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21 16:12:56

导语:在传热操作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CDIO;传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18-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传热学课程是能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该课程内容知识点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实际工程应用面广,这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我校近年来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就如何提高传热学实际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经验。

一、传热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与地位

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核心基础。本课程是研究不同温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强化传热、削弱传热(热绝缘)和温度控。在制冷空调领域,通过强化传热可缩小制冷空调设备的尺寸,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在能源输送和利用环节中通过削弱传热则可减少散热损失或降低冷量损失,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温度控制方面,与传热直接相关的是电子元器件的冷却问题。

(二)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传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需要高等数学微积分知识,且内容广泛,图表、经验公式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现行的教材,虽包含20世纪后半叶的研究成果,但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上世纪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内容变化不大,灵活性不足,学生缺乏自主研究性学习和训练,未体现出CDIO模式培养计划中的基本要求,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能力培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积极引入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相比传热的黑板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仍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模式,教学过程与工程实景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主动性、创新性仍达不到CDIO模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实际,缺乏创新性。传热学课程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教师讲解相关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学生不需要动脑,只需按照教师的讲解及要求按图索骥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过程,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动手设计和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目的。

4.成绩评价方式单一。传热学课程多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给定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缺乏知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未体现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热学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考核方式,与CDIO模式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符。

二、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建立丰富的工程项目教学资源库。课堂教学要注重可视化教学素材的使用,在PPT中多插入动态图片、实景拍摄图片及传热过程Flash视频。在实验教学环节,采用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关结合的方式,实验前学生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平台观看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换热器换热系数测定、稳态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等,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象化,增加趣味性和启迪性,以培养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工程型、应用型人才。此外,通过Fluent开发虚拟实验平台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途径,通过数值计算对传统的导热问题进行求解,如平板导热、外掠平板换热、多排管束换热器流场及温度场分布、狭小腔室自然对流、换热器强化传热等。对于简单的传热问题,可让学生操作Fluent进行传热仿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一些复杂传热问题,教师通过Fluent仿真可实现传热过程的可视化,可弥补三维仿真动画信息不足的问题。

2.以项目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在传热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热学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课堂所学传热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具体复杂的传热问题,这是CDIO理念所倡导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因此,建议教学过程宜采用“问题导入”、“问题分析”、“解决途径”、“所需知识”和“内容学习”等的教学组织流程。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项目教学资源库中传热案例,由浅而深地剖析其中涉及的传热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所需掌握的知识。如能在课堂上实现的传热过程,教师应积极创造实际的传热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如让学生赤脚踩在木质地板和地板砖上感受冷热程度,然后提出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将传热学中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课程内容引出来,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热量传递的三本基本方式的理解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符合CDIO理念倡导工程情景教育。

目前,传热学研究发展日新月异,授课时教师应注重将书本基础知识与传热学前沿科技相结合,如超极速传热、微纳米传热、微尺度热运输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在传热学的教学中引入“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CDIO教育培养理念,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如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际工程案例,组内进行协调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工程,最后汇总做成PPT汇报,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打分。这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

3.采用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传统的期末考试不管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考试时学生依赖于课本和教师考前复习,因而达不到较好教学目的。根据21世纪对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要求,传热学课程考核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此,传热学考核必须摒弃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期末卷面考核方式,采用持续整个学期的多指标综合考核方式,传热学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模拟工程和期末考试等四部分构成。各部分可按一定比例来分配,其中平时成绩包含课堂出勤、课后作业;实验实践包含实验实训时的表现及实验报告;模拟工程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课堂汇报PPT,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考察课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素养,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本文对能源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实践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做了探讨,从教学资源库、教学理念及方法改革、改进考核等方面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然而,CDIO教育理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教学方案需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实施,且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1-23.

[2]刘增辉.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8,(14):64-67.

[3]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4]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纪军,刘涛,张兴,等.热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4,(6):446-454.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CDIO Mode of Heat Transfer and Explored

YANG Hui,ZHUANG Guang-liang,ZHU Hui

(Guilin Aerospace Industry College School of Energy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3篇

1 社会能力培养

在社会中拥有强悍的人际交流能力,才能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运转状态,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对于社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德育能力

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能更被人喜爱和重视,也会具有更好的职业品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教学,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人人生观,成为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好厨师。

在德育教育环节中,要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主旨,但是不能将道德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让学生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具有的人生观,明白烹饪厨师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一个具有道德观念的厨师才能以人为本,不会做出为了利益损害用户健康的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不仅是为了让其更容易被社会接受,更是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负责。

1.2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础文化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是保证学生不与社会脱节的更重要的教育。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有准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并且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步骤为基准,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自主的学习才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之后,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楚地认知,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充足的了解,心有所想才能更好的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1.3 企业实践能力

学习是为了工作,一切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与现实结合。纸上谈兵终究带来的只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不能使学生的身体跟上学生思维的变化,所以在企业中实践的能力也是教育中的重点。通过在真实岗位的实习,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了解餐饮行业布局以及现状。并且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的发现自身不足,会更加珍惜以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机会,增强学习教学质量。在实践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明白他们学的是什么,学习的知识是为了什么,这些思维的转变都将有利于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

2 专业技能培养

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所以对于烹饪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2.1 原材料基础加工技能培养

原材料是烹饪的基础,一个厨师只有了解原材料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原材料的功效。在中职烹饪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于烹饪原材料基础加工的能力,明白不同食材最适合的基础处理方法,要保证在原材料的购买到成型过程中,对于每个环节都烂熟于心。只有掌握了原材料加工知识,才能降低材料损耗,发挥材料功效,更好的将不同原材料结合在一起,烹饪出更好吃、更营养的菜肴。

2.2 烹饪技能培养

将烹调方法按传热介质不同分类,拟定实习项目任务。学生在实训前对所定项目进行知识的收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确定实习项目的技法特点、操作要领、操作中的难题遇见及解决方案。学生实训操作中,教师规范学生操作,关注学生操作流程,适时进行记录,为课后评价做有效准备。课堂教学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技能往往比教师直接讲授要扎实得多。在项目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的评价,课后引导学生对学习项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最后提升。

2.3 宴席菜肴烹饪技能培养

筵席菜肴烹制是专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了筵席菜肴的编排、原料的选取、原料的切配加工、菜肴的烹制等多个环节的组合,往往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筵席菜肴的烹制是提供行业模拟情景训练的机会。实践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根据筵席的设计要求,学生制定筵席菜单,按行业岗位分工,各负责操作的某个环节,实习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以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得以提高,整体的职业素质得以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行业操作实现“零”距离。

3 创新能力提升

3.1 基本创新能力培养

制定烹饪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收集社会餐饮菜品需求种类、市场原料供应、特色菜品制作等相关的信息,促使学生了解烹饪市场状况,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此外成立烹饪菜肴创新兴趣小组,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知识的提高。

3.2 菜谱创新能力培养

在日常的实践训练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完成基础项目任务的情况下,增设菜肴研发创新模块,为学生提供原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通过对原料特性的把握,自主设计并烹制成特色菜肴,教师担任技术指导,学生完成研发任务后,对所研发菜品的烹调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汲取经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积极为学生参加省、市级烹饪技能竞赛做准备。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热动;燃机;仿真实习;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69-03

一、开展热动专业燃机仿真实习是当今电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我国的电力工业在快速发展,装机容量在不断扩大,新建的电厂也在不断增多,与之相适应,对电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厂相关设备的不断完善,电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就对相应的运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而言,从电厂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他们引进的人员,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从生产现场引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是最佳选择,在这方面,在校大学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热动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获得相关的经验呢?那就是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其中电厂仿真运行实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对发电厂的生产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在仿真机上亲自动手操作,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为他们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最近几年,我校热动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燃煤电厂,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以下简称燃机电厂)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电厂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较先进的发电技术之一,它凭借热效率高、比投资低、排污指标低、建设周期短、占地和用水量少、启动灵活、调峰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点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燃气发电总装机容量5567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4.1%。随着我国电力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这个比例将会不断上升。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截至2013年6月底,江苏燃机电厂总装机638万千瓦,占统调机组容量的比例达到了8.96%;目前在建的机组还有多台,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1500万千瓦。

燃气电厂与常规的燃煤电厂在工作原理、生产过程、动态特性及参数调节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对热动专业学生开展燃机仿真运行实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燃机电厂生产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扩宽就业方向非常重要,同时也是现阶段燃机电厂快速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开展热动专业燃机仿真实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要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应用型和工程型的特点。热动专业也不例外,按照教学大纲设置的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的实习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主要有:电厂锅炉原理、电厂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电厂集控运行、电力系统设备及运行以及燃气轮机原理等。这些课程都是按照先专业基础课后专业课的顺序来安排教学的。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普遍感觉各门课程之间比较孤立、松散,不能很好的将热动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那么如何才能弥补这个教学缺憾呢?那就是到燃机电厂现场实习。但是由于现场往往出于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一般不愿接受学生来实习,同时学校的实习经费也相当有限。相比之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电厂仿真运行实习这个教学实践环节来解决。学生在仿真机组上实习,如同亲临电厂控制室上班,利用仿真系统可获得运行实际机组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如机组的正常启停、运行参数的调整以及事故的分析与处理等各种训练;在仿真机组上实习,学生可亲自动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燃机电厂的认识程度。所以,开设燃机仿真运行实习这门实践教学课程非常必要,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可行性。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全校热能工程、环境工程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电厂仿真运行实习任务,同时也开展电力行业各类型机组运行值班员的技能培训及鉴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中心是中电联首批认证的全国电力行业火电机组仿真培训基地之一。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了300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的电厂仿真运行实习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此外,先后对全国13000多人次的火电机组运行值班员进行了仿真培训,受到了委培单位的高度评价。我们长期以来坚持走自主建设的道路,积极、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心为多个生产单位成功研制了不同容量级别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仿真机多套,这些仿真机组通过极其严格而又苛刻的测试和项目验收程序,仿真程度非常逼真,各项性能达到或超越了国家标准。这些当今电力发展最前沿的燃机仿真机组及时地转化为中心的实际教学资源。中心的大部分指导老师都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经验,同时通过承担仿真机的设计、开发和调试任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当今电力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都为燃机仿真运行实习提供了可靠而又坚实的保证。

三、燃机电厂仿真机的功能与实习教学计划

1.燃机电厂仿真机的功能。燃机电厂仿真系统是利用发电机组系统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厂热能工程技术、控制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及多媒体等最新技术而开发的,对电厂机组运行、调试、管理、热工等人员进行机组实时运行以及技能培训的装置。它模拟了大型燃机电厂生产运行以及发生事故的全过程,而且仿真程度形象逼真。

燃机电厂仿真系统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SSC仿真支撑系统平台上,采用模块化建模技术对燃机电厂各过程进行了全范围模拟和仿真,能实时地模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正常启停,运行参数调整、事故处理等多种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DCS的操作方式、机组的控制逻辑、燃机的控制过程等均与现场一致。

深刻掌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特性,使热动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把握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及发电机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掌握关键参数的调整方法和机组的事故处理方式,为自己毕业后尽快适应燃机电厂的生产运行岗位提供可靠保证。

进行控制策略研究,燃机电厂机组的控制方式和控制策略与常规燃煤电厂的控制理念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燃气轮机的控制系统要求非常高,控制策略非常精准。通过仿真机的逻辑设计和控制策略的研究,对生产现场的逻辑优化和改进控制策略有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2.燃机仿真运行实习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并结合热动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以9E级燃机机组为仿真实习对象,制定了表1的教学计划。

以上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适当调整,第5、6、7、8项可根据进度重复操作一至两次,总体学时控制在120课时以内,也就是三周时间。

四、燃机仿真运行实习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笔者从事电厂仿真系统的开发和仿真实习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曾经从事过大型机组的集控运行工作,结合连续三届热动专业部分学生燃机仿真运行实习和相关生产单位燃机仿真培训工作,通过对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补充,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试验,经过认真研究和总结,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在整个燃机仿真运行实习过程中必须加以贯彻和执行。

1.在进行燃机仿真实习前,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摸底,根据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做到因人施教。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仿真运行实习往往都是安排在所有学年的最后进行,即第7或8学期进行。为了有较好的实习效果,提前两周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复习一遍,并在实习前以答辩的形式来确定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特别是燃气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合理制定实习计划,保证实习效果。

2.现场实习和仿真实习相结合,提高实训效果。校外的认识实习非常重要,通过校外认识实习,学生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概念、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对机组的热力系统和配电系统也有一定了解。学生在仿真机上进行操作时,会做到有的放矢,能够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凭空操作,想象操作。这样仿真实习的效果就更好。

3.每一个实习过程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在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演示每一步的操作,还要从理论上解释其中的原因,并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利用燃机仿真系统这个教学平台,指导教师将现场的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仿真实习当中,对学生的要求和现场人员的要求一致,将现场的操作方式、操作习惯及操作理念贯穿于仿真实习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操作方法,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4.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仿真技术和一机多模分组系统,以确保学生上机操作机会。我中心自主开发的燃机仿真系统有很强的系统分组实训功能,每一位学员均可在仿真机上独立完成电气系统、燃机系统、余热锅炉系统和汽轮机的各项操作和参数调整,并且能够单独保存各自的运行工况,这样就更能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电厂生产过程的融会贯通的理解。同时避免了以往在仿真机实训时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动手操作的缺点,无形中也对学生起到了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5.在考核方面,利用自动评分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仿真系统具有很完善的自动评分功能和回退重演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的重点就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整组启动过程并可以自动保存评分文件和存储文件。在机考结束后,指导教师一一调出每一位同学的回退重演文件自动回放,结合过程进行答辩,最后确定学生综合成绩。如果学生实习的课时较长,可进行事故考核和技术比武。

五、结论

自2012年以来,对连续三届热动专业部分学生开设了燃机仿真运行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学生在燃机仿真机上按照教学大纲和操作规程亲手操作,不仅将自己以前所学到的比较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对燃机电厂的生产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机组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有初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受到了学生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达到了预期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润霞,傅秦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考试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75-76.

[2]张辉,潘宁.独立学院热动专业电厂仿真实训教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70-171.

[3]胡刚刚,王美,杨志平,等.以仿真为特色的电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26-127.

[4]王泱,王秀梅.强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2,(9):50-51.

第5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开放型;多层次;创新意识

Based on the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of new mechanis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in exploration

Wang Quanyou, Zhao Jianp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education provincial new requirement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enter" and "base" outside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actively explore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in new ideas and new dire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s the goal, will the mod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construction into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vering the whole content of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The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open; multileve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工程训练中心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质量工程和进行创新设计的教学单位和重要基地。近年来,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对于实践教育的重视,很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都得到相当大的投入,尤其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教育装备得到了极大地补充和发展。目前,江苏省对于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建设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心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校内部分,还积极实施教学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校内外共同培养的新机制。因此,这种校内“中心”加校外“基地”式的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也就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 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确立的7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按其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难度可分为通用类装备、基础类装备、成套类装备、安全保障类装备和高端装备。高端装备是指技术上的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交叉与集成;是价值链的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高端装备的教学与实践必将成为当代机械工程类专业培养的核心内容。

为了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高速超常规发展对于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应充分结合企业,推动关联企业的教学合作,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进和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合理建设校内“培养中心”加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基地实际生产体验及创新设计紧密结合的培养新机制,对于高素质现代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需要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思想指导下,以“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的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校内外共同培养新模式下的工程训练可以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质量工程,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模式;所以,建立一个能向多学科多专业的“现代装备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显得尤为迫切。

1.2 是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提高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专业实训水平的需要

现代装备制造工程训练中心的进一步建设,将使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在数量和质量上得以提高,在先进性和完善性上得以体现。可以将传统技术训练与现代技术训练、规定性训练与自主性训练、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内训练(显性课程)与课外创新(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实施“大工程”过程训练、集成训练和“真实”训练的改革思路;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可以大大促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焊接技术及工程等机械类专业及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业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热力学、传热学、传质学、流体力学、单元操作、压力容器、过程装备、流体机械、化工过程与自动化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以及学生培养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实践平台。是实行资源共享的开放机制,具备全天候开放条件的综合实践平台。

2 建设目标和思路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基本要求》的建设理念,现代装备制造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以工科学生为基本对象,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宗旨,能够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并能适应现代装备技术发展需要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创新基地。

以现代装备制造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工程实验和实验教学成果为基础,以创新性、示范性、知识复合工程设计为指导思想,围绕Process和Product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业工程等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手段,保证并进而增加实验数量,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合格创新人才,实现学校整体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对周边高校产生示范作用。

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实、加强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抓紧建设一支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兼备的教师队伍;通过健全、落实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与实验开发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扩大实践教学队伍的规模,尤其是使科研基础好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及企业导师投入实践教学和实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开发的活力,带动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为目标,进一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深层次改造和建设。在现有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现代装备设计制造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以典型过程装备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和经济成本分析为实践教学创新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网站,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开放式教学的要求改进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为全面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管理提供保障;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大幅度提高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效益。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扩大示范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实践教学改革和示范基地。总结以往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按照数字化、标准化、制式化、系统化的要求,开展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创造精品,使中心的实践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具体建设思路是: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准确把握现代工程的内涵,明确提出“以工程认知训练为基础,突出认知能力培养;以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以工程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创新精神培养”;树立“机械制造大工程、大系统”的意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按三个实践平台、四个训练教学层次,将现代装备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具有涵盖完整现代工业体系内容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基地,成为学生的“三个实践平台”:

“工业系统认知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确定学习方向和今后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践”平台:了解和掌握传统与现代制造加工方法,金属切削原理、工艺编制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安全、质量、群体、环保、经济、竞争、市场、管理、社会、法律、创新”等大工程、大系统意识。

“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学生进行课内外科技创新、自主研学的基地。组织、引导并鼓励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参加各级相关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优秀生拔尖生脱颖而出。

学生在“三个实践平台”上,结合教学任务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四个训练层次”:

工业系统认识训练:使低年级学生通过工业系统的认知训练,了解工业发展过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管理,激发学习兴趣,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制造技术训练:学习传统金属加工方法、工艺知识、各种加工设备的使用及其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基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主要学习以数控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基本原理、工艺知识、各种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及其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行设计、仿真、制作等。在此过程中学习CAD/CAM设计、仿真及制造技术,了解先进测试仪器的应用,提高对各种制造设备的应用能力,开阔知识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和热情。

创新思维综合训练: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装配和调试、教师适当引导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过需求分析、资料查询、发散思维,提出创新构思;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设计方案,经讨论分析、方案论证、确定设计方案;再完成设计、仿真、制造、装配、调试和分析总结全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更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激发发明创造的潜能,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

3 主要建设内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1 主要建设内容

3.1.1 构建面向工程过程综合性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分层次模块化设置实验项目

以营造大工程、大系统背景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按照“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四个层次,进行模块化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中心建设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具备基础性、综合型、设计型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校内外开放、共享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3.1.2 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创新相结合,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狠抓基础、拓宽提高,保证大面积成才;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并鼓励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参加各级相关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优秀生拔尖生脱颖而出。

3.1.3 训练内容的集成性

工程训练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规制造技术基础训练,而是多学科融合相关工程技术的集成训练,即机械工程、工程材料、自动化、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融合的集成训练;同时,工程训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设计与加工训练,而是融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和创新实践于一体的集成性训练。

3.1.4 多元化的训练形式

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实习项目。对不同的实习项目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采用规定性训练与自主性训练、个体训练与团队训练等形式,供学生选择。

3.1.5 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方针,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程序化建设,修订实习教材和拓展学生工业生产过程认知的深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先进的教学体系,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有影响的教学成果;通过省级实践教学中心与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实验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1.6 实现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构建在时间、内容和资源上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综合型的多层次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将平台资源及实习项目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开放,服务全校师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进一步完善平台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网络化。

3.2 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按照“四年一贯制”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模式,以“过程”和“产品”作为综合与集成的主线,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概论”、二年级开设“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三年级开设“现代装备设计”、四年级开设“现代装备制造”等课程,并通过相关课程的建设,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配置。

一年级开设“概论”课使学生初步建立工程观念,了解工业发展过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管理,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确定学习方向和今后努力的目标。

二年级开设“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和现代制造加工方法,金属切削原理、工艺编制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大工程、大系统意识。“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传统制造技术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主要学习以数控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基本原理、工艺知识、各种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及其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年级开设“现代装备设计”,在工程力学和工程材料教学基础上,学习CAD/CAM 技术、仿真技术,完成典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分析。

四年级开设“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在典型产品设计基础上,完成加工工艺编制、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经济性分析等。

3.3 联合制定的校外实践阶段培养方案

为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凸显“依托工程,融合工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地方,迎合需求,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校外实践环节紧紧围绕Process和Product,以典型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经济性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在企业工程中实践现代装备制造实习和创新设计等。

4 预期效益与建设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平台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基本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地,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效益和成果具体表现在:

(1)现实效益:可以满足高校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随着中心的建成、训练项目的拓展,年接待学生实习能力将大大提高。除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可为相关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设计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

(2)示范中心的建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学背景,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

(3)为相关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软硬件条件。

(4)有利于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平台,引进不了也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

(5)有利于校企合作,把产品生产管理引进工程训练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模拟工厂的管理系统,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增强信心;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68-71.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情境学习;场景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31-04

当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教育质量低下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所谓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专业实习课(技能课或者操作课)教学的质量,这也是缓解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技工荒”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为此,职业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应该下大力气总结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规律,创新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

一、对几个概念的说明

在我国,承担职业教育职能的主要是中、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大量的所谓高等职业学校其实质还是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是“名不副实”的高等职业学校)是主体。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中国中等教育层次里面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可以说是占据半壁江山,从最新公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693所(普通高中16153所),在校生1809.8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是2514.50万人)。这里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指正规的、制度化的全日制学校(不包括各种短期培训机构、尽管职业学校也承担某些短期培训任务),包括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职业高中,主要招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不等,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如果如此多的职业学校学生有一半能够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我们就不会有技工荒。

“技能课”是以培养具有相关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课程,比如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应用化工、数控机床等。综合若干种关于技能的定义,我们认为技能就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一定程序和法则的活动方式,心理学界一般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本文主要侧重于谈论操作技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课”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技能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就对我们原来的教学模式――“讲、范、练、评”提出反思。技能学习究竟是什么?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吗?还是一种动作的练习。根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掌握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二是即使在学校里比较好的掌握了知识技能,但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说明他们的学习严重脱离真实的工作环境,而这恰是我们应该着力去解决的。因为知识和技能通常是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境”中获得的。正是个体作为成员所组成的组织开发了这一相应的环境。因此必须开发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情景来代表“真实”的情境。

教学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有意图的行为,而学习即是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

美国教学研究者乔以斯和韦尔于1972年出版《教学模式》一书,专门系统地研究了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他们依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区分出四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社会型教学模式,其依据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第二种是信息加工型,其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运行规则确定教学的程序;第三种是个人型,其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第四种是行为系统型,其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总体的发展具有四重趋势:重能力、重学生、重心理学化和机辅趋势。而“场景教学模式”可以说将这四大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场景就其广义来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或者实习工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反应的教学过程。

“场景教学”是指以实现特定技能教学目的为出发点,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技术手段和方法,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富有吸引力的各类典型场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水平,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场景教学模式”始终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工作场景教学模式”的设计就是一个创造技能学习环境的设计。技能学习环境,是指技能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的要素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而且还包括构成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工作场景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为技能课学习的“工厂世界”,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工厂。“场景教学模式”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技能教学置活动和背景于学习附属地位的弊端,把单一灌输式的僵化、机械的技能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和现场感的技能知识学习过程,学生踊跃参与,师生积极互动,既强化了学生的特定场景感受性,又激活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技能学习兴趣。这一点已经被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其主要结论是教学与学生熟悉的场景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强化学习态度。

二、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是制度化的全日制学校,根据其性质和特点,技能课教学就是它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在中国的语境下,还包括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既然是“教学”,技能课的教学和其他文化课的教学别无二致,也只能是以学生对技能知识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一定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就是技能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只有知道了“怎么学”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怎么教”,“工作场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情境学习理论。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从20世纪初至今,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式的转变,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倾向于从技能的获得来看学习;认知理论倾向于从概念的理解和一般策略的增长来看学习;情境学习理论则倾向于从更有效的参与探究和对话的实践来看学习,这些实践包含概念意义的建构和技能的使用。情境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rown Collin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首次详细叙述了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从此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而产生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某一情境中与他人及事物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只有围绕着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的核心目标来探讨学什么的问题,才能真正使个体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对一种活动的学习能够影响(正向或负向)其在另外情境中参与另一活动的能力,比如学校中学到的技能可以用在工厂的车间里面。一般技能的获得,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灵活的教学系统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得以实现,反映了情境学习关于迁移的观点。概言之,情境学习论主张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在非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专家和实践者在生活中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情境学习的支持者倡导以两种途径学习知识和技能:一是重视一般技能的教授,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二是强调在应用情境中教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这种背景可以是真实工作环境;可以是真实工作环境的高度模拟替代。

(二)情境学习理论之于职业学校教学的意义

情境学习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它对改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实习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的助益(当然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也有帮助):

1.知识植根于情境脉络当中,透过参与生活情境中的活动,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有研究发现在日常的交谈环境中,人们通过倾听、对话以及阅读,17岁左右的人平均一年可学习5000个单词(平均每天约13个),而且这个过程速度快、效果好。相反,若脱离语言正常使用环境,只从字典或教室抽象的定义学习单词,效果相当缓慢,平均一年只增加约100-200个单词,更糟糕的是这些单词几乎难以在实际情境中有效运用。所以,知识的意义必须通过其使用的情境来加以传承。如果我们把知识也包括职业学校里教授的技能的话,如果我们的专业实习课是在和实际的工厂车间相似的环境里进行教授是不是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

2.知识如同生活中的工具,必须通过使用才能理解它们。因此,学习应强调主动操作研究,教学内容宜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知识和工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只有借助于使用它们,才能充分理解它们。换句话说,在生活中工具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除非工具能在对个人有意义的情境派上用场。同样地,职业学校学生可能有足够的能力拥有抽象的规则、公式,通过复杂、困难的考试,但是一旦遇到真实情境时却束手无策,平时练就的技能早弃诸脑后了。例如,有些人考了驾驶执照,却不敢开车上路等等。职业学校,即使是实习工厂毕竟不是工厂,所以要尽最大可能地使学校内实习工厂和“真实”的工厂一样,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工厂里学习技能、熟练技能。

3.学习是一个内化的历程,教学应提供完备的范例与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该专业知识的机会,以满足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文化的需要。乍看之下,学习与文化似乎扯不上关系,但事实上人们学习交谈、阅读与写作或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人们都有意无意地根据新的社群调整其行为及信念。如同工具的使用,反应个体的特殊经验与其所处文化所累积的智慧。就某种意义而言,技能学习也是一个内化的历程。职业学校学生就是工厂学徒。学习技能知识时,必须进入一个工厂文化或者生活场景,在真实的活动中使用概念、规则和工具。例如观察厨房炒菜的锅、热水壶、隔热垫的材质探讨固体传热的原理。这些历程似乎不太正式,但却提供了活生生的真实的机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4.学习是从边缘参与扩展至核心。技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犹如拜师学艺,一步一步渐进学习,先从相关技艺的实际情境边缘参与,观察、模仿、尝试、练习,从而学习领会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技巧、行规、伦理,渐渐成为师傅的左右手,核心参与的资深者。技能学习就是个人从边缘参与扩展至核心的内化过程。

对于情境学习在教学上的应用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场景的设计。

三、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的使用

职业学校技能实习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要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提倡“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以岗位工作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辅以实际企业测试项目,使用角色模拟的方式逐步深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其基本步骤有:

(一)课前准备阶段

1.项目主导:所有知识点和技能都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项目来组织的,学生通过可扩展的项目案例来逐步学习知识和技能;所有的实践都是项目中的一个实际任务,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可具备完成一种岗位任务的能力。

2.设置场景。设景是“场景教学模式”应用的前提条件。能否创设出形象生动、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的富有吸引力的典型场景是能否完成教学的前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科不同内容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预设有趣的问题、合理的悬疑,创设相对应的真实或“类真实”场景。根据现实生产中的典型实例,创设实体场景,也称真实场景再现;利用现有物品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演示场景;采用实习教学,实现真实场景再现。教师要针对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场景,结合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和任务,进行项目分析和任务分解,重现在企业中工作的任务环境。

3.物品准备。必要的物品准备也是成功完成“场景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根据技能课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物品。如教学场地(部分场景需要特殊场地)、电化教学设备以及场景设计中必需的一些工具、材料、图片等物件。

4.课前预习。场景教学主要是通过相关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场景教学前,应当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要提前将场景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时间查资料、做分析、找答案。

(二)实际应用阶段

成功展示、运做场景是整个场景教学的中心,能否完美地向学生展现已经创设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运做该场景是场景教学的关键。展景应该保证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并全面把握所学动作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驾驭和处理知识和技能问题的能力。展景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场景参与人员和旁观人员;分别确定角色扮演者和旁观人员的任务;引导学生运做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场景,充分考虑场景运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正确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生须完成的任务是:确定某一问题是否存在,选取有利于收集信息的各类材料;理解和识别问题所需的相关信息;寻找针对场景中问题的合理陈述;正确扮演角色;做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回答。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任务分解:在为完成整个项目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环节的讲解上,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再分析每个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并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2.角色扮演:学生在实际技能操作的课程和项目实训过程中,使用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和工具,模拟项目组中各种角色,协同完成项目和任务,体验和掌握各种角色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3.六步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自学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按照以下6个步骤来组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规律和知识/技能、扩展知识/技能、解决类似问题(迁移)。

(三)总结补充阶段

“场景教学”的要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中理解专业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场景教学模式”是以真实的生产问题为学习任务的,因此学生对学习的任务感兴趣,且学习动机强。实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生活趣味性,因此课堂气氛良好,学生上课注意力普遍非常集中。在场景教学中要注意评估、总结、反馈。评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工作经验:通过对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和实际技能项目的训练,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流程、人员协作问题,并掌握相关的解决方法。

2.职业素质:通过上机操作、项目实践、课堂研讨、小组学习,以及职业素质训练,学生能够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等方面,得到各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

3.团队协作:在场景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被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的安排,通过技术研讨、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和项目。

4.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项目演练,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重点技术的应用,为日后走向真正的生产第一线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积累经验。

5.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实际操作、小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并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方面,应提供对学生技能学习的真实性、整合性评价,不应把评价看作是一种对技能教学设计的补充或仅仅是准备―教学―教学后测试这一线性过程中的一个可分离的阶段。评价应该成为技能学习环境的一个整体的、进行中的和无缝对接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评价,也就无法对实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作相应的设计。所以在评价方面可采用以“场景、行动”为取向的真实评价、作品评价、卷宗评价等,着重于真实情境的适切性、整体性及问题解决的行动性,使技能学习与评价合而为一。不论是哪一种评价,都应以学生为主,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才能使情境学习更具意义。

上面所讲的“场景教学模式”应用的步骤虽有流程与顺序,但因职业学校涉及成百上千种专业,每一个专业的工作环境各有不同,所以应因时间、因地点、因学生、因专业、因教师做适当的变通,再辅以其它方法、方式,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6、8.

[2]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36.

[3](美)罗伯特・D.坦尼森,(德)弗兰兹・肖特,诺伯特・M.西尔,(荷)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研究、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22.

[4](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6-23.

[5](美)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Jerrold E.Kemp.设计有效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6.

[6]James. G,Greeno &Allan. M.Collins,Cognition and Learning. David C. Berliner Robert C.Calfe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pp15-4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