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论文

时间:2023-01-24 08:07:44

导语:在银行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银行发展论文

第1篇

1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模式及特点

1.1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模式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手机银行可分为银行主导型与非银行主导型。前者适合在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多的地区推广,客户需要把手机号和银行卡号联系在一起,是银行柜台业务的延伸,主要办理汇款、查询、转账等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需要银行账号;后者是以电信运营商搭建手机银行支付平台,银行账号在这里不是必须的,适合于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少的农村地区。

1.2手机银行的特点

1.2.1涵盖了多种银行柜台的功能。手机银行是电子银行的一种,虽然小巧,但是它的功能完全可以和网上银行媲美,在银行柜台处办理的金融业务,完全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而且手机还具有操作简单,便于随身携带的特点,在日常交易中非常方便。1.2.2贴身性强。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智能手机,所以手机银行是人们真正的“贴身金融管家”,我国目前无线网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手机银行真正实现了商业银行“4A”(Anytime、Anywhere、Anyhow、Anyone)的服务理念,让普通人都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账户信息。1.2.3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己信息的保密性更加重视,手机银行能够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只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个人交易信息就不会泄漏。另外,随着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可以做到在操作过程中全程加密,解密的过程在银行的主机内部进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都无法获得,从而保障了手机银行交易的隐私安全。1.2.4能够提供更加贴近顾客的服务。手机银行可以让用户感觉到银行给其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用户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单向性,更加能够获得客户的满意评价。1.2.5实现模式多样化。现阶段我国已有的手机银行技术涵盖了STK、USSD、BREW、WAP、Java(HTML)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模式,客户在具体使用手机银行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偏好、手机操作平台以及实际使用时所处的支付环境等,选取合适的手机银行使用方式。而且一部手机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选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各种手机银行的实现方式也不冲突,一部手机可以涵盖各种金融操作功能。

2我国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2.1.1手机银行交易成本低。手机银行与传统柜台交易相比,具有交易成本低的显着特点。统计资料显示:传统的柜台交易,国外每笔业务的交易成本约为6.63元,我国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的交易成本国外约0.96元,我国约0.6元。手机银行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成本。2.1.2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高。随着3G技术的全面推广,农村地区个人拥有手机的比例远高于拥有计算机的比例,更多的农村用户选择手机上网。我国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获得,为移动运营商推广手机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至少可以先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通过手机支付业务来实现手机转账汇款等功能。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务人员大多在城市打工,对汇款有强烈的需求,手机转账汇款有着的广阔空间。2.1.3符合目前农村发展水平的特点。在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的收入层次和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手机银行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489元,农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加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初中与高中文化程度比率在2014年底达到73.2%,也就是说农村大多数群体已具备中学文化程度,这为在农村推广手机银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2.2劣势(Weakness)分析

2.2.1农村金融机构对手机银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往往认为手机银行是次要的银行业务,没有对其着力推广和营销。银行方面对营销人员从也没有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导致营销人员不能对农民用户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2.2.2缺乏高端客户群。农村手机银行基于其自身的特点,目前还只是银行柜面业务的替换,向理财、信息服务等方面延伸不足,以至于大部分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缺乏向高端客户群转移的动力。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2.3.1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数量少,满足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是网点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产品匮乏,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产品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3.2方便农民的支付结算工具种类较少。目前,央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正在建设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覆盖,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少,导致可供广大农民群众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种类少,农民日常支付仍然以现金支付为主,给渴望现代化生活的农村居民带来很多不便。2.3.3农民有着非常强烈的非现金支付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日常交易活动日益增多,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现金支付存在一定的弊端,农民有着非常强烈的非现金支付需求。例如在农村日常的集贸市场交易中,商户和消费者都很担心假币的出现,但如果采用银行转账的形式,就要到较远的城镇商业银行办理,非常麻烦。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新时期青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及个人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将来会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

2.4威胁(Threats)分析

2.4.1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安全问题是决定手机银行发展的关键,安全问题不能解决,手机银行在农村就无法得到发展。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不能最大程度地安全使用手机银行。2.4.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像城市一样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相结合方法大力宣传,对售后服务没有落到实处,不能使农村用户真正体会到手机银行的方便与快捷。''''

3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3.1国家应加大投入,注重手机银行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加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其运行,引导相关方面投入手机银行建设。同时,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更加需要加大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等。

3.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

我国地域广阔,虽然同为农村,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却不尽相同,在发展手机银行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农民推出多样化的手机银行产品。例如:针对手机型号不一致的农民用户,发展客户端手机银行或者网页式手机银行,针对年龄较大,上网不便的农村用户开发短信手机银行服务;在手机银行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接受能力,设计出集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由于农村地区信息获取途径不多,手机银行也要起到传播信息服务的作用,要把各种农村急需的产销信息、农业防病防虫信息、国家新型惠农政策等增加到手机银行的增值业务服务上,使农民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方便的金融服务,还能够对其生产、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3.3选择先试点,成功之后再推广的策略

在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上,可以先选择手机小额支付服务,如,代交水电费、话费充值等,当农民群众都认识到其优越性的时候,再适时推广存款、贷款等其他业务。无论是手机银行小额支付、小额存款、小额贷款,都将为微金融的发展打开新思路,是微金融在我国农村发展的有益尝试。

3.4加大农村手机银行拓展功能

第2篇

但是,在合理评估亚洲各国水资源状况,未来用水需求和可以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有信心地说,亚洲国家只要合理管理好他们的水资源,就可以成功避免未来水资源危机。但是,世界范围的水资源危机和不断严重的缺水局面仍然是十分严重的。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现在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和可用的专家来解决亚洲国家现存的水问题。尽管如此,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将会发现确保他们的水安全将会比别的国家要困难。其实,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这些国家的水资源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国家的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方面。

如果将来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水危机,将不会是因为物理上的缺水的原因,而是因为不合适或者不健全的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包括实际管理、机构管理和社会条件等方面,这些不健全的地方需要更新。

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增加的经济活动,这意味着水务部门应该能够高效快速的运转。

对于几乎所有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大的和基础性的改变是确实需要的。在亚洲水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有许多的成功的例子,例如,在过去的30年,新加坡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有着惊人的突破,现在该国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说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水供应、污水管理和一体化流域管理体系在世界都数领先。

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公共事业局有充分的信心为其公众提供一个持续性的水服务,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最近二十年完成的。

类似地,金边国家的水务管理机构成功地削减了该国的不可计量损失,将不可计量损失从90%控制到8%,尽管该国还存在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

金边国的水务机构为该国提供连续可持续的清洁饮用水,在水资源方面充分自足,并且在经济上能够独立。该国的水不需要外来援助,充分体现了好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变化。

亚洲的其它国家应该研究他们各自所面临的水问题,并且寻求适合自己的水资源解决方案,例如在水供应、污水管理、灌溉和水电发展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解决方案需要由有知识和经验的水专家独立审核,尤其是在精确性、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在亚洲其它部门的推广方面等。

太平洋岛国的水资源管理效率受到这些国家岛屿面积、破碎程度、自然脆弱性和有限的人力和经济资源的限制。

太平洋岛国的水资源管理的挑战可以分为三类:

1.由于岛屿上的土地面积的狭小,相应的水资源也很破碎,自然水资源的含量小,水资源处于一种过度使用状态,并且容易受到各种人文和自然的破坏,例如干旱、台风和城市污染等。

2.水服务部门也面临提供可持续水源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困难。因为海岛的人力和经济资源都很缺乏。没有有经验的职员和资金,水资源投资见效慢等。

3.由于受传统、部落行为方式的影响,文化和政治单一,导致水资源管理困难。

欧洲和北美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亚洲不能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气候不同,还因为社会、经济、环境、机构和法律体系的不同。

所以,亚洲台风地区国家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更加稳定可靠的模式,而不能直接套搬欧美。亚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实际的基础上借鉴欧美模式。

从这个理论出发,以下一些建议对亚洲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的未来安全都是有用的,当然重点和优先的程度根据具体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一、提高数据共享性和可靠性

亚洲很多国家的水资源方面的数据不多,有时虽然可以获得,但是真实性不一定有保证。这种情况在缺乏系统性数据采集系统,或者不同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资源部门的时候会更加复杂。

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要水量方面的信息数据比水质方面的信息要多,然而在水循环和废水再利用方面的信息数据还是很有限。这与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水质管理将会成为这些国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那时,各种形式的水资源再生利用将会明显增多。

类似地,在水文、气候和物理特征方面的数据比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数据相对容易获得一些,这种情况也有待改进。

如果没有长历时的水文、气候等物理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数据,就不可能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

同样,数据的采集也不够广泛和可靠。数据必须在人们需要它们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包括应用于国内和国际组织,各研究和学术机构的数据在内。

如果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完善了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数据的收集、质量处理和管理要比这些数据本身明显优先。数据可以获得的需求有待解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根据具体的水行为,我们需要足够数量和可靠的数据,包括地区范围、区域范围和国家范围的。

同样,没有完好的数据,我们不能很好地监测水资源的政策效果、程序和项目。没有监测,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一个具体的水相关的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或者是准确地得出该水活动对人和环境影响的投资效果分析。

要得到大量和可靠的数据,就必须减少、限制那些不可靠的数据和有冲突的数据。例如,国内的数据时常是报导水项目的乐观方面等,而对于水项目的负面效应往往报导得不客观。

这也与数据错误的定义和数据的精度要求有关系,例如,各国对获得的水资源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适合于不同的组织和机构的水资源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为,数据的用户需要知道数据的适合程度、对比情况和限制情况,所以数据的定义需要清楚准确地给出。

用于国家级的数据集,地区数据的收集需要说明收集的特征性定义。

相似地,用于比较的国家数据,这些数据在收集、分析和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有一致性的定义。

亚洲国家目前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其结果是苹果桔子摊在一起进行比较。未来的水资源管理需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很难得出一个水相关条件的现实观点,更难有规律地执行有效的水政策、程序和项目。

为了保证未来有效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数据的获得、数据的质量和权限控制需要进行大的改进。

二、建立水管理的伙伴关系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很多国际组织寻求国际间的水合作关系,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污水处理和其它城市化的问题等等。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人们认识到这种合作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创造新的投资渠道,联系贫穷的群体,并且明显改进水管理实践等方面。

因此,人们期待着更加有效、可靠的国际或者国内水合作关系。

亚洲各方都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现实存在的水供应和污水管理与实际需要和可以获得的情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常规的方案难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非常规方案。这需要对旧有的合作关系进行改造,将政府、合作者和社会区分开来,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有相应的责任。

在1993年得到日本国际合作公司的帮助下,遭受内战破坏的柬埔寨水服务体系得以重建。在日本政府、亚洲发展银行、法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帮助下,金边水服务机构的供水能力从1993年的65000立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35000立方米。

在国际合作的帮助下,柬埔寨的水服务体系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其维护和运作也在有序地进行。项目的目的有两个:既增加了水供给的能力,又为水服务职员提供系统的培训。

日本的工程师为柬埔寨水服务体系提供了技术转让。这些活动都是出于非商业盈利目的的。所花费的仅是一些差旅费和设备费,国际合作者用了3年的时间分32个小时间段完成了柬埔寨的水服务恢复项目。

在柬埔寨工业部、地矿部、能源部的共同合作下,新的水系统管理逐渐被人们接受。对于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的部分进行立法,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争端。

合作者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方面的。公共方面可以是有自治能力或者是有行政能力的政府团体,并且不应该受到腐败的影响。

实际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水务实体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因为它们受到很多束缚,例如不必要的规则规定、行政管理要求和连续的腐败以及政治影响等。

在目前的情况下,水服务体系要取得一个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效率是比较困难的。

合作者可以是一个私有公司或者是国外的一个部门公司,或者是同一国的另一个地区的公司。不管是哪种公私实体,都需要服从相同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城市都要选择一个适合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包括需求、机会等,并且不受教条和幕后操纵的限制等。

第三方合作伙伴应该是政府团体,作为一个普通的规则,需要改变社会上穷苦民众对水的冷淡态度,以及水供应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可接受程度。水消费者应该为他们得到的水供应和污水处理服务支付合理的水价格,他们也有权力要求得到高质量的水服务。

相应的社会机构必须有能力改革和重组,保证城郊贫穷的群体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水资源方面的利益。

亚洲国家的水卫生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需求不明确,以及民众和政治家们的关心不够等赞成的。另外,技术缺乏,缺少可持续的卫生设计,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也很突出。改变这种情势,我们需要让有关部门知道低收入的水卫生部门实际上对社会和投资者都是一个可以获得利益的机会。

三、改进水质

水质管理几乎被大多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忽略。目前,亚洲国家由于水质引起的健康花费和社会性冲突事件正在不断扩大,其损失因地区而不同,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几十个亿美元。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遏制,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可能。

目前,水质管理的机构责任非常零碎和分散,因此,管理机构并不适应于水质管理,更不用说解决未来的更为广泛的水问题。

相应地,机构方面的加强和重新建设、机构间的合作,技术上的能力建设,行政和和管理方面的改革都是迫切需要的,在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执行也需要有明显的改进,水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应部门的执法透明度和反腐败程度也需要加大。

然而,一些经济机制,例如水费收取、水权、水的许可贸易、谁污染谁交费的原则,以及其它相应的刺激机制等,这些措施都能够促进区域水质条件的改善,这些经济措施的组合和一个“命令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传统的用于控制水污染的投资资金基本上是不够的。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用于污水治理的资金都是很有效性使用了,由于过去对水污染治理的忽视,公众那里有很大的投资潜力。

如果能从私人部分或者利益相关的社团那里得到资助当然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即使这样也很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新的投资渠道。如果,目前的水质治理进入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长期贷款。例如日本银行为国际合作而提供的40年贷款是其它资金筹集机构应该优先考虑的。

尽管很多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水质在不断地恶化,但是,无论是从国家水平也是从地方区域水平出发,水质恶化并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或者是得到应有的重视,

包括政治、法律和机构条件的松散管理,常常形成一种不能刺激投资的环境,这种情形也需要改进。

水质管理的范围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建设和运作各种污水处理厂。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完善的水质体系,包括日常的水质监测、水质评估、提供合适和有效的水质立法体系,以及社会各层面上的能力建设等。

四、促进能力建设

为了保证未来的水安全,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水务方面的能力建设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水能力建设只停留在表面,能够确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和持续的重视。

现在进行能力建设的各种尝试,还没有上升到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亚洲国家的很多水能力建设效仿北美和欧洲的做法,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气候和地形条件而加以改变,因为亚洲的气候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水行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得到重视,现在这些培训多是学术方面的,解决具体问题和应用方面的培训不太多。

为了解决未来的水问题,学术方面的培训教育也需要改变,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所进行的水能力建设方面的努力。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日本的水管理能力建设,日本花费了一元钱的70分用于教育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对比,仅花费了一元钱的7分钱于水部门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可见,用于教育方面的花费多,则用于具体水部门能力建设的投资就会少。然而,能力建设需要从国家的高度予以重视。

真正改进亚洲国家的水管理实践,要注意这些国家的条件与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水管理的解决方案从长远的角度看必须是可持续的。

五、展望未来

如前所述,亚洲发展中国家未来水事件与过去已经发生的有所不同。然而,过去的经验和知识通常是很有用的,然而,解决未来的水问题还需要一些别的技能、革新和新的观念。

水的问题将需要与国家的能源、食品、环境和工业方面的政策综合考虑,因为这些部门与水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能源、食品和工业,每个部门都受其它部门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其它的部门。所有这些部门都毫不例外地受到人口、技术、社区、全球化、自由贸易和日益增加的社会活动的影响。

所有这些因素都将会使亚洲国家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更加复杂,这将会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但是,所有亚洲国家都必须并且能够面对这一挑战,因为应对这一挑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都已经存在。不仅存在于一个区域范围,而且存在于一个更广大的流域或者国家范围。亚洲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相互学习的网络,并且收集所有成功的解决方案,以供其它类似地区效仿。

第3篇

网上银行在其发展初期,由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虚拟性特征,人们对其发展存在疑虑,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网上银行已逐步走向成熟。在美国,到2001年底,已有71%的国民银行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50%的国民银行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所有的大型国民银行(指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均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世界银行预测,到2005年,工业化国家网上银行在银行业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8.5%上升到50%,新兴市场国家将由目前的1%上升到20%,B2B交易量将达6.3万亿美元。

随着网上银行发展的逐步深入,其对银行业发展和银行业监管当局监管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在我国,网上银行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监管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1996年6月,也就是美国开始有了网上银行8个月后,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正式获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总资产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已达8家,占全部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的50%。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B,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2002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网上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网上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了经营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银行业务的虚拟化,突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价值观念和管理方法,改变了现有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了新的银行业组织形式。使银行机构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也使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和蔓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一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以往金融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网点数、从业人员数等方面,而在网络经济时代,无论金融机构规模的大小,在网络上都是平等的,大、中、小金融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传统商业银行的分支行网络和雇员逐渐成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沉重负担,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功能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在网络上利用其优秀的服务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金融机构可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商业先机,赢得传统金融时代难以得到的客户资源和竞争优势。

二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地域、时间限制,理论上,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运行,可吸纳本地区、本国乃至国外客户,可以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这样,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竞争对手不再限于某几家银行,任何一家银行,即使是很遥远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传统银行业相比,网上银行经营成本下降,利差大大降低。银行无法再靠资金规模、网点优势或其他垄断优势盈利,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定价策略。

三是网上银行增加了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网,亡银行的风险具有了跨行业性和外牛性。跨行业性就是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风险不仅产生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产生于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程度,技术性风险成为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特征。网上银行业务的外生性是技术性风险本身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风险问题的存在,前几年,在一些国家,客户顾虑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接受网络金融服务的趋势并不明显。许多银行只把开发网上银行业务当作保留客户和提高银行形象的手段,并没有视为一个利润中心来对待。

四是网上银行的兴起,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仅从网上银行本身业务的内涵和属性看,网上银行已经具备了新的风险特征,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提供方式和银行运作的存在形式,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是监管当局将不得不在评价银行机构业务风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运行的技术性风险,也就是安全性的评估;其次,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进一步走向综合化,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交叉程度加深,分业管理的难度加大,监管的边界更加模糊;再次,大量交易由有形走向无形,纸质凭证逐渐被电子凭证取代,交易频率增加,交易量随之增加,传统的监管方式将难以对交易的风险、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因特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银行业务经营的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一方面,跨地区、跨国境经营将变得更加便捷,任何一个地方的客户都可以选择在传统情况下无法选择的异地银行,任何一家银行都有可能给在传统条件下无法接触的客户提供银行服务;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如网络公司或商贸集团,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或业务与客户优势,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这将直接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的内容,对一些地区或小国家来说,存在着不需要拥有自己的金融体系的可能性,完全可以依靠选择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跨境提供服务。

此外,网上银行也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提供了载体,促成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方式,对分业经营模式和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切均增加了金融业发展和监管的难度。

对我国来说,网上银行的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首先,我国银行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还有较多问题尚待解决。在传统银行的管理经验尚未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网上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次,我国缺乏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信用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社会信用评估机构,人们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支付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再次,我国缺乏保障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活动有效开展的法律框架体系,一些基础性法规如(电子商务法)尚未出台,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数字签名的合法性问题尚未解决。最后,占我国银行业主体的中资银行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和监管当局的电子银行监管人才非常缺乏,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对网上银行的认识并不充分,现有的业务经验和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普遍强调业务的发展,忽视了对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性的评估和管理,这是中资银行发展网上银行的极大隐患。

银行监管当局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的对策

有挑战就意味着有机遇。发展网上银行,是对我国银行业传统的相对低效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再造、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发展网上银行,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向国际水平靠拢。

银行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网上银行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银行业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到网上银行是一个新事物,在未完全掌握网上银行发展的规律性之前,重要的是先发展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银行监管当局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依据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对网上银行实施市场准入监管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对“鼠标水泥”型的网上银行,即已经持有银行营业执照的传统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一般经过市场准入审核程序,只对纯虚拟银行进行市场准入审核。经过认真研究,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将现有银行新开网上银行业务纳入市场准入体系。主要是考虑网上银行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内涵和表现形式,对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市场准入监管,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在具体审核过程中,监管当局遵循了积极审慎的审核原则。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机制再造,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核,严格评估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运作系统的安全性。

(二)加强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依据积极审慎的原则,2001年6月,银行监管当局制定和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和风险管理要求;2002年4月又贯彻该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2002年4月,银行监管当局组织成立了“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工作组”,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力量,为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研究和制定政策。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网上银行安全性评估指引”,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在安全性方面提出更系统、更具体的要求;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境银行业监管、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凭证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成立课题小组,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做法和利用现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和设计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框架。

(三)强化对银行监管人员和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人才缺乏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培养一批掌握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和方法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是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针对银行监管人员普遍对网上银行认识不足的特点,银行监管当局没有急于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现场检查,而是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系统的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培训。同时,通过不同形式要求商业银行注重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为配合培训的需要,银行监管部门还组织人力编写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和《金融干部网上银行知识读本》,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网上银行发展和监管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介绍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风险特征和经营管理要求,介绍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工具,以普及网上银行以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4篇

摘要:发展中国家银行在海外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其机构分布的广度和分布数量显示,发展中国家银行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对海外发展以跟进市场和支持母行发展为策略,倾向于在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和对母国有更多贸易进口的国家建立据点;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与其资产规模成正比,与母国的经济开放水平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运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因素。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影响因素

国际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但在银行业的国际化风潮中,发展中国家银行在国内市场经受着外部力量的冲击。作为市场经济体,发展中国家银行面临海外发展的现实选择。现有研究银行国际化问题的文献中,以研究发达国家银行国际化现象居多,而缺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情况的研究。本文根据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情况的材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海外发展所考虑或受影响因素特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发展仍处于落后,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文献综述

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包括引导效应说、分散风险说、规模经济说、扩大市场份额说和比较优势说等,但是各国由于金融发展的特性,其国际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都不相同。通常学术界实证研究以母国为本位视角,研究银行的国际化、银行国际化目标区域的布局和银行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Sabi(1988)发现银行国际化的决定因素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MillerandParkher(1998)利用美国银行在国外的资产数量及分支机构数目的数据,研究发现FDI(+)、银行规模(+)、管制条款(一)是影响美国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BuchandLaPP(1998)根据德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股票数额,发现FDI(+)、金融中心(+)和GDP(+)是影响德国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Yamori(1998)发现FDI(+)、人均GNP(+)、M2超过GNP的数量(+)、进口(+)、出口(+)和国家风险(+)是影响日本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tllFoearelliandPozzolo(2000)则揭示东道国的潜在收益(+)、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管制环境(-)、银行的竞争力水平(+)、距离接近程度(+)、语言接近度(+)是影响OECD国家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Demirgfie-KuntandHuizinga(2001)发现东道国税率(-)和东道国人均收入(+)是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NDeF61iceandRevoltella(2001)考察欧盟成员国的银行的海外经营活动,发现高度国家集权(-)、东道国市场规模(+)、经济增长潜力(+)对于银行的国际化具有显著的影响;Buch(2003)发现管制(-)、信息成本(-)、文化相似性(+)、地理距离(-)、相同或相近的法律制度(+)和进入管制(一)是影响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BuchandDe,10ng(2004)利用144个国家的数据发现信息成本(-)、管制(-)、是否发达国家(-)是重要影响因素;Gareia-HerreroMartinez-Peria(2005)发现贸易、市场规模(GDP)(+)、进入成本(-)影响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银行海外经营活动;Papaioannou(2005)则发现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地理距离(-)、法律(+)和政治风险(-)是显著影响因素。

目前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银行的海外发展,而针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研究不多,我们尝试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总量和海外分布的影响因素。

在考虑样本的国家属性、地理位置属性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家划分标准,选取了22个国家,即选取亚洲的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中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匈牙利;中东地区的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沙特阿拉伯;非洲地区的南非、尼日利亚;独联体国家俄罗斯;拉美地区的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见表1)。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总量的实证检验

发展中国家银行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考虑,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母国经济水平、母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自身实力等。我们以海外机构数量作为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规模的度量标准,包括一家银行在海外的所有机构数量,即分布在各东道国的机构数量加总,记为BRCHLa。我们以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总数为因变量,设定以下回归模型:

BRCHa=a+a1asset+a2hmGDP+a3hmPGNI+a4hmTRD+a5hmTRPG+a6hmFDI+a7hmFDIPG

影响因素我们考虑银行自身实力(asset);母国经济水平,分别用国内生产总值(hmGDP)和人均国民收入(hmPGNI);母国经济开放程度,分别用商品进出口总量(hmTRD),商品与服务进出口总量占国内GDP比重(hmTRPG),母国对外直接投资资产余额hmFDI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负债余额之和(hmFDIPG)。

我们用Eviews6.O估计参数,表2列出估计结果。在所有解释变量参与估计的情形下,银行规模(asset)和人均国民收入(hmPGNI)对银行外海机构总量有显著影响,前者为正影响,后者为负影响;另一个变量组合估计中,国内贸易总额占GDP百分比(hmTRPG)表现出对银行发展海外机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余四个变量,包括国内GDP(hmGDP)、国内贸易额绝对值(hmTRD)、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hmFDI)以及该和占GDP比重(hmFDIGP)等对被解释变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asset)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这与理论预期相符,银行资产规模相比国内GDP是银行发展海外机构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国内GDP(hmGDPI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的影响是间接的,结果显示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说明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其银行海外发展数量未必同比例减少;国内人均收入指标(hmPGNI)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发展中国内人均收入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其银行在海外机构的数量反而越低,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也是间接的,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与银行资产规模相关系数看。二者呈弱负相关,银行规模的高低源于国家经济总量,而GDP这一指标与PGNI在发展中国家呈现一定负相关。所以PGNI对银行发展呈负向影响;母国贸易额绝对值hmTRD、贸易额占GDP比hmTRPG对银行海外机构总量影响前者不明显,后者明显,一国经济开放度更多体现为经济中外向经济的比重,所以后者代表经济开放度对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更明显,从两者相关系数看,绝对量与占比基本不相关,绝对量难以对银行发展形成影响;母国直接投资余额hmFDI及占GDP比hmFDIPG对银行海外机构总量影响不明显。一国经济开放度可由贸易和直接投资来衡量,但从变量描述统计看,在观察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占经济比均值达到78%。而直接投资只占4.7%。可见以直接投资代表的经济开放度对银行海外发展影响有限。

三、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分布的实证检验

银行海外机构总量由分布国家数和在一个国家机构数量构成,我们结合银行海外分布的国家数和在一个国家的机构数,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分布的广度和密度。

从发展中国家银行在海外机构数量水平看,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在海外机构数量最少,平均一家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5个的水平,亚洲地区最高。平均一家银行海外有超过18个分支机构,其余三个地区处于中等水平,经济规模的不同并没有带来所属银行在海外机构数量的差异。无论各个地区,还是不同经济规模水平的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分布密度都较低,按分行计,不超过3个,按代表处计,不超过5个,最低的按代表处计为2个,全部国家平均密度为3.4个(代表处计);相对较高的地区是亚洲和中东地区,GDP后5名组比前5名组密度大。所有国家总体上一家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分布在接近7个国家范围,亚洲国家海外机构总量较大,分布国家也最广,超过9国,体现处较强的分散特征。

从海外机构地域分布偏好看,各组大多把一半略强的海外机构留在所在洲国家,但非洲和拉美的母国把更多的海外机构分别安排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以外,中国在亚洲和在亚洲以外的分布偏好是各半。

选择东道国时在经济发达程度的偏好方面,所有国家总体安排海外银行分支机构为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各半。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在考虑海外分布时,表现出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偏好的差异:经济规模较小国家把超过7成的海外机构分布在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仅将略过一半的机构布置在发达国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偏好从母国地区分组看,亚洲和中东欧地区分布在发达国家机构超过一半,其中中国这方面的偏好更为明显达到接近80%:中东和非洲地区更多地把海外机构安排在非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机构分别仅占两成和三成。总体水平上在发达国家的分布密度是在非发达国家分布密度的4.5倍,GDP前五和后五在这个倍数上差别不大,但在不同地区倍数较悬殊:倾向于把较多海外机构分布在发达国家的亚洲和中东欧国家,其在发达国家的分布密度也远大于在发展中国家,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3倍和3.4倍;其余地区在发达和非发达国家分布密度差别不大。

在对金融中心的偏好上,对发达地区更有兴趣的经济规模较小国家、亚洲国家、中国也都表现出对金融中心的喜好;中东欧地区国家虽然在发达国家分布机构略多,但却对金融中心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兴趣,仅把海外机构的24%投放在金融中心。总体水平上,同在发达国家比重一样,接近一半的海外机构分布在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心与非金融中心的分布密度,总体上前者是后者的近6倍,这个倍数在亚洲地区最大,其余地区则最多近2倍。

四、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形式的实证分析

银行在海外机构形式包括分行、代表处、附属银行和联营银行,其分布受银行自身和东道国两类因素影响。银行自身因素与前面海外总量研究所考察的因素、数据时间和数据源相同,第二类东道国因素则包括两部分,即东道国国内因素和东道国与母国间关系因素。我们设定被解释变量BRCH_b为某银行在某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数量。

BRCHb=a+a1asset+a2hsGDP+a3hsPGNI+a4hsTRD+a5hsTRPG+a6log(hsFDI)+a7hsFDI+a8HsCNT+a9HsLVL+a10hsIMP+a11tohsEXP+a12tohsIE+a13DSTANC+q14AERA

在解释变量中,我们考虑东道国国内因素,包括东道国经济水平(GDP、P_GNI)、东道国经济发达程度(虚拟变量O,1)、东道国经济开放程度(hsTRD、hsTRPG、hsFDI、hsFDIPG)、东道国是否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虚拟变量0,1)。同时,我们还考虑东道国与母国间关系因素,包括两国间贸易额,包括母国从东道国进口商品额(tohslMP)、母国对东道国出口商品额(tohsEXP),以及这两项相加的进出口总额(tohsIE),反映两国文化、语言、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共通性程度的两国间地理距离和是否同属一个洲(虚拟变量O,1)。

根据各形式机构业务能力,1个代表处按0.5个单位折人观测值。其余各形式机构则按实际数量计入,所有分支机构数量数据截止2008年7月。用Eviews6.0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列在表4。

表4中第(1)列列出包括全部14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余5列列出改变变量组合时变量的显著性情况。在本部分回归检验中,共有五个变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目标国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包括: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hsGDP(显著负影响)、东道国是否为金融中心hsCNT(显著正影响)、东道国是否为发达国家hsLVL(显著正影响)、母国对东道国出口tohsEXP(显著正影响)和母国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ohsIE(显著正影响),另外九个变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目标国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包括:银行资产规模asset、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hsPGNI、东道国对外贸易额hsTRD、东道国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hsTRPG、东道国直接投资余额hsFDI、东道国直接投资占GDP比重hsFDIPG、母国从东道国进口(tohsIMP)、东道国与母国地理距离DSTANC,以及东道国是否与母国在同一个洲AREA。

根据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数量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前面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对海外分支机构总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一国的机构数并未因此增大,甚至有所减少,反映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倾向于在更多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布局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根据估计结果,东道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银行在这一国家的分支机构将减少0.05个百分点,影响显著但程度并不强,弹性较小。因此,GDP并非代表市场机会,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发展海外分支机构的目的主要不是寻求东道国新的市场机会,包括不会把在国内的主营业务在国外作为主营业务,这一发展目标导致了对东道国经济规模包含的市场机会的不敏感,与此同时,银行国际化的发展,令在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竞争也更激烈,发展中国家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因此在考虑目标国时会有所注意;东道国人均国民收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与对经济规模不敏感原因相同;但由于该变量与发达国家、金融中心两变量相关度较高,且偏好于向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城市国家布局,使该指标对银行对目标国选择的影响不至于像GDP指标那样呈明显的负影响。

东道国经济开放指标(外贸绝对量hsTRD和单位GDP量hsTRPG,以及直接投资绝对额hsFDI与单位GDP量hsFDIPG):经济开放指标的不显著表明一国经济开放与否,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准入而言,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这与当前各国外资银行渗透率较高,银行国际化进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

东道国是否是发达国家、是否拥有金融中心显著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海外布局。此类指标的正显著性表明,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目的是获得良好的金融环境、市场学习机会、规范的市场交易机会、及时集中的金融市场信息。一方面,为母国银行提供资金、信息、金融工具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在代表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里学习、培育,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宽视野、增强国际业务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前面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银行倾向在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由于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多在北半球,且集中于北美、西欧及亚太,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分布有较远距离,且多与发展中国家不在同一洲,造成两个变量的显著性结论与前人研究发达国家、或包括发达国家的样本结论不符。

五、结论

第5篇

1、村镇银行网络嵌入方式基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的嵌入占位联结方式。信息生态群落理论证明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知识集合群———网络知识社群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生态群不可或缺的群落之一。例如,“百度百科”、“搜搜问问”、“豆瓣小组”、“知乎”等社会知识集合群,在某些层面来说,其提供的知识信息更新颖、更大众、更实用。基于社会网络“联合战略”理论的多元联结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拓展各种性质的不同网络,将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网络进行组合连接,即为社会网络中的“联合战略”。“联合战略”指的是集合资源要素“新联合”,通过系统设置、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最终形成“网络联盟”,从而改变传统的分割化现状。

2、网络嵌入影响信用贷款的机制首先,村镇银行可以与村镇各机构、团体保持长久稳定网络联系及合作关系;其次,村镇银行在社会网络支撑下,可以顺利处理村镇银行内部人员之间出现的人际问题,实现村镇银行内部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共享。再次,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外部内部构建的网络构架,为其社会网络各节点的每位成员交流沟通提供了合适渠道,方便村镇银行信贷信息、内部重要数据的及时传达。但是,村镇银行社会网络构建本身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导致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具有明显排他性,内部各成员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以及社会网络垂直结构造成的网络节点个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平待遇等。

3、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及风险控制在社会网络嵌入的影响下,探索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需要意识到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和风险控制重点。村镇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通过与社会网络节点中的个体、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与资源信息透明度,来提升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安全系数与共享程度,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及分享,以社会网络嵌入信息共享、社会联系的优势,推动信贷合作双方利益目标的实现。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主要通过构建防范借贷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信用约束机制,以及自身紧凑合理的信用追踪完成风险控制工作,为村镇银行金融交易及社会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网络体系

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即村镇银行组织与个体或其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通俗来讲,是村镇银行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社会团体及组织之间存在的关联,包括传统关系、非传统关系、常规关系、非常规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进行剖析,可以将村镇银行及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视作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村镇银行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线段”。

1、网络要素主要包括:(1)网络目标:村镇银行网络运行的方向,在网络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协调资源、协同合作,实现携手共进。(2)网络结点:村镇银行网络结点具有互动性与活性且具备处理信息与决策的功能。贡献网络价值以及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大小决定了结点的作用与地位。(3)经济联接:通过一定的沟通路径和经济联接方式将结点串联成网络构架,经济联接方式包括资本性与契约性两种。(4)运行机制:对村镇银行的网络组织成员行为产生激励、约束及协调作用。(5)网络协议:是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成员个体的约束所在,规范每个成员的经济行为。

2、网络结构村镇银行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处社会也是农村周边地区的“小社会”,因此,村镇银行所在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结构为传统的社会网络,这种模式也占据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主导地位。目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结构基本上为传统型社会网络,农村地区主要是围绕亲情、宗法伦理等为主,围绕个人核心展开的放射形规模的,与个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社区及工作圈有紧密联系。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以一个“同心圆”的模式展开,网络结构中的群体关系包括血缘、亲缘、业缘等关系,社会关系圈自然分成不同领域的圈外和圈内。3、网络监管由于村镇银行在面向广大农村客户进行信贷业务时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且在网络嵌入的环境下会迎接金融市场带来的全新挑战,因此,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监管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利率、借款人资格、经营活动、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等,通过以上部门有力监管规避运营及交易风险。

三、社会网络下村镇银行发展检验与评估

1、研究对象选取10家成立时间比较长的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前,根据XX市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现场作答、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回收问卷时,对于问卷内容缺失较多的计入废卷处理,对于内容缺失少的,通过当场提醒或者邮件回复的方式已获得完整的数据。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包括后期补充问卷共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社会网络体系的检验结果第一,问卷调查中有96%村镇银行认可社会网络体系构建,并对社会网络嵌入后的经营效果感到满意。这说明社会网络的嵌入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明显正面影响,经过对以上村镇银行进行调查问卷及短暂访谈,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中具备的六项社会网络特征均能够影响村镇影响绩效,尤其是网络结构及网络稳定程度,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而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等对村镇银行影响力较小。第二,社会网络体系为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是,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嵌入及社会网络构建为村镇银行金融隐性知识共享及核心竞争力提高有正面影响。而村镇银行隐性知识共享、核心竞争能力与村镇银行运行三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隐性知识共享实现与村镇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的中介载体为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网络嵌入的作用发挥需要借助于前两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质量可观,从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增长中可以对网络绩效进行评估,得出社会网络绩效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成正比。第三,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得知,村镇银行当前所处网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60%的村镇银行对社会网络运行环境还抱有怀疑态度。由此可见,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等网络节点所建立的信任关系还不太稳定,而其构建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网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共同推进村镇银行发展逐步进入稳定均衡的程度。

四、社会网络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第6篇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第7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强强联合;以人为本;集中管理

1网上银行的定义

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Internet)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更通俗地讲,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

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2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同时,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我国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接近7500万,达7495万;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8%。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笔,比上年增长161%。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我国网上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的网上银行,其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网上银行已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渠道。并且基于网上银行的特点和优越性,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网上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维持等创造很好的条件,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各个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放在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了未来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闭门造车的营销理念不复存在,一个组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强强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制胜法宝。网上银行的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强强联合。因为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

3.2以人为本,个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首先,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网上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时刻要以客户为中心,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和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应当充分的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运用CRM来管理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这样也为银行更有效的拓展中间业务,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网上银行和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增强对于高端客户的吸引力。其次,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为客户即时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的多样性需求。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应该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放在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全面进步和革新。最后,根据调查显示,银行客户对网上银行满意度指标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发展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和核心。

3.3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对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庞大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阻碍了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集中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管理手段,在网上银行业务管理中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扁平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也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学术天地,2002,(9).

[2]李治.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出路[J].中国信息导报,2006.

[3]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4]周勇.国有银行基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5).

第8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当前工作的主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建设和谐金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一词指和睦、协调。和谐的金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就是指金融体系内部各相关要素问彼此支持、相互促进以及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外部和谐就是金融体系与外部因素问融洽、协调、稳定的关系,即金融与经济、社会之间良性均衡的状态。

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功能的完善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和谐发展指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持续优化,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改进,金融体系活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高素质金融人才储备丰富,金融部门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协调发展。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1)合理的金融深度。金融深度反映了金融总量的发展水平是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的表现。它主要反映在金融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急剧扩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处于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产业为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也要随之快速发展。(2)和谐的金融结构。总量的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不行的。金融结构是金融业自身能否稳健发展并充分发挥优化是不行的,金融结构是金融业自身能否稳健发展并充分发挥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支付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结构。

二、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有力地促进了银行体系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完善了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推进金融市场竞争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社会融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我国中小银行在一些方面具有了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1)外部环境优势,中小银行因其市场份额较小和中小型客户较多的现状,受外资银行的冲击远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2)针对性的服务优势,中小银行主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服务针对性强。(3)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手段优势,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中小银行总能提供国有大商业银行难以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特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相比,我国的中小银行存在着相当差距,不仅业务单一且趋同,缺少经营特色,而且内耗严重。我国中小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众信用度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保障是以国家资源和政权为依托,其实质是国家信用。与之相比,中小银行明显处于不利地位。(2)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中小银行也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高的问题,却无法获得这样的政策支持。央行虽然也有出台一些指导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但实质仍然缺乏力度。(3)网络覆盖不足,中小银行受资本和规模的限制,无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立分支网络,其机构网点的数量和地域延伸方面与国有大商业银行相比,差异悬殊。

三、银行业开放条件下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策略选择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使中小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就总体而言是失掉一部分市场份额来换取整个银行系统根本性的变革,建立直通国际金融市场的顺畅途径,使中国的银行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不失为一次发展大机遇。作为中小银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应对,既要认清和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同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更要勇敢地接受外资银行和跨国银行的挑战,以积极的姿态尽快加入到国际大竞争中去,为自己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赢得生存空间。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准确的市场定位。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很多中小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虽然这样可节约市场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市场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微薄。基于中小银行的地域性特点,中小银行更应当把自己定位于具有区域特色的银行,使自己目标市场中的客户更加具有亲切感。

努力发展网络银行,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竞争力度,在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大型银行也在不断缩减物理网点中小银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走高成本而低效率的发展道路,必须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争取客户、赢得市场。中小银行完全可以依托网络银行的特点与优势,如,大幅降低经营成本,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自动化的互动服务,吸引和稳定优质客户,保证客户忠诚度,来提高中小银行的覆盖率和竞争力。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高利润水平。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以单一核心业务为支撑谋取竞争优势的效果正在日益弱化。不断进行开发和满足目标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求,让客户从差别化服务中获取更多价值,才能增强竞争力,构筑独特的优势地位。附加值、收益高和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最值、收益高和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最先展开竞争的主战场。目前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组织协调,充分利用综合技术、信息、机构网络和资金等各种资源,根据银行现有条件和国家允许的程度范围,积极拓展银行和外资银行在需求性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要使金融与银行和谐发展就要建立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参考文献:

[1]薛誉华.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与市场定位[J].中国软科学,2003,(5).

[2]余波.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J]理论探讨.

[3]李健,贾玉革.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J].金融研究,2005,(4).

[4]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建议策略发展趋势

一、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现状

随着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进军私人银行领域又掀起了一个。从今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有望步入全面竞争时代。据介绍,私人银行业务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当中层次最高的个人金融服务。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去年3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其后招行、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中心,服务对象大都是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今年以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启动满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此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这项业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提速,表明各家银行已经对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意味着国内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国内银行加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有三: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今年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三是布局业务空白点,目前中国大片的高端财富市场仍未被开垦,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这一领域也是中资银行的短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其实是银行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一种延续,是对个人银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近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竞相开办,也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需要指出的是,私人银行业务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除了对客户财富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之外,往往还涉及法律、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发展私人银行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国内银行可参考起步、扩张、创新三阶段的发展路径,在客户、产品或服务、渠道、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1.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团队中年轻人较多,虽然专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都不错,但是缺乏经验,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是在行业中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的历练和几轮经济周期,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人员的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完善,客户经理经验有待积累。人才缺乏成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不够

当前私人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求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银行除了提供各类标准化产品之外,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等。但服务的改善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的资金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3.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由于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私人银行的业务很难完全开展。

三、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建议

1.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及客户关系,争取潜在客户由于长期的经营,国内银行已经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在庞大的个人业务及理财业务之中蕴藏着大量的富裕人士。国内银行必须付出努力去发掘这些私人银行业务的潜在客户,尤其是在我国富裕人士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国内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在这几座城市的经营网络重点发掘高端客户群。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国内银行在紧跟国际潮流。加大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水平。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力度。3.重视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在业务开展初期就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防范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执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该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控制部门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发生。4.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而言,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对服务更为注重。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尽快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银行客户,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地银行客户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邓伟.中资银行如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J].西部论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