用规范科学、与现实无缝对接的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打开能力之门、就业之门、成功之门。

第3篇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高职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80-02

一、绪论

面对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职业素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原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明确当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组成,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综合应用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和对偶加权三种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既注重了专家意见,同时又采用次序两表、等距量表等方法减少了专家意见的主观偏差。由于该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并对所确定的权重进行严密的一致性检验,避免了传统的量化计分考核的弊端,提升了对教师考核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该模型适用于对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考核测评和教师绩效考核测评等,因而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调查咨询法等,经过多次的修正,最终确立了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所需素质标准的指标体系,为了便于对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该指标体系是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它有4层:第1层为目标层,教师职业素质,第2层为主因素层A,第3层为子因素层B,第4层为子因素层C。主因素层A由职业道德、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三个维度组成。本文采用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与定量指标是并存的,而且评价对象差异很难分明,建立评价指标的关键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贝克利大学L.A.Zadeh创立的模糊数学理论,客观的描述了能力差异过渡的不分明状态,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效应。运筹学家T.L.Saaty发明的层次分析法,又名AHP法,为定性问题做定量分析提供了简洁实用的方法。简言之就是把复杂问题层次化,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成递阶层次结构。以此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的将定性与定量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学形式表达。

这些现代的手段,有助于提高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和模糊综合理论来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各项指标需要赋予不同权重值。本文采用AHP法与对偶加权法,首先由专家对不同指标利用对偶加权例表得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再综合每一位专家的不同排序为次序量表资料,用公式转换成等距量表来比较指标的顺序及差异程度。然后查正态分布表,将P值转换为Z值,把各评价指标之间的Z值转换成比例,调整后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对指标进行排序,得到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如表1所示。表中的权重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三)高职教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为了能对高职教师职业素养做出比较科学、准确的评价结论,就要解决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并且有些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解决了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与模糊性的评价因素等问题。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主因素层A)、二级指标(子因素层B)和三级指标(子因素层C),因此,采用三级别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从一项指标出发进行评价,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假设,由N个人组成的专家组,对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中的第i项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有nj个认为属于等级j,则有:rij=nj/N,■nj=N,其中i=1,2,3…..m,(m为评价指标数);j=1,2,3……n,(n为评价等级数)。rij表示评价对象的第i项素质(指标体系中的第i项指标)经过专家的综合衡量后,认为属于第j种等级的可能程度。同理,可以得到某项指标的各个因素在评价等级上的隶属程度所组成的矩阵,即单因素评价矩阵:R=r11 r12……r1nr21 r22……r2n… … ……rn1 rn2……rnn

则,单因素综合评价向量为:

B=W・R={W1,W2……}r11 r12……r1nr21 r22……r2n… … ……rn1 rn2……rnn={b1,b2,……bn}

单因素综合评价得分为

F=B・VT={b1,b2,……bn}・{V1,V2,……Vn}T=■bi・Vi

采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到一级综合评价向量为:

B=W・R={W1,W2……}・b11 b12……b1nb21 b22……b2n… … ……bn1 bn2……bnn

一级综合评价得分为

F=B・VT={b1,b2,……bn}・{V1,V2,……Vn}T=■bi・Vi

三、结论

采用本文介绍的高职教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ccess数据库和Visual Basic 6.0软件平台,本项目组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评价系统》。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相关参数的设定,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全面和公正,减少了传统评价标准的主观因素,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较科学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关键和最终目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职教师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相信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第4篇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培养 途径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0-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信仰心、责任心以及奉献与创新进取的精神。如此,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着的观念、机制以及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考验。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缺失现状

(一)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到位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职业理想、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样会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只是重视教书,不看重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一再回避,对实际教学不重视,只看重理论概念,未能全面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更无法按照新课改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虽然这样的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教师,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未能尊重职业职责。

(二)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意识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学科本位教育思想较深,绝大多数教师年纪较大,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担任着中坚力量的使命,但是多年来从教形成了他们学科本位教育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无法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有序地开展和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这些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高职教育不同于噗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职业性特点,还要体现教育性。在高职教育中,不管是学科本位教学思想,还是重实践轻专业理论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意识。

(三)缺乏精湛细致的实践操作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现状,绝大多数教师由成人高校或者中职学生教师专干而来。近年来,招聘的年轻教师或者相关单位,因为成人教育中缺乏实践课程,因而这就导致成人高校教师缺乏动手能力,无法实现实践操作课程的动力。加之年轻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由此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时间操作能里不尽人意。

(四)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不仅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将问题进行清晰的讲解,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动手、东南以及口等方面成为专业的教育家与教练员。不过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部分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操作新设备的技术。年轻的教师虽然很容易就学习和掌握技术,但是缺乏经验。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关部门采取单一的“复习、引入、讲解和总结”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学。所以对于学习或者训练技能有苦难的学生来说,更具学生的职能特点,采取相关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展学生热爱自身专业的形式。

二、培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途径与策略

在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取决于学校与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对此我们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和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对策,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改善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坚持教书育人,在不断变化的岗位中追求创新。

有组织的进行教学规划,还要与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中发挥爱岗乐教的精神、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三个方面。他们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而且还要成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践岗位创新精神的榜样。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作为载体进行教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课程品质。高职教师在不断的岗位创新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实现教书育人和修身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学校方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师德。

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关系到了高职院校办校特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此,高职院校也要同等重视这一项工作。关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

首先,构筑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拓展理论水平能力打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着手,学校应当多渠道的为教师创建学习机会,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同时,学校积极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高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骨干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再就是,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去教育发达国家进修学习。

其次,拓展行动导向,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行动导向原则不仅适用于教学,而且能推动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意识。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时间不长,单纯的依靠宣传与学习不足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对高职教育形成明确的认识。对此,院校相关部门应该为教师提出相关教学研究课题,帮助教师对自身从事工作有一个清晰认识。例如,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例如专题化培训、听课、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提高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设计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最后,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让教师在企业锻炼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强化生产一线的培训,将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学校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活动,并且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等,这也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此,学校要大力投入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师实践学习提供保障,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去企业单位锻炼,熟练的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动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术运用能力;充分利用教学间隙,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技术研讨会,通过参观访问、市场调查等,与行业优秀专家人才交流和学习,准确及时的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动态发展,了解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三、结论

提升教师职业精神,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本篇论文也主要从教师自身与学校两个方面提出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优良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荣.《五年制师范大专生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2]马捷.高职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研究),2006年第11期

[3]孙泽,文胡璇.也论大学教师的师德素质与知识和能力结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陈绰,刘利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14年第25期

[5]夏绍能.新教师入职培训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5期

第6篇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是其师范性的主要体现,也是检验师范院校教育质童的一个重要标准,师范院校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和桥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本文就当前素质教育在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修善、公正和敬业精神。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引言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这些高素质的师资则源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和教育。因此,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和造就从事素质教育新型师资的重任。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要大力加强基础课教学外,还要大力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驾驭教育教学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总和就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术技能。作为师范类学生,必须要接受一定的教师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为未来的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是师范院校的本质特征,是师范性的主要体现,也是检验师范院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3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为《大纲》)中规定:师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师专英语教学既要注重打好语言基础,又要注重打好思想基础,特别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能力。由此可见,高师英语专业(本、专科)在各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与《大纲》要求相吻合,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对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新型中学英语教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涵盖及存在问题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摇篮,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其具备多方面的技术技能与素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它具体涵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英语语言技能、英文书法和汉语书写、教学技能、自修与教研能力、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正确的审美意识及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因素。

    1、教学中,重专业课程学习,轻教育课程的实践;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轻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院校往往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视为检验其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便造成了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后经常显现出教师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低、教学工作适应期长、组织教学与协调能力偏低等间题。

    2、高师英语专业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呈明显的年轻化态势,很多教师大都是近几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教育技术与技能不强,在教学实践中无法保障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术技能的全面培养。

    3、高师院校英语专业也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的间题,加上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教学负担不断加重,为了保持办学特色和专业教学水平,大多数院校都无暇顾及基础教育改革与高师教育的衔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种现象:各中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实验或推进研究性学习,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连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都还没有听说过,这无疑给将来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带来困难。

    三、英语教师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修善、公正和敬业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范教育素有“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美誉。高尚的思想道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德性是教师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它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施其教育潜能的品质,也是教师在对善的追求中形成的精神支柱和认识。

    培养其善,是因为教师对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对生命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上。教师善的特殊对象是受教育者,它的实现涉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受教育者的内在动机,它的修养成为其职业道德、职业生活的现实行为、习惯和信念。

    培养公正,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应得到教师应给予他们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公正性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正大光明、质朴和公道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和青年校长谈话》中指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公正是教师要具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学生。

    培养敬业,是因为教师的敬业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与保障。教师贵任是杜会及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责任感就是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对教师和教育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尽心、尽力、尽责,使其深刻领悟只有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因此,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从师乐教、终身教育的思想;强化师德意识,教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愿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要使学生们懂得光有丰富的知识还不够,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及“燃烧自己照亮剧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要循序渐进,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兴趣与信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应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同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状况适时调整活动安排与教学要求,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真正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表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不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英语语音语调标准、清晰、自然,板书工整,条理分明,还要运用形体语言与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以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准确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可把诸如启发式教学、寸仑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模拟试讲及影视观摩、复述与故事讲解、歌曲及短剧表演、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贯穿整个专业教学当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得到培养与锻炼。

    还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语言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建英语俱乐部,组办英语周、英语角、英语朗读与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英文歌曲演唱、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开设校园英语调频广播站,组织学生收听、收视英语广播、电影、电视英语教学节目等;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向社会,参加育年志愿者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其语言交际专长,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教育实践能力。

    3、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学生从教立业的最基本素质。《大纲》别突出了师范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强调要把基础训练与教学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教学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高师英语专业各科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技术技能。(1)英文书法:英文书法是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师板书的好坏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专业英语教师的板书要做到规范、简明、美观、大方,要做好示范教学。(2)音乐、美术的基本技能:音乐、美术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教学。学唱英文歌曲,可以训练语音、语调以及听力技能;(3)使用简笔画会使所讲内容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适时、定期地教唱英文歌曲、传授简笔画技能。

    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技能、自修与教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技能是指一位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从事英语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既要培养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下学习指导、学习测试等教学工作技能,也要提高打字、教具制作、电教硬件的使用、软件的设计和制作等实际操作技能;研究教学方法,做好教学示范;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加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修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教育他们要善于收集教学资料,学会充分利用工具书,撰写教研小论文等,教学与科研两方面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英语师范生 教师职业技能 

 

一、引言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依据英语教育教学理论,运用英语专业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专业技能。其基本要求是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教案,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应用导人、讲解、提问、应变、巩固、结束和板书设计等教学技能,能结合学生实际正确批改作业和合理评定学生成绩。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职业技能显得日趋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本文拟从我国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现状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分析当前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笔者对某市3所师范院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课改前相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相当大一部分英语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较差,不能满足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设计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映和体现。教学步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相互支撑,教案格式不规范,语言错误较多。其次,课堂教学技能较差。不少师范生在台上试讲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带领“学生”朗读生词,或对所学的词组和句型做一些机械的重复操练。课堂上缺少新课标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第三,课堂教学基本功较差。大部分师范生的课堂用语单一、不准确或存在错误,教学语言缺少生动性和鼓励性,板书不规范,欠缺整体安排。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安排不恰当。我国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重专业知识,轻教师技能。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仅占总课时的10%,且开设不全或开设的时间不当。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同时也使他们对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理念和方法涉猎不多,掌握不透。 

 

2 培养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实践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在大学阶段长期被忽视,课堂教学缺少对英语教学现场的模拟和体验,课外的教学观摩和教学实习更是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联系,无法较快融入正常的教学工作,往往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三、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而合格的英语教师最直接的表现是有较高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针对目前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应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改进。 

 

1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合格师资。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要适应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兼具素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英语师资。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于实践教学,具有对英语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要以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保学生能获得适应信息时代英语教学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培养模式。针对师范生就业后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应培养“零适应期”师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熟练掌握在职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内容应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更新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应包括:英语教学技能,即较好地把握教学大纲,运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包括分析并灵活运用教材技能,编写教案技能,板书设计技能,课堂导入技能,情境设置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及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技能,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语言测试技能,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技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训练等。课堂管理技能,即管理和控制课堂秩序,妥善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等。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运用各种应变策略组织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有序的开展。其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包括运用恰当语言和手段组织教学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的技能以及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错误的技能、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技能等。反思与科研能力,即善于系统地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能力。学生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改善教学实践,逐步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师范生还应善于搜集资料信息,查阅文献期刊,使用工具书籍、光盘检索与互联网,随时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保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应采用“院校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把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双方在教育教学上互惠互利。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院校结合的培养模式。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应走院校结合的道路,注重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的广泛合作,鼓励教师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高校教师与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合格的英语师资,确保在校期间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能适应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第二,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应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以英语教学法课程为例,教师的理论讲授部分占1/3左右的课时,其余大量的课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备课和微格教学以及课例分析点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职前教师(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微格教学使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比较熟悉,不但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第三,课外见习与课内知识结合。见习是培养学生对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定期安排师范生到英语教学一线去实地观摩课堂教学并对所观摩的优秀课例进行分析和点评。通过大量的教学观摩,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和验证。通过这一系列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从课堂内拓展在课堂外,保证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扎实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第四,参与创新、学生主体。英语师范专业教学体系应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的转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由“我是学生”变为“我就是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高师培养目标以及《高等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大纲》的要求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引导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愉快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而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 强化实习指导,提高实习质量。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形成、巩固、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师范生在实习中有充分的机会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习深入基层、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观摩与实践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学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观察,包括自我观察、互相听课和观摩教学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课堂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实习感受与体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 

第8篇

[关键词]师范生 职业技能 培养模式 高师院校

[作者简介]刘志学(1981- ),男,黑龙江肇东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师院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5-02

我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国家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 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和2002 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作为《教师法》的延伸,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了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同时还是一门专业,有一定的专业标准,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这也意味着要成为一名教师,需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师教育进一步向一体化、开放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要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一、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

教师职业技能包含基础技能、教育技能、教学技能和教研技能,其中基础技能包括信息掌控技能、口语表达技能、文字书写技能和沟通协调技能,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又被称为教师基本功。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和教学评价技能。教育技能和教学技能是以基础技能为平台的两大应用性技能,涵盖了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教研技能包括教学研究技能和教育研究技能,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技能。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在师范教育现状中,师范生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都是过关的。但是理论知识要与实践性经验相结合,才能成为师范生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掌握的职业技能。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重视度不够。在大学一年级课程设置较多的是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度高,理论性强,难以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科目过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多,学习压力大,难免顾此失彼,不能认真对待教师技能训练;而大学四年级面临着做毕业论文以及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求职,因此更不能专注于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现状都源于不合理的课程设计,目前的课程设计对于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性、严谨性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脱节,结合教育实践不够。

2.教学实训力度不够。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教师运用所学专业教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师职业技能中教学技能是最主要的内容,在师范生的教师教育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实训教学环节是以检验、考核和提高学生从师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可以使师范生积累实战经验,应当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我国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在校学生数量大,经费有限,教学设施少,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训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使得师范生毕业之后不能马上进行教学工作。

3.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师范生培养最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是教育实习。目前由于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等种种原因,在实际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现场指导和反馈,只能在实习前检查教案和模拟实习情况。在课程安排上,实习一般都集中在大学四年级,此时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毕业论文和就业两大问题占用,因而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取得成效。

4.学校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工作重视不够。(1)培养目标体系模糊不清。部分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还没有制定系统、规范、完整、科学的能够具体实施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细则,这就导致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上缺乏依据和准则,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2)制度不完善。部分院校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制度体系,如培训大纲、考核标准等都没有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培养的质量。(3)师资配备、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教法教师承担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任,但多数院校对教法教师的配备重视不够,导致许多院校存在教法教师队伍学历低、职称低,学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辅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偏低,这就导致教法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规范过程,注重考核,构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这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一种全新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明确要求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单独进行设置,明确这类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连续四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归纳成教师教育平台,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并列,并在总学时数上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该平台是为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和为基础教育服务而设置的,课程设置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了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训练。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材分析、书写技能、语言技能、班级管理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教育哲学、教师礼仪、教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同时,在培养方案中对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时间、学时数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2.加强微格教学训练。微格教学是一种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现代教育评估和信息反馈为依据的简化了的专门培训教师课堂基本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可以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单一的教学环节,同时又可确定各项教学技能的可操作性目标。微格教学采取小步骤推进的方式,使教学技能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师范生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的难度,增强了教学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微格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组织的各个环节及各种教学技能,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系列讲座。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锻炼成长,已经成为中小学的校领导或教学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经常邀请他们回校为在校的师范类学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讲座,可以增加师范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形势的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

4.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经过教育类课程的课堂学习,经过微格教学训练的模拟实战演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走向中小学讲台的信心,可以开展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说课大赛、讲课大赛、课件大赛等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比赛首先在班级内进行,选拔优秀选手在院系内部进行比赛,院系内的获奖选手参加全校的大赛,经过层层选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确保了具有良好教师职业技能的师范生脱颖而出。比赛进行过程中,可以安排低年级师范类学生进行观摩,以培养他们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

5.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考核工作。为完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制度体系,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使训练工作经常化、科学化、规范化。我院先后出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微格教学实施意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等纲领性文件,并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负责全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工作。从2008级学生开始,我院对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证书制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钢笔字、粉笔字、说课、试讲、课件制作五项技能,考核工作由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组织实施,各院系负责具体的考核工作,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五项技能全部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学校颁发的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证书,若有一项不合格,则不能获得证书,未获得证书的学生将不能参加教育实习,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6.开展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状况,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果,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活动,如遇牡丹江市周边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建立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每年选派实习生到这些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我院学生锻炼教师职业技能提供了场所和机会;选派优秀实习生到牡丹江市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学校进行与潜能生结对、帮扶、助课的实习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服务公司合作,选派学生到广东省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工作。

通过学校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体系,强化微格教学训练的管理,四年不断线的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和技能大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考核及多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等一体化管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将获得较为全面的锻炼,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提高,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输送优质师资的目标也将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卫华.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2).

[2]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问题 职业道德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教育者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而且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考试或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只求能够过得去,混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2.性格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由于长期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表现。

第二,自私自利心理广泛存在。现在的职校学生在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利益。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夸张炫耀、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三,不良极端性格普遍存在。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狭隘、暴躁、依赖、妒忌、孤僻、抑郁、神经质、偏执攻击等。说谎、欺骗、敲诈、偷窃等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不上进”、“不可教”、“没希望”、“不学好”的典型。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职校生进入职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因而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混世度日,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回避社会交往。在初中阶段,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差生,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来往相处。久而久之,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第二,缺乏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交往关系不良。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疏离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老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当老师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恰当时,则会出现对立情绪。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第三,虚拟网络交往频繁失度。现在职校生普遍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满足,便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更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成胜任职业教育的效果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来说,要管好学校,首先要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

教师爱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受到锻炼。第三,向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学习。第四,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中心, 2010.7

[2]赵霞.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中国论文中心,2009.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