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26
导语:在心理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者:严辉文
四川大学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10月11日《京华时报》)
川大新闻系想必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实际上正如川大新闻系主任张小元先生所说的,目前本科论文缺乏真知灼见,学生写起来痛苦,老师指导起来棘手,在社会上已沦为笑谈。是的,现在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论文,已经沉沦到学术底线的临界点之下。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是效仿川大新闻系断然取消毕业论文,还是任凭“粗制滥造式” 、“剪刀加浆糊式”、“粘贴复制式”、“公开抄袭式”的所谓毕业论文继续糊弄下去,亦有待于时间检验。不过,笔者更奇怪的是,在一些地方,对于中学生甚至于小学生却提出了“创新素质”之类的要求。
比如某地教育部门推出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无论是对发明创造作品、信息技术作品还是文字作品的要求,几乎都类似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为配套措施,这项活动对于初中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升学加分奖励。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公示获奖的作品中,大多以文字类为主;而这些文字类作品中,又以与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学生心理、校园建设、青春期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等无关社会热点的问题为主。有些得奖篇目一看题目就大得吓人,比如某年度获奖作品曰《中国动漫现状之分析》,别说本科生,我看足以吓趴研究生。
看到川大新闻系本科拟取消毕业论文,一些地方还在竭力鼓捣中小学生搞加分论文式的“创新素质”,只有徒唤奈何了。奈何?奈何?
关键词 ^程分析 土木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advanced process of "Engineering" analysis method, "stagnation" analy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and explore the "stagn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hesis guidance mode. It is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t is full of innovativ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process analysis;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aduation thesis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①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针对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时间短,任务重;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和难点,国内各高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加大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②③④
本文作者从事土木专业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位论文指导多年,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大连理工大学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贯彻“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法”,提出了基于“过程培养”的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和创新意义。
1 “过程培养”模式的特色
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终极目的是培育创造型新人才。为此,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和形式,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和手段势在必行。
本教学模式的特色即在于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过程培养”上,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结合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以最有效的方法,完成本科生由理论知识型行向实践能力型人才的转化,完成“理论与实践的” 完美结合。
首先,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而才可能产生可靠的实施成果。本文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⑤⑥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并探索各“驻点”的关联性。
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质就是“教”与“学”有机结合为一体,这一点,在毕业论文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充分引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题中。以教师的诱导、启发为方向,最终达到对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目标。
第三,教学成果的总结及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质量及效果的确认至关重要。申请者首先总结了历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知道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炼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他山之石,可以为玉”,本课题亦广泛了解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教学模式,充分研究各校特色,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取优质的教学素材,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以补充完善本课题的实施方案,提升自我整体水平。进而探索本教学环节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我校“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
2 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全过程驻点分析
针对在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如图1所示),将本科生毕业论文全过程确定为五个驻点,即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
驻点1:选题与查阅文献。
该驻点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过程训练”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模式”所强调的全过程的学生参与,首先就是选题需要学生的参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指导教师由于还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能全程地陪同学生的实验研究,学生应是实验工作的主体,教师仅起辅助的导向作用。学生对所做课题感兴趣,他们通常能做到积极地去查文献、用心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地去做实验,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往往能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工作。反之,学生在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在工作态度处于消极状态,被动完成任务,论文水平尚得不到保证,谈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课题实施中,指导教师应提供多个题目,采取自愿选题的原则,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亦可对课题的工作方向做适当的修正,共同确定任务书的内容,使论文质量能在现有条件下达到较高的水准。
驻点2: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
学会运用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文献分析,充分了解所研究问题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寻求、借鉴拟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大量参考文献及相关标准规程,以确定正确合理的试验方法,制定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合理的进度计划。
由于这一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论文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给予相对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方案细节的制定上力求科学、准确、可行;方案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勤动脑、多动手,积极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术及非学术问题。
驻点3: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规范、缜密的思维习惯;学会尊重客观规律,戒除急于求成和主观臆断的大忌。熟悉专业常规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更应在一定的高度上,采用适当的形式(如组会讨论), 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讨论和思考,不断提升他们凝练科学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举一反三的科研能力。
驻点4: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
相对于前三个阶段,本阶段重在对研究成果的深化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试验现象,提升论文工作的理论水平,避免“实验报告”式毕业论文的出现。
指导教师应鼓励、启发学生做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不是图省事地取而代之,沦为“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反面典型。
驻点5:答辩。
这是全过程分析的最后一个驻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环节。采用规范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形式,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完成最后的升华至关重要。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学生论文经由课题组指导老师之外的两名其他老师实质性的评阅,给出具体评阅意见,并由学生经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采用PPT讲述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在论文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3 实施效果
2012-2015年,作者针对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五个驻点的具体内容,将“过程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实施运用到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具体工作中――所指导的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陈祝?012年)、李祝?013年)、白祝?014年)等同学,在论文过程及毕业答辩中表现突出,毕业论文成绩均为“优”。特别是陈祝?012年)同学,不仅获得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并于论文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与其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实践表明,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应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并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R当究粕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践效果已经初步验证,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相信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其效果将更加显著。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1)在有限时间内,借助先进的“过程工程学”理论指导,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教学任务;(2)切实解决毕业论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个别学生懈怠敷衍、教师仓促放水的局面。从而将我国“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进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质量,培养理论扎实、富于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为社会打造合格的土木专业精英人才。
注释
①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② 罗怡,李春天,许惠斌.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219-220,228.
③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同教[2012]28号).
④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6年).
晚会在四位主持人别具一格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学院三下乡代表队的开场舞瞬间将现场气氛引向一个,政务学子的激情与活力展露无遗。随后的歌舞表演寄托了政务学子对大学生活和美好青春的歌颂,特别来宾——维纳斯十强选手潘凯鸿和邹爽的献唱更是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中东街舞社团之首的top show的locking show引爆了全场的气氛,动感的舞步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动。
09行管的t台show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模特们身穿华丽新潮的服饰,在追光灯下展现当代大学生特有的风格和魅力,让人惊叹。两个来自国防班的节目—— 摔擒和军歌大合唱充分展现了国防生们的多才多艺和训练有素。古典舞《雨中花》典雅柔美,仿佛将大家带到了水墨山水的世界中。来自09政行的小品《非雷勿扰》不仅幽默搞笑,更结合了政务学子生活中的细节,引得现场笑声不断,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10级新生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的表演——《我的大学我的梦》。情景剧展示出了他们初来大学的尴尬和迷茫,也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同学之间情谊的珍惜之情。10级研究生师兄师姐带来的歌曲《梁山伯与朱丽叶》优美动听,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台献艺,同台欢庆,让本次晚会的氛围更加温馨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的游戏环节,在李锐老师和林忻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参加游戏,再次引爆了全场气氛,游戏环节惊心动魄,最后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歌舞青春主题曲《all for one》让大家热血沸腾之后,晚会在学院院歌《一起走进》中落下帷幕。大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XX年的迎新晚会结束了,但是美好的记忆会长存大家心中。我们会永远记得工作人员为这台晚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记得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更记得在我们心中流动的温暖与快乐。
20**年4月21日18:00,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福建路校区综合楼322会议室召开了毕业班返校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班会,由黄老师分管的审计0951、0952、会计0956、0957、0958、0959 共6个班的同学共同参加了本次班会。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大四毕业生返校班会上重点讲解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黄老师欢迎大家顺利返校,要求大家尽快将以下毕业实习材料准备好:毕业实习材料:<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盖章)、分散实习回执、分散实习考勤表(实习单位意见+盖章),统一交给指导老师审核。
第二、黄老师对毕业生的户档去向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归纳有以下几种:
(1)6月份毕业时个人可以申请户档回原籍
(2)申请户档留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凭就业协议书再派遣到单位,也可以以后申请回原籍。
(3)申请到非生源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户档挂靠。
(4)需要派遣到单位(或者就业单位挂靠的人才市场)的同学,需要提交就业协议、高校毕业生接收函等相关材料,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的时间统一办理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由保卫处根据审批的就业派遣方案办理。
第三、对全体同学进行就业指导。请已经签订好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到就业联盟网站登记后尽快上交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争取第一批派遣;出国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上交国外大学录取offer、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研究生调档函);对部分工作还没有最终落实的同学,黄老师希望他们树立“先实习再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理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养活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从基层做起、树立信心,积极应聘面试!希望就业有困难的同学能主动联系辅导员,以便辅导员单独指导和推荐到招聘单位!要求全体党员、班团干部积极发挥先进榜样作用,率先就业,并且帮扶就业困难同学。
第四、返校后毕业前工作布置。对毕业前毕业生体能测试、毕业生体检、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生评奖评优、学位申请及毕业离校等大致情况向大家作了简要说明。要求大家按照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去做,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保持电话、邮箱、短信联系,保证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见面,论文初稿必须及时发给老师或者送给老师审核修改,希望大家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第五、黄老师强调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加强对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传销等方面措施落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告诫大四毕业生在离校前最容易出事情,针对最近很多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黄老师重点点评,希望大家吸取教训,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对毕业生请假情况,黄老师做了仔细讲解,要求大家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去落实。
最后,黄老师希望大家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严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珍惜毕业前最后两个月,祝愿大家学习工作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努力开创美好的人生!
这次班会为同学们大四毕业实习画下了完美的句号,给那些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毕业前工作大致作了布置。作为大四毕业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努力寻求机遇,尽力为自己争取就业机会。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都能不断挑战自我,展翅高飞,开创美好辉煌的人生!
XX年6月21日,药学院团委开展了爱心漂流站收书活动。
爱心漂流站活动,是药学院团委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活动,面向全院同学收集旧书。在药学院全体学生的热情参与下,本次活动收得书籍近三百本,包括了课本、习题集、杂志、课件、笔记。团委方面正着手对全院学生需要的书籍进行意向调查,将所收集的书籍送到有需要的同学的手里。
科学家们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心理等学科中得到证实:手在大脑皮层中占有的投影面积最大,且部位很重要。惯于用右手的人,左脑比较发达。左脑是语言中枢所在地,而右脑对于图形、色彩、艺术、体育、思索三度空间以及把线条转化成为建筑物等方面显出优势。左半脑充满活力与信心,右半脑则会使人保持清醒而不致于想入非非。
由此可见,手与脑关系极为密切。学习、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如果光用脑或者只注重用脑,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手脑并用,那就成效卓著了。
我们有些人,脑子并不懒,读了许多书,看了不少东西,讲起来也滔滔不绝,似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手懒,不注重笔记,不注意整理,不善于进行运用,因此往往也没多大出息。
勤动手,不仅使脑子更灵活,提高效率,而且容易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有的人把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和使用阶段,即学生时代就是学,毕业以后就是用,分得很清楚。过去不必说了,至少与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已是很不适应的了。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光用不学,已有的知识会老化、淘汰、无用了,还怎么会有成绩?
相反,有的学生就聪明,把学习和运用结合得比较好,在中学时期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获得小成果。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反过来又促使他去努力学习,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到大学、研究生期间,则更注意学用结合,除一方面打好基础外,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有的毕业论文就有较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一方面具有突破的成果。不少研究生,两三年后,出了一两本书,既完成了学业,又有了成果。这比那种单纯地学,可就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光读不用,就不觉得少了,往往还以为很多,容易骄傲自满。一旦边学边用,就会感到,不论怎么努力,所学的东西都不够使,因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用结合,互相促进,成效显著。
马克思因为写《资本论》,几乎把大英博物馆有关的藏书都读完了,甚至极为罕见的政府报告和档案,他也没放过。
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搜集了上万张卡片,他读了多少书,就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他还觉得资料不全,还在搜集。
郭沫若更有趣,每当写剧本的时候,他常常先把名家名作找来读,然后再进入创作。
如今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差,不论教师给他讲多少道理,家长怎样用“长大了去扫大街”之类的话去威胁,都不灵,关键就在于学用完全脱节。
有的人虽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但进步不大,几十年后还基本上是老水平,甚至倒退,原因就是不注意运用,因而也就没有再继续学的必要,故平庸一生。
[关键词]台湾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浅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涛.略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8):68-71.
[3]林慧.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5-127.
[4]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2):27-33.45.
[5]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
[6]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0-12.
由此,一系列研究生质量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邓亚萍: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
邓亚萍是世界乒坛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三项单打冠军于一身的女子“大满贯”运动员。自退役后,她便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从一名职业运动员转型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尤其在国外那段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没人为其保驾护航的日子里,邓亚萍求学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她曾经提到:在清华上课时,她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一开始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于是她只能尽力地记着,回到宿舍,再一边翻字典,一边硬啃硬记,一天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由于过度用脑,她的头发每天都会大把地掉。2008年,她从剑桥大学毕业,成为剑桥大学几百年以来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姚明:书不是读给大家看的
姚明在宣布退役后,就透露出希望赴大学深造的打算。2011年11月,他正式踏入上海交通大学。姚明称,自己不是为文凭而读书,“读书是读给自己用的,不是读给大家看的”。在他看来,读书对自身有几个功效:一是学习本领,学习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二是静下心来,适应退役后新的生活节奏,同时学到一些技能。姚明选择了入读该校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对他采取单独授课与跟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正因为强调自己学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姚明不愿意为自己选择一个方向明确、划分严谨的专业,而是选修包括新闻、金融、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内的“大杂烩”课程。这样的态度无疑与某些奥运冠军“混文凭”的想法大相径庭,他是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素养、能力不断提升后的快乐,为自己的身份转变以及未来人生做铺垫。
徐莉佳:为有时间看书而选择住校
获得中国帆船首枚奥运金牌的徐莉佳,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酷爱读书而闻名。在混合采访区,徐莉佳能够和外国记者侃侃而谈一个小时。
2009年全运会后,徐莉佳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历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她选择了住校。在伦敦奥运会前,徐莉佳重返赛场,“我突然发现,我的思维、看法都和以前不同了,处理问题也沉稳了很多”。她改变了训练方法,从以往只听从教练安排,到现在的与教练一起商讨训练方法。比赛中遇到困难,她学会了分析,学会了自我减压。从伦敦回来后,徐莉佳更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她重返校园,希望用半年的时间把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分修满,以及完成毕业论文。据悉,她还准备在交大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55-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还能考核指导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所以,它是审核评估方案中规定的三项文卷审阅(支撑材料、毕业设计和试卷、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之一[1]。这些年来,专家学者们构建了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研究与实践[2-6]。在CNKI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毕业设计”,可以查到近4000篇研究毕业设计的论文,并且再输入“质量监控”,也可以查到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论文近250篇。黑龙江科技大学自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展了11年的毕业设计评估,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乃至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年的毕业设计评估及研究,发现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评估的视角探索并实践了监控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办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压力大。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静不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去深入调查开展设计研究,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是应付了事。
2.学生急于到单位报到实习或上岗工作。特别是有些私企,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招聘到学生后就要求学生到单位报到参加工作,国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学生又怕失去这份工作,不得已只能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的学生主观上就不愿意做毕业设计,找到工作后寻找各种理由到工作单位实习或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自己主动要求到就业单位实习,导致留给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明显不足,只能从网上找些资料,东拼西凑,抄袭应付。
3.前松后紧。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精力没有用在毕业设计上,毕业设计前期进展缓慢,后期突击应付,不能给指导和审阅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指导和审阅,致使很多设计质量问题难以避免。
4.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在“百度”中输入“购买毕业设计”可以查到318万条相关的结果,所以一些学生图省事,直接到网上购买毕业设计。
5.一些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岗位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有些毕业设计选题过大过深,还有的选题偏离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二)教师方面
1.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有的专业由于编制紧张,导致专业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生师比远大于8∶1的比例,致使指导教师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单独指导时间不足,特别是一些同学前松后紧,到了答辩前便急匆匆地集中找教师审查毕业设计,致使教师无法仔细检查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现在的学生难以指导,一些资历深的教师甚至不愿意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使得参与指导的教师的实际指导人数更多,难以保证指导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认识不够。有的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而已,设计的质量无关紧要,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把关不严。
3.精力不足。现在各高校的教师都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精力不能全部用在教学上。
4.指导经验不足。个别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也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5.答辩把关不严。一些教师对答辩的认识不高,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所以就疏于审阅、疏于提问,答辩时把关不严,对发现的问题又不要求学生修改,致使毕业设计质量低下。
(三)教学管理方面
1.为了评估时获得较高的分值,一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切实际地罗列一些劳民伤财的实证,有的甚至在实证方面弄虚作假,忽视了对毕业设计内容本身质量管理的重视。
2.尽管学校从宏观上制定了一套毕业设计上的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学校专业类别多,专业分布面广,规章制度无法细化,学校也无法制定各专业(或专业类别)具体的毕业设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在过程管理方面,从选题、实习调研、资料搜集、报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撰写,到毕业设计文件修改定稿、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3.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专业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安排上貌似要求严格,但缺乏对各个环节认真检查的相关机制,致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相关各项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
4.指导效果“大锅饭”,奖罚不分明。对个别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约束惩罚机制,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投入精力大的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四)评估方面
1.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繁杂,过于注重过程管理。黑龙江科技大学原来的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中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对应不同的分值和评价等级,很多观测点很难数量化,致使一些学院或专业为了获取较高的评估分值,罗列很多不切实际的实证材料,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实证材料上了,而这些实证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作用不大,导致教师怨声载道。
2.聘请的一些专业评审专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审
核出来的问题不具体,提出的整改意见针对性不强。有的评审专家对毕业设计评估的初衷不了解、有的评审专家碍于情面、有的评审专家由于精力所限等种种因素,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是轻描淡写,审核出来的问题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
3.每年评估专业太多,重点不突出。评估中心必须对这些专家评审意见重新进行再加工,才能整理形成反馈意见,有的还要重新评审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反馈意见,又由于评估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致使形成的反馈意见提不出来有针对性的问题,当然给出的整改建议就更缺乏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了。
4.由于受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条条框框的约束,限制了各学院、各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特点上的发挥,调动不了各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审阅时过分重视对过程管理的审核,忽略了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审核。
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评估模式
1.学校专业多,分布学科门类广,改革前每年全部进行评估,致使重点不突出,抓不住主要矛盾,查问题轻描淡写,浅尝辄止,问题笼统而不具体,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从2013年起,改革了面面俱到的做法,每年对每个学院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进行重点评估,待学校评估结束后,要求各学院仿照学校的评估模式对没有进行评估的其他各专业,自己选聘评审专家进行自评估,学校再对各学院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实行“以点带面”。
2.取消了各学院的自评报告,改为按照专业进行自我总结,要求总结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度的整改措施。
3.评估指标体系中所有容易造假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实证均不作为评估的内容,避免了“先上车,后补票”问题,评估主要审核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查找具体问题,用事实来证明,让查出来的问题摸得见看得着,利于整改,实行“以果看管”。
4.学校深入各学院评估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召开指导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进行深入访谈,直接听取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学校对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5.改革前的毕业设计在评估反馈意见时,都是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反馈会,再由学院将反馈意见传达到指导教师。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反馈意见会,要求全体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参加,让指导教师听到原汁原味的反馈意见,避免了由于“二传手”对反馈意见的理解问题而造成反馈意见的偏差。
6.答辩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设计状态和答辩教师的工作状态,所以,严把答辩关,对全校所有的专业的答辩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答辩情况,并把答辩过程作为毕业设计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
改革前进行毕业设计评估时,在肯定成绩的条件下,轻描淡写地查找一些问题,以肯定成绩为主,查找问题为辅。这几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毕业设计评估时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当然要求评估专家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评估专家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
(三)将毕业设计评估与整改相结合
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找到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一是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靠改进毕业设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以,把在毕业设计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不但在反馈会上进行初步反馈,还以评估文件形式将反馈意见下发到各学院,并且要求各学院、各专业在下一年的毕业设计总结中要充分地说明针对上年度的反馈意见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和办法,整改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整改困难等,需要学校层面解决哪些问题,并把对上一年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下一年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实现了毕业设计评估与持续改进闭环运行,解决了毕业设计最后一千米的问题。
(四)加强督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不超过三届的专业以及指导不超过三个轮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同时,从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并且重点放在指导上,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
(五)约束与激励机制并用
将毕业设计评估结果纳入到各学院的年度考核结果中,同时每年评出前30%左右的毕业设计工作效果好的专业进行奖励,做到约束和激励机制并用,调动了各学院各专业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评估方法的改革是正确的,改进措施是得力的,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规范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加强学风建设,解决好毕业设计与就业找工作这一对矛盾,这也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之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题,在管理上按着毕业设计质量标准要求学生,适当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就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评审与答辩标准,对于没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或者设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当年不允许补答辩,与下一年级一起再次进行答辩,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对于文科类、经济类等以文字论述为主的毕业论文实行制,并制定过关标准,对于不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工科类专业,相近类的题目放在一个组进行比对答辩,坚决遏制毕业设计抄袭之风的蔓延,对于发现抄袭行为的,一律按照考试舞弊处理。探索试行分期答辩制,对于毕业设计进度快、质量好的学生,实行“快马加鞭,快车先到”,以激励有能力的学生先行答辩,先行毕业。
(二)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评选毕业设计指导先进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优秀教师,并给予单位和教师个人表彰奖励。同时将毕业设计先进单位作为年末评优的依据之一,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评优评奖、晋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于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并将其荣誉纳入个人档案。各学院可以仿照学校的做法,评选院级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形成系统完备的毕业设计激励机制。
(三)强化选题的作用
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严格实行双向选择,既可以学生选导师,也可以导师选学生,既可以导师出题学生来选,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等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更是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或者学习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大力提倡“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物制作,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实行节点管理
针对毕业设计“前松后紧”问题,优化毕业设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个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与导师一起,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将毕业设计划分为若干阶段,诸如调研阶段、开题阶段、毕业设计初稿阶段、毕业设计修改阶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再将每个阶段划分为若干个节点,严格实行节点管理,保证实现段段清。
(五)倡导团队指导法
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优秀指导教师少,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可以采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指导效率的办法,即团队指导法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7]。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指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齐抓共管。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工作者,都必须遵守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使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2]杨雪华,杨姝,蒋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赵丽新,杜溟,陈明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 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赵红梅.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关连成,陈素玲,周亚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 题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一、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状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英才教育、大众化憝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姑且不论特罗的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大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l5%,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因为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加起来所有的就业岗位是4.3亿个。中国现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7.4亿个。很快就要达到7.5亿个。等于说,中国用7.5亿个就业岗位提供的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仅用4.3亿个岗位就可以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0%,甚至70%。从这个反差中看出:我国现在要么是充分就业。但是平均从业人员的收入肯定不会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现高学历向下积压;要么不就业,不就业使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产生了岗位和人才学历的不对等,用人单位呈现出人才“高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教育大众化下的人才浪费,从整体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二、就业市场化的选择
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市场观”的观点。认为教育市场观是调节教育内部分配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有用的观点,是一种激发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场中、教育成为市场、教育遵循市场规律。
就业是学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业的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生从学校生活进入社会劳动生活,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亦或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其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
(一)毕业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主导作用。收入期望在调节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之就业专题调查(2002—2003)》指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收入。“大学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约3200元。与2000年的调查相比,提高了700元。’’“很多大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下岗的单位(占84.9%)。”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经济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对收入的要求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学生群体对于最低收入的期望差别较大。
二是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人人才“市场”.企业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是必经之路。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
三是部分高校学生一毕业即待业成为可能。部分同学成为就业大军的“校漂族”,部分人无业可就,部分人则有业不就。这也是市场调节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杠杆。面对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经受严峻的考验。校方也在为就业率的高低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生源。这就是市场规则.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直接进人个人创业阶段。
(二)就业市场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的几个矛盾
(1)就业市场化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现行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毕业生落户、档案划转等方面还约束着毕业生就业.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的流动。
(2)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没有与就业市场化实现互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是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还没有准确把握,盲目设置专业,一拥而上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
(3)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高校及学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是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就业主动性。
(4)就业市场化与人才信息不畅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需要良好的就业信息流通.但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以区域就业为主,还是围绕着接收大学教育的区域打转。
三、市场化就业的对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多次就业,自谋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就业、谋业,以我为主,并努力完成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正确认识市场化,增强就业意识是前提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增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大问题。(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人世”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人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我国就业压力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劳动力就业:其次。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3)高校连续扩招,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二)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众化”使很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精英化”就业转为“大众化”就业。这就需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用大众化的观念来对待就业。要逐步让人们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平晾长仍然希望到传统受尊重的岗位就业,如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而现实的状况是这些传统的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断减弱;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好工作”、“好岗位”越来越少,也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他们白白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当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时就会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创业的可能。
(三)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是选择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因此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毕业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社会的选择。
(四)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趋势
现在的教育模式将从职业培养人才转向创业培养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强调按照现有的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培养,而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在未来,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创业教育的凸现,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才就业的主导方式将不再延续传统的就业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会出现一个职业位置的空缺,然后个体去应聘.而是转变为人才自己预见到社会发展需求.然后组织成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知识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从而创造出一种职业模式来。这种对社会发展的预见能力和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这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也将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超级秘书网
(五)培养目标的再确认、反思大学教育是延续