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素养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15

导语:在科学素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素养论文

第1篇

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核心方面——科学素养,也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的,其关键是参悟科学的本质,造就理性的思维方法,铸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这是需要通过长期展现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才能使学生领悟的。

相比之下,国外对于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的养成则很重视,其中不乏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教育。在美国,除了著名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外,几十年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用案例教学法尝试科学史教育,其后又被人引入高中教育,乃至形成了专门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为内容的HPS教育。“2061计划”以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科学的本质。他们的教材里有规定的科学史内容,有大量鲜活的科学素材。

最后,学习、审视世界科学史及中国科学史,关注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我们学习科学史不但要求一个史实,还要“近思”,想想当下我们的教育和科技决策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感谢李约瑟博士、钱学森先生,他们的发问是对我们教育和科技决策的有力鞭策,我们绝不能回避在经济文化大繁荣的背后缺乏杰出人才的软肋!这个是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特别值得我们警醒。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领先世界的光荣历史,后来衰落了还挨了打,这叫我们情何以堪?不错,领教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之后,我们反思过、检讨过,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成绩只是步人后尘,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们还是奇缺杰出人才。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检讨,并拿出有效对策。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不少人认为这些是国家层面的事,与个人无关,这是很危险的想法,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严重。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即是一个难解的症结,中国人的兴趣很少放在科学探索上,想的只是自己现实的过日子,自古如此,“学而优则仕”,读书、搞科研的目的往往是背后的名利而不是科学本身,你叫他能忘我的进入到科学深处吗?不仅从事科研的人员价值观如此,管理人员也是如此,学术腐败、、舍不得投入、急功近利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科学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科学教育实际可以随处进行,可我们的大人们对科技漠不关心,没有科学的意识,儿童从小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知识和启发,等长大了,早已麻木了,就这样一代代循环下去……所以,有觉悟的国民应该从我做起,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地弘扬科学精神。

作者:徐义庆单位:潜山县黄铺中学

第2篇

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在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还要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并且知道这项科学技术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科学素养是后天学习的一种科学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所帮助消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社会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并且会用科学行动去实现自己的好奇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自然而然地培养自己良好的科学素养.知识在科学素养中有着凝聚的力量,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条件.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参与有关话题的讨论.科学素养也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信仰、情感等.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有一种独特的认识.其次,信仰是可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可以给予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最后,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一个人内心什么样,在想什么,通过情感的流露可以全部体现出来.

二、在物理学科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1.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今人们的生活在物质方面大多数人已经得到了满足,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关注的是如何生活更好,也就是所谓的养生.为什么当今社会的受骗率那么高,而且很多都是知识分子.此种现象说明,科学素养对抗封建迷信固然有用,但是作用效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可以贯穿于整个科学活动中,并且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寄托,这种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带给人们的力量是伟大的.

2.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所有的科学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维护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从而把握科学发展的方向.只有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高中生,才是未来产生科学家的潜力股,我国科学事业的有效发展才能得到保证.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教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课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堂中只有听或者写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没有表现出来,这种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探索精神.新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制定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这样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素养.2.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为达到统一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个人能力,又能体现小组合作能力.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知识的全部,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尽量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物理定义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用物理语言来解释会显得苍白无力,也无疑提不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时如果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物理定义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会踊跃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用感兴趣的事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地理解物理内涵,并且合理有效地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从细节入手,联系实际案例创建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学生的生活与物理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生在自主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规律,从而实现培养科学素养这个伟大目标.

第3篇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生物科学方法是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有效途径、手段。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知道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孟德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植物(主要是豌豆)的杂交试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和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熟悉孟德尔的发现之旅,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重要概念,还训练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为此新教材一改过去过多地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安排有多个探究活动,尽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有的重点是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是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可以说每个探究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例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这样可以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模拟探究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①模拟实验中模型(苹果)与原型(人体皮肤)的关系?②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③如何控制变量?④为什么要将实验材料按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探究计划开展探究,由苹果皮的功能推理出人体皮肤也有相似的功能。再通过调查家人、同学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皮肤破损引起的伤口感染情况等,从而证实类比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感悟人体的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得到螺旋式发展。因此探究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三、认真组织开展生物学实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的结论建立在对充足的材料进行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均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因此,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请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等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示范一次,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自己找出原因。绘图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要按照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描绘,以培养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将更深入。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把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师生互动而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并且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的,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和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就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统一起来,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四、总结

第4篇

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不仅需要在空间上、时间上确保新教材所要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还要实现实验室的功能拓展,使实验室成为科学探究的场地,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而是要以开放实验环节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实验.在实验进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仪器的准备上会存在难度,那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实验室的开放,采取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从而弥补时间与设备上的不足.在开展实验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在不断合作探究中,自行提出实验方案.开放实验室要求教师能够负责,并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估,进而指导学生去改进、去创新.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让学生探究属于他们自己的“实验”,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室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鼓励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

家庭小实验指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来替代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等,由学生独立在家里完成试验,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补充.相对而言,这一类型的实验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简便,不过这一类实验要求了学生能够在知识点运用上更加具备创造性和独创性.通过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细致、丰富的材料,拓宽、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再配合上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兴趣.因此,化学教师要在生活中、生产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开发适合家庭进行的小实验.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面进行实验,还可以配合上一个简短的视频:炒菜的油锅内燃火了,我们用锅盖盖住油锅,可以灭火!虽然这样的实验不支持学生去尝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面对的紧急事件.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评价

第5篇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第6篇

(1)创建高中化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根据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创建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体系,将科学知识和技能等传授给学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当前形势下,不仅要在化学发展的方面探求化学领域发展的新观点,还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重视化学的实际应用,与STS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本质,帮助他们认识科学探索的特征以及科学事业的性质;运用当前我们丰富的现代科学成果,实现学生多层次地认识化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便于更加有效地进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虽然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共性——综合性、创造性和体验性。更适合于新课改倡导的开放式学习和开放式空间的倡导,都更加有利于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封闭式的研究到开发式的探讨,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和创造式学习。如此,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精神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在实验、实践和教学中贯穿科学素质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由于其涉及科学知识实践的应用和创新非常少,所以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化学实验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条件允许下的情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体验,让学生的手和脑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给学生应用新技术的机会,通过新技术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再通过实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来帮助拓展教材,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二、结语

第7篇

1、高校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高校对学生实施专业化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生从入大学起其所学的专业已被明确划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这意味着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关注专业技能培训,忽略甚至放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往往需要比文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学生缺乏强化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大学教育则变成专业技能培训,大学所培养出的多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员。

2、理工科院校的自身劣势我国的许多理工科院校原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性极强的院校,人文社科等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多年来只有马列理论或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来才开始设立文科院系,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不多。因此,理工科院校在自身历史沿革中就遗留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白点。此外,高校从领导到学生重外语轻汉语、学生的汉语水平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校将学生的四级英语考试成绩与学位授予相挂钩,而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并没有任何的硬性要求。许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汉语及人文素质的提高被忽略。相当一大部分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文采、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情况时有发生。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使用电脑写作已经逐渐替代了手工书写,许多软件早已能够自动识别错别字。电脑的使用和依赖使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退化,提笔忘字、书写错别字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计算机网络在大学生的流行也使得一些不规范的汉字和表达方式被学生所接受,久而久之则会混淆视听,有损于学生在中小学时打下的汉语语言文字功底。而网络的普及和巨大作用也往往使大学生对此产生依赖,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不必再费尽心思死记硬背,这对理工科大学生放弃人文课程学习提供了借口。

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大学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深化改革、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应全面推进哲学及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全社会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使群众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使全国自上而下地在思想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中学逐步取消文理分科,或改善现行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以启发式教育和思维训练为手段充分发挥中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

2、强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是他们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系统化教育机会,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关键的时期。理工科院校也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而人文素养教育尤其需要摒弃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形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感悟科学文化精神,沐浴科学文化传统的氛围,促进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逐步完善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课程设置上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证。并可通过大学语文水平测试等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在课堂教学环节也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及多媒体教学等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组织人文沙龙及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营建施展才华、增强人文素质的广阔舞台。邀请人文科学造诣较深的知名学者、专家讲学,在校园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

3、推动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理工科高校若想要改变自身原有的劣势,必须推动自身的人文学科建设。而由于各种原因,理工科高校的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有限,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人文学科专业知识成为首选的手段。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有针对性地引进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专业的较高层次人才,向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通过科学研究推动自身的人文学科建设,并通过专题报告会和学术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并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消除计算机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应通过引导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和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使用它们既有好处也有弊端。若从长远利益出发,学生自己必须意识到使用这些工具的弊端与危害,摆脱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过度依赖、扎实地学习一些人文知识,才能消除其负面影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8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是每个大学教师身担的重任。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所教授的内容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崇高理想、优秀情操、完美人格、求实精神和儒雅风度的良好素质的人。 

大学英语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任,但却是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的部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言本身的教授中,帮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这些的出发点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教学目标,更明确的目的是学生的四、六的通过率。把英语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不同用法的词汇和短语以及一个个包含了生词的例句。完全的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忽视了通过英语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去表达出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对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涉及到的词汇、句法和语用进行必要的讲授外,还要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这些内容包括事件的因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等。对其如不进行解释或解释不清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其课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当然如何去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靠教师把握,切忌本末倒置,总的原则是课文教学为主。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话题课堂讨论 

英语教学中遇到很多值得同学们去思考文章,师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来共同挖掘课文内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中,第一单元college life 中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学习之初要如何去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交友,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个话题对于新生来说很有意义,每次我都会在课前让学生们讨论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本单元结束后还会问一些关于新的大学生活你的计划之类的话题。 

2 开展系统的文化讲座 

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仅仅依靠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度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化,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对于大学综合英语教程的每一个话题可以在学期之初分配给不同的英语教师,按着课程的顺序,在课余时间以

讲座的形式讲授。仍以第一单元为例,在讲校园生活时,可以介绍英美国家的大学,大学的类型包括两年制、四年制、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著名的学府,可以重点介绍一些内容。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于英美国家学校的认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进行对比。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影音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而且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的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且“视听资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精品佳作,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强,更贴近生活、自然,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在轻轻松松的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里去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所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 

4 突出教师作用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文素质去吸引学生。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除精通英语语言的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文化,自身的人文素质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更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单独完成,需要所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工作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参考文献: 

[1]龚献静,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陈利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7,7 

第9篇

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指导思想的懈怠轻视。大部分教师注重基础教学,但到了作文教学课时便敷衍草率,甚至没有作文教案。在命题时,出题随意化、老套化,导致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其次,是写作技巧的过度强调。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常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一味强调议论文、记叙文的结构模式,认为写作教学只要能让学生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片面强调作文的机械化技巧性训练,忽视了能发挥长远作用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再次,是批语评价的随意草率。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花了精力完成作品后都期望得到教师的评价,但由于时间限制,很多时候教师会居高临下地给学生打个分数了事,或者草率写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这无形之中浇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师应该在传授写作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

1.尊重个性,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尽相同,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具备宽容的胸襟。学生可以评论国家大事,也可写平凡小事;可以立足现实,也可遨游幻境;可以赞颂美好的生活,也可抨击社会的阴暗。这样才能展现学生最本真的个性体验,才会出现丰富多彩的个性观点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否则,就会使学生被束缚在重重的规范之中,泯灭了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2.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和感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开始被要求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然而,到了高中阶段,却无心发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其实,走在校园里或游览于名胜古迹间,哪怕是一泓清泉或是一片树叶,都可以带来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静心去亲近大自然,捕捉事物的自然之美,心中的细腻情思才会淌出源源清流。

3.关注社会,丰富生活阅历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对于学生作文来说,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但多数青少年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参与社会的能力还不够。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高写作能力。比如,笔者在指导写作取材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国际重大问题,从“抢盐风波”、“毒胶囊”、“事件”、“PM2.5”到“厉行节约”、“奶粉限购令”、“雅安地震”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从而逐步增强关注生活、阅读生活的忧患意识。

4.素材熏陶,注重阅读积累

写作技能的提高不能独立地进行,语文教师应合理地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写作素材以进行熏陶感染。一方面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资源,如司马迁、李白、文天祥等历史人物故事,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名人的言行和诗词文赋来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此外,阅读是学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渠道。譬如2013年江苏高考材料作文《探险者与蝴蝶》,原文正是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重视在阅读中促进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辨事理,增长见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使内心感染到高尚的气息。

5.有效评价,彰显人文关怀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肩负起在作文中教会学生求知、做人的重要责任,所以教师要改变评判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在实际指导中,要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以评促改,指导学生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也可以引导学生互批作文,学会与人交流,真率地讨论,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水平;甚至可以开办校刊,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更多人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此外在批改学生的作文、周记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指导。精撰的批语、有效地评价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上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