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11

导语:在电视公益广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电视;体育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公众制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倡导社会道德、审美视角、理性观念。公益广告通过某种理念的传达,以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共鸣和响应,呼吁公众关注某一个社会性问题并用所倡导的社会公益性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去支持某一社会事业,亦或者是引领一种社会风尚。电视公益广告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渠道播出的非营利性的公益广告。要想更加广泛的传播身心合一的体育价值观,将抽象的思想融入试听形象中,让理性的概念通过感性形式映射出来,使传播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电视则是最理想的体育公益广告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尤其是给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公益广告的角度出发,很多人选择电视这一广告载体去研究;从体育范围看,大多数人研究体育广告的商业价值,但很少有人重视体育广告的非商业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有关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文献资料20余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的依据。

2.2个案研究法

从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资料中选取调查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3逻辑分析法

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比较,根据目前中国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概述

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于当时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加深,出现大量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让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呼吁大家携手解决矛盾冲突,公益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公益广告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团体或企业通过媒介的,传播公益观念、倡导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规范公众行为等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广告。

公益广告大多通过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来表现,平面媒体的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漫画、图片为主,需要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背景知识。而电视媒体在宣传效果上则更具有优势,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特有属性使受众在视觉、听觉上同时得到满足,这是平面媒体所不及的,并且它的通俗性和大众性极大的扩展了受众面。

电视公益广告是以电视为媒介播出的非营利性广告,它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服务,通过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规范社会公德,建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体系。1979年我国才有了电视商业广告,因此电视公益广告的历史并不长,1986年贵州电视台摄制播出了第一则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随后于1986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设了《广而告之》公益广告的宣传栏目,从此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拉开了序幕。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在世界体坛上的出色表现,人们不仅扩大了对体育新闻、体育信息的需求量,同时也增加了对体育精神及本质的诉求。如今的多数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需要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来减缓情绪紧张,释放生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和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人仍然不清楚“身心合一,协调发展是体育本质的诉求”,忽视了身心发展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体育观的树立。

这就需要尽快扭转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定位,将人们过去片面的认为体育运动只是专业运动员在大型赛事上为国争光的荣耀,转变为全民健身,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义务。而电视又是传播这一理念的最佳途径,因此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就是以电视为媒介播出的宣传体育赛事及体育价值观的非营利性广告。

3.2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特征

3.2.1体育人文性

目前的体育公益广告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大型赛事,鼓励人们观看比赛,了解赛事宣扬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是传播体育文化,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其涉及的主题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了弘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制作播出的《鼓掌篇》、《关注篇》、《相信篇》等一系列电视公益广告,创意新颖,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使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强化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氛围。

3.2.2 体育时代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创造和弘扬的时代文化是不一样的。广告是传播时代文化的载体,它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录并传播下来,它还传播着本时代最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消费观。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效应,将其作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北京奥运期间各大媒体展开了大型公益广告活动,制作了一系列宣传奥运精神的公益广告,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见,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表现出鲜明的体育时代性。在后奥运时代,全运会等赛事的举办也沿用了奥运时期的策略,制作新颖独特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将奥运精神、体育文化传承下来。

3.2.3 体育艺术性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缩微艺术。它不是人们一般的消遣品,而是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肩负传递社会公益文化信息,影响社会公众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功能的特殊艺术品。现阶段的体育公益广告,多以电视为传播媒介,这就增加了此类广告的艺术特色。

由于电视可以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通过运动员的身体美,体育比赛的竞技美,比赛动作的技术美,观赏比赛的服装美等,展现体育的艺术魅力,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体育文化的深厚内涵。例如第十一届山东全运会宣传片《心跳篇》,就采用心电图的方式勾勒出各种项目运动员的轮廓,配合有节奏的心跳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了“与每一颗爱运动的心,一起跳动”的主题。

3.3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题材

3.3.1以竞技体育为题材

目前以竞技体育为题材的公益广告内容多是关于大型赛事,以推广体育竞赛为主,其特征以体育时代性和体育艺术性较为突出,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赛事理念,提高赛事关注度。例如北京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伦敦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

3.3.2 以体育文化为题材

此类题材的电视公益广告,具有很强的体育人文性特征,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公益广告为传播手段,将体育文化的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各个层面进行展示,使人们了解体育文化,从而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例如公益广告奥运宣传片《鼓掌篇》、《婴儿篇》、CCTV主持人奥运公益广告传递篇等。

3.3.3 以大众体育为题材

目前关于以大众体育为题材的电视公益广告比较少,主要穿插在以上两种题材的广告中,间接表达其内涵。例如06世界杯官方宣传片中人们在海滩边,机场旁,工地上踢球,学校女子足球队等场景都生动的表达了足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行各业都热爱足球、热爱运动。

3.4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

3.4.1视觉冲击型

通过多个视觉震撼的画面与强烈的动感音乐相结合,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主要通过短镜头的组合表现主题。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宣传片之一,广告一开始是类似变形金刚的机器人组装成一个即将起跑的运动员,接下来是一组体操、足球、篮球、网球和游泳项目的机器人运动员起始姿势的画面连接,对应每个项目的背景颜色是红、银、绿、黄、绿、蓝,其巧妙之处在于每一种颜色都一一对应每一项运动的场地或氛围色彩。

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比赛开始了,每一个机器人都迸发出最大的力量,能量的爆发、色彩的转变、动作的切换,所有的机器人都向一个终点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组合成小飞碟,镜头随之切换到机器人的视角,从高空俯冲地面,然后一个仰角镜头成百上千的小飞碟从空中一个大飞船中高速飞出,最后的远景镜头定格在鸟巢上空绽放的礼花上。

这种视觉冲击型的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色彩鲜明、节奏明快,富于动感,很容易吸引受众眼球,使受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受众一旦接触,视觉乃至心灵就会受到冲击,由感官刺激引感冲动和理性思考。

3.4.2 故事讲述型

通过叙事,表达广告主题。如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喜欢用此类手法,事情的描述使主题更具体,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叙事或感人或诙谐幽默。例如第十一届山东全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理发篇》就是一则轻松诙谐的体育公益广告。广告讲述了一位理发师在给顾客理发时电视上正在直播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由于两人都是球迷,同时被电视中的比赛所吸引,突然出现好球,理发师过于着迷手里的推子不小心刮掉了顾客的一撮头发。

理发师究竟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矛盾冲突的设置吸引观众继续观看,这便成为此则广告的匠心独特之处。理发师受到全运会会徽的启发,将顾客的头发设计成全运会会徽的“竞技人形”,最后成为了街头流行发型。整个故事诙谐幽默,矛盾的设置、引人入胜,贴近生活,受众在轻松的音乐和幽默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传播者所要传递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精神和理念。

3.4.3名人倡议型

名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社会地位、影响力,给受众传达体育公益广告所要表现的主题,最终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例如,迎奥运期间CCTV主持人拍摄的奥运公益广告《传递篇》,片中多位央视著名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日常生活中不同境况下助人为乐的文明现象:捡起旁人掉落的文件、扶起不慎滑倒的路人、帮车主推装满货物的自行车、险救站在高处落物下的路人、汽车谦让过马路的行人等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以主持人满意的微笑结束,都在告诉受众“爱心传递你我,文明就在身边”。通过名人的角度,观众易于接受并随之审查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时改正,认真思考,达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目的。

3.5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功能

3.5.1引导体育价值观的功能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精彩绝伦的运动画面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行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舆论引导,使受众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激情与活力,体会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例如伦敦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影片以一位奔跑的女孩为线索,她所跑过的地方都带给人运动的灵感,如两位绅士看到奔跑的女孩后用手里的雨伞做击剑运动,正在玩耍的小女孩做后空翻等场景。这位奔跑的女孩是奥运精神的象征,她将运动理念传播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将体育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清晰明朗的节奏,阳光健康的画面引导受众感受奥运精神,体验运动快乐。

3.5.2 劝导说服全民健身功能

公益广告不同于法律措施强制人们遵守社会秩序,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劝导说服人们。体育公益广告的传播就是为了在受众中形成全民健身的观念,激发受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维持持久文明、健康的运动氛围,让人们逐步认识、接受、身体力行。这种劝服的艺术不能带有说教的意味,更不能强制要求,要让受众感受到这件事情和自己有关,从而引起共鸣,引发思考,落实行动。例如北京奥运公益广告《相信篇》“公益行动也是一盏灯”,著名演员濮存昕以熟悉的声音和笑容,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唤醒每一个人内心的一盏灯,从点滴做起,参与奥运,奉献奥运。

3.5.3 体育美育功能

与其他领域进行美育一样,体育同样也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电视体育公益广告中精彩绝伦的运动画面,优美激昂的背景音乐以及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多种电视传播符号的组合,都会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对力量、耐力的震撼,对速度、技术的惊叹,对柔韧、灵敏的赞赏,都引导人们走向精神层面的至高点――美。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提高了受众对身体美、运动美、健康美的鉴赏能力,增强全民健身的意识。例如北京奥运会公益广告《婴儿篇》中,当婴儿的动作与运动员的动作重合的那一刻,我们回到了生命力量的本源,婴儿的纯洁、生机和奥运的和平、友谊在那一刹那不谋而合,创意直白生动的将运动员丰满的肌肉、自然协调的动作、健壮匀称的体格与婴儿的纯洁之美相结合,让人不禁感叹运动本身的自然美。

3.6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3.6.1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选题多是关于体育赛事的宣传,引导受众关注比赛。但是以大众体育、娱乐体育为题材的公益广告却少之甚少,不利于改变传统体育观念,倡导全民健身的理念,推广科学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

3.6.2宣传阶段化

北京奥运期间媒体制作播出的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之后关于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的公益广告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虽然一段特殊时期政策的硬性规定有利于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它很繁荣但之后就迅速凋谢,不利于体育公益广告的长期发展。

3.6.3力量薄弱,资金不足

目前体育公益广告的传播主要依靠的途径是电视,事实上媒体不仅承担公益广告的,同时还要负责选题、制作、组织,它是体育公益广告的主导者。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巨大工作量和资金投入,不可能将黄金时间都让位于几乎没有利益回报的公益广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特征、题材、表现形式、功能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无论是奥运会的举办还是其他大型赛事的开展,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在宣传体育赛事,传播体育文化,推行体育理念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将更有利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引导体育价值观、劝导说服全面健身和体育美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以感性的方式促使理性思考,使受众接受并遵循所倡导的健康运动理念。

在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如内容单一、阶段宣传和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积极的运作机制,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将逐步走向成熟,发挥其在体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4.2建议

4.2.1内容多元化,选题多样化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选题应该涉及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娱乐体育、体育文化领域,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赛事的宣传,还要扩展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科学的运动理念、推动身心合一的体育观,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使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4.2.2保持宣传的连续性

我国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应当建立长效宣传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带动其他各级媒体把体育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共同推动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

第2篇

论文摘要:地铁电视是近几年兴起于中国部分一线大城市的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的移动性、强制性和独一性等媒介特性,具有较高购买力的优质受众群体,对广告主具有很高的价值。从地铁电视媒介特质、受众群体特征等方面分析,以广州地铁电视为研究个案,运用传播学原理,寻求适合地铁电视传播路径的广告策略。

1地铁电视的媒介特质

1. 1“移动性”,随时填补信息空缺

地铁电视是以地铁乘客为受众目标的移动电视。首要特征是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扩大传播范围,将大部分受众在路途中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大众在乘坐地铁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与传统电视相比,地铁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移动收视方式与传统电视收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优势互补,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地铁电视通过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仍可以保持画面的高度清晰,实现边走边看,使电视拓展竞争空间新开发了一个“注意力资源”。

1. 2“环境封闭,频道唯一”的强效广告媒体

在地铁环境当中,地铁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频道固定等特点。这种环境特质就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性,使受众群得以保证。

地铁电视具有频道唯一的传播特性,这使得收看具有一定强迫性。这种强制性传播方式,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垄断性传播决定地铁电视无可比拟的广告优势,能够避免广告信息流失,有利于广告信息的到达率,使广告的传播效果更佳.

1. 3传统电视媒体与户外媒体结合的‘旧间视频媒体”

电视传播时空细分可以分为夜间传统家庭电视和日间户外移动电视两种模式。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都是集中在晚间,日间收视率低,因此,‘旧间收视”的优势就是地铁电视从传统电视市场的细分中获得市场份额。

日间地铁电视是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丰富性、高收视率和户外媒体的直接接触目标人群效应性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传播效果弥补传统媒体所触达不到的空白。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电视媒体声画结合形式,具有丰富表现形式及较强的创意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地铁电视又具备户外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带有强制性的传播。这就使得地铁电视跳出与传统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户内媒介抢夺受众在家里的注意力的残酷竞争,独辟蹊径地将无聊的等待转换为无限商机。

1. 4达率高,牲价高的新兴媒体

根据对全国地铁乘客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电视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种媒体,平均留意观看为74写,最高达到9700,而同环境中其他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00,最高只有3300,愿意接受地铁电视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00,这样的高接触频率和受众喜爱度使地铁电视成为企业和广告商不可多得的广告媒体。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地铁电视的广告传播所耗费的成本却要低廉。根据广州地铁电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地铁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平均仅为14. 35元,而传统电视的千人成本为20. 64元,杂志为20. 80元,报纸为13.28元,相差显著。

2地铁电视受众特征探析

2. 1人数众多,且曾增长态势

广州地铁是广州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定时、无堵等特性受到广州市民特别是上班族们的青睐。目前广州已有四条地铁线,人流量每天平均10。万,到2008年,随着地铁五、六号线开通,每天将有超过200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到201。年,广州地铁将建成九条地铁线路网络,每天客流量预计超过300万,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的400a,

2. 2受众群体结构稳定,整体消费能力高于其他媒介

地铁电视受众群具有年轻、高学历、高收人的特点。来自CTR数据解释地铁媒体广告价格上涨,广告主应增大投人,其原因: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00;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人,白领占到41 % , 2000元以上的收人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00,收人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使地铁电视的整体受众质量高于其他媒体,是一种优质媒体。

2. 3不同时间段受众结构不同,收视心理及习惯不同

一天不同时间段,了解需求特征对节目制作与广告投放有很大帮助。上午7:00 -9:00和下午17:30 -19;00分别为早高峰期、晚高峰期,中午11:30-12:30和下午13:00-14:00为次高峰期,其余时间为非高峰期。高峰期的人群多为中、青、少年,非高峰期老年人为主要比例,人口流动特征决定地铁电视不同的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节目及广告策略,以达到节目、广告传播、人口特征最大化广告的效果,不同时段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心理,上午7;00 ^8;30的时段,受众群体希望得到资讯信息,了解最新时事动态,这时段应接受一些快节奏的节目与广告;而下午17:30 19:00,辛苦工作下班,应播放愉悦的节目和广告形式。

2. 4地铁受众群体收看地铁电视时间较长

受众群体与媒体接触时间上,一人接触传统电视时间,一天可能有两三个小时,但电视频道非常多,平均接触一个频道广告可能几分钟;一人一天接触报纸的时间,一般一天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人们接触楼宇电视的时间,一天很难超过两分钟。而地铁乘客接触地铁电视的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长,据笔者跟车调查结果: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逗留平均时间为30分钟,且主要受众群体为固定上班族,一周乘坐地铁平均次数达n次,一周平均在车厢内停留时间大约为5小时。而每次乘坐地铁,目标群体大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观看地铁移动电视内容,受众群体每周收看地铁电视的平均时间为2. 5小时,和传统媒体及楼宇电视相比,地铁移动电视和受众接触的时间更长。

3地铁电视广告传播路径分析

3. 1依据不同时段地铁人流特点。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

地铁人流的数量和质量依据工作日和双休日、白天和晚上等因素有明显差异。地铁电视应依据不同类型乘客乘坐时段的差异,在广告播出的时段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就可以播放学习用品等的广告;在上班族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重点针对上班族推介房地产等广告,以最大化广告传播效果。

3. 2针对特定线路与区域,制定特色广告

地铁不同线路和站点集中的受众群体不一样。以广州地铁为例,地铁4号线由于通过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两站,线路的后半段乘客就以学生为主;地铁1,3号线附近拥有众多的写字楼,乘客以公司白领为主;地铁2号线的海珠广场、公元前等为广州商业繁华地段,乘客以喜好时尚、消费主动性较强的人群为主。因此地铁电视可针对各条线路乘客的主要构成进行有选择性的广告信息传递,更容易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前往消费现场的即时购买行为。

3. 3重构广告时间长度与播放频率

地铁电视广告有分散性和间歇性特点,常常随着乘客上下车而中断,每条地铁线路有不同站点,每站运行时间大概只有2-3分钟,地铁乘客上下车的频率高,地铁电视的收视效果难以保证。家庭电视广告的时长以10秒、15秒和30秒居多,因此,地铁电视广告时间和频度都要重构。一让更多乘客成为地铁电视的广告受众群体,地铁电视的广告应适当缩减广告时长,有利于提高乘客对广告信息的完整接触率。二应合理增加广告播出频次,这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记忆,也能让乘车时间较短的乘客成为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以转变更多广告信息的受众群体,而提高地铁电视的广告覆盖率。

3. 4丰富节目,开展全新广告表达体系

地铁电视广告要获得更强传播效果和更好美誉度,要根据地铁电视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广告的创意。第一,制作合适的电视广告,地铁电视受众群体流动性强,就应该制作适合在流动中观看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第二,媒介形式决定广告创意,依据地铁电视的媒介特点发展一套全新的广告表达体系。为满足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广告信息应该缓解车厢内的紧张、疲劳的环境情绪,就需要减少广告中说服性内容,多采用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地铁电视可通过全新的电视广告杂志的形式,分时段分板块,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对广告信息进行选择,使单位受众接受的广告信息由多变少,降低受众的信息挑选成本;通过分类整理制作行业专刊,使广告由无序变为有序,无结构变为有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栏目主持人的归纳和分析,深度挖掘和发现广告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帮助用户获取广告信息中的有用价值。

3. 5适当增加公益广告,提高载体美誉度

通常受众不会主动收看广告的,而对媒介的好感却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嫁到广告和品牌身上。为提高广告传播效果,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适当增加优秀公益广告的播出对于提升媒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地铁电视公益广告的播放,尤其是与出行人群、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公益广告,能够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地铁电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降低商业信息进人乘客心智的门槛,有助于提高地铁媒介的竞争力。

第3篇

政府部门必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敢于创新交通安全治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发挥社会组织在交通安全方面作用,发动社会群众参与交通安全治理工作。道路交通活动的主体是人,道路交通正常秩序的好与坏,交通安全事故的多与少,通常取决于人们是否正确和自觉地遵循交通法律、法规以及能否养成安全的交通素养。要在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宣传中,始终贯穿百姓关注、群众参与的思想,选择切口小、贴近性强的宣传点,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单位,如汽车生产和销售商、保险公司以及车友会、驾驶员协会等群众团体,以资金赞助、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文明交通宣传实践活动,并让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参与到交通安全宣传中来。“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设立和宣传,终极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的文明交通素质。首先,提高全民的文明意识。随着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提高全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文明礼让意识迫在眉睫。其次,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让全体参与者学习并且掌握交通法律条例、法规和各项交通安全教育知识,逐渐增强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实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自觉地保护好交通正常秩序。第三,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使全体交通参与者尽可能的认识交通安全中违法行为的巨大危害,在出行过程中改变旧的不良的交通习惯,逐渐更新和提升交通安全常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舆论关注发挥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电视媒体应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推出专题节目,采取嘉宾访谈、分析典型案例、普及安全知识等方式,阐述汽车社会弘扬法治理念,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呼吁部门依法尽职,人人遵规守法,安全文明出行。重点选题包括:公安机关酒驾整治实践,实现了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环节有机衔接,为法治社会建设带来诸多启示。曝光严重违法行为,如客货车、危化车“三超一疲劳”等违法行为的危害,重大交通事故依法追责等。

(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可以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刊登系列报道、评论文章。剖析交通安全宣传的重要性、交通违法的危害性,利用评论文章引起人们思考。要利用汽车杂志的受众定位目标准的特点,通过主题增刊、图文报道、专题文章等形式刊发相关报道,唤起汽车爱好者的关注,让其享受车辆的同时注意交通安全。

第4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77-01

一、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特点

(一)履行公益职能,服务于社会

公益广告是由政府部门、社会公共机构、企业、媒介等单位或组织的,以非营利为目的,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广告。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则基于社会中的交通参与者,利用广告的艺术表现针砭时弊,引导公众正确的交通意识行为,最终达到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故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之特点。

(二)符合公众需求

1、理解和记忆程度需求

一般来讲,广告印象产生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到联想,是使人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思维过程。在这点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保持一致。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受众为广大公众,受众的文化程度不一,因此公益广告必须通俗易懂,便于大众理解和记忆,还要贴近生活,使人共鸣。当交通安全主题的信息内容表达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更容易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联想到广告的诉求而引导正确的交通行为。

2、体现“人情味”

往往和谐美好的公益广告画面容易到达绝大部分受众的内心,也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意。现在很多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会用情感诉求来刺激受众的内心。如长沙市一则驾乘电单车戴头盔的主题招贴,广告语“因为安全,所以幸福”;画面用插图形式勾勒了配戴头盔的一家三口轮廓形象,父母和小孩偎依一团、面带微笑;画面色调呈暖色调,整个氛围感觉平和幸福。这则广告以家庭成员为突破点,用具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交通安全主题信息,用美好的生活画面打动受众,即使受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也能够理解广告意图并且赞同主题诉求。广告中的场景、情节等来自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与人群受众所需利益高度一致,那么更能做到广告与受众的有效沟通,达到诉求目的。

3、有效传播媒介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传播媒介主要是利用报纸、招贴、大型户外广告牌、社区宣传栏等平面广告,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动态影视广告和广播媒体等。另外环境媒体广告也是目前新的尝试,环境媒体广告是零距离接触受众,强调受众主动参与的传播形式,但该媒体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创作上还有待开拓,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媒介必然也将行之有效地感染交通参与者,达到宣传目的。“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城市也可多发展此类节约成本、新型有效的、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媒介。

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设计创作方法

(一)定位分析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受众是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交通中来的,依据受众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有所不同,生活习惯和喜好也各有不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创作要合理的划分受众群。

以参与交通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受众分为驾驶员、乘客、行人,进行广告创作时则可以依据受众角色的不同以主观角度抑或客观角度进行表现。以受众的年龄层次划分可分老、中、青、少的年龄段,确定表现手法则依据其年龄特点,例如少年一般作为乘客、行人的角色,接受交通意识行为的教育的模式需简单直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广告诉求的主题信息,表现形式还得生动有趣,若是动漫形式的广告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老年人对于广告的感性诉求表现往往能触动其情感,并且乐于传播主题信息;中青年更多地作为交通参与的主体是广告诉求对象的重点感染人群,合乎情理又赋予意料之外的创意常会令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法规条例细化主题也是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创作必须考虑的。广告都力求诉求点单一,清楚有针对性地传达信息,若是主题过于笼统那也只能是作为文明形象的宣传而不能成为教育引导受众的有效工具,另外若是在一则广告中要述说多个主题点,那很容易造成思路混乱无法记忆广告主题的后果。在进行主题诉求点确定时最准确的依据就是相关的法规条例进行归纳,以便在进行创意时拥有准确清晰的诉求点。

(二)视觉、听觉元素的巧妙使用及表达

在进行主题创作时,需要选择恰当的元素创作广告作品,既要有“意”的内涵,以意生形,以形达意,又要依靠有说服力的形象和形象组织关系来成功完成信息传达。一则张贴在长沙城市中主题为正确使用车灯的平面广告:画面勾勒了夜间两车相会的轮廓,视觉角度是在车内驾驶座主观视角,往前看去对方车辆开着远光灯射过来,其光束就好比射过来的剑的造型,尖锐而刺眼,危险可想而知。该广告用刀剑的形态比喻远光灯的光束。两者元素从形、意上都相当符合,内涵同样表达造成对方伤害危险,结合广告语“远光也会伤人”一同完整传达了主题诉求信息。如此艺术表现诠释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细则让人印象深刻。广播需要用声音、影视广告则需要画音组合体现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主题。曾在长沙新闻频道播出的影视广告:内容情节展现为多位行人等待交通指示灯过马路的场景,同时广告结合急促的读秒的音效声、并听见其中一“行人”心急道“快点,快点,就要迟到了!”接着该“行人”违规闯红灯过马路并发生了交通事故,画面落幅是包着纱布的“行人”及广告语,示意不要因为一时心急违反交通规则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在该广告中却有标新立异之处——表现人物角色的并非真人而是以人的手指为元素并将手指穿上衣物进行拟人化,食指和中指替代步行形态。这样的“人物造型”配以卡通插图场景使广告生动而幽默,于是广告回避了真实场景的单调和事故现场的压抑,使用新奇有趣的表现手法给人和谐的心理感受。

(三)精辟的广告语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广告语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它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并利用其文字感染力征服大众的心灵,完成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意义。好的广告语不仅精辟地把主旨表达出来,而且还能引导受众深思,回味无穷。随着大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广告语也不断推层出新,除了一些已为经典的广告语“宁停三分,勿抢一秒”、“给自己多一份责任,让他人多一份安全”等,一些交通安全广告语摆脱文字的乏味,让受众觉得亲切有趣,愿意朗读和记忆:“狭路相逢让者胜”、”“醉(罪)在酒中 毁(悔)在杯中”、“不要撞我,我伤不起”等各类生动且具时代感的广告语兴起且广泛传播。近期张贴于长沙地铁施工建设围挡上的招贴,画面为酒杯碰杯的形态与两车相碰的形态交错构成,而其广告词:“是朋友,莫劝酒”是基于本地传播的俚语“喝杯白酒,交个朋友”的语句,该广告语朗朗上口,也有望口口相传。该禁止酒驾主题的广告语适合大众口味,教育口吻温和,通俗并具内涵,简单六个大字几秒可阅读完,也便于周围驾驶员行车时注意和记忆。广告语集合当下流行趋势,将原本看似冰冷的交通法规的文字语言融合其中成为新的妙趣横生的词句,可谓是给予受众的文字刺激从而将交通安全意识进行心理渗透。

总而言之“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创作总是需要具备沟通性的,不是居高临下、单向传播,而是强调以受众为本,尊重受众,真诚、平等地与受众分享、交流信息;找到交通参与者的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为之共鸣,并通过恰当的艺术手法给予刺激和联想,传达正面的主题信息。

该文章系湖南省教育厅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湘财教指2009.75号)研究论文。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雷电防护;现状;措施;山东枣庄

abstract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ituation in zaohuang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ce for the safety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 shandong

枣庄是雷电活动和雷击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且具有雷电活动频繁、活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雷击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一般在23.5 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现,终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属于多雷暴区。近几年,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机率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4/5以上发生在农村。因此,结合枣庄农村防雷实际,研究分析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农村防雷现状

1.1农村防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装置。有些农户在屋顶上放置了不锈钢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普通电视天线、卫星天线等金属物,大部分没有作接地处理,这些金属成为雷电放电的对象,存在严重的雷击隐患。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等无防雷装置。

1.2农村学校防雷现状

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建筑物防雷设施现状调查,大部分学校没有防雷设施,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无任何设施的比例达95%以上,城区学校虽然有防雷设施,但防雷设施达不到要求,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师生的避雷意识正逐年提高,但经费不足,部分建筑物虽然有直击雷防护装置,但防雷装置倒伏、断裂、锈蚀、脱焊现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设施的学校,也只不过在主教学楼顶立了避雷针,大部分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食堂等都没有安装避雷设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装的防雷装置材料规格或安装位置、引下线间距、保护范围等不符合规范要求,校内无避雷带,计算机机房未安装防静电地板,几乎全部电教设备无任何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击或学校附近有雷击现象发生,势必在电源线路上有雷电感应发生,将会对学校整个电教设备及微机造成损坏。

2农村雷电防御措施

2.1 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的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教育

农村防雷宣传和雷电知识普及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成败。只有提高群众防雷意识,增强群众安装防雷装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做好农村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应采取防雷宣传画、防雷公益图片、雷电灾害警示图片、防雷宣传幻灯片、防雷公益广告等形式,利用手机短信、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防雷宣传,以及在农村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开展大规模的防雷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预防雷电灾害知识[1]。

2.2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

农村防雷减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农村特点切实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体系来保证农村防雷工作的健康发展[2]。应建立雷电灾情收集、调查和评估制度,建立农村防雷装置的检查制度,建立农村防雷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县、乡2级防雷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制度。

2.3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建设的监管力度

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扩建建筑物,要安装避雷设施,定期进行防雷检测。从源头上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政府可以对农村避雷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减少农民的负担,从而减少雷电伤亡的发生[3]。

2.4规范电力、电话、电视天线等线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农村都是架空线路,雷击到线路上和线路上感应上雷电流的时候较多,直接安装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难以承受。一般情况下,线路在人户前套15 m长的钢管埋地引入或改15 m长的屏蔽线入户,并把屏蔽线两头接地,这样可以把线路感应的雷电流的大部分通过屏蔽层和钢管传入大地。电话线路入户时应将其绝缘子(例如通信蝶式绝缘子)的铁脚接地,电话线路也不宜采用木杆架设。需要架设电视天线时,一定要在它的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并保持3 m以上的安全距离,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否则当天线遭雷击时,不仅电视机将受损,还有可能伤及室内人员。

2.5做好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

山东省已初步建立由卫星、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立体雷电监测网,可以提前数小时预测到雷电的落区[4]。要加强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提前预警时间,并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时通知农民,让农民有针对性地提前作好雷电防御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雷电灾害事故发生。

3结论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减灾的宣传力度,以预防为主,排除防雷隐患,严格按照防雷安全规范去做,才能将农村雷电灾害降低到最小

4参考文献

[1] 刘 辉,郑细华,马强,等.龙川县农村防雷现状及预防对策[j].广东科技,2010(4):109.

[2] 洪展.探讨农村防雷措施[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2):185.

第6篇

【论文摘要】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拓展了电视的受众群。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公交移动电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公交移动电视进一步拓展了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促进了新兴媒体产业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并拉动传媒经营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传播优势,值得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①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的诞生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应用正是由于一种“新的尺度”的产生,从而实现了人们在移动中看电视的愿望,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公交移动电视它变固定接收方式为移动接收方式,是一个重大变革。“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这是公交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公交移动电视最早出现在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率先在1500辆公交车上使用移动电视,随后迅速普及到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作为内地第一个移动电视频道,目前已经在上海市区150余条公交线路、近40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移动电视机,其中90%的线路贯穿中心城区,日受众达700万人次。自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以来,北京、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也相继开始在公交车上开播移动电视。短短几年时间内,移动电视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群

与传统媒体不同,公交移动电视的目标受众就是“在城市公交车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

首先,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量庞大。据统计,杭州公交每天平均接载乘客300多万人次,按现在安装的移动电视机推算,每天约有220多万人次收看移动电视,已形成家居之外不可小视的庞大收视群落。

其次,受众组成成分复杂,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力军。从杭州公交车的乘客来看,杭州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为杭州市当地的主流消费人群,多为上班、上学、旅游和购物人群,其中学生、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以及党政机关普通职员占到了74%。从月收入情况分析,公交人群3000元到5999元中等收入家庭占到27.4%,6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占17.3%,总体平均家庭月收入为4731元。从学历方面分析,高等学历人群占公交人群的45.6%。而最有价值的是,公交人群是日常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其中37%的被访者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67%的被访者是日常消费品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也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广告投放目标。(以上数据源自CTR市场研究机构和央视索福瑞)

第三,受众被动地接收电视节目。在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这一传播理念的转变,可以看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几个大环节之一,其地位已经日益凸显。过去由于电视频道匮乏,受众基本上处于“你播我看”的被动接收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频道的增多,受众可以拿着遥控器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频道和电视节目。然而,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受众又一次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只要置身车内,就一定能接收到播出的声音和图像信息,除非“闭眼不看,堵耳不听”。

三、公交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公交移动电视播出的节目,主要包括新闻、休闲、资讯三大类。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

(1)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应该在电视新闻基础上提炼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风趣幽默的软新闻为主。同时,受众对市政服务类信息需求量大,作为地域性强的媒体,移动电视可制作向市民提供市政服务方面的内容,如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等实用、短小的新闻节目。在资讯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应将受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作为考虑因素,从受众的兴趣出发制作节目。据日本博报堂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依次是趣味资讯、运动资讯和时尚资讯。而在对移动频道节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其频道的节目内容相对单调,在广泛的受众需求和兴趣方面仍有开阔的拓展余地。

(2)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适应传播环境。幽默短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短小简洁、易理解、无需画外音解释的内容构成,十分符合在传播环境复杂、受众多元化和媒体接触时间短的移动电视上播放。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诙谐的表演给观众带去了欢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树立了亲和的媒体形象。 转贴于

(3)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是一种商业性媒体,广告是移动电视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卫视与联合利华推出的植入式广告的手法可以被公交移动电视所借鉴,在娱乐中向受众潜移默化的灌输品牌信息,最终实现了受众和广告主的双赢。同时,作为与受众一路相随的媒体,应该适时将“机器—人”的传播方式柔化为“人—人”的传播方式,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量。②比如在气温变化、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临时插播短小温暖的字幕“小贴士”,体现对受众的关怀。同时,作为地域性媒体的移动电视频道应增加播放相关的城市宣传片,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出贡献。

四、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直接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移动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对其传播效果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1)从传播对象看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③。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然后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结果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改变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期待。因此公交乘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影响到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的印象及其今后的传播效果。

受众在乘车时由于无聊自然会对信息、娱乐等信息产生一种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心理让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能够有效地吸引乘客的注意,当节目正好符合受众的预期心理需求时,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需求心理。对于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免费送上门的服务,尽管有许多乘客在看、在听,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去看报或休息。由于电视的传播方式是音画共存的,乘客可以选择不看,却不得不听。电视上的这种声音并不同于车辆等的噪声,电视的声音是含有大量信息的,它持续不断地调动着人们的思维,许多乘客的大脑也会因此被动地响应而疲劳不堪,这无疑是一种折磨。这种“被动性地消费”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呈现“非人性化”的使用效果。这里的“被动”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互动的弱点,这影响了其信息的传播效果。

(2)从传播环境看

公交移动电视处在一个封闭的收视收听环境中,能够最大化地将电视节目传达到受众群中,实现传播到达的第一步。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公交移动电视又是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传播环境中,其收视时间和空间都很局促:一是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停留时间短暂、随机性大;二是公交车里拥挤狭小,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给遮住,尤其是遇到高峰时段,一些乘客站在移动电视前面,使得后面或坐在远处的乘客看不到电视画面,也无法听清电视声音;三是公交车的传播环境比较嘈杂,各种声音交汇,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受众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具有家居环境下收看电视的休闲与安逸,往往有烦躁厌倦、紧张戒备等负面情绪。

(3)从传播技术看

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播放出稳定、清晰的电视画面,而且通过数字电视的无线传输方式已经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时代因传输问题产生的屏幕雪花、重影等现象,这些都使公交移动电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五、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所受的影响

首先,在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环境里,移动电视的“有效到达率”不容乐观。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而且在拥挤的车厢里,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遮住,使得后面或坐在那里的乘客看不到电视,也无法听清楚,而节目内容听不清楚,是影响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大症结所在。

其次,也许有些乘客在上下班的路上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及时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也有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因此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移动电视符合现代文明规范吗?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由于不同的受众具有这样一些复杂的收视心理,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传播的技术方面来看,尽管从理论上说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做到图像稳定、画面清晰,但实际上目前在经过高层建筑物的时候,接收信号会受到影响,经常会出现信号屏蔽的情况,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今后移动电视进一步扩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第7篇

论文摘要:电视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集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修辞上。本文试从语音、词汇、辞格等几个方面粗疏地分析内地各类综艺电视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以管窥电视栏目名称语言美。

在如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栏目的多样性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如何在众多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如何增强对观众的冲击力、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如何更好地树立节目形象等一列问题都是各个综艺栏目制作团体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好的节目名称对于综艺栏目来讲更加重要。面临激烈的综艺媒体竞争,综艺节目的名称是保证节目成功与否的第一步和关键因素。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学意义的手段或策略,综艺栏目名称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艺术。

一、综艺节目分类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目前,从节目内容上内地综艺栏目可以分为以下十五类:

⑴情感交友类⑵综艺类⑶访谈类⑷时尚生活类⑸选秀类⑹歌舞类⑺曲艺类⑻挑战竞技类⑼益智类⑽脱口秀类⑾文艺评论类⑿艺能培训类⒀展现才艺类⒁大型文艺晚会⒂其他

二、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分析

(一)语音美

语音是语义的载体,是电视栏目名称的外在表现形式。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巧妙地把声母、韵母及声调这三个部分搭配起来,构成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等各种形式,使语音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营造出一种音乐美,这是综艺栏目制作人在给栏目命名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双声,如 “时尚星达人”和“第一时尚”中的“shí shàng”,“爽食赢天下”中的“shuǎng shí”,“达芬奇密码”中的“mì mǎ”。

2、叠韵,如“可凡倾听”中“qīng tīng”,“第一时尚”中“dì yī”,“天天向上”中“xiàng shàng”……这正像李金华在《贞一斋诗说》里对双声和叠韵所做的精辟阐述: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

3、叠音音节连用,不仅声音好听,词义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天天饮食、天天向上、节节高声、花儿朵朵,还有“lady 呱呱”中的“呱呱”,有形容鸭子、青蛙等响亮的叫声,这里不仅暗示了节目的脱口秀性质,同样巧妙展示出节目的内容会十分火辣而引得关注和热议。

4、平仄相见即构成“×平×仄”或“×仄×平”的格式。四音节词语在栏目名称中占绝大多数,因此韵律感更明显,如“以一敌百”、“星光大会”、“开心辞典”“舞林大会”等是“×平×仄”式,“艺术人生”、“天下女人”、“家政女王”是“×仄×平”式。这些变化形成了音高上的错落有致,为人们构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美。

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四种构造出综艺栏目名称语音美的形式,既符合心理习惯,又符合欣赏共识。

(二)词汇美

词语的选择锤炼,是修辞运用的基础和表现。除了承袭一些基本词汇外,当下众多综艺栏目的栏目名称在选择词语上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

经过二十多年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社团已经发生内在变化,成员间追求刺激新奇的语言环境。现在人们常对旧词进行扬弃,喜欢创造出一些新词语来表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认知。同样,综艺栏目名称的制定也必须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不仅在栏目名称的制定上使用了不少的新创词语,如娱乐星工场、津夜嘉年华、咏乐汇、时尚星达人、锋尚之王等,而且也进行了一些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如非常说明、非常静距离、非常6+1等这种副词搭配名词的结构。此外如,胜利百分百、绝对现场、天天饮食、嘎嘣爆米花、家庭赛乐”等词组都属超常规,而且是对传统语法界定提出的挑战。

2.音译词的使用

电视综艺栏目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以极大的包容性接纳了大量的外来词和字母词,进而经过改造以适应汉语的特点,比如“中国达人秀”、“中华达人”、“挑战麦克风”、“喜来坞”、“津夜嘉年华”、“lady 呱呱”、“咏乐汇”、“时尚星达人”、“我型我show”等等。这些音译词和字母词的运动,大大简化了栏目名称的语言形式,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

3.数字词的使用 4.行业语的使用

各种行业语深入到综艺栏目名称中,如下一站幸福、快乐大本营、密室疗伤、本山快乐营、养生堂、明星学院、我是大评委、智勇大冲关、三星智力快车、芒果训练营、达芬奇密码等。这些行业语的使用,避免了电视栏目名称的单调同质,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使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色彩,更具备了人格化、形象化的特点,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巨大的冲击。

5.旧词新用

一些不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已消失或不常用的旧词在综艺栏目名称中被重新起用,而且被赋予新义新用法,如“家政女皇”、“密室疗伤”、“锋尚之王”、“星光大会”等。这种手法可唤起人们的回忆,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赋予新的含义。

6.人名的使用

当下,许多综艺节目名称中加入人名作为节目卖点。因为个性化品质特征是节目最具吸引力的关键。把知名主持人或赞助人等名人的姓、名融入到栏目名中,用名人的号召力、形象力、感染力来吸引和拉拢观众,这就是许多综艺栏目的卖点,如:鲁豫有约、小崔说事、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本山快乐营等。

7.常用语化用

成语的四字结构符合电视栏目名称要求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此外,因为歌曲曲名、影视剧名或流行语的传播度比较大,所以它们常被采用为电视栏目名称。

(1)直接使用成语等作为综艺栏目名称的有:非诚勿扰 百里挑一 非同凡响 先声夺人 一呼百应 以一敌百 天天向上 非你莫属。

(2)利用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法改造的有:天声王牌 节节高声 舞林大会 百科全说。

8.用词双音节化占优势

从目前综艺栏目名称来看,双音节用词数目所占比例非常大。即使是三音节也是在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五音节的不管是二三还是三二,其中的三大都是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

(三)修辞美

胡玉树认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综艺栏目名称大多都存在运用辞格形成一种修辞美:

1.比喻格

运用比喻格给电视综艺栏目命名是最常见的,栏目名称的后面含有比喻性的词语,像“世界、坊、大本营、联盟、苑、大道、堂、工厂、魔方”等,如聚星坊、快乐大本营、时尚装苑、养生堂、星光大道等。这类比喻暗示出栏目的性质和内容。

2.仿词格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一种辞格。在综艺栏目名称中,有时就将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诗文名句,格言俗语做某些改动,以符合该栏目特定的表达需要,如喜来坞、节节高声、笑林大会等。

其他修辞格还有:夸张,如“百里挑一”;拟人,如“爱情来敲门”;返源,如 “百里挑一”;双关,“津夜有戏”同时涉及语音、语义双关;设问,如“到底是谁”等。

三、结语

总之,好的电视栏目名称的产生,从语音、词汇、修辞等多侧面反复锤炼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进而要注意调整好立意角度,努力丰富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这样才能使电视栏目名称既切合电视内容的需要,又吸引观众,做到庄谐并俱,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体育论文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彩票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健康体系的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能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龚忠勇.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6).

第9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25-03

一、引言

自1952年美国语言学家Z.Harris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话语活动的内在规律与认知行为的内在关联(朱永生2003)。以往的话语分析研究主要聚焦话语篇章结构、语法规律、语句之间的关系,忽略了诸如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空间、符号等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传统的话语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研究应用而生。国际语言学界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热潮,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由李战子(2003)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引入国内。本文将对国内学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多模态话语方面的论文、论著进行梳理,总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Kress &Van Leeuwen(1996)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它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能表达说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人际功能指的是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语篇功能指的是将前两种功能组成语篇的功能。而就多模态话语而言,其他语言符号也具有上述三种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诸如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也是意义的源泉。(胡壮麟2007)

三、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始于2003年李战子首次引入多模态话语理论,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教学有重要意义。随后胡壮麟、朱永生、顾曰国、韦琴红等专家对于多模态话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热潮。

1.调查数据。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以“多模态话语”为主题词,搜索到的这方面的论文共达900篇,既涉及有理论的探索,也有对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近几年,对多模态研究的论文呈逐渐上升趋势。

2.理论研究。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介绍了Kress& Leeuwen所构架的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了图像分析的社会学框架,提供了一套明确的分析方法,分析由图像中描写的人物、地点和事件之间的句法关系所建立起来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胡壮麟(2007)认为符号学有广阔的目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至抽象的模型、结构、主体意识都应纳入其研究范围;朱永生(2007)就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张德禄(2009)探讨了多模态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还探讨了各个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对非语言模态的语法结构的建立、语法结构与语篇结构之间的关系及语法结构是如何实现其功能意义也有了深入的研究;韦琴红(2009)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的区别。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对国内多模态语言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宏观指导的作用。

3.应用研究。尽管我国引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只有十多年时间,但是研究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重视。李战子(2012)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主要是应用型研究,最为常见的是将“视觉语法”应用于特定语类、语篇的分析,以揭示多模态与片中意义的构建方式。在此领域内,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实践研究仍占主导地位。数据统计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已涉及了图文关系、多媒体语篇、教材、教学及多模态语料库等方面。①二维平面的图文关系多模态研究。由于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本身的差异以及相互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差异,图文关系需要将“语类”分析和“图类”分析相互合理的结合,才能得到较客观的描写、分析和评价。图像和文本如何相互结合构造意义一直也是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点。赵宝福(2008)用多模态话语理论探讨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老无所依》的电影海报;汪燕华(2010)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的图文关系;王改弟、杨立学(2013)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域下,从文化、意义和模态三个层面对英语诗歌进行了分析研究;孙毅(2012)从图像、颜色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西安世博会会徽,认为其他各种符号资源与语言一样具有意义构建功能。②多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研究。多媒体语篇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是一种新的语篇形式,其文本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文字、视频流、数字音频流等表现方式来接受和传递信息。其分析首先是对多媒体语篇的转录,这种转录的方法与纯粹语音的转录相比,有其特有的方式;其次是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的实际运用与测试;最后,依据多媒体语篇的自身特点,使视频与音频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深多媒体语篇与整个社会知识的联系,以便提出更广阔的分析思路。胡壮麟、董佳(2007)以23个PPT演示作品为例,开展了与多模态化相结合的计算机介入的语篇分析,认为PPT既是工具,又是语篇,对PPT演示的研究可推动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范洪涛(2011)就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一则少儿公益广告,分别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研究;冀芳(2013)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对微电影进行了探讨。③多模态教材的研究。多模态教材是指由多种模态共同组成的教材,这些模态主要包括文字、图画、录像、录音、表格等同时或者按照一定顺序关系出现。其中,文字是起主导作用,但不再是一种模态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而是多种模态相互竞争相互配合的局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同时多维度刺激学习者的感官,创造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多媒体教材方面,特别是英语教材方面已有如下研究成果。陈瑜敏(2008)主要从语域角度对不同时期多模态教科书语篇展开分析,认为教科书图文关系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异;张德禄、张德禄、张淑杰(2010)提出了多模态外语教材总的特点和类型,即纸质、电子和演示教材,初步探讨了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宏观原则和具体原则。④多模态教学的研究。多模态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目标等基本理念为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符合学生发展状况教学方法,并将其合理运用在语言环境中。在多模态课堂外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以此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者体验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而提高学生输出运用词汇的能力。胡雯(2011)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建芬(2011)研究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魏笑梅(2012)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刘娟(2012)对大学英语精读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此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刘秀丽、张德禄(2013)就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积极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运用动机理论、注意层次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运用适当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理论模式。⑤多模态语料库的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离不开真实的语料库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展开了对多模态语料库的研究。顾曰国(2007)介绍了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王立非、文艳(2008)介绍了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及其主要功能;张德禄(2012)对多模态话语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刘芹、潘鸣威(2010),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非言语交际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理工大学生英语口语多模态语料库,认为此类语料库的建立对于理工科英语口语教学、口语教材的编写等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付磊(2010)把多模态理论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评估中,认为开展CAI软件评估工作可促进外语教学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从而有效提高外语教学。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发现,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探索及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研究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1.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目前国内对多模态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或以多模态理论对相关语篇等进行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对多模态语法关系进行科学的调查取证与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2.静态文本研究偏多,动态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多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对静态的二维平面图文关系进行分析,例如影视作品海报、漫画、英语诗歌等,而动态语境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较少,比如,PPT研究、多模态语境下的外语教学、影视作品研究等。此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3.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有待研究。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的各个模态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目前,对于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却难以界定,需要有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来验证。

五、结语

经过国内学者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模态话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研究需要创新,实践研究还需要量化。我们相信,未来多模态话语研究方向越来越广阔,前景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3]Kress G R,Van Leeuween T.Reading Image[M]. London: Rouledge,1996:183.

[4]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3):43-50.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6]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04):54-57.

[7]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44-47.

[8]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01):9-15.

[9]刘娟.大学英语精读之多模态话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84-187.

[10]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02):1-8.

[11]魏笑梅.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6):20-21.

[12]王立非,文艳.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8,(03):8-12.

[13]赵宝福.多模态话语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老无所依》的电影海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167.

[14]陈瑜敏,王红阳.多模态语篇图像的概念意义与图文关系――当代教科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124-129.

[15]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外语学刊,2010,06:145-147.

[17]付磊.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CAI软件评价[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37-38.

[16]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外语界,2010,(05):26-33.

[17]刘芹,潘鸣威.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0,(02):38-43.

[18]王改娣,杨立学.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02):26-31.

[19]冀芳.多模态话语分析下的微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3,(11):34-35.

[20]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3):3-9.

[21]王梦婉.漫画多模态话语的再现功能分析――以一幅《PHD漫画》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8-33.

[22]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03):3-12.

[23][26]范洪涛.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解析――以一则公益广告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31-33.

[24]胡雯.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4-108.

[25]应建芬.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